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是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要途径论文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困境及其对策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困境及其对策
工 学 结 合 是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显 著 特 征 , 是 高 职 教 育 的 也 在 上 图 中 , 体 间关 系 主 要 有 : 育 者 对 在 校 高 职 学 生 的 教 育 与 主 教
核 心 理 念 。2 0 0 5年底 , 务 院 下 发 了 《 务 院关 于 大 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管 理 、 生 实 训 管 理 和 学 生 实 习管 理 , 业 对 在 校 生 的 影 响 、 训 指 导 国 国 学 企 实 高 实 的 决 定 》 要 求 各 地 大 力 推 动 并 支 持 高 职 院校 实 行 工 学 结 合 、 企 合 作 和 实 习 生 管 理 , 职 学 生 本 身 有 一 个 从 在 校 学 习 、 训 阶 段 的 学 生 身 , 校
4 00 ) 1 2 5
【 摘 要 】 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的主体有教育者、 工 学生 、 企业 。各种 主体在 工学结合模 式下高职 学生思想教育 中都面 临许 多困境 , 需要 从 政 策 层 面 、 育 者 与 企 业 的 沟通 、 生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教 育 等 方 面 解 决主 体 的 困境 。 教 学 【 关键词 】 学结合 ; 工 主体 ; 困境 ; 对策
想 教 育 的 主 体 和 客 体都 发 生 了 深 刻 变 化 。从 思 想 教 育 的 客 体 上 来 看 , 走 出校 园 , 企业 的 具 体 生 产 岗 位 进 行 锻 炼 。首 先 是 学 生 身 份 变 化 的 到 高 职 院校 除 了进 行 普通 高 校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外 , 点 突 出 了职 业 道 德 困境 . 生 既 要 保 持 学 生 和 实 习 生 ( 业 员 工 ) 双 重 身 份 , 重 学 企 的 又要 完 成 教 育 、 业 意 识 教 育 和 敬 业 精 神 教 育 , 别 是 学 生 在 实 习 过 程 中进 行 从 学 校 学 生 到社 会 职 业 从业 者 的 转 变 。 在 这 个 转 变 过 程 中 , 生 要 面 职 特 学 企 业 管 理 制 度 与企 业 精 神 教 育 。 思 想 教 育 主 体 内容 的变 化 和 主体 关 临专 业 与 职业 岗 位 不 一 致 的 困 境 、 校 管 理 与 企 业 管 理 模 式 变 化 的 困 而 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围, 使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成为学生普遍遵循 的社会风 尚和
行为习惯。因此 , 高职院校和谐校 园文化建设要形成全校共 同 的理想信念 , 增强全校的凝聚力 , 树立全校的和谐理念 , 培育全 校 的和谐精 神 ; 形成全校的 良好道德风 尚 , 形成全 校的和谐人 际关系 , 营造全校 的和谐舆论氛围 , 塑造全校的和谐心态 。 1高职院校应全面加 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 。高职院 .

度 以惩罚为 中心, 着“ 充斥 不准 ”不得 ”严禁 ” “ “ 等带有浓厚命令
和禁止意味的用语 ; 实行人治管理 , 漠视学生的权利 , 普遍存在 着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的现象 , 只重视学校权利 而轻视学 生权 利 , 与相关法律法规相 比 , 有些校规 往往对学生 的要求标 准更 高 、 管理更 严 、 处分更 重 , 甚至 与法律法规 相抵 触, 对学生 的合法权益做出种种 限制 。 4 园文化 的企业化建设 落后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 校
文化价值理念。
2 .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是高职 院校建设和谐校 园的根本 保障。建设高职院校的和谐 校园 , 就是用校 园文化所蕴涵 的人
生信仰 、 理想信念 、 道德情操等 丰富多彩 的文化 因素去引导师
生塑造高 尚的灵魂 , 共同建设健康 、 文明的和谐校园文化。 而社 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 ,则是高职 院校建设和谐校 园的根本保 障, 它是和谐校 园建 设的理论和灵魂 , 确定 了和谐 校园建设 的 方 向和 目标 , 示了和谐 校园建设 的精髓 , 揭 规定 了和谐 校 园建
和办学设施 。然而 , 校园文化活动 的思想性 、 艺术 性 、 知识性较 弱, 高雅 的、 色的 、 特 品牌的文化活动少 , 低层 次 、 一般化 的活动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思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思考

