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类型与其病理变化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病因,炎症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对炎症的病理学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的最常见类型,其特征为短暂、明显、局限的炎症反应。
急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积聚和白细胞浸润。
在病理学上,急性炎症可分为两种类型:浆液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
浆液性炎症:浆液性炎症是一种以渗出液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
渗出液主要由血浆中的液体和溶解物质组成,其特点是呈黄色或透明、黏稠度较低。
浆液性炎症常见于轻度刺激或短暂的病变,如轻微创伤、过敏反应等。
化脓性炎症:化脓性炎症是一种以白细胞浸润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
脓液主要由白细胞、细菌和坏死组织碎片组成,其特点是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黏稠度较高。
化脓性炎症常见于严重感染、脓肿形成等病变。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一种反应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的炎症类型。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区域的纤维化和组织修复,同时伴有持续的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
慢性炎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和特异性慢性炎症。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类型。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等病变。
特异性慢性炎症: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类型。
特异性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与病原体的特性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常见于结核病、梅毒等疾病。
间质性炎症:间质性炎症是一种以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类型。
间质性炎症主要发生在器官的间质组织中,如肝脏、肺脏等。
间质性炎症常见于慢性肝炎、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
弥漫性炎症:弥漫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的炎症类型。
弥漫性炎症常见于全身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如败血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它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
根据病理学的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早期表现,它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
急性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疼痛、红肿和组织功能障碍。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的释放会导致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迅速进入炎症部位。
急性炎症通常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转变为慢性炎症。
2.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迟发性表现,它通常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程较长,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慢性炎症可以由持续的低度刺激引起,如持续的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
在慢性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会不断释放,导致组织的破坏和修复失衡,最终导致组织纤维化和功能受损。
3. 渗出性炎症:渗出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炎症部位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成分(如水分、蛋白质等)渗出到组织间隙。
这种炎症类型常见于急性炎症过程中,特别是在感染性炎症中。
渗出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包括红肿、渗出液的形成和局部温度升高。
4. 流行性炎症:流行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反应的特殊类型,它通常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引起大规模的炎症反应。
流行性炎症通常由感染引起,如流感、麻疹等。
流行性炎症的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明显的病程,它可以导致全身性症状和多器官损伤。
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根据病理学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流行性炎症等类型。
每种类型的炎症都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炎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如下:
1. 急性炎症:由刺激物引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以及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2. 慢性炎症:反复或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纤维化、
血管增生、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3. 无菌性炎症:与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无关的炎症反应,可能由
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组织损伤等引发。
4. 特异性炎症:由特定病原体引发的炎症反应,如结核病的结核病变、梅毒的硬性症状等。
5. 干酪样坏死性炎症:以干酪样坏死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常见于结核
病等疾病。
6. 纤维素性炎症:由纤维素或其代谢产物引发的炎症反应,如纤维素
性肋间脑膜炎。
7. 脓肿性炎症:在组织内形成脓肿的炎症反应,常见于化脓性感染等
疾病。
8. 溃疡性炎症:特征为糜烂和溃疡形成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消化道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9. 坏死性炎症:伴有组织坏死的炎症反应,如坏死性肌炎、坏死性淋
巴结炎等。
10.化脓性炎症:由化脓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脓液积聚和脓
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二)纤维素性炎
③病程 急性或亚急性 ④后果
少量可溶解吸收 机化引起黏连(纤维性黏连、肺肉质变)
重要名词
【伪 膜】
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 胞混杂在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
状物,称为伪膜(假膜)。
