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_以泸沽湖为例_彭红松

合集下载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背景及意义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城市河流与城市的成长息息相关,在城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对滨水环境是渴望和期待的[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是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载体。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实际功能和价值,更在于其对人类生活品质、生态环境认知、历史文化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目前,我国城市布局不断完善,许多城市加速了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不断提升。

但是长久以来,城市建设者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的主要聚焦点为形态塑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2],针对人群的使用需求关注过少,致使许多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规划不合理,对人群的吸引力降低。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发展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经济、文化等 [3],因此如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引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期从游客角度揭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游客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游客体验评价模型,为后续评价提供理论框架基础,为下一步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优化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2.1 研究对象2.1.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一般认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的河流、湖摘要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生态循环。

但是长久以来,城市建设者在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主要聚焦在形态塑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针对人群的使用需求关注过少,致使许多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规划不合理,对人群的吸引力降低。

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太原市汾河公园的游客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点评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过程分析并提取了影响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构建游客体验理论模型,为后续评价提供理论框架基础,同时为下一步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优化建设及改造提升提供思路借鉴。

【毕业论文选题】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毕业论文选题】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

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120.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本土化反思21. 旅游发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22. 记忆. 物质性与旅游23. 民族旅游社区治理:概念关联与内部机制24.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角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25.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内外部利益均衡机制分析26. 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聚落景观的嬗变--一项关于龙脊景区的人类学考察27. 福建土楼(南靖)旅游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行为研究28.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精英化因素研究29. 中国老年人出国旅游需求与制约--基于北京中老年人市场调查30. 基于博弈论的旅游开发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研究31. 海南旅游扶贫区家庭关系变迁研究32. 青海湖景区女性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策略33. 体验旅游的ASEB分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34.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35.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女性旅游性安全:以泰国导游性骚扰为例36. 关于旅游统计的几点思考37. 城市意象与扬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分析38. 基于自我概念的女性旅游消费偏好研究39. 关于老年旅游决策过程的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40. 社会关系视角下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研究41. 旅游时代: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统重建--宁化石壁客家祭祖的人类学研究42. 旅游实践中的文化整体性--斯图尔德“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理论新探43. 旅游地居民职业转换中社会资本的影响与重塑--平遥案例44. 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45. 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246.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47.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社会学分析48. 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49. 旅游田野调查初探50.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增权研究51. 漓江流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52.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研究--以桑木村为例53. 旅游开发对泸沽湖摩梭社区的影响分析54. 文化旅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宝兴“四化三旅”夏令营为例55.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56. 经济欠发达城市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的障碍与突破--以九江为例57.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58. 旅游地主客交往研究综述59. 旅游幸福及其研究之价值. 视角与前景60.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以近十年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61. 乡村旅游对农村女性影响的综述62. 大学生旅游逃票问题调查分析63. 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64. 旅游生活取向与社区文化交流的互动影响分析65. 社区旅游的网络治理框架:一个案例分析66. 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旅游社会学的考察67.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邹议68. 基于人类学的旅游开发与社会评估研究69. 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70. 论生活质量--一种基于旅游视角的分析71.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民间仪式旅游及其开发372. 旅游情境中的乡土“陌生人社会”--基于桂林灵渠旅游的田野研究73.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与方法论思考74. 本真性的共谋:旅游人类学的反思75.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76. 好客的东道主:旅游人类学“主-客”范式反思77. 论亲属称谓作为旅游好客性表达的符号介质--以安顺屯堡“小娘娘”为例78. “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 束河. 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79. “农业--旅游”场域转换与少数民族社会性别分工的实践解释80. 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81. 人类学家如何成为旅游行业中的文化专家82.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进展与方法论思考83.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84. 文化人类学研究与旅游规划85. 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86.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87. 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综述88. 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89.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90.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自觉--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结构与解构91. 旅游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傣族曼龙村寨的旅游人类学分析92. 迈向实践的人类学--大理喜洲旅游人类学田野实验报告93. “面子”消费与旅游产品开发94. 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95.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496. 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97. 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98. 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性骚扰行为的分析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为例99.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100. 纳西族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男青年消费行为--以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海村为例101. 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南岳古镇居民类型划分102. 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103.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104.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对旅游人类学再认识105. 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106.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旅游的新发展107.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108. 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109.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110. 旅游商品消费的文化人类学解读111. 旅游城市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现象探析112. 旅游发展中的白族农村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113. 现代性. 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114.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115. 中国旅游消费者权力量表构建与有效性检验116.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人类学解析117. 国内外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综述118. 现代朝圣:梵净山文化旅游定位思考--现代旅游的人类学解析119.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性别差异研究--以青海高校大学生为例120. 有关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5121. 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22. 旅游仪式论质疑123. 旅游人类学“单向度”研究取向之反思124. 旅游发展背景下不丹传统聚落的开发模式研究125. 农业生态景观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社区农民幸福指数测评--以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为例126. 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127. 旅游发展对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丹霞山为例128. 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129. 旅游研究中的社会网络思想及其研究范式130. 民族社区居民关于旅游活动对乡土特征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131. 一个关于旅游发展中社区原住民边缘化问题的综述132. 诸多力量抑制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133. 旅游活动干扰下岛屿居民生活方式变迁感知调研--以崇明岛为例134. 名城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型保护与创意化开发研究--以黄山市歙县为例135. 唐代妇女旅游的繁盛成因及主要形式136. 旅游发展对女性角色变迁的影响研究--以大理周城白族女性为例137. 公共关系--旅游营销的必要手段138. 小城市女性旅游偏好实证研究139. 试析女性旅游消费动机140. 旅游发展对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141.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代际差异的社会观念变迁研究142. 塞罕坝森林旅游现状统计科学研究143. 地方性审美经验在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144. 旅游偏好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研究6145. 新时期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公关策略--以贺州市为例146. 旅游观念的嬗变与社会发展147. 娄底市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市场营销策略探析148. 女性独自旅游的新兴趋势及市场开发对策149. “增权”视阈下女性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150.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价值151.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的社会网络分析152.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153. 遗产旅游与乡土社会--关于灵渠文化遗产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54. 旅游发展与民族村落社会变迁--基于鄂西神农溪景区罗坪村的调查155. 国际NGO项目与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景区的个案研究156. 旅游其实嵌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157. 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大理新华白族旅游村的案例分析158. 旅游发展与村落社区的变迁--以松潘县传子沟村为例159. 国外基于残疾人旅游障碍研究述评160. 老年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161. 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对话与思辨162. 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石林五棵树村和月湖村的对比分析163. 民族村寨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探164. 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165. 试论旅游与人的全面发展166. 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167. 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结构研究--基于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调查资料168. 乡村旅游对回族社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古城村为例169.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7170. 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变迁171. 旅游如何成为人的幸福--兼论幸福的旅游何以可能172. 国外性别与旅游研究综述173. 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冲突论的视角--以中山市崖口村为例174. 现代女性旅游动机调查175. “80后”女同性恋旅游行为特征研究176. 都市女性出境旅游市场开发可行性及对策研究177. 使用统计建模进行旅游研究时需要注意的几点178. 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179. 民俗旅游学论纲180. 旅游社会学的建构思考181. 旅游交往问题初探182.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兴趣统计分析183. 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管窥184. 对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说的分析与思考185. 当游玩变成一种消费机器--中国消费社会形式变迁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86. 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187. 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188. 传统与现代:旅游开发进程中的节日文化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T村为个案189.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190. 乡村旅游对民族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四川甲居藏寨景区的调研191. 试析女性与旅游扶贫192. 当代青年人的旅游心理193. 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初探194. 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195. 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8。

