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从方言语汇中探寻古音

合集下载

方言古音助力古代诗词教学

方言古音助力古代诗词教学
i ” : 美是如何体现 的呢?如果老师 只是粗 略地讲这 三个 “ 韵 ) 斜光照墟落 , 穷巷现在不押韵 了 ,
学生虽能理解 , 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 。如果借
助方言古音解释 , 学生就容易理解 了。上述三首七绝 的韵脚“ “ “ ” 斜” 家”花 在客家话 中分别 渎“i( c 阳平 ) a ”

般都会 在教学 中介绍 、 强调其声韵 的特点 , 要求学
生在琅琅书声中直观感受 、 体会作品的音乐美 。但是 往往会碰 到一些 不合辙 、 不押韵 的情况 , 如刘 禹锡 的
《 乌衣巷》 杜牧的《 、 山行 》 韩翎 的《 、 寒食 》这 三首诗 , 也许更有一番风味 。 的韵脚都是 “ “ ” 花 ”然 而在普通话 中这三个 诗都用方 言来吟诵玩昧一番 , 斜” 家 “ , 例如用客家话吟诵王维 的 《 渭川 田家》 全诗押 ( 字读起来并不押韵 。学生不禁要犯疑了 , 诗歌的音乐

野老念牧童 , 倚仗候荆扉( 。
雉 锥 麦 苗 秀 , 眠桑 叶 稀 (i。 蚕 x)
田夫荷锄至 , 相见语依依(i。 y) P ̄ 羡闲逸 , lL J 怅然吟式微(i。 v)
g( a 阴平 )“ ( ”f 阴平 ), 然它们是押韵 的 , a ”显 在吴方
言 、赣方言等方言 中也是如此 。这样 的例子不胜枚
二 、 会 古 诗 词 的情 感 美 领
汉语 的声韵给诗歌带来 的其他语言难 以企及 的
常 但 这 种 现 象 很 多 语 文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都 有 过 尝 试 , 音 乐 美 , 为 人 们 津 津 乐 道 , 是 人 们 往 往 忽 视 了汉 一 多 有 体 会 。但 我 想 , 实 , 诗 歌 教学 中 , 了 为押 韵 语 声 韵 表 情 达 意 上 的 作 用 , 味 地 在 字 句 上 下 工 夫 。 其 在 除 的 需 要 而 偶 尔 利 用 方 言 外 , 妨 胆 子 再 大 一 点 , 子 殊不知古人非常重视通过讲求声韵来表达不 同的情 不 步 声 声 再 放 开 一 点 ,无 论 是 教 师 还 是 学 生 都 可 以尝 试 整 首 感 意趣 。 韵 与 情感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 韵 能起 到很 好 的 渲染 气 氛 、 达感 情 、 化 感 情 的 作 用 。现 代 汉 语 传 强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所谓“古音”是指古代汉族书面语言的语音。

汉族的书面语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但甲骨文反映的古音资料很少,看不出当时的语音特点,所以我们讨论的古音是从两周时代谈起的。

从周秦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汉语语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现代是指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三个时期,一般是指以周代《诗经》音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上古音,以隋代《切韵》音为代表的南北朝到唐宋的中古音,以及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古音。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掌握上古音是用处最多、作用最大的,但从学习音韵学来说,中古的《切韵》音又是基础。

前人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

所以我们这节讲“古音概说”,先介绍一点儿中古《切韵》音的知识,然后谈上古音。

《切韵》是隋代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之后新编的一部韵书。

韵书是按韵编排的,是供诗人选字用韵的,《切韵》的作者有颜之推、萧该、卢思道、刘臻等八九个人,执笔的是陆法言。

由于作者大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所以《切韵》编写出来以后,很有影响,受到文人的推崇,唐宋王朝都用它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后来为《切韵》增字加注的人不少,著名的有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和宋代陈彭年与丘雍等的《广韵》。

字数不断增加,篇幅不断扩大,书名也改了,但体例和音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切韵》是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唐写本,《唐韵》写本已残缺不全。

只有《广韵》有多种刻印本,流传最广。

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还影印过,书名《宋本广韵》。

《广韵》是广切韵,即切韵的扩大的意思,全名叫《大宋重广韵》。

它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共分五卷,平声因字多分修两卷,共57韵,上声一卷55韵,去声一卷60韵,入声一卷34韵,合计206韵。

它基本上是以隋唐时代的洛阳音为基础,吸收了一些魏晋以来的古音和方音成分,分韵多而细。

从粤语歌中看古今音的演变

从粤语歌中看古今音的演变

从粤语歌中看古今音的演变作者:李卿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摘要:粤语是一支比较久远的方言,分析粤语材料,我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古音,探析古今音的发展变化轨迹,从而建立一种历时的、空间的、多维度的语音发展观。

本文从一首经典粤语歌曲入手,考察其歌词在普通话和粤语里的发音,找出差异之处。

再追溯到古音时期,探究粤语对古音的继承和发展。

不难发现,不管是声母、韵母还是声调,粤方言的读音都与古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粤语较为系统地保留了古音体系。

关键词:粤语;普通话;古音;演变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17-0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最古老的甲骨文中,我们甚至能感受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但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我们仅从一些简单符号里是无法推测其读音的,再加上,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时期的发音也不尽相同,这就更增加了我们对汉语语音的认知难度。

