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理论 辨汗能识病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隋唐时期B。

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B。

李杲C。

张从正D。

朱震亨E。

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

心B.脾C.肝D。

肾E。

肺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五行相生B。

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

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5。

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A。

胆B。

胃C。

三焦D.脾E.脑6。

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A.鼻B.耳C.口D。

舌E。

目7.“罢极之本”是指()A。

肝B.肾C.脾D。

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肝与肺B。

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

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B.心气C。

宗气D.营气E.卫气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

气能生津B。

气能行津C。

气能摄津D。

津能载气E。

津能化气11。

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A。

宗气虚B。

胃气虚C。

脾气虚D。

肾气虚E。

肺气虚12。

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

正经B.经别C.经筋D。

别络E。

奇经13。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A。

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

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A。

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

阴阳平和质E。

气虚质15。

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

风邪B。

火邪C。

暑邪D。

燥邪E。

以上都不是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

中医对汗的理解

中医对汗的理解

中医对汗的理解
在中医理论中,汗是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被认为与人体的阴阳平衡、经络气血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中医对汗的理解:
气的运行:
汗液的产生和排出被视为人体气的一种表现。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在经络中循环运行,通过出汗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风邪、寒邪等邪气,以保持气的畅通流动。

阴阳平衡:
汗液的分泌和排出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有助于散寒、解表,维持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

调节体温:
中医将出汗看作是体温调节的一种方式。

在中医的理念中,出汗有助于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特别是在热天或运动后,通过出汗来防止体温升高过快。

表里关系:
中医理论中有“表里关系”的概念,认为表是指体表的组织,里是指体内脏腑。

出汗是一种表现在体表的生理现象,通过调节表里关系,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病理状况。

病证辨识:
中医诊断常通过观察汗液的性质来辨别疾病。

例如,汗液的量、色、味等变化可以提供诊断线索。

不同的病证可能导致出汗的不同表现,如汗多、汗少、汗出而不解等。

脏腑关联:
中医将汗液与脏腑进行关联。

不同的汗液可能反映出某些脏腑功能的异常。

通过观察汗液的变化,中医可以判断出患者体内的病理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总的来说,中医对汗的理解是深刻而综合的,将其纳入整体的中医理论框架中,涉及到气血阴阳、表里关系、五脏六腑等多个方面。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问诊、脉诊等手段,中医医生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出汗情况,对疾病作出相应的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5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5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5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B1型题 2. A1型题A.心B.肝C.脾D.肺E.肾1.“气之主”指的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气之根”指的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B.阴阳五行学说C.脏腑学说D.经络学说E.病因学说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中医学的生理病理中心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相乘B.母病及子C.子病及母D.相侮E.母不生子5.肺病影响及肾属于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6.“水气凌心”属于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B.阳热亢盛,阴液受损C.亡阴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D.阳气不足,阴寒内盛E.阴邪为病,阳气受损7.“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病机8.“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机A.气逆B.气滞C.气陷D.气虚E.气脱9.气升举无力形成的病证是(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病机10.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形成的病证是( )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机A.心B.肺C.脾D.肝E.肾11.“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者指的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2.有”灌溉四旁”之功能指的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实热证B.虚热证C.实寒证D.虚寒证E.阴阳两虚证13.阴偏胜所致证候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4.阴阳互损致证候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汗出恶风B.四肢困倦,胸闷呕恶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头身疼痛,肢体活动不利15.火热之邪致病可见(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16.湿邪致病可见(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7.元气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称为气的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18.“味归形,形归气”是指气的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生津D.气能行津E.津血同源19.“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为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0.《伤寒论》说:”衄家不可发汗”,其理论依据为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E.燥邪21.最易导致”行痹”的邪气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2.最易导致”痛痹”的邪气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阳虚则寒B.阴虚则热C.阳胜则热D.阴胜则寒E.阴阳失衡23.指出阳邪所致疾病性质的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4.指出阴邪所致疾病性质的是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25.脉内的气是指(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神26.脉外之气是指(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神A.正胜邪退B.邪去正虚C.邪盛正虚D.邪正相持E.心虚邪恋27.疾病处于迁延状态,多由哪种病理过程所导致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8.疾病转为慢性,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多由哪种病理过程所导致A.&nbspB.&nbspC.&nbspD.&nbspE.&nbsp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A.肝B.心C.脾D.肺E.肾29.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五脏30.具有主生血功能的脏是(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五脏A.筋B.脉C.肉D.皮E.骨31.属于”木”的体是(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32.属于”金”的体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A.青B.赤C.黄D.白E.黑33.属于”水”的色是(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34.属于”金”的色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营养作用E.气化作用35.精血转化依赖气的()。

