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与寻找——阿昌族户撒刀工艺特色初探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阿昌族户撒刀
( 云南 民族大学 云南省 民族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 0 3 ) 50 1
摘 要 : 昌族 传统 文 化深 厚 鲜 明 , 阿 民间 手 工艺 发 达 , 刀 锻 制技 艺 是 国家 级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之 一 。户 撒 刀 影 响 着 户撒 阿 昌族群 众 的 经济 生 活 、 际互 动 与 民俗 活动 , 显 了 民族 智 慧 , 含 着 丰 富的 文化 内涵 。 因受 到 社 会 变 迁 与 文 化 族 彰 蕴
The Re e r h o Hu a S r fACha g i he Vi w fCulu a t r p l g s a c n s wo d o n n t e o t r lAn h o o o y
U U e W i
( unnPoica Istt fr tncSuisY na nvr t o ai a tsY n a umig50 1C ia Y n a rvnilntu o h i td , u nnU ie i f t nli , u nnK n n60 3 , hn ) i e E e s y N o /e
fu d s ca u ci n .Du o t e fco s o o il h n e a d c l rlt n miso ,te ma i g tc n q e o s w r a i n o n oil n t s f o e t h a tr fs ca a g n u t a r s si n h kn e h iu fHu a s o d h s d mi — c u a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2 2 :8— o 0 0 3 ( )8 9
CN 3 —1 1 / I S 1 7 5 2 1 G4 S N 6 4—5 3 69
户撒刀(知识大全)
五天一街的时间到了,他带上平时打得的鹿茸,兽皮,准备到那里去换一把宝刀。兴过刚走进街子,被迎面走来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吸引住了,姑娘见兴过背着很多兽皮,知道他定是个打猎能手。含羞地向兴过微微一笑,钻进了赶街的人群之中,兴过呢!摘了一束鲜花,到人群之中去找那姑娘,好不容易在一家铁匠铺门前找到她,姑娘正在门前锈着筒帕。
自从兴过把软诺接走后,土司儿子恼羞成怒,怀恨在心,一直想着要整治兴过,他跟管家商量,又想出一条毒计。一天,趁兴过不在家,管家就悄悄溜到兴过家,把兴过家的小花猫抓了扔到兴过打铁的炉子里烧死。然后就到处造谣说:“寨里出了不吉利的事了,兴过用火炉杀牲,全寨的铁匠打出的刀都不有锋利的刀刃,铁匠手艺要败的”。为了要把兴过的炉子拆了,并要把兴过绑起来丢到河里淹死,这样才能使全寨铁匠免除灾难,炉火才能兴旺,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老规矩。晚上,等兴过回来就这样无辜地被害了。
土司的儿子把兴过恨死了,看着软诺和兴过在欢乐的人海中订下了迎亲的日子,就象长刀戳在他的心上。
软诺自从那天跟兴过订亲后,一直在兴奋之中,日夜不停地赶织结婚用的统裙和筒帕。兴过呢?也不例外,为了欢欢喜喜迎接软诺的到来,决定再打一把更好更漂亮的长刀,到迎亲那天好劈竹门。一天,当兴过上山去采挖铁矿时,土司的儿子就乘机带着一帮士兵突然冲进软诺家,生拉活扯地把软诺抢走。兴过回来,气得拿起长刀冲到土司大院门口,举起长刀朝大院门檐上就是一刀。土司儿子见来的只有兴过一人,便带着七八个士兵杀气腾腾的冲了出来,这些士兵哪是兴过的对手,反被兴过打得头破血流。就在这时,全寨的群众也都赶来,气愤地冲向土司家,土司怕把事情闹大了,只好暂时交出了软诺。
仗剑而歌:阿昌族的武术与舞术
41武术研究2024年1月第9卷 第1期仗剑而歌:阿昌族的武术与舞术郑竣泽 路云超 黄聿豪 武 帅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阿昌族传统武术包括拳术、春秋刀法和棍术等多种形式,但目前仅限于在本族之间传承。
尽管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增多,但传统武术的发展仍然受限。
阿昌族拥有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达的民间手工艺,其中户撒刀锻制技艺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户撒刀不仅影响着阿昌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
然而,受到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传承受阻,因此,阿昌族需要自觉采取行动,保护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关键词:阿昌族;武术;户撒刀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4)01—0041—03作者简介:1 郑竣泽(199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通讯作者:武帅(1986~),男,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1 阿昌族概述阿昌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此外,保山地区的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其中,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九保等地是阿昌族最为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人口虽少,但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据尤中先生的 《云南民族史 》所录,史籍中早有“寻传蛮 ”“峨昌 ”“蛾昌 ”“萼昌 ”“阿昌 ”的信息记载。
