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片《浪潮》有感
浪潮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浪潮观后感篇一:《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
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而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
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分别是“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
不仅如此,赖德·文格尔更是要求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严格纪律、统一服装、统一名称手势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十分顺从,没多久这个名为“浪潮”的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渐渐地不受控制。
当赖德·文格尔从学生的盲目崇拜中醒过来时,事情已经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一名狂热的学生因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后吞枪自尽。
影片到此结束了,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格尔先生的引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浪潮”变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类似“法西斯”的集体,每一个“浪潮”成员都狂热的追捧着这个集体,他们为了这个集体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由,一切以“浪潮”为中心。
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浪潮”取得了其成员们的绝对忠诚,那么它给予了成员们什么?影片中,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即,平等、归宿和自我实现。
“浪潮”成员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浪潮”满足了成员们的一些需求,使他们生活变得更美好。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引言《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乌尔善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电影以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大数据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观看完《浪潮》后,我深深地被该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动,下面我将对我观影后的感受进行分享。
主要思想《浪潮》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主题,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在电影中,一批热爱科技的青年才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投身于创新技术的研发。
然而,这些科技的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个人隐私泄露、信息操纵和社会伦理的冲突等。
主人公斯坦是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在大数据公司浪潮工作,并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系统。
斯坦的梦想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不断进化和数据的不断积累,斯坦逐渐发现这种技术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
科技的双刃剑电影通过斯坦的个人经历,揭示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一方面,科技在提高人类生活品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另一方面,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和问题。
在电影中,斯坦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当这些系统开始涉及个人隐私和信息操纵时,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个人隐私的泄露和信息被滥用的问题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伦理与责任《浪潮》通过斯坦与身边的人物的相互争议和内心挣扎,呼唤着人们对科技的伦理和责任进行思考。
斯坦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抉择,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梦想,还是意识到科技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危害并采取措施遏制它们。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科技与人类之间找到平衡。
电影通过斯坦的选择,呼吁科技从业者和决策者要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尊重个人隐私权,遵循伦理道德,确保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思考与启示观看《浪潮》让我深思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两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让我深有感触,不禁有些感慨。
《浪潮》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大学老师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努
力和智慧,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们通过团结合作,勇于挑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这
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年轻人勇于创
新和挑战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团结合作,不断
进取,勇于追求梦想。
而《街头日记》则展现了城市街头的真实生活,记录了普通人
的故事和生活状态。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
在忙碌的都市生
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通过这两部电影的观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和人文关
怀的重要性。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能够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让
生活更加美好。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看完《浪潮》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挺深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故事,虽然背景设定在德国,但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却具有普遍性。
影片中,老师赖纳·文格尔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独裁统治,开展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实验。
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疯狂的独裁运动。
学生们开始盲目追随,甚至为了维护“浪潮”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某种信念或者团体而盲目追随,忽略了个人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别人思想的奴隶。
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原本只是想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独裁统治的恐怖,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想法或者行动,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浪潮”运动走向极端时,那些曾经盲目追随的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这说明,人性中还是有善良和理智的一面,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它们就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危害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给了我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光明。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叫《浪潮》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老师在学校做的一个实验,他想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法西斯独裁统治是怎么形成的。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个普通的课程活动,没当回事儿。
