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中国人的道德信任危机

合集下载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1.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先生把科学作为一种真实的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

《辞海》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

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这是从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来说。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另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地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具有效率。

还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人密不可分。

综合不同角度上的描述,我们认为,信仰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意识等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人们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

2.信仰的基本特征2.1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

信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东西,人与人的信仰也不一样,信仰是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历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2.2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但具有认识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

人不仅是有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信仰后,他的精神是有所寄托,是不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

2.3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极高的确信信仰一经形成,其核心原则很难轻易变动,信仰渗透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做事方式,情感的体验。

对于人的实践,信仰起到了精神指导作用,相比一般的认识,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精神力量。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在一个信任关系薄弱、互不信任的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将日益加剧,如犯罪率的上升、经济发展的滞后等。

因此,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修复失去的信任。

首先,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底线。

个人的诚信是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修复信任的关键。

每个人都要自觉践行诚信,遵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只有广泛普及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对诚信的高尚追求,才能够逐步重建信任。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社会信任的稳定建立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人民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只有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和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促进社会信任的重新建立。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自律和监督。

社会组织和机构是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力量。

他们应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信誉度,从而增加社会信任。

第四,建立信任重建机制和平台。

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

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投入,建立信用信息库,全面记录社会主体的行为情况。

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增强信任的重建效果。

此外,需要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社会信任意识。

将社会信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信任的重要性,学习诚信的道理。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充分发挥作用,亲子沟通、家庭信任的建立也是社会信任的重要环节。

最后,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网络。

在社会信任危机中,各社会主体应当互相合作,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参与行动。

《中国人失掉信任力了吗》高一作文

《中国人失掉信任力了吗》高一作文

《中国人失掉信任力了吗》高一作文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关于道德缺失和信任危机的声音。

从“小悦悦”事件到无人售馍,这些现象让我们不禁发问:中国人失掉信任力了吗?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会发现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材料中的花甲老人,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信任的力量。

她的无人售馍模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诚信的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这种对他人的信任,并非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上,而是源于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尊重。

她的行为,如同点点灯火,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让我们重新审视信任的价值。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道德的沦丧和信任的缺失,确实让我们感到痛心和忧虑。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这些现象让我们对他人的善意产生了怀疑。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别现象而否定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和信任是人性的本质。

当我们看到那些扶起老人、帮助他人的善良身影时,当我们感受到社会中弥漫着的温暖和正能量时,我们就应该知道,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任力。

这些善良的人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力量,让我们相信,信任依然存在,希望依然存在。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感染和影响每一个人。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坚守道德的底线,用善良和信任对待他人时,社会的风气将得到改善,信任危机也将逐渐化解。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遵守交通规则、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道德建设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道德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和信任。

此外,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信任的价值,用道德之光烛照人心。

让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好,相信信任的力量,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呈现出一些不良的趋势,如虚假宣传、假货泛滥、欺诈行为等现象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这种诚信危机现象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上造成了损害。

本文将分析中国社会诚信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1、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但也存在着一些“以诈骗取胜”的观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夹带私货”等,这些错误观念特别容易让人忽视诚信的重要性。

2、制度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一些制度性缺陷与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也给诚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商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方面,监管人员监管力度不足,对于不诚信的企业或商家处罚过轻,让商家觉得这个市场不需要诚信。

3、道德风险的低昂道德风险种植在了需要诚信的各个领域中,事实上,一些领域对于损害品牌形象或违法犯罪产生的惩罚依然较低,这样的恶劣形势给了未满足的企业违法犯罪机会,这种做法通过牺牲此前名声换取短期的利益,这样的交换并不能完全实现大多数民众所期望的未来诚信发展建立。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常自我保护,导致不诚信的状况出现。

1、强化诚信意识诚信要源自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们需要强化社会公民的诚信意识。

公民的道德素质是个体行为遵守诚信原则的根本出发点。

识别诚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秉持最基本的商业道德、个人信用和遵守约定,以促进诚信环境建立。