贾六金名老中医经验

贾六金名老中医经验

贾六金名老中医经验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029)贾六金(1941~),男,汉族,山西省昔阳人。

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

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著名中医专家。

1961年9月毕业于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及山西省中医学校,留所工作五年,后师从山西名医李翰卿、张光煜。

1966年之后近20年,于山西省绛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业务副院长、院长,绛县第六届、第七届人大常委等职。

1988年调至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任儿科主任、内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门诊部主任等职。

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教学四十余载,擅于治疗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部分杂症,创制了多首新方如:银柴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乳蛾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复感灵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编著和参与编写出版了《古今特效经验方》(任副主编),荣获1992年山西省医药卫生科技著作三等奖,《医苑英华》(张光煜部分)。

在省级以上中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如:《小儿泄泻180例疗效观察》《中医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44例疗效观察》《小儿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黍米垫预防褥疮》《大头瘟、痄腮、虾蟆瘟同病异证论》《小儿便秘证治》《察咽喉辩寒温》《张光煜治疗小儿时行疾病验案三则》等。

学术思想纵横识病中西贯通动态辩证纵横识病:是指把西医的诊断理论,融入到中医学中,充分利用其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明确西医诊断,再按中医理论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病机等,得出证候类型,把中西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

动态辩证:指在辩证时牢牢掌握证的动态发展演变。

就认识疾病而言,现代医学主要是从纵的方向进行,特别是对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从一种病的病因病源、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发展演变,最后到预后结局。

中医认识疾病主要是从横的方向展开,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以及证与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的比较清楚。

在西医辩病的基础上中医辩证,要注意证的动态变化:《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温病——汗出异常

温病——汗出异常

国医大师“论汗”汗出是人体内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计162篇,其中涉及汗的竟达60余篇,原则性地讨论了汗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奠定了祖国医学研究汗的理论基础。

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首创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以汗法治疗外感热病初期阶段,提出了发汗的具体运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并对过汗、误汗所产生的变证、危证的救治有着深入的研究,隐寓了汗证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了《黄帝内经》,祖国医学对汗的认识于是大彰。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祖国医学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的研究来认识汗的。

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又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

本文试从中医角度探讨汗的生成和作用,汗出异常的原因与危害,及其临床意义。

一、汗的生成和作用我们不能把汗看做人体内排出的废物。

它是人体五液之一,属于清液。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

汗是体内精气,由于人体自稳调节功能活动的需要,或因疾病的原因被迫而出。

汗在质为阴精,来源于饮食水谷。

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

在人体五脏中,汗为心所主,又与其他四脏有密切的关系。

如肺气宣通,人体的卫气才能敷布,津液随卫气而至体表。

卫气护卫体表,司开合。

腠理开,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闭,玄府不通,则汗不能出。

肺主气属卫,卫气调节汗液,故汗与肺脏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运,则汗液有源。

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气条达,汗液才能外出。

肾为水脏,统主五液,肾精充足,则水有下源,汗液乃充。

由于汗出涉及到阴阳两个方面,故正常汗出具有调节阴阳,使之恢复平衡的重要作用。

汗还具有宣通肺气,祛除病邪的作用。

如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则腠理闭塞,玄府不通而见无汗,肺气失其宣散,则常见咳喘等症状。

