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A物理层测量225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报告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1 物理层信号特点以太网对应OSI七层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对应数据链路层的部分又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MAC与物理层连接的接口称作介质无关接口(MII)。
物理层与实际物理介质之间的接口称作介质相关接口(MDI)。
在物理层中,又可以分为物理编码子层(PCS)、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MA)、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
根据介质传输数据率的不同,以太网电接口可分为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三种,分别对应10Mbps,100Mbps和1000Mbps三种速率级别。
不仅是速率的差异,同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物理层编码规则而导致对应的测试和分析方案也全然不同,各有各的章法。
下面先就这三种类型以太网的物理层编码规则做一分析。
1、1 10Base-T 编码方法10M以太网物理层信号传输使用曼彻斯特编码方法,即“0”=由“+”跳变到“-”,“1”=由“-”跳变到“+”,因为不论是”0”或是”1”,都有跳变,所以总体来说,信号是DC平衡的, 并且接收端很容易就能从信号的跳变周期中恢复时钟进而恢复出数据逻辑。
图1 曼彻斯特编码规则1、2100Base-Tx 编码方法100Base-TX又称为快速以太网,因为通常100Base-TX的PMD是使用CAT5线传输,按TIA/EIA-586-A定义只能达到100MHz,而当PCS层将4Bit编译成5Bit时,使100Mb/s数据流变成125Mb/s数据流,所以100Base-TX同时采用了MLT-3(三电平编码)的信道编码方法,目的是使MDI的5bit输出的速率降低了。
MLT-3定义只有数据是“1”时,数据信号状态才跳变,“0”则保持状态不变,以减低信号跳变的频率,从而减低信号的频率。
图2 MLT-3编码规则100Base-Tx的MAC层在数据帧与帧之间,会插入IDEL帧(IDEL=11111),告诉网上所连接的终端,链路在闲置但正常的工作状态中(按CSMA/CD,DTE数据终端机会检测链路是否空闲,才会发送数据)。
36.214-920_FDD_CATT(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YDB XXXX—XXXX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LTE FDD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u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 – Part 5 : Physical Layer Measurement20XX –XX –XX 印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目次目次 (II)前言.............................................................................................................................................................. I V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6)1 范围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定义、符号和缩写词 (6)3.1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符号..................................................................................................................................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CCSA举办FTTx技术标准暨规划设计与实践研修班
2 1 7月 5日 ~6日 ,通信设备节能与综合 利用特设 0 0年
的发展及其 与三 网融合 的关系 ;然后 ,中国移动 通信集 团 公 司、 中国电信集 团公司 、中 国联 合网络通 信集 团有限公 司专家们 ,为大 家分 别介 绍了各 自在 F T T x领域 的建 网思路 和发展 策略 ;中国移动 通信 集团设计 院有限 公司 、北 京 电 信 规划 设计院 有限公 司 、中兴 通讯股份 有限公 司 、烽 火通
本次会议还根据部科 技司行标复审工作 的统一安排 ,完 成 了电磁兼容专业领域 的 1 0项行标复审工作 。
T 0感知 , Cl 延伸工作组召开第 2次工作组会 议确 定研 究重 点 并通 过 《 泛在 网络 终 端接 入 技
1 项行标草案征求意见稿 以及 “ 通信 网络设备可 回收性能评 价准则 ” 通信终端产 品可回收性能评价准则 ”和 “ 、“ 通信终 端产 品绿色包装规范”3 国标草 案征 求意见稿。 项
践 高级研修班 ” ,共有来 自全 国各 地的 电信运营 商、光纤光 缆 、光器件 、接入设备厂商、邮电规 划设计 院等单位 的近二 百名学员参加 了此次研修。 周宝信秘 书长 出席 了开幕式并致词。周宝信秘书长对光 纤接人技术进行 了回顾及 总结 ,介绍 了中国通信 标准化协会 在光纤接入 领域 的标 准进展情况 ;说 明协会举办此次研修班
在三天的课程 中,首先 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传送 网与 接 入 网技 术工作 委员会 ( TC6)主席 毛谦 ( 汉邮 电科 学 武
