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时机 合理使用学具-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
别 看这 些 小 东 西 不 起 眼 。如 果 教 师 在 课 堂上 能合 理 地 运 用 这 些 学具 . 则 对 提 高课 堂教 学 效 率 具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以下 我就 在 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合 理 运 用 学 具 提 高教 学 效 率 谈 谈 看 法 。 1 . 合 理运 用 学 具 。 有利 于学 生 对 数 学 概 念 的认 识 。 让 学 生 操作 学 具 是 符 合 学 生 “ 感知一表象一概念” 的认 知 规律的 ,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参 与 教 学 活 动 的积 极 性 . 使 学 生 主 动 地 学。 通过直观形象 的事物感知认识 , 形 成知识表象 , 在操 作 中 概 括 出 事 物 的 本 质特 征 , 形 成 数 学 概 念 。如 : 教学“ 平均 ” 这 个 概念时 , 可 以先 引导 学 生 把 1 O 支木棒分成两份 . 在分的过程 中 会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一份分 1 支, 另一份分9 支; 一份分2 支, 另一份分8 支; 一 份分 3 支, 另一 份分 7 支; 一 份 分4 支, 另 一 份 分 6 支; 一份分5 支, 另一份分5 支 。教 师要 引导 学 生 观察 并讨 论 : 这几种分法有什么异同点? 第 五 种 有 什 么特 别 之 处 ? 从 而轻 松 地导入“ 平均” 这个概念。 学 生通 过实 际动 手 操 作 , 把 抽 象 的数 学 知识 与实 物 有 机 地 结 合 起来 . 认 知 数 学 概念 。 2 . 合理运用学具 。 有 利 于 学 生 对 数 学 算理 的理 解 。 在数学教学 中。 对数 学算 理 的 理解 是 教 师 最 头 痛 的 . 因此 也有教师这样说 : “ 语 文成绩好 的学生数学成绩 未必理想 , 数 学 成绩 优 异 的学 生 语 文 成 绩都 不错 。” 这 是 什 么 原 因呢 ?最 主 要 的原 因是 学 生 对 算 理 的 掌握 。 在 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 , 教 师应 该 充 分 引 导学 生 从 数 的方 面 进 行 抽 象 思 维 , 合理运用学具 ; 从 形 的 方 面进 行 形 象 思 维 , 加 深 学 生对 算 理 的 理 解 。 如 : 教学“ 7 2 + 6 ” 的一 位 数 除两 位 数 除 法 时 , 在这道题中 . 对 于 十位 上 除后 存 有余 数 的情 况 , 学 生 有些 不 知 所 措 。 如何 引导 学 生 正 确 认识 十 位 上 的余 数 l 表示多少呢( 十位上的1 表示1 个1 O ) ? 怎 样 把 十 位 上 的余 数 和个 位 上 的数 结 合 起 来 继 续 除 呢 ? 教 师 可 以 引 导学 生 通 过 摆小 棒 来 体 会 这 个 演 算 过 程 : 7 捆( 每捆1 0 根, 7 捆7 0 根) 平 均 分 成6 份, 每份 是 1 捆( 1 0 根) , 十 位上 商 1 ; 剩下 的 1 捆和2 根 要继续分 , 只 好 把 这 一 捆拆 了 , 合 在一起 为1 2 根, 这 时 再 把 这 1 2 根 平 均 分 成6 份, 每 份 得 到2 根, 个 位上 商2 。通 过 摆 小 棒 , 学 生 理 解 了 最 后一 捆 是 如 何 继 续 分 下 去 的 。 再 与 竖 式 相对 照 , 学 生 便 能 轻松 地把 算 理 深 刻 地 理 解 .促 进 了形 象 思 维 和 逻辑 思