发汗后,腠理开,玄府通,肺气宣而寒邪解,因而咳喘自止。

可见汗与肺气宣通有关,不但肺气宣通可致汗出,汗出亦促进肺气的宣通。

中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胃、肺、肾C. 心、肝、脾、胆、肾D. 心、肝、脾、肺、胃答案:A2.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主要来源于:A. 食物B. 呼吸C. 遗传D. 环境答案:A3. 中医的“四诊”包括: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触C. 望、听、问、切D. 望、闻、触、切答案:A4.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木对应的脏腑是:A. 心B. 肝C. 脾D. 肺答案:B5. 以下哪个不是中医的“八法”之一:A. 汗法B. 吐法C. 下法D. 补法答案:D(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二、填空题6.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神、_、_。

答案:血、津液7.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指_。

答案: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8.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病人的_、_、_、_等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答案:体质、病因、病位、病性9. 中医的“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_。

答案:咸10. 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_条主要经络。

答案:十二三、简答题11. 请简述中医的“阴阳学说”。

答案: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

例如,阴代表寒、静、内、降等属性,而阳代表热、动、外、升等属性。

12.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如何与人体脏腑相联系的?答案:中医的“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反映在脏腑功能上。

例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通过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可以分析和治疗脏腑间的疾病。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汗的中医名词解释

汗的中医名词解释

汗的中医名词解释汗,是人体排泄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一种生理反应,它是人体热平衡的一种调节方式。

在中医学中,汗具有重要的医疗意义,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解释汗的相关术语和概念,探讨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一、汗液的形成和功能汗液的形成主要是由汗腺分泌而来。

人体内的汗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分布在全身的大汗腺,另一种是分布在局部的小汗腺。

大汗腺位于皮肤深层,主要分布于腋下、手掌和足底等部位,其排汗量较大。

而小汗腺则分布于全身皮肤,其汗液量相对较少。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同时还含有氯化钠、尿素、尿酸、葡萄糖等多种物质。

汗液的排出可以通过皮肤的毛孔和输尿管实现。

汗液不仅能够调节体温和湿度,还具有排毒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适当的排汗可以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健康。

二、汗的分类和病机分析根据中医理论,汗可以分为正常汗和病理性汗。

正常汗是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一种反应,通常是在运动、高温、激动等情况下出现,它有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和废物,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

病理性汗则是一种异常的汗液分泌,常常伴随着某种疾病的发作。

中医对于病理性汗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盗汗、自汗、虚汗和急汗。

1. 盗汗:指的是疾病引起的非自主性多汗,无论白天黑夜均可出现。

多见于阳虚体质的人群,常见于肺结核、中晚期恶性肿瘤等疾病。

2. 自汗:指的是自觉多汗,多集中在睡眠时。

多见于阴虚体质的人群,常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疾病。

3. 虚汗:指的是出汗量大,但汗液稀薄,这是由于体内水分不足,津液不足所致。

多见于气阴两虚、气血亏虚的人群,常见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

4. 急汗:指的是急性大汗,多与外感病情严重有关,如感冒、发热等。

这些类型的汗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往往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三、汗的治疗方法中医有许多方法可以调节、控制和治疗不同类型的汗。

具体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体质特点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仅供参考。

中医汗症的症状学鉴别与论治

中医汗症的症状学鉴别与论治

中医汗症的症状学鉴别与论治一、无汗【概念】无汗,指当汗出而汗不出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的记载。

大凡正常人春夏阳气疏泄,气血趋向于表,故有汗出;秋冬阳气匿藏,气血趋向于里,故少汗或无汗,此乃自然之势。

倘或外邪入侵肌表,腠理开阖失司,则当汗出而汗不出者,是为病态。

本节所讨论的是后者。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表实无汗:全身无汗,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喉痒咳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表寒里热无汗:全身无汗,发热恶寒,肢体烦疼,鼻塞声重,烦躁口渴咽痛,咳嗽痰黄,溲赤便秘,苔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寒湿束表无汗:全身无汗,头胀如裹,肢体沉重,骨节烦疼,畏寒微热,尤以日晡为甚,舌苔白腻,脉浮紧或迟。

