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7粤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特点。

2.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了解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原理。

3.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

4.通过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展示(20分钟)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基本知识。

3.实验操作(30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如何测量重量和重力。

4.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5.知识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条件、应用和产生原因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6.归纳思考(10分钟)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

2.实验操作法。

3.归纳总结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具体要求1.本次课程重点是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条件,以及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

2.课程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和产生原因。

3.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思考和总结,总结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理解要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和总结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理解要点,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超重和失重-粤教版必修一教案

超重和失重-粤教版必修一教案

超重和失重-粤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重量与重力的关系,能够计算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2.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掌握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情况;3.了解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产生原因,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物体重量与重力的关系;2.地球引力的概念及重力的计算;3.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解释;2.精确定义物体的质量、重量、重力等概念,区别这些物理量的含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重量与重力的概念,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了解重力概念,学习重力的计算公式。

2. 学习(1)物体重量与重力•简述物体重量的概念;•通过重力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概念,简单介绍公式。

(2)地球引力•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重力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所受重力大小。

(3)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原因•介绍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原因。

3. 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梳理重量、重力、地球引力、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关系,进行总结。

4.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与重力、地球引力相关的题目;•精读教材,总结重量、重力、地球引力、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物体重量与重力物体重量:$$\\Large W=mg$$重力:$$\\Large F_G=G\\frac{m_1m_2}{r^2}$$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失重:物体所受重力为0。

半失重:物体所受重力小于其重量。

超重:物体所受重力大于其重量。

六、教学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物体重量与重力的关系,掌握地球引力的概念,了解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验和计算,深化了对这些概念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粤教版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粤教版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课题 4.6 超重与失重(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超重、失重概念;理解两种现象中的力的大小关系及加速度方向。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学会思考分析,提高其讨论交流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教学重点⒈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能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

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能把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结合起来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

教具弹簧秤28个打点计时器用重锤28个超重失重演示仪一台体重计一台录像资料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学生猜测→设计试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课时数1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与失重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超重与失重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探究性实验。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探究性实验:(胶片)(学生分组活动)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用手带动弹簧秤和物体一起:(如图)观察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如何变化?⑴向上加速运动⑵向下加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如何变化?问题:1.弹簧秤的示数取决于什么?(学生活动)(取决于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2.弹簧秤的示数是否总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什么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什么情况下不等于?实验分析:(胶片)设钩码的质量为m,分别以加速度做以下运动时,弹簧秤的拉力如何?⑴加速下降⑵加速上升⑶减速上升⑷ 减速下降。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弹簧秤受到的拉力大小等于钩码受到的拉力。

分析:以钩码为研究对象,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⑴钩码加速上升时:(师生共同分析并演示) ⑵钩码加速下降时:(学生活动) 由F 合=ma 由F=ma 得:F-G=ma 得:G-F=ma ∴F=m(g+a) ∴F=m (g-a)⑶钩码减速上升时:(学生活动) ⑷钩码减速下降时:(学生活动)由F 合=ma 由F 合=ma得G —F=ma得F-G=ma ∴F=m (g-a)<G ∴F=m (g+a )>G归纳总结(学生活动) ⒈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高中物理 4.6《超重和失重》学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4.6《超重和失重》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六节超重和失重一、学法指导〔一〕实重与视重I 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

物体所受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2 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即a 0),物体对弹簧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秤或台秤的示数叫物体的视重。

说明:在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时,必须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进行,就是因为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视重不再等于实重。

〔二〕超重现象I.超重现象: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即视重大于物体所受重力〔实重〕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1〕物体加速度a的方向竖直向上。

〔2〕物体加速度a有竖直向上的分量a L,〔即气0 0〕。

3 视重大小: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一mg=ma.所以F=m(g+a〕>mg4 注意:〔1〕超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无关。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可以向上运动,也可以向下运动,但加速度a的方向一定向上。

所以,物体可能是“加速向上〞运动,也可能是“减速向下〞运动。

〔2〕虽然超重现象的产生仅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但超重的多少却与加速度的大小有关。

加速度a 越大,物体超重就越多。

(3〕发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三〕失重现象1 失重现象: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即视重小于物体所受重力〔实重〕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 产生条件:〔1〕物体加速度a的方向竖直向下。

〔2〕物体加速度a有竖直向下的分量a L,〔即气0 0〕。

3.视重大小: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一F=ma,所以F=m(g一a〕<mg4.注意:〔1〕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无关。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可以向上运动,也可以向下运动,但加速度a的方向一定向下。

