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域经济学四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σ
=1 )/
2
(σ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区域经济学_4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PPT课件
2021/4/6
8
二、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政策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三、经济特区的类型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 与贸易。
非基础部门: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市场而生产的部门。
(2)乘数(multiplier)
M=T/B
M为乘数;T为城市总就业量;B为基础(出口)部门就业量
(3)乘数与城市规模
ΔT=T/B×ΔB
乘数T/B是一个常数,但在实际的增长过程中乘数是变动的
2021/4/6
12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 (4)乘数的计算 (5)对城市基础模型的评价
2021/4/6
10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
就业量、国民收入
2.城市经济增长测度指标的提出
用就业量测度的原因:
(1)城市就业量与人口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2)就业量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生
产函数:
Y=f(L,K,T) Y为总收入;L为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
总产出的决定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均衡点的位置:
S1
P
S2
D1
Q
2021/4/6
14
可见,供给曲线的右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 当企业和居民在城市间的移动达到均衡时,它取决于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 • 当这种均衡被打破时,它取决于企业和居民的移入。 (3)供给基础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计量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00分)1、经济群落是区域产业的组织形式属于()。
【单选题】(5分)A.宏观B.微观C.中观D.国家正确答案: B2、一般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是()。
【单选题】(5分)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相互交织关系D.相互竞争关系正确答案: A3、乘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在现实中一般用两部门之间的测度指标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B.收入量C.产值量D.利税量正确答案: A4、不属于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单选题】(5分)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小城市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正确答案: D5、城市的基础部门是指为增加城市收入的产品和劳务部门是在向城市()。
【单选题】(5分)A.外“出口”B.内“进口”C.郊区生产正确答案: A6、出于计算上的需要,计算区位商时一般使用的间接计算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指标B.收入量指标C.产值量指标D.利税量指标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处所得的商。
间接使用的是就业量指标,直接使用的是产值量指标。
7、截至,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少个? 【单选题】(5分)A.30个B.78个C.156个D.174个正确答案: C8、目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单选题】(5分)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盟D.联合国正确答案: C9、当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密切时,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单选题】(5分)A.小于0B.大于0,小于1C.等于1D.大于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
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二、主要任务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
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1)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区域分为三类(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3)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地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西方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可编辑ppt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1、工业化前期阶段(低水平平衡阶段) 2、工业化起始阶段(二元阶段) 3、工业化成熟阶段(三元阶段) 4、后工业化阶段(区域空间一体化)