即使接触过音韵学的一些基本术语和重要结论,但依然让我们感到十分抽象,故本文想通过具体的材料来印证音韵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粤语是一支比较久远的方言,很多音韵学原理大多可以在粤语中找到实例来印证,某种程度上说,粤语较为系统地保留了古音体系。

本文就试图通过粤语歌来探析古今语音的演变,在此特选取了经典粤语歌曲《千千阙歌》①作为研究对象,并查阅了关于广州话的相关工具书,借助国际音标来记音,旨在真实描写语音本身,探究古今音的演变规律。

这首歌的歌词里面,共包含有148个不重复的字。

本文借助音频材料和工具书,依次对这148个汉字进行了粤语和普通话的标音,之后将二者进行比较,找到差异;再用粤语方言和古音对比,探析其对古音的保留发展,进而印证古今音演变的规律。

也就是说,粤语方言是座桥梁,把古音和今音连接了起来,即“今音——粤语——古音”,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可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中,去理解那些深邃的音韵学原理。

古代语音[1]

古代语音[1]

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用平声为罕见例外,成三平调。 一弦一柱思华年 积雪浮云端
拗句: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 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又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乘”“鹤”拗,第三句 “去”“不”拗,“黄”“空”为变格 (小拗)。
第四节 诗歌的格律
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主要方面: (一)句数 (二)押韵 (三)平仄(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 (四)对仗
(一)句数 古体诗不限 近体诗 律诗 律绝 排律
(二)押韵 方式相同,但近体诗更严格: 1.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古体诗可押平声韵,可押仄声韵。 2.近体诗不能“出韵”,韵脚必须只用同一 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字。
两种近体诗中特殊的对仗。 (一)借对 利用一字多义现象以构成对仗。一字有甲、乙、 丙等多种意义,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借用它的 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如: 酒中堪累月,身外既浮云 (月为年月的“月”,借用为“日月”的“月”)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为“通常”之义,借用“八尺为寻,倍 寻为常”之义,与“七十”相对。 以上为借义,还可借音。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拗体:全诗或大部分用拗句。 如: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失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近体诗的句法 由于字数与格律的限制,近体诗的句法 与散文及古诗都很不相同,主要有四种情 况: (一)活用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春风又绿江南岸。

汉语方言学古典时期的上古方音研究

汉语方言学古典时期的上古方音研究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2 2 作者简 介: 郭伟宸 ( 1 9 8 7 一) , 男, 福建三明人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汉语史 与 方言。
9 5
1 3 ] 中的“ 鞘轩之使” 也就实有所依 。“ 独蜀人有严君 方言调查方法 , 用其 三十年 的时 间持续收集来 自 平、 临 印林 闾翁儒者 , 深好训诂 , 犹 见 鞘轩 之使所 四方人 民的最 直接 的方 言异语 的资料 , 充分体 现 方 言》 的语言 科学 精神 , 终成一 部 “ 悬 日月 不 奏言 。 翁儒 与雄外 家牵连 之亲 ; 又君平过误 , 有 以 了《

陈其 国风 之诗 ” 这样 的 由中央王朝 主持收集诗歌
的制度存 在 , 那 么在编 汇 四方风土诗 歌 的文辞之

先秦的语料储 备时期
中 自然也 就含有列 国 的方言异语 成份在 内 , 汉代 扬雄等人 口中传说 如“ 尝 闻先代蝤轩 之使 奏籍之
我 国开 始对 方言 的探 讨 可 以追 溯 到先秦 时 书 , 皆藏于周秦 之室 ; 及其破也 , 遗弃无见之者 。”
¥ } : l : 第3 4 卷第 2 期
Vo 1 . 3 4 No . 2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u 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2月
F e b. 2 0 1 4
汉语方言学古典 时期 的上古 方音研究
郭伟 宸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 院 福建福 州 3 5 0 0 0 7 )
摘 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以前的汉语方 言学研 究处 于“ 古典 时期 ” 。经过先秦 两汉对上 古汉语 方言语料的积 累,以及 古音 学兴起 背景 下清代 学者x  ̄ - 5 - - 2 r 音研 究的语言观念 的树 立和理论 的建设 ,

古代初中古音的演变与历史考察

古代初中古音的演变与历史考察

古代初中古音的演变与历史考察中古汉语是从古汉语演变而来的语言,而古汉语又是源于上古汉语。

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初中古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初中古音时期的发音系统,为汉字的读音及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音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古代初中古音的演变与历史考察。

一、初中古音的概述初中古音是指唐代晚期至五代前期的音系,发生在600年至960年之间,与前一时期的古音相比,初中古音的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

这一时期的音系被称为“平口呼吸,不平鼻音”的音系,即五声相对明确,声调与声母分离。

初中古音的发音主要有以下特点:1.声母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比较明显,但声音较为轻柔。

2.韵母的字音分化比较明显,其中,尾韵的撮口韵和突口韵发音区别较大。

3.调音的发音变化较为明显,晚唐以后的中古汉语中普遍出现了四声。

声调上升和声调下降的音节发音明显不同,声调相关的字音区别明显。

以上特点为初中古音的声音特点,也成为研究中古汉语轨迹的重要线索。

二、初中古音的历史考察初中古音的演变,是历史上由各种因素叠加而成的历史演化过程,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

1.政治变革与语音演变初中古音的演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

隋唐时期,隋炀帝和唐玄宗两个皇帝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些影响得以持续下去。

这一时期汉语的音韵书《切韵》和《韵略》成书,对汉语音韵的发音和变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编纂整理,形成了汉语音韵学的主要体系。

