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
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第二章细胞第三章上皮组织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
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地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缝隙连接:又叫通讯连接。
呈斑状,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
相邻颗粒对接,小管相通。
缝隙连接的功能是传递化学信息。
连接复合体: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连接同时出现,则称连接复合体。
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
PAS反应呈阳性。
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和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浆细胞:形态: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
功能: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考的可能性不大)分子筛:是由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空隙的网状结构。
小于空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空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蔓延。
第五章软骨和骨骨单位:位于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域,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为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以中央管为轴心,10-20层骨单位骨板呈同心圆环绕;内含组织液、血管和神经,并有骨小管相互通连等。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7、特异性吞噬作用(specific phagocytosis):巨噬细胞有特异性吞噬作用和非特异性吞噬作用。特异性吞噬作用是指抗体、补体、纤维粘连蛋白作为识别因子先将细菌、病毒、异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识别包裹起来,巨噬细胞表面有各种识别因子的受体,如抗体受体和补体受体等,借这些受体与被吞噬物的识别因子特异性结合,从而启动其吞噬过程。
30、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巨核细胞位于骨髓,是形成血小板的细胞。始于巨核细胞系祖细胞,经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其形态呈不规则形,直径40~70m,核呈分叶状,胞质中有许多血小板颗粒,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形成血小板。
31、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所产生的多个子细胞聚集于同一个陷窝内,称同源细胞群,每群有2~8个软骨细胞。
39、骨领(bone collar):骨领是长骨发生时出现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的薄层环状骨组织。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骨组织,犹如领圈包绕软骨雏形中段。骨领出现后,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膜。骨领是以膜内成骨的方式生长的,骨领的出现又是软骨内成骨的先导。
40、肌节(sarcomere):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 I带 + A带 + 1/2 I带构成。肌节是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网状纤维又称嗜银纤维,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网状纤维上也具有64nm周期性横纹。因纤维表面覆盖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而具有嗜银性,可被银染法染成黑色。网状纤维多分布在基膜的网板、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等处。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功能:肝小叶就是肝得基本结构、功能单位。1、产生胆汁,参与脂类食物得消化;2、解毒功能;3、参与物质代谢;4、防御功能。-
2、详细论述肾小体得组成、各部分形态结构及功能。-
肾小体就是有神肾囊与血管球组成。—
肾小囊;就是肾小体起始部膨大凹陷形成得杯状上皮囊,两层上皮之间得腔为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续。肾小囊分为壁层与脏层。壁层有单扁上皮组成,脏层有足细胞组成.足细胞次级突起之间为裂孔,覆有裂孔膜。—
3、基膜:基膜就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得一层均质状半透·膜。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基膜具有支持连接 与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得上皮与固有层向肠腔伸出得指状突起。绒毛中轴就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与丰富得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绒毛使小肠得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
13、门管区:门管区就是几个相邻肝小叶之间得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三种并行管道,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与小叶间胆管。 -
14、骨单位:骨单位就是长骨密质骨得主要结构,长圆筒状,由中央管与呈同心圆排列得多层哈弗斯骨板构成,就是长骨起支持作用得结构单位。 -
15、血—睾丸屏障:就是睾丸间质毛细血管与生精上皮之间得结构层次.由支持细胞得紧密连接、生精上皮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构成。可阻止血液内得大分子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生精小管得内环境稳定,也可阻止生精小管内精子抗原物质逸出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
18、卵丘:次级卵泡得卵泡腔形成后,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颗粒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丘状隆起.排卵时,以卵丘得形式排出卵巢。 -
二、简答。—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主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发育和结构。
在组织学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而在胚胎学中,则主要研究胚胎的形态、发育过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组织学中,常见的名词包括:
1. 细胞: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信息传递、代谢、运动等多种功能。
2. 组织: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3. 器官:由多个组织构成的结构,具有特定的功能。
4. 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具有共同的功能。
5. 血管:输送血液的管道。
6. 神经:传递信息的神经网络。
7. 骨骼: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结构。
8. 肌肉:收缩产生力量的组织。
在胚胎学中,常见的名词包括:
1. 胚层:组成胚胎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
