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沪版.doc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课程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杠杆是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简单机械》第五节内容,它既是《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重要基础。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而且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例如剪刀,跷跷板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比较肤浅、片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真正认识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等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而且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例如剪刀,跷跷板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比较肤浅、片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真正认识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等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1.新课引入:通过学生感兴趣却不好理解的掰手腕比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
2.构建概念:通过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引出杠杆,观察生活中杠杆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定义。
3.总结规律:出示杆秤,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思考,得出杠杠平衡的概念。
利用学生熟悉的跷跷板,让学生分析跷跷板平衡的条件,简化模型为杠杠和钩码。
并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
4.讲解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杠杠五要素。
5.分析数据归纳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规律,培养了学生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以及初步的概括能力。
学生不仅学习到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6.利用杠杠五要素画力臂。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三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三课时)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将回顾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的平衡。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力矩的概念来解释杠杆的平衡现象。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力矩的概念解释杠杆的平衡现象。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或判断杠杆的平衡状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力矩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矩尺、测量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思考。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然后,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的平衡。
解释力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力矩的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决问题。
例如,给定一个杠杆的长度和力的大小,让学生计算杠杆的平衡点或判断杠杆的平衡状态。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杠杆模型和力矩尺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然后计算力矩,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 = 力的大小× 力臂的长度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给出一个实例来说明其应用。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力矩的平衡,即力的大小乘以力臂的长度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臂的长度。
例如,一个10N的力作用在距离支点1m的位置,另一个8N的力作用在距离支点0.5m的位置,杠杆将保持平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沪粤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完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操作,并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而且能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及其平衡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并培养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的相关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用具:带刻度的杠杆、钩码、细线、铁架台等;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让学生完成两幅杠杆力臂的作图题。
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又可以为后面实验时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做好了铺垫。
(二)新课引入:通过三幅GIF动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杠杆处于何种状态时我们可以判断它是平衡的。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杠杆在静止或者匀速转动时处于平衡状态。
(三)猜想与假设:那么杠杆是否平衡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出示两组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猜想:杠杆能否平衡与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有关。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小朋友可以使跷跷板水平平衡吗?可以,大人往里面移,或者小孩子往外移——杠杆能否平衡与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力臂长短有关。
(四)创设情景,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跷跷板的简化模型工具来对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
用挂在铁架台上带刻度的杠杆来代替跷跷板,用2个钩码(1N)作为一个中学生,1个钩码(0.5N)作为一个小学生,四个钩码(2N)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杠杆支点左侧距离10cm的位置挂上一个中学生,请同学们在支点的右边分别挂上小、中、大学生,看他们在哪个位置能够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将此时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三组数据均完成的同学可尝试自己从数据中寻找杠杆平衡条件的规律。
2020春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够根据实物图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3.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参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好物理的意义,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你认为他能做到吗?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阅读课本]P24~26“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思考]观察图6—37,有没有发现跷跷板的特点?[提示]跷跷板能绕固定点转动。
[思考]生活中与跷跷板类似,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物体有哪些?[提示]撬棒、剪刀、钢丝钳、钓鱼竿等。
[小结]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杆。
[思考]观察图6—37,分析跷跷板除受自身重力外,还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提示]大人和小孩分别给跷跷板施加一个力的作用。
[思考]大人和小孩施加给跷跷板的力有什么特点?[提示]从力的作用效果角度分析,一个力使得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个力使得杠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小结]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注意]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动力和阻力是杠杆受到的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思考]图6—37中跷跷板保持水平时,大人和小孩坐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提示]大人离固定点较近,小孩离固定点较远。
[小结]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动力的力臂叫做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做阻力臂。
[思考]怎样才叫杠杆平衡?[提示]杠杆平衡时不再上下摆动,处于静止状态。
[小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沪粤版适用】初二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L1=F2L2/F1=500N×1.6m/400N=2m。
答:女同学应该坐在离转轴2m处。
五、练习
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50N,阻力为600N,杠杆恰好平衡,则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
2如图所示,杠杆每小格的长度相等,质量不计,以O为支点.杠杆的左端挂有物体M,支点右边的A处挂钩码,杠杆平衡.若将支点移到B点,要使杠杆重新平衡,在A点应挂个相同的钩码。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
4、强调机械是由简单的元件组成的,比如杠杆、滑轮等,从而进入杠杆的学习。
二、认识杠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FLASH MTV)
二、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
1、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3如图所示,AB为一根质量不计的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物甲、乙时恰好平衡.若OA=0.8m,OB=0.4m,甲的质量为10kg,则乙的质量为kg.