2.文化交流与汉语演变唐代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各民族交流频繁,汉语的发展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

如胡人以自己的母语为中介,将汉语转写成形意字、俚语、方言等,最终形成了新的词汇、习语和语音。

这些影响表现在新音出现新韵,新韵出现经韵,各韵下分为细大,从而造就了五音六曲的旧唐音。

3.地理环境与汉语演变古代汉语演变不仅受到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语音演变。

管窥中古方言的声母特征Microsoft Word 文档讲解

管窥中古方言的声母特征Microsoft Word 文档讲解

管窥中古方言的声母特征王义然内容提要:本文从分析《唐韵》注音入手,通过揭示《唐韵》中的方言痕迹,证明了现代方言中的某些声母特征是中古方言的残留,而不是中古时期的共同语。

关键词:中古方言声母特征笔者在探讨“三十六字母”①所存在缺陷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古时期的一些方言痕迹。

这些方言痕迹不仅可以证明“三十六字母”的缺陷与中古方言的影响有关,而且可以证明现代方言与古代方言有较强的继承性。

这种继承性,对音韵学界古往今来某些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具有否定作用。

如此大的问题,不敢妄自轻断,故撰成此文,与世人讨论。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以《唐韵》②注音为基础,二是以汉语拼音为辅助,三是与“三十六字母”相比较,四是以“同声母链条”为工具。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音韵学界一致推定隋代陆发言所著《切韵》③是代表中古语音的重要著作,但由于该书早已失传,唐代孙愐为《切韵》增字加注而作的《唐韵》也已失传,所以,学者们研究中古音,多以宋代陈彭年所著、对《切韵》有继承性的《广韵》④为依据。

笔者看到,《唐韵》虽已失传,但在康熙字典中却有大量被引用的《唐韵》注音,可供研究。

且“三十六字母”始创于唐末,与《唐韵》产生于同一朝代,二者时差很小,相互比较时,可以不考虑语音演变的干扰,有更好的可比性。

故笔者决计以《唐韵》注音为基础。

1汉语拼音与“三十六字母”,一个是现代标音工具,一个代表中古声母,研究中古方言的声母特征,不可避免地要用它们作古今对照。

研究中古音,经常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要证明某些字的中古读音属于同声母。

为此,笔者专门“制造”了一种“同声母链条”作为证明工具。

所谓同声母链条,就是笔者从《康熙字典》所引用的《唐韵》注音中整理出来的用于证明同声母关系的一种字串。

构成这种字串的依据是由反切注音的基本原则(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形声字的构成原则推论出来的三条公理:1、被反切字与它的反切上字必然同声母;2、反切上字相同的字必然同声母;3、具有双声类(包括全同类)形声字声旁关系的字必然同声母。

中古音文档

中古音文档

中古音1. 简介中古音(Middle Chinese,简称MC)是指汉字方音之一种,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族的一种发音方式。

中古音使用方块字符表示音节,并使用韵母和声调来标记音节的音高和声调。

中古音是古代汉语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声韵变化、发音特点以及与近代汉语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古音的特点、标记方式以及研究价值进行介绍和探讨。

2. 中古音的特点中古音形成于唐宋时期,大致可追溯到6至12世纪。

中古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声调中古音的声调是使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的,共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声调不标记数字,上声标记1,去声标记2,入声标记3。

这种声调标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

2.2 韵母中古音的韵母有多种类型,具体可以分为前韵母和后韵母。

前韵母包括单元音(a、e、i、o、u)、双元音(ia、ie、io、iu)、鼻化韵母(in、ing)、三声元音(ian、iang、iao、iong)、元音加介音(uai、ui、-ueng)等。

后韵母包括鼻化韵母(un、uen)、清韵母(i、u)等。

2.3 辅音中古音的辅音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发音方式,常见的辅音包括塞音(p、t、k)、擦音(s、sh)、鼻音(m、n、ng)、舌中音(r、l)等。

辅音的发音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研究中古文献和方言音进行推测和分析。

3. 中古音的标记方式中古音使用方块字符来表示音节,方块字符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常见的标记字符有ᵦ、ᵧ、ᵨ、ᵩ、ᵪ、ᶯ、ᶮ等。

这种标记方式虽然与现代汉字不同,但在研究中古音时非常方便,并且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音节的发音特点和声调变化。

4. 中古音的研究价值中古音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语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古代汉字音韵,还原古汉语的原始音韵体系,以及研究方言的历史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古音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包括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方言音的调查和比较、声韵学的研究等。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北风卷地百草折,jiaid 胡天八月即飞雪。siuaid 忽如一夜春风来,lai 千树万树梨花开。kai
(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kai]
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规律
1、浊声母清化。《广韵》 “并定澄从邪崇神 禅群匣”,普通话都变成了清声母。
2、 “知、庄、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 sh”。
3、精、见二组分化出 “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如:“喻”母—余
移盐羊盈” ,“匣”母— 于为袁云王, “明”母— 无微晚文亡,“疑”母—鱼吾 宜我颜,都成了零声母字。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 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3)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时期无“娘、日” 二纽。(章太炎)
娘归泥例:娘 (良):读如囊(泥n)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 泥也。’
工:江虹红缸杠肛荭鸿
儀:歌部,声符“義”。如:義 蟻 議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 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 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 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 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 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 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 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 是可信的。
(2)通假异字 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当我接到“古音字规范教学研讨会的通知”,脑海立即闪现出我长期在教学一线所遇到的古音字异样发音情况,也想起我在平时阅读经典中所碰到的古音字处理等情形。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对语文教学中的古音字作一番探究。

