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
大气环流对海洋表面温度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海洋表面温度的影响大气环流是指在地球上形成的大尺度气流系统,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纬度差异。
而海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则受到大气环流的直接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流对海洋表面温度的影响及其机制。
一、热带辐合带的影响热带辐合带是大气环流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位于赤道附近,气流在此发生强烈的垂直上升,形成强烈的对流。
这种对流不仅影响着大气,也对海洋表面的温度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热带辐合带上空的气流上升,形成的对流云会遮挡太阳辐射,使得海洋受到的日照减少,从而导致海洋表面温度下降。
此外,在上升气流中,因为气体膨胀冷却的原因,也会提高其相对湿度,增加云量,进一步降低海洋表面温度。
二、副热带下沉气流的影响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沉降气流是大气环流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副热带高压系统的作用下,大气向地面下沉,造成地面气压的增加。
这种下沉气流对海洋表面温度也会产生影响。
副热带下沉气流的下降速度较快,会使得海洋表面的温暖水团被挤压下沉,而凉爽的水团则会被上升气流补充上来。
这种过程会导致海洋表面温度下降,形成所谓的副热带高压区。
这一现象在副热带地区特别明显,如亚洲的中国东海和西太平洋的夏季季风区。
三、风对海洋表面温度的影响大气环流中的风在其运动中也对海洋表面温度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风通过吹过海洋表面,使水体发生摩擦,从而改变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
风的吹拂会使海洋表面的水体发生混合,使得较深的冷水上升,较暖的表层水下沉,从而破坏原有的温度层结。
而风速越大,混合效应也越显著,使得海洋表面温度更加均匀。
此外,风还会影响海洋表面水体的蒸发作用。
风吹过海洋表面,加速水分的蒸发,从而使海洋表面的温度下降。
这是因为蒸发作用本身需要消耗热量,而蒸发过程中水分带走了部分热量,从而使得海洋表面的温度下降。
总结:大气环流对海洋表面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带辐合带、副热带下沉气流以及风的作用上。
热带辐合带的对流云导致海洋表面温度下降,副热带下沉气流的挤压作用使海洋表面温度下降,而风则改变海洋表面温度的分布,使其更加均匀。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副热带高压(Subtropical High),也称为副高或高压脊线,是副热带地区常见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它是大气环流中的稳定高压系统,通常形成在南北纬20°附近。
副高对中国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引发了许多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
首先,副高的存在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湿交替。
副高是中国夏季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通常在夏季南移使得南方的降雨明显减少。
这导致了中国南方的季风滞留,而北方地区则缺乏降水。
副高通过控制季风气流的路径和强度来调节中国的降水分布,影响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作物生产。
其次,副高通过影响风向和强度对中国的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夏季副高南移时,南方地区受到副高辐合带的控制,气流汇聚形成稳定的高压天气,在此期间南方地区往往出现高温天气。
在冬季,副高北退,北方地区则受到北极偏高系统的控制,气温较低。
副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各地区的温度差异,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对中国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副高强度较强,位置相对靠近时,稳定高压天气系统会持续较长时间,降水减少,气温较高,容易引发干燥和高温,增加火险概率。
如果副高位置异常偏东或偏西,可能导致暴雨、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
因此,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此外,副高还与台风形成和路径走向有密切关系,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副高的西侧辐合区域是台风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当副高较强且位置适宜时,台风生成和路径向中国沿海地区移动的概率增加,容易引发强降雨和风灾。
副高的存在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重大挑战。
综上所述,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它调节了中国的季风降雨分布和气温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还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密切相关,给中国带来了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灾害。
因此,研究副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对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学复习资料004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004第三版周淑贞主编一.名词解释1.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
2.副热带高压带: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
3.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这是大气对地面的一种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或保温效应、花房效应)。
4.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5.黑体:如果有某种物体对各种不同波长辐射的吸收率都等于一,也就是说,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吸收,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6.自由对流高度:在某高度以下,空气块只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强迫抬升,而当空气块上升超过了这个高度,就可以从大气中获得不稳定能量而自由上升,这一高度就称为自由对流高度。
7.干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
8.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就是相对湿度。
9.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水汽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空气当中水汽的密度10.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11.气团:是指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12.锋:由两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就是锋。
