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的特点和方法
中西两种药物的对比研究与效果评估
中西两种药物的对比研究与效果评估在人类历史上,药物一直是我们对抗疾病的利器。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更多有效的药物,而且还在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验证,我们也发现中西药物在医学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虽然中西药物在疗效上都有一定的优劣,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药物临床试验的不同,我们很难比较两者的疗效。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对比研究和效果评估来探讨两者的差异。
一、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中西药物研究方法的差异。
中医药物的疗效评估往往是基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再加上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观察疗效。
因此,中药的疗效评估常常是主观的。
西医药物则采用了临床试验的方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安全性试验;第二阶段是临床试验,可以用双盲试验、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进行;第三阶段则是药物的批准上市前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
二、药物特点中医药物和西医药物在疗效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医药物注重整体观察,辨证论治。
中药不能一味地使用,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多个因素,才能明确病因,选取最适合的药物组合,达到最好的疗效。
而西医药物则更加偏向于病理治疗,即根据病因病理学为依据来设计治疗方案。
西药药物更容易清晰地研究和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
但是,西药使用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西药可能会有副作用,如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等。
这也反映了中药的优势,它往往能够通过协调人体内部的系统关系来达到相对安全的疗效。
三、相关研究为了进行中西药物的对比研究,一些学者做出了一些尝试。
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由于药物使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更容易得出结论,因此西药在医学领域的使用更广泛。
但是,研究发现中医药物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在肝病的治疗中,有研究表明,中医药物和西医药物相比,中药的治疗效果更慢,但更加长久和稳定。
中药也能够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环境,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减轻症状、预防复发等效果。
在针灸治疗中食管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针灸对胃肠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为显著。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思考
②对接收ACEI、ABR、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地高辛等治疗患者,假如患者不能耐受可适当
减量或暂时停用;③对LVEF降低患者,确保
出院后延续治疗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思考
23
第23页
新指南尤其推荐,肼苯哒嗪与硝酸酯类药品联 用治疗心衰,其适应证为接收利尿剂、ACEI和 β受体阻滞剂优化治疗后仍有症状中重度患者, 硝酸酯类可降低心衰病死率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思考
5
第5页
从心力衰竭类型看,最少包含:①急性左心衰 (如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 ②急性右心衰(如右室心肌梗死或急性大面积 肺栓塞所致);③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 ④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思考
6
第6页
若依据左室收缩功效来划分,心力衰竭又可分 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近年又 主张废除“舒张性心力衰竭”概念
应该主动探索中医药到底在心力衰竭哪一个 阶段能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对于阶段D患者 进行心室同时化治疗(CRT)后,是否还能 深入增加中医药疗效空间?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思考
22
第22页
心力衰竭药品治疗现实状况
在年ACC/AHA新指南中,基本治疗药品及疗 效评价并无改变:①强调利尿剂早期足量应用;
8
第8页
年ACC/AHA心衰指南及年ESC心衰指南均未 将心肌重构写入,说明心肌重塑在慢性心力衰 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及其与急性心力 衰竭之间关系尚需深入确证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思考
9
第9页
年ESC心衰指南定义:即心力衰竭是含有以下 特点一个临床综合征:①经典心力衰竭症状; ②经典心力衰竭体征;③在静息状态下有心脏 结构或功效异常客观检验证据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相结合,以实现更全面、综合、有效的医疗服务。
这种综合的医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供更好的医疗效果。
在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 整体观念: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注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状态。
西医则更加注重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强调疾病的具体病因病理。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强调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病理和整体调节,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2. 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脉诊等手段来辨别病情。
西医则依靠临床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等现代医学技术来进行诊断。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以提高准确性和综合性。
在治疗方面,中医注重调理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等方法,而西医则注重药物治疗和手术等干预措施。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在治疗上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3. 药物应用:中医主要采用草药、中药制剂等中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
西医主要使用化学药物,依靠临床试验和药理学研究来评价疗效。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综合运用中药和西药,发挥各自的优势。
4. 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中医注重强调平衡和预防,通过调节饮食、锻炼、养生等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
西医注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通过疫苗接种、健康检查等措施来预防疾病。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更加重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的调整和综合干预,以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健康。
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强调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它旨在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学护理。
临床医学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展和进步。
05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 地位与作用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互补优势
中医和西医各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可以充 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诊断
临床医学中的中西医结合诊 疗指南
汇报人:
2024-01-01
• 中西医结合诊疗概述 •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理论基础 •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实践应用