新教育 上旬刊83“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思政,价值在于实现工作与学习相统一、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体现教书与育人的课程教学双重功能。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秉承“思政引领、德技并修、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关注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身正成人”“术精成才”。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思政总体设计1.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总目标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对标《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依据《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水质检测方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诚信、勤劳、健康、感恩、干净、担当等企业文化需求,梳理形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提炼体现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与内涵,确立专业价值导向和核心素养导向。

教师还应从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角度充分挖掘专业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从政治认同、健全人格、职业精神与法治道德、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价值引领(如表1所示)。

专业价值导向:绿水青山、健康干净、守护美丽中国。

核心素养导向:生态环境保护。

践行规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绿色环保、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忠诚、干净、担当、专业的社会责任等。

2.科学制定“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标准。

如表1所示,教师在教学时需在专业层面把握好思政的高度。

由一体化课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研组教师共同修订课程方案,整合和提炼专业一体化表1专业育人要求表专业思政维度思政元素1.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四个自信、爱国主义、社会认知(关切社会)、家国情怀、环保文化、国情教育、生态文明、理想信念2.健全人格(情感认同)自信独立、自律、敬业、乐群合作、自立自强、坚韧乐观3.职业精神与法治道德诚实守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之以恒、积极主动、满怀热情、积极进取、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依法办事、勤勉尽责、克勤克俭、践行规范、质量意识、安全环保、节约资源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严谨求实、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崇尚科学、好奇求知、环保意识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标准。

工学结合高职建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工学结合高职建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工学结合的高职建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浅析【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客观要求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建工专业高职专业教师的现状,并提供了我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一些做法和尝试,旨在为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团队an analysis of combin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ang xudong, zhang songjuan(liaoning, shenyang 11012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stage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provid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in constr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ing some methods, aiming at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guiding team construction.key words: studying in practis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作者简介】王旭东(1969-),女,浙江奉化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技术、教育管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

育 的要 求 .为此 我们探 索建 设理 论 与
实践一体 、学 习过程和 工作 过程 一体
的技 能 教 室 1 . 理 论 与 实践 相 结 合 的 技 能 教 建设

发动机构造与拆装 、 汽车车身 电器 维修
等 l 设施 齐全 的汽修 技能 教室 . 6个 为 工 学结 合课程的实施提供 了物质保障 学生在技能教室 中. 过完成具体 的学 通
养培训基地” 。改革后 . i
毕业 生 在 毕 业后 两 年 内j
干. 比传统的培养模式 相
二 、 新 实 习 环境 。 创
完 整的行动 中学 习. 在尽 量真实 的职业 情境 中 “ 工作” 在教学安排方面 . 每个 技 能教 室 由 1名主讲 教 师和 1名实训 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在对学生 的学业 进行评价时 . 我们 注重过程性评
实现 专 业 教 学 和 实 习相 {
查询等多维教 学资源 : 工具存放 区模拟 企业情境 . 集中存放与生产实 际相 配套 的仪器、 工具 和耗材 , 类似企业工具房。
2以 专业 核 心 课 程规 划技 能教 室 .
企 业实 习是 中等
系 的核 心 内 容 之 一 , 但
往 往存在 着实 习内容三 脱节等 问题 。 为此我们{
职 业 人 的 有效 对接 4校 企 共 建 师 资 队伍 .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创 新 . 师 队伍 建设 教
我校先后与丰 田等 1 O多家知名企 业开展校企合作 . 合作企业 向学校赠 各 送了 5 0多辆轿 车及各 类设 备 、专用工
具、 维修资 料等 , 同时还给 我们带 来 了


