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管理办法》
【实用】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
在此段时间内,有许多与手术疗效和医疗安全有关的问题贯穿其中。
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确保手术疗效和安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围手术期管理办法的第一责任人。
各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本院围手术期管理办法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一)术前管理:术前主刀查房明确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征及禁忌征、风险评估、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手术查对、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查等。
1、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循规范化诊疗原则,尽可能明确诊断,并有明确的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征。
2、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刀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术式。
3、术前应完成必要的检查,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好有关检测。
有感染伤口或乙肝标志物阳性或其他特殊感染患者的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如实标明感染和感染的菌种或病毒。
4、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全身不良情况,使患者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手术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5、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解释,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6、术前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应由主刀医师同患方谈话。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即从患者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患者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1.术前管理1.1凡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各级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实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以及必需的检查。
准备输血的患者必需检查血型及传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
1.2手术前主刀医师必须亲自查看患者。
手术前谈话由手术医师进行,向患者及家长或患者法定监护人履行告知义务,《手术同意书》应包括:手术方案、手术风险与利弊、手术指征、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可能的并发症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诊疗方法等内容。
知情同意书应由手术医师先签署,然后由患者监护人或近亲属签署。
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患者不能签字,患者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正常上班时间报告医务部,非正常上班时间报告总值班,在病历详细记录。
1.3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
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
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
重大手术、特殊患者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本中,并上报医务部存案。
1.4肿瘤手术应以病理诊断为决定手术方式的依据。
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结果需要调整手术方式的,在手术前要向患者监护人或近亲属充分说明,征得患方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手术前应向患者监护人或近亲属充分说明使用血与血制品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其他可选择办法等。
1.6麻醉医师须于手术前日到病房查看患者了解病情:病史、身体状况、手术部位,了解术前准备等,最后选择麻醉方式。
将麻醉评估填写在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单中。
必须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为每一位手术患者制订麻醉计划,麻醉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拟施行的麻醉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是医院为了提高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化操作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术前准备、术中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护理等方面详细介绍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内容。
二、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患者的评估、术前禁食、药物管理等。
1.患者评估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风险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也可以为手术后的护理提供依据。
2.术前禁食患者在术前一段时间内需要禁食,以减少手术中的风险,避免术中误吸引发呼吸道问题。
术前禁食时间根据患者的年龄和饮食习惯而定,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做出详细的告知。
3.药物管理术前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特别是对于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需要特别关注。
医务人员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避免因药物原因导致手术风险增加。
三、术中围手术期管理术中围手术期管理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手术中及时识别和处理潜在风险。
1.手术场所准备手术场所要保持干净整洁,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无菌。
2.麻醉管理麻醉是手术的关键环节,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并确保麻醉器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术中对患者的麻醉深度、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测,及时处理麻醉相关的问题。
3.手术风险评估和控制术中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操作情况、术中体征变化等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术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医生及时处理。
四、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观察、伤口护理、饮食管理等。
1.术后观察术后医务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排尿排便情况等。
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2.伤口护理术后伤口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医务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护理。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一、患者手术前管理手术前的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起始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手术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身体健康状况、手术风险评估、麻醉评估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管理计划,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禁食禁水、洗身体、换洗衣物等,减少手术操作中的感染风险。