重要名词
【伪膜性炎】
发生在黏膜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细菌性痢疾(结肠假膜性炎) 白喉(咽部白喉、气管白喉)
急性炎症早期
②部位
疏松结缔组织 蚊虫叮咬-炎性水肿
皮肤 烫伤-水疱
黏膜 感冒初期-流清鼻涕
浆膜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水)
(一)浆液性炎
③病程 急性或亚急性
④后果 吸收、无后遗症
大量积液可影响器官功能
浆液性炎
(二)纤维素性炎
①渗出物
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②部位
黏膜(白喉及菌痢的假膜性炎) 浆膜(绒毛心) 肺(大叶性肺炎)
疖
疖 痈
2、蜂窝织炎
【概 念】 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
【病变】
疏松组织(皮肤、肌肉间、阑尾)明显水肿 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2、蜂窝织炎
【致病菌】 溶血性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
【临床特点】 脓液稀薄,脓液易吸收 组织坏死少,愈后不留瘢痕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第四章 炎症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 炎症的临床类型
按病程分类
(一)超急性炎症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二)急性炎症 急性阑尾炎 (三)亚急性炎症 亚急性重型肝炎 (四)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特点
一、变质性炎症 二、渗出性炎症 三、增生性炎症
病理学理论指导:炎症的三种基本病理变化
病理学理论指导:炎症的三种基本病理变化第一篇:病理学理论指导:炎症的三种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所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
3.增生:炎症时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同时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和腺体等实质细胞也可增生。
第二篇: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四大类型及其病理变化[范文模版](一)浆液性炎浆液性炎以浆液性渗出为其特征,浆液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
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炎症易于消退。
浆液性渗出物过多也有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
胸膜腔/心包腔大量浆液渗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1.发生于粘膜: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2.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易引起窒息。
3.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可引起体腔纤维素性粘连,随后纤维素机化而发生纤维性粘连。
4.发生在肺:除了有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外,还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大叶肺炎。
(三)化脓性炎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亦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
化脓性炎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四)出血性炎其炎症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等。
● 上述各型炎症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存在,如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等。
病理学 第四章 炎症
功能
血管扩张
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PAF、活性氧代 谢产物、P物质
C5a、LTB4、细菌产物、中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 IL-8和TNF等)、IL-1、TNF 细胞因子(IL-1、IL-6和TNF等)、PG PGE2、缓激肽 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血管通透 性升高
2
炎 症
概念: 指具有血 管系统的活体 组织对损伤因 子所发生的防 御反应。
本质:以防御为主。 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 增生 临床表现:红、肿、热、 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 增多等。
3
概念——3个结论:
1.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 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 御反应。 2.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 的中心环节——血管反应。 3.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 过程。
53
蜂窝织炎指的是 A.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 B.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C.发生于皮下组织及阑尾的炎症 D.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局限性化 脓性炎症 E.没有明显坏死的渗出性炎症
B
54
关于蜂窝织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病变弥漫与细菌透明质酸酶和 链激酶有关 B.皮肤、肌肉和阑尾是好发部位 C.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D.病变组织呈马蜂窝状 E.淋巴细胞弥漫浸润
34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
慢性炎症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有瘢痕形成, 可造成: (1)管道性脏器狭窄:如克罗恩病,可致肠 腔狭窄,甚至肠梗阻。 (2)黏膜息肉:如鼻息肉。 (3)肺:炎性假瘤(由纤维结缔组织、肺泡 上皮和血管等组织在局部增生而形成的瘤样病 变,不是真性肿瘤)。
35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特异性炎症)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特异性炎症)
病理学4-10章的重点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
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
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
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产生、黑色素:酪氨酸氧化谢形成胆汁的有色成分、胆红素:在肝内经代,常见于器官萎缩、胆褐素:消耗性色素心衰竭出血和溶血性疾病、左、含铁血黄素:陈旧性病理性色素沉着4321⎪⎪⎪⎪⎪⎪⎩⎪⎪⎪⎪⎪⎪⎨⎧⎩⎨⎧⎩⎨⎧⎪⎩⎪⎨⎧病肾小球肾炎、酒精性肝的圆形或类圆形小体为细胞质内出现均红染、细胞内玻璃样变粥样硬化纤维斑块间质、淤痕组织、动脉见于萎缩的子宫和乳腺为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见于增生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脆性增加,可破裂出血细动脉管壁弹性减弱,狭窄,局部淤血者血压持续增高,管壁致:外周阻力增加,患膜的细动脉患者肾、脑、脾及视网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玻璃样变321 ⎪⎩⎪⎨⎧⎩⎨⎧骨化性肌炎—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四大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四大类型及其病理变化.(一)浆液性炎浆液性炎以浆液性溢出为其特色,浆液溢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