基于方面情感三元组抽取的游客评论大数据细粒度情感分析

基于方面情感三元组抽取的游客评论大数据细粒度情感分析

基于方面情感三元组抽取的游客评论大数据细粒度情感分析目录一、内容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4)1. 数据来源 (5)2. 数据预处理 (6)2.1 数据清洗 (7)2.2 数据筛选与标注 (7)三、基于方面情感三元组抽取技术 (8)1. 情感方面识别 (9)2. 情感强度判定 (10)3. 情感词汇提取与分类 (10)四、情感分析技术应用于游客评论研究框架构建 (12)1. 研究目标与问题设定 (13)2. 构建细粒度情感分析模型流程设计 (13)五、细粒度情感分析方法实施步骤 (14)一、内容综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大量的游客在网络上发表了对旅游景点、酒店、餐饮等服务的评论,这些评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游客的真实感受,对游客评论进行情感分析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情感分析是指从文本中识别和提取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情绪的过程。

通过对游客评论进行细粒度的情感分析,可以挖掘出游客对各个方面的具体情感,如景点美观度、服务水平、餐饮口味等。

这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其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基于方面情感三元组抽取的游客评论大数据细粒度情感分析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

这种方法通过构建方面情感词典,将评论中的情感词与方面进行关联,从而实现对评论的细粒度情感分析。

还有一些研究采用了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手段,以提高情感分析的准确性和效果。

尽管已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进一步提高情感分析的准确性,如何处理大规模的评论数据,以及如何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场景等。

研究者们将继续探索更加高效、准确的细粒度情感分析方法,以更好地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在线评论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研究以鼓浪屿为例

基于在线评论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研究以鼓浪屿为例

三、研究结果
1、旅游体验:大多数游客对鼓浪屿的整体旅游体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 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
三、研究结果
2、景点与活动:游客普遍认为鼓浪屿的景点多样且富有特色,如日光岩、菽 庄花园等。同时,岛上举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受到了游客的好评。
三、研究结果
基于在线评论的旅游目的地 游客感知形象研究以鼓浪屿
为例
目录
01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02 二、研究方法
03 三、研究结果
04 四、结论与建议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旅游 经历和感受。这些在线评论,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为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游客 感知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本次演示以鼓浪屿为例,探讨了基于在线评论 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研究。
4、宣传形象与感知形象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宣传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 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影响,因此河 南省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发扬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 基础上,加大对民俗风情和人文环境的宣传力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图片分析法,对各大旅游网站(如携程、去哪 儿等)上关于鼓浪屿的旅游评论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来说,我们收集了近三年的 评论数据,运用关键词分析和情感分析技术,对游客的感知形象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在线评论的文本和图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游客对鼓浪屿的感知形象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对于空间结构的探究开始起步。

但是研究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市对于研究地区的空间分布和测定、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旅游空间内的旅游活动属性等,Bevilacqua E.等在空间格局研究的早期以意大利Veneto地区的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的属性。

在这些年,国外学者对可达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市关于旅游景区方面的可达性内容。

但是关注的焦点是在于旅游景区分布体系的与网络宣传方式上,但是这些研究还是能很好地把旅游景区的信息与当代的网络系统相结合,使得旅游者能便利地在网上查询自己需要的旅游信息或以"旅游助理"的方式来使自己快速地浏览旅游景区的信息。

可达性研究在国外开展的比较早,由Hansen 于1959年首先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随后引起学界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该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和城市地理的研究中。

我国的接入研究起步较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它最初是通过分类邮递时间来评估区域邮政服务的可用性。

旅游目的地可达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可达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来评价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水平。

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局限于空间可达性。

交通、时间、距离、心理等因素都会对旅行产生影响。

Mitchell等人研究了休闲旅游物质载体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

交通可达性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资源邻近性的重要指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将交通可达性引入旅游地理学,研究区域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可达性和旅游市场空间规划。

然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城市的可达性和旅游方面。

国外一些学者考虑了社会和物理因素。

例如,Katz和BB在分析可访问性时考虑了影响可访问性的社会和物理因素。

在本研究中,旅游季节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Lundgren、Britton首次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分析研究了区域内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这为今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可达性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本空间学理论。