研究 院原 副院长 兼总工程师 J 为大家介绍 了 F T 在 国内外 Tx
S 2召开 第 1 T 3次会 议 ,审 查通过 “ 绳 电 无 话机节 能参数 和测试方法”等 2项行标草 案送审
CCSA近期举办两期标准化人员培训班
会 L E演示网情况、L E T T 物理层与关键技术、L E T 性能仿真、 终端一致性测试和外场测试 、终端发展和芯片设计 以及 L E T
演进技术等多项内容。来自中国移动研究院 、大唐通信设备 有限公司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C S C A近期 举办两期标准化 人员培训班
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站环评工作流程 ”一个研究课题立项
建议 。
单位的 8 3名管理及技术人 员参加 了西安标准化人员培训班。 C A武冰梅副秘书长及推 进中心信息开发部主任谭泳 CS 分 别作 为主讲人 ,结合 自己多年的标准编 写和标准化工作经 验详细讲解 了新版 GBT 11 2 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 — 0 9《 部
与会 代表分 别就接入 网接 口、 无线 接入 、核心 网以及 业务和系统方面的近期发展进行 了讨论 ,介 绍了各 自组织 以 及与 3 P GP 2活动相关组织 的近期活动情况 ,这些组织包括 IU、IT 、Wi X以及 OMA等 。同时与会代表还对 M2 T EF MA M
等热点技术对 接 1以及业务和系统方面 的要求交换 了意见。 3
C S C A在京举办 “ D— C MA L E技术与 T S D T C S C A成功承办 3 P S GP 2T G高级会议
2 1年4 2 00 月 6日 ~3 0日, GP 2T G高级会议在西安 3 P S 成功举行。共 有来 自世界各地的运营商、制造商 和研 究机构
1 0余 名 代 表 参 加 。 0
取得 了良好 的效果 ,得到了参加培训学员的肯定。课程结束 后, 培训学 员参加 了考试 , 协会 将为通过考试 的学员颁发《 标
准化人 员资格证书》 此证书将作 为各会员单位人 员参加协会 , 标议还根据 中国移动通信 集团公 司的变更 申请 ,同
LTE—A物理层下行参考信号论文
LTE—A物理层下行参考信号论文摘要:LTE-A物理层下行CRS参考信号是最基本的参考信号,其主要作用是用在接收端的信道估计,小区搜索等。
通过对CRS参考信号的深入研究,全面掌握了CRS参考信号的各种参数,对接收端的系统设计尤其是信道估计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LTE-A是LTE-Advanced的简称,是LTE技术的后续演进,目的在于满足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更高需求,同时保证向后很好的兼容LTE。
LTE-A在LTE的核心技术OFDM和MIMO基础上进行扩充、增强、完善,以满足LTE-A提出的更高传输速率和更高的频谱效率,具体指标如下:在系统带宽>20MHz,下行支持峰值速率达到1Gbit/s,频谱效率提高到30bit/s/Hz,上行峰值速率达到500Mbit/s,频谱效率提高到15bit/s/Hz。
LTE-A系统中的信号,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参考信号、同步信号、控制信号、数据信号,本文主要针对LTE-A物理层下行CRS进行分析。
CRS是接收端用于终端信道估计的重要依据,它对整个下行接收系统实现准确的信号解调起着关键的作用。
1 LTE-A系统下行参考信号的分类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信道复杂多变,大多数系统在设计中引入一定格式的参考信号获取信道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关解调。
参考信号是由一组或多组确定的序列组成,在接收端通过对已知信号的分析,可对当前信道情况进行估计,进而对传输信号进行定位,从而达到准确接收有用信号的目的。
LTE-A物理层下行共设计五种参考信号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CRS))、终端专用参考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DM-RS))、MBSFN参考信号(MBSFN reference signals)、CSI参考信号(CSI reference signals)、定位参考信号(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s),本文着重介绍CRS 参考信号。
ccsa 标准转化
ccsa 标准转化一、引言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是中国通信产业界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化组织,致力于推动通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标准转化是CCSA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将标准规范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方案和产品。
本文档将介绍CCSA标准转化的背景、目的、方法、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标准转化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产业界的发展,CCSA需要将标准规范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方案和产品。
标准转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技术转化、产品转化和市场转化等。