[1]“阿昌”这一称谓是在元末逐渐形成并正式确定的。
先秦时期,为了躲避部落间的冲突与战争,居住在中国西南高原的古代氐羌族开始踏上了向西南地区迁徙的征程。
据考证,这部分南迁的古人正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阿昌族祖先。
他们进入西南地区后,与当地民族交融、共同繁荣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之一。
然而,历史的洪流中,氐羌族逐渐被划分为多个部落,到了唐代,部落的分化更为显著,其中一个部落就是阿昌族的先民部落。
阿昌族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浅析阿昌族户撒刀锻造工艺
作者简介:王佳(1986~),女,助教,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02016年8月普洱学院学报Aug.2016第32卷第4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2No.4户撒刀又名阿昌刀,阿昌语为“孟所帽”,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
据民间传说、史书记载和考古实物证实,阿昌刀是中国仅存的最为古老的实战军刀。
它以独特的锻造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侧面反映了勤劳质朴的阿昌族人民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
展现了阿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民族历史和智慧结晶。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个人和各种组织对阿昌族的历史及其刀具工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在20世纪70年代汪宁生教授对此就做过深入调查,发表论文《阿昌族的铁器制作》,发表于1987年出版的《中国西南的历史与文化》,后由央视制作节目首次将户撒刀及其制作工艺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研究,阿昌族户撒刀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多熟悉和喜爱,走进人们生活。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李晓岑先生的《阿昌族制铁技术及相关问题》中也有关于阿昌族及其刀具工艺的研究,如错铜技术、淬火技术、渗碳技术及装饰工艺。
此外,国外也对阿昌族及其刀具工艺做过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对清末以及一、二战时期,英法等国驻军缅甸时的历史进行研究,对阿昌族的专门研究非常少,因语言不通,这些研究质量很难保证。
本研究从户撒刀的科技工艺入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应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剖析工艺价值,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找出工艺背后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血脉相承,特别是如何在文化产业化极度充斥的社会大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更加需要得到当今社会的传承与保护!一、阿昌族户撒刀锻造工艺作为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云南,使用铁器的历史悠久。
盘点中华的民族刀(卡卓、户撒)
盘点中华的民族刀(卡卓、户撒)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多少令世界为之震撼,我们引以为豪的物质财富.有史以来,刀剑作为生产工具和武器,代表了生产力和国防力量及名族文化的进步.其中做工优良的更成为帝王贵族身份的象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刀剑不再作为生产工具和武器,而成为了人们镇宅辟邪,收藏观赏,把玩健身的佳品。
其中卡卓刀、龙泉剑、云南户撒刀、甘肃保安腰刀、新疆英吉莎小刀因做工精良,坚韧锋利,历史悠久,深受各族人民喜爱.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古老传统文化有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個日本人千里迢迢地從日本,帶了一把日本刀匠手工精製的武士刀來到了中國西藏香格里拉,挑戰卡卓卡卓藏刀(砍铁的刀)“削铁如泥”的宝刀刀外鞘为藏银材质,刀柄部分雕有藏麒麟,水神,瑞兽,刀鞘雕刻有藏传佛教里比较常见的双鹿听经,神童专世图及双龙双凤。
喻示平安吉祥,富贵权势。
是松赞干布远版指挥刀,也可作为摆放在家中的镇宅辟邪之宝。
刀钢为极品钢。
由仿古藏银、刀柄由高山寒木制成,是普通武士军刀,此刀整体古朴大气,文化背景深厚,刀鞘的雕刻为龙凤戏珠。
刀鞘由藏银打制,刀柄圆而短刀身窄而长,是传统藏民骑兵所使用的战刀。
此刀注重的是手感和刀钢,外鞘是普通而大气的浮雕,雕有双龙和双凤,刀柄雕的是龙头,喻示着力量和美的结合。
卡卓家族中的新的武士刀型刀鞘为藏银镂空刻制,刀鞘上刻有龙,藏麒麟,水神,刀鞘背面雕刻有吉祥八宝图。
是雕刻工艺很精细的一款刀。