4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夹邮票用的镊子B.理发师修剪头发用的剪刀
C.剪铁丝用的钢丝钳D.钓鱼用的鱼竿5
5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在图中画出力F1和F2的力臂.
7如图,工人师傅用吊车搬运集装箱.集装箱重G =2×104N,支撑杆对吊车臂的支持力为F.在图中画出集装箱所受重力的图示和支持力F对转动点O的力臂.
8工人剪铁皮时,有时用两根铁管套在剪刀柄上(如图),这是什么道理?
…
认识五个要素。
2020春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2课时杠杆的应用)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第2课时杠杆的应用知识目标1.会对杠杆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杠杆。
2.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杠杆的分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一、新课引入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只要您让我有一个地方站着,我就可以把地球推动起来。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对国王说。
“哈哈!你太吹牛了!”国王大笑着说:“你先给我推动一样东西看看,看你讲的话怎么样。
”当时,国王造了一只很大的船,可是没有办法推到水里去。
即使把全城的人都集合起来,恐怕也不能推动。
国王对阿基米德说:“那么,就请你来帮忙吧,把这条船推到水里去吧,我的吹牛家!”阿基米德满口答应。
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械,末端留了一条拉绳,然后请国王来看表演。
这一天,海边人山人海。
那艘大船长十几丈,高几层楼,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
阿基米德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手里拿着绳子,先看了看,然后这么轻轻一拉。
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渐渐地向海里滑去,就像耍魔术一样。
国王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有上帝在相助?”顿时,岸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在这个小故事里,聪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运用了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杠杆的应用多媒体展示:跷跷板。
从幼儿园放学后的小明、小伟和大勇正在玩跷跷板,他们三人一起坐在跷跷板上,坐在同一边的小明、小伟一下子将大勇翘了起来,大勇怎样才能将他们两人翘起来呢?对,大勇迅速滑向跷跷板的外端,也就是增加大勇的力臂,这样大勇一个人就可以将他们两个人翘起来。
对于大勇,跷跷板这时候就是一个省力杠杆。
这时小明、小伟怎样才能将大勇再次翘起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他们可以像大勇一样,通过增加力臂的方法,滑向跷跷板的末端;还可以再加上一个人,通过三个人的力量将大勇翘起来。
这时对于小明等三人来说,该跷跷板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版本:沪粤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5节,主要涉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了解杠杆的平衡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测力计、钩码、绳子、支架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五要素,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给定的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状态。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五要素。
问题1:一根杠杆,动力为10N,动力臂为2m,求阻力臂和阻力。
问题2:一根杠杆,阻力为15N,阻力臂为3m,求动力臂和动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原理等。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木棒、支架、杠杆、钩码等;【重点、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画法【时间安排】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留出10分钟的时间作练习,并作讲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示范)?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结果大力士没能完成任务。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问:怎么拔?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这时老师再请大家认为力气很小的女生按照刚才的方法操作,会发现女生很轻松的就把铁钉拔下。
1、观看同学的拔钉子的表演,她是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简单的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节课的杠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1、认识杠杆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提示看屏幕的几组有关于杠杆的图片,让学生以工人拿硬棒撬动石头、钉锤拔钉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剪刀为例)分析这些杠杆(简单机械)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老师总结共同特征:(1)、受到力的作用下(2)、硬棒(3)、固定点以撬棒撬石头为例,提问、归纳总结杠杆的定义。
(可能会有两种答案)图(一)图(二)在讲述撬棒撬石头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杠杆定义涵盖的内容,提问学生:(1一2人):让学生自己总结杠杆定义。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探究过程和结论(3)认识杠杆分类2.中考难点突破(1)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确定最省力时的动力臂,以及动力最小示意图(2)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分析动态杠杆的动力变化(3)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分析杠杆能否再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后来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物理数学联系的兴趣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杠杆,学习杠杆的应用。
突破中考杠杆平衡难点:最省力的作法,杠杆动态平衡,杠杆能否再平衡。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回顾课本内容,查阅以前的学习笔记,并布置思考题课前思考题:用如图所示的杠杆提升重物,设作用在B端的力F始终竖直向下,在将重物慢慢提升到一定高度的过程中,F的大小将()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培养学生自主安排复习的良好习惯,带着新的求知欲进入有效复习二.课堂引入展示杠杆上两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图片,带着问题走进复习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知识点一杠杆的要素1.认识杠杆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学生观察图,回答问题找到图中所涉及的关于杠杆的知学生做题回答问题。
B2.杠杆平衡条件 1. 知道什么是杠杆平衡2.杠杠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平衡条件本身并不难但是涉及到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中涉及几个比较常规的问题必须提出强调,以免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出现问题。
为什么挂钩码前要把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条件下平衡?此实验中要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和位置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新课上已经强调,所以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出现。
