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20)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川教版

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山清水碧,有名山大川,也有寺庙道观。

也许你不信佛,但你可能到过一些寺庙或者道观。

大殿里端坐着三尊佛,释迦牟尼佛居中,弥勒佛居左,未来佛居右。

信奉佛教的人至此,会敬上一柱香,虔诚许个愿。

可有谁知道,还有一类佛,待遇却大不相同。

他们长年居于崖壁洞穴之中,承受着大自然的风雨侵蚀以及人为地破坏,斑驳淋漓,但矢志不改,仍笑看人间百态与世间炎凉。

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学完本课,你定会“悟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知识梳理(一)莫高窟石窟莫高窟位于开凿于十六国加之窟中大量的壁画,使莫高窟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

莫高窟又被称为。

时期,在时期达到鼎盛。

省鸣吵山的断崖上,窟中大部分佛像(二)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最大的窟龛是寺佛龛。

省市,开凿始于北魏,其中大部分为朝开凿。

龙门石窟中二、释疑解难(一)本课介绍了两大石窟艺术,即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两大石窟中的佛像多为隋唐时期所创,由于地质条件的原因,莫高窟艺术表现形式为泥塑,而龙门石窟的佛像则用岩石雕刻而成。

(二)魏晋以来人们不停地凿窟造佛的原因这个问题需要从几方面思考:(1)是佛教影响不断扩大的结果。

凿窟造佛是佛教文化特有的一种传播形式,佛教传到的地方石窟就会出现,即有佛就有窟。

(2)是历代统治者身体力行的结果。

凿窟造佛大部分是历代统治者所为。

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它教化民众。

这算是不停开凿石窟的内在动力吧!(三)石窟的艺术价值一般来说,石窟中的艺术品主要是雕塑和壁画,这些作品往往都是当时名家所绘,手法高超,作品自身的艺术水准就很高。

其次,这些作品的创作题材均来自于外来宗教——佛教。

很显然,这些作品身上还打上了外国艺术风格的烙印,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尚,这在其它艺术作品身上是很少见到的。

三、轻松过关1.信佛教的人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是仿效 ( )A.孔子 B.老子 C.耶稣 D.释迦牟尼2.石窟艺术源起于(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3.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结合,该宗教是 (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4.中国的佛教石窟虽多,但都相对集中在西部,这是因为西部地区 ( )①曾是多个政权的统治中心②处于丝绸之路的东段③能工巧匠很多④有造窟的传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郝尤准备在暑假期间沿着丝绸之路古道游览。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

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提纲一、X成功收复某某1.背景:17世纪,殖民者霸占某某。

2.收复:1661年,率军登陆某某,年初,荷军被迫投降。

3.地位:民族英雄X成功在中华民族反抗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康熙统一某某:(1)原因:X成功死后,其子孙争取夺利,政治日益腐败;西方殖民者对某某虎视眈眈。

(2)措施:帝决定武力统一某某。

(3)结果:1683年,收复某某;年,清朝设置某某府,隶属省。

某某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二、加强对某某地区的管辖1.册封: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和五世。

2.设置机构:时,清朝在某某设置,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某某。

3.金瓶掣签制:通过“”制度来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4.影响: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巩固西北边疆1.概况:为巩同西北边疆,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政府与西北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长达近70年的斗争,平定了、等发动的叛乱。

2.平定噶尔丹:(1)背景:17世纪,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大搞分裂。

(2)措施: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

3.平定大小和卓:年间,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

,这一措施,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促进国家的巩同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朝的疆域东起、某某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西迄帕米尔、巴尔喀什湖,北及、萨彦岭,南达南沙群岛的,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巩固训练1.X成功致外国总督的招降书中说:“某某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这里的“贵国”是指()A2.与下图所示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C3.“康熙二十二年(]683年)讨平之,改置某某府,属某某省。

”材料中康熙帝要“讨平”的是()D4. 1684年,清政府设置管理某某的机构隶属于()CA.某某省B.某某省C.某某省D. 某某省5.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3.教育学生树立国家统一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唐朝的灭亡原因。

2.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三、教学难点1.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唐朝灭亡与五代十国分裂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为什么会灭亡?(二)学习唐朝的灭亡1.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过程,重点讲解黄巢起义和朱温建后梁。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灭亡的历史背景。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三)学习五代十国1.教师简要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各国情况。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五)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作业布置1.复习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五、板书设计第20课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一、唐朝的灭亡1.黄巢起义2.朱温建后梁二、五代十国1.政治格局2.各国情况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让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A:“可能是因为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严重。