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让那些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一、目前我们教学实践中的古音字“百花齐放”。

特别是近年来,各中小学经常开展中青年教师“同台竞技”活动,我要么参与讲课,要么参与听评课。

我从中发现我们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古音字的读法可谓“百家争鸣”。

有读“叶(yè)公好龙”的,有读“叶(shě)公好龙”的;有读“阿(ē)房(fáng)宫”的,有读“阿(wō)房(páng)宫”的,还有读“阿(ā)房(fáng)宫”的;还有读“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的,也有读“猿鸣三声泪沾裳(shāng)”的。

在诗词教学中的古音字读法那就更异了。

《过故人庄》中“青山郊外斜”的“斜(xiá)”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cuī)”字;《望天门山》中“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hu ái)”字;《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hè)”等等。

在评课中,读法争议很大,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最终还是自成一体,自圆其说。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首载于《吕氏春秋》中的古诗: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注:断,续,是用竹子制作弓箭】。

这是一首经典的二言古诗,仅用了八个字,就描述了狩猎的全过程。

赞美之后我们来吟读……肉?读不通呀!这“肉”字就是古音字,要念“如”音才对。

知道了“肉”的古音,再来读: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如),感觉如何?如此类推,还有苏轼的“宁可食无肉(如),不可居无竹”,是不是就更通畅了?二、“死角”中的古音字也站起来了。

一次,我在上《与朱元思书》的汇报课时,引用了孔子的“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这时一位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你读错了。

古代中国人发音

古代中国人发音

古代中国人发音咱就从最古老的时候说起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啊,那时候的发音肯定和现在有超级大的差别。

就像我们现在看那些古老的诗词,有时候读起来觉得不太顺溜,其实啊,那就是因为当时的发音和现在不一样啦。

比如说“远上寒山石径斜”里的“斜”,在古代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读的“xié”,也许更接近“xiá”呢,这样读起来才更有韵味儿。

古代的汉语发音有很多的韵部。

像什么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之类的。

平声听起来就比较平,像水面一样平静。

上声呢,就有点像爬山,音调往上走。

去声就像是下山,“嗖”的一下就下去了。

而入声就很特别啦,它是那种短促的音,就好像你突然被什么东西吓了一跳,“啊”的一声就收住了。

这些不同的声调组合在一起,就像搭积木一样,搭出了各种美妙的读音。

古代不同的地区发音也有很大的区别。

就好比现在我们有方言一样,古代那更是五花八门啦。

南方和北方的发音差别就很大。

北方的发音可能比较硬朗,像大老爷们儿说话,直来直去的。

南方的发音就比较婉转,就像江南水乡的姑娘,柔柔软软的。

比如说同样一个字,在北方可能读得比较重,在南方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尾音,拖得长长的,听起来特别有韵味。

而且呀,古代的发音还和社会阶层有关系呢。

那些文人雅士,他们说话就会特别讲究发音的准确性,会遵循一些严格的音韵规则。

就像他们写诗作词的时候,对于平仄对仗要求可严格了。

要是发音不对,那可就被其他文人笑话啦。

但是普通老百姓呢,可能就没那么讲究,更多的是怎么顺口怎么来。

不过这也不代表老百姓的发音就不好听,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比如说民间的歌谣,那些发音虽然没有文人那么规范,但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就像田野里的风,吹到心里暖烘烘的。

古代的发音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就像朝代的更迭一样,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汉朝的时候发音是一种样子,到了唐朝可能就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唐朝那可是个文化超级繁荣的时期啊,文化交流多了,发音也可能会受到一些外来的影响呢。

汉语成语中的古音遗迹

汉语成语中的古音遗迹

汉语成语中的古音遗迹中国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

汉语成语中蕴藏着古音遗迹,这些古音在细细品读中也传达出当时历史文化的种种。

以汉字容山而言,它的"山山"之中,便有着古音遗迹,其语源最早可追溯至《淮南子·盘穴论》:“若以容山,倾危以安,则以处之”,故而得名。

它的古音“山”思维深刻,可谓大胆写照,古音明现,其中暗含的文化便是“以山之容,可以安危”的意思。

古音“山”描述的不仅仅是地理形象,同时也折射出了某种社会文化情怀,即“以山处安危,忠贞不贰”,这种意思就蕴涵在这几个古音字中。

以“绳锯木断”而言,它的古音“木”,是源自《左传·襄公十三年》中的语句:“以绳绳以锯,以木断其膻”,从中能够看出它有着积极的文化含义,古老的中国人用极其艰苦的劳动,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斩断枝条,这种努力就是由一个“木”字写尽了。

“乐极生悲”这个成语,它也有着古音遗迹,“乐”就是中文歌曲中的七言格律,“极”则来自汉语谐音拼音,两者结合,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欢乐及悲伤本质辩证关系的理解。

古音“乐”更像是一支箴言,以欢乐“乐”来定义悲伤的“极”。

“极”更是一种经验,代表了极乐盛宴之后所引发的绝望深渊,中国人深刻的感受到了乐极必至悲,悲极生乐,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里有趣而又深刻的本质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也是一句常见的汉语成语,它的“善”字同样担负着历史的重担,它的语源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蒙》中,“子皋非有恶,唯不欲穷,以其善养身”,人们用“善”来形容自己“养身”行为的优越性,表明“穷”时可以自己“独善其身”。