八年级物理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在今天的物理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杠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我将引导大家进一步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以期达到对杠杆原理的深入理解。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这一活动,旨在提高同学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大家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同学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支点、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复习导入我会带领同学们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接着,我会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同学们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 实验操作3. 理论讲解4. 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我会对同学们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
5. 课堂小结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堂小结,让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难点: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会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的杠杆原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下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下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将采用游戏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简单的杠杆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重量物品、支架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杠杆,重量物品和支架。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游戏,引导幼儿对杠杆产生兴趣。
我会展示一个杠杆模型,让幼儿观察并猜测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讲解:向幼儿解释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两端(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等。
4. 分享:邀请几名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让幼儿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杠杆翘起一个重物,或者用杠杆保持一个物体平衡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幼儿在应用环节遇到了困难,他们不太能够将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我计划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例如组织幼儿们参观一些实际运用杠杆的场景,或者通过故事和案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杠杆的运用。
总体来说,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和后续的拓展延伸,幼儿们将更好地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第六章力和机械第5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3、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难点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教具钳子,剪刀,纸张,铁丝,笔,硬币,橡皮,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方法提前预习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图,上面画的是谁?(学生:阿基米德)他说过什么众所周知的话?(学生: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能撬起地球)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阿基米德所用的硬棒就是一根杠杆。
也是我们这节课所用学习的内容。
(板书: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进行新课我请两位同学来熟悉以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杠杆。
(请学生用剪刀将一张纸剪成两半,说出使用的感觉。
再请一位同学用铁丝钳来剪断一根铁丝,在说出感觉)学生:要用力,剪刀和铁丝钳绕一个固定点转动。
对,我们要学习的杠杆就是:(板书:)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接下来展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以展示的图片为例,说明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五个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利用导读资料让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评比和鼓励。
请学生在上讲台做小实验:利用硬币,橡皮,尺子和笔,将硬币和橡皮放在尺子两边,使尺子在笔上平衡。
学生上台实验。
学生实验完毕后点评,同时说明:杠杆平衡时的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请同学在刚刚做完的实验上,移动增加或尺子上面的硬币或橡皮(观察到杠杆平衡被破坏了)。
沪粤版八年级理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活动一:教师先用功夫明星吴京早年拍摄的电视剧《太极宗师》画面问同学们是否认识?然后简单描述中国功夫太极拳的精髓—四两拨千斤里面就蕴藏这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然后马上利用一张漫画图片把阿基米德坐在一根长棍子上面的情景展现给大家,这两幅图片,一个是中国的太极功夫,一个是欧洲人的豪言壮语,里面都有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杠杆,这样就顺利成章的把内容展开!深入学习杠杆的相关知识!二、教授新课1.认识杠杆:教师:在西沃白板上呈现三个与杠杆有关的图片,让同学们找出杠杆平衡后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做杠杆.三个杠杆都会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都有支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杠杆五个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学会画出生活中杠杆的力臂.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展示演示实验的器材:在杠杆的一端挂上几个钩码后,问大家在杠杆的右端什么地方?挂几个钩码可以使杠杆保持平衡?你有哪些不同的办法?学生讨论:1)可以在右边相对称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2)可以在右边不同的位置挂不同的钩码。
教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请大家大胆的想象!学生提出猜想:杠杆的平衡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请同学们针对你的猜想,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下《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2)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画出下图所示杠杆力F1和F2的力臂。
2. 画出下图所示的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并标出动力和阻力臂。