通过标准转化,可以促进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三、标准转化目的CCSA标准转化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将标准规范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方案,推动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和应用;2. 促进产品开发和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3. 推广标准规范的应用,促进市场的扩大和竞争;4. 增强CCSA的标准化能力和影响力。
四、标准转化方法CCSA标准转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理解标准规范,掌握其核心思想和关键技术;2. 与产业界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情况;3. 开展技术研究和试验,验证标准规范的可行性和适用性;4. 制定技术方案和产品方案,实现标准规范的具体化和商业化;5. 与市场部门合作,制定市场推广策略,实现标准规范的市场化应用。
五、标准转化实施过程CCSA标准转化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标准转化目标,制定转化计划;2. 组织技术专家和市场部门,开展标准转化工作;3. 与产业界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情况;4. 开展技术研究和试验,验证标准规范的可行性和适用性;5. 制定技术方案和产品方案,实现标准规范的具体化和商业化;6. 评估转化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和应用。
六、注意事项在CCSA标准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标准规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产业界;2.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情况;3. 注重技术研究和试验,确保标准规范可行性和适用性;4. 制定合理的市场推广策略,实现标准规范的市场化应用;5. 加强标准化能力和团队建设,提高标准转化的质量和效率。
(完整版)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1 物理层信号特点以太网对应OSI七层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对应数据链路层的部分又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MAC与物理层连接的接口称作介质无关接口(MII)。
物理层与实际物理介质之间的接口称作介质相关接口(MDI)。
在物理层中,又可以分为物理编码子层(PCS)、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MA)、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
根据介质传输数据率的不同,以太网电接口可分为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三种,分别对应10Mbps,100Mbps和1000Mbps三种速率级别。
不仅是速率的差异,同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物理层编码规则而导致对应的测试和分析方案也全然不同,各有各的章法。
下面先就这三种类型以太网的物理层编码规则做一分析。
1、1 10Base-T 编码方法10M以太网物理层信号传输使用曼彻斯特编码方法,即“0”=由“+”跳变到“-”,“1”=由“-”跳变到“+”,因为不论是”0”或是”1”,都有跳变,所以总体来说,信号是DC平衡的, 并且接收端很容易就能从信号的跳变周期中恢复时钟进而恢复出数据逻辑。
图1 曼彻斯特编码规则1、2100Base-Tx 编码方法100Base-TX又称为快速以太网,因为通常100Base-TX的PMD是使用CAT5线传输,按TIA/EIA-586-A定义只能达到100MHz,而当PCS层将4Bit编译成5Bit时,使100Mb/s数据流变成125Mb/s数据流,所以100Base-TX同时采用了MLT-3(三电平编码)的信道编码方法,目的是使MDI的5bit输出的速率降低了。
MLT-3定义只有数据是“1”时,数据信号状态才跳变,“0”则保持状态不变,以减低信号跳变的频率,从而减低信号的频率。
图2 MLT-3编码规则100Base-Tx的MAC层在数据帧与帧之间,会插入IDEL帧(IDEL=11111),告诉网上所连接的终端,链路在闲置但正常的工作状态中(按CSMA/CD,DTE数据终端机会检测链路是否空闲,才会发送数据)。
中国移动TD-SCDMA Femto基站设备技术规范
Q C A 0 0 2 2 0 1 0
中国移动 T D S C D M AF e m t o 基 站 设备技术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T D S C D M A F e m t o c e l l T e c h n o l o g y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1 . 0 . 0
2 0 1 1 3 3发 布
2 0 1 1 3 3实 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
Q C A 0 0 2 2 0 1 0
目
1 2 3 4 5 5 . 1 5 . 2
录5 . 35 .45 . 5 5 . 6 5 . 7 5 . 8
5 . 9 5 . 1 0
5 . 1 1
范围...................................................................................................................................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概述.......................................................