创新教室环境 。 立技能教 室。 建

学校评估深度访谈问题与答案

学校评估深度访谈问题与答案

二、系部管理人员深度访谈举例本部分访谈重点对象是: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等。

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访谈侧重点:对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的学习与理解;答:一、内容概括(一)文件总标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重点:教学质量分项:九段内容即:1、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目标3、服务面向、专业改革与建设4、课程建设与改革,职业能力5、工学结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8、教学评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规范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二)各分段主要内容:1、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关键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重视:职业道德、法制、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教育。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党团组织建设、发展学生党团员。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3、服务面向、专业改革与建设服务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

有条件高职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4、课程建设与改革、职业能力改革要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重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5、工学结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施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青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采取“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

但客观地讲,我们虽在定位上相“适应”,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上还相去甚远。

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形成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是我们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是我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协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相结合,因此,这一模式的推行,其目的无外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人才培养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实施方式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要改革课程体系,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基于职业技能的优化教学内容应当是首当其冲。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1.教学计划还没有打破传统模式教学计划反映了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实施教学管理的纲领。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政治观教育探索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政治观教育探索
质”的培养 。2 0 0 5年底 , 国务院下发 了 《 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的决定 》 ,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并支持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与合作企业 的双 向介入 , 将学生的 理论学 习、 基本技能训 练与实践 经验培养有机 结合起来 , 为生产 、 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教 育长 廊
“ 工学结合 ” 模式下高职 学生政治观教 育探 索
郭 小婷
( 南海 东软信 息技 术职 业 学 院
中圈分类号 - 1 G7 1 文献标识225
文章编号 : 6 2 7 9 2 0 0 - 5 — 2 1 7 - 8 4( 0 9) 4 0 8 0
不仅 要对学生进行业 务指导 , 与企业保 持联 系 , 还应在实训 中渗透 思想 政治教 育 , 帮助 学生既成 才 , 又成人 ; 企业也 要选拔指导 教师 专 门负责学生 的教育管理工作 ,定期 开展企业文化等方 面的宣传 和教育 , 帮助学生 既练技术 , 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 的教育合力 , 将 会搭建起全员 、 全社会共 同育 人的架 构 , 极大地提高教育 工作的 实效 性。 22顺 应时代 。 务社会 . 服 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 的规律是政 治观教育的另一规 律。这 基 本规律是 由政治观教育 的上层 建筑 性质所决定 的 ,是 政治教 育 在社会中赖 以存在并发挥作用 的根本 依据。政治观教育 服从社 会 发展 , 是适应社会政 治 、 就 经济 、 文化 的发展 , 受政 治、 经济 制度 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 约。政治观教育服务社会发展 , 就是促进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 , 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摘 要 本 文通过分析 “ 工学结合” 模式下高职学 生政治观教 育现状和教育难点 , 索当今 中国高 职院校 “ 探 工学结合” 式下学 模 生政治观点教 育的有效方 法。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 政治观教育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随 着我 国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进 一 步发 展 , 高职 院 校 目前 已将 推行 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 模式作 为改革 发 展的新 突 破 。笔 者 结 合 沈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实 际 情 况, 高职教 育工 学 结 合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创 新 做 就 如下探 讨 。
以 回报 。 三是共 建 师资 队伍 。学 院和一批 企业 建立
了一支有 企 业一 线 技 术 人 员组 成 的兼 职教 师 队伍 。 有 些企 业如 沈 阳科 教 建 筑设 计 院, 设 计 室 同时又 其 是 学 院工 程造 价专 业的教 研 室。 四是共建 专 业建设 指导委 员会 。 目前 学 院 4 7个 专 业均 和 行 业企 业 建 立 了以行业 企业 人 员 为 主 的专 业 建 设 指导 委员 会 。 由于这些 共 建项 目, 得 学 院 的发 展 关 系 到企 业 的 使
业 的支撑 , 高职 院 校也 无 法按 照企 业和 行 业 的人 才
需求来 实 施人 才培养 工作 ; 没有企 业和行 业 的参与 , 更无从 谈 起工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建 立 和实 践。 因此, 建立 工学结 合人才 培养模 式, 要 首先必 须和行 业企 业建 立密切 的 “ 缘 ” 系 , 学 校融 人 行 业企 血 关 把