”学生B:“还有是因为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了。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吗?”学生C:“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

”学生D:“十国则是指在五代之外,还存在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南汉、荆南、北汉、湖南等十个政权。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精品课件在线)_4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精品课件在线)_4
深圳餐饮 /
我最喜欢吃用冻透了的酸白菜的皮儿卷着肉丝这道菜。别的不说,就说那被好多老师传为笑谈的的小升初考试。,
数据并没有产生返变回化,首只页是一天比一天冷漠,对她并不表示欢迎 导入
莫高窟石窟 龙门石窟 乐山大佛 大足石刻
学习与探究
第九学习主题 第6课 石窟艺术宝库
第九学习主题 第6课 石窟艺术宝库 这条江不知要流到哪里去,它是要代替沙滩去寻找血液的源头吗?就像我在江畔行走是要寻找我血液的源头。
我沿着一条小路走进去,看到的不是供电段车间,就是他们管内的工区;不是通信段报话大楼,就是电务段信号工区;不是车务段职工宿舍,就是生活段职工食堂;不是简易的家 属住宅,就是哪个工区的临时库房。但是令人奇怪的却是,最开始出现的那只鲸鱼,始终在附近游动,一点动静也沒有。
返回首页 导入
莫高窟石窟 龙门石窟 乐山大佛 大足石刻
学习与探究
莫高窟外景
第九学习主题 第6课 石窟艺术宝库
返回首页 导入
莫高窟石窟 龙门石窟 乐山大佛 大足石刻
学习与探究
莫高窟灵塔
第九学习主题 第6课 石窟艺术宝库
返回首页 导入
莫高窟石窟 龙门石窟 乐山大佛 大足石刻
学习与探究
莫高窟坐佛殿ຫໍສະໝຸດ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教学设计
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1.云冈石窟:①云冈石窟特点--面部特征高鼻深目、两耳垂肩;身体特征挺拔健硕;着装袒露右肩,衣服厚重。由此推断:印度佛教传入我国时间不长②地理位置:山西大同武周山麓③兴盛时代:北魏中后期(北魏时期,北方战乱,崇尚佛教)④代表作品:昙耀五窟
2.龙门石窟:①修建时间:公元5世纪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
4.我国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
【课堂小结】
【作业测试】1.完成教材学习测评P120 -121 2. 练习册P70--71
学生阅读教材填空
学生根据课件回答
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一、敦煌莫高窟1.石窟艺术的兴起2.敦煌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1.云冈石窟2.龙门石窟
三、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
教学
反思
教学媒体
课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学生活动
修订内容
【情景创设】
【课堂进行时】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练习册P70知识结构填空
一、敦煌莫高窟
1.石窟艺术的兴起
2.敦煌莫高窟:①地理位置: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②兴盛时代:北朝、隋唐、宋元③主要内容:彩色塑像(泥塑)、壁画(舞蹈、建筑、佛经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④历史价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
长城实验学校2015年春季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川教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的宝库
执教人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其大多数洞窟开凿的时间;了解敦煌莫高窟是壁画和塑像为主的艺术成就及云冈石窟独特的艺术特点;知道龙门、云冈石窟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高潮的雕刻技术;了解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教案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教案设计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

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

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

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

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过程:1、导入(敦煌、龙门、云冈石窟以及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图片)1、敦煌莫高窟地理位置:甘肃敦煌播放敦煌莫高石窟的图片录象资料,回答老师的问题:石窟的艺术特点?石窟的内容有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古印度的艺术特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音乐舞蹈等。

内容是1、佛教经书里的故事和2、壁画雕刻艺术反映了:1、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2、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3、人们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2、云冈石窟1、云冈石窟的图片展示,学生观察。

回答特点。

特点1:高鼻子深眼睛2、右肩膀外露3、耳垂很大推断:印度佛教传入我国时间不长特点2:地理位置:山西云冈修建于:北魏中后期代表作品:昙耀五窟3、龙门石窟修建时间:公元5世纪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状况及其影响。