对云南省旅游流空间网络格局的场效应研究

对云南省旅游流空间网络格局的场效应研究
ⅦLOPMENT
专题调研
(二)模型构建
1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引力的单向性和差异性, 各旅游城市对经济引力的贡献是不同的,基于这一 差别的影响,在标准引力模型中引入参数k,修正后 的引力模型为:
间场效应的时间变化,公式为:
多,陈秀琼、黄福才对福建省旅游流网络进行中心
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的旅游流网络结构和模 式,忽略了旅游流中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即
旅游流的空间场效应。 在旅游人类学中,“场”指的是布迪厄所说的 “场域”范畴,是由各种“位置”关系所构成的一个 社会网络空间陋]。在旅游流的研究中,旅游流的空间 相互作用产生了旅游流空间场陋】,旅游流空间场是旅
游者主要乘坐旅游大巴进行旅游活动,为此,本文 选择公路计算各旅游中心城市间的距离,其数据来
自云南省交通厅公路局公布的客运公示线路营运里 程,数据可信度较高。 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年度变动指数和转移密 度的数据根据调查问卷统计获得。2013年7月21~30
一,研究范围界定和模型构建
(一)研究范围和数据搜集
0。
‰蝴--L%㈣,‰嘲∞=乞氏悯
式中:CD(in)(ni)为点人度,CD(ou0(ni)为点出度,
Ri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点出度代表了该城市
在区域内辐射作用的大小,若一个城市点出度相对 较大,这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门户功能;点入度反映 城市在区域内部内聚性的强弱即受其他城市经济联 系影响的程度。某城市两个指标的大小及比较结果 可以初步反映出它在空间经济联系网络中的基本功
=、云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将由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的空间网络结构强度矩 阵导人ucinet6.232软件绘出云南省2000年、2006 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点的16个州市间的城市旅游经 济联系结构图(见表1),对所得结果进行点度中心 度的对比分析。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对引力模型 计算得出的计算结果由取小数点后八位确定为小数 点后两位,精确后,出现两个旅游节点间的联系值为 。的情况,说明两者间的经济联系非常弱,可忽略为

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与展望

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与展望

22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与展望汪 侠 刘泽华 张 洪(南京大学地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根据30年来国内外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文献,对游客满意度的内涵、形成机理、行为结果、测评方法、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当前游客满意度研究存在着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研究内容不够系统、研究方法较为简单等问题。

基于此,文章认为将来的研究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充分借鉴国内外顾客满意度研究的理论成果,构建游客满意度模型,系统探讨游客满意度的形成机理和行为结果。

其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加强定量分析,提高研究手段的科学性。

第三,加强不同类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6539(2010)01-0022-08Review and Forecast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ResearchWang Xia / Liu Zehua / Zhang Hong(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from home and abroad since 1970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 analysis on thestudy progress of de fi ni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behavior result, measurement approa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Then, it concludes three question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namely, limited study objects, unsystematic study content, and simple study metho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following work to be accomplished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ourist satisfaction. First, make reference on the theory progres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construct the tourist satisfaction model, with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behavior result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Second, strengthe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to keep the research method scienti fi c. Third, condu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behavior result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of different destinations.Key words:tourist satisfaction ;review ;prospect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顾客消费观念的转变,游客满意度(tourist satisfaction )研究受到越来越多旅游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获奖名单

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获奖名单
清华大学
《建设工程表见代理纠纷的审判方法和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全国230件案例的实证分析》
上海大学
《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
东南大学
《中国慢性病防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探索——基于南京九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与服务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
《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对南京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道德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研》
南开大学
《新能源交通工具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性研究——电动自行车推广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
河北师范大学
《推动中小学职前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课例研修》
山西大学
《行走在城市边缘的人——太原市棚户区居民收入消费结构调查》
辽宁工业大学
一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听”懂你那无声的告白:听障学生手语使用状况的调研与分析》?????
《转型期乡村混混的生存机制--基于对浙东GM村拆迁改造的调查研究
清华大学
《民办初中在贫困地区何以相对繁荣地发展——基于河南省兰考县的调研>>
中国人民大学
《迟暮之年,何处安放?--对失独家庭及其相应社会支持和服务的研究》?
同济大学
《大城小梦--基于供需调研分析的上海市公租房建设设计策略》
南京财经大学
《非营利运营,传递社会养老正能量——基于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南京大学
《城市历史风貌区社区更新矛盾研究--基于南京市南捕厅社区的调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促进发达县域地区新能源利用的有益探索——基于对江苏省昆山市相关部门46家企业58个重点项目的调研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旅游虚拟社区网络结构与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以去哪儿网为例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旅游虚拟社区网络结构与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以去哪儿网为例
95”收到其他
节点的回帖数量最多,在该网络中具有较高积极性。
透过第三者进行 联 系 的 情 况 较 普 遍。 综 上,可 以 初
此外,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点入度和点出度排名前 10
该网络效率较低;最近上限指数为 1,表 明 成 员 之 间
步证明该网络关联较松散。
的参与 成 员 是 高 度 重 叠 的,这 表 明 参 与 成 员 “
的较强影响力值得关注。
利等 [3]则以在校大 学 生 为 例,从 实 证 研 究 的 角 度 分
传播学者 拉 扎 斯 菲 尔 德 认 为 意 见 领 袖 是 基 于
“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 般 受 众”这 一 “两 级 传 播
理论”(
Two
s
t
epF
l
ow Theo
r
y)在 人 际 传 播 网 络 中
(
20FJY033);
2022 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多源大数据在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cx2022010)。
作者简介:宁梦芝(
1999—),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就读于广西师 范 大 学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研 究 方 向:职 业 技 术 教 育 (旅
游服务)、旅游大数据。
席吟瑞(
取网络文本,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 Uc
i
ne
t6.
0 和 Geph
i0.
9.
7 软 件,对 网 络 结 构 进 行 网 络 结 构 特
征分析、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旅游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网络影响力特征。研究结
果表明:该虚拟社区网络结构呈现可达性高、凝聚力小、网络关联松散、核心区密度大于边缘区密度的特
拟社区网络结构,意 见 领 袖 具 有 的 影 响 力 加 速 了 网