把握时机 因循利导——浅谈课堂教学操作材料使用的最佳时机

把握时机 因循利导——浅谈课堂教学操作材料使用的最佳时机

把 握 时 机 因循 利 导
浅谈 课 堂教 学操 作 材料 使 用 的最佳 时机
口 刘 希谷
江西 省吉 安市教 育技 术 装备 站 3 4 3 0 0 0
中小学 课 堂 教 学 操 作 材 料 ( 以下 简 称 “ 操 作 材料” ) 是供 学 生 按 照 教 育 教 学 要 求 进 行 动 手 加 工 组装 或操作 的基 本 材 料 和 器具 , 也 就是 学 生 从 事 学 习活动 中所 使 用 的操 作 工具 , 通 常是 指学 生
生充 分经 历 “ 个性化” 的定 义 过 程 , 使 学 生对 概 念 的 自主建 构 和真 正理解 成 为可 能 。
例如, 在教 学 “ 平均分 ” 这个概念 时, 可 先 让 学 生把 8个 苹 果 的 图 片 分成 两 份 。通 过 分 图 片 , 出现 四种 结果 : 一人 得 1个 , 另 一 得 7个 ; 一 人 得
质, 充分 展 现概 念 发 生 、 发展 、 形 成 的 过 程 。 让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的实 践性 , 能 加深 学生 对相关 内容 的体验 , 从 而
加 深对 知识 的理 解 与掌握 。学 生在 学 习 中使 用课
堂教学 操作 材 料 , 同时 也有 利 于培 养 创 新 意 识 和
动手操 作 能力 。
用 来加 强对 知识 的理 解 、 提 高 操 作 技 能 而 借 助 的
大 限度 地 发挥作 用 , 是“ 操 作材 料 ” 使用 的一 个 重 要方 面 。在此谈 谈 我 的一点 使用 体会 。 1 在 抽 象 的擞 学 概 念 形 成 过 程 中使 用 “ 操 作
材料 ”
物体 , 一般并 不 包括平 时 学习用 的基 本文 具 。 自2 0 0 2年 以来 , 我市一 直利用 “ 操作材 料”

合理使用学具

合理使用学具

合理使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维的协调发展。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三、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

把握恰当时机进行学具操作

把握恰当时机进行学具操作

把握恰当时机进行学具操作锦园路小学刘小瑛【摘要】: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最佳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学具,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学具操作教学时机教学效率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儿童思维的这种特点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构成了矛盾,而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但学具的使用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看准时机合理利用,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否则,就会因为过于花哨或者繁琐,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起到负面影响。

那么进行学具操作,有哪些最佳时机呢?一、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学生在小学要学习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些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各种联系。

往往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发展。

在一系列概念中,总有一个或若干个奠基的起始概念。

而学生对这些基本的起始概念的认识,往往是极不完善的,有时只了解其某些实际意义。

不了解其本质特征;有时理解其大致含意,却又很难确定概念所属的范围。

同时,建立这些概念时也很难找到与之有适当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以旧学新的基础。

这时就可以进行学具操作。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已接触到了自然数,有的学生能数出几十或百以上的数,但这些数统通是囫囵的形象,没有涉及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成几和几)和综合(组成几和几)形成概念。

所以,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起始概念时,就需要运用学具操作。

可以这样进行:让学生取出11根小棒,并提出要求,“这11根小棒怎样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呢?”学生开始摆弄小棒,有的将11根小棒整齐地摆成一排;有的摆成10根一堆,零1根;有的摆成各5根的两堆,另外还有1根;有的把11根分为任意两堆。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南坳明德小学余翠平教具和学具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

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为教具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我有几点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教具的使用要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

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应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可以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在情境中灵活的使用教具,给学生用学具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可以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小学数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学具帮助教学

小学数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学具帮助教学

小学数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学具帮助教学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主体,让学生居于主动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学具能够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本文主要对如何用学具帮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合理使用学具,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策略前言: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们对此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很难帮助学生们学习。

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学具使用的具体方法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和经历的缘故,具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让他们对课堂产生兴趣。

学具的出现对于课堂来说是一抹新的风景线,学生会对它的作用产生好奇,教师抓住这一机会,为学生展示学具的作用,并教学生采用学具自己动手进行练习,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

比如:当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6”这一数字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认识“1”与“5”之后才可以开展此次教学。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来动手操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六根小木棒来拼出一个图形,然后看看哪个学生拼的最好。

2、用学具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课本中的知识抽象且枯燥,学生单看课本,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了解知识,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用学具把课本中的知识搬到课桌上,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法加深学生对课本的了解。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长方体的体积以及正方体体积”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立方体的学具,把这些立方体的已知长、宽、高告诉学生,让他们用小立方体拼凑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找出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最后总结出影响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3、充分利用学具来分散难点,将难点简单化要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把握学具操作时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学具操作的有利时机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新授课时猜想引路,启发学生进行学具操作验证结果;复习课时遇到疑难,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解决问题;练习课时巩固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领悟数学。