所以,物体可能是“加速向下〞运动,也可能是“减速向上〞运动。

〔2〕 虽然失重现象的产生仅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但失重的多少却与加速度的大小有关。

4.6超重和失重教案 李锦权

4.6超重和失重教案    李锦权

《4.6 超重和失重》教案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6节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授课人:李锦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号:20072301211《超重和失重》教案【课题】超重和失重【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1第四章第6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重和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本节课放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应用之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同时,超重与失重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有十分广泛的现实意义,能够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原因,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解析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3.教材内容安排:先从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出发,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接着对超重和失重进行解析,最后引入完全失重的学习。

4.教材的特点: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

2.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前面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及牛二定律的应用,已经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3.学生的认识特点:进入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对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和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

(2)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原因。

(3)能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求解问题和解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2)通过对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析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高中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3)(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3)(粤教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课程具体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是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2、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3、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目标制定依据1、通过三条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三条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探究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条定律的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以有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节课复习了关于重力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区分清楚“重力”和“重量”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重力”的本质。

教学准备1、具体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学习过重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知道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细绳下悬挂的重物对绳子的拉力也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个结论在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运动)下才成立。

由此提出问题: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不为零时,压力或拉力还是否等于重力?请同学们设计适当的方案去探究和得到结论!2、教学器材的准备:台式体重称8个、弹簧秤及小钩码8套;3、准备超重与失重研究活动记录表和调查研究记录表若干张;评价标准1、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切身感受到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2、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已有的牛顿定律的知识从理论上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3、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到的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的理解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并且解释和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4、在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交流合作精神及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否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物理 第四章 力与运动 4.6 超重与失重(1)教案 粤教版必修1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物理 第四章 力与运动 4.6 超重与失重(1)教案 粤教版必修1

m M
2
A.(M+m)g
B.(M+m)g-ma
C.(M+m)g+ma D.(M-m)g
4.如图所示,A、B 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分别被两根绝缘细线系在木盒内的一竖直线上,静止时,木
盒对地的压力为 FN,细线对 B 的拉力为 F,若将系 B 的细绳断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刚断开时,木盒对地压力仍为 FN

A.甲的示数为 1.25(M+m)g
B.甲的示数为 0.75(M+m)g
C.乙的示数为 1.25Mg
D.乙的示数为 0.75Mg
M
2.一个容器装了一定量的水,容器中有空气,把这个容器带到绕地球运转的宇宙飞船中,则容器中的空
气和水的形状应如图中的( )
A
B
C
D
3.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质量为 M 的竖直竹竿,当竿上一质量为 m 的人以加速度 a 加速下滑时, 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为( )
线割断,在木球上浮的过程中(不计水的阻力),则台秤上
的示数(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针对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以 3m/s2 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然后匀速上升,最后以 3m/s2 的加速度匀减速上
升,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都是 400N,则在三种情况下,拉电梯的钢绳受的拉力分别是


新教材 高中物理 必修一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新教材 高中物理 必修一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4.6 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建构超重和失重的物理观念,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超重和失重与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关系。

科学思维:学会对实际情景“建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本质。

(2)判断超重和失重现像。

难点: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视频: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六楼。

仔细观察:(1)电梯刚启动加速上升时,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2)电梯快到六楼减速上升时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为什么会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新知探究】一、重力的测量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G=mg(实重)。

2.重力的称量(1)视重:测量仪器显示的读数,是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对弹簧秤的拉力。

(2)测量重力常用的两种方法方法一,用天平测质量,利用G=mg算重力。

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g可测量得到。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测量重力。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物体受到的重力G=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台秤的压力F/和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因此物体的重力G=物体对台秤的压力F/(数值上)。

二、超重和失重什么是超重呢?是下列这两种情况吗?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如升降机内物体随升降机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N-mg=maF N=m(g+a)>mg此时,体重计的示数大于人受到的重力,所以属于超重现象。

α向上,视重>重力,超重现象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4.6超重和失重教案7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4.6超重和失重教案7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4.6超重和失重教案7 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超重和失重:(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2)实例分析: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b:分析题意: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支-G=ma则:F支=G+ma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F压=F支=mg=500N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粤教版 必修1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粤教版 必修1
学生指出实验中的失重现象:秤的示数减小表示人对秤的压力小于人的体重。
解决问题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体重秤、数字展台。用数字展台摄像头对准体重秤的读数面板投影到大屏幕。
实验探究: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向上的运动就一定产生超重,向下的运动就一定产生失重吗?
【引导学生做实验3】站在体重秤上,仔细观察,体重秤的示数如何变化,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现象: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秤的示数为什么会变化?
体重秤、数字展台。用数字展台摄像头对准体重秤的读数面板投影到大屏幕。
由以上两个学生实验引出课题“超重和失重”
【板书】超重和失重




























