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金融学15货币需求

合集下载

李健金融学15货币需求

李健金融学15货币需求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分析视角
四、货币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货币需求的数量问题主要是测算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微 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货币的真实需求量,这 是一国中央银行确定合理货币供给量的关键性依据。
◆货币需求结构问题是总量问题的延续与深化。对货币 需求结构的分类可以从货币需求的性质、经济主体和发展
◆费雪交易方程式又可表达为:P=MV/T。因此,费雪交 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 关系的理论。
◆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一定的变形,就可得到货币需 求方程式: M PT 1 PT VV
◆从交易方程式中也可以看出,费雪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 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 能,关注的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平方根定律:鲍莫尔运用存货理论分析了由交易动机产 生的货币需求同利率的关系,提出了平方根定律。
◆立方根定律:美国经济学家惠伦、米勒和奥尔等人对预 防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立 方根定律。
◆资产组合理论:托宾提出“资产组合理论”发展了凯恩 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采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消 费者选择理论,发展了微观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种 ◎收入或财富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U)
流通手段 微观主现体金需求 支流付通手手段段 存现款金货需币求需求 支贮付藏手手段段 存款货币需求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5章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1.如何认识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以及利率之间的关系?答:(1)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2)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

正是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偿还时,需要在本金之外附加一定数额的利息,这样利息也就成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具体体现。

(3)由于本金数量会对利息总额产生重要影响,这使得我们无法通过比较利息额来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高低,在对不同信用活动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剔除本金数量多少对其产生的影响。

由此,我们引入了另一个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利率。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它是指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

由于利息率能够剔除本金数额多少对利息总额的影响,亦即给出了单位货币的时间价值,所以相对于利息而言,利率是一个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更好的指标,它使得各项信用活动中货币时间价值的高低变得可以相互比较。

2.如何认识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什么是收益的资本化?答:(1)利息的来源和本质西方经济学家对利息实质问题的分析散见于各个不同的利率理论之中,概括起来可以区分为非货币性因素和货币性因素两个不同的分析视角。

①从非货币因素对利息实质的考察。

古典学派以利息产生于借贷资本为基础,从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实际因素来考察利息的来源。

一切利息都来源于同种和同量物品价值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由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别造成。

资本生产的费时性决定了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差额,利息在实质上即来源于这种差额。

②从货币因素对利息实质的考察。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注货币性因素,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息论颇具代表性。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

他认为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要作两种选择:一是对时间偏好的选择,即在既定收入下对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分配;二是对灵活偏好的选择,指在既定收入下对持有货币与债券的选择。

李健金融学 重点名词解释

李健金融学 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的媒介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纸币: 纸制的货币,包括了国家发行的纸质货币符号.存款货币: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银行存款,包括可以直接进行转账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

电子货币:指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传输电子信息的方式实现支付功能的电子数据。

其使用基于持有人的存款。

电子货币被视为存款货币的一种“无形”存在形式,属于虚拟货币的一种。

货币中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影响名义变量。

货币非中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和名义变量都有影响。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国际储备资产: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哪些资产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安排汇率制度,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调节:选择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弥补特里芬难题: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满足国际贸易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影响美元信用(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无法维持),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满足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力的不足。

汇率:又称汇价,或称外汇行市,是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表示买入一定单位的外币要支付多少本币,或卖出一定单位的外币应该收多少本币。

本国货币为计价货币。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

外国货币为计价货币。

买入汇率是银行买进外汇(结汇)时所使用的汇率,也称为买入价。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与货币制度)【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与货币制度)【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与货币制度)【圣才出品】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你是如何看待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的?答:(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②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③可以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进而节约流通费用,还可以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④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⑤通过在发挥支付手段时形成的活期存款和发挥资产职能所形成的定期存款等,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2)货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因为它的存在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

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大为扩展.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某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③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随之而来的,也为资本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同样需要重视的是,货币在发挥各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①由于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使得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

②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③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导致价格下跌。

④把货币神化为主宰操纵人生与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祸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需求)【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需求)【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5章货币需求1.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答: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1)货币需求是—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把需求看作是一种有支付能力的客观意愿,而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愿望,这是经济学的通义。