aaa---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客栈情境研究_以平遥古城为例_屈册

aaa---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客栈情境研究_以平遥古城为例_屈册
[14 ]
。目前, 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术文献
研究、社会关系、 教育等领域。 由于本研究建立 的是旅游者话语的高频词共现网络, 各个节点主 要代表一种情境要素, 带箭头的边代表各要素之 间的关系。笔者希望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 来类推旅游者话语建构的客栈情境是由哪些元素 构成,各元素属性与地位。 在此基础上, 整体分 析情境所含的时间、 空间、 主体、 客体、 关系五 个维度特征及角色位置。
[6 ] ( 张 广 斌, 于文化 意 义 在 人 格 内 化 上 的 作 用 2008 ) 。在情境的构成要素分析上,托夫勒 ( Tof-
美梦与理想。如现象学认为, 最客观的画面如果 不变成心理的存在,不进入一种不可见的奇特的 主观 性 中, 这 种 客 观 画 面 就 不 会 形 成。 因 此, “客栈 ” 作 为 一 种 “存 在 ” , 必 须 借 助 “意 义 ” 。 作为旅游吸引物的 “客栈空间 ” 已不是可测的物理空间, 而是基于存在和栖居的 有意味的多样空间。这种包含人文意义的可体验 的特定空间,也因此成为一个 “价值凝聚 ” 的人 。 人 文 地 理 学 家 段 义 孚 ( Tu们居 停 “所 在 ” [4 ] an) 把这样的空间称之为 “地方” ,它具有自己
旅 游 研 究,2014 ,6 ( 2 ) : 27 ~ 32 Tourism Research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5841. 2014. 02. 00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客栈情境研究
— — — 以平遥古城为例
屈 册
摘要: 客栈作为旅游者进行旅游体验的重要场所之一,不仅具有 “住宿 ” 功能,还是旅游者 “体验 ” 地 。 为更好地了解旅游者期望的客栈情 方性的媒介。这个充满意味的空间相对于旅游者构成一种 “客栈情境 ” 境特征,满足旅游体验需求,文章以平遥古城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者话语建构的客栈情境进行 解构,提取高频词并可视化共词网络 。 通过中心性分析、 K - 核分析得出旅游者话语建构的客栈情境核心词 — ,并提取出 7 - 核最紧密词群。根据 K - 核级数的变化和旅游者关注点的变化,粗略抽象出旅游 — — “酒店” 者话语建构的客栈情境图示 。 关键词: 旅游者话语; 建构; 客栈情境; 平遥古城; 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5841 ( 2014 ) 02 - 0027 - 06

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旅游营销研究

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旅游营销研究

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旅游营销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 研究内容...........................................................................................................................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微博营销在旅游产品营销中的运用.......................................................................3.1 微博营销的相关概念..................................................................................................... 3.1.1微博的定义............................................................................................................3.1.2微博营销的定义....................................................................................................3.1.3微博的起源与发展 ................................................................................................3.2 微博营销在旅游产品营销中的运用..........................................................................3.2.1 旅游产品营销现状以及特点................................................................................3.2.2 微博营销在旅游产品中的运用价值....................................................................第三章AISAS模型简介2.1 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AIDMA ......................................................................... 2.2 网络新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AISAS ............................................................... 2.3 AIDMA 与AISAS 比较分析第四章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旅游营销问卷调查研究4.1 问卷设置................................................................................................................4.2 微博在引起旅游注意与兴趣当中的作用分析4.3微博在旅游信息获取当中的作用分析4.4微博在旅游产品购买当中的作用分析4.5微博在旅游信息传播当中在作用分析4.6 主要结论第五章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旅游营销模式探讨5.1 将旅游信息送上网络微博5.2通过微博传送旅游信息(各种旅游理念、旅游产品的介绍)5.3 通过微博销售旅游产品5.4 争取微博达人撰写或转发旅游信息5.5进一步拓宽旅游信息传播渠道第六章结语。

泸沽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泸沽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泸沽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作者:何煜雪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2期摘要:泸沽湖是国内著名的风景胜地,作为一个旅游地,其形象的传播是为了是吸引游客,这对发展当地经济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泸沽湖旅游形象的传播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打造著名旅游形象。

本文结合泸沽湖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几个形象传播方面的策略,为泸沽湖的形象树立以及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泸沽湖;形象;传播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8-02一、泸沽湖旅游城市形象背景研究(一)自然景观位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木里县与云南宁蒗县永宁交界的一处地方, -有一个美丽的高原湖泊这就是泸沽湖。

泸沽湖有六个全岛, 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

湖的周边围住着20多个摩梭人村落。

摩梭人称泸沽湖为“谢纳咪“,象征着母湖。

这里不仅景色旖旎, 还拥有着极其独特的母系文化, 东方女儿国便是它响亮的称号。

(二)民俗文化沿湖居住着的村民大多是早在唐代以前就定居在这里的摩梭人。

泸沽湖为山峦环绕, 地势闭塞, “历史上居民只有通过马帮才能了解到外界的零星信息。

藏族苯教的传入, 公元795 年南诏强制实行的摩梭人口大迁移, 13 世纪藏传佛教的传入, 公元1253 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大军的进入, 使摩梭文化多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洗礼, 具有了浓厚的藏文化和汉文化色彩, 但是, 植根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仍然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传承至20 世纪50 年代。

婚姻和家庭制度是这里最有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

摩梭人的主要家庭形式是以祖母为一家之主的母系家庭。

顾名思义,是以女性為主的家庭模式, 这里男的不娶, 女的不嫁, 家庭成员的人数从十几人到几十人都有,其中主要是一个或几个外祖母及其后裔构成。

被家里公认最能干、最有威望的女人负责家里一切生活,摩梭人叫做“达布”。

与此相适应的婚姻形式是走婚。

走婚所生子女, 由女方抚养,孩子称呼其父亲为“舅舅“。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唐玲萍【摘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要从居民寻找的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入手,全面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居民社会交换的理性选择,构建以共享价值观和制度为核心的社区宏观社会交换关系,维持交换关系的社会力与结合度,建立社区居民的利益保障机制,正面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等。

%According to social exchange theory,the formation of motivational mechanism for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start by identifying "something valuable",which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investigating residents needs,paying due respect to their sensible choice in social exchange,developing sharedvalues,institutionalizing overall exchang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munity,maintaining the social force and strength of exchange,setting up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interest of the community,and cultivating desirable attitudes to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社会交换理论;交换关系;动力源;动力机制【作者】唐玲萍【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并颁发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认为,社区方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基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