可编辑ppt
22
五、倒U型学说
1965年 , 威廉姆森《区域不平等和国家发 展过程》提出。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必然会出现 区际收入差异的扩大和南北二元结构的加 剧,而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则会 出现区际收入趋同和尖锐的南北问题的消 失。
可编辑ppt
23
六、梯度推移理论
(一)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弗农以技术差距理论为基础,把生命
循环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提出了工业生 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可编辑ppt
24
创新阶段:影响因素是科学和工程技术和集 聚经济,区位选择在大城市。
发展阶段:影响因素是管理和资本,区位由 大城市向外扩散到外围城市。
可编辑ppt
5
二、大推进理论
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研究战 后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工业化问题时提 出的一种均衡发展理论。
可编辑ppt
6
大推进的三个理由—三个不可分性 不可分性之一:生产函数不可分 不可分性之二:需求不可分 不可分性之三:储蓄不可分
可编辑ppt
7
启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切入点——大推进式 的投资
可编辑ppt
18
“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加大而不是缩小地区 差异。”
评价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可编辑ppt
19
三、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1958年,《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 极化效应—发达地区 涓滴效应—欠发达地区 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 解决办法:政府干预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5-12
14
二、非均质空间下区位选择到聚集经济
相对于均质空间分析, 相对于均质空间分析,非均质空间分析更符合现 实的社会经济活动分布。 实的社会经济活动分布。 由于要素禀赋在空间上的非均质分布, 由于要素禀赋在空间上的非均质分布,因此经济 空间是一个非均质空间。 空间是一个非均质空间。 非均质空间下区位选择所遵循的基本思路是
上述一阶条件表明要使个体获得最大利润, 上述一阶条件表明要使个体获得最大利润,必须 使其边际区位利润为零。也就是说, 使其边际区位利润为零。也就是说,个体无法通 过区位的再调整带来利润的增加, 过区位的再调整带来利润的增加,此时个体区位 最优。 最优。 例如,在图 中的区位 产生对个体X的产品需 中的区位A产生对个体 例如,在图4-1中的区位 产生对个体 的产品需 tdz =0 要使上述一阶条件得到满足, 求,要使上述一阶条件得到满足,必须使 dD 即要求生产地就在市场地,也就是个体X最优的 即要求生产地就在市场地,也就是个体 最优的 区位在A区位。 区位在 区位。 区位
max = Pf(D, x , x ) −r1(D)x −r2 (D)x −r3(D)x −tz Π
* 1 * 2 * 1 * 2 * 3
x3、r3分别表示土地要素和价格 z、t分别表示产地到市场的距离和运费率 、 分别表示产地到市场的距离和运费率
2012-5-12
17
dr dr dr ∂Π tdz = 1* + 2*+ 3* + 满足上式的一阶条件是: 满足上式的一阶条件是: D dDx dDx dDx dD = 0 ∂ 1 2 3
y
mτ
3 16/9
0.5
0.75
1
α
图4-3 存在企业间互补利益情况下产生空间集聚的临界条件
2012-5-12 13
结论
在线性空间上,两个企业或企业集群沿着 线性空间上 这条线发展,要么位于这条线的两端 线的两端, 这条线发展,要么位于这条线的两端,要 么位于两端之间等分点上 两端之间等分点上。 么位于两端之间等分点上。 在环形空间上,如果一个区域对多种类型 环形空间上 的厂商都有地理的吸引力, 的厂商都有地理的吸引力,则该区域最终 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厂商集聚的核心 核心。 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厂商集聚的核心。
(1 − α ) m Rx = Px + Px = 0 .5 m 2 Px 2 Px
2012-5-12
αm
(1)
5
运输成本可分成( , )、(r 运输成本可分成(0,rx)、( x,t)和(t,1) ) , ) 三段求得: 三段求得:
Cx =τ[
αm r
x 0
∫ (r −w)dw+ P ∫ P
x
αm 0.5
A 0
rx
ry
B 1
0.5
图4-1 线性市场与企业区位选择
2012-5-12 4
如果运输成本由生产者承担, 如果运输成本由生产者承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 可得: 可得:
( A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组合为: x, y ) = ( P , P 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组合为: x y (1 − α )m αm ( x, y ) = ( , ) 区消费者购买产品组合: B区消费者购买产品组合: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 dΠ y mτ =− [1 + 4α (ry −1)] = 0 dry 2Py 可求得利润最大化的建厂位置为: 可求得利润最大化的建厂位置为
1 ry = 1 − 4α
*
2012-5-12
(6) )
8
同样, 产品生产企业的选址随着 产品生产企业的选址随着α的减小而向中 同样,y产品生产企业的选址随着 的减小而向中 心区靠近( )。两个极端情形为 心区靠近(图4-2)。两个极端情形为:当α=1时, )。两个极端情形为: 时 ry∗=0. 75;当α=0.5时,ry∗=0.5。 ; 时 。