66 ・
维普资讯
集团共 建 焊接 、 热处 理等 专业 , 所有 人才 培养 过程完 全 按企 业要 求进 行 。二是 共建 实训 基地 。如学 院和 辽宁光 维摄 影集 团共 建 摄影 实 训 基 地 , 由企 业 出资 金、 设备 , 院以企业 优先 选用 优秀 毕业生 等方 式予 学
先 后聘请 了一批 沈 阳大 中型 企业 的领导 和技 能专 家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doc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doc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作者:刘凤云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9期[摘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其基本特点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具有职工和学生双重身份,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者简介]刘凤云(1965-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教学管理。

(江苏南京210007)[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028-03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

”它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什么人,即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及规格;二是谁来培养,即保障体系、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等;三是怎样培养,即内容方式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

构建适应新世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面向市场的高技能职业人,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并在职业群间进行水平及向上流动的职业转换与晋升能力的人才。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教育现状与培养目标差距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架构,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从而形成以特色教学为中心的大职教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高职教育的发展既丰富了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也为国家培养了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已经在知识经济、终身教育、大众教育时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1.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

其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供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机遇;其二,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速增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三,世界制造业中心正逐步向我国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总之,职业教育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迎来了不可错失的良好机遇。

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然要求。

2.高职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发展速度过快,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定位方面存在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切合实际等诸多问题。

但首要问题是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不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很多高职学院直接由中职升格而来,教学基础起点本身较低,沿用了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这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难以形成,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尴尬局面。

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行动)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

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一切教学工作都应以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关于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模 的能力 ;具有编制简单模具制造工艺 ,冷冲压、塑料成型工 艺 的能力;具有压铸模 、锻模等模具 的基本设计能力 ;具有模 具钳 工和一种模具生产设备 的熟练操作技能 。 2 设置要 求。一是面 向岗位 ,注重 岗位需求。与传统职业 . 教 育课程 比较 ,核心 课程 强调所 有学生应 学 习一些对未来 工 作 、生活有价值的 、共同的、基本 的知识和技 能 ,目的是为学 生今后的工作 、生 活打 下基 础 ,因此须考虑课程核心 内容与生 产岗位的需要 。现代模具技术应 用非常广 、发展快 ,计算机 制 图软件 的应 用 、数控加工技术 以及电加工技术发展 密切相 关 , 应成为模具专业教学 的重要 内容 。二是面 向内容 ,注重知识模 块。模块指 的是课 程 中的一个教学单 元 ,有明确 的教学 目的 、 学习 目标和确定的考核标准 。教学 中强调 以发展学 生能力为中 心 ,使学 生在知识 、技能 、态度等方面和谐发展 ,在教学上要 求教学 的主体—— 教师用特定的知识模块进行教学 ,而学习的 主体一 学生 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 三是面向技能 , 注重能 力培 养。获得技能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 志。核 心技术课程注重技能在知识 、 技能 、 态度三要素 中的重要地位 , 突出技能训练在教学 中的比例 ,强调 “ 解决 问题与完成任务 的 实际能力” 要 求并鼓励学生获得计算机绘图 、 , 数控车 ( ) 钳 铣 、 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面 向课程 ,注重专业核心 。核心技能 课程能激发个体的学 习兴趣 , 提高认知能力 , 实现 能力的迁移 , 课程 多样 性是个体核心能 力得 以形成的基础 。五是面 向企业 , 注重人文素养教育 。对于建设先进的企 业文化 ,可 以营造一种 良好 的企业氛围和人才辈出的人 文环境 ,促进员工与企业 的互 动双赢和和谐发展 。 对学生进行企 业文化、 业制度的教育 , 企 重 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 养, 学生接 受企业文化理念 , 使 符合企业用人要求。如三一重工有她独特 的企业文化要求 ,中 联重科有 “ 一元 二维 、三纲 、四德 、五 常、六勤、七能”的 企 业文化 整体 框架 。因而必 须与企业互动 ,把企业文化传授给 学生。