1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个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14.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15.绝热垂直减温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天气学原理副热带高压
天气学原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一个高气压系统,它是大气环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与天气学原理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特点。
副热带高压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导致大气环流形成的一个高气压区域。
副热带高压带有非常稳定的高气压系统,它通常位于地球的30°纬度附近,北半球为副热带高压,南半球为南半球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与大气环流中的辐合和下沉有关。
在副热带地区,大气开始向赤道方向辐合,形成辐合带,这使得空气上升。
此时,空气上升后冷却,水汽凝结成云,形成大范围的云系,这就是副热带地区常见的云带。
而云带形成后,在高空中形成了一个较强的气旋,这个气旋使得空气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了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气压稳定:副热带高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气压系统,其气压通常较高,可以达到1020毫巴以上。
这种气压稳定使得副热带高压区域的天气晴朗,降水较少。
2. 高温干燥:副热带高压通常位于干旱地区,例如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内陆等地。
副热带高压的存在使得这些地区的气温升高,湿度降低,形成干燥炎热的气候。
3. 风向顺时针旋转:副热带高压的周围风向呈顺时针旋转,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区域的空气下沉形成的。
在副热带高压的南侧,风向为东风;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风向为西风。
这种风向旋转对气候和天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 影响气候和天气:副热带高压的存在对周围地区的气候和天气有重要影响。
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使得地面降水减少,天空晴朗,气温升高。
在副热带高压区域附近,常常形成干旱和炎热的气候。
总结起来,副热带高压是由于大气环流中的辐合和下沉形成的一个高气压系统。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与天气学原理密切相关,它的存在使得地面气压升高,天气晴朗,降水减少。
副热带高压对周围地区的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地区。
对于我们了解气候和天气变化,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副热带高压
第一文库网副热带高气压带搜范文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范围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副热带高压位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海拔高气压低海拔升高气压海拔越高气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沸点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热带辐合带气压带风带热带与亚热带映带左右的带皮带机断带保护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
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
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
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
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
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
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臵,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
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臵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
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
第十二章 热带副热带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带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4
副热带高压周边天气分布
高压北缘是沿副高脊线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 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地区,锋面、气旋 活动频繁,形成大范围阴雨天气。
高压脊线附近由于下沉气流强烈通常是晴 空少云天气。
高压以南受赤道气团控制,主要受大范围 云团、热带风暴、东风波系统控制,以强对 流云系天气为主。
西北部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的进退活动, 带动西北部地区冷空气活动,常造成大片的 (范围小于热带云团云系)积雨云活动。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5
副热带高压季节性位置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 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 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 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 间。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 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 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 位置。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 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 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 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2
副热带高压概述