关键词:学具操作;验证结果;解决问题;领悟数学学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利用学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可以在新授课、复习课中进行,也可以在练习课中进行,不管在新授课、复习课、还是练习课中,只有把握好学具操作的有利时机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下面就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中如何把握学具操作的有利时机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新授课时猜想引路,启发学生进行学具操作验证结果在很多新授课时我经常利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探索性教学程序,在这个程序中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我常用学具操作得出结论。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我先讲解了面积的三个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并在学生已了解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让学生猜想自己手上哪个指甲盖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几平方分米?这时,学生会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有的学生可能会猜出这两题的正确答案,但不知道到底对不对?需要验证。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我为学生准备的学具(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一量它们的面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取出学具动手量一量,然后再说一说,这样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语言表达交流,弄清了自己手上哪个指甲盖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几平方分米,最后再看老师利用课件演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不多,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单位大小的理解,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合理使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使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使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具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利用学具进行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前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条件。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运用小学数学学具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运用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识发展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颖的活动,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

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看过魔术表演吗?咱们来变个魔术。

”接着我请同学们拿出制作长方形框的学具片,师生共同操作,先是固定好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沿长方形的对角拉一拉,问: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不是)是正方形吗?(也不是)学生的兴致非常高。

每个人都投入到操作活动中,这时我顺势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

当我问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时,同学们很快根据长方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边也相等的特征。

教学活动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一起,顺应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运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学具的动能尤其明显,相当于“活教材”。

“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

由此可见,操作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源泉。

操作学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两种图形,初步感知,猜测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充分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图片、小棒和直尺,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结论。

把握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

把握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

把握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作者:刘义兵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8期摘要通过学具的操作,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本文撷取一些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学具的例子,以供同行们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学具时机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学具的作用,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时,用操作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

但这种使用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看准时机合理使用,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否则,就会因为过于花哨或者繁琐,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起到负面影响。

1用在算理理解处在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数学学具来加深学生对其算理的理解。

9加几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有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数出结果,也有学生用拆数法计算出结果,还有学生用凑十法很快计算出结果,但无论用哪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我们的数学学具“小棒”,而小棒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用数数法计算时我们可以用小棒一步一步操作演示给学生看,例如先拿出9跟小棒,再拿出3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我们可以从9根小棒那往后继续数3根:10,11,12,所以结果是9+3=12.同时在演示凑十法的算理时也很形象具体,怎么能一眼看出结果?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对10+几的计算已经很熟练,因此学生也能很容易想到将3分成1和2,先计算9+1=10,再计算10+2=12。

如果老师很生硬的讲这两个等式摆在黑板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实际运用上还是会有差距,因此这里用小棒演示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左手9根小棒,右手3根小棒,你怎么能一眼就看出两只手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们会很容易想到从右手中拿1根放到左手凑成十,两只手上一共就是12根小棒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感受这其中的计算过程,这样他们也更容易去理解和掌握并加以正确运用。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数学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合理运用学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学具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并就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合理选择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作用不可忽视。

要想将学具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首先要合理选择学具。

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学具。

在教学相关于分数的内容时,可以选择分数球、分数卡片等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在教学相关于几何形状的内容时,可以选择几何模型或者平面图形拼图等学具,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

合理选择学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合理组织学具教学合理组织学具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使用学具进行教学时,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多角度地感知和理解数学问题。

在教学相关于分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用分数球进行互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在教学相关于几何形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分类整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由组合和构建,寓教于乐地学习和探索。

三、合理引导学具应用合理引导学具应用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学具只是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要发挥其最大效益,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发。

教师在使用学具进行教学时,应该在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任务型”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利用学具进行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充分发掘学具的潜在功能,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合理使用-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合理使用-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合理使用教具使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书本抽象知识和具体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在抽象和具体结合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体系的深度理解,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是,如果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教具,就会让学生产生牛头不对马面的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探索,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消退。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本文就如何进行教具的选择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切入点选择正确的教具进行教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智慧在手指上有集中的表现,一个人的手越巧,则这个人的脑子会越聪明。