2、通过争论科举制的影响,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学问分析问题的力量。

3、通过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育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争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比照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索我国训练现状的缺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良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熟悉科举制度的消失,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缘由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进展的需要,学生熟悉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局部;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熟悉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进展具有突出奉献,从而鼓舞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争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索: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消失盛世景象?提出思索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乐观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根底。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擅长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仔细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教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稳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心集权,他打算进展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方法?(教师讲解)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教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头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大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头屡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教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争论:科举制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训练、社会冲突、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富强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日影响的角度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学案(川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学案(川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学案(川教版)学案设计学科历史班级主备教师学生姓名使用教师使用时间课题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教学目标:知道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了解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重点:晚明的科技成就难点:晚明科学家的“工匠精神”教学设计:一、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作品作者朝代主要内容价值和影响《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二、回答题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给我的启示是什么?你清楚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三、检测练习题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A、《伤寒杂病论》B、《千金方》c、《本草纲目》D、《唐草本》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今天它已走向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来中国学习中医。

下列连线正确的是A、华佗——《本草纲目》B、张仲景——《黄帝内经》c、李时珍——《伤寒杂病论》D、李时珍——《本草纲目》如果要研究明朝手工业生产技术,要查阅的主要文献是A、《农政全书》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齐民要术》如果想了解中国17世纪科技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应该是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唐本草》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同一个领域的是A、《本草纲目》《千金方》B、《水经注》《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D、《齐民要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相同点是。

A.作者所处时代B.图文并茂c.吸收外国科学知识D.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下列著作中,含有介绍外国科技内容的是A、《九章算术》B、《梦溪笔谈》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与《天工开物》的相似之处有A.介绍农业生产技术、经验B.介绍了欧洲的技术方法c.被译为日、俄、英等文字D.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0、下列人物,翻译过西方科学著作的是A.黄宗羲B.王夫之c.徐光启D.宋应星师生随笔。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历史事实,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结果等。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合作与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意义,理解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通过历史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本课的基本历史事实,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结果等。

分析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介绍相关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每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教师点评并总结各组观点,强调历史事件的多方面影响。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历史视频等,辅助教学讲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评课稿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评课稿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评课稿摘要:本文是对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进行评课。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

接着,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并提出了一些扩展教学资源和活动,以推动学生的综合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最后,本文做了一些教学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了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掌握关键词汇和概念的定义和正确使用; - 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2. 教材特点分析2.1 视角突出本节课以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切入点,突出了中国特有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注重让学生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2 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隋朝和元朝等不同时期的统一政权对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2.3 生动实用教材使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元朝统治下的民族融合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概念。

同时,教材中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分析题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巩固知识。

3. 教学内容解析3.1 阅读教材并理清思路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中所讲述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

学生可以记录关键词和概念,以便后续的讨论和练习。

3.2 分组讨论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梳理。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向全班呈现他们所了解到的该历史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影响。

3.3 角色扮演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情境,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每个小组可以扮演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人物,讨论他们面对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的影响。

3.4 讨论与分享在讨论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和解答,以取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名师教案 川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名师教案 川教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等史实。

列举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及作用。

掌握清朝为巩固西北边疆采取的措施。

了解清朝的疆域四至。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画地图探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用表格梳理总结台湾属于中国;用图片资料认识西藏地区的庙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教学难点: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乾隆帝让人兴建的普陀宗乘之庙。

一些信奉西藏佛教的蒙古族和藏族民众,千里迢迢来礼佛。

乾隆帝称赞它及避暑山庄围墙外其他类似的寺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你对郑成功了解多少?
探究点二:收复台湾的过程?
探究点三:收复台湾的意义?
探究点四:用所学史实证明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探究点五: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郑成功?与岳飞、文天祥相比,戚继光、郑成功的主要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探究点六:清廷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探究点七:为什么说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探究点八:“金奔巴瓶”制度是什么?
探究点九:清廷统一新疆的措施?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明清两代的统治措施,以及对外交流、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明清两代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深入剖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两代的统治措施,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怀,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清两代的统治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2.教学难点: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案例分析法: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清两代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清两代的统治措施,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明清两代的巩固和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明清两代的历史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分析和理解本课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清两代的巩固和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清两代的巩固和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教学难点:对明清两代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讲述历史:详细讲解明清两代的历史事件,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史料分析:让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明清两代的历史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教学设计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艺术成就。

②让学生了解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以及大足石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

③让学生了解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认识。

④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采用讨论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采用导游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寻要究源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刻艺术成就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初步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莫高窟石窟和龙门石窟2、难点: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石窟艺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讲故事法。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学法:教师教法:讲述法、活动法、归纳法、启发引导法等;学生学法:阅读、观察、比较、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你告诉我,刚刚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学:火车汽笛声师:不错。