1.定义: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 区的暖性高压系统。 2.对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对中、高纬度地区 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 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 要系统。 3.垂直气流特征:副热带高压的中部是强烈的下 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所控 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而副热带高 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 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 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 ,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 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到7月份,副高脊 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 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 ,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 ,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 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 移。
天气学原理副热带高压
天气学原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30°纬度附近的一个高气压带,它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维持与地球的旋转和辐射平衡有关。
下面将从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原理、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旋转和辐射平衡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赤道附近的气体受到离心力的影响,向赤道两侧流动,形成了副热带带状气压分布。
同时,副热带地区由于位于中纬度,接收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散热速率大于吸收的太阳能量,导致该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密度的变化,形成了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位于北半球和南半球各自的30°纬度附近。
其次,副热带高压带的气压较高,通常为1015毫巴以上。
此外,副热带高压带的天气晴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副热带高压带还会引起风向的改变,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上的风主要是顺时针方向吹,而南半球则是逆时针方向吹。
副热带高压对天气的影响主要是稳定天气、抑制降水和形成干旱气候。
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天气晴朗、气压较高,它能够稳定大气环流,抑制降水的形成。
因此,副热带高压带通常是干燥的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地区等。
此外,副热带高压还会导致温度升高,使地面的蒸发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干旱气候的形成。
副热带高压还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天气晴朗、降水稀少,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副热带高压带还会导致干旱,对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对全球和区域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副热带高压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其形成和维持与地球的旋转和辐射平衡有关。
副热带高压的特征是气压较高、天气晴朗、降水稀少,对天气和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原理和特征,对于预测天气变化、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
它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且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台风产生的原因
一、热带海域的温暖海水
台风的形成离不开热带海域的温暖海水。
热带海域的海水温度通常需要达到26.5℃以上,这是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温暖的海水为台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使其能够不断加强。
二、热带辐合带的形成
热带辐合带是热带海域中一条南北走向的气流带,其特征是南北方向的气流在此处辐合。
热带辐合带的形成是台风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热带辐合带上的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时,会产生上升运动,形成低压区,进而有利于台风的形成。
三、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在台风的形成过程中,地转偏向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热带辐合带上的暖湿气流上升时,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向一侧偏转,从而形成台风的旋转结构。
四、热带扰动的发展
热带扰动是台风形成的初级阶段。
当热带海域上的暖湿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时,周围的高空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这种高低压区的相互作用使得热带扰动逐渐加强,最终发展成为台风。
五、热带辐合带的移动和变化
热带辐合带的移动和变化对台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当热带辐合带向赤道方向移动时,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当热带辐合带向副热带地区移动时,则不利于台风的形成。
六、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对台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如地球上的地形、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台风的形成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
总之,台风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了解台风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台风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高考地理小专题之热带辐合带
高考地理小专题之热带辐合带热带辐合带是热带地区一种行星尺度的天气系统,是介于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气流辐合带。
在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故又称“赤道槽”。
在卫星云图上为一长条近于连续的对流云带,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
热带辐合带由于高温高湿、气流辐合上升,利于对流云系发展,多雷阵雨。
由于辐合带上经常出现扰动,故有利于热带低压的发展。
热带辐合带位置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季风辐合带的变化,季风辐合带的季节变化同海陆分布和地形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
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其平均位置1月在5°S 附近,7月在12—15°N左右。
在大洋上移动幅度较小,靠近大陆部分移动幅度较大,如在中国东南沿海到中南半岛的经度上,移动在25°N到10°S之间,幅度达35个纬度。
热带辐合带1月核7月位置分布图热带辐合带是指从南北两半球来的气流在赤道附近辐合而成的多雨带。