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松散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炎症易于减退。
浆液性溢出物过多也有不利影响,甚至致使严重后果。
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惹起窒息。
胸膜腔 / 心包腔大批浆液溢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纤维生性炎纤维生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溢出为主,既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纤维生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1.发生于粘膜:溢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零落称为固膜性炎;2.发生于气管:则较易零落称为浮膜性炎,易惹起窒息。
3.浆膜的纤维生性炎(如“绒毛心”):可惹起体腔纤维生性粘连,随后纤维素机化而发生纤维性粘连。
4.发生在肺:除了有大批溢出的纤维蛋白外,还可见大批中性粒细胞,常有于大叶肺炎。
(三)化脓性炎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溢出为主,并有不一样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色。
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亦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
化脓性炎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一样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四)出血性炎其炎症灶的血管损害严重,溢出物中含有大批红细胞。
常有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等。
● 上述各型炎症可独自发生,亦可归并存在,如浆液性纤维生性炎、纤维生性化脓性炎等。
● 在炎症的发展过程中一种炎症可转变为另一种炎症,如浆液性炎可转变为纤维生性炎或化脓性炎。
若有侵权请联系见告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选。
病理学理论指导:炎症的类型简述
⼀、炎症的⼀般分类原则:概括的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性炎。
⼆、变质性炎:以变质变化为主的炎症,渗出和增⽣改变较轻微,多见于急性炎症。
1、部位:肝、肾、⼼和脑等实质性器官。
2、疾病举例:急性重型肝炎,流⾏性⼄型脑炎。
三、渗出性炎:以浆液、纤维蛋⽩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多为急性炎症。
(⼀)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
1、部位:发⽣于粘膜——浆液性卡他性炎 浆膜——体腔积液 疏松结缔组织——局部炎性⽔肿 2、对机体的影响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原渗出为主,继⽽形成纤维素。
HE切⽚中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状、条状或颗粒状。
1、部位:发⽣于粘膜——假膜性炎 浆膜——如“绒⽑⼼” 肺组织——见于⼤叶性肺炎 2、对机体的影响 (三)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1、表⾯化脓和积脓(empyema) 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于⽪肤、肌⾁和阑尾。
主由溶⾎性链球菌引起。
3、脓肿(abscess):指局限性化脓性炎,可发⽣于⽪下和内脏。
主由⾦黄⾊葡萄球菌引起。
4、出⾎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 上述各型炎症可单独发⽣,亦可合并存在。
四、增⽣性炎 (⼀)⾮特异性增⽣性炎 (⼆)⾁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以⾁芽肿形成为其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1、⾁芽肿的定义: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限局性浸润和增⽣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2、常见病因 3、⾁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1)异物性⾁芽肿 (2)感染性⾁芽肿 4、⾁芽肿性炎病理变化: 以结核结节为例:中央——⼲酪样坏死 周围——放射状排列的上⽪细胞 可见郎罕⽒巨细胞 外围——淋巴细胞、纤维结缔组织。
病理学 第4章.炎症(临床医学 第7版)
症
Heat
Redness
Swelli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ain
Loss Of Func.
第一节
一、炎症的概念 1.炎症的定义
炎 症 概 述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
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称为炎症。
④
①
②
③
炎症的意义
炎症是最重要的保
护性反应 炎症是损伤、抗 损伤和修复三位 一体的综合过程
(2) 补体系统:
在炎症中的主要作用: 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C3a、C5a) ②对白细胞趋化作用 (C5a吸引中粒、单核细胞) ③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血管扩张
血管壁通 透性升高 趋化作用 发热 致痛 组织损伤
组胺、缓激肽、PGE2、PGD2、PGF2、NO
组胺、C3a、C5a、PAF、LTC4、LTE4、P物质、 氧自由基 C5a、LTB4、细菌产物、IL-8、TNF IL-1、IL-6、TNF、PG PGE2、缓激肽 活性氧代谢产物、溶酶体酶、NO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增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脾、肝肿大 4、实质器官的改变。 5、其他:睡眠增加、厌食等。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炎症依其病程经过分为两大类: –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
持续时间短 以渗出性病变为主 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 持续时间较长 以增殖性变化为主 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
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急性炎症分为
浆液性炎 纤维素性炎 化脓性炎 出血性炎
简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机体对于损伤、感染或刺激作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细胞增殖和修复、纤维化、疤痕形成。
1. 血管反应炎症的第一个阶段是血管反应。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炎症反应被激活,导致血管扩张和增透性的改变,从而促进血液和细胞因子的进入受损组织。
这一过程中,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大,使得白细胞和血浆蛋白能够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
2. 细胞浸润在血管反应后,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开始浸润到受损组织中。