001 LTE及LTE-Advanced标准介绍
20MHz
Option 1
20MHz
Option 2
Option 3
2012-6-21
下行MIMO
下行MIMO增强 • 空间复用技术
– 8天线码本设计 • 以高相关信道,尤其是小间距双极化天线阵为最主要的优化场景; • 以Rank ≤4码本优化设计为主要优化目标; • 以SU-MIMO和MU-MIMO的性能作为主要优化参考指标;
TDD帧结构
BF 帧结构融合 R10/9起动
R8标准奠定了LTE发展的基石
LTE-A R10标准进展里程碑
LTE-Advanced是LTE后向兼容的演进系统,作为IMT-Advanced技术 提案提交到ITU。
R10标准满足ITU规定的IMT-Advanced的最小需求
LTE/LTE-Advanced标准综述 LTE A R10标准化介绍 LTE-A CCSA LTE行标介绍 ITU IMT-Advanced介绍
transport block Channel Ch l coding Modulation RB mapping
Component carrier 1
transport block Channel Ch l coding Modulation RB mapping
Component carrier 2
下行MIMO-BF
智能天线增强型技术
– 双流Beamforming 在R9版本中已经实现,支持最多4用户单流MU-MIMO和 两流SU-MIMO; – 利用TDD信道对称性,基于专用导频的信道估计,优化MU-MIMO的实现 性能; – 性能已经在现有系统中得到初步验证。 波束赋形(BF) 降低干扰 提升覆盖半径 双流BF技术
华为赛门铁克HSCDA认证培训网络课程-数据通信课件
幻灯片1幻灯片2幻灯片3幻灯片4幻灯片5幻灯片6幻灯片7物理层涉及到在通信信道(channel)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它实现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特性及过程等手段。
物理层涉及电压、电缆线、数据传输速率、接口等的定义。
物理层的主要网络设备为中继器、集线器等。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对物理层的控制,检测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使之对网络层显现一条无错线路,并且进行流量调控(可选)。
流量调控可以在数据链路层实现,也可以由传输层实现。
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地址、网络拓扑、线缆规划、错误校验、流量控制等有关。
数据链路层主要设备为以太网交换机。
网络层检查网络拓扑,以决定传输报文的最佳路由,其关键问题是确定数据包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
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协议来计算路由。
存在于网络层的设备主要有路由器、三层交换机等。
后面您将学习到更多关于网络层的知识。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从会话层接受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并确保到达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
传输层建立、维护虚电路,进行差错校验和流量控制。
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间的会话关系,在协调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时要涉及会话层,该层使每个应用程序知道其它应用程序的状态。
同时,会话层也提供双工(duplex)协商、会话同步等等。
表示层关注于所传输的信息的语法和意义,它把来自应用层与计算机有关的数据格式处理成与计算机无关的格式,以保障对端设备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发送端数据。
同时,表示层也负责数据加密等。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应用层识别并验证目的通信方的可用性,使协同工作的应用程序之间同步。
幻灯片8OSI参考模型依层次结构来划分: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物理层链路检测机制
物理层链路检测机制
1.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CSMA/CD是一种
常见的物理层链路检测机制,用于以太网等局域网中。
当一个设备
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侦听信道上是否有信号,如果没有,则发送
数据;如果有冲突,则进行退避重传。
这种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检测链路上的冲突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物理层连接状态指示灯,网络设备通常会设计有连接状态指
示灯,用于指示当前链路的连接状态,比如连接正常、连接中断等。
这种简单直观的指示方式可以帮助管理员快速了解链路状态。
3. 链路质量监测,通过物理层链路质量监测设备,可以对链路