2. 器官发生:器官形成的过程。
3. 器官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具有共同的功能。
4. 原始消化管:胚胎消化系统的早期形态。
5. 原始心脏:胚胎心血管系统的早期形态。
6. 原始四肢:胚胎肢体的早期形态。
总之,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支,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150个
1.HE染色(染料与效果)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染料——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2.内皮(本质、分布)分布——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本质——单层扁平上皮,属被覆上皮。
3.内分泌腺(组成、结构特点、分泌物、排除途径)组成——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主要是激素)直接注入血液。
4.浆液性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分泌物)光镜结构——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结构——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分泌颗粒。
浆液性细胞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
5.微绒毛(位置、形态、组成、作用)位置——细胞游离面;形态——微小的指状突起: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微丝;作用——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6.杯状细胞(分布、形态、内容、作用)分布——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态——形如高脚酒杯;内容物——黏原颗粒(黏蛋白);作用——润滑保护。
7.浆半月分布——外分泌腺的一种腺泡即混合性腺泡的底部;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
8.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至一种广泛存在的细胞连接形式。
在缝隙连接处的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两相邻细胞之间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也相连,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功能是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9.基膜上皮细胞基底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分基板和网板两部分,有支持、连接、固着和半透膜的作用。
10.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cell)位于腺细胞外方的扁平多突起细胞,胞质内含肌动蛋白丝,其收缩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
11.巨噬细胞使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主要分布在疏松结缔组织内。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组织: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
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
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终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
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颜色的深浅、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第二章上皮组织1.内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
2.间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3.间充质:是胚胎时期,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很低,但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
4.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基底面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微绒毛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
第三章结缔组织1.细胞外基质:即细胞间质,由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组成。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息传导有重要影响。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与名词解释
苏大论坛_沟通你我
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2)集合小管系 的光,电镜结构 及功能(3)球旁 复合体的价 格,球旁细胞的光,电镜 结构及功能。致 密斑的光,电镜 结构及功能。球外 系膜细胞。 (4)肾的间质及间质细胞(5)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3. 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的一般结构
名词解释
1 胰腺泡 2 纹状管 3 肝巨噬细胞 4 胆小管 5 贮脂细胞 6 肝门管区
第十四章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气管,支气管光,电镜结构与功能 3. 呼吸管道上皮细胞的组成 4. 肺 1) 导气管管壁结构变化特点 2) 呼吸部的结构与功能 3) I 型肺泡细胞和 II 型肺泡细胞的光,电镜结构与功能 4) 气-血屏障定义与组成;肺巨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5) 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名词解释
1 微绒毛 2 纤毛 3 紧密连接 4 缝隙连接 5 桥粒 6 基膜 7 连接复合体
第 三章.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及分类,间充质 2 固有结缔组织 1) 固有结缔组织的特征与分类 2) 疏松结缔组织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的光,电镜形态结构与功能,未分化 间充质细胞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光,电镜的结构,基质 3) 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 4) 网状组织的结构与分布
名词解释
1 软骨陷窝 2 软骨囊 3 同源细胞群 4 类骨质 5 哈弗系统 6 膜内成骨(定义,部位)7 软骨内 成骨(定义,部位)
第五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Blood and Hemopoiesis
1.血液 1)血液的组成,功能 2)红细胞,形态结构,大小,功能,寿命,正常值。正常结构的保持与 ATP 功能的关系 3)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各 类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大小,功能,正常值,及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4)血小板,结构,功能及正常值 2.血细胞的发生 1)概述。造血器官。红骨髓的组织结构,功能。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 2)细胞发育过程及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红细胞系及粒细胞系发生的形态变化为重点 3)造血干细胞(定义,特征)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1.H-E染色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法;“H”代表苏木精,为蓝色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酸性物质染为蓝色;“E”代表伊红,为红色酸性染料,能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碱性物质染为红色,用苏木精伊红联合染色的方法称为H-E染色法。