这里的“善”字古音中所指的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见人们当时赋予它的传统文化意义:既注重养生。

从南充方言语音看古今音变的规律性

从南充方言语音看古今音变的规律性

作者: 汪坤玉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页
主题词: 方言语音;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广韵》;送气清音;次浊;定母;见母;全浊;不送气
摘要: 南充方言语音是从古汉语语音发展而来的,它与古音之间有着整齐的对应规律。

这里只就南充方言语音与中古语音之间的一些主要对应关系进行探索,并与普通话语音进行对比。

目的在于从一个侧面印证古今音变是有规律性的,并揭示出南充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之间的一些对应规律,为南充人学习和掌握普通话语音提供一点参考。

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④ 比较“方音”、“借音”和“对音”来考察古音

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④ 比较“方音”、“借音”和“对音”来考察古音

作者: 李思敬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80-86页
主题词: 借音;重唇音;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钱大;历史文献;冯衍;《水经注》;靡有孑遗;门水
摘要:前边第一节里讲:考察古音'也不外乎利用历史文献、实物和科学的推论。

所以研究历史语音也叫语音考古'。

在考古学上,'实物'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语音考古上有什么'实物'呢?这节就来谈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一种语言总是有许多方言的,汉语当然也不会例外。

语言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方言的存在。

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雅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共同语'或'普通话',实际也不能脱离某一个方。

粤方言与古汉语的联系

粤方言与古汉语的联系

(一)引子我们每天都在说粤语,但我们真的了解粤语吗?许多人对粤语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

粤语作为一种活化石语言,在中华文化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我们的研究是深入了解与探究粤语。

(二)研究背景与方法作为一名地道的东人,必须会说粤语和懂粤语。

虽然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但许多的广东人都放不下那蕴涵着浓浓流水气息的粤方言,究竟是什么让粤语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通过研究了解这古老的粤方言。

一课题背景在现在这个文化大融合的社会,粤语面对着国内外的文化误解,处境愈发艰难。

在古代就有“南蛮”的称呼,许多北方人都认为南方没有多少的文化底蕴,而粤语就更加是蛮夷的语言,但这种看法无疑是错误的,粤语是保留古汉语特征最多的语言。

而在外语,特别是英语,冲击下粤语正被不断地变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小组决定对粤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粤语正名。

在人们的意识中总会忘记粤语是最古老的古汉语继承者,或者只是模糊的有这样的概念,但就没有更深入的认识。

所以,我们决定从起源,语音、字词、语法与古汉语的联系出发研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我们用到了查阅书籍、上网查找、发放调查表、咨询老师与专家等对粤语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在此要感谢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士。

查阅书籍:我们查看了古县志、现代城市介绍、相关专业书籍、杂志、报刊等近200份。

上网查找:我们上网阅读了有关的调查与论坛、一些人士的研讨,并在网上咨询了一些专家的意见。

发放调查表:我们在研究中一共做过两次调查,基本上是关于人们对粤语的了解情况的调查。

咨询老师与专家:我们通过面谈、电话、网上论坛等途径与一些有较丰富相关知识的人士了解与请教相关知识。

观看记录片:我们研究时一共观看了3部有关的记录片,也查看了一些相关的电影。

听童谣与粤剧:为了更好的了解与体会粤语的魅力,我们在研究中部忘听一些粤语表达最精华的粤剧与童谣。

(三) 正文一 人们关于粤语的了解身为广东人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好重要,而了解粤语也一样的重要。

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今语音的异同
►从唐末开始人们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叫做 “字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 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一般认为三 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的汉语声母系 统。
三十六字母表
► 唇音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 舌音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 齿音 粗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 牙音 见溪群疑 ► 喉音 影晓匣喻 ► 半舌 来 ► 半齿 日
►上古音的声母举例
►古无轻唇音:伏羲、觱发。 ►古无舌上音: ►《后汉书》有“天督”一词,注“即天竺
国”。《说文》:田,陈也。
►4、古今声调的不同
►古代: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今声调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平分阴阳、
上声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1)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上海话: 贵姓?免贵姓hú,一般要问什么hú,是“何”(人 可hú),还是“胡”(古月hú)。 蚊子(门子)
(2)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释名·释车》:“古者曰‘车’,声如 ‘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 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
(3)从特殊读音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国名:龟兹
大宛
►族名:吐蕃
►地名:阿房宫 东阿
►人名:莫邪
►姓氏:仇
尉迟
►王号、官名:单于
可汗
►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 ►中古音 ►近古音 ►现代音
先秦 《诗经》 隋唐 《广韵》 元明以来 《中原音韵》 普通话
二、古今音的具体差别
► 1、汉语音节的构成

方言中的古音古义和汉语词典编纂

方言中的古音古义和汉语词典编纂

方言中的古音古义和汉语词典编纂
许树声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1983(000)001
【摘要】<正> 本人于辞书是个外行。

有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求教于辞书而又感到不甚满足,这就是如何读懂和解释一些方言词汇中至今还保留着的古音、古义,而这问题想来也是词典编纂家和注释家们会常常遇到的。