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比如信号强度、信噪比、传输速率等指标。
一旦监测到链路质量下降,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护或修复。
4. 链路状态协议,一些网络协议如链路状态协议(LCP)等,
可以在物理层对链路进行状态监测和管理,包括链路建立、维护和
拆除等过程。
5. 链路故障自动检测与恢复,一些网络设备具有链路故障自动
检测与恢复功能,能够在链路故障发生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链路,从而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物理层链路检测机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基于协议的监测、设备指示灯、链路质量监测等多种手段,旨在确保网络链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些机制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性能。
ccsa redcap终端标准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CCSA RedCap终端标准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企业和组织中,网络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而在网络安全领域,CCSA RedCap终端标准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规范,对于保障终端设备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概念解析让我们来了解一下CCSA RedCap终端标准是什么?CCSA是“网络安全业务认证(CCNA)培训和认证 (CCT)培训”的缩写,是一种网络安全认证体系的一部分,而RedCap则是“Red Hat Certified Architect Professional”的缩写,是一个高级的技术认证。
终端标准是指对终端设备(如计算机、移动设备)所采取的安全规范和措施。
CCSA RedCap终端标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于终端设备网络安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2. 核心要点接下来,让我们来深入探讨CCSA RedCap终端标准的核心要点。
CCSA RedCap终端标准主要涉及到终端设备的安全设置、访问控制、漏洞修复、安全隔离、加密通信等方面。
在终端设备的安全设置方面,CCSA RedCap要求设备需要安装并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工具,以保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受到恶意攻击。
而在访问控制方面,CCSA RedCap要求设备需要设置密码、双因素认证等措施,以保障未经授权用户无法轻易访问敏感信息。
CCSA RedCap还要求终端设备需要及时修复漏洞,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并使用加密通信等方式来保障终端设备的安全性。
3.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CCSA RedCap终端标准不仅仅是一种安全规范,更是一种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的体现。
在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复杂的背景下,终端设备的安全性关乎整个网络安全的大局。
CCSA RedCap终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高度重视终端设备的安全,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威胁,保障企业和组织的正常运转和信息安全。
射频光纤时延补偿技术在数字阵列雷达上行外监测中的应用
射频光纤时延补偿技术在数字阵列雷达上行外监测中的应用田晓英;李云飞;袁昌成;高留安【摘要】在阐述外监测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射频光纤时延补偿系统在数字阵列雷达上行外监测的应用.实验表明射频光纤时延补偿系统对光纤引入的幅相漂移量进行了很好的修正补偿,满足了数字阵列雷达的外监测需要.【期刊名称】《雷达与对抗》【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数字阵列雷达;光纤时延;补偿;深消隐【作者】田晓英;李云飞;袁昌成;高留安【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8.52外监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字阵列雷达通道校准方法。
