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的完美体现——电影《阿甘正传》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化的完美体现——电影《阿甘正传》解读
作者:李灵枝李纶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8期
⊙李灵枝李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093]
摘要:《阿甘正传》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一生的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当时的美国
文化,深层次地呼唤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带给观影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本文从文化
的视角对这部意味隽永的反智电影进行解读,从中了解美国“二战”后三十年社会和文化的变
迁,以及美国文化中的注重家庭、宗教信仰、爱生活等主流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文化
■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上映于20世纪90年代,故事以20世纪60年代为开端,展现了美
国“二战”之后三十年的历史风云,是一部呼唤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反智题材的电影。
仔细观赏
这部影片,我们会发现,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用简短的时间为我们重现了几乎涉及美国从
20世纪“二战”后到80年代的所有大事。
这些大事件轮番上阵,接连出现“阿拉巴马州塔斯
卡骚乱”“越南战争”“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正义或是荒唐的活动上
演,例如,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和性解放运动。
今天我们说起美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认为
那是毒品泛滥、性乱交、暴力事件频繁的时代,是“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迷惘的一代”。
而经历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美国社会有了更为理性的思索。
《阿甘正传》反映的正是生
活在巨变时代的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反思之后,对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呼唤与寻求。
一、从美国人的名字看美国文化
(一)阿甘名字的由来阿甘的姓GUMP,本意是智力障碍者。
阿甘的性格的确和这个姓契
合。
纵观整部电影,GUMP这个姓,具有深刻的双关含义,它暗示人物阿甘的性格和命运。
首先,阿甘的名字和美国的内战英雄有关。
内森·贝德福德·福雷斯特,他既是南北战争
中的南方名将,但同时他创建了美国的恐怖组织三k党,阿甘的母亲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为了
记住人们有时候会做一些不近情理的事情”。
阿甘谨记教诲,不做不尽情理的事,只付出不求
回报,他在人生的路上不停地奔跑,经过自我奋斗,跑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终点。
其次,阿甘
的名字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
阿甘属于智障者,总被认为是傻人做傻事,但电影中反
复强调傻人傻福的思想,颠覆了人们熟知的价值观,但是它符合美国追逐梦想的个人主义文化
价值观。
电影从开头阿甘被学校拒收一直到结尾,出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都展
现了阿甘的智力和普通人的不同。
阿甘这个名字很好地诠释了主人公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得阿
甘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能够保持童心,这也为阿甘开启了不平凡的命运大门,使得阿甘最终
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也获得了爱情和亲情。
(二)布巴的姓名影片中,巴布这样介绍自己:My given name is Benjamin Buford
Blue.People call me Bubba,just like one of them old redneck boys.Can you believe that?(“我的名字叫本杰明·巴弗布鲁,人们都管我叫布巴,就像个白人乡下佬的名字,很
难以置信吧?”)布巴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redneck boy在美国专门指那些非常土气的农
民,“Bubba”这个名字包含在redneck boy的称呼之中,专门称呼那些教育程度不高、思想保
守、不受大众待见的白人农民。
所以Bubba对自己竟然拥有白人专有的绰号,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巴布的名字说明了美国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布巴作为一个黑人,感觉拥有白人农民的绰
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二、电影中展现的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崇拜
美国梦实际上就是美国个人主义的浓缩,比如,珍妮追求自己的明星梦,阿甘从开始为了
不被欺负闯进大学到最后成功,实际上就是追求美国梦。
在阿甘的叙述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刻痛苦。
虽然战争中出现了英雄,可是这种英雄主义让公民乃至英雄自己也感到痛苦。
例如,战争中丹中卫失去双腿后,本
来要成为战争英雄的梦想破灭了,他痛苦万分。
幸运的是阿甘用善良解救了他,让他重燃希望。
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珍妮在黎明时分离开了阿甘,阿甘忍受着思念的煎熬,突然决定要
跑步。
结果一发而不可收,阿甘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跑步生涯,并取得了多项纪录。
电影在这里
