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
高三一轮复习之“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干支纪年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也代表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十天干、十二地支jiǎyǐbǐng dīng wù,jǐgēng xīn rén guǐ。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zǐchǒu yín mǎo chén yǔsì,wǔwèi shēn yǒu xūhéhài ,子丑寅卯辰与巳,午未申酉戌和亥,中国古代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组合起来恰好共60个(60年),称六十甲子,每60个一循环。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
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公元纪年换算成天干地支换算方法(公元后)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年份数减3,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例1:2016年用干支纪年法如何表示?2016-3=20132013÷10=201 (3)2013÷12=167 (9)“3”对应天干是“丙”,“9”对应地支是“申”,所以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
(公元前)先用60的整倍数(要刚刚大过所求年份的绝对值)减去所求年份的绝对值,然后再减去2;得数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例2:公元前551年大教育家孔子出生,计算年份干支。
解:60×10-551-2=4747÷10=4 (7)47÷12=3 (11)因此公元前551年是庚戌年。
补充:干支计月、日、时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
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公元纪年法的来历
公历纪元,简称“公元”,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
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
“公历纪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
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即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稣诞生在古罗马的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且主张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元,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
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
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
由于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很高,而为国际通用,所以被称为公历。
从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稣诞生的年份便被称为公元元年。
所谓“公元”,就是公历纪元。
公元常以A.D.(拉丁文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B.C.(英文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
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
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
另外,还有伊斯兰教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以及希腊纪元、日本纪元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 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 高祖李往是完 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 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 另外玄烨(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被叫做圣祖, 朱棣被叫成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 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 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 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 “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 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 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 节(陶渊明)等。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 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 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今年是公 元2013年。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 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例 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 法,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公元2000年,是黄帝纪元的4697年, 末尾数字是7,对应天干第七位“庚”; 4697除以12余数是5,对应地支第五位 “辰”,可知公元2000年是“庚辰年”。
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 朝鲜、越南、日本)、诸侯、大臣、后妃等 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 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公元元年-公元纪年
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
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
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
早期(初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
晚期(末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世纪分为几个年代,每一个年代为10年。
但是习惯上人们并不具体称每个世纪的前20年(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为19年)为某年代。
而是笼统的称之为某世纪初,把以后的20~29年称为20年代,30~39年称为30年代,……,90~99年称为90年代。
这样每个世纪实际上只有8个年代。
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几处用了“千年代”这个概念,如在讲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遗址时说“这些城市开始兴建于公元前三千代中期”。
时间和纪年
国际通用公元纪年,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式 采用公元纪年。
公 元 一 年
把传说中耶稣诞 生的那一年定为 公元元年
公元 后
前 元 公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享年几岁?
72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 年,灭字数
• • • • • •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 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 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 (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 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 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 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汉武帝
209
数 轴
计算时间长度的小窍门: (1)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 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C (2)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 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1=C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享年几岁?
世纪
公元前 1年——
• 清朝 • 天命:1616年—1626年 • 天聪:1627年—1635年 • 崇德:1636年—1643年 • 顺治:1644年—1661年 • 康熙:1662年—1722年 • 雍正:1723年—1735年 • 乾隆:1736年—1795年 • 嘉庆:1796年—1820年 • 道光:1821年—1850年 • 咸丰:1851年—1861年 • 祺祥(未及行):1861年 • 同治:1862年—1874年 • 光绪:1875年—1899年、1899年—1908年 • 保庆:1899年4月 • 宣统:1909年—1911年、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
探究变化的尺子:时间与纪年(佳迪)
出 生
请为自己制作一个年代尺,将下列事件绘制在上 面: 2002年4月 (1)什么时候出生的? 2004年12月 (2)什么时候上幼儿园? 2009年6月 (3)什么时候幼儿园毕业? 2009年9月 (4)什么时候上小学? 2015年6月 (5)什么时候小学毕业? 2015年9月 (6)什么时候上初中?
300年——201年 200年——101年 100年——1年 1年——100年 101年——200年 201年——300年 公元前3世纪 前2世纪 前1世纪 公元 1世纪 2世纪 3世纪
那么如何用世纪表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 年和公元9年呢?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79年—— 公元前5世纪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
年号之最
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
武则天。在武则天当政的武周时 期,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里,使用了玄烨在位长达六十一年, 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者, “康熙”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 最长的年号。(在位61年)
朝代纪年法
你知道中国古代经历了哪些朝代吗?
公元前221年
公元1年 (元年) 公元前1年 公元2年
公元元年:基督教传说 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
公元30年
公元前(B .C.) Before Christ
公元某年(A .D.)