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

第33卷第3期2014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3,No.3Mar.2014收稿日期:2013-07;修订日期:2014-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15)。

作者简介:彭红松(1988-),男,安徽宿松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penghongsongahsd@ 。

通讯作者:陆林(1962-),男,安徽芜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E-mail:llin@ 。

422-431页1引言跨界旅游区是指自然地理单元完整却由于行政边界的存在而被相对割裂的旅游目的地(保继刚等,2006)。

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具有空间整体性、文化同源性、资源共生性等特征,成为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但由于地处行政边界,利益主体复杂,又受地方保护主义、边界屏蔽效应影响,跨界旅游合作难度大,成为阻碍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外跨界旅游区研究多基于跨国界视角,重点关注跨界旅游概念体系(Hachowiak,2006;Timo-thy,1995)、跨界竞争、合作及其效应研究(Milenko-vi ć,2012;Saxena et al,2008;Sullivan et al,2012)。

国内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研究成果集中于跨界旅游资源开发(吴国清,2006)、跨界合作与冲突(郭舒等,2008;罗文斌,2008;任鸣,2007;杨效忠等,2009,2011)、跨界发展模式(杨效忠等,2008,2010)等方面。

综观国内外跨界旅游研究成果,尽管部分学者借鉴博弈论、共生理论等方法探讨跨界旅游合作问题,但多关注国家或省级宏观跨界问题,对县域,尤其是具体的跨界旅游区研究不足,更缺乏对跨界旅游合作模式、冲突协调机制的深入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不足。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旅游供求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李文亮等,2005)。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泸沽湖旅游形象感知提升路径探究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泸沽湖旅游形象感知提升路径探究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泸沽湖旅游形象感知提升路径探究
杨晓星
【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4)1
【摘要】基于现今“互联网+旅游”的大背景,以携程旅行网中关于泸沽湖景区的旅游者点评为研究的数据基础,运用八爪鱼采集数据软件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软件,从高频词特征分析、形象感知因素分析、情感态度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对于泸沽湖的旅游形象感知获取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泸沽湖的旅游形象感知提升路径。

【总页数】5页(P14-17)
【作者】杨晓星
【作者单位】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桂林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对比研究
2.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提升策略探究
——以开封市为例3.从网络文本分析视角看田园综合体的旅游感知形象提升路径4.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主题公园旅游地形象感知探究--以广州长隆欢乐世界为例5.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红旗渠红色旅游形象感知与品牌提升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互联网旅游数据的游客量预测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互联网旅游数据的游客量预测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互联网旅游数据的游客量预测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萍萍;胡姚刚;孟继东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22(38)8
【摘要】互联网旅游数据具有多元异构、高频、海量、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特征,从互联网旅游数据中挖掘关键特征信息和构建有效的游客量预测模型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共识和热点。

对近十年国内外基于互联网旅游数据的游客量预测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旅游数据的特点和来源,阐述了搜索引擎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的获取过程和处理方法;其次,对基于互联网旅游数据的游客量预测模型现状进行评述,包括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计量经济预测模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最后,从关键词智能提取、非结构化数据转化、多源旅游数据融合、高维非线性混频数据处理4个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要点及趋势。

【总页数】9页(P921-929)
【作者】时萍萍;胡姚刚;孟继东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重庆大学重庆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重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F224
【相关文献】
1.基于网络搜索数据的游客量组合预测模型
2.生态旅游景区游客量预测模型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3.基于旅游大数据的旅游网络关注度与游客量相关性挖掘
4.基于公路旅游客运数据的云南省团队旅游客流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5.基于旅游学角度的游客量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_刘法建

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_刘法建

第2卷第2期2009年4月旅游论坛To urism For umV ol.2N o.2Apr.,2009[旅游理论研究]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刘法建,章锦河,陈冬冬(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 要]社会网络分析以一种结构性的视角,通过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已被广泛运用于在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

通过分析旅游现象中存在的各种内在的网络关系特性,认为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加以应用,具有可能性与必要性,并结合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者态度形成和行为决策等研究领域,进行了该方法运用的初步探讨,以期促进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丰富旅游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旅游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09)02-0172-06 一、引言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的社会学理论工具。

格兰诺维特在其“弱连带的优势”提出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在社会学理论中的独特之处[1],作为连接大型理论和具体的因果模型之间的中层理论[2]P3,社会网络理论越来越多地被更多的社会学研究领域所接受和采用。

通过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而不是属性的分析,强调行动者(acto r)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作用,并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切入进而实现对结构的分析。

这一理论对很多的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见解,并能将难以量化的现象进行可视化的测度,因此社会网络理论被广泛运用到了经济学、管理学、组织学之中[3]。

旅游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由多因素和多层次构成复杂巨系统,旅游现象中的各行动者及其行动是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独立和自主性的,它们之间传递着各种“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即旅游现象可以看做是各种旅游关系搭建的旅游社会网络组织。