可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切都变得失控了。
老师给这个团体起了个名字叫“浪潮”,还设计了统一的标志和手势。
学生们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儿,跟着瞎起哄。
但慢慢地,他们开始变得特别认真,对这个“浪潮”团体充满了热情。
有个叫蒂姆的学生,之前总是被人欺负,在学校里也没啥朋友,觉得自己特别孤独。
“浪潮”出现后,他像是找到了归属,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他到处给“浪潮”做宣传,还整夜守在老师家外面,就为了保护老师。
他买了件白衬衫,天天穿着,那白衬衫在他心里就像是个宝贝,一点儿褶子都不能有。
有一次有人弄脏了他的衬衫,他差点跟人拼命。
蒂姆的变化让我特别惊讶,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对“浪潮”极度狂热的人。
还有个叫马尔科的学生,他本来有个女朋友叫卡罗。
卡罗觉得这个“浪潮”活动太疯狂了,劝马尔科退出。
可马尔科不听,觉得卡罗不理解他。
两人因为这事儿吵了好多架,感情都出现了裂痕。
马尔科一开始只是想在“浪潮”里找点乐趣,找点存在感,可后来他发现自己越陷越深,已经没法回头了。
再说说那个老师吧,他本来只是想通过这个实验给学生们上上课,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他看着学生们越来越疯狂,心里也开始害怕了。
他想结束这个实验,可已经太晚了。
电影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们一群人在一个大礼堂里,穿着统一的白衬衫,做着统一的手势,喊着整齐的口号。
那场面,真的是又震撼又可怕。
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狂热和盲目,完全失去了自我。
我就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些原本正常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追星,有些人追着追着就失去理智了,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可以不顾一切。
还有一些网络上的群体,一旦形成了某种共识,就很难听进去不同的声音,甚至会攻击那些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人。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引言《浪潮》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蓬勃发展,并为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力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故事情节电影《浪潮》取材自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华快科技,该公司确实在短短几年内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影片通过详细展示公司的发展历程,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紧张与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华快科技的创始人张立志,一个充满梦想和决心的年轻人。
他带领团队从最初的小型创业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引领潮流的科技巨头。
影片中展现了张立志和他的团队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故事情节中,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
团队成员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
影片通过展示团队内部的默契合作和互相信任,让观众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此外,影片中也展示了商业竞争的残酷和无情。
公司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张立志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主题电影《浪潮》的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团队协作和商业竞争。
创新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华快科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影片中展示了公司研发团队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未来科技的敏锐洞察力。
他们富有激情地创造和改进产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团队协作是公司成功的关键。
在电影中,团队成员们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胜利。
影片展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共同追求目标的重要性。
商业竞争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
影片中展示了企业竞争激烈的现实。
华快科技必须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巨头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
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表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两部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感触颇深。
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社会现实的,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浪潮》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在网络上组织犯罪团伙的故事。
这
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力。
年轻人在网络上被引诱和利用,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让我意
识到了网络世界的危险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社
会环境。
而《街头日记》则是记录了一位摄影师在城市街头拍摄的纪实
影像。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城市中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让我
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通过这些纪实的镜头,我看到了
城市中的贫困、孤独、挣扎和温情。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通过这两部电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微妙而又纷繁复杂,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
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积极的贡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篇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篇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形式吧。
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但赖讷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赖讷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
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
”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
”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讷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浪潮》影评
《浪潮》影评电影是一种能够唤起观众深层情感的艺术形式,而《浪潮》这部电影则在观影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影片的剧情、演员的表演、视觉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浪潮》进行综合评述。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浪潮》的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科技创业者张桐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从副总裁到发现自己项目被公司高层抛弃的转变。