问题提出
从实验出发,围绕着超重和失重,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用数字展台摄像头对准体重秤的读数面板投影到大屏幕,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静止时秤的示数;
②下蹲过程中秤的示数的变化;
③站起过程中秤的示数的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出现超重还是失重现象并不是取决于速度的方向。
学生实验3:站在健康秤上,仔细观察下蹲过程和站起过程中,体重秤的示数如何变化。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上升过程中有超重和失重,下降过程中也有超重和失重。
理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中的物体进行分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超重和失重》教案2-新版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超重和失重》教案2-新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

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

二、教材分析本节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

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具体分析为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四、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本质。

(3)知道超重和失重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学生通过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策略:“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流程图精彩视频、趣味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验证、感知条件、总结结论解决问题联系实际八、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教案1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教案1粤教版必修1

第6节超重和失重新课教学(实验)探究之一:(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引出物理问题)请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设计一个实验,得到砝码的重力大小。

教师将各组学生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问题: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下列哪个力?A.物体的重力B.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C.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D.手对弹簧秤的拉力2.请学生讨论后回答: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的原理(二力平衡)。

小结: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实验)探究之二: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实验器材“玩一玩”(教师在讲玩一玩时,要用体态语言提示学生,手要上下运动),看一看有什么新现象。

学生:读数不稳定,有时候比刚才的读数大,有时候小。

问题: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表示的是什么力?2.如果用“老经验”看(教师演示,用书挡住上下振动的砝码),你认为物体的“重力”有变化吗?如何变化?3.物体的重力实际上会变化吗?应该是多少?小结:我们把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叫做物体的超重现象,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为超重状态;而把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叫做物体的失重现象,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为失重状态。

注意,物体超重与失重时其本身的重力不变。

(实验)探究之三:请同学们继续刚才的实验,想办法使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

(明确的要求能使学生实验更有目的性,暂时不提失重,可以降低难度,使实验更生活化。

)学生1:让物体下降。

学生2:物体匀速下降时,读数却不变化。

学生3:物体下降时,读数并不都是变小,有时读数也有变大。

学生4:物体上升时,也能看到读数变小。

大家的观察很仔细,请一、二组同学让物体下降,三、四组同学让物体上升,仔细实验,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发生在运动的哪个阶段。

小结:(板书)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下降的开始阶段或物体上升结束阶段(理论)探究之四:上述板书是生活化语言,如何转化为简洁的物理语言。

高中物理第四章4.6超重与失重(1)教案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四章4.6超重与失重(1)教案粤教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电流表A1内阻不可忽略,其余的均为理想的电流表和电压表。

a、b 接在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源两端,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

现将变阻器的滑片沿c→d的方向滑动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压表V1、V2示数不变,V3示数变小B.电压表V1、V2示数变小,V3示数变大C.电流表A1、A2的示数都增大D.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A2的示数增大2.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场强方向与△abc所在平面平行,ac⊥bc,∠abc=60°,=0.2 m。

一个电荷量q=1×10-5 C的正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为零;同样的电荷从a移到c,电场力做功为1×10-3 J。

则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500 V/m、沿ab由a指向bB.500 V/m、垂直ab向上C.1000 V/m、垂直ab向上D.1000 V/m、沿ac由a指向c3.将一物体由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0抛出,在恒力作用下轨迹如图所示,A为轨迹最高点,B为轨迹与水平x轴交点,假设物体到B点时速度为v B ,v0与x轴夹角为α,v B与x轴夹角为,已知OA水平距离x1小于AB水平距离x2,则()A.物体从O到A时间大于从A到B时间B.物体在B点的速度v B大于v0C.物体在O点所受合力方向指向第一象限D.α可能等于4.远距离输电装置如图所示,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均是理想变压器,输电线等效电阻为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
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b:分析题意: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 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支一G= ma
则:F 支=G+ 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 :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 压=F 支=mg= 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
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 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
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

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 = 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二0或F拉二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
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1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 g
2
1
c :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 g
2
1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 g
3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超重 超重和失重 失重 (1)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 超重和失重 产生条件(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 (3)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 宀工(1)重力不变
HP
质(2)只是F 拉或F 压与钟离的大小关系改变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 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
度时,产生超重; 度时,产生失重; 度,且
a g 时,产生完全失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