这里的手是指人的动手能力。

因此,如果将一个人的动手能力训练得越好,那这个人的脑袋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扩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给依据所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找寻合理的教具,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具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1.教学内容的难度会有所区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知识按难易程度进行划分,依据不同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具,避免每节课的动手训练都流于表面。

2.在进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之前,教师要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情况下进行动手能力的提升。

如果选择的教具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只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选择教具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

通常来讲,对于推导类型的知识讲解,选择教具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述“9+?=?”相关内容的时候,教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其口算的方法,为此给学生提供了被分成十等分的圆,让学生用凑的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计算,--在教具的帮助下完成口算能力的提升。

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切入点寻求教具使用的时机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始终是他们最佳的教师。

把握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

把握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

把握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学具的作用,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的不平衡状态时,用操作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

但这种使用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看准时机合理使用,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否则,就会因为过于花哨或者繁琐,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起到负面影响。

1 用在算理理解处在一年级上册《9 加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数学学具来加深学生对其算理的理解。

9 加几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有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数出结果,也有学生用拆数法计算出结果,还有学生用凑十法很快计算出结果,但无论用哪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我们的数学学具“小棒”,而小棒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用数数法计算时我们可以用小棒一步一步操作演示给学生看,例如先拿出9 跟小棒,再拿出 3 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我们可以从9 根小棒那往后继续数 3 根:10,11,12,所以结果是9+3=12. 同时在演示凑十法的算理时也很形象具体,怎么能一眼看出结果?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对10+几的计算已经很熟练,因此学生也能很容易想到将 3 分成1和2,先计算9+1=10,再计算10+2=12。

如果老师很生硬的讲这两个等式摆在黑板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实际运用上还是会有差距,因此这里用小棒演示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左手9 根小棒,右手 3 根小棒,你怎么能一眼就看出两只手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们会很容易想到从右手中拿 1 根放到左手凑成十,两只手上一共就是12 根小棒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感受这其中的计算过程,这样他们也更容易去理解和掌握并加以正确运用。

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是其第二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刚入小学的学生能够正确从 1 数到10,但对数的认识并不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做了各式各样的若干可爱图形,一方面可以吸引才入学不多久的小朋友的注意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使用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使用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使用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

”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科学合理使用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区别教学情况,合理选用学具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

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

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学具的使用与数学、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灵活使用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

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其中,动手实践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智力开发的起源,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

所谓学具操作,实质上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再通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的知识,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的学具包括教师提供的学具、学生自己准备的学具,还有身边环境中现成的学具等。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

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学具的作用,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

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时,用操作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

但这种使用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看准时机合理使用,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否则,就会因为过于花哨或者繁琐,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负面影响。

一、用在兴趣激发时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而兴趣恰恰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3根长短不等的小棒。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把这3根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生在摆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3个角、3条边和3个顶点围成的。

然后,我再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

这样,通过教学活动的动态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技能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起来,顺应了学生“感性、爱动”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在算理理解处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教学一位数除法“42÷3”时,用一位数除两位数,会发现商是两位数,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

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经过思考,我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

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1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用竖式计算相对照。

通过数形结合,即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从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用在问题解惑时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需要利用学具帮助其理解题意,即使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操作,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

例如,教完复习课“比和比例”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测量自己校园旗杆的高度。

学生知道用尺量是不切实际的,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带学生来到了操场。

我取来了一根3米长的竹竿,插在下水道的盖子上。

由于这是上午第二节课,阳光很好,竹竿的影子很清楚地映在地上。

我量得影长是1.9米,并启发学生学生思考:3米长的竹竿影长1.9米,从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学生马上想到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题了。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四、用在教学升华处
实践证明,一堂数学课快要结束时,往往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精心设计好数学课的结尾,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梳理、分析总结、揭示规律、提炼升华,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强化学习数学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质和素养,还能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激发兴趣,把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校园里有很多树,你们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这些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可以把树砍下来量出半径后,运用公式算面积。

”这种方法立即遭到大部分学生的反对,他们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学校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又有学生说:“一定有个好办法。

”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可以量出周长就能算出它的半径,不需要砍树。

”经过争论,学生们达成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的横截面积。

这时我说:“大家这个方法真好!课后大家去试一试吧。

”这时,下课铃响了,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跑到操场上去量、去算。

校园里的树也是宝贵的学具,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

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运用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总之,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教师若把握好教学时机,合理使用学具,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