这里想谈一些个人在实际接触中的感受。

【总页数】4页(P103-106)
【作者】许树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研究 [J], 李心释;吕军伟
2.古泥来母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混情况 [J], 黄燕
3.论古越族在现代汉语闽南方言中的投影 [J], 严学宭
4.运用闽方言中沿用的古语词训求古音和古义 [J], 冯芝生
5.古帮、端、心母在广西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音读 [J], 韦树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音韵学——精选推荐

古音韵学——精选推荐

古⾳韵学传统⾳韵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今⾳、等韵,古⾳是指周、秦、汉时代的汉语语⾳,现在⼜叫“上古⾳”。

研究这个主要的依据⽂献是《诗经》,所以这⼀时期的语⾳⼜被称为“诗经⾳”。

“今⾳”是指隋唐时代的汉语语⾳,现在⼜叫“中古⾳”,研究今⾳主要依据的⽂献是《切韵》,所以这⼀时期的语⾳⼜称“切韵⾳”。

等韵学是研究汉语语⾳⾳理的⼀门学科。

我今天讲的就是古⾳,我也只能讲古⾳,今⾳、等韵我弄得糊⾥糊涂,讲不了。

⾸先⼤家得明⽩学⾳韵学主要是⼲啥⽤,我不想云⼭雾罩地说很多来忽悠⼤家,说⽩了就两句话:为了“明通假,正⾳读”。

“明通假”就是为了明辨通假正确地读懂古书和考释古⽂字,当然在古代前者更重要⼀些。

我们知道,汉代(包括)以前,⼈们写书、传书,就是靠⼈⼯⼿写,特别是在校订、传抄古书时,有⼀种⽅法是由⼀个⼈负责读书,另⼀个⼈负责书写,⾯对⾯象两个仇⼈打官司,所以也叫“校雠”;这⾥⾯存在⼀个很⼤的问题就是,古⼈书写⽤字宽泛,不管是⾃⼰写书、抄书还是听别⼈读书⾃⼰笔录,只要是⾳同或者是⾳近的字,都有可能拿来代替本字,于是乎就产⽣了很多别字(也叫⽩字),这种现在被称为“别字”的情况就是“通假”,那个应该被使⽤的字被称为“本字”,那个不该被使⽤⽽被使⽤了的字被称为“假借字”或“借字”。

这种情况在在现在看来让⼈不能容忍,但在古代被认为是正常的,故通假字现象在古籍中太普遍、太常见了,所以要读懂古书,就必须“明通假”,否则简直就是⼨步难⾏。

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现象,根本原因就是⾳同或⾳近,以前曾经有⼈试图从字义上分析通假字之间的关系,其实那只能是徒劳,毫⽆意义。

既然是⾳同或⾳近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明⽩这些字在古代的读⾳,考察它们是否属于⾳同或⾳近,才能确定它们是否是通假字关系。

⽽古代特别是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字读⾳,和现在的差距⾮常⼤,甚⾄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如果现在⼈听先秦⼈说话,⼏乎等同于⼀门外语,所以⽤现在的读⾳是⽆法弄清其上古⾳的,要弄清它,那就必须得依靠⾳韵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从方言语汇中探寻古音遗迹(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乔全生)提要晋方言所反映的古音遗迹有的是显性的,成片的,有规律可寻的,往往通过单字音的调查就可以获得,如入声。

有一些古音,属于隐性的,个案的,必须透过特定的语汇环境,通过不同方言点的比较,运用音韵学的眼光才能分辨出来。

语汇是常挂在人们口头喜闻乐见的形式,代代相袭,口耳相传,对古音起了凝固的作用,使保留的古音不易改变,因此,探寻古音遗迹必须注重语汇调查。

本文就所见的山西俗语分别从声、韵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

关键词方言语汇古音李荣先生于1987年将晋方言从官话中分出,晋方言成为全国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区分的主要标准是晋方言保留入声(包括入声韵和入声调)。

入声是晋方言保留的大面积、成系统的古音。

这种古音是显性的,成片的,有规律可寻的,它往往通过单字音的调查就可以获得。

晋方言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古音,属于隐性的,个案的,通过单字音往往调查不出来,必须透过特定的语汇环境,通过不同方言点的比较,运用音韵学的眼光才能分辨出来。

语汇是常挂在人们口头的喜闻乐见的形式,代代相袭,口耳相传,对古音起到了凝固作用,使保留的古音不易改变,因此,探寻古音遗迹必须注重语汇调查。

某些古音遗迹只残留在个别方言的个别语汇之中,如:洪洞、临汾方言中表示人脸部浮肿的[ 21]这个音就保存在“[ 21]眉处眼”这个当地成语中。

临汾、洪洞、汾西、临县的“肥”,单念时,今已不读[ i24],只有在当地谜语“一对媳妇等等齐,吃肉轧面不得肥[ i24]——筷子”(汾西)、“弟兄二人等身齐,香油好面吃不肥[ i24]——筷子”(临县)和儿歌“茄子皮,瓠子泥,哪个狗娃吃得肥[ i24]”(临汾)中才有这个读音。

有的语汇所保留的古音遗迹因时因地不同而略有变异,如:临县儿歌:野喳喳野喳喳尾巴长,引过 织不得容不得娘。

运城一带谚语:人生三大事,攒钱盖房娶 24 20。

临县的[ ]和运城的[ 24 20]中的[ ]和[ ]均是“媳妇”一词早期的合音,显然[ ]比[ ]的声母更古老,前者反映“媳”的声母尚未腭化,后者已腭化.但都反映了“妇”读流摄有韵《切韵》时的古老特点。

