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它通过使用各种影像设备,如X光、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波等,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图像信息。

它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和非破坏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1. X光:X光技术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

它通过使用X射线穿过人体,然后被接收器接收并转化为图像。

X光可以用于检查骨骼结构、肺部和胸部疾病的诊断。

然而,X光无法提供关于软组织结构的详细信息。

2.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的影像技术。

通过在不同角度上扫描身体部位,CT扫描可以提供关于器官、骨骼和血管等结构的详细信息。

它在肿瘤的诊断和手术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损耗的无辐射影像技术,可以产生人体内部详细的解剖结构图像。

MRI可以提供关于器官、血管和软组织的丰富信息,对于诊断脑部和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骨骼疾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4. 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使用高频声波产生人体内部图像的影像技术。

超声波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脏病学和肝脏疾病等诊断领域。

它可以提供实时图像,并且不会产生辐射。

超声波在手术指导和组织活检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核医学:核医学是一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药物,并通过摄取这些药物来检测人体内的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影像技术。

它通常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核医学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技术。

6. 心电图:心电图是用于记录和显示心脏电活动的图像技术。

它通过将多个电极连接到患者的胸部、四肢和颈部,测量和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射线、声波、磁场等物理力学原理对人体进行无创、准确、直观的影像检查、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下面将介绍几个医学影像技术的名词解释。

1. X线造影:X线造影是一种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不同部位产生影像的技术。

在这种技术中,医生将辐射X射线通过人体,然后使用检测器捕捉X射线通过人体后所产生的影像。

通过X线造影,医生可以检测到骨骼和某些软组织的异常情况。

2. CT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横断面图像的成像技术。

在CT扫描中,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通过一种圆环状的机器进行扫描。

扫描时机器会以位于患者体内的X射线探测器为中心,绕患者旋转,同时发射X射线,并收集经不同角度探测器通过的射线,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CT扫描可以检测脑部、胸部、腹部和盆腔等器官的异常情况。

3.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原理生成人体内部的影像。

在MRI检查中,患者需要躺在装有磁体的机器中,磁体会产生强大的磁场,然后通过体内的无线电波信号获取图像。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柔软组织如脑、脊柱、关节等进行观察。

4.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对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诊断的技术。

在超声波检查中,医生在人体上通过轻轻地移动探头,探测器会发射超声波经皮肤进入体内,然后根据超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信息获取图像。

超声波检查可以检测和评估内脏器官、血管、肌肉骨骼等的情况。

5. 核医学影像:核医学影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注入人体,再通过探测器捕获核素发出的放射性粒子产生图像的技术。

核医学影像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核医学影像可以检测和评估心脏、肺部、肾脏、骨髓等内部器官的功能和病变。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nxpdy
49. 放大率:放大的影像比实际肢体增大的倍数叫放大率或称放大倍数。 50. 第一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贴暗盒面或立位摄影架面板,或者是摄影床的床面。左侧远 离暗盒或床面,冠状面与暗盒面或床面倾斜一定角度。 51. 宽容度:是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52. 听眶线: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此线为解剖学上的颅骨基底线,或水平线。 53. 透光率:透过照片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54. 增感率:在照片上取得相同的密度值 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要的曝光量之比值。 55. 平均斜率:连接胶片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D1 和 D2 的直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56. 栅比:是铅条高度与铅条间距之比。 57. 定影:就是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掉的过程。 58. 时间减影:用作减影的两图像是在不同显影时期获得的。 59. 球管热容量:X 线管处于最大冷却率时,允许承受的最大热量。 60. 均匀度:主磁场的均匀性系指 B0 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的大小变化。 61. 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可辨认的邻接物体空间几何长度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率。 62. CT 值: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 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63. 时间飞跃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 MR 信号。 64. 进动:原子自旋轴与主磁场的轴线有一小角度不完全平行,并围绕主磁场轴作较慢的旋转。 65. 纵向弛豫:通常将 Mz 的恢复称为纵向弛豫,是自旋一晶格弛豫的反映,因此又称其为 T1 弛豫。 66. 螺距:定义为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值。 67. 像素:又称像元,指组成图像矩阵中的基本单元。 68.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探测其行踪, 达到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技术。 69. 放射自显影技术:利用射线能使感光材料感光的原理,探测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在生物组织中 分布状态的一种显影技术。包括宏观自显影、微观自显影、电子显微镜自显影等。 70.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通过显示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浓聚、排泄过程及分布的影像, 从而判断机体组织的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 71. 阴性显像:正常部位能摄取放射性药物,病变部位失去相应功能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72. 阳性显像:病灶部位放射性摄取高于正常组织的显像。 7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74.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75. 电子俘获:原子核中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 不稳定,多余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产生俄歇电子,或发射特征性 X 线。 76. 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77. 有效半衰期: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下减少一半的时间。 78. 韧致辐射:β-粒子与物质作用,部分能量变为 X 射线,发生率与受作用的物质原子序数成正比。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医学影像技术教案教案