①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享年几 岁?
551-479=72
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多少 年?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 立,以民国纪年,于是1912年即为民国元年。民 国纪年从1912年一直沿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天的台湾还有用民 国纪年的。
中国近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纪年、公元年份、干支对照简表
37
1948
戊子
38
1949
己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份干支对照表
公元年份
干支
1949
己丑
1950
庚寅
1951
辛卯
1952
壬辰
1953
癸巳
1954
甲午
1955
乙未
1956
丙申
1957
丁酉
1958
戊戌
1959
己亥
1960
庚子
1961
辛丑
1962
壬寅
1963
癸卯
1964
甲辰
1965
乙巳
1966
丙午
1967
丁未
1968
戊申
1969
己酉
1970
庚戌
1971
辛亥
1972
壬子
1973
癸丑
1974
甲寅
1975
乙卯
1976
丙辰
1977
丁巳
1978
戊午
1979
己未
1980
庚申
1981
辛酉
1982
壬戌
1983
癸亥
1984
甲子
1985
乙丑
1986
丙寅
1987
丁卯
1988
戊辰
1989
己巳
1990
庚午
1991
辛未
1992
中华民国年份干支对照表
国号纪年
公元年份
干支
民国元年
1912
壬子
2
1913
癸丑
3
1914
甲寅
元旦的来历及习俗故事【五篇】
【导语】⾛过春⾛过夏,岁⽉风景如画;遇过冷遇过热,别改快乐本⾊;经过⾬经过晴,保持美丽⼼情;有过聚有过散,⼈⽣更加灿烂;尝过甜尝过苦,⽇⼦依然幸福;品过悲品过喜,⽣活终是甜蜜。
元旦到,愿你畅快笑,健康⾝边绕,平安福星照!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元旦的来历及习俗故事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第⼀天。
⾃西历传⼊我国以后,元旦⼀词便专⽤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在此之前,元旦⼀直是指农历岁⾸第⼀天的。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也就是⼀年的第⼀天。
1949年9⽉27⽇,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民共和国纪年采⽤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鉴于农历⼆⼗四节⽓中的“⽴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初⼀改称为“春节”,阳历⼀⽉⼀⽇定为“元旦”,⾄此,元旦才成为全国⼈民的欢乐节⽇。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在我国,还列为法定节⽇。
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地区采⽤公历纪年法,把1⽉1⽇定为新年的开始,称做“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期也有不同。
如⼤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天的地⽅,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
⽽位于⽇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天的地⽅。
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2.元旦的来历及习俗故事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的意思。
旦是⼀个象形字,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历的1⽉1⽇,⼈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元”是开始,也就是第⼀;“旦”是⼀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天了。
但这从⼀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历法上,⼈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
中国年历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编辑本段]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编辑本段]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纣[编辑本段]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翳扈)懿王(姬鞯)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涅)东周(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禧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敬王(姬丐)元王(姬仁)贞定王(姬介)哀王(姬去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威烈王(姬午)安王(姬骄)烈王(姬喜)显王(姬扁)慎靓王(姬定)赧王(姬延)[编辑本段]秦[秦帝国(前221——前206)]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编辑本段]汉(前202——公元220)[西汉、东汉]西汉(前202——公元25)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后元景帝(刘启)——中元、后元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哀帝(刘欣)——建平、元寿平帝(刘侃)——元始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更始帝(刘玄)——更始东汉(25——220)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明帝(刘庄)——永平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和帝(刘肇)——永元、元兴殇帝(刘隆)——延平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冲帝(刘炳)——永嘉质帝(刘缵)——本初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编辑本段]三国(220——280)[魏、蜀汉、吴]魏(220——265)文帝(曹丕)——黄初明帝(曹叡)——太和、青龙、景初齐王(曹芳)——正始、嘉平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蜀汉(221——263)昭烈帝(刘备)——章武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吴(222——280)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景帝(孙休)——永安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编辑本段]晋(265——420)[东晋、西晋]西晋(265-317)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怀帝(司马炽)——永嘉愍帝(司马邺)——建兴东晋(317——420)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康帝(司马岳)——建元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海西公(司马奕)——太和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恭帝(司马德文)——元熙[编辑本段]南北朝(420——589)南朝(宋、齐、梁、陈)宋(420——479)武帝(刘裕)——永初少帝(刘义符)——景平文帝(刘义隆)——元嘉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明帝(刘彧)——泰始、泰豫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顺帝(刘淮)——升明齐(479——502)高帝(萧道成)——建元武帝(萧赜)——永明郁林王(萧昭业)——隆昌海陵王(萧昭文)——延兴明帝(萧鸾)——建武、永泰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和帝(萧宝融)——中兴梁(502——557)武帝(萧衍)——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帝(萧绎)——承圣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陈(557——589)武帝(陈霸先)——永定文帝(陈倩)——天嘉、天康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宣帝(陈顼)——太建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中国农历发展简史
中国农历发展简史农历,指的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又称旧历、夏历。
与古巴比伦历、古印度历、犹太历等历法一样,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即同时兼顾朔望月周期和回归年周期,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变化,每一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除此以外,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法也是中国农历的重要元素和特征。