dΠ x mτ =− (4αrx − 1) = 0 drx 2 Px
可求得带来利润最大化的建厂位置为: 可求得带来利润最大化的建厂位置为 1 * (4) ) rx = 4α
向中心区靠近。 向中心区靠近。 两个极端情形分别为: 两个极端情形分别为: 当α=1时,rx∗=0.25 时 当α=0.5时,rx∗=0.5 时
不难看出,x产品生产企业的选址随着 的减小而 不难看出, 产品生产企业的选址随着α的减小而 产品生产企业的选址随着
2012-5-12
7
同理,可得 产品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 产品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 同理,可得y产品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利润函 数为: 数为:
Π y = Ry − C y − F
(5) )
x rx
x
(1−α)m 1 (w−rx)dw + ] ∫0.5(w−rx)dw P x
(2) )
τ 2 m = (2 rx −rx +0.75 0.5 ) α − α 2P x
因此, 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因此,x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 x = Rx − C x − F
2012-5-12
3
U A ( x, y ) = xα y1−α
U B ( x, y ) = x1−α y α
s.t. Px x + Py y = m
0.5 ≤ α ≤ 1(假设 区消费者对 产品更为偏好, 假设A区消费者对 产品更为偏好, 区消费者对x产品更为偏好
而B区消费者更偏好 产品) 区消费者更偏好y产品 区消费者更偏好 产品)
2012-5-12
16
设个体X的生产函数为:F 设个体 的生产函数为: ( x1 , x2 ) = f ( D, x1 , x2 ) 的生产函数为 式中: 分别表示劳动力、 式中:x1、x2分别表示劳动力、资本的投入 r1、r2分别表示劳动力、资本的价格 分别表示劳动力、 D表示区位(劳动力、资本是D的函数) 表示区位(劳动力、资本是 的函数 的函数) 表示区位 如果个体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即F(x1,x2)在既定 如果个体在技术上是最优的, 在既定 投入下的产出水平最大。因此, 投入下的产出水平最大。因此,现在个体的区位 选择问题是: 选择问题是:
第四章 区位选择与聚集经济
主讲: 主讲:张颖 教授 经济管理学院
20122012-5-12
1
Contents
1 2 3 4 均质空间下区位选择到聚集经济
非均质空间下区位选择到聚集经济
思考题
参考阅读
2012-5-12
2
一、均质空间下区位选择到聚集经济
经济行为主体根据其自身的约束条件和区位的客 观差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观差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这种区位选择的 结果与客观的地理空间相互结合, 结果与客观的地理空间相互结合,形成了聚集经 济。 假设经济活动发生在一个一维线性空间中, 假设经济活动发生在一个一维线性空间中,消费 者沿线均匀连续分布,且总人口标准化为1 者沿线均匀连续分布,且总人口标准化为 消费者存在两种基本需求品x和 , 消费者存在两种基本需求品 和y,且A区消费者 区消费者 区消费者对x和 有不同偏好 有不同偏好, 和B区消费者对 和y有不同偏好,并均受总收入 区消费者对 水平m的预算约束 水平 的预算约束 A、B区在 点分界 区在0.5点分界 、 区在 可用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分别表示为 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分别表示为: 可用柯布 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分别表示为:
α
1
rx
ry
0.5 00.25源自0.50.751
r
消费者偏好变化引起x、 产品生产企业选址区位的变化 图4-2 消费者偏好变化引起 、y产品生产企业选址区位的变化
2012-5-12
9
如果分两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 产品生产企业进 如果分两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x产品生产企业进 行选址,其选址行为依据( )式进行;第二阶段y 行选址,其选址行为依据(4)式进行;第二阶段 产品生产企业依据(6)式进行选址 式进行选址。 产品生产企业依据 式进行选址。 所不同的是, 所不同的是,假设空间毗邻能为其带来额外的经济 利益,亦即如果y产品生产企业靠近 产品生产企业, 产品生产企业靠近x产品生产企业 利益,亦即如果 产品生产企业靠近 产品生产企业, 则可以获得某种额外收益,否则额外收益为零。 则可以获得某种额外收益,否则额外收益为零。即: ) γ , ry = rx (7) ′ Ry = rx 0, ry ≠ 产品生产企业带来的额外 表示空间临近为y产品生产企业带来的额外 表示空间临近为 表示集聚带来的额外收益量。 表示集聚带来的额外收益量。
r y = rx = 1 时, 4α
mτ 2 Π y = Ry − [2(1−α )rx − rx + 0.5α + 0.25] − F + γ 2Py 代入, 代入,得: ′ mτ 1 − α 1 (8) ) Π y = Ry − [ 2 − + 0.5α + 0.25] − F + γ 2Py 8α 4α ′
“权衡”的理论。 权衡”
古典区位理论中, 古典区位理论中,厂商在运输成本与聚集经济效 益之间做一个权衡,进而得出最佳的区位, 益之间做一个权衡,进而得出最佳的区位,就是 这种权衡的明显表现。 这种权衡的明显表现。
2012-5-12
15
1、厂商的区位选择 、
表示厂商面临的区位选择集, 用D=(d1,d2,d3,…dn)表示厂商面临的区位选择集, 表示厂商面临的区位选择集 K为厂商的资本投入,L表示厂商的劳动力投入。 为厂商的资本投入, 表示厂商的劳动力投入 表示厂商的劳动力投入。 为厂商的资本投入 则厂商的产出可以表示为: 则厂商的产出可以表示为:
其中, 其中,
Ry
′
收益, 收益,
γ
20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