〖鉴别分析〗风寒表实无汗与表寒里热无汗:二者同为风寒表实无汗证,然风寒表实无汗纯是风寒所致,而表寒里热无兼有里热证候。

风寒表实无汗,由于风寒侵袭,束于肌表,寒为阴邪,其性凝闭,最易伤阳,卫阳被郁,故全身无汗。

《伤寒明理论》:"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无汗。

"其辩证要点是:除无汗症外,尚有其它风寒束表(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的临床表现。

治宜辛温解表发汗,方选麻黄汤。

表寒里热无汗,由于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则形成外寒里热证,俗称"寒包火"。

如《重订通俗伤寒论》:"凡温病伏暑将发,适受风寒搏束者,此为外寒束内热,一名客寒包火。

"亦有伤寒表邪未解,外邪已有入里化热之势者,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其辩证要点是:除了风寒束表(无汗、恶寒发热、身疼)的症状以外,还兼有里热(身烦口渴咽痛、苔薄黄)等征象。

治宜疏散风寒,兼清里热,方选葱豉桔梗汤,如风寒偏重者,可用大青龙汤。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十)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十)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脉经》2、五行之中,水的特性是:A、曲直B、炎上C、从革D、爰稼穑E、润下3、既为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A、胃B、胆C、小肠D、三焦E、膀胱4、“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A、相乘B、炎上C、从革D、润下E、相侮5、“唾”与下列何脏的生理功能密切:A、心B、肝C、脾D、肺E、肾6、导致“气消”的情志变化是:A、喜B、怒C、惊D、悲E、恐7、肝主藏:A、神B、魂C、魄D、思E、志8、惊喜过度易伤:A、脾B、肝C、心D、肾E、肺9、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依据:A、失血伤津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营10、“泌别清浊”属于下列何脏腑的功能:A、脾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11、下面那种治法为正治法:A、通因通用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寒因寒用12、“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症: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食积泄泻D、寒湿泄泻E、肠虚滑脱13、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生气B、纳气C、主气D、载气E、调气14、心在窍为:A、口B、目C、二阴D、鼻E、舌15、小肠与大肠交接处以称:A、户门B、贲门C、幽门D、阑门E、魄门16、与血液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元气E、水谷之气17、下列经脉中被称为“血海”的是:A、督脉B、带脉C、阴维脉D、任脉E、冲脉18、下列经脉中,属肝络胆的是:A、手少阴经B、手少阳经C、足少阳经D、足厥阴经E、足太阴经19、患者因经常急躁易怒,情志抑郁而致咳嗽、咯血、胸痛,证属:A、肝火犯胃B、肝郁乘脾C、肝火犯肺D、心脾两虚E、土虚木乘20、“仓禀之官”指是:A、脾胃B、肾C、三焦D、小肠E、膀胱21、宗气主要积聚在()A、胸中B、脉内C、脉外D、肾E、命门22、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伐的病人,应采用()A、扶正为主B、先扶正后祛邪C、扶正与祛邪兼用D、先祛邪后扶正E、祛邪为主23、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下面哪两种物质的盛衰密切相关:A、气与血B、精与血C、津与液D、津与气E、血与津2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25、温燥之邪侵袭人体发病最易发生于:A、春末夏初B、长夏C、秋末初冬D、冬末春初E、夏末秋初26、其性趋下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27、人体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物质被称为:A、邪气B、疠气C、阳气D、正气E、宗气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治则内容的是: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调理脾胃D、调整阴阳E、扶正祛邪29、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正气不足B、邪气过盛C、饮食失常D、阳气过盛E、情志失常30、以下关于疾病寒热病性转化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A、阳盛体质易热化B、阳虚体质易寒化C、阳盛体质易燥化D、阴虚体质易燥化E、阴盛体质易寒化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E )3、(B )4、(E )5、(E )6、(D )7、(B )8、(C )9、(A )10、(C )11、(B )12、(C )13、(B )14、(E )15、(D)16、(B )17、(E )18、(D )19、(C )20、(A )21、(A )22、(B )23、(B )24、(D )25、(E )26、(D )27、(D )28、(C )29、(A )30、(B )E:一、单项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战国至秦汉时期B、夏朝C、唐宋时期D、金元时期E、商朝2、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是:A、朱丹溪B、刘完素C、张子和D、李杲E、吴又可3、用阴阳来划分人体的五脏,则心为:A、阳中之阳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阴D、阴中之阴E、体阴用阳4、以阴阳来划分时间,则一天当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中午D、前半夜E、后半夜5、下面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抑木扶土B、培土制水C、佐金平木D、泻南补北E、益火补土6、下列选项中其五行属性属“金”的是:A、发B、甲C、皮D、耳E、口7、面青、嗜酸、脉弦,病多在:A、心B、肝C、肺D、肾E、脾8、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