二、术中管理术中管理是指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全面护理和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围手术期的管理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流程的安全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手术,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管理流程。
在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突发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术后恢复质量。
三、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手术后的持续管理和照顾,旨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和康复。
术后管理包括术后疼痛管理、术后感染防控、术后康复等方面。
在术后疼痛管理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缓解方案,确保患者可以舒适地度过术后恢复期。
术后感染防控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环节,应严格执行洗手、消毒、创面处理等操作,确保手术创面的干净和无菌,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术后康复是围手术期管理的最后一环,包括恢复期的饮食、活动、理疗等方面。
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其顺利康复。
四、围手术期信息管理围手术期管理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为了更好地管理围手术期的过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时记录患者的手术信息、护理记录和术后康复情况,方便医务人员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和流转。
总之,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高手术安全和患者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并全面培训医务人员,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管理技能和操作流程。
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围手术期管理的最佳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保障手术患者安全、规范手术流程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它旨在确保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测,以减少手术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过程。
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疗机构预防和控制手术相关的风险和意外事件,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它包括对患者的术前评估、手术时的监测和药物治疗、术后的康复护理等环节,全方位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2. 规范手术流程: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规范了手术的前期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整个手术过程有序、高效。
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失误和偏差,提高手术的质量和效果。
3. 预防并发症:在手术患者中,并发症是常见的风险之一。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可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和术后护理等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并发症,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
三、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内容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包括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相关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等。
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手术前的身体状况以及术前禁食等情况,为手术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准备工作。
2. 术中监测和操作:在手术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操作。
这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等)的监测,对麻醉深度和体位的控制,对手术器械和药物的正确使用,以及对术中意外情况的处理等。
通过严格的监测和操作,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后护理:围手术期护理还包括对患者的术后护理和康复。
在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做好伤口的护理。
最新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最新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根据医院和相关卫生部门的要求,最新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术前准备:包括患者术前评估、术前禁食、术前皮肤消毒等。
2. 术中手术安全:包括手术室环境准备、手术器械的准备与使用、手术安全检查、手术人员的准备等。
3. 术后观察与护理:包括术后患者的定期观察、术后恢复室的管理、术后禁食及饮食护理等。
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术后感染的预防与处理、术后出血的处理、术后镇痛的管理等。
5. 围手术期质量控制:包括手术过程的质量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控制、手术并发症的评估和改进等。
6. 围手术期教育与培训:包括手术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的培训等。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术后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质量和成效。
同时,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也需要根据不同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制定和执行。
第 1 页共 1 页。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为了全面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医疗服务理念,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过程质量,避免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缺陷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术前管理(一)术前检查1.除个别病人需急诊手术外,所有手术病人均需作全面体格检查,检查重点为心、肺、肝、脾、脉搏、血压、手术区皮肤。
2.病人术前均需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大便常规、尿常规。
血型、传染病四项(乙肝三系、抗HCV、艾滋病抗体、梅毒RPR试验)、血糖。
3.Ⅲ类以上或四十岁以上手术病人,手术前应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透、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血电解质。
如有疑似内科疾病者,应请内科会诊。
4.Ⅳ类手术或一般情况欠佳病人,术前应请内科会诊。
(二)术前讨论1.Ⅲ类以上手术术前报告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
2.重大疑难手术、新开展手术或破坏性手术,应在完成术前检查后,由经管医师向科主任提出报告,安排术前讨论,并认真书写术前讨论记录。
3.新开展或破坏性手术应在术前讨论后及时报告医务科,并经主管院长批准或医务科长代批。
(三)术前记录手术前,经管医师应写术前小结。