2、完善法律法规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市场秩序的监管,完善真诚、诚信、互信和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

3、加大惩戒力度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制裁,对企业、个人行为的严惩应默认成吓唬、降低违法犯罪成本;真正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

加大惩戒力度不仅可对违规行为者起到制约,同时有助于为诚信建设的良好环境营造合适的氛围。

4、提升诚信信用体系建设诚信信用是公民和企业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中标题发挥的重要支撑。

通过建立全面、可访问、可用的信用体系,可以增强社会各个目标群体公民、企业、政府每个人的从事市场活动把握诚信的信任感。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信用是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的秩序的道德准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内容之一。

”从20世纪到21世纪,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手机等电子产品慢慢普及到每个家庭,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慢慢减少。

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他们忙着想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买了蒙牛的雪糕却还惦记着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却忘记了一山更比一山高。

渐渐的他们不再诚信做人,相关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如今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在社会生产上。

一方面各种虚假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

刘嘉玲在观众中口碑一向不错,但自从她代言了sk-11化妆品,她的名声一落千丈,该化妆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查出含有违禁物质。

另一方面,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市场,各种商品制假售假方法各种各样。

2008年中国出现了毒奶粉——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食品安全事件,据说是因为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幼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

随后,在食品安全部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该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2011年出现了染色馒头,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生产出来的。

在超市销售的此类馒头,生产日期可以随便更改,食用过多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某城市大型饭店的下水道的隔油池,有人将里面的地沟油取出,对其进行过滤,加热,沉淀,分离。

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以低廉的价格,像个大饭店售出。

二、在政治生活上。

一些政府部门和各公司领导在工作当中搞形式主义,就像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一样。

河北省徐水县号称一年可以收获粮食12亿斤,人民日报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宣传,可实际上并没有生产到这么多的粮食。

1996年,厦门湖里区一座7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所有该着色的地方全是红色,代表着吉利与发财,人们称它为“红楼”。

论中国人的道德沦丧

论中国人的道德沦丧

论中国人的道德沦丧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沦陷的确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却在21世纪初逐步消失殆尽,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下文。

是的,我正在为社会发展的形势感到无助与无奈,很多人的思想道德的确是需要别人拯救,道德层次的问题现在都需要法律来维护了,以前都讲究的是法外情,而现在呢要说的是情内法,是的情内法。

活血我这么说了以后,您会感觉非常遗憾,对,不是为我遗憾,而是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而感到遗憾,感到悲哀,感到绝望。

人之初,性本善。

很准确的就跟我们说了其中的根源,可是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我们需要拯救的不是一个人的健康身体,而是拯救其没落的低俗的灵魂。

开口闭口就是乘坐飞机如何如何,开口就说自己从来不穿低质量的鞋子,鞋子最起码也得一千元以上一双的才行。

还有就是像项颈被绳子牵着走的一部分人,毫无抵抗力的选择了奢侈品的消费。

我们说这些不是仇富,二十身边的这些人,工资本就三四千,哪来的能力去如此消费,如此挥霍?是的,你猜对了,这些人花父母的钱,不眨眼。

消费自己的更是没规律,都形成了奢侈品消费才是真正厉害的人的行销观点,你怕吗?怕,就对了,不可思议。

孝在哪里?早已抛之脑后,对身边人的小小缺点大加诽谤,诋毁自己的同事,如此勾心斗角能忍受得了吗?上街行走,老人摔倒,“扶不起”,真的扶不起。

怕,真的怕。

即便你有万贯家财也不敢扶。

不是你心不善,是怕被纠缠,讹人的人太多了。

这就是社会共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认同价值观,淡漠的人情味,这等新闻数不胜数,我们需要如何看待?感恩之心,似乎早已被埋没荒冢。

医患关系也是一层,医生的辛苦,没有人能看见,这个社会我们只能听到医生如何没有医德,如何黑患者手里的钱,似乎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医生何时何地医好了某一个疑难杂症,为医药事业做出了良好贡献。

