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答司马谏议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本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
2、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资料。
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也是中考时文言文重点要考得的知识点之一,另外,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自己还不能解决,需要上课时仔细听讲才能解决,这样,听课时就会有侧重点。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管理:在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过于活跃,影响了课堂秩序。课堂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同时,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通过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古代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然而,对于《答司马谏议书》这样的高级文学作品,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 结尾:表达坚持改革的决心
②文中关键词语
- 新法:指王安石变法中的各项改革措施
- 旧法:指王安石变法试图改革的旧有制度
- 势:指必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 利:指改革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③名句解析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 解释:有重大的成就需要有杰出的人才来实现
- 应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
3. 思考与写作: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撰写一篇短文。
作业反馈:
1. 阅读理解:批改学生的回答,指出他们在理解文中内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对改革措施的误解、对王安石态度的误读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2. 文学鉴赏:批改学生的鉴赏文章,指出他们在分析文学特色时的不足之处,如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不够深入、对语言风格的描述不够准确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课后让同学们背诵第一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全班齐背第一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富有感情色彩。
下面我们一同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文本分析。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断句和节奏。
1.男女生分别读,请同学们互相点评。
2.出示第二段的课文,四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完成翻译任务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文言知识点。
讨论结束,小组派代表回答,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一人答文言知识点,一人补充说其他同学没有说到的知识。
1.重点文言知识讲解:文言实词“见”终必不蒙见察:表被动冀君实或见恕也:我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我文言虚词“以”以致天下怨谤: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兴利除弊:表目的,以便,用来(诚能见所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三、文本探究1、第二段(1)文本翻译——学生进行,教师强调重点字词(2)文本探究①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②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之辩: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③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2.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
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
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和结构。
2.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作者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进行铺垫。
(2)激发学生对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讲解与分析:(1)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维方式。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答司马谏议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曾巩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曾巩散文深层思想的把握。
2.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曾巩及其散文地位。
(2)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深入阅读曾巩的其他散文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曾巩散文的特点。
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 (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第15课(2)答司马谏议书1.作者知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政治上,主持变法。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2)经学上,王安石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3)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4)文学上,王安石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也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称呼:临川先生——郡望;王荆公——封号;王文公——谥号;半山老人——自号;拗相公——绰号。
2.背景知识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
15.2答司马谏议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5.2 答司马谏议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言文中的“进退两难”、“以此为戒”等词语的用法及含义;–掌握较高难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如考察文言文中的极品词、成语、古文体式等;2.能力目标:–能够静下心来,通过系统阅读、分析和思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熟练运用文言文阅读策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3.情感目标:–通过深入的文言文阅读,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的文化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答司马谏议书》一文。
这是晋朝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通篇用意犀利,表情达意。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中的辞章格调、句式结构以及文化内涵;–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2.教学难点–深层次的文言文内涵的理解;–对于生僻字、古代成语等较高难度的文言单项词汇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为板块式探究法。
结合具体的文言文语言特点,以脉络式阅读、批注式阅读为主,结合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四个板块进行:板块一: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为陶渊明的《答司马谏议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通过放映PPT或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陶渊明提出的问题形成初步印象;•让学生一起尝试阅读第一段内容,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大致的预期。
板块二:学习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方法。
通过以下过程来教授和学习:1.了解生僻字、成语等文言文单项词汇–教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告诉学生每个单词的意思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这些生僻词汇。
2.教师讲解辞章格调、句式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等文言文阅读常用技巧;3.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板块三:合作探究通过以下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小组内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边读边注,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感悟做好笔记,最后每个小组按照篇章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和改正,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小组合作式阅读,由组长和教师互动提问思路、交锋研讨。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和逻辑关系;(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品质;(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3. 作者信念和品质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文章论证过程的分析和评价;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3. 教学设施准备,如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2)简介《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光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困惑,互相讨论和解答。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和逻辑关系;(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完善。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学生讨论:对于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为什么?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信念和忠诚品质,感悟作者的价值观;(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
5.文章主旨逻辑
①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回应司马光的质疑,阐述自己的改革理念,表达了他坚定的改革信念和非凡的辩才。
②文章主旨体现在王安石认为变法是必要的、正当的,也是可行的,强调改革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对王安石及其作品《答司马谏议书》的了解可能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一、缘起:回应司马光质疑
二、反驳: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阐述改革理念:变法必要、正当、可行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关键词语和主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与改进
1.设计反思活动: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后,我计划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活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可以评估教学效果,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同时,我也会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以便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具体为《答司马谏议书》这一篇文章。该篇文章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答辩文章,回应了司马光对其变法的质疑。文章以辩论文的形式展开,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改革信念和非凡的辩才。
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时,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适当拓展有关古代散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5-2《答司马谏议书》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教学设计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责任与担当1.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
2.恪守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意识。
语文素养1.倾听理性的声音,知人论世,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2.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3.写作议论性文章,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学习资源本单元共四篇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文章。
1.《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虑终2.《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3.《阿房宫赋》探讨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4.《六国论》阐发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希望北宋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举贤任能,团结一致,维护和巩固统治。