旅游现象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按照格兰诺维特先生的镶嵌观点,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在社会网内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那么旅游过程之中的几个核心主体——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地等无不镶嵌在一定的社会及文化构架中,因此旅游行为绝不是孤立的过程。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20.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本土化反思21. 旅游发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22. 记忆. 物质性与旅游23. 民族旅游社区治理:概念关联与内部机制24.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角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25.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内外部利益均衡机制分析26. 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聚落景观的嬗变--一项关于龙脊景区的人类学考察27. 福建土楼(南靖)旅游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行为研究28.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精英化因素研究29. 中国老年人出国旅游需求与制约--基于北京中老年人市场调查30. 基于博弈论的旅游开发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研究31. 海南旅游扶贫区家庭关系变迁研究32. 青海湖景区女性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策略33. 体验旅游的ASEB分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34.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35.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女性旅游性安全:以泰国导游性骚扰为例36. 关于旅游统计的几点思考37. 城市意象与扬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分析38. 基于自我概念的女性旅游消费偏好研究39. 关于老年旅游决策过程的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40. 社会关系视角下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研究41. 旅游时代: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统重建--宁化石壁客家祭祖的人类学研究42. 旅游实践中的文化整体性--斯图尔德“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理论新探43. 旅游地居民职业转换中社会资本的影响与重塑--平遥案例44. 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45. 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46.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47.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社会学分析48. 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49. 旅游田野调查初探50.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增权研究51. 漓江流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52.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研究--以桑木村为例53. 旅游开发对泸沽湖摩梭社区的影响分析54. 文化旅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宝兴“四化三旅”夏令营为例55.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56. 经济欠发达城市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的障碍与突破--以九江为例57.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58. 旅游地主客交往研究综述59. 旅游幸福及其研究之价值. 视角与前景60.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以近十年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61. 乡村旅游对农村女性影响的综述62. 大学生旅游逃票问题调查分析63. 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64. 旅游生活取向与社区文化交流的互动影响分析65. 社区旅游的网络治理框架:一个案例分析66. 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旅游社会学的考察67.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邹议68. 基于人类学的旅游开发与社会评估研究69. 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70. 论生活质量--一种基于旅游视角的分析71.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民间仪式旅游及其开发72. 旅游情境中的乡土“陌生人社会”--基于桂林灵渠旅游的田野研究73.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与方法论思考74. 本真性的共谋:旅游人类学的反思75.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76. 好客的东道主:旅游人类学“主-客”范式反思77. 论亲属称谓作为旅游好客性表达的符号介质--以安顺屯堡“小娘娘”为例78. “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 束河. 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79. “农业--旅游”场域转换与少数民族社会性别分工的实践解释80. 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81. 人类学家如何成为旅游行业中的文化专家82.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进展与方法论思考83.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84. 文化人类学研究与旅游规划85. 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86.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87. 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综述88. 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89.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90.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自觉--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结构与解构91. 旅游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傣族曼龙村寨的旅游人类学分析92. 迈向实践的人类学--大理喜洲旅游人类学田野实验报告93. “面子”消费与旅游产品开发94. 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95.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96. 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97. 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98. 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性骚扰行为的分析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为例99.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100. 纳西族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男青年消费行为--以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海村为例101. 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南岳古镇居民类型划分102. 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103.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104.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对旅游人类学再认识105. 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106.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旅游的新发展107.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108. 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109.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110. 旅游商品消费的文化人类学解读111. 旅游城市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现象探析112. 旅游发展中的白族农村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113. 现代性. 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114.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115. 中国旅游消费者权力量表构建与有效性检验116.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人类学解析117. 国内外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综述118. 现代朝圣:梵净山文化旅游定位思考--现代旅游的人类学解析119.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性别差异研究--以青海高校大学生为例120. 有关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121. 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22. 旅游仪式论质疑123. 旅游人类学“单向度”研究取向之反思124. 旅游发展背景下不丹传统聚落的开发模式研究125. 农业生态景观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社区农民幸福指数测评--以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为例126. 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127. 旅游发展对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丹霞山为例128. 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129. 旅游学科研究中的社会网络思想及其研究范式130. 民族社区居民关于旅游活动对乡土特征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131. 一个关于旅游发展中社区原住民边缘化问题的综述132. 诸多力量抑制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133. 旅游活动干扰下岛屿居民生活方式变迁感知调研--以崇明岛为例134. 名城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型保护与创意化开发研究--以黄山市歙县为例135. 唐代妇女旅游的繁盛成因及主要形式136. 旅游发展对女性角色变迁的影响研究--以大理周城白族女性为例137. 公共关系--旅游营销的必要手段138. 小城市女性旅游偏好实证研究139. 试析女性旅游消费动机140. 旅游发展对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141.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代际差异的社会观念变迁研究142. 塞罕坝森林旅游现状统计科学研究143. 地方性审美经验在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144. 旅游偏好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研究145. 新时期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公关策略--以贺州市为例146. 旅游观念的嬗变与社会发展147. 娄底市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市场营销策略探析148. 女性独自旅游的新兴趋势及市场开发对策149. “增权”视阈下女性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150.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151.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的社会网络分析152.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153. 遗产旅游与乡土社会--关于灵渠文化遗产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54. 旅游发展与民族村落社会变迁--基于鄂西神农溪景区罗坪村的调查155. 国际NGO项目与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景区的个案研究156. 旅游其实嵌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157. 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大理新华白族旅游村的案例分析158. 旅游发展与村落社区的变迁--以松潘县传子沟村为例159. 国外基于残疾人旅游障碍研究述评160. 老年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161. 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对话与思辨162. 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石林五棵树村和月湖村的对比分析163. 民族村寨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探164. 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165. 试论旅游与人的全面发展166. 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167. 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结构研究--基于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调查资料168. 乡村旅游对回族社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古城村为例169.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170. 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变迁171. 旅游如何成为人的幸福--兼论幸福的旅游何以可能172. 国外性别与旅游研究综述173. 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冲突论的视角--以中山市崖口村为例174. 现代女性旅游动机调查175. “80后”女同性恋旅游行为特征研究176. 都市女性出境旅游市场开发可行性及对策研究177. 使用统计建模进行旅游研究时需要注意的几点178. 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179. 民俗旅游学论纲180. 旅游社会学的建构思考181. 旅游交往问题初探182.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兴趣统计分析183. 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管窥184. 对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说的分析与思考185. 当游玩变成一种消费机器--中国消费社会形式变迁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86. 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187. 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188. 传统与现代:旅游开发进程中的节日文化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T村为个案189.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190. 乡村旅游对民族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四川甲居藏寨景区的调研191. 试析女性与旅游扶贫192. 当代青年人的旅游心理193. 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初探194. 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195. 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196.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197. 中国女性旅游市场发展前景与经营对策198. 贵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与乡村人口传统文化素质探析199. 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200. 旅游发展与东道主女性--一个性别视角的研究综述201. 中国女性旅游发展历程研究202. 旅游发展对摩梭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影响--以泸沽湖地区落水村和开基村为例203. 跨文化交际视觉下的中美文化异同及其影响--以贵州旅游国际化发展为例204. 论旅游服务中的礼仪205. 虚拟旅游产生的社会学原因分析与思考206. 旅游社交礼仪实训教学初探207.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208. 民俗旅游的人类学探析209. 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210. 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的互动与发展路径--以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211. 我国旅游服务中的礼仪规范建构212. 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的时间利用方式研究--以四川省桃坪羌寨为例213. 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214. 古村镇居民旅游期望与影响感知对态度行为影响实证研究--以靖港古镇为例215. 浅析旅游消费需求及其预测216. 旅游是一种表演性艺术217. 旅游文化学发凡--一个文化学的视野218. 论旅游公共关系219. 旅游者行为初论--旅游文化学之二220. 科塞社会冲突理论对旅游市场建设的启示--《社会冲突的功能》有感221. 旅游开发进程中当地村落居民社会关系网的演变222. 民族旅游对黎族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影响和思考223. 旅游社会学:方法. 问题和研究成果。