============================================ =====================最近很多人来问龙泉宝剑能肖铁如泥么,可能是看了财神客栈电影里面的关于龙泉宝剑拍卖的介绍。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感受。
望大家不要拍砖。
龙泉宝剑削铁如泥,终究是不是真的?首先我个人认为不要说龙泉宝剑,哪怕世界上任何一种刀剑都不可能达到削铁如泥,那样说的人纯粹是忽悠,那样认为的人是电视看多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澹台湖畔人家的博客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1999 年 10 月 1 日,国家部门发行1999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1套56枚,其中第 6 枚“苗族”中有佩带银饰的苗族少女(见图)。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2006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 40 ,贵州省雷山县等地区申报。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贵州雷山、黄平、剑河、台江和湖南凤凰等地区。
苗族银饰由银匠手工制作,经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工序,以压、寥、刻、搂等工艺制成。
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灵感,根据当地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在银饰上刻制出各式图案或花纹。
银饰主要有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有粗件和细件之分。
如项圈、手镯等为粗件,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为细件。
苗族人以银饰体现审美,并表示富有和避邪,一个盛装苗族女性,全身银饰达二三十斤,每逢民族节日,头上、颈上、胸前、后背戴满银饰,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而银饰洁白纯净、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1999 年 10 月 1 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1 套 56 枚,其中第39 枚“阿昌族”的阿昌族男子身挎户撒刀(见图)。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2006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 41 ,云南省陇川县申报。
相传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分士兵驻守户撒屯垦,将打制刀具的技法传给了阿昌族人民,后吸收汉族兵器精华,形成独特的冶铸和锻造技艺。
户撒寻刀记
盘•项老蹇的刀具陈列馆,同时也是一座户撒刀博物馆。
户撒刀品种丰富,基本款有数十种之多。
雨夜读陈翼叔诗,突然萌生了收藏一把刀的念头「第二天天一亮,直奔西部客运站,买了去德宏的车票,计划去寻一把户撒刀:户撒刀又名阿昌刀,“户撒”是地名,全称是户撒阿昌族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口治州陇川县,“阿昌”则是阿昌族的简称°户撒刀有“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美誉,因工艺精纯、特色显著,2006年,户撒刀锻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户撒乡的阿昌族打刀人项老赛被列为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容一把刀的优良,有各种各样的专用词汇,比如“削铁如泥”、“吹毛断发”等,但总是耳闻的多,亲见的少——难道它们仅仅出于人们的想象?户撒刀,无疑是接近这种想象的一档关于项老赛和户撒刀的电视节目里有这样的画面:直径十多厘米的竹竿,一刀砍下,立即断开;拇指粗的钢筋,一刀斩下,立即寸断.切口光滑平整,连斩数十刀,刀刃丝毫不卷;17块毛巾平铺于刀锋,刀一挥,毛巾在空中断裂成34 块徐徐落下……如今.购物方式十分便捷,户撒刀可以网购,甚至可以直接联系上有“户撒刀王”之称的项老赛本人,直接向他求购:但如果能亲眼见证一把属于自己的刀诞生,无疑将是一件快事更重要的是,户撒刀既是刀具,也是一项充满文化内涵的工艺,是了解阿昌族文化的桥梁,寻刀之旅,同时也是一段体验与感受阿昌族文化的旅程:户撒刀简史一个人的旅途漫长而乏味,在开往德宏的班车上,我根据手头的资料,对户撒刀的历史作了简略梳理云南的阿昌族有悠久的佩刀历史康熙年96间的进士黄元治主持编修的《大理府志》里有关于阿昌族“男女戴竹笠.饰以熊皮.簪以猪牙, 雉尾麻布为衣,刀弩不去身”的记载户撒刀的制刀史.则至少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
明朝初年.沐英西征云南途径德宏地 区时,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汉族军 队的制刀技艺融入阿昌族传承已久冶铁工艺中,两种工艺的融合.促进了当地冶铁及制刀工艺 水准的提升:至今,阿昌族民间仍然流传着沐 英传授他们打铁技艺的传说。
户撒刀小知识
户撒刀户撒刀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
户撒盛产刀具,而且极富民族特色,远销缅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傈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