医学影像技术教案教案

医学影像技术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安全操作和诊断准确性评估。

4. 了解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技术的概述1.1 医学影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1.2 医学影像技术的分类和发展历程2. 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2.1 X射线摄影技术2.2 CT扫描技术2.3 核医学影像技术3.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3.1 超声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2 彩色多普勒技术3.3 细针穿刺技术的超声引导4. 磁共振医学影像技术4.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2 磁共振造影技术5. 医学影像技术的安全操作5.1 辐射安全措施5.2 超声安全操作5.3 磁共振安全操作6. 医学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性评估 6.1 影像学质控指标6.2 影像学诊断准确性评估方法7.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7.1 临床诊断与治疗导向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7.2 医学影像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示范法:通过展示各种医学影像技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引导学生正确操作设备。

3. 实践法:在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或诊断中心,组织学生进行影像设备操作和影像学诊断实践。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医学影像技术在特定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习笔记和作业成绩:考察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和诊断报告:考察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操作和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考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资源1. 教材:- 《医学影像技术导论》- 《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指导书》2. 影像设备:- X射线摄影设备- CT扫描设备- 核医学影像设备- 超声影像设备- 磁共振影像设备第六部分:教学计划本教案为60学时的课程安排,每周3学时,共20周。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X 线摄影(radiography):是X 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 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过准直器的X 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 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 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 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 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 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IP):是CR 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

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字X 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 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解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自然对比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3、造影检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以产生明显对比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4、CT:CT不是X线摄影,而是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5、DSA: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胳和软组织的减技术骨、关节系统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1克骨内的钙盐含量正常。

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在长骨松质内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密质骨表现分层,变薄现象在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形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2、骨质破坏:destructionofbone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

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早期在哈氏管周围,X线表现破坏呈筛孔状,骨皮质表层的破坏,则呈虫蚀状3、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其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骨皮质边缘模糊,骨骼可见到各种变形,及假骨折线等征象4、关节破坏:destructionofjoint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崐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其X线表现是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的骨破坏和缺损5、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与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

明显狭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

纤维性强直X线表现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并且无骨小梁贯穿,但临床功能丧失6、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死骨的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7、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利用各种影像技术来获取并解释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监测。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对于人类身体结构和疾病诊断有了更深入、精准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本文的概要介绍,并介绍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其次,在“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一些与此领域相关的重要概念,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然后,在“具体医学影像学技术解释”部分,我们将对三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包括X射线摄影、超声波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

接下来,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解释”部分,我们将探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计划制定以及病情监测与随访。

最后,在“结论和总结”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做一些推测和考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医学影像学相关术语、技术和应用进行解释说明,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医学影像学领域,并认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文对该领域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考。

2.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2.1 医学影像学概念解释医学影像学是一门致力于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观察和诊断的学科。

通过使用不同的成像模态,医生可以获取内部器官、组织和结构的图像,帮助他们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2.2 影像模态解释影像模态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技术。

常见的影像模态包括X射线摄影、超声波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

每种模态都有其特定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提供不同层次或视角下的人体结构信息。

- X射线摄影:通过使用X射线辐射,将人体内部结构投射到感光或数字传感器上,并生成相应的X射线片或数字图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 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如X光、CT扫描、核磁共振等,将人体内部的信息转化为图像,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X光X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通过人体组织产生阴影图像。

在医学影像学中,X光主要用于检查骨骼和某些软组织的异常情况,如骨折和肺部感染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横断面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图像,并可用于检查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情况,如肿瘤、血管疾病和脑部损伤等。