我国自先秦至清末,正式的历法(包括没有施行的)据统计共有102种之多。
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开始施行公历,即格利高里历(但纪年用的民国纪年,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但农历仍然在民间被普遍使用。
古历频繁更改,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历法超前或落后于实际天象,修订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年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回归年,使月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朔望月,并寻找合适的置闰周期。
从早初人们的观象授时,到反复制定和修改而成精确适用的历法,经历了几千年观测和推究。
这里我们就中国农历的发展轨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大体上,我们可以将中国农历的发展进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上古时期,指从远古传说时代至夏商周时期,没有证据表明该时段已经制定过成文的历法,但天象观测和历法研究已经开始,并取得显著了成绩,为成熟的历法制定准备了条件;2)古历时期,指春秋至秦汉之交,从古代文献推断,当时已经产生了六部正式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合称“古六历”;3)中法时期,指从汉武帝太初改历至明末,之间多部历法,几经改革,但基本原则和模式未变,均为中国人独立创建,此称中法时期;4)中西合法时期,指明末清初,由于传教士的进入,开始采用西方的数据和方法,以中国体例制定历法,故称中西合法时期。
(此后即进入公历时期)。
本文将先对以上各个阶段中重要而有代表性的成就和特点进行介绍,中间会穿插阐述一些必要的天文和历法的基本概念。
有关二十八星宿、干支纪法、星期制的起源及其与历法发展的关系等内容很有意思又颇有争议,我们将另设专题介绍。
(一)上古时期历法,简单来说就是合理安排年月日时,以指导生产生活。
历代纪年公历农历对照表
历代纪年公历农历对照表盘古氏人类初始开天辟地,约公元前50万年,文字未兴不知次第。
燧人氏公元前约4506年(发明钻木取火,妣华胥生伏羲女娲)伏羲氏公元前4477~3218年(有女娲等16氏共1260年)少典氏公元前3274~3217年(在位57年)炎帝神农氏前3217~2697年(在位520年传11代9帝)黄帝轩辕氏前2697~2599年(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前2598~2515年(在位84年)颛顼高阳氏前2514~2437年(在位78年)帝喾高辛氏前2436~2367年(在位70年)帝挚高辛氏前2366~2358年(在位9年)伊放勋唐尧前2357~2258年(在位100年)姚重华虞舜前2257~2208年(在位49年)夏前2207~1766年(姒禹、启至桀共传十四代,在位442年)商前1765~1122年(太乙至纣共17世31王,都安阳在位644年)周前1121~249年(姬昌姬发至周幽王共传30代37王在位873年)西周前1121~771年东周前770~249年(公元前722年即鲁隐公三年即第一个甲子纪年)秦前248~207年(在位42年)汉前206~公元220年(在位426年)西汉前206~公元8年(西汉平帝刘衍元年辛酉即公元0001年)新莽公元9~23年更始公元23~25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史称更始帝)东汉公元25~220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年(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晋公元265~420年(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五胡十六国(公元304~436年共133年)南北朝(共162年)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年梁公元502~557年陈公元557~589年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公元534~550年西魏公元535~556年北周公元557~581年北齐公元550~577年隋公元581~618年(北周静帝禅位于隋文帝杨坚,共37年)公元618年(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唐高祖李渊在位9年。
天支纪年法的计算方法
天支纪年法的计算方法
天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主要是根据地支和天干组合而成的六十甲子纪年法。
计算方法如下:
1. 先确定一个起始年份,例如庚子年(公元1800年为庚子年)作为起始年。
2. 根据天干地支的循环周期,每十二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3. 在起始年的基础上,循环计算年份。
例如起始年庚子,那么第一个循环周期的年份依次为: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4. 循环计算直到所需的年份。
需要注意的是,天支纪年法并不是像现代阳历那样精确计算的年数,而是基于十二地支循环的纪年方式。
同时,在具体的纪年表中,还会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特殊纪年,例如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
此外,天支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版本,例如康熙纪年、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等,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起始年份和纪年规则。
中国公元前后的分界点怎么划分的
中国公元前后的分界点怎么划分的中国公元前后的分界点是什么,怎么划分,xx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中国公元前后的分界点“公元〞是指公历纪元,以公元纪年为界限,公历纪元前为公元前,公历纪元后为公元后。
公元前与后划分的标准是根据耶稣诞中国公元前后的分界点是什么,怎么划分,xx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中国公元前后的分界点“公元〞是指公历纪元,以公元纪年为界限,公历纪元前为公元前,公历纪元后为公元后。
公元前与后划分的标准是根据耶稣诞生的日期,耶稣诞生前称为公元前,耶稣诞生后称公元后。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权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
在中国,公元是从中国汉朝,也就是汉平帝刘衎(音:看)的年代开场的。
元始元年,也就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在位的时候。
公元前后是怎么划分的公元元年是中国汉平帝元始元年,属西汉。
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元年的纪年法,此前一年那么称为公元前一年,公元无零年。
每十年被称作一个年代,例如2X年为二十年代,9X年为九十年代等等。
但每百年的前二十年一般不称“年代〞,而称某世纪初。
每百年被称作一个世纪,但一世纪和公元前一世纪为99年,即公元元年~99年为一世纪,100年~199年为二世纪,公元前99年~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等等。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公元纪年法,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开场采用公元纪年。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10.01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新中国新中国元年公元1949年己丑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年公元1950年庚寅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年公元1951年辛卯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年公元1952年壬辰年新中国五年公元1953年癸巳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年公元1954年甲午年新中国新中国七年公元1955年新中国新中国八年公元1956年丙申年新中国新中国九年公元1957年丁酉年新中国新中国十年公元1958年戊戌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一年公元1959年己亥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二年公元1960年庚子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三年公元1961年辛丑年新中国新中国十四年公元1962年壬寅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五年公元1963年癸卯年新中国十六年公元1964年甲辰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七年公元1965年乙巳年新中国新中国十八年公元1966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九年公元1967年丁未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年公元1968年戊申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一年公元1969年己酉