•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研究与展望 •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地
位与作用
01
中西医结合诊疗概述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医结合诊疗是指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方法、技术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以提 高疾病诊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体化诊疗
未来,中西医结合诊疗将更加注 重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综 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疗手段,
实现精准治疗。
综合医院建设
综合医院将成为中西医结合诊疗 的重要阵地,通过整合中医和西 医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
位、一体化的诊疗服务。
科研创新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强调实证和微观分析,两者结 合有助于形成全面、准确的诊断。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培训与教育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中西 医结合诊疗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
观察2023-11-07•引言•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绞痛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在临床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疗程为4周。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
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临床观察观察对象与分组观察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的100例心绞痛患者,年龄在45-75岁之间,均符合心绞痛诊断标准。
分组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每组各50例。
观察指标与方法观察指标主要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变化等。
观察方法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汤剂和西药联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西医组仅采用西药治疗。
观察周期为3个月。
观察结果:经过3个月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变化等方面均优于西医组。
结果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在缓解症状、改善心电图表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中药汤剂的加入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精准治疗,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更好地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为心绞痛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观察结果与分析0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研究中医认为心绞痛属于“胸痹”、“心痛”范畴,病机为气血亏虚、痰浊痹阻、心脉不通。
治疗原则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西医认为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的医疗模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升级,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意义1.综合优势: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综合运用双方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医疗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则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研究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药物治疗。
两者结合可以互补不足,共同促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临床需求:许多疑难杂症难以用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方法解决,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更有可能找到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对个性化治疗的需求,提高治疗成功率。
3.交流合作: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需要医学界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促使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对于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现状1.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推动中医药走向全球。
政策的支持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2.学术研究:在学术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都开始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
通过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逐渐探索出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
3.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很多医院和诊所已经开始推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些临床实践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1.优化研究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推进中医药临床试验规范化
深入挖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 础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 的理论指导。
加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方法学质量 控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 面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 血管疾病治疗体系。
中医药治疗标准化的推进
未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治疗标准和规范,提高治疗效果的可比 性和可重复性。
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医 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
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策略
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中药治疗原则及方剂选用依据
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 络、温阳散寒、益气养阴等治法。
方剂选用依据
中药方剂选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型而定,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 枝汤、生脉散等。这些方剂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详细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 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包括症状 、体征、实验室检查异常等。
03 严重程度评估
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评 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 措施。
0 因果关系判断 4分析不良反应与中医药治疗之
间的因果关系,以明确不良反 应是否由治疗引起。
05
机制探讨与作用靶点研究
中医药对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影响
药物配伍使用。
当归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 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 化等病。可煎汤内服或浸酒、熬
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重点专科20XX年上半年度工作汇报
2008年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年度工作计划一、临床技术水平本学科的主攻专业方向,是研究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高血压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以及代谢综合症等心血管疾病。