4.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高分辨率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检测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得图像信息,可以用于检查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情况,如脑部疾病、关节损伤和肌肉疾病等。

5. 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图像。

超声波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产科、心脏和器官的检查,可以检测胎儿发育情况、心脏功能和腹部肿块等。

6. 核素扫描核素扫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质来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功能的影像学技术。

在核素扫描中,患者会被给予服用或注射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然后使用专用的探测器来检测放射性信号,以获得图像信息。

7. 磁共振造影磁共振造影(MRA)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观察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常使用对血液有强磁性的药物作为造影剂,以增强血管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楚地显示血管的情况。

8. 数字化断层摄影数字化断层摄影(DSA)是一种将X射线图像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处理血管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DSA可以用于观察血管的狭窄、扩张和阻塞等情况,以辅助血管介入手术的规划和执行。

9. 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化合物来观察人体组织代谢活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PET扫描常用于检测肿瘤的活动程度、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和心脏血流等。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就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得本领,X线得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得密度与厚度相关。

穿透性就是X线成像得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就是进行透视检查得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得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得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就是X线摄影得基础、4。

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

造影检查:用人工得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得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得形态与功能得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得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就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得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就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得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与碘制剂9。

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得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

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得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得部位而达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得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2。

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得投影、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得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得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得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得标称值、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得连线、5。

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得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得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得连线。

8。

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得连线、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得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得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得线、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得距离。

大学医学影像技术教案

大学医学影像技术教案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技术授课对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成像原理及常用设备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医学影像图像的能力,以及运用医学影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一、医学影像技术概述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2. 医学影像技术的分类3.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二、医学影像成像原理1. X线成像原理2. CT成像原理3. MRI成像原理4. 超声成像原理三、常用医学影像设备1. X线摄影设备2. CT设备3. MRI设备4. 超声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展示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医学影像技术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医学影像技术概述- 讲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 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分类,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技术。

- 讲解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

2.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以X线和CT成像原理为例,讲解成像的基本原理。

- 以MRI和超声成像原理为例,讲解成像的基本原理。

3. 常用医学影像设备- 介绍X线摄影设备、CT设备、MRI设备和超声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医学影像设备的优缺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医学影像教案

医学影像教案

医学影像教案导言:医学影像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诊断、治疗及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介绍医学影像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提高其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医学影像学的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医学影像学是运用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对组织器官、病变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帮助医生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1.2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医学影像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X射线技术的发现和应用,随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超声波、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

二、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2.1 X射线检查2.1.1 传统X射线检查传统X射线检查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后在胶片上形成影像,常用于骨骼、胸部和腹部的检查。

2.1.2 CT扫描CT扫描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进行多角度扫描,并借助计算机技术重建图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精确的断层影像,用于检查脑部、腹部、胸部等内部结构。

2.2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利用超声技术对人体进行探测和成像,具有无创伤、无辐射等特点,常用于孕妇产前检查、腹部、乳腺等器官的检查。

2.3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通过检测人体内部组织的磁特性,用于检查脑部、关节、脊椎等。

2.4 核医学扫描核医学扫描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物质注入人体,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辐射进行成像,常用于心脏、骨骼等疾病的检查。

三、医学影像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3.1 诊断与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组织结构、器官形态、病变特点等,辅助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评估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医学影像不仅可以检测和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手术导航等,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医学影像教案设计

医学影像教案设计

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
检查中操作
核对患者信息,了解检查部位及目的,选 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参数。
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检查,注意患者体 位、呼吸等配合要求,确保图像质量。
检查后处理
注意事项
及时保存和传输图像数据,做好设备维护 和保养工作。
遵守放射防护原则,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 安全;掌握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 症;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
医学影像技术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医生可以根据医学影像技术提供的病灶信息,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风险
医学影像技术为手术提供精确的导航
在手术前,医生可以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对手术部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规划,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 性。
医学影像技术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医学影像技术设备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需要相应的成像设备,如X射线机、超声仪 、核磁共振仪等。这些设备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等特点, 能够获取高质量的医学图像。
02 医学影像检查方法与操作 规范
常见医学影像检查方法介绍
X线检查
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对人体组织结构进行成像,适用于骨骼、胸部 等部位的检查。
CT检查
Hale Waihona Puke 医学影像解读方法学习医学影像需要掌握各种成像技术 的原理和特点,以及正常和异常影像 的识别方法,包括形态学、功能学和 代谢学等方面的分析。
常见疾病影像表现
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常见疾病的医学 影像表现,如肺炎、骨折、肿瘤等, 掌握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
拓展延伸:新兴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应用探讨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 应用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X射线:一种电磁辐射,用于医学影像学中,通过对人体的X射线透视或摄影来获取影像信息,用于诊断和治疗。