货币需求不是一种无限的、纯主观的或心理上的占有欲望,不是人们无条件地“想要”多少货币的问题,人们对货币的欲望可以是无限的,但对货币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2)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现代经济中,货币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现金,狭义货币概念已包括了存款货币。

既然货币需求是所有商品流通以及人们对财富的贮藏对货币产生的需求,那么,除了现金能满足这种需求外,存款货币同样能满足这种需求。

2.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货币需求有什么不同?答:理论界对货币需求的分析通常采用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

(1)宏观视角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从宏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关注点在于货币供求的均衡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2)微观视角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从微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关注点在于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与决定影响因素,分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微观机理。

3.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与微观货币需求分析有什么联系?答: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宏观的货币需求和微观的货币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

二是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4.查一查相关资料,描述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需求结构的变迁。

李健《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李健《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李健《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1.1复习笔记一、居民理财与金融1.货币收入与支出(1)货币收入城乡居民、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提供劳务和经营性资产等各种渠道获得收入。

从形式上看,收入可分为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

(2)货币支出支出是指家庭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付出行为。

支出可分货币支出与非货币支出。

(3)盈余与赤字居民的货币收入大于支出产生盈余;反之,则产生赤字。

居民的货币盈余是其进行货币储蓄与投资的前提,而居民的赤字则需要通过消费信贷或民间信用来弥补。

2.居民盈余的使用(1)储蓄我国居民除了现金储蓄外,大部分居民盈余通过储蓄存款形成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又通过金融部门的贷款,满足非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实现金融平衡。

(2)投资居民货币盈余另一重要使用方式是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

居民投资可分为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

3.居民赤字的弥补居民赤字较正规的弥补方式是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居民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而向消费品出售方申请赊销或分期付款。

二、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1.企业经营与财务(1)企业经营与资金运动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从实物形态看,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通过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完成了从投入到产出的再生产过程。

从资金形态看,则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利润和现金流等指标变化,完成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的循环周转过程。

(2)企业财务与财务管理①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也是企业的资金活动过程,即企业财务活动过程。

企业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②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盈余分配三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与金融体系息息相关。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8章货币政策1.结合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主要有哪些作用。

答: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机理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货币均衡,保持币值稳定由于信用货币的价值体现在其购买力上,而货币购买力是通过价格反映出来的,故价格是货币购买力的倒数,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

币值的变化对内将引起普遍的价格涨跌,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2)通过调控货币供给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内外均衡,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当社会总需求膨胀导致市场供求失衡以致给经济运行带来困难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办法使经济恢复均衡。

反之,当社会总需求过小、社会有效产品供给不能实现销售时,中央银行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总量的办法使经济继续发展。

(3)通过利率和汇率调节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和汇率的调节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和汇率是最重要的金融杠杆,能够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

2.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诸目标及其彼此间的关系?答:(1)当代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可概括为五项:币值稳定(或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这五项目标在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①币值稳定币值稳定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币值保持稳定,从而保持一般物价水平和汇率的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这里的物价是指物价的一般水平或总体水平,而不是某种或某类商品的价格。

②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消除失业,因为在多数国家,即使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与劳动力完全均衡,也可能存在摩擦性或结构性失业。

③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自然要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调节目标。

④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对于开放经济部门占总体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更是如此。

李健《金融学》原理汇总

李健《金融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原理 1-1:金融供求及其交易源于社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原理 1-2:现代金融体系以货币、信用、汇率、利率和金融工具为基本要素,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 构为运作载体;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以金融价格为杠杆,以宏观调控与监督为保障,在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原理 2-1:货币与商品伴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原理 2-2:交换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第三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原理 3-1: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货币汇率趋于贬值;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汇率趋于升 值。

原理 3-2:当本国货币购买力相对于外币的购买力下降时,本币汇率趋于贬值;当本国货币购买力 相对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时,本币汇率趋于升值。

原理 3-3:外汇市场上交易者的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化有显著影响。

原理 3-4: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是,利率高的国家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贴水,利率低的国家货币在 远期外汇市场上升水。