1 .诊疗水平:高血压病:根据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总结血压类型辨证治疗高血压病,总有效率达到88.7%;养阴平肝法控制晨峰血压,总达标率达到77%;滋补肝肾法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观察治疗后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分别为治疗前的74.5%和74.7%,消退率为25.5%和25.3%。
在上述临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高血压病的诊疗规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冠心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GPnbTIIa基因多态性的临床试验研究部分,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奠定新的基础。
自创冠心I号协定方及冠心H号协定方可提高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疗效,改善心绞痛疗效判定总有效率达96.6%。
冠心病PCl术前后中医药参与:我们运用中医药分阶段论治,可显著降低降低PCl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目前已达省内先进水平。
在上述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冠心病的诊疗规范。
慢性心力衰竭,我们自行研制的参附强心合剂治疗心衰,取得了独特疗效。
制定慢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规范,便于今后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心律失常:我们自制了以养血调肝、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的养心I号,有益气通阳行血之功效的养心II号,自1996年以来治疗患者数千例,总有效率达到87%,未有因毒副作用停药的病例。
我科己制定诊治心律失常的诊疗规范,拟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高脂血症:运用我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所授降脂经验方并随证加减,总有效率达87%,并避免加大西药用量而出现毒副反应。
拟今后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应用中医药制约西药不良反应并提高疗效:研究怎样既保存西药临床作用又避免其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对此已有相应的论文进行小结并己经发表。
近年临床试验及指南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启示
面如 何按 照循 证 医学 原 则 , 挥 中西 医 互补 优 势 , 发 以主 要 临床 终 点 事 件 为观 察 目标 , 观 评 价 其 疗 效 , 目前 中西 医结合 防 治 冠・ 客 是 痛
面临 的 一 个主 要 问题 。
关键 词 : 证 医 学 ; 循 临床 试 验 ; 西 医结 合 ; 心 痛 中 冠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4 R 5 . R 4 . 2 6 2 文标识码: A 文章 缡 号 : 6 2—1 4 ( 0 9 O —0 7 — 3 17 3 92 0 )4 3 9 0
Ab ta t Th e u t fr c n l i l r l a d g i e ;e f 0 o a y h a td s a e h v a i n f a ti p c n c r i v s u s r c : e r s lso e e t i c i s n u d l so r n r e r i s a e h d asg i c n c n a ta n c e i m a t a do a c — i lr f l e p cal e c t n o sc r n r t r e t n Ho o f l w h rn i l fe i e c a i d, s e il i p r u a e u o o a y i e v n i . e yn n o w t o l t e p icp e o vd n e—b s d me iie d v l p t e a V n o a e dc n , e eo h d a —
o s r a in,st e ma n p o Im fI W M o r ame t0 o o a y a t r ie s . bevt o i h i r b e o C f rt e t n fc r n r re y d s a e Ke pI:e ie c y wo 【 s v d n e—b s d me ii e it g a i eCh n s n se n me iie c r n r re y d s a e a e d cn ;n e r t i e e a d we t r d cn ; 0 0 a y a t r ie s v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作一下评述。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法一般来讲,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互渗透。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两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
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
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
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
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
多年来,对这两种分型进行了不少的对比研究,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
但由于其着眼点和依据不同,不可能完全对应,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和西医的分型常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取代。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余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符合条件的病人118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58例。
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关键词: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效【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84-02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极大。
根据我国50家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
提示预后严重。
chf除药物治疗外,尚缺乏其它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或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而难以耐受治疗。
中医中药在chf的防治及原发性心脏病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毒副作用小,易于耐受。
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于余江县人民医院2005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
年龄在15-82岁,平均年龄(56.0±8)岁,病程6个月至9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治疗组58例。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委员会心力衰竭研究组1995年制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1998年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
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心、功能ⅱ一ⅳ级的轻一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适宜药物长期观察,可纳入观察病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继续教育答题卡(2008年1月第1期试题)
C 有 时 以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为 前 驱 症 .
状
1 . 量脑 桥 出血 表 现 为 : 5大 A. 速 进 入 昏迷 迅
B. 四肢 瘫 痪
D 意识 障碍 多见 , 痛 不 明显 . 头
E 常 伴 眼 底 视 网膜 出血 .
D. 定 有 偏 瘫 一 E 发病 "天头部 C . 3 - ' T可正常
病杂志》 订户 , 答题卡 复印无效。 4 邮 寄及 汇款 地址 : . 太原解放 南路 8 5号 《 中西 医结合 心脑
血 管 病 杂 志》 辑 部 , 政 编 码 :30 1 编 邮 000 。
2 答题卡 可于每半 年答题 完毕后 一 次性 寄 回编辑部 , 辑 . 编 部在评分合 格 后给 予 办理 学分 证 书 , 员需 同 时 交纳 工本 费 学
A. 早 期 溶 栓 治 疗 超
B. 凝 治疗 抗
C. 匿 格 征 阳性 克
D. 脑脊液压 力增 高
E. 吐 呕
C. 血 小板 聚 集 治 疗 抗 D. 纤 治 疗 降
Hale Waihona Puke B. 脑 出 血 血 肿 > 1 小 5mL
C. 壳核 出血血肿<3 , 0mL 病情 尚平稳 E. 脑保 护 治 疗 8 对 多数蛛 网膜下腔 出血 。 、 防止再出血的根 D. 生命体征和心 肾功 能正常 本 方法 是 : E. 有脑疝形成可能 1. 核出血可表现 为 : 3壳 A. 卧床 休 息 4周 ~6周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 : .