三焦B、肝C、心D、肾E、脾9、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哪两脏功能密切相关:A、肝脾B、脾肾C、肝肾D、肺肾E、心肾10、肝主疏泄的各种功能表现中,最根本的是:A、调畅情志B、调畅气机C、调节血量D、疏通水道E、调节脾胃运化功能11、四肢肌肉壮实主要取决于:A、心主血脉B、脾主运化C、肝主疏泄D、肾主藏精E、肺主气12、与脑髓充盈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肾D、肝E、脾13、“元神之府”是指:A、脑B、骨C、脉D、胆E、女子胞14、患者因思虑过度而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证属:A、肝气乘脾B、心脾两虚C、肝火犯肺D、肝气犯胃E、心肾不交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A、肝在液为泪B、脾在液为涎C、肾在液为涎D、肺在液为涕E、心在液为汗16、人体生长发育迟缓,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有关:A、凉润B、温煦C、推动D、防御E、中介17、水谷精气中剽疾滑利的哪部分为:A、营气B、卫气C、宗气D、清气E、元气1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由于:A、气随津脱B、气随血脱C、气不化水D、气不摄血E、气血两虚19、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是:A、手太阳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阳明经E、手阳明经20、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A、十二皮部B、十二正经C、十二经筋D、十五别络E、奇经八脉21、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燥化C、湿化D、热化E、虚化22、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B、风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3、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E、生风24、湿邪致病,可见:A、汗出恶风B、狂燥妄动C、皮肤干皲D、小便清长E、小便浑浊,下利粘液25、病人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代,此时宜采取的治则是:A、扶正B、祛邪C、扶正兼祛邪D、先祛邪后扶正E、先扶正后祛邪26、治疗阴偏衰时,在补阴的药物中适当佐以扶阳药,这又称: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并补D、扶阳抑阴E、滋阴制阳27、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进行治疗,这属于: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实则泻之D、虚则补之E、寒者热之28、热病后期,形瘦骨立,大肉尽脱,肌肤毛发枯槁,舌红少苔,主要是:A、伤津B、亡血C、脱液D、脱液兼伤津E、气随津脱29、下列哪项不属于导致出血的病机:A、血瘀B、血热C、气虚D、血寒E、肝不藏血30、病人因情绪波动,出现胸胁痞闷不舒、腹泻等症,是由于:A、肝气乘脾B、肝气郁结C、肝气犯肺D、胃不气和E、肾气不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B )3、(A )4、(D )5、(E )6、(C )7、(B )8、(C )9、(C )10、(B )11、(B )12、(C )13、(A )14、(B )15、(C)16、(C )17、(B )18、(A )19、(D )20、(C )21、(B )22、(A )23、(C )24、(E )25、(E )26、(A )27、(E )28、(D )29、(D )30、(A )一、名词解释1、气机:指气的运动。

中医认为8个部位出汗预示身体虚

中医认为8个部位出汗预示身体虚

中医认为8个部位出汗预示身体虚炎热夏季出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即使不热也会不停出汗呢?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可能预示你身体哪方面出现虚证了。

1、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2、冷汗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3、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4、鼻汗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汗珠晶莹可见。

若病变见于肺气宣泄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5、半边身出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

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6、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症汗。

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去湿去热,方可痊愈。

7、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

重者焦味甚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

此症局限于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频繁,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部者。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之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都是不同病症或不正常的奇汗。

8、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

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以上是中医总结的一些常见出汗的症状,如果你有一些类似的症状,建议尽快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才是问题根本。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精血旺则人体壮”,“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故毛发枯白脱落与肝肾精血有密切关系。