无论通行面大小,都是极富价值的古音现象。

现就所见晋方言语汇分别从声、韵两方面分析于下:一反映古声母的古音遗迹:1古见系字在细音前不腭化的遗迹新绛歇后语:半夜里哭妗子——想起[ 44-12 ]来一阵子。

盂县谜语:一个媳妇子一只眼,圪低圪捞都看见。

分音词“圪捞”,本词是“角”,声母为[k],未腭化。

盂县儿歌:盂县四大圪料村:出了东门西崖底,出了南门北娄里,出了西门东宋村,出了北门南坪上。

分音词“圪料”,本词是“翘”,声母为[k],未腭化。

汾西谚语:急屁眼猴嫁[ 55]不下好汉。

以上反映古见组字在细音前不腭化的痕迹。

忻州歇后语:狗钻到风匣[ 2]后儿——回转不开。

汾西谜语:一张木鞋[ 24],随拉就来。

——抽屉红匣匣[ 24 ],出啦啦。

——辣椒洪洞儿歌:噔噔噔,年下[ ]了,糕儿枣花儿做下[ ]了,哥哥剁馅馅[ ],嫂嫂做饭饭。

跛跛虫,靸不鞋[ 24],过了甘亭是羊獬[ 24]。

“甘亭”、“羊獬”是洪洞两个相邻的村庄。

临汾谚语:桃吃饱,杏[ 53]伤人,李子树底下埋死人。

宁可误了收秋打夏[ 53],不能误了存才《挂画》。

蒲剧《挂画》是小旦存才的代表作,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新绛歇后语:下[ 21-51]林的藕——满眼儿。

“下林”为新绛村名。

以上反映了古匣母字未腭化的古读形式。

2 古精组字在细音前不腭化的遗迹大包片方言多将“脊背”叫[tsə p i],而这个读音就保存在当地俗语中。

如:忻州歇后语:铁耙子爪脊[tsə 2]背——硬手。

脊[tsə 2]背上哩裂子——有身缝。

“身缝”谐音“身份”。

忻州谚语:黑脊[tsə 2]背养活白肚皮。

(农民养活财主。

)山阴谜语:前头是脊背[tsə 44 p i335],后头是肚皮。

——小腿。

“脊”为古精母字,读[ts]声母,未腭化。

临县儿歌:野喳喳野喳喳尾巴长,引过 织不得容不得娘,把娘背到山背后, 坐到滚锅头。

这里的 是“媳妇”的合音。

反映了心母字“媳”读[ ]的未腭化的特点。

洪洞儿歌:跟屁眼,跟爷来,相跟[s 24-22 kan ]到茅池里喝茶来。

“相”为心母字,读[s ],未腭化。

以上反映古精组字在细音前不腭化的痕迹。

3 古禅母字读擦音的遗迹洪洞、临汾儿歌:蝉[ 24]、蝉别吼了,棉的夹的都有了,有的穿上了,没的冻死了。

“蝉”是古禅母字读[ ]声母。

洪洞谜语:一物生来爱踅门,早晨[ ]里走了黑里回。

——尿盔儿。

“晨”是古禅母字读[ ]声母。

洪洞惯用语:狼不尝[ 24],狗不闻。

表示没人答理。

“尝”是古禅母字读[ ]声母。

以上三字均保留着古读擦音的特点。

4 明母字在阴声韵、入声韵读[p]的遗迹汾河片洪洞、临汾、万荣等十几个方言点将“树”读[ ]、[p ],如:万荣俗语:成材的p 儿不用栝。

临汾也说:成材的p 儿不用栝。

叫化头身上横枝多。

临汾谜语:一个 儿不低不高,结下来是把尖刀。

——皂角洪洞谜语:一个 儿不低不高,上头下的是珍珠玛瑙。

——露水p 、 即为“木”(见乔全生2002)反映古明母字读[p]的痕迹。

5 反映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的遗迹万荣俗语:双双核桃双双枣,婆夫两儿合[k 51]得好。