A. 动 中发 病 活
1 关 于 脑 出血 的 治 疗 。 列 哪项 是 正 确 的 : . 下 A. 缩 压 维 持 在 1 0 mmIg~ 1 0 收 2 - I 3
中外专家研讨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进展
1384辨证施治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48例陈永敏河南省唐河县中医院(473000)摘要: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临床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的疗效。
方法筛选本院48例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疗效。
疗效治疗48例,痊愈38例,好转7例,无效中转手术3例,总有效率为93.7%。
结论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疗效显着。
关键词:阑尾炎;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阑尾炎是一种极常见的急腹症,并常合并一些内科疾病,针对临床上这一常见症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确诊患有内科疾病并合并阑尾炎,其中,男28例,女20例,内科疾病急性心肌梗塞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供血不全2例,心肌缺血8例;心律紊乱5例;高血压6例。
老慢支、肺气肿13例;肺心病、心衰恢复期1例;急性上呼吸道炎症3例,肝硬化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1例;肾病综合征1例;脑血栓形成、偏瘫2例。
1.2入选标准首次发作,有较典型的阑尾炎症状及体征;发病时间不超过24小时;腹膜刺激征局限于右下腹;患者及家属要求药物治疗;较重的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不包括坏疽穿孔型阑尾炎、梗阻型阑尾炎。
2治疗方法2.1中药治疗2.1.1根据阑尾炎的中医辨证分类用药川楝子、延胡索、丹皮、桃仁、木香、大黄、金银花、红藤,用于单纯型阑尾炎。
金银花、蒲公英、大黄、冬瓜仁、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生石膏、天花粉,用于化脓型阑尾炎。
根据病情每日1或2剂。
2.1.2中药针剂蕴热期、毒热期可在静脉内滴注大蒜、四季青或黄芩苷注射液,以加快对热象控制。
痈滞期则肌肉注射当归或丹参注射液,以加强活血化瘀。
2.1.3内科疾病给予对症治疗其它疾病除了专科医师治疗外,我们都在用药3天后,阑尾炎病情已有明显好转,则可针对某些脏器疾病辨证加药,例如高血压病加龙胆泻肝丸,用于肝郁化火、风阳上扰;脑立清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全鹿丸用于阴阳俱虚、虚阳上逆。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稿约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稿约作者: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03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国家级医学期刊。
期刊为旬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36/R,国际刊号ISSN 2095-6681。
邮发代号82-745。
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各级科研课题论文的投稿,尤其是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论文一经审查合格,即优先发表。
同时欢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报道等文稿。
1 本刊栏目本刊常设栏目包括:论著、综述、临床交流、基础研究、临床护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医学广角等栏目。
2 本刊对来稿的要求来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材料真实,文字通顺,文责一律自负。
2.1 文题:文章的文题应力求简明、醒目,并充分反映文章主题。
中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不用非公知公认缩略语、字符及代号等。
2.2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列在作者姓名下面。
如多位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分开。
文稿若有作者简介,其具体格式为【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或出生地、职称、学历(或学位)、研究方向】;通讯作者应注明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2.3 摘要:论著须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及国名。
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多医学研究机构纷纷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以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和机制。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意义重大,旨在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
据统计,我们国家约有60%的人口倾向于选择传统中医疗法。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能够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看待人体健康。