种类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
而其中又以户撒背刀(长刀)优美古典外形和内在品质深受国内外手工工艺品收藏者的青睐和赞赏,这些手工刀具刀装大部分采用云南和缅甸本地的名贵木材楠木、红木、大叶紫檀、鸡翅木、乌木等纯手工雕刻而成,因而极具收藏价值,户撒背刀(长刀)总体又分为户撒平头刀、户撒苗刀、户撒镇宅刀、户撒马刀。
户撒刀镇宅刀户撒刀马刀户撒刀平头刀户撒刀苗刀溯源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
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户撒刀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单单是民族传统的配饰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户撒刀的款式以经从以前的老样式发展到今天数百种款式,通过中国乡村经济网、特产网等网络购物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称为广大收藏者的必藏之物。
制作工艺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打制的刀具"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民族文创·阿昌族|千锤百炼的艺术品阿昌刀原来是这么做出来的
民族文创·阿昌族|千锤百炼的艺术品阿昌刀原来是这么做出来
的
阿昌刀又称“户撒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种类繁多,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2006年,阿昌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热
用机器将钢板锻成长条,形成初步的形状,再放到炉火中加热,里外都要烧透,使之变软。
锻打
小锤锻打进行修饰,边打边观察,不到位的地方再烧再打,力求各个部位都恰到好处。
开口下料
将过长的部分减掉,刀头是平还是尖便取决于这一步。
淬火
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
淬火技术要求很高,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
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打磨
刀型修整完毕,用砂轮打磨掉刀身上的氧化层,去掉一些毛糙有瑕疵的地方,并进行开刃。
雕花
阿昌刀匠们喜欢在刀面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日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
做柄
最后,用木、皮、银等原料制作出刀柄、刀鞘,嵌上各色各样的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阿昌刀成品展
阿昌人继承和发展了明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刀具,而且工艺越来越精湛。
种类多样
村寨之间分工较细,各寨有自己的名牌产品。
整个户撒地区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刀的产品闻名。
阿昌刀表演
阿昌刀工艺精湛,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尤其在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阿昌刀是男子纵情歌舞必备的道具。
户撒阿昌刀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
传, 刀具越打越精 , 品种越来越 多, 如来 福
村 的黑长 刀、 花钢刀 , 芒东村 的腰刀 , 新寨 村 的背刀 , 腊 姐村 的锯 齿镰刀 , 芒所寨 的
结合之美。另外 , 平 行线、 垂线( 垂直 线) 、 斜 线、 折线 、 虚 线、 锯齿线等线条的应用 巧 妙、 流畅 , 简洁大方。 此外 , 工匠们会 自行设计 一个简单 的
之 间形成 了较细 的分工 , 各村各寨都有 自 己的名牌产 品。整个 户撒坝好 比一座 手
工 业加工厂 , 各 村寨 、 各 家 各 户 就 是 它 的
简史简志合编.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l 9 6 3 . [ 2 ] 李晓岑. 阿昌族的制铁技术及相关 问题.
在 几代人 的不 断创 新 、 完善 下, 户撒
乡所 生产 的刀具 已经初具规模 , 同时不断 提 升其使用价值和 艺术价值 。现在 , 户撒 刀品种 繁多、 样式各异。刀把与刀壳多用 楠 木加工 , 有 的也用铜 、 银加 工。智 慧的 阿 昌族人将 其他方 面的造型 艺术 引用 到
刀, 李芒寨的加工银刀, 等等 , 均为载誉 名
刀。这 些刀具不仅锻 炼精纯 , 锋利无 比,
柔可绕指 , 削铁 如 泥 , 而且刀把 、 刀 壳也 配 制 得十分美 观 , 有 的雕 刻 龙 凤 花 鸟 , 有 的
标 志并打制在刀 叶上 , 用来 区分该 刀是 出
自于哪 一位工 匠之手 , 这 些标 志大多都 以
二、 阿 昌刀 的造 型 艺术应 用
户撒 刀造型 多样 , 长短 不一 , 有生 活 飘 、 生产甩刀 、 特猪者护 势黑构长 7 ] 、 宰 牲 畜用 的 匕首等数十个 品种 。如今 阿 昌
撒 刀能够 受到如此 多的人青睐。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银饰是怎样加工的
阿昌族服饰阿昌族银饰是怎样加工的
>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制作的银饰远近闻名。
阿昌族号称“能工巧匠”,以打铁著称,打制的户撒刀闻名中外,同时善于制作银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有的全家是银匠,有的三代同炉打制银首饰。