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二年公元1970年庚戌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三年公元1971年辛亥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四年公元1972年壬子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五年公元1973年癸丑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六年公元1974年甲寅年新中国二十七年公元1975年乙卯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八年公元1976年丙辰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九年公元1977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年公元1978年戊午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一年公元1979年己未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二年公元1980年庚申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三年公元1981年辛酉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四年公元1982年壬戌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五年公元1983年癸亥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六年公元1984年甲子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七年公元1985年乙丑年新中国三十八年公元1986年丙寅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九年公元1987年丁卯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年公元1988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一年公元1989年己巳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二年公元1990年庚午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三年公元1991年辛未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四年公元1992年壬申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五年公元1993年癸酉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六年公元1994年甲戌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七年公元1995年乙亥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八年公元1996年丙子年新中国四十九年公元1997年丁丑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年公元1998年戊寅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一年公元1999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二年公元2000年庚辰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三年公元2001年辛巳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四年公元2002年壬午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五年公元2003年癸未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六年公元2004年甲申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七年公元2005年丁酉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八年公元2006年丙戍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九年公元2007年丁亥年新中国六十年公元2008年戊子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十一年公元2009年己丑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十二年公元2010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十三年公元2011年辛卯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十四年公元2012年壬辰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十五年公元2013年癸巳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十六年公元2014年甲午年。
志书纪年规范
志书纪年规范一、古代纪年方法: 1、干支纪年法。
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合的办法来记年,由于这种办法跟现代用公元纪年的办法相同,所以叫做“干支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2。
干支纪年法:四柱纪年: 3。
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4。
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二、现代纪年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
但人们还习惯使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采用本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2、中国封建时代历史朝代顺序是:商、西周、东周、秦、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帝王的年号也往往为后人所追称,在后人纪念帝王时,对其生年一般不予纪年。
而是到了每个皇帝的死年时才加以纪年。
如北宋仁宗,在位20年,死时才28岁,就在他死的当年改纪年为“嘉祐”。
三、志书纪年规范: 1、2。
列国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朝代名称+年号纪年。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汉)、《魏书·高祖纪》(唐)、《宋书·武帝纪》(南宋)、《旧唐书·后妃传》(北宋)、《新唐书·藩镇传》(唐)、《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后唐)、《新五代史·唐臣传·徐威》(宋)、《旧五代史·唐臣传》(宋)。
3。
帝王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都用年号纪年。
例如:《旧唐书·武宗纪》(唐)、《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宋)。
4。
科举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科举年号纪年。
例如:《新唐书·选举志上》(北宋)。
5。
外国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国名+年号纪年。
例如:《旧唐书·西戎传》(唐)、《宋史·外国传·吐蕃传》(元)。
7。
前秦和西燕时期:凡书写上起某朝某代下至某朝某代,均用年号纪年。
历年是什么意思
历年是什么意思
导读关于历年是什么意思,纪年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
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纪年 1
关于历年是什么意思,纪年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纪年 1.纪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2、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
3、以传说中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
4、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以前”)表示。
5、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
6、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
7、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纪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
10、 .............................................. 2.纪年先秦编年史《竹书纪年》的初名。
11、原名已佚。
12、晋人整理时因见其为编年体史书,故定其名为《纪年》。
13、书名见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等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相关内容吧。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一、中国元旦的由来中国元旦的由来,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