因此益肾才是止脱,生发的关键,益肾生发丸选用十几种名贵中草药而成,诸药合用糍补肝,肾、养血生精、扶正固本,调节内分泌,平衡代谢,全面增强体内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补肾生发治标治本的双重功效。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 3(总分: 48.00 ,做题时间: 90 分钟)一、 A1 型题(总题数: 10,分数: 20.00)1.主张“邪去正自安”的医家是A.李呆B.朱丹溪C.张元素D.张子和√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其代表作为《儒门事亲》、《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2.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书籍是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伤寒杂病论》D. 《难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 162 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丰富。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首先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 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4.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的内容A.提倡“寸口诊法”B. 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C.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 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D.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是晋·王叔的《脉经》,内容是: (1)提倡“寸口诊法”。

(2) 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

(3)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 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

温病——汗出异常

温病——汗出异常

国医大师“论汗”汗出是人体内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计162篇,其中涉及汗的竟达60余篇,原则性地讨论了汗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奠定了祖国医学研究汗的理论基础。

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首创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以汗法治疗外感热病初期阶段,提出了发汗的具体运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并对过汗、误汗所产生的变证、危证的救治有着深入的研究,隐寓了汗证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了《黄帝内经》,祖国医学对汗的认识于是大彰。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祖国医学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的研究来认识汗的。

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又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

本文试从中医角度探讨汗的生成和作用,汗出异常的原因与危害,及其临床意义。

一、汗的生成和作用我们不能把汗看做人体内排出的废物。

它是人体五液之一,属于清液。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

汗是体内精气,由于人体自稳调节功能活动的需要,或因疾病的原因被迫而出。

汗在质为阴精,来源于饮食水谷。

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

在人体五脏中,汗为心所主,又与其他四脏有密切的关系。

如肺气宣通,人体的卫气才能敷布,津液随卫气而至体表。

卫气护卫体表,司开合。

腠理开,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闭,玄府不通,则汗不能出。

肺主气属卫,卫气调节汗液,故汗与肺脏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运,则汗液有源。

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气条达,汗液才能外出。

肾为水脏,统主五液,肾精充足,则水有下源,汗液乃充。

由于汗出涉及到阴阳两个方面,故正常汗出具有调节阴阳,使之恢复平衡的重要作用。

汗还具有宣通肺气,祛除病邪的作用。

如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则腠理闭塞,玄府不通而见无汗,肺气失其宣散,则常见咳喘等症状。

发汗后,腠理开,玄府通,肺气宣而寒邪解,因而咳喘自止。

可见汗与肺气宣通有关,不但肺气宣通可致汗出,汗出亦促进肺气的宣通。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汗液是人体生理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通过排出多余的热量和废物来调节体温。

然而,有时人们会出现盗汗的情况,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汗腺分泌现象。

在中医学中,盗汗被视为一种病症,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本文将对盗汗进行详细解释,介绍其病因、症状以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盗汗的病因盗汗在中医学中被归为“汗症”范畴,其病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盗汗与人体阴阳平衡紊乱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内的阴虚火旺现象会导致盗汗的发生。

此外,盗汗还与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神经紧张等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可以引发盗汗。

同时,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导致盗汗的出现,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

二、盗汗的表现与症状盗汗表现为非正常情况下的多汗或夜间出汗。

患者往往在睡眠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衣物被湿透。

盗汗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睡眠质量,造成患者疲倦、精神不振。

盗汗还有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口干、胃口不佳、心烦易怒、失眠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也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盗汗的重要依据。

三、中医治疗盗汗的方法中医学有丰富的治疗盗汗的经验和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调节阴阳平衡、舒缓神经的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师会开具符合患者体质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盗汗的目的。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盗汗方面,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来减轻盗汗症状。

具体针灸穴位与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确定。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热疗方法。

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热量,热熨患者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理盗汗的效果。

艾灸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患者体质。

4.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调理阴阳平衡,饮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盗汗的患者,中医师通常会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汗证中医内科》课件