在病人的眼里,心里都似乎有着同样的心里,医生给患者看好病是天经地义的,看不好病那就是庸医,黑心医生。

很无奈,医生或许从来不求病人感恩,因为自己感动,不求患者帮助恢复声誉,但需要我们私下里支持。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制度缺失
制度的缺失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去分析。就理论角度而言, 当前许多领域都存在制度的真空地带。就现实角度而言,虽然我 们不断推出新的制度,但是制度的实行情况则不令人满意。政策 可以商量,原则可以变通,是非界限模糊,衡量标准不定。制度 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扭曲与缺失带来的是行为的越轨、思想价 值观念的混乱。最终,制度在人们心中失去神圣性,违背规范的 行为比比皆是。各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又加重了信任危机的局 面,严重摧毁信任的根基。随着制度受到藐视,人们就把怀疑之 矛指向制定政策、规范的集团,对决策者和管理者产生不信任态 度,人们的信仰、信念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导致情绪低 落、态度消沉和信任危机。
利益调整
追求这个目标,要靠两个办法:一个是产权, 有恒产者有恒心。第二个手段是纪录。 加强利益关系的调节,着力解决贫富悬殊和非 理性致富手段盛行的问题。深化改革,加快发 展,才可能调整好利益格局,才可能从根本上 解决加进入专家系统的各级成员的可识别 性,即健全我们的评价系统。 因为可识别性是靠评价系统来获得的。为什么 要建立学历社会?证书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给 每个人贴一张标签。
四、中国社会信任的三种系统的破坏
货币系统 专家系统 人格系统
六、当前信任危机的成因
利益失衡 制度缺失 观念变迁
五、如何恢复社会信任
要建立某些制度来促进人们追求长期的效益 要增加社会上的可识别性 政府的作用 其他方法
信任的两种理论取向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简化机制论— —信任除了将复杂简化,还要将不确定性简化,要把 面对的很多潜在的伙伴简化为二元的结构。一类概括 为可信任的,一类概括为不可信任的,以此来决定与 前者合作而不与后者合作。简化机制没有帮助我们消 除风险,但是它帮助我们下定决心去决策,去行动。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结构论 ——一 个是人格信任,一个是系统信任。后者又包括货币系 统和专家系统。

中国的信任现状分析

中国的信任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这一点似乎已成为马克斯·韦伯、雷丁和福山等众多西方学者不谋而合的论断。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认为,中国人的不诚实导致了中国人彼此间典型的不信任。

雷丁在《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中国人只信任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他们对家人全然信任,对朋友和熟人则建立某种程度的相互依存感,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浓厚的家族主义文化意识。

福山在《信任》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华人社会里的家族主义文化十分明显:在家族的圈子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变得相当低,对外人的信任感太低。

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

他进而认为,一国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与该国经济规模大小存有必然联系。

中国社会信任度的低下是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化公司转型的必然障碍,并使其时常上演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

而与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对比分明的是,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由于存在较高的社会信任度,故而家族企业一般能较为顺利地建立起现代公司制度,并维持很大的规模。

西方学者的上述看法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在信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但仍然有失偏颇。

韦伯的观点之讹误在于,他仅根据以诚实为基础的信任之缺失就简单地认定中国社会中信任度的低下,却对中国以血缘和情感为基础的信任避而不谈。

福山对不同类型信任与企业发展及规模的关系之分析颇为深刻,然而,他却与雷丁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只根据中国人对外人(严格地说,应该是陌生人)不信任这一点就把中国认定为信任度低下的社会。

在我们看来,如果将传统中国社会看成是一个血缘、情感和习俗型信任丰富而制度型信任短缺的社会则可能更为准确与中肯。

而从经验观察角度透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着实颇为严重。

从这一点来看,韦伯、雷丁和福山等学者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论证依据是不恰当的。