2.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均质状嗜酸性薄膜,电镜下由基板和网版组成,具有支持、营养、连接上皮的作用。
3.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化学性突触定义:以化学性物质(神经递质)为传递媒介的突触。
组成:LM-银染下棕黑色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
EM下分三部分:突触前成分【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线粒体】,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含相应递质的受体)功能:单向传递神经冲动。
5.胸腺小体定义:胸腺髓质内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的圆球性的嗜酸性小体。
意义:是胸腺的特征性标志。
功能:未明,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
6.小肠绒毛定义: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形成的指状、叶状突起。
组成:表面-单柱上皮,中轴-固有层的C.T(含:中央乳糜管、丰富的毛细血管、少量平滑肌及各种免疫细胞)。
意义: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7.胰岛定义:散在分布在胰腺外分泌部之间着色浅的球形内分泌细胞团。
形态:胰岛细胞聚集成团索状,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
功能: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作用于A、B或PP 细胞,抑制其分泌。
PP细胞:分泌胰多肽。
8.滤过屏障(滤过膜)定义: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腔到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
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称原尿。
组成:a.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b.基膜(内皮与足细胞共同的)c.足细胞次级突起之间的裂孔膜功能:选择性的滤过。
9.气-血屏障定义:从肺泡腔到肺泡隔内毛细血管腔所经过的结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位置,结构(光镜、电镜),功能,时间,原因上皮组织内皮:衬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上皮:衬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部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部分胞质共同伸向腔面,形成能摆动的细长突起。
紧密连接: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相邻细胞的侧面顶端的细胞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防止细菌或大分子物质进入深部组织,并阻止组织液外溢。
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侧面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方式。
浆半月:少量浆液细胞位于混合型腺泡的远端并在切片上呈现新月状排列的结构。
固有结缔组织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构成。
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祖细胞且是结缔组织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常沿小血管分布。
胶原纤维: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下呈粉红色条带状,波浪状走行并交织成网,由一型和三型胶原蛋白构成。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分子筛:小分子糖胺聚糖与核心蛋白分子连接,构成蛋白聚糖亚单位,亚单位借助结合蛋白连接在透明质酸分子长链上,形成的蛋白聚糖聚合体,因其立体结构包含许多微小孔隙而得名。
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内的水和电解质、单糖、氧气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并在基质内形成的液体环境。
软骨和骨同源细胞群: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的多个软骨细胞。
软骨囊:软骨细胞所在的陷窝周围的基质,含有较多硫酸软骨素。
骨板:在板层骨的骨基质中,胶原纤维较细,有规律地成层排列,并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形成的结构。
骨质和类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有机基质形成的未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骨单位:骨密质的结构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又称哈弗斯系统。
血液和淋巴血象:血液中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红细胞膜骨架:红细胞膜所固定的能变形的圆盘状网架结构。
网织红细胞:刚从骨髓释放进入外周血的少量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煌焦油蓝染色中胞质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故得名。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1.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每一群由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
越靠近软骨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哈弗斯系统:是长骨密质骨的主要结构,又称骨单位。
长圆筒状,沿长骨的长轴排列。
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组成。
中央管含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
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结构。
3、软骨内成骨:是人体大多数骨的发生方式。
先由间充质形成一个软骨雏形,以后逐渐将其替换成骨。
替换的顺序是先中段、后两端,中段形成骨干,两端形成骨骺。
骨干和骨骺的中央形成骨髓腔。
干、骺之间保留的骺板则为骨加长的生长基础。
4、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
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棕黑色颗粒。
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
5、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
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
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第一、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弓状核分泌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远侧部,从而调节远侧部细胞的分泌活动。
6、肺小叶:由一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是肺的结构单位。
肺小叶呈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面向着肺表面,肺小叶之间有结缔组织分隔。