工学结合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工学结合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 ) 一 适应工学结 合要 求推进 高职学 生思 想政 治教 育 改革是彰显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人 的本质在于其社会 性 , 进人 的全面发展 是思想 政 促 治教 育的最终 目标 。马克思 认 为 , 的全 面发 展就 是 “ 人 发
挥他 的全部才 能和力量 ” 换句话 说 , , 就是要实 现人在 德智
要 求
工学结合是 高职教 育人才 培养模式 的显著特 征 , 是 也 高职教育的核心 理念 。2 0 0 5年底 , 国务 院下 发 了《 国务 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 的决定 》 要求 各地 大力 推进并 支 , 持高职院校实行 工学 结合 、 校企 合作 的培 养模 式。《 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质量 的若 干意见》 教高
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的战略高度所做 出的一项重 大
中心 向学生传 道授业 的单 向灌 输不 能适 应 以学生 为主 体
的生成性学习要求 , 以符 号知识 性学 习为主而价值 性塑 造
为辅 的 目标取 向无法 满足 以培 养学 生综 合职 业能 力为 重
的价值要求 。
战略部署 , 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 需要 。胡锦涛同志指 出 , 一个有远 见 的民族 , “ 总是 把关 注 的 目光投 向青年 ; 有远见 的政党 , 一个 总是把青年看作 推动 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 工学结合是 高职教育人 ” 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 也是高职教育 的核心理念 。顺应工 学结合变革的要求 , 弄清高职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 的新 变化 、 新问题 , 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 的改 革 , 不 以提高高 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生若不能系统全面地接受相关教育 , 他们 就不会 正确认识 到思想 政治学 习的重要性 , 功底 自然 不会扎实 , 学生在 工学结合过 程中
邮箱 、 博客、 短信等方式关 怀 、 引导学生 。学生 党员 、 学生干部不 仅在实习中积极努力做到以身作则 , 还要协助教育者教育其他 学 生。企业也要 积极 配合 学院管理和教育学生 , 要实现 思想 政治教 育与企业 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与互补 ,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 育工
作 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4 加 强校 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 的融合
我们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 要融入优秀的企业核心价值 观, 引领校企精神文化融合 , 以先进管理理论为指导 , 促进校企制度 文化融合 ,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与实蹦 “ , 以科
自然也很难诠释“ 知行 统一” , 有 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也会适得其 反 。由此看来 , 提高学生高职思想政 治教育必是高职产学合作教 育下 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职辅 导员可下企 业帮助企业 教育和管理 学生 。班主任 和思想政
治理论课老 师不 定期到企业关 一 t 2 , 、 指导学生 , 同时可以通过 网络
职院教师要清楚 目的是为培养出“ 四有 ” 人才 , 不是单纯 地教 授相关专业 知识而是要让 学生德 、 智、 体、 美 方面全面发展 , 全 面 素质 的培 养根源在于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 育作 为高 职院 校的重 中之重 , 要 不断加强 , 避免 因任何原 因减少 课时 。在校 学
2 培养多元化的教师人才
学的理论武装人 ,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高 尚的精神塑造人 , 以先 进的文化培育人。我们要沿着正确 、 健康 、 积极的轨道发展 , 需要加 强正确导 向, 以人为本 , 突出育人氛围, 注重做好指导 、 引导、 向导三