原理 3-5:当外国货币供给不变时,本币供给数量与本币汇率反方向变动;当外国收入增长不变时, 本国收入增长与本币汇率同方向变动。

原理 3-6: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本币升值,有利于增加进口,抑制出口。

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体系原理 4-1:偿还与收回、支付与收取利息是信用关系确立的必要条件,利率信用关系中产生,又引 导信用关系的发展。

原理 4-2:信用与货币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它是以货币为载体的借贷活动。

原理 4-3:自然经济条件下借贷资金供求矛盾、贷者集中垄断、高偿还风险和信用维系成本是高利 贷者索取高利率的根本原因。

1原理 4-4:国民经济中居民个人、非金融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与国外五个部门的资金余缺状态是 现代信用关系存在的宏观经济基础。

原理 4-5: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其健康运行依托信用关系的良性运转。

《金融学》李健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

《金融学》李健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

《金融学》李健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名词解释1.格雷欣法则: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2.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3.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表现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国内价格)之比。

4.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品,在自由交易条件下,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应同价。

5.利率平价:在套利的作用下,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等于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

6.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价值单方面转让)。

7.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

8.间接融资: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9.风险溢价:持有风险资产相对于持有国债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还需要根据该风险资产的风险高低对其进行风险补偿,这部分补偿即风险溢价。

10.收益的资本化: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从而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进行资本定价。

本金(P) = 收益(B) / 利率(r)11.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12.金融工具: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表明交易双方的所有权关系或债权关系的金融契约或合同。

13.金融资产:具有价值并能给持有人带来收益的金融工具。

14.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资产组合规避的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不可分散风险。

15.非系统性风险:通过增加资产持有的种类能够相互抵消掉的风险,又称个别风险、非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

16.市盈率: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又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市场)【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市场)【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8章货币市场1.如果你是一位中央银行的决策者,你该如何考察货币市场的功能?又该如何考虑充分发挥货币市场的功能?答:(1)一般认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市场,其特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货币市场是政府和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流动资金快速周转的特征决定了短期融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经常的融资需求,通过签发合格的商业票据,企业可以从货币市场及时、低成本地筹集大规模的短期资金满足这种需求。

②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是指其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或满足必要的借款及对外支付要求的能力。

由此可见,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流动性的缺乏意味着偿付能力的不足,有可能引发挤兑危机。

③货币市场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在货币市场中进行的。

④货币市场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基准利率是一种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被广泛用作各种利率型金融工具的定价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利率的风向标,货币市场交易的高安全性决定了其利率水平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发挥基准利率特有的功能。

(2)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如政府,相关部门,法律等都要加大力度进行规范货币市场,以保证它的功能正常发挥。

2.企业为何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活动?答: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货币市场的这些特点将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率:(1)交易期限短这是由金融工具的特点决定的。

货币市场中的金融工具一般期限较短,最短的期限只有2小时,最长的不超过1年,这就决定了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市场。

(2)流动性强此特点与货币市场的上一个特点紧密相连。

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与其偿还期限成反比,偿还期越短,流动性越强。

(3)安全性高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较高,只有具有高资信等级的企业或机构才有资格进入货币市场来筹集短期资金,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或机构发行的短期金融工具才会被主要追求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投资者所接受。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6章货币供给1.如何理解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的含义?答: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货币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满足。

货币供给必然会在实体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量,这些货币量都是由银行系统供给的,都是银行的负债。

(2)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总量。

现实中的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进行统计的。

人们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量。

2.为什么说货币供给机制受制于经济和金融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说明什么?答:(1)任何货币供给都是在既定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中进行的,不同的体制安排通过宏观经济架构和微观经济运作决定了不同的货币供给机制。

①市场经济和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活动的理性化程度较高。

居民和企业的存贷款活动自主性很强,利率具有灵敏的调节作用。

②计划经济和复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安排,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受计划控制,经济运行以实物为中心来组织,资金计划从属于物资计划,货币需求基本上都是交易性的。