2\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多个X射线投射角度的扫描,结合计算机处理重建图像,以获得更详细的横断面图像。

3\MRI(磁共振成像):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图像,以显示人体内部结构。

MRI适用于对软组织和脑部疾病的诊断。

4\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核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注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测量活动细胞的代谢水平,以获取图像。

PET主要用于检测癌症和脑功能异常。

5\磁共振造影(MRI):通过在MRI扫描中给患者注射对比剂,以增强磁共振图像的对比度,帮助诊断。

6\X射线造影:通过在X射线检查中给患者注射对比剂,以增强X射线图像的对比度,帮助诊断。

7\超声波(超声):一种使用高频声波来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超声波适用于观察胎儿发育、引导手术操作以及检测血液流动等。

8\核磁共振(NMR):一种使用核磁共振技术来获取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核磁共振适用于检测脑部疾病、肌肉骨骼损伤等。

9\放射学:研究使用放射线等辐射来诊断疾病的科学和技术。

10\放射科医生:使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的专业医生。

11\放射剂量:患者接受放射线检查所受到的辐射量。

放射剂量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减少对人体的损害。

12\DICOM(数字成像和通信医疗):医学图像和相关信息的标准格式,用于图像的传输和存储。

13\PACS(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一种医学影像学系统,用于存储、传输和查看医学影像。

附件:附件1:X射线图像示例\jpg附件2:MRI扫描结果\xlsx附件3:PET扫描报告\pdf法律名词及注释:1\侵权: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知识产权侵权、人身权益侵权等。

2\保密协议:双方约定的保密事项和保密义务的确认。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1.X线: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2.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为自然对比。

依靠自然对比所获的X线图像,称为平片。

3.人工对比: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

这种引入的物质称为造影剂。

4.造影检查:用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称为造影检查。

5.CT:用X线摄影,对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该层面的重建图像,是数字化成像。

6.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7.多普勒效应: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2.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3.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4.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5.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增多。

6.骨膜异常: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是由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常提示病变存在。

7.Codman三角:即骨膜三角,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为骨膜三角。

8.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9.关节肿胀:常由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所致。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X线片的密度:胶片中的感光乳剂在光作用下致黑的程度称为照片密度。

密度分辨率(CT):低对比度的情况下,图像对两种组织间最小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

空间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情况下,密度分辨率大于10%时图像对组织结构空间大小的鉴别能力。

康普顿效应:入射光子与原子外层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光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获得能量后摆脱原子核的束缚,从原子中射出,而入射光子损失一部分能量后改变了频率和方向后散射了出去,这种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

X线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光子数目和能量总和。

IP板:是CR关键元件,是信息记录,实现模数转换的载体,代替传统的屏-片系统。

滤线栅的栅比:铅条高度和铅条之间间隔的比值,值越大,吸收散射线越好。

静脉肾盂造影(IVP):静脉注射造影剂,经过肾脏排泄至尿路使其显影,病人痛苦小,适合结石,结核,肿瘤,先天性畸形等。

mask像(DSA):不含对比剂的,在打入对比剂之前的摄片。

重复时间(TR):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个周期同样激励脉冲出现经历的时间。

回波时间(TE):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开始到采集回拨信号之间的时间。

反转时间(TI):指施加180度反转脉冲使磁化矢量反转到负Z轴方向到施加90度激励脉冲中间的时间段。

减影:通过计算机把血管影像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而凸出血管的技术。

注射流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

T1加权像:SE序列中,通过采用短TR短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映组织T1特征的图像。

T2加权像:SE序列中,通过采用长TR长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映组织T2特征的图像。

质子密度加权像:SE序列中,通过采用长TR短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应组织质子密度特征的图像。