7、气血屏障:是肺泡腔内的02与肺泡隔内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CO2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薄层结构的总称,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8、球旁细胞:为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演化而成的上皮样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内有分泌颗粒。
球旁细胞能分泌肾素。
9、微皱褶细胞:散在分布于回肠集合淋巴小结内侧的粘膜上皮中,其游离面有微皱褶,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一较大的穹窿状凹腔,内含多个淋巴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皱襞: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黏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
纤维膜: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为纤维膜,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与周围组织无明确界限。
浆膜: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着称为浆膜,见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蠕动。
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部和胃体部,是胃黏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胃底腺呈分支管状,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壁细胞:位颈部、体部。
合成、分泌HCl,又称盐酸细胞(oxyntic cell),还可分泌内因子。
HCl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并有杀菌作用。
内因子可与B12结合成复合物。
促进回肠吸收B12入血。
主细胞(chief cell ):又称胃酶细胞(zymogenic cell)位于体部、底部,分泌胃蛋白酶原,被HCl激活形成胃蛋白酶,可初步分解蛋白质。
颈粘液细胞:位于胃底腺顶部,常呈楔形夹于其他细胞之间。
核扁平,位于细胞基底部,核上方有许多黏原颗粒,其分泌物为可溶性的酸性黏液。
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为毛细淋巴管,通透性较好,小肠吸收的脂肪由此运送。
甘油+脂肪酸+甘油一脂甘油三脂乳糜颗粒出细胞中央乳糜管。
潘氏细胞(paneth cell):锥体形,三五成群聚集在肠腺底部,顶部胞质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微褶皱细胞:散在分布于回肠集合淋巴小结内侧的粘膜上皮中,其游离面有微褶皱,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一较大的穹窿状凹腔,内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可摄取肠腔内抗原物质,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并传递给下方的巨噬细胞,后者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胃上皮表面覆盖黏液层,主要由不可溶性黏液凝胶构成,并含大量HCO3-,中和H+,阻隔胃蛋白酶。
为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能使胃及时修复。
绒毛:为黏膜上皮和固有层一起向肠腔共同突出形成的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小肠上皮等结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依据课本整理,中医,中西医,针推等专业用)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的学科。
超微结构: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分泌产生,构成细胞外微环境,可调节细胞的发育和生理活动基本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基本组织是构建人体的基本材料,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类型。
H-E染色: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组合形成的染色方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嗜碱性:指组织细胞中的某一成分或结构对碱性染色剂产生较强亲和力的现象。
如对碱性染料苏木精亲和后呈紫蓝色的结构为嗜碱性。
嗜酸性:H-E染色中,组织结构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极性:指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存在明显差别。
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其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可减少器官间摩擦。
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与胞质共同向细胞外形成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长约1.4μm、直径约0.1μm。
微绒毛轴心内电子密度中等,内含许多与微绒毛长轴平行的微丝。
微丝一端附着在微绒毛顶端的胞膜内面,另一端与微绒毛起始部下方胞质中的终末网相连。
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可与终末网内的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使微绒毛发生伸、缩运动。
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物质吸收。
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直径约0.3~0.5μm。
电镜下纤毛轴心内含与纤毛长轴平行的微管,微管常以两条独立的单管为中心,其周围环绕九条二联微管,即“9+2”结构。
微管与纤毛的运动有关。
纤毛具有清除异物和运输物质的功能。
(机体某些上皮细胞的纤毛并不发生摆动,称此类纤毛为静纤毛,仅见于附睾上皮、内耳毛细胞和视网膜的视细胞等处。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间皮(mes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内脏的运动。
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在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紧密排列成纹状缘,在近曲小管处为刷状缘;在电镜下,其胞质中可见纵行排列的微丝。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物质的吸收。
基膜(basement membran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均质状薄膜,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
浆细胞(plasma cell):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常偏位,染色质常呈粗块状,在核膜下排列成车轮状,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浆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及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
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成,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分子筛(molecular sieve):许多蛋白多糖分子立体构型构成许多微孔隙的结构,以透明质酸为主链,侧面有许多蛋白多糖亚单位,具有防御功能。