如果我们的上述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重新搜寻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低下之原因就成为有待研究的论题。

如果从现代性角度加以解析,似能对此做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诠释。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守卫你的荣誉一样”。

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道德守则。

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是相互信任,一个人失信于一人,那么将在社会很难立足。

在当代中国有着眼中的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是什么,面对出现的信任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原因;对策信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信任,只是一种关系,然而却有极大的价值,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资产。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在心里学中的含义是: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个人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任危机地定义,而信任危机地英语是:crisis of confidence;可见,欧美国家把信任危机当作是一种犯罪。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这是信任危机突出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信任危机现状在当代中国,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地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在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但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许多欧洲学者在17世纪就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一)企业信任危机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

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

再不整治,国人道德倒退50年

再不整治,国人道德倒退50年

再不整治,国人道德倒退50年退再不整治,国人道德倒退50 年好人还会有好报吗?这个问题,如今困扰着无数国人。

执法部门必须杜绝和稀泥的做法,守好法治的底线!01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一条名为“ 树太好爬索赔0 60 万元”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

广州六旬老人吴某在景区游玩上树摘杨梅时,由于树枝枯烂断裂,致吴某从树上跌落,经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事后,吴某亲属认为景区未采取安全疏导或管理等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向景区索赔60 多万元。

更奇葩的是法院的判决:广州花都区法院一审判决,认为吴某作为成年人,未经同意私自上树采摘杨梅,应当料到危险性,应当对自身损害承担主要组人;被告景区未告知危险,承担5% 的责任,赔偿0 ***** 元。

说实话,法院一审判决的结果让我的内心无比凌乱。

首先,你偷我的东西摔死了,我没找你要我的果子和树就不错了,你还能成功勒索我一笔钱?那下次如果有人在景区排队中暑或猝死的话,是告景区没有通知带遮阳伞,还是告后羿没把太阳全射了?!其次,景区怎么告知危险?是给每个游客配备一个保安,还是在景区所有有可能发生意外的地方,都立一个警示牌?在树下立一个警示牌:树木易折,请勿攀爬!树旁边小栅栏立一个警示牌:栅栏有角,注意安全!栅栏旁的小路上立个警示牌:小路非一马平川,谨防崴脚!对了,每个荔枝上也必须贴一个警示标签:内有果核,小心噎死!如果这样做的话,还有人愿意去景区玩吗?更何况,就算景区安全防护十分到位,应急处置十分妥当,就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了吗?答案是:或许有帮助,但永远也杜绝不了悲剧发生。

因为再密集的警示提醒,再周到的安防措施,再专业的医护人员,也救不了一个不守规矩的人。

而法院和稀泥式的判决,无意更助长了“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这股社会歪风!02 我死我有理还记得“电梯劝烟猝死案”吗?河南杨先生,在小区电梯里劝一名老汉不要抽烟引发争执,老人情绪激动心脏病发作离世。

后来,老人家属把他告上法院,索赔40 万巨款。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猫眼看人】-凯迪社区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文化纵横》2011年4月刊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杜月笙:穿梭于“家国”与“江湖”的大佬
社会信任机制的市场化
“李刚案”损害了官民信任的基础
“扶”还是“不扶”,这成了一个问题
会成员通过平等参与建立商业信任的典范。

在政治领域,重新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契约是加强国家和社会之间政治信任的必由之路。

国家应该在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参与的精神,建立新的公共品提供方案,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明确家庭、社会和政府三方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

此外,在社会组织方面,国家应该逐渐放开对社会组织的垄断,赋予各社会阶层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s)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的权利。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社会信任不是公共品,而是任何开放社会都能自发形成的一种秩序,国家只是一个次要的参与者。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货币本位”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动摇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扭曲了正常的价值体系,破坏了国家与社会、市场利益各方以及社会成员间信任的基础。