制度嵌入性与民族旅游社区参与基于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的案例研究

制度嵌入性与民族旅游社区参与基于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的案例研究

五、结论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对于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法律法规保障、组织保障、利益分配保障和监督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可以确保社区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公平的收益,并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和 质量。然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完善 和调整利益保障机制,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和社区居民的期望。
四、对策建议
为了提高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的参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首先,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区居 民参与旅游发展。例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居民开展旅游创业活动;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居民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搭建平台,促进居民与旅 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内容
社区参与旅游是一种富有活力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民族传统 文化的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探讨社区参与旅游对民 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一、社区参与旅游有助于增强民 族传统文化的活力
社区参与旅游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在旅游活动中,当地 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使当地居民更 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这种交流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情,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保持活力。
谢谢观看
四、案例分析
以某民族村寨为例,该社区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实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和利益保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合作社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社区居民参与 旅游接待、餐饮、住宿等服务。通过与游客签订公平的合同,确保社区居民获 得合理的收益。同时,合作社还为社区居民提供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服务质量 和水平。在利益分配方面,合作社采用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确 保社区居民能够公平分享旅游业发展的成果。

需求调研报告范文

需求调研报告范文

需求调研报告范文需求调研报告:泸沽湖旅游开发1.引言泸沽湖,位于中国云南、四川交界处,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彝族及摩梭族民族聚居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旅游胜地。

本次调研旨在对泸沽湖旅游开发方面的需求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旅游者,询问他们对泸沽湖旅游的看法、要求以及期望。

深度访谈则主要针对当地从事旅游经营的人员,通过了解他们的经验及看法等,以期探索可以改善泸沽湖旅游业的方法。

最后,我们通过网络调查(包括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对泸沽湖旅游的评价。

3.调研结果(1)旅游者的要求首先,旅游者希望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泸沽湖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文化。

此外,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旅游项目可以选择,例如水上运动、自然探险等。

另外,旅游者也希望能够享受更好的住宿和用餐体验。

很多旅游者表示,当地的酒店和餐馆设施相对简单,并且食品质量参差不齐,这影响了他们的旅游体验。

因此,改善当地的住宿和餐饮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很多旅游者也希望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保护泸沽湖的环境和生态,让后来的旅游者也能够享受到这里的美景。

(2)旅游经营者的看法在深度访谈中,当地的旅游经营者表示,泸沽湖旅游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泸沽湖周边的交通极为不便利,游客很难到达这里,大幅限制了该地区的旅游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更为全面、更加便捷的交通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同时,很多经营者也表示,当地的旅游经济主要来源于短期的旅游人流,根本无法形成长远的经济增长点。

缺乏其他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十分单一。

因此,应该促进当地产业多元化,以推动泸沽湖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3)社会大众的评价在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泸沽湖的评价是积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5-17;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12-10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15)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彭红松(1988-),男,安徽宿松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penghongsongahsd@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陆林,博士,教授。

E-mail:llin@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彭红松1,陆林1,路幸福1,2,凌善金1,李子明1,2,邓洪波1(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摘要:基于问卷调查和旅行社推介线路,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与结构角色理论,运用Ucinet 和Netdraw 软件,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点角色地位,试图揭示跨界旅游客流时空演变、扩散规律及内在机理,为跨界旅游区协同合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①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中,丽江古城区、大玉龙景区是旅游客流网络的核心和集散中心;泸沽湖、香格里拉处于次级旅游核心和次级集散中心地位;大理古城区、苍山洱海、昆明市区、束河古镇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泸山邛海是唯一位于四川的次级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其他旅游节点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受高等级旅游地旅游客流辐射,相互连接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②跨界旅游区客流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边界效应极强,客流网络结构分层明显,可细分为旅游核心、云南片重要旅游节点、云南片一般旅游地、跨界旅游地和四川片重要旅游地5类;③旅游客流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派系,泸沽湖旅游客流流动路径指向云南片区大玉龙景区、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及四川片区泸山邛海,这些地区成为景区突破边界效应,带动跨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④川滇两省旅游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旅游区发展规划,树立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并优化资源、产品与线路,完善跨界旅游交通网络等是今后泸沽湖跨界旅游合作的重点。

关键词:跨界旅游区;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社会网络方法;川滇泸沽湖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9-1041-1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竞争先后经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3个阶段,开始进入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期。

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其中,跨界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内容。

跨界旅游区作为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由于人为行政区划的分割而形成特殊旅游地,具有空间整体性、文化同源性、资源共生性和互补性等特点,因发展潜力巨大,成为区域旅游合作的新焦点。

同时,由于隶属不同行政区管辖,利益主体复杂,加之地方保护主义、边界屏蔽效应的影响,跨界旅游区发展无序竞争问题凸显,合作开发难度大,成为阻碍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外学者对跨界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受国内高度市场化影响,行政区划的分割对区域旅游发展限制较小,研究多基于跨国界旅游视角,重点关注跨界旅游概念体系[1]、跨界旅游管理[2]、跨界旅游竞争、合作及效应[3~5]等方面。

国内跨界旅游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1世纪初,研究成果集中于跨界旅游资源开发[6]、跨界旅游合作与冲突[7~11]和跨界旅游发展模式[12,13]等方面。

综观2006年至今国内跨界旅游研究进展,研究尺度上多关注国家或省级跨界旅游问题,县域、景区等层面研究不足;内容上侧重跨界旅游合作、冲突等单视角单要素个案研究,对跨界旅游合作管理模式第34卷第9期2014年09月V ol.34No.9Sep.,2014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地理科学34卷和冲突协调机制研究仍较薄弱;理论上多借鉴博弈论、共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等多学科方法探讨跨界旅游合作问题,但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方面应用较少。