纵向弛豫:高能态自旋将能量传到周围环境中的过程。

横向弛豫:自旋质子自身产生的磁场相互干扰导致的彼此相位一致性丧失。

静态显像:显像剂在脏器组织和病灶达到分布平衡时的显像。

动态显像:显像剂引入人体后,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或间断地多幅成像,用以显示显像剂随血流流经或灌注的脏器,并被组织不断摄取与排泄在器官内反复充盈和射出的过程所造成的脏器内放射性在数量或位置上随时间发生的变化的显像。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利用不同的成像方法如X射线、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对人体内部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1. X射线:X射线是医学影像技术中最早应用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质,通过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和厚度来产生影像。

在X射线影像中,骨骼和金属物质会出现白色,而柔软组织则呈现灰色。

2. 超声:超声是一种使用声波来生成影像的成像技术。

通过向人体内部发送高频声波,然后根据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程度来生成图像。

超声在产科、心血管、肝脏和肾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3.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通过测量人体内水分子的反应,MRI可以提供对软组织的非常详细的图像。

MRI对骨骼影像的效果也较好。

4.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横截面图像。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人体内部结构。

5. 核医学:核医学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跟踪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进入人体,然后使用特殊的摄像机来记录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从而生成核医学影像。

6. 影像分析:影像分析是对医学影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

这包括测量、计算、对比等操作,以帮助医生对图像进行解读和诊断。

7. 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是通过将二维医学影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来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方法。

这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复杂的解剖结构。

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更方便的诊断手段。

它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医学影像技术学》课件教案

《医学影像技术学》课件教案

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 兴技术为医学影像技术学 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应用领域
临床诊断
医生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获取患者内部结构和功能 信息,进行疾病的诊断。
康复评定
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为康复治 疗提供依据。
ABCD
手术导航
在手术过程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精确 地定位病灶,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技术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方法。同 时,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将有更 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பைடு நூலகம்
05
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伦理与 法律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伦理问题
尊重患者隐私
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 应严格保护患者隐私,不 泄露患者个人信息和病历 资料。
远程医疗影像技术的应用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实现远程诊断和会诊, 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
3
医学影像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医学影像 的自动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 护成为重要问题。同时,如何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普及率和 可及性也是面临的挑战。
X线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超声检查
遵循安全剂量原则,注 意保护患者隐私。
确保扫描参数正确,避 免重复扫描。
确保磁场稳定,避免金 属物品带入检查室。
保持探头清洁,避免感 染传播。
医学影像技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设备维护与校准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课件.doc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课件.doc

第一章总论11、通过腰椎穿刺将对比剂注入椎管内,透视下观察对比剂在椎管内的充盈1、人工对比2、CT值和流通情况,以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蛛网膜粘连等。

3、DWI 12、是一种慢性脊髓退行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4、MRA瘤。

临床表现5、动态增强扫描为分离性感觉异常和下神经元性运动障碍。

6、流空效应13、即脊髓造影CT,多与脊髓造影配合使用,一般在脊髓造影后1~2 小时内7、窗宽进行CT扫描。

8、脑灌注成像9、部分容积效应第三章五官及颈部10、放射性核素显像1、下咽癌2、腺样体增生1、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3、粘膜下囊肿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的方法,称为人工对比即造影检查。

4、粘液囊肿2、系CT扫描中X 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图像中物质组织线性衰减5、Grave’s眼病系数(吸收系数) 的相对值。

用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表示,简写为6、骨疡型中耳乳突炎H U。

7、Mondini 畸形3、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是利用8、桥本甲状腺炎磁共振成像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

水9、鼓室球瘤分子扩散快慢可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和DWI两种方式表示。

10、获得性胆脂瘤4、即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不但对血管解剖腔简单描绘,而且可以反映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1、亦称喉咽癌,指原发于喉外的喉咽部恶性肿瘤。

的信息,故又称磁共振血流成像。

2、超过正常值即肥大,可因上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及遗传因素等所致。

病5、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连续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理上腺样体淋巴组织增生,血管增多,上皮鳞状化生。

临床表现为鼻塞、解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 X 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 X 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 X 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 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 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 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 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 X 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 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 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达到造影检查的目的。

如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造影。

技术发展应用评价CR 优点:X 线曝光剂量动态范围大,IP 可重复使用,与计算机 x 线摄影原有 X 设备匹配,多种处理技术及后处理功能,数字DR 化存储,数据库管理不足:时间分辨率差,空间分辨率相对比较低,曝光剂量偏高, IP 板成本高易老化。