但事实上,健全社会的信任(信用)制度和可持续货币体系应该是相辅相成。

只有实现了社会信任(信用)的“社会化”,让货币和权力服从社会要求,社会自身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说中国人信仰缺失亦或道德缺失是在忽悠谁

说中国人信仰缺失亦或道德缺失是在忽悠谁

说中国人信仰缺失亦或道德缺失是在忽悠谁——驳刘军宁先生荒原草刘军宁先生思想的锋芒是犀利的。

在其博客中有一篇博文,题目就是《精神危机才是当前的根本危机》。

当然早先在凤凰网上已经刊出,文章说“中国在今天面临的最大的最根本的危机,是与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

这个精神危机不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的真空,而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变成精神废墟。

整个社会也因此陷入一种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

刑严法峻,也已经无法改变这样一个最直观的事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真贪官、假商品、假文凭、假发票、真假防伪商标等的最大生产国。

如何面对这个废墟,将是未来10年中国最重要的课题。

唯有自由选择的信仰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信仰,中国人才有可能走出现在的精神废墟,藉由宗教自由获得真正的信仰与道德。

”作者在文章中着实把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负面现象做了全盘扫描,并全盘拖出。

其实拎出来晒晒未尝不可,正视这些问题,要比总是掖着好。

问题是现象总归是现象,透过现象看到了什么才是问题的根本。

刘军宁先生透过以上现象看到的深层次原因是国人信仰的缺失,一种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

他甚至不认为靠法制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该何去何从?对宪政颇有研究的刘军宁先生,不会不清楚依法治国是当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

虽然不和谐的音符总是混杂在社会进步的“脚步”声中,虽然在加强民主立法、改革司法体制、完善法律监督、实现公正司法等方面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但中国现在是一个正在迈向法治化的国家。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法治昌明、民众普遍遵循法律、政府普遍依法办事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因为这是现代国家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刘军宁先生由上述一系列负面现象推出“信仰与道德变成精神废墟。

整个社会也因此陷入一种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

”进而指出:“这场信仰与道德危机是数千年的旧正统与60年的新正统作为价值系统的坍塌所引发的精神危机。

”太精彩了!我觉得刘军宁先生真是中国少有的聪明人,他用信仰与道德的“精神废墟”来形容当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因为“两种价值体系”都“坍塌”了,所以留下的只有“废墟”。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篇一: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信仰危机。

如何认识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仰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道德评价标准失衡。

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必随之而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些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现代化价值目标不一致,其导向作用受到质疑或否定,而新的主导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又非一朝一夕便可能。

1.2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追逐的直接目标。

像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案”、烟台龙口“毒粉丝案”、河北香河的“有毒韭菜”、四川的“敌敌畏泡菜”、以及去年的毒奶粉事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突出了无序的市场秩序,实则反映了公民道德信仰危机这一更深刻的原因。

1.3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

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

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其中,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

”诚信缺失必然会干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过程,阻碍我国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建构。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深刻认识其危害性,深入把握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有力的治理诚信缺失问题。

广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四大领域信用缺失问题,包括企业信用缺失、个人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缺失等问题,每个领域的信用缺失问题都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企业信用缺失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个人信用缺失则会加剧社会不信任,政府信用缺失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缺失滋生腐败犯罪,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都会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绊脚石。

狭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细分为五个部分。

其一,商业信用危机。

毁约、违约、欺诈签约、恶意骗约的商业流氓行为屡见不鲜,其存在和蔓延不仅破坏了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市场交易风险加大。

其二,产品信用危机。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而且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泛滥成灾。

其三,金融信用危机。

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

而现在,金融生活领域中,集资诈骗、货款诈骗、票据诈骗等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假借各种名目脱逃银行债务的行为。

最后,官员信用危机。

极少数领导干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务实效。

如“以实掩虚”搞形象工程,上“短平快”项目,还有极少数官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之利,这种权力腐败极大地污染了社会诚信,也影响到政府的诚信。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深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我们缺的是什么德_当前中国道德危机审视