术前小结的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术前检查(至少要包括重要化验项目及生命体征)、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术后疗效预测、并发症及后遗症等。
(四)术前谈话1.所有手术病人均要进行术前谈话。
2.术前谈话后应认真书写术前谈话记录(门诊病人应写在门诊病历卡上)。
3.术前谈话记录须由医院经管医生书写,若系进修实习人员书写则须经医院医师签名。
4.术前谈话记录应由病人本人或经授权的亲属签字。
5.遇重大手术或涉及术后影响病人工作生活及经济困难等因素时,或遇有公安、司法、法律等情况时应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
6.特殊或紧急情况,家属或单位领导不在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由科主任报告医务科、总值班。
7.除涉及保护性医疗制度外(如癌变、重大致残),对一些矫形或改善功能手术(如骨折整复、肌腱手术、周围神经手术等),应向病人本人谈话,并由病人本人签字。
卫生部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卫生部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您可以参考以下内容,这是一个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示范,并超过了1200字的要求:一、引言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卫生部制定了本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和操作,提高围手术期管理水平,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质量。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急诊手术、择期手术、大型手术和微创手术等各类手术。
所有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麻醉师等,都应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三、管理流程1.术前准备1.1患者评估: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等,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
1.2手术风险评估:医生应对患者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合并症、手术种类和手术难度等,以确定手术的适宜性和手术风险。
1.3手术知情同意:医生应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预后,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术中管理2.1手术操作规范:医生应按照规范的手术操作程序进行手术,包括无菌操作、安全用药、手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等,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
2.2麻醉管理:麻醉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并严格控制麻醉深度和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以减少麻醉相关的风险。
2.3手术监护:护士应对手术过程进行严密监护,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手术情况并及时反馈手术医生,以及做好术后转运的准备工作。
3.术后管理3.1术后观察:医生应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伤口引流液、疼痛程度等,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和处理。
3.2术后指导:医生应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包括伤口护理、饮食调理、药物使用和复诊时间等,以提供患者的术后护理指导。
3.3术后复查:医生应对患者进行术后复查,包括伤口愈合情况的观察、疼痛程度的评估、病情的控制和术后恢复情况的评估等,以确保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规范围手术期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围手术期的管理工作,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个体化治疗、人文关怀的原则,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四条医院成立围手术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围手术期管理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由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麻醉科、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术前管理主要包括患者病情评估、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筛查、术前讨论、患者及家属沟通、术前准备等内容。
第六条各临床科室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判断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
第七条术前讨论由主管医师组织,参与人员包括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相关科室医师等。
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手术方案、术中注意事项、术后管理等方面。
第八条术前由主管医师或其授权助手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手术风险、预期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替代治疗方案等,并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第九条术前准备包括完善相关检查、备血、药物过敏试验、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呼吸道准备等,确保患者术前生理状态稳定。
第十条术中管理主要包括手术室管理、麻醉管理、手术过程管理、术后转运等内容。
第十一条手术室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证手术器械、药品和物品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第十二条麻醉科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并在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第十三条手术医师应按照手术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质量。
第十四条术后转运应由专业护士负责,确保患者安全到达病房。
第四章术后管理第十五条术后管理主要包括患者病情观察、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术后康复等内容。
第十六条病房医护人员应每小时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管理工作。
第三条围手术期管理应遵循全面、全程、全员的原则,即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全程关注患者需求,全员参与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设立围手术期管理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二、术前管理第五条术前管理主要包括患者评估、手术方案制定、术前讨论、患者教育及术前准备等内容。
第六条各手术科室应根据《手术分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手术权限审批,安排相应级别医师手术。
第七条术前医师应熟悉并评估患者病情,完善术前必需检查,完成相关医疗文书书写。
手术者术前应亲自查看患者。
第八条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均应进行术前讨论。
急症手术如时间不允许进行术前讨论,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重大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
第九条术前应了解患者及家属社会、心理状况,请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查房,共同商讨患者病情,进行体格检查。
积极完成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某些特殊检查,尽可能在术前得出正确诊断。
第十条手术者应亲自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介绍拟进行手术的风险和预期的治疗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替代治疗方案等,取得患方同意,并与患方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第十一条麻醉医师应于手术前一日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评估患者麻醉风险,制定麻醉方案。