微孔能限制大分子物质通过,使基层有屏障作用;但却能让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起到物质交换的作用。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外周血中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0.5%-1.5%。
熿焦油蓝染色可见其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为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主要合成血红蛋白。
它既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贫血疗效的指标。
贫血(anemia):红细胞少于 3.0×10^12/L,血红蛋白少于100g/L即为贫血。
骨板(bone lamella):骨质结构呈板层状,同层骨板的纤维平行排列,相邻骨板的纤维垂直排列。
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据的腔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上皮组织中有哪些结构特点答:(1)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2)细胞分布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3)无血管2.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分布答: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分布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其他:肺泡和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胆囊.子宫(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呼吸管道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2)复层柱状上皮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3)变移上皮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3.试述上皮细胞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答:一.游离面(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而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功能: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呼吸(2)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深处的粗而长的突起。
功能:定向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颗粒物等定向推送排出体外二.基底面(1)基膜功能:1)支持.连接.固着2)是半透膜,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3)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2)质膜内褶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3)半桥粒功能:将上皮细胞周围固着在基膜上三.侧面(1)紧密连接功能: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质,有屏障作用(2)中间连接功能:1)粘着作用2)保护细胞形状3)传递细胞收缩力(3)桥粒功能:1)固定.支持2)加强连接(4)缝隙连接功能:1)连接2)传递化学信息4.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答:(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3)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连环.组织液5.试述血细胞的分类及正常值答:红细胞男:(4.0-5.5)*1012 /L 女:(3.5-5.0)*1012/L血红蛋白男:(12-15)g/dL 女:(10.5-13.5)g/dL白细胞(4.0-10)*109 /L6.简述软骨类型.分布及结构答:(1)透明软骨分布较广,包括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
特点:有较强抗原性,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纤维成分主要是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2)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趾骨连合等处。
特点:有大量平行或交叉的胶原纤维束.韧性强大细胞基质少,是弱嗜碱性(3)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
特点:有较强弹性,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7.试述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答:(1)骨基质包括有机.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包括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又称骨盐,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Ca10(PO4)6(OH)2]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成骨板。
同一骨板中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中的纤维相互垂直,这种结构形式有效的增加了骨的硬度(2)骨组织细胞1)骨祖细胞:骨细胞中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2)成骨细胞作用:合成分泌类骨质;促使内骨质钙化形成骨质;使血钙下降;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呼吸,促使骨组织钙化3)骨细胞:有一定溶骨作用,参与钙的代谢4)破骨细胞:溶解.吸收骨质;使血钙升高8.试述粗.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特点答:粗肌丝肌球蛋白:(1)可聚合形成粗肌丝(2)头部具有ATP酶活性(3)头部可与肌动蛋白结合细肌丝肌动蛋白:(1)有与肌动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2)与肌球蛋白结合后,激活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3)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受原肌球蛋白的调控原肌球蛋白:(1)调控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2)本身受肌动蛋白调控肌钙蛋白:(1)调控原肌球蛋白(2)本身受钙离子调控9.试述骨骼肌的收缩原理答:(1)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2)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大量钙离子涌入肌浆(3)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或位置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4)ATP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及杆发生屈动,将肌动蛋白向M线牵引(5)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6)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10.试比较心肌纤维与骨骼肌纤维电镜结构答: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不明显(2)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3)肌浆网不发达,仅形成二联体(4)肌红蛋白.线粒体多(5)心肌细胞间通过闰盘连接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肌丝排列规则,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和肌节(2)横纹明显(3)横小管位于动脉I带交接处(4)肌浆网发达与横小管形成三联体,细长圆柱,细胞核呈长椭圆形,多位于肌膜下11.