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学习目标(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下列提示语,说出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者。

世界文化名人粽子龙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屈原的名声很大,那么,你想知道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怎能样评价屈原的吗?二、研习1、“任”(信任)与“疏”(疏远)“任”——“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疏”——“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2、研读第三小节:评价《离骚》(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记叙: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议论:①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4课时【自学导案】一、初读课文,落实字音媪大泽之陂须髯狎侮貰酒酒雠折券喟然箕帚妾郦食其荥阳徇轵道跂而望深堑垓下玉卮二、整体感知,划分文章层次,概括主要情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四、作业布置第二课时一、学生自读1-4段二、疏通文章:第1段: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已而有身(不久)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第2段: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第3段: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第4段: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坐之堂下(使……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棰(chuí)圜墙(yuán)占卜()囹圄()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语言表达1.提取引用法,即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

请以“苦难”为话题,用“提取引用法”写一个片断。

【解析】本专题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两篇课文,犹如小小的百科全书,其中隐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等名言警句;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李斯、韩信、周勃等人的人生挫折,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事迹,都是及好的写作材料。

【示例】苦难是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红梅扑鼻香。

是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不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芬芳,这芬芳就如同金子般珍贵。

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少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个个古代先贤,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流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它们![简评]本段文字很恰切地“提取引用”了《报任安书》中的名言,可见,学会从课本中筛选这些写作素材,并系统地整理在读写笔记上,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捷径。

2.剪辑重组法,即对文本中符合写作话题主旨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加以组合成文的方法。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互动设计[精彩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背景资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报任安书(存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报任安书(存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报任安书(存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中,了解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够学习到先人们留下的经验,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培养人文素养及正确的历史观念。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以苏教版《史记》选读为教学材料,以报任安书为例,旨在让学生了解报任安的历史背景、他的生平以及他的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报任安的历史背景报任安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人民疾苦。

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深受历史和时代的熏陶,受到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影响,成为了一位忠于道德的士人。

2. 报任安的生平报任安出生在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庭,他的家族曾经有过显赫的历史,但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如马踏飞燕般的迅速滑落。

他年轻时就不满于当时政治腐败,决心从事读书学习和官场事业,被誉为东汉末年的忠臣,曾经受到过董卓的重用。

但他不愿附庸风雅,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终日诵读历史和哲学,一心向道。

3. 报任安的思想报任安的思想深受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守道德、修身养性、以身作则。

他提出了“立身达道”的思想,认为人们要按照天道自然,以自我约束为前提,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最终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

他在自我修养上取得了成功,并将自己的思想渗透到了自己的写作之中。

四、教学方式本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讲授、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讲解报任安的历史背景、生平和思想,并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进行配图。

在研究环节,学生可以自由探讨自己的看法,开展小组讨论等形式。

同时,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著作,从多方面加深对报任安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测评,让教学更加有效有序。

本教学内容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作业测评、小组讨论和课堂测试等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到了报任安的传奇故事,同时,也了解到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传记的叙事部分,教师共同学习议论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忠君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介、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教学难点】对屈原自沉汨罗的合理评价。

【课时安排】3课时【自学导案】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xiàn)遐迩(ěr)泥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òu)浊秽(huì)皦(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商於(wū)屈匄(gài)眷(juàn)顾随属(zhǔ)唐昧(mò)憔(qiáo)悴(cuì)啜(chuò)醴(lí)汶汶(mén)罹(lí)难枯槁(gǎo)温蠖(huò)汨(mì)罗被(pī)发渔父(fǔ)2、给文章标序号,找出作者介绍屈原事迹的段落。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想见其为人”评价的,第一个是世家中的孔子(“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就是列传中的屈原(“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泣,想见其为人”)。

可见司马迁对屈原的情感应该和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一样的,是推崇赞叹的。

今日我们就循着太史公的笔端“想见”一下这位来自南方的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二、自读课文,完成自学导案三、品析课文(一)本文题为“列传”,请找出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生平。