旅游流是旅游者及相关活动轨迹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4]。

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涵盖旅游信息流、旅游资金流、旅游物流和旅游能流等相关流,共同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15]。

其中,旅游客流由客源地和目的地方向、链接模式和流量密度3个基本要素构成。

旅游客流研究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国外旅游客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研究主要涉及旅游者个体属性。

近年来,在丰富旅游客流基础理论[16],构建数理模型[17]的同时,较多关注客流预测[18~20]、客流时空分布特征[20]、客流空间结构和扩散[21]等方面。

国内旅游客流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多以大中尺度区域为研究范围,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客流概念和数理模型构建[22]、客流时空结构[23~25]、旅游者行为模式和规律[26,27]客流集散与转移[28~30]等方面。

纵观国内旅游客流研究,多借鉴国外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引入空间使用曲线[31]、引力模型[32]、GIS空间分析[27]等手段,取得丰富研究成果。

但对旅游客流概念模型及构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旅游客流空间流动,尤其是旅游客流时空演变规律、路径、模式和内在机理的深入剖析。

如何从旅游者线路选择和活动轨迹视角,构建旅游客流网络空间结构模型,揭示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成为区域旅游规划和线路设计的重要课题。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33],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于一体,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社会事物的关系特征、类型,并分析关系对网络的影响。

社会网络理论主要包含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和结构角色理论等。

20世纪30年代,社会网络分析法最早由于英国人类学家布朗提出,随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34]。

地理和旅游学研究领域,国外研究多关注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35]、旅游组织际网络结构[36,37]、旅游利益主体网络结构及相关效应[38]等方面。

国内研究相对薄弱,杨兴柱等[25]、朱冬芳等[39]、杨效忠等[7,40]分别对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都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和跨界旅游区网络结构进行探讨,尚未见应用于跨界旅游客流研究。

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节点角色地位及客流网络空间结构,试图揭示跨界旅游客流时空演变、扩散规律和内在机理,为国内其他跨界旅游区在资源整合、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协同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1.1研究思路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指在跨界旅游区域,旅游者在旅游节点间的流动轨迹而建立的关系总和,反映跨界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空间结构和行为特征。

这与社会网络分析模型所需条件完全相符,通过使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可全面分析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点角色地位,并实现网络可视化。

网络结构构建思路为:首先,确定跨界旅游客流网络范围和旅游节点,一般以跨界旅游客流活动空间为网络范围,相关旅游地为旅游节点;其次,确定旅游客流网络关系,本文以旅游者旅游活动为行为主体,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节点之间空间流动关系表征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网络的边代表节点间有向旅游客流关系;第三,搜集和处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和旅行社网络推荐线路收集甄选旅游客流数据,建立旅游客流流向流量数据库;第四,依据数据库,构造节点流量流向赋值矩阵,其中1代表2个节点有直接旅游者流动关系,0则相反,根据旅游者流动关系加总,建立赋值矩阵。

最后,在赋值矩阵的基础上,反复测试以选择合理的断点值,建立二分矩阵,通过netdraw软件,绘制跨界旅游客流社会网络结构图,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

1.2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社会网分析指标基础上,结合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特征,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图1)。

包括旅游节点结构和旅游网络结构两个方面。

其中旅游节点结构评价指标包括中心性指标和结构洞指标(旅游网络中,网络稀疏区存在旅游节点的联系断裂现象,被称为“结构洞”),分别反映旅游节点在旅游网络中的中心性和区位优势。

旅游网络结构评价指标包括规模、直径、密度、网络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对等性分1042彭红松等: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9期析和凝聚子群分析等,重点测度整体或局域旅游网络结构属性。

2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实证2.1研究区概况泸沽湖景区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处,湖面海拔2685m ,面积48.45km 2,最大能见度12m ,平均水深40.3m ,是中国第三深水湖。

因其高原湖山风光和多民族文化,尤其以其现今全球独有的摩梭母系氏族大家庭与走婚习俗而闻名,被称为“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活化石”。

2011年,泸沽湖景区四川片区接待旅游者16.1万人次,门票收入为758.6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比2010年分别上涨57.0%、23.8%和27.3%;云南片区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10万元,旅游收入1.96亿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5%、57.9%和36.0%。

2.2数据获取跨界旅游客流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旅行社网络推荐线路获得。

首先,确定研究区范围和旅游节点。

2012年8月12~24对泸沽湖旅游区跨界旅游区调研中走访了相关旅游政府部门、主要旅游企业,考察周边主要旅游景点,获得相关背景资料。

为保证问卷质量,8月12日又进行游客预调研和访谈,根据回收的问卷和游客反馈进行问卷修正,最终确定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流动区域范围,基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地理位置、知名度、资源类型等特征,对部分景点进行归并处理。

其中,丽江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大玉龙景区和古城区旅游发展相对成熟,是重要的跨界旅游节点,在其近邻效应带动下,自2005年以来,束河古镇和拉市海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新兴旅游节点。

本文最终选取19个主要旅游节点(图2),包括:N1石林风景区(含九乡)、N2昆明市区(含云南民族村、世博园、西山公园、滇池等)、N3禄丰恐龙谷、N4大理古城区(含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崇圣寺三塔、张家花园等)、N5苍山洱海风景区(含苍山地质公园、洱海公园、南诏风情岛、上关花公园等)、N6蝴蝶泉、N7鹤庆新华民族村、N8大玉龙景区(含玉龙雪山、玉水寨、东巴谷等)、N9丽江古城区(含丽江古城、黑龙潭公园等)、N10束河古镇、N11拉市海国家自然保护区、N12泸沽湖风景区、N13香格里拉旅游区(含虎跳峡、长江第一湾、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梅里雪山、松赞林寺等)、N14西双版纳(含中科院热带植物园、野象谷、傣族园、热带花卉园等)、N15泸山邛海风景区、N16螺髻山风景区、N17西昌卫星发射中心、N18海螺沟、N19稻城亚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