然而,由于中医疗法的传承较为分散和缺乏系统的科学验证,其局限性也日渐凸显。
与此同时,西医以其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药物疗法为人们所熟知,西医的科学性和遵循“证据为先”的原则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应运而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通过制定科学的研究设计和严格的研究标准,可以准确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各种疾病的疗效。
同时,还可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以期深入了解中医和西医的互补关系。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通过比较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有效性。
临床试验的设计要科学且合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疾病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表明,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临床试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还可以采用观察研究、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等方法进行。
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来得出结论的。
系统综述是将多个相关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研究的证据水平。
荟萃分析是对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难点之一是如何统一中西药物的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
由于中药的药理机制复杂且多样,常常存在批次差异和个体差异,因此其疗效的评价往往比较困难。
此外,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剂量标准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干预BMCs的优势及在心脏修复再生中的价值
充盛于骨髓,BMCs亦可如常行使其职。肺为‘‘气之本”,“朝百脉”,BMCs动员迁移过程需要其 气化调节。五脏生克制化,尤以肾为中医药认识BMCs的核心藏象,他脏亦对BMCs生理、病理 等内质外象有所相关具体独到论识。 3 中医药动员BMCs修复心脏临床研究
目前,BMCs动员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较为成熟,以细胞因子动员剂应用多见,因其靶向局部 性而无法避免相关副反应事件。中医药具有和合思想、整体性及疗效先导优势,促使中医药在基于 西医对干细胞革新认识中而结合发展干预干细胞研究。 3.1参附注射液动员BMCs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应
BMCs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利用细胞因子动员BMCs治疗病损心. 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相关系统评价均对其在心脏再生领域的应用价值与前景给予肯定。多种疾病 基于BMCs治疗逐渐趋于规范化与标准化,如移植BMCs治疗多发性骨髓瘤。BMCs临床研究目前 主要集中在小样本的效应观察,不良反应报道较为常见,但总体是偏于轻度的,缺乏生存质量相关 研究。通过介入与外科手术移植BMCs修复再生严重病损心脏试验在国内外正积极开展,可以说心 脏再生医学从实验室转化于临床的时代已经到来。 2中医对BMCs理论认识 2.1阴阳思想统领对BMCs的整体认识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色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色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点是多样性、综合性和协同性。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西医两种传统医学文化,还吸收了现代医学的新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
1. 整体观念
中西医结合学科强调治疗和预防疾病不仅要针对病症,更要从整体上考虑人的身体和生理机能变化。
这种整体观念是中西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2. 病因治疗法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个关键研究领域是病因治疗法。
中医特别关注病因和病机。
西医通常只关注病症和病理学。
中西医结合学科重视病因,将中医与西医病因学结合起来,以治疗人体生态环境中的不平衡问题。
3. 重视辩证施治
中医辩证施治的理念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施治注重个体差异化和疾病整体处理和个性化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面辨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小样本临床试验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小样本临床试验。
这种试验通常采用小样本人群进行临床试验,以加快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进展。
总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色研究是综合性、小样本临床试验和治疗和预防疾病整体观念等。