但在实际上行监测应用中,由于T/R组件的发射功率较大,且相距监测组件较近,其泄露到监测组件的功率信号往往造成监测组件接收正常路径信号的干扰,影响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本文在上行外监测中引入射频光纤时延补偿系统,在时间上屏蔽近端泄露信号,修正监测采集到的数据。
该方法对阵面基本不作改变,能够满足上行通道的通道幅相测试要求,具有很好的应用性[1-2]。
上行监测时,T/R组件各通道依次发射大功率脉冲信号,经主天线阵元辐射,一部分通过监测阵元进入监测组件,而另一部分通过线缆和空间辐射泄露进入监测组件,从而成为监测组件的干扰信号,降低了监测组件对各通道幅相监测的准确性。
常规监测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不包含虚线部分)。
试验中,T/R组件上行通道辐射功率为47 dBm,主天线阵元与监测阵元的空间耦合度为51~87 dB,监测阵元接收到耦合信号范围在-40~-4 dBm。
监测组件接收通道单次检测信噪比要求20 dB,因此要求外界干扰电平不得大于-60 dBm。
认知中继网络感知信道估计时延的优化设计
认知中继网络感知信道估计时延的优化设计黄天成;姜显扬;夏凯莉;唐向宏【摘要】为了提高认知中继网络的频谱效率,提出了干扰分区策略的混合频谱接入方法,分析了影响干扰分区策略的频谱感知信道估计时延长度的因素,推导了系统吞吐量与信道估计时延长度的表达式,并进一步提出了信道估计时延长度的优化设计方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有效,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的价值.【期刊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认知中继网络;频谱感知;信道估计;填充式频谱接入;下垫式频谱接入【作者】黄天成;姜显扬;夏凯莉;唐向宏【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无线宽带服务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认知无线电技术的进步与发展[1],认知用户可以使用授权用户空闲的频谱资源.引入中继技术到认知无线电系统中,一方面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另一方面提高了频谱检测的可靠性[2],构成认知中继网络(Cognitive Relay Networks,CRN)[3-4].认知无线电基于频谱感知和动态频谱接入的原理,文献[5]提出了一种干扰分区策略的混合频谱接入方法,以折衷提高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为目标,应用于认知中继网络.这种策略需要对授权用户与认知用户之间的信道参数进行估计.认知用户对授权用户的干扰水平以及认知网络的吞吐量都依赖于频谱感知与信道估计算法的效率.干扰信道估计会带来数据传输的时延,一方面,时延越长估计越准确,频谱效率越高;但另一方面,时延占用了数据传输的时间,降低了数据吞吐量,折衷这两方面需要有优化设计的权衡方法.本文在提出干扰分区策略的混合频谱接入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一种认知中继网络频谱感知信道估计时延长度优化的模型,并应用牛顿迭代法提出了信道估计时延的优化设计方法.基于干扰分区策略的认知中继网络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认知无线电系统由授权用户和认知用户组成,其中,授权用户(Primary User,PU)包括初级信源(Primary Source,PS)和初级信宿(Primary Destination,PD),认知用户包括认知信源(Cognitive Source,CS)、认知中继节点(Cognitive Relay,CR)和认知信宿(Cognitive Destination,CD),如图1(a)所示.在初级用户的受干扰水平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采用填充式(Overlay)和下垫式(Underlay)混合频谱接入的方法来最大化认知用户的系统吞吐量.图1(a)中,当CS 或CR所在位置处于区间1(内环线以内)时,采用填充式频谱接入,仅在授权用户的空闲频段,CS和CR才可分配功率并传输数据;当CS或CR所在位置处于区间2(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时,采用下垫式频谱接入,CS和CR可与授权用户共享频谱,但是需要控制发射功率使其对授权用户的干扰容限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当CS或CR所在位置处于区间3(外环线之外)时,CS和CR可与授权用户共享频谱而不必考虑其干扰容限.这种根据认知用户对授权用户产生的实际干扰水平高低来划分频谱接入服务区间的方法,即是“干扰分区策略”[5].图1(a)中,CS向CD的信号传输划分为两个时段,T1时段CS发送信号,CR和CD接收信号;T2时段CR发送从CS接收到的信号,CD再次接收信号并按照最大比法与T1时段接收到的信号合并,CS也接收信号用于信道估计.如图1(b)所示,分配到的一帧数据时隙总长为T,包含用于频谱感知与信道估计的时长τ,用于信息传输的剩余时间T-τ,T-τ即为图1(a)中所示的时段T1+T2的总和.一般来说,频谱感知占用的时间越长,信道估计算法得到的结果越精确,认知用户对授权用户的干扰就越小,而且,认知用户的功率分配算法就越合理,数据传输速率就越高.