特点:曝光剂量低、图像质量高,成像速度快、工作数字 X 线摄影流程短,图像动态范围大,图像后处理功能强,PACS传输。

CT 优势:CT图像的分辨率高,对病灶的定位、定性准确,计算机 X线断层扫描摄影术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13. 焦-物距:X线管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14.物-片距:被照体到胶片(探测器)距离。

第三篇数字X线成像技术1.模拟:是以某种范畴的表达方式如实的反应另一种范畴。

2.数字图像:成像采用结构逼进法,影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系列亮度值是离散的,每个像点都具有确定的数值,这种影像就是数字图像。

3.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横行和纵列的数字方阵。

矩阵越大,图像越清晰,分辨力越强。

4.像素:是在矩阵中被分割的小单元。

5.图像的数字化:是将模拟图像分解为一个矩阵的各个像素,测量每个像素的衰减值,并把得到的衰减值转变为数字,再把每个像点的坐标位置和衰减值输入计算机。

6.采集矩阵:是数字曝光摄影时所选择的矩阵,是每幅画面观察野所包含的像素数目。

7.重建时间:指阵列处理器用原始数据重建成显示数据矩阵所需要的时间。

8.噪声:是指不同频率和不同程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数字X线成像中的定义:影像上观察到的亮度水平的随机波动。

9.信噪比(SNR):信噪比是信号与噪声的比。

信噪比是评价电子设备灵敏度的一项技术指标。

即有用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之比。

10.窗宽(WW):窗宽表示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窗宽越大,图像层次越丰富;窗宽越小图像层次就越少,对比度越大。

11.窗位(WL):是指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

12.IP板:是CR成像系统的关键原件,是实现模拟影像转换为数字信息载体。

由表面保护层、PSL荧光层、基板层、背面保护层组成。

13.光激励发光(PSL):潜影经过激光扫描进行读取,IP被激励后以紫外线形式释放出储存的能量,这种现象叫光激励发光(PSL)。

14.谐调处理:也叫层次处理,处理影像的对比,调整符合诊断的层次,调节整体密度。

如:胸部摄影:肺、纵隔。

15.空间频率处理:通过频率响应的调节,改变影像的锐利度。

边缘增强技术、改变显示矩阵。

16.动态范围控制:在协调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前自动进行,是一种在单幅影像显示时提供宽诊断范围的影像增强的新型影像处理算法。

★胸部、四肢17.DR:即直接数字X线摄影,X线穿过人体后由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18.DR的双能减影术:又称两次曝光法,即以X线管输出不同能量(KVP)对被摄物体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两次曝光,获得两幅图像或数据,进行图像减影或数据分离整合,分别生成软组织密度像、骨密度像和普通DR胸部像3幅图像。

第四篇CT成像技术1.密度分辨力:指在低对比度情况下,图像对两种组织之间最小密度的分辨能力,常以百分数表示。

如0.2%,5mm,0.45Gy。

2.时间分辨力:对于静止器官的成像,时间分辨力是指影像设备单位时间内采集图像的帧数,它与每帧图像的采集时间、重建时间、螺距以及连续成像能力有关。

对于运动器官的成像,时间分辨力还指扫描野内用于图像重建所需要扫描数据的最短采集时间。

3.空间分辨力:指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密度分辨力大于10%时,图像对组织结构空间大小的鉴别能力。

以LP/cm表示。

4.CT值:CT值是重建图像中像素对X线吸收系数的换算值,单位为亨氏单位(HU)。

5.部分容积效应:又称体积平均值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组织的CT值。

6.周围间隙现象:同一平面上相邻结构边缘分辨不清。

7.伪影: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称为伪影,产生原因较多。

8.普通扫描(平扫):指血管内不注射对比剂的CT扫描。

可采用横断面扫描和冠状面扫描,可以是逐层扫描或螺旋扫描。

9.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的CT扫描,可以采用逐层扫描或螺旋扫描。

10.实时增强监测技术:亦称自动跟踪法,指增强扫描时利用专用软件对靶血管的CT值进行实时监测,根据靶血管(靶器官)兴趣区(ROI)CT值的变动,自动(或手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11.造影扫描: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直接或间接注入对比剂后进行CT扫描的方法。