三、教学素养1.梳理、积累两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学习作者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勇于变法图强的崇高品格。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高瞻远瞩谏太宗居安思危,令人动容。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文句。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销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一、导入新课“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
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二、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在熙宁年间开展变法,以期富强国家。
但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司马光等保守士大夫的激烈反对。
为此,司马光作了长达三千多字的《与王介甫书》抨击新法的种种弊病,题目中以字“介甫”相称,以显友人亲近;而王安石立场严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以官位称呼对方,四百多字的驳论文委婉含蓄、客观严谨,逐条驳斥了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达了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决心。
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变法和保守两派之间的思想、政治交锋,而这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矛盾异常尖锐团体的领袖,本该“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事实上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相互尊重、欣赏的私人感情,完美地诠释了“君子和而不同”。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2 《答司马谏议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答司马谏议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该文说理严谨,立足气盛的行文风格,把握其主要观点.2、学习其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新课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
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
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是风格高峻。
著有《临川集》。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一、导入新课由名言导入✧“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而王安石却公然表示“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胆和狂妄,他为什么会有此惊人之语?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封王安石写给朋友的回信,来了解王安石的为人和他不同流俗的精神和气质。
二、相关链接1.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了解王安石,回顾学过的王安石的诗词:《梅》(墙角数枝梅)《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等,感受王安石坚定的内心和执着的勇气。
2.关于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写作背景1)关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5-2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梳理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论证逻辑。
2.学会有针对性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清晰的论证结构。
难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不为流言所动摇的决心。
三、教学课时:自读课文,不超过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答司马谏议书》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二)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他主持变法,以图革弊兴国,施惠民生。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三)文体知识“书”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言进词所写的公文与亲朋往来的私人信件,均称为“书”。
因此,古代以“书”名篇的文字,包括两种文体,分为“奏疏”类和“书牍”类。
本文题目中的“书”为书信之意。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题目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四)初读文章1.全班齐读(课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梳理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五)研读文章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信,信中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15.2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为”字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本文的驳论逻辑和主旨。
3、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教学过程】【基础突破】问题:速度课文标出含有“为”字的句子。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解析(1)处“为”字和前面的“以”字,合在一起理解为“认为”(2)以为侵官解析第(2)处同第1处。
(3)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解析第(3)处理解为动词“算作是”(4)为天下理财解析(4)处理解为介词“替”“给”(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解析第(5)处理解为动词“作为”(6)则众何为而不汹汹解析第(6)处“何为”是疑问助词,意为“为什么”(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解析第(7)处理解为“因为”(8)未能助上大有为解析第(8)处理解为名词“作为”(9)守前所为而已解析第(9)处理解为动词“做【文意突破】无为在歧路——议事每不合为有源头活水来——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尚思为国戍轮台——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欲为圣明除弊事——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逻辑突破】问题: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是怎么“为”的呢?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这是司马光的逻辑思维图。
王安石:首先,以“名实相符”作为逻辑起点;接着,列举事实,阐明“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四个“不为”,打破了司马光的思维推导链条,告诉别人“怨谤”不是由变法引起的。
(这一部分是在展示驳论中的“辨”的技巧。
)紧接着,分析引起“怨谤”原因——是由人们的积习——民族惰性和因循守旧思想引起的。
(这是驳论中的“究”)最后、阐述,即使“怨谤”也没用,只要是方向对的,就“度义而后动”,变革者不会为怨者所动。
(这是驳论中的“进”的部分)【主旨突破】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王安石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代表的司马光政见不同,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今天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这篇文章《答司马谏议书》,看看王安石是以怎样的态度和观点来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教学过程:一、解题:题目解说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二、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三、探究1、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先强调“名”“实”之理?明确:“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
司马光在来信中连用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
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
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因此王安石首先提出“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既把此番论争置于客观真理的轨道上,又显示了自身的光明磊落,也为后文的论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明确:反驳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
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
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答司马谏议书》出自部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
本单元的四篇古文体现的文人精神都指向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单元内容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本文侧重学习反驳的艺术。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都是古文,古文阅读相比于古诗词、小说等来说,阅读难度增加。
如对文言文特殊词汇、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古文阅读数量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文章主旨、文人精神的理解。
仅就读懂层面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古文学习是存在一定畏难心理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建构与运用:掌握文本的重点文言知识,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本写作特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分析文本写作特点。
难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体会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课时数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家兴盛之时,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于是居安思危,大胆进谏,目的是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自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坚持变法除弊以希望国家昌盛。
但变法之路,阻力重重,艰难万险,甚至朋友也会跳出来极力反对。
是守成还是创新?坚守还是放弃?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壹·文题解读《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书①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本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
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
2、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
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资料。
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也是中考时文言文重点要考得的知识点之一,另外,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自己还不能解决,需要上课时仔细听讲才能解决,这样,听课时就会有侧重点。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
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
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结构分析┏一、交代写信的缘由┓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四、书信常规的结┛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提示: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提示:“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提示: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第2段作何理解?提示: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
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提示: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提示: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提示: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提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9、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
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
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
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
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10、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二、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译文参考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
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
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
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
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