但是,频谱感知占用的时间越长,将导致占用数据传输的资源过多,其结果是降低系统吞吐量.所以,显然频谱感知占用时延长度τ就是一个可以优化的参量,存在一个优化的τ值,使上述两方面的作用均衡,得以实现最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应用干扰分区策略的前提是实现认知用户对授权用户的实际干扰水平的信道估计,据此划分服务区间并应用不同的频谱接入策略.这里,要考虑漏检(Miss-Detection)和误检(False-Alarm)的情况,推导出数据吞吐量与频谱感知信道估计时延长度的表达式,再采取相应的优化方法.2.1 漏检概率和误检概率假定采用能量检测法来实现频谱感知,信道噪声模型为独立同分布的循环对称复高斯白噪声,传输信号为复值MPSK调制信号,那么,漏检概率pm和误检概率pf 是频谱感知信道估计时延长度τ的函数[6],即:其中,λ为判定授权用户是否空闲的能量阈值,η为CS或CR接收到的PU端的信噪比,fs为CS或CR的抽样频率,N0为噪声功率.2.2 信道估计时长的优化方法设CS在N个OFDM子频段内分配发送功率,i=0,1,…,N-1,集合N1表示CS经检测判定为PU空闲的频段,集合N2表示CS经检测判定为PU工作的频段.在数据传输T-τ时间内,CD接收到T1时段CS传送的信号和T2时段CR传送的信号,经过最大比合并后,CD获得的数据吞吐量可以表示为[5]:其中,pm为漏检概率,pf为误检概率,γ0(i)为PU实际空闲时第i条子频段上接收信号的信噪比,γ1(i)为PU实际工作时第i条子频段上接收信号的信噪比,α为频谱共享指示符,α=1表示CS可与PU共享频谱,α=0表示CS不能与PU共享频谱.进一步整理化简,可得:其中,.统计意义上,A,B,C,D的取值与估计时长τ无关,可以看成常数.那么,频谱感知信道估计时延长度τ的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将式(1)和式(2)代入式(5),则R(τ)是一个非线性复杂函数,可以证明其为凸函数,其二阶导数满足关系:d2R/dτ2≤0,因此,R(τ)存在最大吞吐量,存在信道估计时延长度的优化设计方法.其极值点的导数取值为零,即有:其中,.解式(7)所示的非线性方程,所得解τ=τop,即为式(6)优化问题的解.式(7)所示为复杂非线性方程,应用牛顿迭代法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到近似解,步骤如下:1)给定初值τn=τ0,e=1×10-6为解的容许误差;2)迭代计算τn+1=τn-f(τn)/f′(τn)的值;3)若|τn+1-τn|<e,转到步骤4,否则转到步骤2;4)迭代结果τ=τn+1,即为最终的解.仿真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参数设置,求得式(5)所示函数R(τ),用Matlab仿真其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图2中,实线是α=1时的吞吐量曲线,此时CS和CR采用下垫式频谱接入,与PU共享子频段;虚线是α=0时的吞吐量曲线,此时CS和CR采用填充式频谱接入,只在PU空闲的子频段CS与CR才插入使用.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时延τ从小增大时,吞吐量先是从小增大,随后从顶峰滑落,并快速下降,顶峰对应的时延τ值即为优化解.应用牛顿法迭代求解,得到的τ值分别为0.339 ms(α=1)和0.329 ms(α=0),与图2所示的曲线最高峰值所对应的时延τ值拟合.需要说明的是,Matlab仿真得到式(5)所示函数R(τ)的图形,因式(5)包含式(3)所示的积分函数,一般采用蒙特卡洛概率运算的方法得到近似函数值;而应用牛顿法迭代求解的式(7)所示的方程,是式(5)所示函数的导数函数方程,其解方程的运算复杂程度远远小于蒙特卡洛近似运算方法求函数值.一般认知用户所拥有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比较有限,不能运行Matlab软件,采用牛顿迭代法求解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资源.为了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本文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引入中继技术,并提出采用干扰分区策略的混合频谱接入方法.本文优化设计频谱感知占用的时延长度τ参量,实现了最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本文推导了系统吞吐量与信道估计时延长度的关系表达式,并提出了信道估计时延长度的优化设计方法,基于牛顿迭代法得到时延长度的最优解.本方法切实有效,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的价值.【相关文献】[1]MITOLA J. Cognitive radio: An integrated agent architecture for software defined radio[D]. Stockholm: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2]ZHANG G, LI Q, ZHANG Q, et al. 