户撒银首饰加工程序复杂,最基本的有两种。
板件工序。
把银子化成银条,然后碾压成片,再按需要分割成块,逐块焊接成各种式样。
然后用软金属把它们垫衬起来雕刻花纹。
最后取出垫衬,把各种部件焊拢,才算完成。
拉丝工序。
把化出的银子碾压成圆条,在不同的丝母上拉出各种规格的银丝。
除做扭丝手镯要在银丝上刻罗纹外,其余都是搓丝。
如做银链子,则把拉好的银丝剪制成各种规格的小圆圈,再把小圆圈接到需要长度时焊口,然后用钳子把小圆圈扭成扁形,并用酸木瓜水清洗。
至此,一串亮似明星的银链子才算做成了。
最难做的是银耳环。
因为配件细小,拉丝要拉四十多次。
拉好以后还要碾压、钳扭。
为了使耳环富丽堂皇,还要在耳环底部拼焊二龙抢宝和灯笼须。
银首饰的焊接方法也很别致。
临焊时点燃煤油灯,把各部件放在一块木板上,滴上焊药,拼成要焊的花样,然后嘴含细金属管,把煤油灯的火苗吹射到银部件上。
吹火时要目标明确,力气均匀。
土法化银技术性很强,温度要保持在960℃∽1000℃之间,而且火力要均匀,所以炭要加得多,风箱要拉得平稳。
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加工的各种银首饰,制作精细,式样美观,历来深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
户撒刀—搜狗百科
户撒刀—搜狗百科户撒刀确实名不虚传,质地可靠,阿昌人选女婿,也要看你会不会打刀。
关于户撒刀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相传在很早很早的年代,有一家兄弟俩哥哥名叫阿多,弟弟唤做兴过,靠打猎维持生活。
有一天,俩兄弟邀约着寨子里的人,又一起撵山去了,他们在搜索中发现一支金鹿,大伙便向金鹿追去。
金鹿没命的奔跑,人们咋个也追不上,他们追到了一座山梁时,金鹿进了一个很深的山箐里,箐子里树林遮天蔽日,显得很阴森,哥哥胆怯了,怕在这山林中碰上凶恶的老虎,他就折回去不敢继续追了,弟弟兴过是个天不怕的小子,他带着大伙继续追进山箐。
在山箐里一直追了三天三夜,他们追到一条小河边,金鹿突然不见了。
兴过和大伙这时也十困倦了,他们休息了一下,又慢慢地顺着河边走去,穿过一片密林,眼前出现了一片辽阔平坦的坝子。
大伙见这块水足土肥的坝子十分高兴,不想折回去了,他们便在这里住下来。
过了好久,兴过听说在这个坝子附近,山那面还有一个坝子,那里住着很多有名的铁匠,他们打的刀质量很好,削铁如泥,能把铁杆削断,他决定到那里去一趟。
五天一街的时间到了,他带上平时打得的鹿茸,兽皮,准备到那里去换一把宝刀。
兴过刚走进街子,被迎面走来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吸引住了,姑娘见兴过背着很多兽皮,知道他定是个打猎能手。
含羞地向兴过微微一笑,钻进了赶街的人群之中,兴过呢!摘了一束鲜花,到人群之中去找那姑娘,好不容易在一家铁匠铺门前找到她,姑娘正在门前锈着筒帕。
兴过大胆地向前把鲜花递给姑娘,姑娘没有接花,只是叫兴过把他腰间挂着的刀给她看看。
兴过把刀递到姑娘的手中,姑娘接后看了看,脸上流露出很失望的表情,把刀递还兴过,转身走进铁匠店去了。
兴过看得出神,他向近邻打听,得知这个美丽的姑娘名叫软诺,就是寨里这家老铁匠的女儿,兴过知道后,决定今天不折回去了,到了晚上,他在铁匠铺前,吹起了葫芦笙,向姑娘求婚,优美动听的葫芦笙惊动了老铁匠和他的女儿。
老人出来开门请兴过进了屋,这一夜,兴过和软诺整整对了一夜歌。
关于阿昌族的18个冷知识,以“户撒刀”出名
关于阿昌族的18个冷知识,以“户撒刀”出名说到阿昌族,最早了解到阿昌族还是通过一段央视的纪录片《户撒刀王》。
阿昌族锻刀技艺特别高超,在抗日战争时期,户撒刀屡建奇功,打得日本人闻风丧胆,这种刀锋利无比,即使放上几十年,依旧锋芒。
后来在大学学习了民族知识后,才发现原来阿昌族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阿昌族。
1、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大约是在明朝时期迁移过来,如今,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阿昌族乡等,由于阿昌族处于云南和缅甸的边境线上,缅甸境内也有大量的阿昌族人存在。
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现在的阿昌族人口将近4万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2、阿昌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主要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历史上长期和汉人杂居,现在依旧使用汉文。
3、户撒刀是阿昌族的特有名刀,它是我国四大名刀之一,柔可绕纸,削铁如泥。
阿昌族的户撒刀分为两类,一类是黑刀,阿昌语称之为“冒龙”,这类刀基本用于生活,只做简单处理,刀刃以外的部分都呈黑色,所以得名黑刀。
另一种是白刀,白刀也就是我们说的户撒刀。
4、阿昌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在1953年才被统一叫做阿昌族。
在此之前,户撒地区的阿昌族自称为“蒙撒”,“傣撒”等,而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峨昌”等。
5、阿昌族早期也是母系社会,至今在阿昌族的称呼中还保留有母系社会的遗迹。
比如伯母、姑母、舅母、姨母等统称为“巴”,伯父、姑父、姨夫统称为“龙怕”,儿子、侄子、外甥、表侄等统称为“早”,女儿、侄女、表侄女等统称为“鸟早”。
6、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受多方面影响,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如自然崇拜、鬼神崇拜、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等。
由于地区不同,信仰不同,我们不做过多介绍。