三、术中管理第十二条术中管理主要包括麻醉管理、手术操作、术中监护、术中用药等内容。
第十三条麻醉医师应根据麻醉方案,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第十四条手术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质量。
第十五条术中监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记录,确保患者安全。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3)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提升手术质量和效率。
3.环境布局
(1)优化手术室环境布局,确保手术流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2)提供良好的术后恢复环境,促进患者舒适康复。
(3)确保手术区域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十六、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3)指导患者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如呼吸功能锻炼、床上排便等。
3.术前讨论
(1)手术团队应进行术前讨论,明确手术方案、麻醉方式和术中注意事项。
(2)讨论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
(3)记录术前讨论内容,由参与讨论的医护人员签名确认。
九、术中管理
1.手术安全
(1)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确保手术部位、术式和患者身份无误。
2.各临床科室设立围手术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本科室围手术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管理制度
1.手术前期管理
(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患者安全。
(2)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术前准备方案。
(3)加强术前医患沟通,充分告知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4)做好术前各项检查,确保手术安全。
十四、患者安全与满意度
1.患者安全管理
(1)制定患者安全管理制度,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用药安全、防跌倒等环节的管理。
(3)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和患者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患者权益。
2.患者满意度调查
(1)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围手术期服务的评价。
(2)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将围手术期管理纳入科室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优秀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1. 为什么需要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涉及到患者的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环节。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我们订立了以下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涉及手术的医疗服务部门及相关人员。
3. 角色与责任3.1 企业管理负责人—负责订立和修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确保其有效执行。
—监督手术室的日常运行,保证手术安全和质量。
—对围手术期的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和连续改进。
3.2 手术团队—手术医生:负责手术操作和手术治疗方案的订立。
—护士:负责帮助手术医生进行手术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
—麻醉师:负责手术患者的麻醉管理。
—手术室干净工作人员:负责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
3.3 技术质控人员—负责手术器械设备的检修和质量掌控。
—监督手术室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3.4 患者及其家属—搭配并遵守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
—供应真实、准确的健康信息,并依照医生的要求搭配进行检查和评估。
4. 围手术期的具体管理要求4.1 术前准备•手术医生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订立手术治疗方案,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出相应解释。
•护士负责患者术前的准备工作,包含但不限于术前检查、体征监测、洗净手术部位等。
•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和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案。
•手术室干净工作人员负责手术室的消毒和准备手术所需的器械设备。
4.2 术中操作•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和术后效果。
•护士帮助手术医生进行器械准备和术中操作,保持手术区域的干净和无菌。
•麻醉师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效果,及时调整麻醉剂量和使用药物。
•技术质控人员保证手术器械设备的质量和无菌。
4.3 术后护理•护士负责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和病情察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手术医生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结果,供应术后引导和注意事项。
•技术质控人员帮助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室的干净状态。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3篇)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
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
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1、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____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办法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办法
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疗效,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有关诊疗操作规范,结合我院实际,现将《县人民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围手术期概念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在此时间内,有许多与治疗和恢复有关的问题贯穿其中,并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为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后遗症等不良后果,除手术操作应合理、正确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管理。
二、围手术期管理
手术医师术前应做好风险评估,必要时应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病人全身不良情况,使病人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手术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主刀医师术前应仔细核实护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手术需要,尽早通知手术室做好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病区和手术室医护人员应在仔细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式及抗生素皮试有效时间等无误后,方可送病人或施行麻醉和手术。
1。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一、围手术期的定义及时限: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二、术前管理: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