下图为某月非洲盛行风向和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该月份可能是( )A.1月B.7月C.3月D.9月2.图中虚线框范围内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的可能原因是( )A.地势高气压低B.沿岸寒流降温作用C.南北气流辐合D.阳坡受热增温素材出处:地理帝只找到一节:《阴山学刊》——《30°E以西非洲热带辐合带位置异常分析》“一月在几内亚湾北部及其北岸中段存在的局部热低压是一月份30°E以西的非洲热带辐合带位于北半球而不是南半球的直接原因,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与几内亚湾暖流及上几内亚高原的南侧在一月份能充分地截获斜射的太阳光热有关”。
副热带高压辐合效应
副热带高压辐合效应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
副热带高压具有辐散效应,即高空空气向外流动,而地表低空空气则由于受到限制而无法上升。
然而,当副热带高压系统辐合效应发生时,高空空气会向地表流动,低空空气则会向上升。
副热带高压辐合效应通常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侧的一段地区,当西风带的风向发生变化时,高空的西风流向低空,形成水平辐合。
这种辐合会导致低空空气上升,形成云层和降水。
副热带高压辐合效应通常发生在夏季,是一种重要的降水形式。
副热带高压辐合效应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副热带地区,辐合带来了降水,有助于维持地表植被和水文循环。
此外,副热带高压辐合效应还与台风的生成和路径有关,当辐合带出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有助于台风的发展。
因此,对副热带高压辐合效应的研究对于气象学和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辐合带
热带辐合带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具有行星尺度的大型天气系统,其生消、强弱、移动和变化,对热 带地区长、中、短期天气变化影响极大。
简介
热带辐合带,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 合的地点,它“盘踞”的地区因为热带云系比较活跃,常常会带来明显降雨。
理论证明:实际发生的波动其角频率在某一纬度若和科里奥利参数的频率相同,则在该纬度的边界层内将产 生很大的上升运动,形成辐合带,这个纬度即称临界纬度,实际计算约在北纬10°。
结构和天气
热带辐合带是热带地区热量、水汽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热带扰动发生的主要掘地。据统计,西太平洋地区的 热带气旋是由辐合带上的扰动发展起来的。
分类
热带辐合带可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
●季风辐合带
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来自南半球的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为西南风,其前沿 与北半球的偏东风交汇形成的热带辐合带,其特点是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气流辐合强,常有热带天气系统生 成,如热带云团、热带气旋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 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 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此高压带是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 分界,其高纬一侧是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在其西北一侧是西南气流治跃区(通带雨区)。 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压,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 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气候特点
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一般认为,高气压带控制下,降水机会少,低气压带控制下,降水的机会多。副热带高气 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机会少。原因是气流下沉,温度越来越高,不利于水汽握结。赤道低 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的机会多。原因是:气流上升,气阻逐渐降低,便于水汽的凝 结。
据统计,这一雨带在西太平洋高压西部脊线以北的5~8个纬度一带,一般呈东西向。我国的华南雨季、江淮 的梅雨期、华北雨季等都与西太平洋高压向北移动有密切关系。这一雨带在某一地区停留的时间长短,直接关系 到该地区的旱涝。一般来说,雨带停的时间越长,出现洪涝的次数越多,停留的时间短,易出现干旱。
赤道低压带
第三种是边界层临界纬度机制,实际发生的扰动的角频率若与科氏参数相同,则在该纬度处将产生很大的上 升运动,有助于形成辐合带。
产品介绍
赤道低压带是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带区,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又称赤 道槽、热带辐合带。它的移动、变化及强弱对热带地区的长、中、短期天气变化影响极大。台风的发生和发展与 赤道辐合带也有极密切的关系。这里气温高,水平方向温差小,风力微弱,多处于静风状态,因此,又称赤道无 风带。此外,因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运动强盛,云量多,降水丰沛。
赤道低压带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间气压最低、气 流汇合的带区
01 产品介绍
03 分类
目录
02 形成 04 位置及随季节的变化
约分布在南北纬5°之间,又称“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赤道无风带”,又称ITCZ,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赤道低压带是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带区,在气 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又称赤道槽、热带辐合带,几乎环绕整个地球赤道,是一个持久的行星尺度的大型天 气系统。分为信风带辐合带和无风带辐合带。
形成
太阳光一年两次直射赤道,全年在回归线之间移动,使赤道附近终年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高纬度 地区流动,致使这里空气质量减少,近地气压降低。赤道低压带的位置稳定少变,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部洋面 上尤其明显。
热带辐合带的形成可能有三种机制:
第一是海温的作用,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几乎就是在赤道地区的海温最大轴线上。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热 带辐合带总是移向海温较高的区域;感谢观看ຫໍສະໝຸດ 赤道低压带的形成分类
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
南海高压|South China Sea high,在南海到中南半岛一带高空 出现的副热带高压。只在 700hPa或500hPa图上才有清楚的表现, 多出现在冬春季。其生命史在9-12月可维持10天到一个月,在 l-4月只可维持3-4天。
11
副高 控制 的 天气
华南前汛期
27
华南前汛期:每年4~6月 华南前汛期盛期:5月中旬~6月上旬 雨量高值带:武夷山~南岭南麓,华南沿海 锋前暖区暴雨,夜雨显著
华北、东北雨季
28
华北、东北雨季:7月中旬~8月下旬 特征:
① 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② 降水局地性强,年际变化大 ③ 降水时段集中 ④ 暴雨与地形关系密切
雷暴的生命周期
36
最后,在消亡阶段,上升气流逐渐 消失,这时雷暴主要受到已变弱的 下降气流影响。云里大部份的水点 被释出,已无力再降雨,而雷暴亦 逐渐消失。
37 今天先到这里,Thank you!