(2)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这一改革措施既标志着“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基础货币—存款货币”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开始形成。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吞吐基础货币,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存、贷、汇业务创造存款货币。

3.现代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是如何表达的?货币供给的过程有哪些特点?答:(1)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货币供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经过长期的研究,经济学家总结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货币供给基本模型:M s=Bm。

式中,M s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

《金融学》重点整理【下】金融学李健重点整理

《金融学》重点整理【下】金融学李健重点整理

《金融学》重点整理【下】第十一章金融机构概述(重点掌握:金融机构功能、管理类金融机构、金融管理机构、财务公司口径划分变化)笔记整理:1.金融管理机构:具有金融管理职能的政府机关。

如一行三会。

其中中央银行比较特殊,由于央行开展业务有同属于管理类金融机构。

管理类金融机构:具有管理职能的金融机构。

区分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开展具体业务。

(注意联系中央银行通过开展三大业务执行三大职能部分的复习P362-365)2.财务公司:目前财务公司的划分口径属于存款类公司不属于银行类机构。

要点回顾:1.金融中介机构是专业化的融资中介,其基本功能是: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融通资金;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改善投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转移与管理。

4.金融机构体系分为国家金融机构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彼此间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类。

在国家金融机构体系中,管理性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和监督职能的机构;商业经营性机构是指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发行与交易、资金管理等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

5. 国际性金融机构是多国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的总称,可分为全球性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两大类。

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清算银行等。

区域性金融机构包括: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9.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作为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实行分业监管,具体构成是: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合作机构;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李健《金融学》章节练习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章节练习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章节练习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李健《金融学》章节练习及详解第16章货币供给一、概念题1.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中南财大2008研)答: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是随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概念。

其主要内容是认为货币供给“旧论”所隐含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观点是错误的,货币供给受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影响,强力货币(H)与货币供给(M)之间并不存在简单明确的倍数关系。

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及公众的货币需求量具有很大的利率弹性,利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调整其资产负债规模,也会引导社会公众改变其资产偏好行为,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扩张机制。

另外,银行的贷款要求等因素也影响内生性行为。

最后,二战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打破了其与商业银行间的区别,从而使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加入了商业银行货币信用创造的行列,这些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变量。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等承认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

2.原始存款(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答: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两种具体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这两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

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

这笔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二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尚未用去的部分。

李建金融学名词解释

李建金融学名词解释

第1单元生活中的金融:一、名词解释1.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表。

资金流量表分为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个账户表式,实物交易账户侧重反映各部门收入的形成和分配情况,金融交易账户侧重反映各部门资金的余缺以及资金筹集情况。

资金流量表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一定时期资金往来或交易的流量和流向。

2.收入——是居民、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提供劳务和经营性资产等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流入。

从形式上看,收入可分为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

货币收入是指以通用货币形式体现的收入,非货币收入是指以消费品及其它实物资产形式体现的收入,又常称为实物性收入。

3.支出——是指家庭、企业等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付出行为。

支出可分货币支出与非货币支出,前者是指以通用货币形式体现的付出,后者又称为实物支出。

本书的支出均指货币支出。

4.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5.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6.负债——是指由企业、居民等承担的,以货币计量的在将来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7.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由企业、居民等控制并能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

8.财政收支——是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的统称。

在现代经济中,政府一方面以税收及其它收费形式从社会各部门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又以购买、转移支付等形式使用其收入。

财政收支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活动的主要体现,也是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渠道。

9.财政政策——政府通过主动调节财政收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

10.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动用其政策工具,调控金融活动进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各项措施的总称。

11.公债——是指由政府作为举债人发行的债券。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债,地方政府发行的为地方公债。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教案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概述《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起源、发展、功能以及银行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掌握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银行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2.实践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技能。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2)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3)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2.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金融工具及其定价(3)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监管3.银行体系(1)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经营(2)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3)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4.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效果5.国际金融(1)外汇与汇率(2)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机构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法:开展模拟银行业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学时分配:(1)货币与货币制度:16学时(2)金融市场:16学时(3)银行体系:16学时(4)货币政策:8学时(5)国际金融:8学时3.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40%六、教学资源1.教材:《货币银行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文献:(1)《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金融市场学》(张亦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合板书进行讲解。