《汗证中医内科》课件
病例2
患者张某,女,32岁,办公室职员,经常熬夜工作,易出汗,尤其在紧张或情绪 波动时明显,伴有失眠、心悸等症状。
病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
病例1患者由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气虚,汗孔开合失 司,汗出较多。病例2患者由于长期熬夜工作,导致心血不足 ,心神不宁,汗出异常。
讨论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汗证,中医内科治疗需根据个体差异进 行辨证施治,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恢复汗孔开合的正常生 理功能。
盗汗
夜间出汗,醒后汗止,常伴有 失眠多梦、口渴咽干等症状。
战汗
高热后出汗,伴有全身乏力、 脉搏细速等症状。
自汗
白天出汗过多,活动后加重, 常伴有气短乏力、神疲懒言等 症状。
脱汗
大汗淋漓,甚至突然昏倒,呼 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黄汗
汗出如黄柏汁,伴有身热不扬 、小便不利等症状。
汗证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因营卫不和、阴两虚、湿热内蕴 等因素引起。
中药内服、针灸、拔罐、推拿等。
中药治疗
其他疗法
根据不同病因病机,采用益气养阴、固表 止汗、疏风散寒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 到止汗效果;拔罐和推拿有助于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辅助治疗汗证。
03
汗证的中医内科治疗
内治法
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温阳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玉屏风 散、当归六黄汤等。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 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可采用针灸、推拿等中 医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日常保健
01
02
03
04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 眠时间。
适量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营养均衡 。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体质辨识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体质辨识试题及答案大全一、单选题1. 中医体质辨识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体质分类?A. 平和质B. 气虚质C. 湿热质D. 寒湿质答案:D2. 中医认为,以下哪种体质的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A. 湿热质B. 气虚质C. 痰湿质D. 血瘀质答案:B3.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影响体质的因素?A. 遗传因素B. 饮食习惯C. 情绪状态D. 星座答案:D4. 中医体质辨识中,平和质的特点是什么?A. 面色苍白B. 身体瘦弱C. 面色红润,精力充沛D. 口干舌燥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气虚质的表现?A. 容易出汗B. 声音低弱C. 经常便秘D. 容易感冒答案:C二、多选题6. 中医体质辨识中,痰湿质的特点包括哪些?A. 身体肥胖B. 口黏苔腻C. 胸闷痰多D. 容易疲乏答案:ABCD7.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湿热质?A. 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B. 饮食过于油腻C. 长期情绪压抑D. 经常熬夜答案:ABCD8. 血瘀质的人可能有哪些表现?A. 面色晦暗B.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C. 容易感到寒冷D. 皮肤容易出现瘀斑答案:ABD9. 以下哪些是气虚质的调养方法?A. 适量运动B. 饮食清淡C. 避免过度劳累D. 经常食用辛辣食物答案:ABC10. 以下哪些是平和质的养生建议?A. 保持情绪稳定B. 饮食均衡C. 定期进行体检D. 经常熬夜答案:ABC三、判断题11. 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12. 所有体质类型都是不可改变的。

(错)13. 气虚质的人应该避免剧烈运动。

(对)14. 湿热质的人应该多食用辛辣食物以帮助排湿。

(错)15. 平和质是最为理想的体质类型。

(对)四、简答题16. 请简述气虚质的调养原则。

答:气虚质的调养原则包括:适量运动以增强体力,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且能补气的食物,如黄芪、人参等;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17. 湿热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答:湿热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饮食上应选择清淡、利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等,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帮助体内湿热的排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皮肤受到不良刺激。

汗 证(中医内科)

汗 证(中医内科)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定义及概述汗证是指人体通过排出汗液来达到调节体温、排除病邪等目的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中涉及到多种与汗液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内因:包括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

2、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季节等。

3、发病机制:包括阳气亢盛、阴虚阳亢、阳亢阴伤等机制。

三、病症及分类1、汗多(1) 表现:出汗过多,常伴有头痛、心悸、口渴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阳虚汗多、阳亢汗多、阴伤汗多等类型。

2、汗少(1) 表现:出汗明显减少,常伴有口干、体倦、小便短少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阴虚汗少、阳亢汗少等类型。