整个故事以张桐试图寻求正义为线索展开,引发了一系列挑战与冲突。
这种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够享受到紧张刺激的情节,又能够思考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演员们的表演也是《浪潮》成功之处之一。
电影中的主演们用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男主角张译在饰演张桐一角时,他充分展示了一个科技创业者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的复杂情感。
他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主角的心路历程。
除了出色的演员表演,本片还具备出色的视觉效果。
导演通过精细的摄影、剪辑和视觉特效,将电影中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在展现科技公司内部繁忙的办公场景时,片中快节奏的剪辑和动态的镜头运用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电影的真实度和观影体验。
此外,影片的主题和深意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浪潮》通过张桐的遭遇,探讨了当今社会中科技创新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
影片让我们思考技术进步对个人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道德、公平等伦理问题。
这种深度的主题使得《浪潮》不仅仅是一部商业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之作。
总而言之,《浪潮》是一部具备精彩剧情、出色演员表演和视觉效果的电影。
它通过讲述一个科技创业者的故事,揭示了当今商业世界的残酷和不公。
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娱乐,更能够思考社会现象和人性困境。
所以,我为《浪潮》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
浪潮影评
浪潮影评看完浪潮这部电影,我不禁惊讶,为什么一个原本很好的教育课程,最终竟然会酿成悲剧!而且还是现实活生生的例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悲剧的起因。
赖纳作为一个政治学老师,正准备给学生上关于专制统治的课程。
为了让这个课更近于现实,赖纳在自己的班级创建了一个专制组织,取名叫浪潮,他作为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
在这个组织中,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一套纪律,严格服从领导者的要求。
他们有统一的衣着,统一的手势,统一的目标,就像是法西斯一样。
在这个组织中,学生们一律平等再也没有了贫富之差,成绩好坏之差,美与丑之差。
有的只是同一个身份,即浪潮成员和一样的思想,专制的“法西斯思想”。
事态起初还不至于失控,但渐渐的,个体的狂热导致了集体的走向。
他们扩招成员,开办聚会,设计标志,张贴标志,蒂姆甚至冒生命危险,爬上高楼去印上浪潮的标志。
他们享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快乐,并且自大地认为能改变国家和世界。
狂热最终使得很多人丧失了理智。
最后浪潮结束了,不能接受这一现实的蒂姆在射伤贝邦后饮弹自尽,赖衲被捕。
悲剧的发生循序渐进,而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影子。
比如从分析不同群体加入浪潮的动机中家可以看出来。
集体的凝聚力和平等团结使得像马尔科,蒂姆这样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的最好归宿,他们愿意为浪潮投入精力。
当然也有一些并不缺乏家庭关爱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主见,像邦贝,他们在强大的权威下(可能来自与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与尊重),渐渐地服从了组织,融入了集体。
还有一些是因为从众,而加入的。
他们不想被集体给边缘化,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变的孤立。
还有一些本来就很有主见的人,像卡罗,她至始至终都是这个活动的反对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权威和说服的力量。
作为一个老师和浪潮的领导者,赖衲是浪潮的核心。
他的权威在一开始就已经树立,在课堂上,他让同学们遵守他的一套纪律,反对者将被赶出课堂。
最有,只要赖衲一句话,浪潮的成员就会遵守,无论这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一)《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
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
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
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
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
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
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
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
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
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
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是政党的主力军。
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
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
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
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
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
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
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
电影浪潮观后感(精选8篇)
电影浪潮观后感(精选8篇)电影浪潮观后感篇1看完《浪潮》,觉得是部让人思索,引人思考的电影。
影片所蕴含的思想耐人寻味,下面我想就信仰的缺失,民主与专制两个方面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信仰的缺失当心中已没有对信仰的追求,价值的坚守,为统治者的意志所禁锢,为掌权者的思想所束缚,或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纵然表面太平的社会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影片中为何众多同学对独裁统治极力追随,崇拜?探根溯源,我认为时一种信仰的缺失与内心的空虚。
纳粹,独裁,专制,虽说不至于魂飞魄散般夸张,但也往往令人谈之色变,闻之心惊。
他们或许生活于所谓的民主社会当中,但这是为统治者所标榜的民主还是他们内心所期待的民主,是为统治者所强加的意识还是他们内心所追随的价值,他们对浪潮的狂热源于一时的冲动还是已久的期盼,是纯属巧合还是实属必然?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强扭的瓜不甜,强加的思想不牢,纵然一定时期,一定阶段达到统治民意的效果,但结局往往却是差强人意,人民总有幡然醒悟的时候。
于是人们厌倦了这种所谓的正统思想,便去寻求新的思想,哪怕是偏激乃至错误的思想(思想其实没有正误之分,现在正确的思想置于一定历史时期也许就是错误的思想,现在错误的思想置于一定历史时期也许会是正确的思想)。
民众心中并无真正的信仰,但他们却又极力想追求些什么,因为人们的内心总要有一种价值去维系,一种精神去支撑,一种道德去约束,否者无异于水中浮萍,无异于行尸走肉,人既生于世,长于世,价值不存,意义不在,人生便也索然无味。
而统治者的精神强制造就的不是虔诚的信仰,而是信仰的缺失。
对马列信仰者寥寥无几,虔诚者屈指可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有些许绝对,但适用于大部分党员党员却恰如其分,追名逐利,升官发财。
用貌似科学的理论去强加灌输,我只想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一面强调毫不动摇,一面强调与时俱进,一面强调司法独立,一面强调党的利益至上。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心情十分激动和
感慨。
这两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浪潮》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大学时期组成了一个团队,通过
网络平台公开批评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年轻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追求公正
的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社会,让我深受启发。