“合”为古匣母字,读[ko21]反映读如古群母的遗迹。

忻州歇后语:脑袋上敲核[ 2]桃——欺人太甚。

临汾儿歌:二十九,城里走,核[ 24-22]桃柿丸子买几斗。

“核”为古匣母字,读[ 24-22] 反映读如古群母的遗迹。

临汾俗语:跳个门限[ ]儿,吃个油卷儿。

忻州歇后语:王八爬门限[ 313]儿——就看这一跌哩。

“限”为古匣母字,[ ]声母反映读如古群母的遗迹。

临汾惯用语:蛇大喉咙[ku24-22 len30]宽。

表示人多浪费大。

“喉”为古匣母字,[ ]声母反映读如古群母的遗迹。

6 反映审三归端的痕迹山西方言普遍将“头”叫“得/的/等脑”,是[ ]的分音词,反映“首”的古读。

在山西俗语中保存得最多。

如:万荣歇后语:等脑上顶驴粪——屎(死)对头。

洪洞歇后语:的脑上生疮,脚底下流浓。

——坏透了。

三张纸糊了一驴的脑——好大的脸面。

临汾谚语:麻圪栏腿,豆腐腰,砂锅子等脑不挨敲。

(打狼的秘诀)汾西谜语:得脑上戴裤套哩——脸上不得下去。

7 反映古无舌上音的遗迹汾河片的临汾、洪洞、赵城等方言将“骗人”说成[t‘uɑn24 en24],[t‘uɑn24]的本字实为“赚”,如元曲中的《赚蒯通》。

在今农谚中保留。

如:临汾谚语:云往东,刮股子风;去往南,把人赚[t‘uɑn24];去往西,泊池溢;云往北[ ],冷子蛋(冰雹)下得落不住。

洪洞说:云去南,把人赚[t‘uɑn24]。

忻州歇后语:臭水圪池[ 31]哩蛤蟆——嗓门高。

“池”为古彻母字,反映了古读舌头音的痕迹。

今“滹池河”读“滹沱河”可证。

8反映古见组字读舌尖后塞擦音的形式临汾、洪洞俗语:明痦子,暗黡子,叫花头[ t ‘ɑo21 xuɑ21 t‘ou20]一身黑点子。

“叫”读[t ‘]声母不合临汾语音规律,但这种读音在万荣等方言点很多,通过方言间的比较可以确立“叫”的古读形式。

万荣惯用语:做活看剞劂[ 33 ]。

“剞劂”是万荣常用工具,指干活干得如何,先看工具是否对路子。

“剞”为见母字读[ 33]。

以上是见母字后来的音变。

二反映古韵母的古音遗迹:1 古歌韵字“个”读[ ai uai xuai uai],反映的是上古音遗迹。

晋方言大多将量词“个”读[ ai xuai uai]。

各地俗语可见一斑。

如:盂县歇后语:猴儿财神坐望乡台——不是个[ ai44]稳重骨殖东西。

三张纸画下个[ ai44]驴头——好大的脸面。

介休谚语:一个[ ai55]针眼眼,三斗二升风眼眼。

介休谜语:一个[ ai55]老汉背的二斗黑豆,即走即漏。

——羊排大便。

新绛谜语:半开里一个[uai21-11]碗,下雨下不满。

——鸟巢。

一个[uai21-11]媳妇儿满脸疤,来了人锅里挖。

——笊篱。

这个读音在南部吴语中仍保留。

2反映古侯韵读如模韵的遗迹临汾惯用语:蛇大喉咙[ku24-22 len30]宽。

洪洞谚语:先后[ n21-33xu30]里和,弟兄和。

“喉、后”古读[u]韵母。

3 反映咸深摄字读[-m]尾的遗迹临汾俗语:崖娃娃,穿白鞋,今马死了明儿埋。

将“今天”说成“今马[ i21ma20]”,“今”是深摄字,第二个音节中的[m-]声母,均是第一个音节的[-m]尾衍生后的痕迹。

4 反映江韵失去后鼻韵尾的遗迹忻州方言有:肿眉破眼 uəŋ313-42 mi31 p‘ 53 ni 313形容面部浮肿的样子。

例中的“破”,本字当为“胮”,其义为肿。

忻州方言中与“胮”同地位的“棒”读p 53,可证。

忻州方言还有:眉泡眼肿mi³¹p‘ 313 ni 313 uəŋ313形容面目浮肿的样子。

怀疑此例中的“泡”也该是表浮肿的“胮”。

洪洞、临汾方言有“胮眉处眼”,“胮”亦为浮肿义。

5 反映古宕摄读如果摄的痕迹汾西谜语:三块瓦盖个房[ 24],里头坐个白头婆[ 24]。

——荞麦一个红骡[ 24]子,有腿没肠[ 24]子。

——桌子洪洞歇后语:鞋窟窿里点灯——明脚[ ](姜)。

“脚”为入声,舒化后读同果摄。

“明姜”是洪洞一地名。

洪洞儿歌:姐夫姐夫你上炕[ 33],我给你倒茶馏馍馍。

6 反映梗摄读如止摄的痕迹汾西歇后语:环锥尖锭[ 53]子尖——尖对尖。

忻州谚语:人小帽子低[ 313],说话没人听[ 313]。

盂县谚语:初一有雨半月泥[ 22],十五有雨半月晴[ 22]。

三与今声、韵均不同的古音遗迹1 止合三韵母读细音忻州方言有:磨牙细齿[m 31niɑ31 i53 ‘ 313 ]指说了很多话、费了很多口舌。

磨鞋细袜[m 31xæ31 i53vɑ 2]指走路费鞋袜。

此二例中的“细”本字当均为“费”。

另有歇后语:吃棉花屙人——细人[ i24zəŋ313],细当为“费”。

万荣歇后语有“厦檐底下呐虫蚁儿——飞不远”中的“飞”读[ 51]。

洪洞、汾西歇后语有“鼓楼底下的飞娃儿——耐惊受怕”中的“飞”读[ 21-44]。

洪洞歇后语:飞[ 21-44]娃儿铁擒立柱——难(南)擒(秦)。

“南秦”是洪洞一地名。

山阴歇后语:马尾[ 52]提豆腐哩——提不起来了。

临县儿歌:远看一匹马,近看没尾[ 312-21]巴,肚里开莲花,嘴里吐黄沙。

上文所举汾西、临县打筷子谜语中的“肥”读[ ],均反映止合三读细音的历史。

止开三读细音的则更多。

如:汾西歇后语:两只眼窝五道眉[m 24]——假眉[m 24]三道。

2 反映梗开二见组字读细音的遗迹朔州谚语:两河隔[ 34-32]一洲,合流永不休,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