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
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
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二、元旦的习俗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
存在着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
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
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
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
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
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
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3次阅兵。
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的两次。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下午二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澜、李济深、宋庆龄、高岗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
会议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此时,参加开国大典的北京30万军民早已齐聚天安门广场,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
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全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
广场上,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二十八年的光辉历程。
随即,毛主席向全世界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
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
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受阅部队。
检阅毕,朱德总司令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指出:“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随后,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的步兵、骑兵、坦克、大炮、汽车等,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
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十四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阅兵式持续近三小时,此时天色已晚,长安街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了。
一队队游行群众高举红旗和红灯,纵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探身栏杆外,不停地向广场上的群众挥手致意,情不自禁地在扩音机前大声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广场上,人们热情洋溢,载歌载舞,万众欢腾,尽情地欢度新中国的第一个夜晚,节日的首都沉浸在幸福、喜悦和欢欣鼓舞中。
这一天,在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至二零零三年建国五十四周年,共举行了十三次国庆阅兵。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建国十周年,共举行了十一次国庆阅兵。
此后,连续二十四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
直到一九八四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一九八四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一九九九年,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世纪阅兵式,庆祝祖国五十年华诞。
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一万六千四百人,由东向西行进。
空军十七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
一九五零年第二次国庆大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
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一千九百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一九五一年第三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方队是正在军事学院受训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
本次阅兵还首次出现民兵大队。
一九五二年第四次国庆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
本次阅兵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武器。
还有乘坐一百六十辆摩托车的摩托化步兵方阵。
一九五三年第五次国庆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一九五四年第六次国庆阅兵,出现了伞兵部队的方队,但并没有跳伞。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一九五五年第七次国庆阅兵,为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第一次阅兵,部队官兵穿着新制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军容焕然一新。
一九五六年第八次国庆阅兵,是十三次国庆阅兵中唯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
应邀参加中共八大的五十多个国家的***、工人党代表参加了观礼。
阅兵部队乘坐的汽车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
一九五七年第九次国庆阅兵,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接受检阅。
一九五八年第十次国庆阅兵,最引人注目的是解放军在开国后创建的军事学院和步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空军、海军等军事学校的将校学员们。
一九五九年第十一次国庆阅兵,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是前十一次国庆阅兵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达七十万人。
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由我国自行制造。
一九八四年第十二次国庆阅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
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
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
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第十三次国庆阅兵。
参阅军种全,兵种多。
这次参阅的陆、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装,代表了我国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
这次国庆大阅兵规模宏大,场面壮观。
参阅部队都是精锐之师,这样的规模和阵容,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大阅兵图片1949大阅兵图片1950大阅兵图片1951大阅兵图片1955大阅兵图片1959大阅兵图片1984年大阅兵图片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50年国庆盛典,参加首都阅兵的我军英雄部队以强大的阵容,雄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高昂士气,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崭新精神风貌。
共和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方阵军威今天,“八一”军旗更鲜亮,更壮美!护卫人民军队旗帜的三军仪仗队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石家庄陆军学院的学员方队金锚飘带系着风,海魂衫刻着浪驾驭现代战舰劈波斩浪空军院校方队水兵方队女兵方队陆战队方队某两集团军步兵方队空降兵方队飞行员方队武警警卫方队女民兵方队机械化方队第二坦克方队由济南军区某装甲团组成该方队驾驶的坦克,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新型主战坦克履带式步战车方队据统计--------从这个团队里,先后走出了一百七十多位高级将领。
轮式装甲车方队反坦克导弹方队履带式122自行榴弹炮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