而《街头日记》则是记录了一名摄影师在城市街头记录下的人
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些平凡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
到了人性的美好和脆弱。
通过这两部电影,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美好。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改变现状,同时也要珍惜人与人之间
的情感和生活的美好。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同时也
能珍惜和平凡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这两部电影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浪潮》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大都市中奋斗的故事,他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他们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现实,不甘于平庸的生活。
我被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所感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梦想的追求。
而《街头日记》则让我看到了城市中另一面不为人知的生活。
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位街头艺人的日常生活,他用自己的音乐和表演给城市带来了一丝温暖和色彩。
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热情,用自己的方式为城市注入了活力。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并不是金钱和物质的堆积,而是内心的丰富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两部电影,我看到了不同人生的选择和态度,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
世界带来一丝温暖和美好。
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愿我们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一、剧情简介《浪潮》是一部反腐题材电影,讲述了一群年轻的反腐人士在反腐斗争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
该片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反腐斗争的艰辛与坚持。
二、人物角色介绍1、陈子欣:饰演者。
她是一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反腐律师,积极投身于揭露腐败和维护公正的斗争中。
她的坚韧和勇气为剧情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杨枫:饰演者。
他是陈子欣的同事,反腐斗士中的佼佼者。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决断帮助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3、赵达:饰演者。
他是反腐斗士中的“内鬼”,原本是贪污犯罪团伙的一员,但在一次行动中选择了站在正义一方。
他的转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三、剧情走向1、反腐律师团队的建立与成长陈子欣和杨枫带领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反腐斗争团队,他们从最初的困境开始,逐渐成长为一支顶尖的反腐力量。
他们通过调查和收集证据,揭露了一系列高官腐败案件。
2、挫败贪污犯罪团伙的阴谋贪污犯罪团伙为了阻止反腐斗士的行动,制定了一系列阴谋和计划。
但反腐斗士们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挫败了他们的阴谋,将他们绳之以法。
3、反腐斗争的付出和成果反腐斗士们为了正义和公正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付出。
他们面对着各种压力和威胁,但他们坚守信念,坚决逐案追贪,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带来了清风正气。
四、影片的意义与启示1、深化反腐斗争的认识电影《浪潮》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反腐斗争的极大困难和复杂性。
它让人们对反腐斗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腐败现象的警觉。
2、弘扬社会正气和正义精神影片中的反腐斗士们展现了无私和坚持正义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正气。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弘扬正义精神的启示和教育。
附件:《浪潮》观后感电影剧照和演员介绍法律名词及注释:1、反腐斗争:指社会中广大群众和执法机关开展的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的斗争。
2、贿赂:指以金钱、物品或者其他财务利益等方式,向他人行贿,以获得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浪潮相关电影观后感
浪潮相关电影观后感《浪潮》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该片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让我颇有感触。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浪潮大数据公司的故事,探讨了科技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以下是我观后感的结构化展示:一、对浪潮大数据公司的描绘在《浪潮》中,浪潮大数据公司被描绘成了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和权力的科技公司。
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购物习惯,还对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形象对我来说非常震撼,因为它揭示了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现实。
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利与弊影片中展现了技术进步对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利弊。
浪潮大数据公司通过分析数据,为人们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然而,与此同时,个人的隐私、自由和独立也受到了威胁。
这让我深思:当技术进步变得越来越强大时,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平衡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的问题。
三、社会对科技公司的依赖和对立《浪潮》揭示了现代社会对科技公司的依赖和对立。
浪潮大数据公司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他们提供的便利和创新感到依赖。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依赖带来的问题,开始对公司的行为表示质疑和抵制。
这种对立情节引发了我对科技公司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思考。
四、个人意识与群体行动在《浪潮》中,个人意识和群体行动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人公对浪潮大数据公司的行为心生疑问,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合作,试图揭露真相。
这种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群体的行动展现了人类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科技公司影响的关注和抵制。
五、人性的困境与情感的冲突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鲜活,让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困境与情感的冲突。
主人公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他陷入了一个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同时,主人公与他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人性的困境和情感的冲突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角色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力量。
浪潮观后感[五篇]
浪潮观后感[五篇]第一篇: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在看完《浪潮》这部电影后,感触颇深。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看完电影后的一些想法和明白的道理。
一、电影情节:故事发生在德国的一所中学里,在学校进行教授“国家体制”的活动主题周中赖纳老师因为自己最喜欢的“无政府”课被别的老师选了,只好选择教授“独裁政府”课。