我们缺的是什么德_当前中国道德危机审视

诚然,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但当前大家 广泛热议的中国道德危机主要还不是发生在“私德”领 域,而是发生在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 生等“公共”领域,发生在作为社会公共道德、社会性道 德的“公德”领域。历史上中国最不缺乏、最完备的是 “私德”,而现时代我们最缺的是“公德”,当代中国道德 危机事实上是“公德”的危机。中国人过去拥有的“德” 与当前中国人所缺的“德”,事实上不是同一个“德”。
与把智慧作为根本追求的西方哲学不同,儒家文化不 仅把伦理道德作为中心议题,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作为 道德楷模,把成圣成贤作为理想追求,而且也把伦理道德 作为整个文化的统领和核心价值取向。诚如宋儒刘彝所 说:“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 乐,历代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 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 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 范的总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道德”区分为“公 德”和“私德”。所谓“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可称为 社会性道德,一般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在人 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 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所谓“私德”则是私 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既是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 惯,也是指存在于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规范,是个人 生活中处理亲缘、姻亲、邻里、朋友等关系的道德规范, 是人们为了维护小群体或自我利益而约定俗成应该做什么 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的内容和特点是被该 社会的格局所决定的。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 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 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 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了。” [9] 被这个由无数私人关系网络组成的差序格局、 熟人社会所决定的道德,顺理自然地,就是“私德”。诚 然,儒家也倡导“推己及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孔 子 最 注 重 的 就 是 水 纹 波 浪 向 外 扩 张 的 “ 推 ” 字 。 儒家最重视的是人伦。“伦”是有差等的秩序,是从自己 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 轮波纹的差序。费孝通认为, 《礼记》 祭统里所讲的十伦: 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 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 近、亲疏。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 路。 《中庸》 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 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这种富于伸 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做中心。

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起源:"家国"之外更有一个"江湖"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2011年05月05日14:44 来源:人民网-《文化纵横》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思考公共事业管理10—8贾路敏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近期中国接连发生连串事件,揭示出社会信任危机之深重,民众对执政党、对政府、对干部官员极不信任,典型例子是动车追撞事件,政府说话不论真假,完全没人信,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那句:“反正我信了。

”道出政府信用崩塌的现实,令人惊叹的是社会信任危不只是民众不信政府和执政党,原来极其权威的专家、尚可信任的传媒、当受尊重的医生教师等,都因其劣行蠢举,失去可信感。

更为严重的是,还是社会信任危机,事实已经弥漫到人间,不用说那些公办的慈善机构,诸如中国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属下的青基会等,一个个卷入丑闻。

甚至在街上的普通老人,自己摔倒后,要指控救助他的人撞伤他,法官还判无耻老人得直。

由之出现老人在街上病倒、摔倒没人敢扶的奇景。

而卫生部跑出来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为笑谈。

社会危机应该这样看:百姓不信任谁呢,当然是说假话做假事的人,尤其是长期说假话、做假事的人。

这种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是富商,是无良专家和艺人等。

为什么他们要骗老百姓,因为只有骗了,他们才能维护、获得自己的利益。

群众中流传“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中央只当没看见。

”毛泽东说:人民网的眼睛是雪亮的。

林肯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

狼来久了,谁还信!百姓不信时,就是他们失去利益之日!!普通百姓之间,相互信任吗?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多少有一些人利益至上,确实使利益受损,但这不是主流。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包含那些小商人,不讲诚信的,也没有几个人。

因为,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毕竟要靠诚信生活,不诚信成本太高,他们玩不起!所以,诚信流于野!为了了解社会信任危机,必须了解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

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

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信任”二字可以解释为相信而敢于托付的意思,信任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石,是我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我们社会向前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

一个良好信任体系的建立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有效的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交流,政府与群众间的彼此信任更能有效的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文明的社会。