这些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进入炎症灶,形成炎症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是最早浸润到炎症灶的细胞,在急性炎症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间隙进入炎症灶,然后通过趋化因子的诱导,向炎症灶的特定区域移动。
在炎症灶中,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酶,以杀死病原体和促进组织修复。
巨噬细胞是炎症中的另一个重要细胞类型。
它们是机体的主要吞噬细胞,可以摄取和消化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其他异物。
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炎症灶。
3. 细胞增殖和修复细胞增殖和修复是炎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炎症灶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以恢复受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这一过程是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因子来启动的,包括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加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的速度,以增加细胞数量。
随着细胞的增殖,受损组织开始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4. 纤维化纤维化是炎症灶修复的重要过程。
在炎症灶中,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刺激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和分化,形成纤维母细胞增生组织。
纤维母细胞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其他胶原样组织,填充受损区域,形成纤维瘢痕。
纤维瘢痕是炎症灶修复的最终产物,它在形态上代表了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恢复。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炎症是机体对于组织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根据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一、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学特点是炎症反应迅速发生,病程短暂。
急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血管变化、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1. 血管变化急性炎症的早期阶段,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血管舒张、血流加速。
血管舒张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红细胞和蛋白质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血管外渗出物。
血流加速则有助于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趋化。
2. 细胞浸润急性炎症时,炎症介质的作用下,白细胞在血管内壁逐渐减速、黏附并趋化到炎症灶。
最常见的趋化因子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IL-1)。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的浸润是急性炎症的重要表现。
3. 组织损伤急性炎症时,炎症介质的作用下,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本身对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此外,急性炎症时还会引起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积,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二、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炎症的另一种类型,其病理学特点是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较长,病程缓慢。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
1. 组织纤维化慢性炎症的持续刺激会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
纤维化是机体对于慢性炎症的一种修复反应,其目的是填充和修复受损组织。
然而,过度的纤维化会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2. 炎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时,炎症细胞的浸润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相比于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时炎症细胞的类型更加多样,包括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这些炎症细胞的浸润反映了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3. 组织结构改变慢性炎症时,由于炎症反应的持续刺激,组织结构会发生明显改变。
例如,细胞增生、细胞凋亡、细胞转分化等现象都会在慢性炎症中出现。
这些改变不仅可以影响组织的形态,还可能导致组织功能的异常。
总结:通过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学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
变化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浆液性炎
特点:血浆渗出
部位:疏松结缔组织、粘膜、浆膜
病理变化:水肿、水疱、积液、卡他性炎
结局:吸收,积液,影响功能
2、纤维素性炎
特点:纤维蛋白原渗出纤维素
部位:粘膜、浆膜、肺
病理变化:
(1)粘膜:假膜:灰白色膜状物,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组织,又称假膜性炎。
菌痢、气管白喉。
(2)浆膜:绒毛心
(3)肺:大叶性肺炎
结局:少量,吸收排出。
大量,发生机化,浆膜增厚,粘连,浆膜腔闭塞。
3、化脓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发生在浆膜或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表面化脓。
发生于浆膜腔或内脏空腔器官被覆粘膜上皮的化脓性炎积脓。
举例: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化脓性胆囊炎,化脓性输卵管炎。
(2)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中弥漫性的化脓性炎
病因:溶血性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纤
维素
部位:皮下、肌肉、阑尾
病理: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组织液化,疏松,坏死不明显
举例:化脓性阑尾炎
(3)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组织的坏死,形成脓腔
病因:金葡;毒素组织坏死形成空腔;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部位:皮下、内脏
病理:病灶局限,边界清楚,坏死明显,形成脓腔
举例:疖、痈4、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急性炎症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病理类型,它可能是由于感染、过敏原、化学损伤或受伤等原因导致的。