大型降水天气系统22我国的雨季23华南沿海44月10月中旬长江流域66月上旬99月初华北东北77月中旬88月底云贵高原55月下旬10月下旬青藏高原北部66月中旬10月下旬新疆全年分配较均匀我国的雨带2433月下旬55月上旬江南地区江南春雨期55月中旬66月上旬25天华南地区华南前汛期66月中旬77月上旬20天江淮地区江淮梅雨77月中旬88月下旬40天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季华南地区华南后汛期99月中旬10月上旬淮河流域淮河秋雨期江淮梅雨?每年初夏我国湖北宜昌以东2634n之间的江淮流域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
新疆
4月~10月中旬 6月上旬~9月初 7月中旬~8月底 5月下旬~10月下旬 6月中旬~10月下旬 全年分配较均匀
我国的雨带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
它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且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图解“副热带高压”
图解“副热带高压”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笼统地称为副热带高压。
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图: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示意图
对高温的影响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天气晴朗,高温少雨。
对台风的影响
台风路径受副热带高压位置影响,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是其引导气流。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位置移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华南前汛期:5月中旬-6月上旬,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比较偏南(20°N以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
江淮梅雨:6月中旬-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北跳到长江流域,脊线维持在22-25°N,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华北、东北雨季:7月中旬-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达到最北位置,脊线维持在30-35°N,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高压波动大的原因
高压波动大的原因1. 引言高压波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气压场的变化幅度较大。
高压波动大的原因是气候系统中的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天气系统等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高压波动大的原因。
2. 大气环流的影响2.1 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一种常见的大气环流系统,其在夏季特别活跃。
副热带高压的变动会导致高压波动增大。
其原因有:•海温变化: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与海温密切相关。
当海温异常变化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高压波动的增大。
•热带辐合带的异常:热带辐合带的异常会对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当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异常变化时,副热带高压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高压波动的增大。
2.2 欧亚大陆高压欧亚大陆高压是指位于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大气高压系统。
其变动也会对高压波动产生影响,具体原因包括:•地形影响:欧亚大陆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与地形密切相关。
高山地区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地形的升降等因素会对欧亚大陆高压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进而引起高压波动的增大。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是欧亚大陆高压形成的重要原因。
当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发生异常变化时,欧亚大陆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也会产生变化,从而导致高压波动的增大。
3.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高压波动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因素:3.1 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进而改变大气环流格局,从而影响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导致高压波动的增大。