而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人情味的冷淡,彼此之间的一种不信任的氛围,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或看到老人摔倒无人施救,政府辟谣更是无人相信等情景,我们可以在不同人群,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中都可闻到这种不信任的气味,这种彼此不信任的情况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我们中国,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讲究一个“熟人关系”,同乡、同事、同僚、亲戚、朋友这都是环绕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巨大的关系网,是大家彼此信任的基础,彼此只相信熟人,“找熟人,托关系”,信任存在于熟人圈中。

而当我们面对陌生人陌生世界时,我们往往采用一种怀疑的心态,怀疑他们的动机,怀疑他们的目的,甚至有的时候采取一种欺骗的手段,似乎欺骗陌生人毫无愧疚。

当利益的冲突延伸到熟人圈时,当某些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在一定情况下“杀熟”时,熟人圈的信任也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彼此间的猜忌和怀疑,毫无信任可言了。

传销、熟人诈骗等都是利用了熟人的信任,消耗了社会的信用体系。

另外,从“彭宇案”到“挟尸要价”等事件,更加加深了社会群众信任危机。

当熟人之间的信任的消失,陌生人人之间为了利益而更加的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就出现了。

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必定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政府的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说中国人的道德信任危机
——从政府忽悠广大考生说起
2011年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能等级考试本是一种严谨的政府行为,然而却演变成一种忽悠愚弄广大考生,在当前中国社会,人与人、民众与政府严峻的信任危机面前,再添伤心的一笔。

2011年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能等级考试,在所报专业高级工里有一项《图书仓储员》申报工种。

三月底四月初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培训考核教材”《技术业务理论新闻教育》并指定复习其中“高级图书发行员知识”章节内容。

从书由各级部门发到考生手中后,单从字面理解,报考专业和所复习教材“高级图书发行员知识”一个是“仓储员”一个是“发行员”第一感觉就是好像书发的不对,就向县劳动部门咨询,负责考试报名的工作人员说没有错就是这样的。

后来各个单位在前几年已经考过《图书仓储员》高级工的老考生说:错了,不是这种书赶紧给县里反映。

之后又向县劳动部门负责考试报名的工作人员联系,但工作人员告知:书没有错全省都是这种书,就按照书里的内容复习。

如此全县的考生在工作的业余挤时间复习。

5月28日上午全省开考,考试内容应会部分,6月11日上午考试内容应知部分。

考场上拿到卷子所有考生面面相觑,一个个都傻了眼。

有的考场出现混乱,有的考生甚至撕掉卷子以示抗议,监考老师说他们只负责监考,有问题回去后向各自县市劳动部门询问。

没有办法只能胡乱答题了。

考试结束后各个县的考生所说疑虑与上所述俱同。

并且上网查了《图书仓储员》高级工内容,不查没事,一查更是傻了眼,在好几个网站上考生所考试题内容的80%-90%都是《图书仓储员》技师复习资料中的题目。

也就是说即使书发对了,考试的卷子也错了,考生考的是高级工,而不是技师。

各县市考生返回各自居地向各自劳动部门反映情况,工作人员回复已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等上级给回复,让等待。

然后就是或单人或三五人,隔三差五向劳动局打听回复,一直到分数出来,所给的回复是上级部门已经知道了,让耐心等待有可能会降低分数录取。

考生只有在这微渺的希望中等待。

10月份,这几天结果出来,县里劳动部门负责考试报名的工作人告知:省里说没有错按照分数线录取。

但我们想说的是按照这种考试方式能过分数线的全省又有几个?暂不说其一辛辛苦苦复习所花费的精力,到头来考试内容却不是复习资料上的内容;其二每个考生都交了200多元的人民币;其三按照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能等级考试惯例等下一次考试还得好几年。

最起码河北省人事考试中心得对这次考试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是不是在考试安排的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怎样出的问题?应该负责任的明明白白的告诉广大考生一个真相。

否则中国当前的道德滑坡信任危机不是改善而是加剧。

(个中不成熟的观点仅代表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