面对一群内心空虚,缺乏自我,只想挣得学分的学生们,赖纳决定做出点事来,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他在课上规定了严格的纪律。
例如在课上必须称呼他为“文格尔先生”、回答问题必须经过允许并站起来回答,回答问题简介明了,后来他们还有了统一的服装、问候的方式,并取名自己叫做“浪潮”。
就这样在这种气体氛围中,学生们异常团结,心中充满了集体荣誉感,也因此干出了很多疯狂的事,逐渐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在政府大楼上喷涂标志,和黑帮打架,逼迫低年级的同学做“问候”的手势....,最终赖纳老师无法控制局势,发生了命案,最终老师被警察带走了,留下了参与者绝望的眼神。
二、总体感知:这部影片反映了一群内心极度空虚、缺乏自我、没有真正实现自己价值、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学生在这场运动找到了自我,让他们感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但他们真的找到了自我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是在一种从众的意识下,抹杀自己的个性,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实则他们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在群体的庇护下逃避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他们也许就没真正想过自己内心深处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值得他们去做的。
然而为什么他们会由衷得感到快乐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他们投入了,他们认真了,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做一件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时,并且当它有些收获时我们是会由衷高兴的。
三、从细节描写分析人物:①蒂姆: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家境良好但缺乏关爱且弱小但却极度想得到别人尊重的形象,从给校园黑帮组织送大麻,但却不收取费用,还说自己是他们的朋友。
射出“软脚虾”的渺小,但却十分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庇护,得到别人的尊重。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两部非常震撼的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
让我深受触动,不禁有了许多感慨。
《浪潮》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网络上组织起来,挑战传统权威
的故事。
他们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传播自己的声音,引发了一场社
会变革。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力量,以及年轻人
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
他们不再被束缚于传统的权威和规则,而是
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这种勇气和决心让我
深受感动,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而《街头日记》则是一部记录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社会中最脆弱的一群人,他们生活在贫困和困
苦之中,但却依然坚强地生活着。
他们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困难,却
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通过这两部电影,我看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更加深
刻地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浪潮》中的年轻人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希望能够像《街头日
记》中的人们一样,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
两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会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浪潮》与历史与青春的教育
《浪潮》与历史与青春的教育近年来,《浪潮》这部电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群青年的成长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历史与青春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本文将从历史与青春的教育意义角度来探讨《浪潮》对观众的影响。
一、历史的铭记电影《浪潮》以上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为背景,重现了中国青年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成长历程。
通过观影,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痛苦和辉煌。
《浪潮》通过展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苦难和思想洗礼,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在历史的推动下,逐渐从幼稚和无知走向成熟和坚定,这种成长过程不仅是个体的历练,更是整个国家的历史苦难铭记。
二、青春的追求青春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电影《浪潮》通过展示青年们在面对社会和现实的冲击时如何追求理想,激励着观众们去积极面对现实,勇于拼搏。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有的选择逆境抗争,有的选择和谐共处。
他们展现出了青年的朝气和勇敢面对现实的勇气,这种积极态度和拼搏精神可以给观众们以启发,激励他们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梦想。
三、教育的启示《浪潮》一方面通过展示历史的残酷和破坏,让观众们对人性的丑陋和权力的滥用产生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展示青年们成长的过程,让观众们看到希望与拼搏的力量。
这种双重意义的教育无疑对现代青年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在教育中,历史教育应该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历史,青年们能够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的发展历程,并深刻认识到珍惜和平的重要性。
而青春教育则应该注重培养青年的拼搏精神和积极正能量,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四、观影的启迪通过观看电影《浪潮》,观众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与青春的交汇,还可以深刻地思考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浪潮的观后感(通用5篇)
浪潮的观后感(通用5篇)浪潮的观后感篇1这是一部由德国人自己拍摄的反法西斯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
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
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
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
然而为时已晚,一个名叫蒂姆的学生,因自己狂热的“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
影片的真正主角,正是这个名叫蒂姆的学生。
蒂姆平时性格懦弱,同学们喜欢叫他“软脚虾”,在校园里总是受人欺负。
而“浪潮”这个组织的出现,让他看到了自己翻身的希望,他希望加入这个集体,借助集体的力量使自己不再弱小。
于是,他开始变得不再懦弱,开始敢于反抗欺负他的小混混,甚至开始做出一些其他人都不敢做的疯狂举动。
他似乎在“浪潮”中找到了存在感,仿佛“浪潮”就是他人生唯一的转机。
他十分热切地维护着这个组织,维护着他的依靠,以至于“浪潮”被宣布结束时,他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饮弹自尽。
这样的结局令人感到震撼。
它同时,也影射了像蒂姆这样的一个人群的存在,以及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人性中恶的那一部分。
然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这部影片其实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进行了一场实验。
他利用五天的时间向班级里的学生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这项实验在发生后,引起了混乱和严重的后果。
曾几何时,法西斯主义给全世界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个“浪潮”离我们有多远
—观电影《浪潮》有感
纳粹主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这个社会的群体性失控离我们有多远?