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基调:当人迷茫的时候,让心放松、向前奔跑是一种动力。
很多人认为这样
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他们在阿甘身上看到了奔跑的力量,看到了希望,开始追随阿甘一起奔跑,比如卖贴纸的需要做广告找阿甘,做T恤衫的希望从阿甘身上找到创意图案设计。
在阿甘
奔跑的三年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最后阿甘跑到了路的尽头,感觉到累了,要转身回家,追随者
们很茫然地对阿甘说:“我们怎么办?”从这里可以看出,追随阿甘的人实际上是不知道人生
的出路在哪里,他们只是盲目地追随阿甘。
他们对动乱的现实彻底失望,不知道自己生存的动
力源在哪儿,想不出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只好把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
这反映了那个时代
民众的惶恐不安,急需崇拜的榜样。
三、争取平等和民主的挑战
(一)平等的艰难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和种族构成十分复杂,他们认为每个人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所以影片中多次出现各种维护权利的事件。
影片所反映的追求平等的事件首先是受教育的平等。
很多学校拒绝接收智力较低的阿甘,
幸运的是热爱生活的阿甘凭借着自己健康的体魄,顺利完成了大学毕业,在后来的战争和中美
乒乓球外交上都起了很大作用,自己也获得了无上荣誉。
影片还反映了美国的种族问题。
美国人一直宣扬平等,可是对待黑人又一如既往地压迫,
虽然影片涉及南北战争时期林肯颁布了《黑人解放宣言》,实际上仅仅是文件而已。
在影片中
我们可以看到多处黑人不平等待遇的例子,例如在“阿拉巴马州塔斯卡骚乱”中,阿甘闯入了
历史画面。
影片中白人拒绝黑人进入学校,白人学生嘲笑黑人为黑熊,原台词中还使用了
nigger这个具有贬义色彩的单词。
黑人学生进入学校遭到当地政府的激烈反抗,总统不得已动
用军队保护黑人学生进入学校。
而在学校里,阿甘帮黑人女生捡书这一场景,虽然与当时格格
不入,但这是正义的象征,代表着平等的曙光。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黑人角色就是阿甘的好朋友巴布,巴布在战场上死去,阿甘信守
承诺,实现了巴布经营虾的梦想,并且把部分财产给了巴布的家人。
巴布家人收到阿甘给予的
巨额财产后,再也不用当白人的仆人,而是雇用了白人为自己服务。
这一情节和之前在公交车
上巴布描述自己家庭生活时,展现出的巴布家人为白人在厨房忙碌当佣人的情景相对应,可以
说是这部电影细节的巧妙之处。
(二)美国民主矛盾的尖锐电影还为我们呈现了很多历史事件:“越南战争”“反传统文化”“水门事件”“女性解放运动”“乒乓球外交”等等,这些事件反映了美国对自己国家的
民主和社会进行的反思。
“二战”之后,美国对自己的民主制度产生了怀疑。
影片中有这样的场景,阿甘在战争中受伤回国,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并授予勋章,之后在华盛顿游览中遇到众多美国市民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进行示威,阿甘回忆起越南战场上难以忘怀的场景。
不用说,阿甘内心是痛苦的。
当主持人要求阿甘对越南战争进行讲话时,话筒突然被人拔去,我们所听到的仅仅是阿甘说的“关于越南战争……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电影中全场安静,随后爆发热烈的掌声。
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大家没有从阿甘那里听到他对越南战争的评价,但是在讲话结束后,全场静止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在默默地体会战争带来的创伤。
四、宗教文化在美国很重要
根据史料记载,宗教改革运动中,迫于英国政府和国教的压力,清教徒们在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移民到了美洲新大陆,为“移民国家”美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而美国的本土居民印第安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宗教,很多不同地方来的移民也有自己的宗教,这就形成了美国宗教的多元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阿甘正传》为我们展现了宗教信仰的存在和力量。
首先,阿甘的妈妈去世后,阿甘把他的部分财产捐献给了教堂。
其次,影片中的女主角珍妮信仰上帝。
她极度渴望逃离父亲的束缚,为了躲避残暴父亲的追赶,小珍妮牵着小阿甘在玉米地中疯狂奔跑的同时,让阿甘和自己一起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将她变成一只小鸟逃离。
阿甘的上司丹中尉在越南战争中失去了双腿,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使得他消极厌世,逐渐失去了宗教信仰。
后来,他在阿甘的帮助下开始回归信仰,尝试着去相信上帝。
影片通过阿甘的一句“made his peace with God”,传达出丹中尉与上帝的和解。
五、结语
智力低下的阿甘来自平凡,最终又复归于平凡。
电影通过阿甘从顺利进入大学,到参军获得荣誉,再到经商获得一定的财富积累,最后又急流勇退成为一个义务草坪修理者的成长过程的变化,说明生活的真谛是真诚和平凡。
总之,《阿甘正传》通过描述阿甘一生的遭遇,呈现出当时的美国文化、动荡的时代特征和美国的宗教文化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一种回归家庭、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精神价值。
■
参考文献:
[1] 计超.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隐喻[J].安徽文学,2011(10).
[1] 林玮玮.直线思维下的直线人生——电影《阿甘正传》人物语言分析研究[J].才智,2011(2).
[2] 秦相.从电影《阿甘正传》看美国传统文化的回归[J].电影文学,2013(1).
■
作者:李灵枝,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5级设计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李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民族民间艺术、环境艺术设计。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