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建议

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建议
工学结合 、校企合 作 、顶 岗实习是 具有 中国特色 的职业教 育人 才培 养模 式 和 中等 职业 学校 基本 的教 学制 度 。重点 是要 行 业 、企 业 、学 校共 同参 与 ,采 取有 效 措施 ,进 一步 完 善学 生 到企 业 顶 岗
深化 中等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坚持 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 为导 向 、以提高 质量 为 重点 ,面向市 场 、面 向社会 办 学 ,增强 职业 教 育 服务社会 主义 现代化建设 的能力 ;深化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更新
学 习内容 ,以课 堂教学 为主要形 式 的学 科化教 学模式 ,打破学 习与 工作 的二元 割裂状况 ,实施工 学结合 的教学模 式 。工学结 合是进 行 中职教 育教 学改 革 ,培养 学生 综 合能 力 的最好 途 径 。 笔者认为 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 能力在教学改革
以 “ 职 业训 练 ”磨 练人 ,从 而全 面 提高 学生 的综合 能 力 。遵循 中
等职业学 校学生身 心发展 的规律 ,增强 新形势下 中等 职业学校 德育 工 作的 主动性 、针 对性 和实效性 。要把社 会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 融人
到职业教 育人才培 养 的全 过程 。要切实 加强对德 育工作 的组织 和领 导 ,努力拓 展新形 势下德 育工作 的有效途径 ,加强 对学生 的教育 管 理 ,大力 加 强 德育 工 作 队 伍建 设 。 突出 以诚 信 、敬业 为重点 的职业道 德教育 ,帮助学 生树立 科学
新时期 的 中等 职业教育 ,应 以培养 学生 的综合能 力为 目 标 ,办 出职业 教育 的特色 ,培 养 出适应 经济社会 发展需 要 的实用型高 素质 人才 。我 国中等职业教 育教学体 系 已进 入模式 转换 的关 键时期 。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的校企文化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的校企文化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的校企文化互动摘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其核心竞争力要素,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分析了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校企文化互动的方向和设想,服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文化;企业文化;互动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4-0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中,着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高职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校期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加强校企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主要共同点有:1.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二者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

高职院校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企业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培养人。

前者是让人具有使用价值,后者是进一步提升使用价值的空间,二者的作用力均在人的内在价值上。

2.同属于组织文化。

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属于一种组织,其文化的形成、传播都有自上而下的宣贯和自下而上反馈,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规范行为,都具有规范、导向和凝聚的功能。

3.具有类似的结构。

都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

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基本的场所和平台等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能够维持学校和企业正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精神文化是核心,在文化活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凝结,形成学校或企业的文化品牌;行为文化是重点,是学校或企业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工学结合是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化与外化的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工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
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在工学结合期间,学生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学习,角色和学习情境的转换让学生直接接触鲜活的现实,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企业人特有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不断冲击和重塑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的认知,真实的职业情境和职业训练不断激励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经验、领悟职业智慧。

另外,工学结合也是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

企业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并存,而优秀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围绕企业宗旨和目标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员工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目标净化环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社会舆论要求还是企业的具体实践来看,企业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多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利润,不再仅是对税收、gdp的数字上的贡献,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重视社会影响已成为企业新的价值观。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中,与社会外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适应,主动建立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观、社会理想的践行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

例如,皇明集团,一个年轻的民营企业,“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太阳能,专注于太阳能,在太阳能应用、绿色能源科普、中国能源环境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引领太阳能行业进入全新发展的时代。

皇明人都是“精神贵族”,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怀着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写中国能源历史、产业报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类幸福的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皇明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不断为社会创造并输出价值:寻求企业与社会、同业、自然和谐相处,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取福利、为社会贡献财富、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国家增添光彩”作为企业和谐发展观念;与竞争对手一起“种西瓜”,将科学、发展、可持续的竞争观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中,维护太阳能事业的整体发展,做行业的守护神;皇明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视员工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彼此配合,共同撑起企
业发展的天;皇明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为贫困学校、弱势群体、西沙驻军、海岛部队捐款捐物;企业家黄鸣开通博客,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思考与社会沟通,为改变国人的观念而努力,尤其是对激进的年轻人,黄鸣愿意“顶着口水前进”,以微言大义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皇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改变了社会对企业的看法,为企业赢得了尊重,也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模拟样本。

在职业成长的初始阶段,部分高职生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期望、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与企业主导价值观必然发生冲突,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对金钱、地位、名誉、快乐的理解与追求,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与路径,将兴趣特长的发挥和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融入社会利益的实现中,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二、企业优良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企业优良工作作风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和表现出的
良好的精神风貌,表现为一种人心思进、人心向上的群体心理和积极的舆论导向,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