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手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做出手术风险评估,评估分值》2分时要进行讨论。
并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方式、手术指征、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
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
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记录在病历中,并填写重大手术审批单,上报医务科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科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
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
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三、手术当日管理: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麻醉前、术前、离手术室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诊断、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等。
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1. 背景和目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指为了提高手术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安全性和疗效,确保手术过程顺利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订立的特地管理手术期的规章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手术期的有序进行,有效保护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利益,提升整个医疗机构的手术质量和口碑。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全部手术行为,包含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3. 责任与职权划分3.1 手术医生•执行手术操作,并决议手术方案。
•与患者沟通,解释手术风险和术后护理等相关事项。
•依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确定术前准备和麻醉方案。
3.2 护士•帮助手术医生准备手术器械和料子,并确保其完整和无菌。
•为手术患者供应个性化、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理围手术期的患者,包含如饮食、病情察看等方面,并及时予以反馈。
3.3 麻醉科医生•依据手术需求,订立麻醉方案,并负责麻醉操作。
•监控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其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
•依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决议术后监护和镇痛等事宜。
3.4 术前讨论组由主治医生、手术医生、护士、麻醉科医生等构成,定期召开术前会诊会议,讨论手术方案及手术风险,确保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5 质控小组负责对围手术期管理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确保管理标准的有效落实。
4. 管理标准4.1 手术准备•术前讨论必需在手术前48小时召开,确定手术方案,讨论手术风险和手术并发症的防备措施。
•手术室人员应在手术前30分钟到位,并进行清洁消毒和准备工作。
•手术器械和料子应当经过严格检查和验证,保证完整、安全和无菌。
4.2 术前准备•护士应与手术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手术流程、手术风险和术后护理等相关事项。
•依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术前准备,包含饮食、洗净手术部位等。
4.3 术中管理•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应依照规定操作流程进行手术操作和麻醉。
•手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管理办法目录一、目的要求二、组织体系三、工作程序(一)术前管理(二)术中管理(三)术后管理(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五)急诊手术管理制度(六)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四、附件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
在此段时间内,有许多与手术疗效和医疗安全有关的问题贯穿其中。
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确保手术疗效和安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目的要求为规范围手术期的各项工作程序,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疗效,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等不良后果,除手术操作应合理、正确外,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管理。
医务科、护理部等12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本院围手术期管理办法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及时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二、组织体系为保证围手术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成立围手术期管理领导小组,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围手术期管理办法的第一责任人,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医务科负责围手术期管理工作的组织及协调。
围手术期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秘书:成员:三、工作程序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一)术前管理: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风险评估、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手术查对、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查等。
1.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循规范化诊疗原则,尽可能明确诊断,并有明确的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证。
2.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刀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术式。
3.术前应完成必要的检查,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好有关检测。
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凝血四项),有感染伤口或乙肝标志物阳性或其他特殊感染患者的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如实标明感染和感染的菌种或病毒。
4.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全身不良情况,使患者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手术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5.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解释,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6.术前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应由主刀医师同患方谈话。
外院专家来院主刀手术,原则上应由外院专家同患方进行术前谈话,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限本院医师)进行术前谈话。
7.对手术患者应严格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在主刀和实施麻醉的医师向患方作出详细介绍和解释后,由医患双方签署手术、麻醉、输血等知情同意书,否则不可实施手术。
但为抢救患者生命而需紧急施行手术时,在患方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由医务科(处)或总值班或医院授权委托的其他人员签字后施行手术。
8.毁损性、探查性、较少开展的三类、四类、新开展的手术及危重患者、高龄伴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的手术,均应进行术前讨论。