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答:星形胶质细胞: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功能:(1)构成血-脑屏障(2)支持和绝缘(3)分泌神经营养因子(4)组织损伤时,可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功能: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室管膜细胞12.试述化学突触的电镜结构答:突触前成分:(1)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肽类[脑啡肽.P物质].氨基酸类(2)突触前膜:点位门控Ca2+通道突触间隙:相应神经递质的酶突触后成分:(1)神经递质受体(2)化学门控通道13.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答:(1)原始卵泡:数量多,体积小,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2)初级卵母细胞:①初级卵母细胞增大②出现透明带③卵泡细胞增生,有扁平变为立方形或柱状,由单层变为多层,紧贴透明带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3)次级卵母细胞:①有卵泡膜出现,卵泡液形成②形成卵丘③形成颗粒层④形成卵泡膜⑤卵泡细胞膜增至6-12层(4)成熟卵泡:卵泡壁越来越薄14.感觉神经末梢的分类及功能答:(1)游离神经末梢:感受温度.压力和某些化学物质[如高浓度的氢离子和钙离子]的刺激,参与产生冷.热.轻触和痛的感觉(2)触觉小体:感受压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3)环层小体:感受较强的压力,参与产生压觉和震动觉(4)肌梭:梭形小体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觉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运动中起重要作用15.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及分布答: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
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特殊心肌纤维有:(1)起搏细胞[参与组成窦房结和房室结](2)移行细胞[起传导冲突作用](2)蒲肯野细胞[能快速传导冲动]除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余部分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起搏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分,移行细胞主要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遍几房室束,蒲肯野纤维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16.中动脉管壁的结构答: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10—40层环形平滑肌外膜:外弹性膜.疏松结缔组织17.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类型和功能答:(1)黑素细胞:吸收紫外线保护深部组织(2)朗格汉斯细胞:参与抗原提呈(3)梅克尔细胞:可接受机械刺激18.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层与角化过程答:分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19.食管壁的结构答:一.粘膜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粘膜肌层:纵行平滑肌二.粘膜下层:浆液性的食管腺三.肌层:内环.外纵上1/3骨骼肌中1/3混合肌下1/3平滑肌四.外膜:纤维膜20.壁细胞的光镜结构及电镜结构特点答:光镜结构: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均质而明显的嗜酸性。
电镜结构:胞质内有细胞内分泌小管21.胃底腺的形态.结构及功能(胃的结构及功能)答:形态:呈多支管状结构: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功能:主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胃蛋白酶原,婴儿的主细胞可分泌凝乳酶壁细胞: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对食物蛋白质进行初分解;盐酸有杀菌作用;分泌内因子促进回肠吸收维生素B12颈粘液细胞:分泌可溶性酸性粘液干细胞:增殖的细胞有的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有的分化为其他胃底腺细胞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调节胃底腺功能,分为E细胞、L细胞,分泌组胺于邻近壁细胞,强烈促进其泌酸功能D细胞:分泌生长激素,抑制壁细胞的功能22.十二指肠腺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答:为复管泡状腺功能:分泌中性糖蛋白和碳酸氢盐,中和胃酸;分泌表皮生长因子和尿抑胃素促进小肠上皮更新和抑制胃酸分泌23.小肠绒毛的结构答:小肠粘膜的上皮与固有层共同向腔面突起,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
绒毛与十二指肠呈宽大的叶状,于空肠如长指状,于回肠则为短的锥形。
24.胰岛的结构及功能答:1.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2.B细胞:分泌胰岛素3.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作用于A.B.PP细胞4.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胆囊收缩。
25.肝小叶的形态结构答: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状,中央为纵行的中央静脉,周围为放射状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血窦与肝板之间有窦周隙,肝细胞之间有胆小管。
26.细支气管的结构特点答:内径约1mm,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成单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或消失,环形平滑肌更为明显,粘膜常形成皱襞。
27.气血屏障的概念及结构答: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28.肺泡的结构及功能答:(1)肺泡上皮①I型肺泡细胞:气体交换部位,转运功能,无增殖能力;②Ⅱ型肺泡细胞:分泌板层小体,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2)肺泡隔:内含丰富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作用(3)肺巨噬细胞:活跃的吞噬功能,起免疫防御作用(4)肺泡孔:均衡肺泡间气体含量,肺部感染,肺泡孔是炎症分散渠道(5)气-血屏障:很薄,利于气体迅速交换29.终末细支气管的结构特点答:上皮为单层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形平滑肌,皱襞更明显。
电镜下,上皮中的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细胞为柱状,游离面呈圆顶状凸向管腔,顶部泡质内有较多低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
功能仍不明确,有证据显示分泌物为糖蛋白,能在下呼吸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30.气管的结构及功能答:一、粘膜(1)固有层(2)上皮1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快速摆动将粘液及其粘附的尘埃细菌等推向咽部咳出,净化吸入空气。
2杯状细胞:分泌粘蛋白与混合腺的分泌物,溶解吸入的SO2等有毒气体粘附空气中异物3刷细胞:感受刺激4小颗粒细胞:泡质内含5-羟色胺,可调节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5基细胞:可增殖分化为上皮中其他各类细胞二、粘膜下层:内含较多混合性腺三、外膜:含细胞字形透明软骨环和其平滑肌,咳嗽反射时其收缩,有助于清痰31.球旁复合体的结构及功能答: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膜细胞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