7、阿昌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酸菜、酸笋、火烧猪肉等食物。
户撒的过手米线实际上并不比云南的过桥米线差,梁河的黄花粑粑等都是阿昌族的特色美食。
户撒阿昌刀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
【 关键词 】阿昌族 ;户撒刀 ;线条 ;图案 ;点 ;造 型
中图分类号 : J 5 O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5 — 0 2 8 6 — 0 1 一 Nhomakorabea、
户撒阿 昌刀的背景和历史衍变
具 , 以及 装 饰 性 工 艺 品 。 木 加 工 而成 ,也 有 用 铜 银 打造 的 刀 具 。 阿 昌 族人 总 结 的 经 验
阿 昌族 的 生 活 用 具 主 要 有 马 掌 、三 脚 架 、菜 刀 等 ;生 产 教 训 成 就 了 今天 阿 昌 刀 的 工 艺 价 值 ,也 打造 出 了 一定 的 生 活
《 戏剧 之家 》2 0 1 7年第 0 5 期
总第 2 4 5 期
户撤 阿昌刀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
蒋 莹
( 德 宏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云南 德宏 6 7 8 4 0 0)
【 摘 要 】 阿 昌刀来 自 阿 昌族聚居 区陇川县德宏州户撒 乡。 户撒 阿昌人对7 J 具 的应用技艺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 ,
撒 屯 垦 ,阿 昌族 人 民在 当时 学 会 了刀 具 的 制 作 技 术 ,户 撒 刀 就 是 阿 昌族 人 总 结 经 验 教 训 和 不 断 努 力 改 造 的结 果 。汉 族 的
(二 )阿 昌 刀 造 型 的 艺 术 特 点
阿 昌族 人 在 几百 年 的 努力 创 新 下 ,不 间 断地 完 善 刀 具 制
姐 村 的锯 齿 镰 刀 ;新 寨 村 的背 刀 ,等 等 ,都 是 赫 赫 有 名 的 。
阿 昌刀 的 历 史 久 远 ,至 今 已 有 六 百 多 年 。因 为 陇 川 县 的 这 些 阿 昌刀 具 不 仅 锋 利 无 比 ,铸 炼 精 纯 ,柔 可绕 指 ,而且 刀 户 撒 乡 是 阿 昌族 的 集 中居 住 地 ,所 以户 撒 刀 又 叫阿 昌刀 。史 壳 和刀 把 也 都 配 有 精 美 绝 伦 的 花纹 图案 ,让 人 看 了 就 爱 不 释 料 记 载 , 明洪 武 年 问 ,沐 英 西 征 时 安 排 了不 少 军 队 留守 在 户 手 。来 到户 撒 坝 子 的 游 客 都愿 意 买 一 把 刀具 作 为 纪 念 。
中国境内阿昌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特点研究
中国境内阿昌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特点研究曲义【摘要】Achang is a transnational ethnic, Achang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my country inhabited in Yunnan Province. For Achang apparel, the Achang clothing in accordance with clothing constituted is divided into headgear, clothing, jewelry and other accessories.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stic arts baotou, men shirt, ladies blouses, skirts, pants, earrings, necklaces, wrist jewelry, leggings, leg sets, tube Pa saber waist and a total of 13 apparel goods, which runs through the different genders and ages garments difference. It design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f Achang clothing art,,for the protection and study of traditional costumes of Ach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oing its little bit to help.%阿昌族是跨国民族,我国境内的阿昌族人民世代聚居于云南省境内.针对阿昌族服饰,按照服饰构成,将阿昌族服饰划分为头饰、服装、银饰和其它配饰,着重分析了包头、男士短衫、女士短衫、女裙、女裤、耳饰、颈饰、腕饰、绑腿、腿套、筒帕、腰饰和佩刀共13类服饰品的造型艺术特点,其中贯穿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造型差异研究,旨在丰富阿昌族服饰艺术的研究成果,为阿昌族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添砖加瓦.【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阿昌族服饰;传统服饰;服装造型【作者】曲义【作者单位】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3.5阿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到户撒,这里其实并没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迷 人风景。但是它给你的感觉是非常的朴实、自然。一 座又一座有稍许起伏又十分平缓的小丘陵,连成了 这个直径不超过60公里的坝子。再次就是时而映入 眼帘的片片田地和油菜花田,还有那条一直延伸的 弹石路。一路颠簸,一路平缓,一路新绿,一路金黄。 说来奇怪,大自然就是有这样变幻莫测的力量,只翻 过一座山,这里似乎已经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艳丽, 虽没有美轮美奂的景色,你会感受到一种安逸与踏 实的情感,路边偶尔会闪出几间破旧的小屋,里面不 时有几个玩耍的孩童和卖凉粉的妇女,你可以停车小 憩和她们交谈上三两句,顺带吃碗凉粉,避避荫凉。