3.2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影响是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暴雨、干旱等,会引发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从而对高压波动产生影响。
4. 天气系统的作用天气系统对高压波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冷暖气团的冲撞冷暖气团的冲撞是天气系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冷暖气团发生冲撞时,会产生较强的气压变化,进而引起高压波动的增大。
副高 影响台风的原理
副高影响台风的原理摘要:I.引言- 副高的定义和作用- 台风与副高的关系II.副高对台风的影响- 副高对台风路径的影响- 副高对台风强度的影響- 副高对台风生成和消失的影响III.副高的形成和变化- 副高的形成原因- 副高的季节性变化- 副高的地域分布IV.应对副高影响的策略- 天气预报和预警系统的建立- 台风应急预案的制定- 科技手段在防范台风中的应用正文:I.引言副高,即副热带高压,是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系统。
它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台风季节,副高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台风的生成、路径和强度。
因此,了解副高影响台风的原理,对于我们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II.副高对台风的影响首先,副高对台风的路径影响显著。
当副高强大且位置适当时,它可以引导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远离我国;而当副高弱小或位置不当时,台风可能会在我国登陆,带来严重的风雨影响。
其次,副高对台风强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当副高较强时,它会抑制台风的强度发展,使得台风难以达到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反之,副高较弱时,台风强度容易增强,可能导致更大的破坏。
最后,副高对台风生成和消失也有影响。
在副高南侧的暖湿气流和北侧的干冷气流共同作用下,有利于台风的生成。
而当副高减弱或断裂时,其对台风的引导作用减弱,可能导致台风的消散。
III.副高的形成和变化副高的形成与赤道附近的热带大气环流有关。
在夏季,热带辐合带向北移动,副高因此得以建立。
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纬度、海温、大气环流等。
因此,副高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分布较为复杂。
IV.应对副高影响的策略为应对副高对台风的影响,我国应加强天气预报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同时,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台风应急预案,做好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前汛期
28
华南前汛期:每年4~6月
华南前汛期盛期:5月中旬~6月上旬
雨量高值带:武夷山~南岭南麓,华南沿海 锋前暖区暴雨,夜雨显著
华北、东北雨季
29
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 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
南亚高压
17
南亚高压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青 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的高原地形,又处于副热带地区,通常辐射、 感热和潜热作用形成了一个随季节变化的冷热源。夏季青藏高原上 空与四周同高度相比是个热源,湿度也比较大,对流活动旺盛,强 烈的对流活动使高原上空的对流层高层成为质量源,空气从这裡流 向四周,而水平辐散导致了反气旋性环流 (南亚高压) 的形成。
副热带反气旋 (副热带) (对流层中下层海洋上) 大陆高压/高原高压 (对流层上层大陆高原上)
反气旋的分类
5
冷性反气旋(冷性高压)
温带反气旋 副热带反气旋
热力结构
暖性反气旋(暖性高压)
温带反气旋
6
活动在中高纬地区的反气旋。格陵兰、加拿大、西伯利亚和蒙古。
准静止型冷高压:温度分布均匀 移动型冷高压:温度分布不均匀 天气情况:移动性反气旋: 随同锋面一起自西向东移动,其前部具有 冷锋天气特征,后部具有暖锋天气特征,中心区附近天气晴朗,风力 不大。
华北、东北雨季
华南地区
9月中旬~10月上旬 淮河流域
华南后汛期
淮河秋雨期
江淮梅雨
26
每年初夏, 我国湖北 宜昌以东, 26~34°N 之间的江 淮流域长 时间的连 阴雨天气。
宜昌
江淮梅雨
27
梅雨(典型梅雨)6月中旬~7月上旬 入梅(梅雨开始):6月6~15日
出梅(梅雨结束):7月6~10日
12
副高 控制 的 天气
13
副高 控制 的 天气
副高的移动与中国雨带
14
时间 冬季
副高脊线 15°N
中国雨带 华南沿海
春季
初夏 盛夏 秋季
15~20°N
第一次北跳 20~25°N 第二次北跳 25~30°N 南辙
华南前汛期
江淮梅雨 华北、东北雨季 南辙
副热带高压与台风路径
15
16
南亚高压 South Asia High
新地岛以西 的北冰洋上
21
新地岛以 东的北冰 洋上
冷 空 气 源 地
冰岛以南 的大西洋 上
关键区 中西伯利亚 70~90°E 43~65°N
22
冷 空 气 路 径
关 键 区
西北路 (中路)
东路
西路
23
大型降水天气系统
范围广大的降水,连续性或阵性的大范围雨雪及夏季暴雨。
我国的雨季
24
华南沿海 长江流域 华北、东北 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北部 新疆