今天我们将乘坐一趟旅游专列,目的地是我国有名的石窟艺术景点,其中有些石窟遗址,还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搭乘这趟列车的有旅游小分队还有cctv旅游频道的记者,队伍是相当的庞大。

我们也将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这些令国人骄傲的古代石窟世界。

师:石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否产生于我国呢?如果不是,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指导学生看课本117页上面小字内容)学:石窟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提问: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学习目标1.熟记我国著名三大石窟名称、地理位置;2.理解解三大石窟不同的特点;3.了解三大石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三大石窟,并圈画出你看出的重点内容.完成下面的知识建构.地理位置:省敦煌鸣沙山断崖上开凿年代:保存南北朝到宋元时近500主要内容(特点):存有大量精美的和历史地位:地理位置:省大同五周山麓开凿年代:保存开凿的53个洞窟特点:艺术独特,既继承我国秦汉石刻艺术传统,又融汇南亚雕刻风格历史地位:研究我国的宝库地理位置:省洛阳市特点:利用雕刻而成大最大窟龛:奉先寺佛龛【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文化可谓丰富多彩,之前我们了解了四大发明、建筑奇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这堂课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去体会它那惊人的风采.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山洞中修炼,得道成佛,后来印度出家人仿效他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由此产生了石窟艺术.印度的石窟艺术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并和中国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新课探究】1.参观三大石窟艺术.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欣赏一系列图片,领略石窟艺术风采.莫高窟云冈石窟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三大石窟艺术高超史料丰富2.回答问题:我国有哪三大石窟艺术?三大石窟艺术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些绚烂多彩的石窟艺术对今天来说有哪些研究价值?3.抒发点滴感想.同学们面对这些色彩绚丽的壁画、形态各异的塑像、高大宏伟的雕像,想到了什么呢?【课堂小结】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原始保存,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当然,可想而知,开凿石窟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的人们很辛苦,也很了不起啊!齐声朗读知识建构.课堂练习《学习指要》学习反思:我记住了我懂得了我的体会和疑问。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标题: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教材及教辅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预习作业。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程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第二课时: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影响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事件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背景知识。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历史事件的解读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第四课时:历史事件的延伸与拓展1. 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的延伸内容。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展开小组或个人研究,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或展示。

第五课时:历史事件的应用与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探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相关场景或角色扮演,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

六、课堂评价: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表现。

2. 学生个人研究报告或展示。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研究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
1.熟记我国著名三大石窟名称、地理位置;
2.理解解三大石窟不同的特点;
3.了解三大石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写一写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名称和作者;
2.列举明代三大奇书名称;
3.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是哪一部?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文化可谓丰富多彩,之前我们了解了四大发明、建筑奇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这堂课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去体会它那惊人的风采。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山洞中修炼,得道成佛,后来印度出家人仿效他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由此产生了石窟艺术。

印度的石窟艺术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并和中国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

【课堂热身】同学们!大家参观过石窟景点吗?我们可能有过旅游的经验,如果要参观一个景点,最好是对这个景点先有所了解,是吧?那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三大石窟,并圈画出你看出的重点内容。

可以参考下面的知识建构。

地理位置:省敦煌鸣沙山断崖上
开凿年代:保存南北朝到宋元时近500个洞窟,多数在
开凿
主要内容(特点):存有大量精美的和
历史地位:
地理位置:省大同五周山麓
开凿年代:保存开凿的53个洞窟
特点:艺术独特,既继承我国秦汉石刻艺术传统,又融汇南亚雕刻风格
历史地位:研究我国的宝库
地理位置:省洛阳市
开凿年代: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开凿,大部分是朝时期开凿
特点:利用雕刻而成大量摩崖造像,雕刻艺术高超
最大窟龛:奉先寺佛龛
【新课探究】
1.参观三大石窟艺术。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欣赏一系列图片,领略石窟艺术风采。

莫高窟
云冈石窟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
三大石窟
艺术高超
史料丰富
2.回答问题:我国有哪三大石窟艺术?
三大石窟艺术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这些绚烂多彩的石窟艺术对今天来说有哪些研究价值?
3.抒发点滴感想。

同学们面对这些色彩绚丽的壁画、形态各异的塑像、高大宏伟的雕像,想到了什么呢?
【课堂小结】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原始保存,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当然,可想而知,开凿石窟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当时的人们很辛苦,也很了不起啊!
齐声朗读黑板知识建构。

学习测评1、2小题
同步训练单项选择题列举题
选做同步训练能力提升1、2小题
1.你记住了哪些内容?
2.读一读:同步训练“阅读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