三、户撇刀的工艺流程 户撒刀的生产形式主要以家庭作坊形式完成, 在户撒几乎人人均会打铁,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下到 lO多岁的孩子.上到花甲老人。无论男女老幼均能轮 上几锤。从小就听过“干将莫邪”的故事.但当你真正 面对那“铁与火”的过程的时候,你依旧会感到由衷 的震撼,想象那些赤裸上身的男子在力与火的伴随 下诞生的那一把把利器。每一下锤打,都似乎在锻造
这里就是户撒刀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制作基地。户 撒乡由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寨子组成,形状像一片叶 子,也有人形容为一个扁长的萝b。而每个寨子里也 大部分分工明确,有的打刀,有的制作刀鞘。分工明 确,各有特色。如来富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 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下户 席和芒所的刀鞘等fIl。
要表现为:烧制一打制—烧制一打制。直至打制出满 意的造型位置,这一环节师傅的控制是关键,师傅除 了控制小锤之外还要控制夹钳,通过对两种工具的 控制来引导徒弟打制,双方你来我往。心有灵犀。师 徒的默契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与体现,师傅也在 这样的过程中把手艺言传身教给徒弟。而一个徒弟 能否出师的关键几个环节中,对小锤的运用和夹钳 的掌握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师傅才能使用小锤。一个 技艺高超的师傅所打制出毛胚可以达到工业要求般 的笔直均匀,而今天机器化气锤的大量运用,在提高 这项工艺的效率的同时,也让这项传统的小锤工艺 濒临灭绝。
一、户撒刀概说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德宏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对 于户撒刀的历史的确是众说纷纭。曾经寻找到一个 传说中的“兵器谱”,在180种武器的排行中,赫然写 道“鲲鹏户撒刀”,话说是隋唐的一位大将远征高丽 带上的武器。虽然属于野史的范畴。可说是能找到的 最远的关于户撒刀的历史记载。 对于这把阿昌族最为骄傲的户撒刀,历史的考 证可以追溯到600年前.最为普遍和认可的一种说 法是这样的:在明朝洪武年间,沐英镇守云南,对当 时的民族兵器非常的重视,他收集研究各类少数民 族刀具(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兵器有很多品种,但是 大多是生活用刀)来研制一些新的兵器,颇有进展。 在古代出行打仗是要带手工艺人一起随行的,“闲时 艺人,战时兵”,在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 守户撒。并屯驻于芒市和腾冲,驻军路过村寨,沿路 征兵,需要马掌兵器和粮食,因为当地经济的落后。 没有人会打农具,粮食也非常的紧缺,这些驻屯的官 兵就带领当地的几个少数民族打制农具,生产粮食, 支援前方作战,阿昌族就在这时学会打制农具和刀。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的阿昌族自治乡户撒乡。
第一次探寻户撒刀是在2008年的春节,在那次 出发前做过一些功课,让那时的我们感到欣喜与迷 惑,欣喜的是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关于“户撒刀”的著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
-73-
万方数据
作,我们即将抵达和打开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迷惑 的是对这把刀的不解,不解的是这把刀背后到底有 怎样的故事和秘密,它是否真像想象中那样披坚执 锐,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磨砺和洗礼。在那之前,我们 理所当然的认为和想象着这把“神兵”背后的文化渊 源和历史传说,希望从设计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和演 绎“户撒刀”新的传奇。可当我们自己真正进入和打 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发现伴随着岁月的流失和外 来文明的冲击却让那些传统文化的印记变的模糊和 支离破碎。2009年2月,我与父母第二次踏上户撒这 片土地。在陪同父亲再次去追忆和回顾他那段割舍 不断的“知青情缘”的同时,我也再次踏上了对那把 “绝世神兵”的探寻之路。上天总是冥冥中安排着万 物的缘分。40年前,父亲挑着扁担来到了这个地方, 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着毛主席的号召,完成 对他们来说迷惑且未知的事业。而经历了近半个世 纪,我抱着不同的“梦”,来到了这个相同的地方。
着一个灵魂,锤炼着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和这个民 族的魂灵。
户撒刀的制作过程主要需要以下8个过程。它 们是:破料—炼料一打制一整形—淬火一打磨一錾 花一装配。而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又会添加一些特 殊的工艺,以上.8个步骤是基本步骤。在使用工具方 面。传统的有木制风箱以及自建的火炉,现在部分 工匠也开始使用鼓风机和气锤,大大提高了加工 效率。