所用对比剂多数为阳性对比剂,也可使用中性及阴性对比剂。

造影扫描分为血管性造影扫描和非血管性造影扫描两大类。

12.血管性CT造影扫描:是指经介入选择性显示某器官或组织的动脉或静脉血管的CT扫描技术。

13.非血管性CT造影扫描:是指经穿刺或自然通道等引入对比剂,对器官组织进行非血管性造影,然后进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

14.CT灌注成像(CTP):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的层面或器官进行持续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或器官每一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然后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彩色灌注图像,借助特殊软件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15.CT血管成像技术(CTA):指经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对比剂达到峰值时进行螺旋扫描采集容积数据,利用CT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出靶血管的3D图像。

16.CT导向穿刺活检:是以CT图像作为导向工具进行介入诊断和治疗。

17.低剂量螺旋CT:指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降低X线曝光参数,允许适度噪声,尽量降低被检者辐射剂量的螺旋CT扫描技术。

18.能谱CT成像:利用X线的能量谱进行的CT成像。

第五篇DSA成像技术1.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只保留血管影像;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为血管病变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

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最可靠的影像技术,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2. 蒙片:与普通平片图像完全相同,而密度相反的图像,也即正像,同透视像,通常为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可以为造影序列中任一帧图像,可以是动态蒙片。

mask片即蒙片。

3.能量减影:也称双能减影,边缘减影。

即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如70kV和130kV取得两帧图,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由于两帧图像是利用两种不同的能量摄制的,所以称为能量减影。

临床较少应用。

4.时间减影:时间减影是DSA的常用方式。

在注入的对比剂进入兴趣区之前,将一帧或多帧图像作mask像储存起来,并与时间顺序出现的含有造影剂的充盈像一一地进行相减。

这样,两帧间相同的影像部分被消除了,而造影剂通过血管引起高密度的部分被突出地显示出来。

因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故称时间减影。

5.混合减影:基于时间与能量两种物理变量,先作能量减影再作时间减影。

6.再蒙片:重新确定mask像,针对不自主运动7.补偿滤过:在X线管与患者之间放入附加衰减材料,提供均匀的X线衰减。

8.移动伪影:因移动使减影对配准不良在影像上形成的伪影。

9.饱和伪影:当视野内某些部位对射线衰减极小时,使局部视频信号饱和,形成均匀亮度的无信号区,妨碍与之重叠的有用结构的观察。

第六篇MR成像技术1.MRI: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处在静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磁化后,在外加射频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2.梯度系统:是指与梯度磁场有关的梯度线圈及电路单元。

它利用梯度线圈产生相对主磁场来说较微弱的随空间位置线性变化的磁场,并叠加在主磁场上。

其功能是对MR信号进行空间编码,以确定成像层面的位置和厚度。

3.自旋(spin):微观粒子(电子、质子和中子)绕其特定轴旋转的特性。

自旋产生环形电流,形成磁场;原子核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从而具有磁矩。

4.自旋磁矩:在有自旋特性的原子核周围存在的这个微观磁场是磁偶极子,就是所谓的原子核的自旋磁矩。

5.磁化:处在静磁场中的人体内具有自旋能力的原子核,在静磁场方向上产生磁矩即被磁化。

6.拉莫尔进动:当原子核围绕自己的轴作自旋运动时,外加磁场又会产生一个旋力臂作用于自旋质子的磁矩上,使得质子旋进于一个锥形的磁矩轴上,称为拉莫尔进动。

7. 磁共振现象:给处于主磁场中的人体组织施加一个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射频系统对平衡态的自选系统做功,使其吸收能量,处于低能级的质子获得能量后将跃迁到高能级,这种现象称为磁共振现象。

8.弛豫过程:当停止射频脉冲后,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吸收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这个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

9.纵向弛豫:又称自旋-晶格弛豫或T1弛豫,是指90°射频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逐渐恢复至平衡态的过程。

T1是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0.横向弛豫: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或T2弛豫,是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

是由共振质子之间能量相互交换所引起相位的变化。

T2是指射频脉冲停止后,横向磁化矢量衰减至其最大值的37%所经历的时间。

11.K空间(Kspace):空间频率K所对应的频率空间,它是一个抽象的频率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