炎症可能对局部改变有重要作用,例如液体聚集、细胞增殖和活动,以及一系列免疫反应。
此外,炎症可以影响整个身体,例如影响血液中某些细胞的形态、功能和活性,以及影响全身免疫反应的病理。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主要有三种,即急性反应型炎症、自发性炎症和慢性活动性炎症。
急性反应型炎症是细胞受到损伤后引起的短暂性炎症,通常可以在伤害结束后几天内完全消退。
自发性炎症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
此外,慢性活动性炎症的特点是可持续存在的炎症,它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并且可能会由于环境因素而变得更加严重。
急性反应型炎症可以分为三种:浸润性炎症、肿胀性炎症和急性细胞毒性炎症。
浸润性炎症指的是炎症过程中血管间质的化学反应,血管膜内的炎性细胞在伤害和损伤时可以迁移到组织间隙,从而引起血管的渗透和红细胞的渗出。
肿胀性炎症是炎症过程中血管壁的反应,血管壁内的血管受到改变,从而使血管增厚,引起血管的收缩和水肿。
急性细胞毒性炎症是因为血管壁内的炎症细胞活性过强,会产生多种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从而损害血管壁,导致血管破裂或其他形式的组织损伤。
自发性炎症可以分为细胞免疫性炎症、体液免疫性炎症和非免疫性炎症。
细胞免疫性炎症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引起的,其特征表现为T细胞和B细胞的炎性反应,以及细胞内发生可移植性和可增生性的变化。
体液免疫性炎症是指由于抗原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血液中的反应,而引起的血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积累,从而导致血管损伤,活细胞受损,组织水肿和凝血等。
非免疫性炎症是一种由于受损细胞内外的直接有害刺激引起的炎性反应,它主要的特征是出现较强的炎症症状,而且可能伴随有病理学上的结构性损伤。
慢性活动性炎症是由于局部的细胞受损或全身免疫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可持续的炎症,它的特征表现为血管发生变化,某些细胞增殖,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免疫抑制等。
医学基础知识:急性炎症类型及特点
医学基础知识:急性炎症类型及特点炎症依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大类。
急性炎症起病急,病程短,一般为数日至数周,临床症状明显,且以渗出性病变为主。
慢性炎症起病缓慢,病程长,一般为数月至数年,其病理变化以增生为主。
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急性炎症比起慢性炎症的出题率要高的多,所以今天我们以急性炎症为切入点,一起来学习下有关急性炎症类型及特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能有所帮助!根据急性炎症所发生的部位不同、组织反应的轻重程度不同和致炎因子的不同,急性炎症的表现也不相同。
而其中,渗出物的主要成分是急性炎症分类的重要依据,按此,共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浆液性炎症浆液性炎是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渗出物中含有小分子蛋白质、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其多数发生于浆膜、黏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其中发生于黏膜的渗出性炎又称为“卡他性炎”(如感冒时“流清鼻涕”的症状)。
浆液性炎病变轻,病因消除后渗出的成分易于吸收消散。
(二)纤维素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蛋白(纤维素)。
常由于细菌毒素或有毒物质引起,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的组织上,最常见如肺。
当其发生于黏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上皮常混杂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覆盖在黏膜的表面,称为假膜,故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
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的纤维素若不能全部被降解吸收,就只能通过肉芽组织机化,从而会造成器官、组织大量纤维组织的增生,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化脓性炎症化脓性炎的主要特征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液化。
其主要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引起。
脓液渗出物即脓液,是一种浑浊的浓稠液体,呈现黄绿色或灰黄色。
根据感染细菌种类不同,可有3种病理类型:1.表面化脓和积浓表面化脓是指浆膜或黏膜的化脓性炎,又称为脓性卡他;如表面或化脓渗出的脓液在浆膜腔或空腔脏器内积聚,则称为积浓。
笔记《病理生理学》急性炎症
笔记《病理生理学》急性炎症急性炎症炎症依其病程经过和发病机制分两大类: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渗出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为数月到数年,以增生性变化为主,其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与免疫反应有关。
一、急性炎症的形态改变1、血管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①细动脉短暂收缩:持续几秒钟。
②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管扩张与轴突反射,体液因素包括组胺、NO和前列腺素等类化学介质有关。
③血流速度缓慢: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的。
血流停滞。
→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炎症过程中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到血管外,聚集在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
2、细胞反应(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炎性渗出的主要原因①血管通透性增加(主要)②血管流体静力压升高和血浆超滤③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④组织内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原因①内皮细胞收缩和/或穿胞作用增强:由组胺、缓激肽、白细胞三烯和P物质等物质引起。
累及细静脉内皮细胞。
速发短暂反应,例如:荨麻疹、I型超敏反应。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主要累及细静脉内皮细胞。
②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累及微循环。
速发持续反应,例如:烧伤、化脓菌感染。
③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累及细静脉内皮细胞。
白细胞释放ROS和蛋白水解酶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④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新生毛细血管连接不健全,有高通透性。
●炎性渗出液的意义利:①稀释毒素②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③渗出物中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不仅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
⑤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弊:①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例,心包或胸膜腔积液,严重的喉头水肿。
②病原菌可经淋巴管扩散。