专注、创新、速度是皇明致胜的法宝,“思无邪”的专注体现聚焦的力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皇明对速度的解读是:第一时间、第一行动、第
一到位,也就是第一时间考虑,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并执行到位,以速度赢得市场,以速度赢得客户的满意。

皇明规定了“日事日毕,日清日结,日结日高”的工作准则,把“做人有信用,办事有原则,心底无私念,工作有创新”作为皇明的职业精神。

皇明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骨干的带头作用,带领全体员工认同并执行企业文化,不断统一思想、促进企业风气改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制定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制衡机制,为干部选拔与晋升、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提供了公平赛马的渠道;在选人用人的标准上。

皇明认为,企业真正需要的管理干部是有影响力、敢说敢干、思想简单的人,自己优秀并能带领团队实现管理制度化流程化进而简单化,为公司大局和目标一马当先浑身是胆的人;企业需要的员工是以“我能为公司带来什么”的价值取向要求自己,知行合一,业有所精的人;企业不能用的人,恰恰是那些有业绩有能力但不认同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观不同的人。

皇明在绩效考核机制上坚持秉公执法、不殉私情,在薪酬分配机制上坚持按贡献分配、奖勤罚懒,在培训机制上坚持学以致用、力求实效。

求真、务实、高效的风气已成为皇明人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企业的优良作风如同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一样,是一股巨大的同化力和约束力,以耳闻目染、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念,自觉筛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规范员工行为。

工学结合中,企业优良作风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引导高职生端正态度,主动学习职业技能,主动接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有助于高
职生正确认识个人的职业定向和职业理想,将个人理想的追求与社会理想的实现结合起来,扎根一线、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企业创新精神,有助于激发高职生创新激情增强创新动力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背景下,每个企业所形成的企业精神也各不相同。

然而作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论企业的具体精神气质和文化倾向如何,都体现企业目标与共同价值观,都应包括与时俱进、弘扬正气、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皇明作为产业先驱者,面临的现实是整个太阳能体系都是空白,在市场没有显性需求、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服务、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国内外没有参照、国家没有政策的情况下,皇明所做的是完全创新。

皇明建立了科研人员为主、管理人员为辅、生产技能人员主动创新的科研队伍,在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全方位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传播。

在梳理企业文化时,皇明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定为自己的创新理念,设想和求证的过程就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在求证中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皇明的创新定律是“有太阳,一切皆有可能”,“创新就在身边,机会就在身边”;皇明内部也形成了鼓励创新、允许犯错的氛围,鼓励员工发挥潜能,承担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皇明给予不同类型的创新以激励和奖励,企业以特有的“奖励股金准备金制度”和“每月奖金分配会”给予创新主导者和主要贡献人员以精神上的肯定和物质上的奖励。

创新为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
不断的动力,皇明的发展也证实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事实说明,创新不仅是科研人员的事情,创新并不神秘,并非高不可攀,主动思考,积极求新,突破定式,放开手脚,人人都能有所创新。

工学结合中,师傅们精湛的技艺让初入职场的高职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而企业弘扬正气改革创新的精神追求和实践却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学习与创新的热情,激励着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开拓创新。

四、企业荣辱观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生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着企业荣辱观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企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都要恪守道德底线、都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都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员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针对员工工作实际、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与厂规厂纪对行为的硬约束相配合,充分发挥道德规范对行为的软约束作用,不但可以弥补规章制度难以面面俱到的局限、而且能够使企业员工的行为自觉地指向企业目标的实现,道德教育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力量。

企业荣辱观教育,是高职生学习和巩固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准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

通过老带新、入职培训等方式,让学生知晓本行业应遵循的基本道德、理解本行业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遵守本行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

总之,在多元价值并存与冲突的社会转型期,高职生利用工学结
合的时机,在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有利于高职生增强在复杂环境中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在多元价值中分清社会主导价值,坚持多元价值的一元指导,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社会价值规范,不断更新自身价值观念结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内化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努力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舒本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工学结合中的实践
研究[j].技术与教育,2011,(1).
[2]安世民.企业文化设计与建设[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为礼等.“疯子”黄鸣为什么能赢[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