户撒刀的品种繁多,在鼎盛时期达到上百种类。 主要分为农用刀具和工艺刀具两个大类。农用刀具 方面有:背刀(长刀)、切烟刀、割草刀、杀猪刀、锯齿 镰刀、砍柴刀、柴刀、甘蔗刀、赶马刀、弯刀、手斧等, 工艺刀具方面主要有:黑长刀、龙头刀、拐杖刀、关 刀、绕双刀、一丈刀、马刀、腰刀、花钢刀、匕首、宝剑 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户撒刀制炼精纯,具有 锋利、坚韧、耐用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花钢刀和软 剑。软剑是户撒刀中一种传说可以“绕可绕指,削铁 如泥”的兵器,平时可以作为皮带缠绕在身上,只 是今天这种工艺已经失传。另外一种花钢刀以刀 身呈现七色光彩而得名,这种工艺户撒仍有艺人能 够掌握。
4.整形 师傅继续用小锤对打制好的毛胚进行最后造型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
-75-
万方数据
的调整,再用锉子、刨刀等工具将其形态细化,最后 用砂轮进行粗制打磨,使所需形态更加明确和细致。
5.淬火 淬火又称为“沾水”,是户撒刀制作过程中最为 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一个淬火技艺 纯熟的工匠,是在上千次失败过程中总结得到的:因 为对于淬火,机会只有一次。淬火,是在刀具冷却到 一定温度后将刀身局部或全身与水接触,其物理原 理即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得高温下的铁钢分子 温度急剧下降,从而提高其分子密度而形成坚硬适 度的合金。淬火的顺序是先刀刃,再刀身。农用刀一 般只对刀刃部分进行淬火。淬火成功与否可以通过 淬火后刀面呈现的颜色来辨别,一般来说呈现黄白 色是最佳效果,呈现蓝色则时间过长,刀刃会偏 “软”,容易卷刃。另呈现黄色则时间过短,刀刃会偏 “脆”,容易崩口。淬火只可以进行一次,除了一些特 殊工艺需要进行二次淬火。所以,淬火一旦失败,刀 具的硬度和韧性就已经决定,哪怕熔炼重打也意义 不大。但今天很多外来工匠和年轻工匠在急功近利 思想和机械生产的背景下,对于淬火的技艺掌握并 不到位,甚至有些刀具根本没有进行淬火处理。因为 除了对刀具有一定研究的人,在刨光完成后一般人 基本无法分辨刀具淬火是否成功或者是否淬火,这 也让户撒刀的质量大打折扣。 6.缸罄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刮刀、开刃和磨刀刃三个部 分,用砂轮和手工工具将刀面磨光。 开刃则是根据个人需要而定,有些工艺刀则并 不需开刃。如果说以上5个环节决定刀具的坚韧性 与强度,打磨则直接决定了刀具的锋利程度。所谓 “十年磨一剑”就是这个道理。 7.錾花 錾花是户撒刀制作工艺中最为细致和精巧的一 个环节,用尖口小錾子在刀叶面上錾上各式各样的 花口、图案和文字。錾花是户撒刀制作过程中最为唯 美的一个过程,民间艺术的魅力在这个环节表现得 淋漓尽致。如果说在整个户撒刀的打造过程中,锻造 与熔炼是铁与火、力与美的融合,那錾花绝对是一份 流淌在这些民间工匠心中美轮美奂的洗礼。你不得 不佩服大自然与他们的浑然天成,一把小小的錾子
艺术设计学■
o
游
迷失与寻找 lI阿昌族户撒刀工艺特色初探
峭
摘要 户撒刀(也称阿昌刀),作为云南本土颇 具特色的民族工艺中的一种.无论是它的历史沿革 还是人文背景,都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为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云南。使用铁器的历史悠 久。在战国中晚期就开始了铁器的制作,2000多年来 在制铁技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又以阿昌族户撒 刀最富盛名。笔者于2008年1月和2009年2月两次 深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进行田野调研.2个 月的调研时间让笔者在充分了解其制作工艺的同 时.深刻体会到了阿昌族户撒刀的文化特征。与此同 时.这项特色民族传统工艺也以一种难以名状的速 度消亡着。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户撒刀同样 受到急功近利的商业思想和机械生产的批量复制所 影响。如何继续传承这些优秀的特色民族民间工艺 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对于特色民族民
二、户撒刀的发展历程 户撒刀的发展在解放后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70年之前,在这之前户撒刀的制作 与anT-主要还是由家庭作坊来完成,基本自给自足 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生产。第二个时期是1970 年,国家政府组织了当地有名气、手艺好的工匠成立 了“户撒农具厂”。我们采访到了倒数第三的大爱和对本 民族文化深刻的热爱与自豪感.深入关注和研究民 族传统文化.从设计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特色民族民 间工艺。才是让这些浑然天成的民族民间艺术获得 新生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阿昌族户撒刀 打制工艺传承
刀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工具,人类用刀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200多万年前。无论是生存的保障、器物的 制造、种族的延续乃至政权的更迭,刀都与人类生活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人类 最初的文明就是建立在刀锋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