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李健)

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李健)
20
第二章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
• 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 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 衡”理论。
•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 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 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 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2
重点、难点章节
• 第二章 • 第六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 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3
媒体资源、学习方法介绍
• 网上资源 • 网上直播课堂 • 文字材料 • 反复领会、看录像、听讲解 • 抓重点、清难点、注意平时积累 • 了解本书编者的思路 • 多做课本练习题、掌握题目类型、答题要点
25
5.货币供应量渠道
• 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 的主要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 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 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 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 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
26
6.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说
22
2、货币的职能
• 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 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 的和实质性的影响。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 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
职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交换媒介 贮藏财富
23
3.货币的特征 (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 (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
“节欲论”,把利息看成是货币所有者为积累 资本放弃当前消费而“节欲”的报酬。西尼 尔认为,“利润的定义是节制的报酬”。由 于资本来自储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 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 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享受的 消费者的一种报酬。

李健_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

李健_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货币需求理论历来为经济学家所重视,对货币 需求的理论探讨,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宏观视角向 微观视角的转变。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 这一公式可以表示为: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剑桥方程式,又称“现金余额说”,是由马歇尔和他 的学生庇古创立的。
◆现金余额说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货币的持有方面。“现 金余额说”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Md=kPY
式中,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 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Md为名义 货币需求。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两方程式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两点 △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 △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 流通速度V。 ◎深层次看,二者表明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不同的 。剑桥方程式从人们的持币动机入手,包含了更多 的因素。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费雪交易方程式又可表达为:P=MV/T。因此,费雪交 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 关系的理论。
◆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一定的变形,就可得到货币需 求方程式: M PT 1 PT VV
◆从交易方程式中也可以看出,费雪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 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 能,关注的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分析视角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货币需求的分析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的涵义与 分析视角
货币需求的涵义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第二节 货币需 求理论 的发展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二、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 式
◆交易方程式:欧文·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 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MV=PT
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流通速度(V)等于 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分析视角
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或 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 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 通常以Md/P表示。
◆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 剔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 响。
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源自预防动机 投机动机实际货币需求 流动性陷阱
交易动机 “1:8”经验式
恒久收入
交易性货币需求 资产性货币需求 剑桥方程式 交易方程式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本章与各章的主要联结点
●本章是全书的重要章节,它与下一章的 货币供给,构成了货币市场上的供求, 为我们分析货币市场的均衡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的货币 需求理论
古典学派的货 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 货币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 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 的继续发展
交易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两个方程的区别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现代凯恩斯学派对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关系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第三节 中国货 币需求 的分析
计划经济体制 下决定于与影 响中国货币需 求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三、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 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
◆流动性偏好说: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是因为货 币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分析视角
四、货币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货币需求的数量问题主要是测算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微 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货币的真实需求量,这 是一国中央银行确定合理货币供给量的关键性依据。
◆货币需求结构问题是总量问题的延续与深化。对货币 需求结构的分类可以从货币需求的性质、经济主体和 区域等因素方面进行分类。
经济体制改革 对中国货币需
求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货 币需求的决定
与影响因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货币需求 的影响
企业改革对货币需求 的影响
价格体制改革对货币需求 的影响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货币 需求的影响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对货币 需求的影响
收入
物价水平
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
其他因素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联性,它与第一章、 第二章、第八章等章节都有重要联系。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分析视角
一、货币需求的涵义
◆货币需求(Money Demand):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 拥有额、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 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 币产生的总需求。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以M表示货币必要量(Volume of Money Needed),Q 表示待售商品数量,P表示商品价格,V表示货币流通 速度(Velocity of Money),则有:
M PQ V
原理15.1
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 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理解货币需求的涵义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 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分析视角
二、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理论界对货币需求的分析通常采用宏观和微观两种视 角。 ◎宏观视角是从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体出发 ◎微观视角是从社会个体出发 ◎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货币需求只是分析的角度 和着力点不同,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并不能厚此薄彼 或相互替代,而是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图1)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