(1) 表现:无明显原因地出汗,主要表现在睡眠时出汗较多。

(2) 分类:可分为阳虚盗汗、阴虚盗汗等类型。

四、诊断与治疗方法1、诊断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

(2) 闻诊:辨别患者体味、汗液气味等情况。

(3) 问诊:了解患者出汗情况、其他伴随症状等。

(4) 切诊:通过按摩、刺激等方式判断患者体表情况。

2、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艾灸等方式刺激患者的穴位,以达到调节体内阳气和阴血平衡的目的。

(3)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刺激经络、调理经脉,从而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

(4) 中医调养: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文件目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汗液:人体内分泌的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水、盐和多种微量元素。

2、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3、气血不和:中医理论中指气和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不顺畅,导致疾病发生。

4、脏腑功能紊乱:中医理论中指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5、阳气亢盛: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阳气过旺盛,导致病症出现。

6、阴虚阳亢: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气不足,阳气过盛,导致病症出现。

中医出汗原理

中医出汗原理

中医出汗原理
中医出汗原理是指通过中医的方法刺激人体局部或整体的汗腺,促使皮肤排汗的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的出汗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及病邪。

中医出汗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扶正祛邪: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体内湿气、病邪积聚所致。

通过出汗可以促进阳气的运行,提高体内的气血运行功能,以达到驱除病邪、扶正祛邪的作用。

2. 活血化瘀:出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的扩张,改善血液流通,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这对于一些根据中医理论产生的疾病,如风湿病、痛经等,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

3. 通络行气:通过出汗可以刺激经络的运行,增加气血的供应,改善经络的通畅。

这对于一些因气血不畅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失眠等,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中医提倡通过调理饮食、药膳、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出汗。

但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和药材,以避免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认为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总之,中医通过刺激汗腺促使出汗,以调节体内的湿气、病邪,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通络行气的效果。

这是一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方法,需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使用。

中医八纲辨证对疾病的分类

中医八纲辨证对疾病的分类

中医八纲辨证对疾病的分类中医八纲辨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分类和诊断疾病。

根据中医八纲辨证理论,不同病症在临床表现上会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分类辨证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因、判断病情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八纲辨证的基本原理和对疾病的分类应用。

一、中医八纲辨证的基本原理中医八纲辨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类方法。

它根据疾病表现的特点,将疾病分为寒热、表里、虚实、缓急四个方面来进行辨证。

寒热辨证是指疾病的病情表现是否寒冷或者发热;表里辨证是指疾病是否表现在身体的表层还是内部;虚实辨证是指疾病的病情是否虚弱或者过实;缓急辨证是指疾病的发展速度是否缓慢或者急剧。

通过综合这四个方面的辨证,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疾病的症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二、中医八纲辨证在疾病分类中的应用2.1 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根据疾病的体温表现来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寒症表现为寒冷感、怕冷、喜温,体温偏低;热症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体温偏高。

例如,在感冒病毒引起的发热病情中,体温升高属于热症,而怕冷、寒战则属于寒症。

2.2 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指疾病的病情是表现在身体的表层还是内部。

如果病情表现在身体的表层,如头痛、咳嗽、发热等,属于表证;如果病情表现在身体的内部,如胸闷、腹痛、心悸等,属于里证。

例如,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出汗等症状,表明病情表现在身体的表层。

2.3 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根据疾病的体质状况判断病情是否虚弱或过实。

虚症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实症表现为胀痛、血压升高、痰黄等。

例如,慢性肾炎病人尿量减少,面色苍白,属于虚症;而急性阑尾炎患者腹痛明显,压痛点明确,属于实症。

2.4 缓急辨证缓急辨证是根据疾病的发展速度来判断病情。

缓症为病情发展缓慢,症状缓解较慢;急症为病情发展迅速,症状加重较快。

例如,突然出现的胸痛、气促、心悸等症状,属于急症;而慢性胃炎患者多年来一直有胃部不适,属于缓症。

三、中医八纲辨证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中医八纲辨证作为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中医理论辨汗能识病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脸上冒汗。

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

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

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

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

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