提示:除3、8、9、11四个小节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优秀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优秀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优秀教案设计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报任安书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题知识随堂练习1.下列字词字形及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曩(nǎng)者阙(què)然蝼(lóu)蚁诎(chū)体B.箠(chuí)楚槛阱(jǐng)枪(qiǎng)地楮(zhě)衣C.绛候(hòu)缧(léi)绁闺阁(gé)剌(là)谬D.强(qiǎng)颜羑(yǒu)里将相(xiàng)钳(qián)奴2.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倡优畜之(畜养)理色(颜面)关木索(绳)槛阱(兽圈)B.所趋异也(趋求)婴金铁(绕)箠楚(荆条)系狱抵罪(抵当)C.权倾五伯(倾斜)受械(刑具)钳奴(以铁束颈)下至于兹(现在)D.弥甚(更加)若有所亡(失)累百世(积累,经历)曼辞(美好)3.下列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A、至于鞭菙之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B、念父母,顾妻子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C、意气勤勤恳恳剔毛发D、闻此言,颜色少变也假令仆伏法受诛4.下列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倡优畜之B、太上不辱先衣赭衣C、南面称孤幽于圜墙之中D、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王侯将相,声闻邻国翻译下列句子:1、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译文: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译文: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报任安书教案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报任安书教案史记选读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点1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二、能力点123三、德育渗透1意义。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2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学生不太熟悉;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距离太远,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办法1性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然发愤著书。

3讨论作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二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2二、导入投影两幅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三、新课(一)介绍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读《史记》就要了解司马迁。

从印发的有关材料看,对司马迁一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他创作《史记》重大动力的事件是什么?小结:主要是两点。

1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学习过程】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曩.者(nǎng)将相.(xiàng)诎.体(qū)呼天枪.地(qiāng)B.剌.谬(là)槛.阱(jiàn)闺阁.(gé)幽于圜.墙(yuán)C.赭.衣(zhě)愤懑.(mèn)愠.色(yùn)放失.旧闻(yì)D.髡.首(kūn)倜傥.(tǎng)缧.绁(luó)强.颜欢笑(qiǎng)二、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下至于兹.(现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B.若望.仆不相师(怨恨)幸勿为过.(过错)C.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若有所亡.(失)D.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定计于鲜.也(态度鲜明)三、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⑴及以至是⑵其次诎体受辱⑶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⑷见狱吏则头枪地⑸及罪至罔加⑹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⑻则仆偿前辱之责⑼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所谓强颜..耳古义:今义:⑵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⑶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今义:⑷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⑸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⑹南面..称孤古义:今义:⑺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今义:⑻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⑼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⑽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今义: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棰(chuí)圜墙(yuán)占卜()囹圄()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段1、教师范读第二段2、学生齐读第二段3、字音愠色(yùn)倜傥(tìtǎng)4、词句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

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第三课时一、学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3、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

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1、背诵第二段2、完成全文翻译2019-2020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1)人教版●说课以前学生只学过《史记》的一些选文,对司马迁有个大略的了解,但对司马迁的思想、人生观并无多少了解。

学习本文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本文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这些特点。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弄清句意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1.虽然本文的词句难度大,仍要引导学生自学。

对于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查资料,交流后教师再补充。

2.讨论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和司马迁、《史记》有关的书籍。

●预习要求1.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2.回忆《史记》的有关知识。

3.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的前提下熟读全文,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大意,画出疑难的句子。

4.自读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司马迁与〈史记〉》,概括出《史记》在思想和文学方面的特点。

●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从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在那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生命城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生死,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这样的选择历来为人们景仰、赞颂。

但也有这样一些人,面对侮辱,他们没有舍生保节,而是隐忍苟活,这类人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

和遭受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相比,死是容易的,但司马迁选择了前者,他到底是为什么要忍受当时人们的嘲笑唾骂?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等我们学完了《报任安书》就明白了。

(板书课题)二、背景介绍(一)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1.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史记》的有关知识。

2.教师总结并印发有关资料。

(见“备课资料”)(二)课前自学《司马迁与〈史记〉》,概括《史记》的主要成就。

学生回答后总结:①思想(四点);②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③影响。

三、整体初读(一)结合注释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二)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概括各段大意。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部分(第2~3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5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