但常规开展的四类及以下手术可根据科室的技术水平、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其他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术前讨论。
术前讨论一般应在手术前三天内完成。
9.严格执行手术审批制度。
一、二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审批,三类手术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审批,四类手术由科主任或经授权的主任医师审批,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经科主任同意后,报请医务科(处)、分管领导或院长审批。
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当班(或值班)医师遇来不及办理审批的手术,应尽快通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决定,但事后应即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34并在48小时内补办审批手续。
特殊手术须科内讨论,主管医师填写《手术审批单》,科主任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处)审核,由分管领导或院长审批。
开展须卫生行政部门准入许可的手术项目应有相应的许可手续。
10.科主任或上级医师应按手术资质准入制度和相应的手术类别规定安排手术。
各级医师担任手术的范围如下:(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一类手术后,可担任一类手术的术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类手术,熟练后可担任二类手术的术者。
(3)低年资主治医师:在熟练掌握二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类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逐步掌握三类手术,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四类手术。
可担任二类手术的术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担任三类手术的术者。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三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类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熟练掌握三类手术的基础上,可在主任医师指导下担任四类手术的术者,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四类手术,可担任三类手术和特殊手术的术者,参与本诊疗组三类及三类以下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开展。
(7)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四类手术,可担任四类手术和特殊手术的术者,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手术,负责本科(诊疗组)各类别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开展。
11.外院专家来院手术,须由有关科室填写邀请外院医师手术会诊申请单,由科主任审核、签字-分管院长审批、签字,报医务科(处)审批并经被邀医院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参加手术。
12.麻醉医师应对每一位需麻醉的患者做好术前麻醉会诊工作,并根据手术类别、患者状况及有关辅助检查结果,选择好麻醉方式和实施麻醉前用药,充分做好麻醉准备工作。
13.主刀医师(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术前应做好查房工作,仔细核实护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手术需要,尽早通知手术室做好特殊器械和一次性植入物的准备工作。
拟在术中实施冰冻切片检查的,应提前一天将申请单送至病理科,病理科医师应在术前查访患者的病情。
14.在将手术患者送手术室前,应给患者佩戴标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并对手术部位按规定进行标示,以便手术安全核查。
15.巡回护士和器械(洗手)护士应在手术开始前,共同清点、核对手术所用的无菌包及各种器械、敷料的名称、数量,并逐项准确记录。
16.在麻醉实施前,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主持,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17.在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18.手术安全核查应按照上述内容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附件1)和《手术风险评估表》。
如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则由手术主刀(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代替)主持并填写表格。
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二)术中管理:关键环节包括术中改变手术方案的告知、意外处理、术中用药、输血、标56本送检、器械和敷料清点等。
1.对按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和术前谈话的手术,手术医师在实施手术时,原则上应按已定的方案执行。
术中若遇到意外或疑难问题,需改变手术方案或更换主刀医师时,必须及时向患方交待清楚,并做好记录和请患方签字,同时应向上级医师汇报。
2.巡回护士和器械(洗手)护士应对术中追加的器械、敷料即时记录,在手术结束缝合前,应共同严格清点台上和台下的器械、敷料,确认数量核对无误后,告之手术医师并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双签名。
清点时,若发现器械、敷料数量与术前不符,护士应当及时要求手术医师共同查找,若医护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应由决定方签字,并在手术记录单内如实记录。
3.器械(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在手术结束缝合后,应再次共同清点台上和台下的器械、敷料,确认数量无误后记录。
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用器械、敷料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
4.术中用药、输血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5.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及麻醉操作程序应规范,如发生麻醉、手术意外及遇到技术困难或较棘手的问题时,应及时抢救处理,并及早向科主任、医务科(处)或总值班汇报。
在抢救处理过程中,台上台下应相互配合,切忌相互埋怨或推卸责任。
6.术中切下的组织或标本应按要求及时处理,及时送检,并做好交接登记,防止标本污损、差错或遗失。
病理科在收到术中切下的实施冰冻切片检查的标本后,应根据手术医师的要求取样,按规范尽快完成诊断和发送报告。
7.术中置入患者体内的医用内植物的标识,由手术医生核对后粘贴于手术记录纸背面。
8.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不得使用手机或小灵通等。
上级医师或带有轮转、实习、进修医师的主刀医师,应在手术完成后方可下手术台。
9.手术器械商或代表在手术期间,临时提供手术所需的器材或植入物,需提前在本院医务科(处)办理准入证明,经备案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三)术后管理:关键环节包括麻醉复苏、离开手术室前核查及并发症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处理等。
1.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上签名。
2.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应归入病历中保管,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由手术室负责保存一年。
3.对实施全身麻醉、硬脊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平面较高)以及老人、幼儿等患者术后的麻醉复苏应实施全程观察,应选择合适的体位,做好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等监护工作,管理好呼吸机,适时拔除气管插管,待麻醉清醒及有关监测指标正常稳定后,方可将患者送回病房。
4.对术后患者,经管医护人员应根据诊断、施行的手术及全身不良情况,制定缜密的术后治疗计划,包括监测方法、止痛、抗菌药物应用、伤口护理、静脉输液以及各种管道、插管、引流物、吸氧等处理,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达到尽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促使早日康复的目的。
5.手术后需要监护的患者应送重症医学科,患者在入或出重症医学科时相应科室之间应做好交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