③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可引起肺肉质变、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急性炎症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它由于人体内某种刺激物(细菌、病毒、有毒物质、抗原等)刺激,引起血液和淋巴细胞中特定的炎性因子的分泌而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的反应。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可分为局部性炎症和全身性炎症两类。
局部性炎症是指因机体局部受感染或损伤,引起血液中炎性因子积聚,局部组织和细胞受到损害,特别是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从而使局部组织发红、发热、肿胀、疼痛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局部性炎症。
局部性炎症又可分为表浅发炎和表深发炎两类。
表浅发炎的特征表现为炎性细胞的大量流入组织,组织表层受炎性刺激而发红、发热等;表深发炎的特征表现为炎性细胞进一步渗入深层组织,组织深层受炎性刺激而发炎、肿胀、疼痛等病理变化。
全身性炎症是指机体全身某种刺激物(细菌、病毒、有毒物质、抗原等)的作用,引起血液中炎性因子大量积聚,致使机体全身组织受到损害,特别是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从而使机体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发红、出汗、头晕等全身性炎症症状,从而引起全身性炎症。
全身性炎症又可分为急性全身性炎症和慢性全身性炎症两类。
急性全身性炎症的特征表现为机体全身受某种刺激物的刺激,导致血液中炎症因子的积聚,从而使机体全身组织受到损害,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致使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发红、出汗、头晕等症状;慢性全身性炎症的特征表现为机体长时间受某种刺激物的刺激,引起血液中炎症因子积聚,导致机体全身组织受损,造成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致使表现为连续发热、头痛、关节痛、发红、头晕等慢性炎症症状。
急性炎症的治疗,根据其病理类型来定:局部性炎症要采取给予抗感染性、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全身性炎症要进行对症治疗,即根据所患疾病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消炎、止痛等措施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中草药、营养辅助、药物辅助疗法等康复措施,以促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炎症(病理学) 学习笔记
炎症(病理学)概述(掌握)定义:具有⾎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所发⽣的复杂防御反应,是⼀种基本病理过程⾎管反应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和中⼼环节活体组织才能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具有防御作⽤(掌握)原因(致炎因⼦)⽣物性因⼦:最常⻅的原因——⼜称感染物理性因⼦化学性因⼦坏死组织变态反应异物步骤、过程(掌握)基本病理变化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增⽣(proliferation)(掌握)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表现全身反应意义(了解)分类、命名原则急性炎症(掌握)⾎管反应⽩细胞反应(掌握)⽩细胞渗出:指⽩细胞通过⾎管壁游出到⾎管外的过程,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渗出的规律模式图(阿⽶巴运动)(熟悉)⽩细胞激活吞噬作⽤:指聚集在炎症病灶处的炎症细胞吞噬病原体、组织碎⽚和异物的过程模式图(没讲)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掌握)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类化学物质(掌握)作⽤(没讲)反应的终⽌炎症介质降解:炎症反应逐渐减弱中性粒细胞凋亡:离开⾎液循环后,中性粒细胞于数⼩时⾄两天内发⽣凋亡⽽死亡释放终⽌信号:例如脂质素、TGF-β、IL-10等,主动终⽌炎症反应(掌握)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浆液性炎(早期)纤维素性炎(⽩喉、痢疾)化脓性炎类型表⾯化脓和积脓:发⽣在年末和浆膜表⾯的化脓性炎,⼜称脓性卡他性炎;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的为积脓蜂窝织炎:主要由溶⾎性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于⽪肤、肌⾁和阑尾脓肿: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可产⽣凝⾎酶)—痈、疖出⾎性炎定义:炎症病灶的⾎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量的红细胞,常⻅于流⾏性出⾎热、钩端螺旋体病、⿏疫(掌握)结局慢性炎症定义:指由于⻓期持续性损伤导致的持续数周甚⾄数年以上的炎症。
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和修复反应往往同时存在发⽣于如下情况病原微⽣物持续感染例如结核杆菌、丙型肝炎病毒等免疫因素异常-⾃身免疫性疾病,如⻛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期暴露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性致炎因⼦例如尿酸、⼆氧化硅颗粒、乳房植⼊物硅胶等(掌握)⼀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掌握)⾁芽肿性炎-⼲酪样坏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急性炎症所发生的器官组织的不同、组织反应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炎症性致病因子的不同,急性炎症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一)浆液性炎
浆液性炎以浆液性渗出为其特征,浆液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
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炎症易于消退。
浆液性渗出物过多也有不利影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
胸膜腔/心包腔大量浆液渗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1.发生于粘膜: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
2.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易引起窒息。
3.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引起体腔纤维素性粘连,随后纤维素机化而发生纤维性粘连。
4.发生在肺:除了有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外,还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大叶肺炎。
(三)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亦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
化脓性炎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四)出血性炎
其炎症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等。
●上述各型炎症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存在,如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等。
●在炎症的发展过程中一种炎症可转变成另一种炎症,如浆液性炎可转变成纤维素性炎或化脓性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