源于欲望、源于仇恨、源于一切黑暗以及不公的罪恶,离我们有多远?
哪一天我们会被这罪恶的浪潮吞噬,不留痕迹,甚至悄无声息,被肆虐在大地上的恐怖的极端主义引发的疯狂和罪恶浪潮,碾碎、撕裂、万劫不复。
这一天,很远吗?
看完《浪潮》,身上没由来的一阵阵发冷。
大脑中时不时的会想像这片繁华美丽的土地上奔跑着狂热的人群,同样的服装,做着同样的手势,口中呼喊着同一个人的名字,或者呼喊着同一个口号,眼神中充满了一往无前的坚定,而且,满含热泪。
但那眼神中同样分明的闪现着一丝丝的残忍,就像饥饿已久的狼群,寻觅着猎物。
也许影片中的学生们从此知道纳粹主义并不是仅仅是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中大加挞伐的罪恶之源,而是盘旋在社会上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徘徊在每一个心灵阴暗的角落。
他们起初根本不相信纳粹主义会复活,不相信这个社会还会有人去信奉那种狂热而且灭绝人性的信仰。
他们生活在民主国家,人们信奉平等与自由,理性而且崇尚法律。
纳粹的重演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赖纳老师的课堂提供了一个让他们亲自尝试的机会,从老师成为课堂的绝对权威,进而成立自己的组织,名称、口号、手势、服装…这些统一让学生们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兴奋与刺激,而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带来的成就极大的激励了他们,从平日乏味而平淡的生活突然进入这样新鲜而且激励人的组织,他们难以抑制自己的激情,巨大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出来,这种热情的感染在没有有效阻止的情况下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浪潮”组织也急速扩大,成员们的情绪也日益高昂,对于外界的阻挠和障碍,他们甚至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
所幸,长久的民主与自由文化浸润让一些人能够保持清醒和警觉,在赖纳老师自己甚至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刻,提前退出的两位学生意识到这个组织的疯狂和危险性,极力加以揭露和批判,他们的努力也最终引起了老师的反思,“领袖”的及时醒悟有效地阻止了更大的悲剧发生。
影片的直接目的自然是告诫人们:纳粹主义并不是已经永远离开了德国,对于纳粹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或者首相们在犹太人墓前的忏悔与道歉,更应该是对于全社会的持续提醒,对于青少年的深刻教育,以及对于理性思维与法治意识的进一步普及。
但反思的不应该仅仅是德国人,意大利人以及日本人。
每一个尚未达到“无人不饱暖,无人不均匀”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的国家,甚至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每一个国家,民族,都
应该预防这种群体性的失控行为,而这种浪潮产生的原因很多:贫穷、腐败、经济危机、社会不公、民族危机……在“领袖”们的引导下,社会矛盾带来的火药会被定向引燃,不一定是纳粹主义,但是军国主义、新纳粹主义、民族极端主义……当所有这些极端主义笼罩一个国家或者哪怕是数量可观的一群人,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将要承受的损失。
对于个人,社会群体的集体失控行为,例如纳粹主义盛行,例如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浩劫,带来的是死亡。
而带给社会的,是人类文明的极大损伤,以及历史上永远无法平复的伤痛。
对于纳粹主义的批判和预防,德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而对于举国疯狂的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尚未有强有力的预防。
悲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远,如某公所云:只要共产党一天不治理腐败,肯定还会有一场文革,打倒所有的官僚阶层。
也许,这绝非恐吓或者胡言乱语。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群体性失控所形成的罪恶浪潮,为了避免另一场浩劫,无论从法治建设还是从青少年的教育角度,所有的国家应该不遗余力。
否则,也许下一刻历史的长河就会卷起高高的浪头,用血红的颜色,将我们引以为豪的一切成就染饰之后,抛进无底的深渊,摔得粉身碎骨,从此万劫不复!
下一个浪潮,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是否一直在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