高压的分类
9
副热带高压(副高) 对流层中下层 海洋上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北太平洋副高、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副热带高压 (北大西洋副高、亚速尔高压)
大陆高压(高原高压) 对流层上层 大陆高原上
南亚高压
(青藏高压、亚洲季风高压) 墨西哥高压
副热带高压
1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1
冬→夏,位置北移西伸,强度增强;夏→冬,位置南辙东退, 强度减弱 冬季在南海形成独立的南海高压 南海高压|South China Sea high,在南海到中南半岛一带高空 出现的副热带高压。只在 700hPa或500hPa图上才有清楚的表现, 多出现在冬春季。其生命史在9-12月可维持10天到一个月,在 l-4月只可维持3-4天。
华北、东北雨季:7月中旬~8月下旬 特征:
①
② ③
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降水局地性强,年际变化大 降水时段集中
④
暴雨与地形关系密切
30
对流性天气系统
雷暴:旺盛发展的积雨云中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放电现象。
强雷暴:暴雨、大风、冰雹、龙卷(强对流天气)
雷暴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甚至发生在两极和沙漠地带,但通常在低纬度的地方 (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会较频繁地发生,可以每日都会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等中 纬度地区,雷暴则通常会在夏季发生,有时在冬季也会受冷锋影响而有短时性雷暴。
雷暴的发生频率
32
33
雷暴结构
34
云塔
云砧
下 击 暴 流
斜 升 气 流
雷暴高压
雷暴的生命周期
35
在积云阶段,云较四周的空气暖和, 因此云内部的空气加速向上升,并很 快升到温度远低于凝点的高度。所以 四周大量的小水点、冰晶或雪片向云 内汇聚,这时只有不断增强的上升气 流而没有下降气流。
雷暴的生命周期
寒潮
20
在冬半年里高纬度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 象,冷空气所经之处,将相继出现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 受影响的范围广,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中国气象局规定寒潮天气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 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 5°c以下的 就称之为寒潮。中国冬半年的全国性寒潮平均每年有3~4次。每年 的3~4月是寒潮活动最频繁的季节,11月次之。每一次寒潮从爆发 到结束(移出中国)约需3~4天。
南亚高压的移动与中国降水
18
当南亚高压的中心偏东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西伸北跳,控制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少雨,西北、东北一带多雨; 当南亚高压的中心偏西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偏东偏南,雨 带处在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多雨。
19
寒潮
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的活动过程,常伴随剧烈的降温和大风, 有时伴有雨、雪、雨凇、霜冻、雷暴等。
4月~10月中旬 6月上旬~9月初 7月中旬~8月底 5月下旬~10月下旬 6月中旬~10月下旬 全年分配较均匀
我国的雨带
25
3月下旬~5月上旬 5月中旬~6月上旬(25天)
江南地区 华南地区
江南春雨期 华南前汛期
6月中旬~7月上旬(20天) 7月中旬~8月下旬(40天)
江淮地区
华北、东北地区
江淮梅雨
冷性反气旋
7
冷性反气旋发生于极寒 冷的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如北半球的格陵兰、加拿 大、北极、西伯利亚和蒙 古等地,以冬季最多见。 其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 泛,往往带来寒潮天气。
8
副热带高压 Subtropical High
又称亚热带高压,也叫做副热带高压脊,简称副高,是指活跃于副 热带地区的高压,分布于南北纬30°左右,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 不固定的温暖气团。
36
在成熟阶段,积雨云变得越来越大,甚至会 进入平流层。不过水滴及冰晶会因为过重, 使得上升气流并不能承托其重量,而开始落 下,其表面所产生的摩擦会带动四周的空气 向下沉,并逐步增强下坠力从而产生下降气 流,这时便会出现傍陀大雨并且伴有雷电或
上升下降乱流,而若下降气流极强则可能会
降雪。而由高空下降的冷气流在到达地面时 会水平展开,这时很易会生成猛烈阵风。
1
副热带高压
《海洋气象学》GDOU 2013
2
反气旋 Anticyclone
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高压与反气旋
高
高
单位:hpa
北半球反气旋
南半球反气旋
反气旋的分类
4
极地反气旋/极地高压) (极地) 地理区域
温带反气旋/冷高压 (中高纬地区) 副热带高压副高)
雷暴的生命周期
37
最后,在消亡阶段,上升气流逐渐 消失,这时雷暴主要受到已变弱的 下降气流影响。云里大部份的水点 被释出,已无力再降雨,而雷暴亦 逐渐消失。
38
今天先到这里,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