这些特点使得中西医结合学科成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有助于提高人们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疑难杂症,并对全球医学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5 ] 易俊. 9 O 例经皮肾镜取石超声引导 体会[ J ] . 中 国临床 医学影 像杂 志 , 2 0 1 1 , 2 2
( 1 ) : 4 5 — 4 6 .
获得 肾血流 的直观信 息 、成像清 晰度高 ,可避免 穿刺通
( 本 文校对 : 杨
佳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2 )
◎
本组使用 彩超 定位 引导的 1 3 4 例 患者 ,一 次性通道 建立 成功 1 2 6例 ,成 功率高于 B超组 ,可 以认 为彩超对 于提
高通道建 立效率 、缩短手 术时 间、增加 安全性而 言应该
第 2 0 1 1 卷 3 年 第 7 1 3 月 期 ・ 总 上 第 半 1 月 6 5 期 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在血肌酐 、尿素氮 发生异常前 敏感 、早期 、动 态地 了
解到 肾脏血流动力学 的变化 ,为 肾功能不全诊 断开辟新
的检 查 途 径 ,更 为 直观 和 快 速 。
[ 2 ] 王秀云. 彩 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建立经 皮肾镜 T作通 道的 临床应用 _ J ] . 哈 尔滨
医科大学学报 , 2 0 0 8 , 4 2 ( 5 ) : 5 3 3 5 3 4 . [ 3 ] B a s i r i A, Z i a e e A M, K i a n i a n HR , e t a 1 . U h r a s o n o g r a p h i c v e r s L l s f 1 u 。 r 。 s c 。 p l c a c c e s s f o r p c r e u t a n e o u s n e p h r o l i t h o t o my :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 J ] . J E n d o u r o [ , 2 0 0 8 ,
至于有 害于患者健康 的方法 加 以揭示 ,以避免 该方法 损 害更多患者 的身心状态 。
心血管疾病仍作 为社会 的重大健康 威胁 因素 存在 ,急需 在新 时期研究 出更 为优化预 防手段 。本 文以 阐明临床试 验在心血管疾病 的中西 医结 合治疗 中具有 的作用 ,对 临
床试验的相关 特点及方 法进行 了研 究 ,得 出临床试验极 其必要且有效 的结论 。 心血管疾病作为 当前 临床上 常见的疾病 ,一旦发病 , 会使患者的生存及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为 患者造成极大的治疗负担与手术费用,加强对心血管疾病
道上 的较大血管 ,有效 监测通道建 立 的过 程 ,增 加 了通
道建立 的安全性 ,提高通 道建立 的效率 。采用彩 色多普 勒超声引导建立肾穿刺通道行微通道取石术 治疗 肾结石 ,
定位 准确 、操作简 便易行 、价格便 宜且并 发症少 ,并 取
是有效的。彩色多普勒成 像技术 应用后 ,我们发 现 肾功
中西 医结合 心血 管病 临床试验 的特点 和方法
何 竞
( 江西省上饶市铅 山县 中医院,上饶 3 3 4 5 0 0 )
关 键 词 : 心 血 管 疾 病 ; 中西 医结 合 ; 临床 试 验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2 7 7 9 . 2 0 1 3 . 1 3 . 0 8 2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1 3 0 1 2 0 0 2
能受损时肾内血 流 的变化 明显早 于形态上 的改变 ,彩超
得了 良好 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 文献
[ 1 ] 吴 明晓. 彩色多普勒超声 引导在经 皮 肾镜治疗 肾结石 中的应 用l J ] . 中国临 床 保 健杂志 , 2 0 1 1 , 1 4 ( 4 ) : 3 4 l 一 3 4 2 .
2 2 ( 2 ) : 2 8 1 — 2 8 4 .
“ 微通道取石术是泌尿外科微创手术 中的一个 重要组 成部分 ,成为肾脏铸 型结石 、鹿 角型结石 和输尿管结 石
现代治疗 的主要手段 。 ” _ 4 其创伤小 ,恢 复快 ,疗效确切 。
“ 但也存在 一定 的并 发症 ( 如 肾 出血 、肾周血 肿 、尿 外
1 . 1 . 2 意义 心血 管疾 病 以 中西 医结 合 的方 法进 行 治 疗 ,需要 以临床试验 作为直接 依据 ,分析在 西医对患 者 做 出具体诊 断 ,且 为患者调整 治疗药 物、干预患者生 活 方式 、采取适 当的手 术方式 与器械之后 ,中医药介入 治 疗可否进一步使患者生活质 量与 预后状况 得到 改善 ,或 者 比较长期接受 中医药 治疗 与西 药治疗 的心血管病 患者 的疗效 ,以总结单 独治疗 与结合治疗 的结果 ,最终得 出
[ 4 ] 康利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微创经 皮 肾镜 取石 术并发症 的 临床分析 『 = _ = J ] . 广
西医科大学学报 , 2 0 0 9, 2 6 ( 6 ) : 9 4 5 9 4 6 .
渗 、邻近器官损伤 、动 脉瘤 、动静脉痰) 。 ” [ 5 彩色 多普勒
超声用 于经皮 。 肾镜通道 的建立过 程 中最 大的优势 在于可
当前时期影 响人类生命 健康 的各 类疾病 中 ,心血管
疾病居 于主要 的地位 ,近几 年 ,通 过临床 医疗研究 人员
研究工作 的开展 ,是 以特定 的样本 人群作 为对象 ,致力
于验证某种治疗方法所具 有 的实际疗效 。它主要是 通过 两种途径展现 自己的作用 ,即:通过挖 掘某些具有 确切
的努力研究 ,此病症 的预防 以及 治疗方 面取得 了大幅度
的进展 。但是 ,这种 防治在 目前依 然 未 能达 到彻 底性 ,
疗效却未得 到人们 认 同的治病 方 法 的优 势 与实 际疗 效 , 以使该方法得 到人们 的接受 ,在调整 、完善 、应 用 以及 推广 的过程中 ,造福于更多的患 者 ,使 更多的病人获益 ; 或者通过对某些并 未有本质 疗效但 因为表象错 误流行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