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二)、学生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⑴实验目的:研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即研究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⑵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秤、钩码、尺、线⑶实验步骤: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通过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②把钩码挂在支点两侧,调节位置和钩码的多少,使杠杆重新平衡;③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动力×动力臂阻力F2/N阻力臂L2/cm阻力×阻力臂123④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⑤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
(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⑥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⒊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②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下《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九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对图片、实验等信息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科学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 学会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猜想与假设,能对验证方案进行改进,学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
2. 了解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掌握探究活动中各种注意事项、杠杆平衡的条件。
3. 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杠杆的平衡1、问题一:什么是杠杆的平衡?2、观察小实验:知道什么是杠杆的不平衡3、学生动手小实验:请大家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杠杆,并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平衡?二、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1、通过观察二幅图片猜想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可能与力的大小和力臂有关2、实验验证猜想:请大家把刚才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的平衡杠杆,通过加减物体、移动力臂让其不平衡。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1、猜想:F1、L1、F2、L2的数量关系?如何猜想:比如:有a、b、c三个数字你可以怎么猜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2、得出猜想关系:F1+l1=F2+l2;F1–l1=F2–l2;F1 · l1=F2 · l2;F1 /l1=F2 / l23、设计实验方案:为了便于探究挑水怎样才能成水平的平衡状态,可以对它进行简化。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扁担,用钩码代替水桶和水。
4、器材设计:(1)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平衡螺母,这个装置能起什么作用?(2)杠杆调平的方法是什么?(3)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学生通过两画幅图的力臂,比较哪图的力臂更好测量得出结论力臂的画法:一找(支点)二画(力的作用线)三引(垂线)四标(标垂足---直角符号、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5、教师实验验证能满足猜想一:F1+L1=F2+L2和猜想三:F1 · L1=F2 · L2这二个猜想是否都是对的呢?分析:(1)此实验只做一次,能以偏代全吗?(2)观察实验数据的不妥之处,得出要用国际单位6、实验方案的改进(1)、只做一次实验误差大,要做多次实验,至少三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的观察,提炼出杠杆的模型(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生活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助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教学难点】力臂概念的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杠杆,钩码,剪刀,起子,核桃钳,天平【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一、课题引入教师展示核桃钳,剪刀的工作情况.视频展示小孩玩跷跷板的画面。
要求学生寻找这些工具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认识杠杆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提炼出杠杆的基本特点,形成杠杆的最简单模型。
教师介绍杠杆中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逐步认识到杠杆的一些基本特点,自行建构出杠杆的基本模型,这是科学方法中的模型法。
实施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方法之模型法的使用过程。
)学生例举生活中的杠杆。
(设计意图:学生对杠杆认识的内化过程。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问题提出及猜想催生要使跷跷板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一边是小孩,一边是大人,跷跷板是否能平衡?(水平及倾斜)----引出力臂的概念---跷跷板平衡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选用学生相对熟悉的跷跷板,是要引发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对杠杆平衡问题进行探讨,并破除他们认为只有两边力相等时杠杆才能平衡的错误前概念。
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出力臂的概念是为了避免把力臂的概念硬塞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杠杆的平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给出跷跷板水平和倾斜两种情况,是为了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粤
教沪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
[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拓展与练习
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二)生活中的杠杆
[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
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
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
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四、教学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
一、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5要素:支点 ( O ) :动力 ( F1 ) 阻力 ( F2 ) :动力臂 ( L1 ) :阻力臂 ( L2 ) :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L1 = F2L2 )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教学反思: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从生活中的杠杆的共同特征引出杠杆的定义;第二,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
针对第一点,我注重突出“体验”。
事先准备了一些教学用具,如扳手、剪刀、开瓶器,让学生上台来体验这些工具的用途,从中引导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及杠杆的定义;学生对其感兴趣,且对杠杆有更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杠杆五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针对第二点,我先预设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
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本课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我认为该课不足之处:学生实验时间过长,使得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没有归纳小结;实验器材良莠不齐,会造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