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based multi-relay beamforming for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gnitive relay networks with interference from primary network[J]. IET Communications,2015, 9(2): 227-238. [3]HUANG H, LI Z, SI J, et al. Underlay cognitive relay networks with imperfe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nd multiple primary receivers[J]. IET Communications,2015, 9(4): 460-467.[4]NAJAFI S, SHAYESTEH M G. Spectrally encod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based cognitive relay networks[J]. IET Communications, 2015, 9(12): 1510-1521.[5]JIANG X, LU J. Power Minimization for Cognitive Relay Networks with Interference-Based Strategy[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3,17(10): 1936-1939.[6]LIANG Y C, ZENG Y, PEH E, et al. Sensing-throughput tradeoff for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2008, 7(4): 1326-1337.。
118-物理层测量
NR 物理层测量今天学习5G物理层的测量知识,了解高层(L3)如何启动和控制L1测量。
物理层(L1)为UE和NG-RAN提供测量能力。
这些测量可分为不同的报告测量类型:频率内、频率间、系统间、业务量、质量和UE内部测量。
测量被分为UE中的测量或NG-RAN中的测量。
SS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SS-RSRP)●定义: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上的RE功率线性平均。
●测量时间:与SSB配置的测量时间窗周期保持一致,也就是SMTC。
●参考点:对应FR1,SS-RSRP的参考点是UE的天线;对于FR2,SS-RSRP是与给定接收器分支对应的天线元件的组合信号进行测量该参数可以适用与L1层和高层,如果用于L1-RSRP,只能在RRC_CONNECTED intra-frequency中,否则,适用于:1.RRC_IDLE intra-frequency,2.RRC_IDLE inter-frequency,3.RRC_INACTIVE intra-frequency,4.RRC_INACTIVE inter-frequency,5.RRC_CONNECTED intra-frequency,6.RRC_CONNECTED inter-frequencyCSI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CSI-RSRP)●定义:在配置CSI-RS情况下,在可以测量频带内携带了为RSRP测量而配置的CSI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的RE的功率线性平均值。
●天线端口:①用于L1-RSRP,CSI-RSRP在天线端口3000、3001发射;②用于物理信道,在天线端口3000上发射。
●参考点:对应FR1,CSI-RSRP的参考点是UE的天线;对于FR2,SS-RSRP是与给定接收器分支对应的天线元件的组合信号进行测量●适用性1.用于L1-RSRP,RRC_CONNECTED intra-frequency2.其他情况下:RRC_CONNECTED intra-frequency, RRC_CONNECTED inter-frequencySS signal-to-noise and interference ratio (SS-SINR)定义:携带辅同步信号的RE功率的线性平均值除以噪声和干扰功率贡献的线性平均值。
物理地址
形象比喻
MAC就如同我们上的号码,具有全球唯一性。
技术详解
络中的分为物理和逻辑两类,与络层的IP传输层的理的,叫做物理或硬件。IP传输层的端口号以及应用层的用户名是逻辑由软件来处理。MAC又叫物理。大 多数局域通过为卡分配一个硬件来标识一个联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
概念说明
卡物理设置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是识别LAN(局域)节点的标识。
它定义了数据帧怎样在介质上进行传输。在共享同一个带宽的链路中,对连接介质的访问是“先来先服务” 的。物理寻址在此处被定义,逻辑拓扑(信号通过物理拓扑的路径)也在此处被定义。线路控制、出错通知(不 纠正)、帧的传递顺序和可选择的流量控制也在这一子层实现。
拓扑结构:工作原理: Token Bus在物理总系线上建立逻辑环。 逻辑环上,令牌是站点可以发送数据的必要条件。 令牌在逻辑环中按的递减顺序传送到下一站点。 从物理上看,含DA的令牌帧广播到BUS上,所有站点按DA =本站判断收否。 特点:无冲突,令牌环的信息帧长度可按需而定。 顺序接收Fairness (公平性),站点等待Token的时间是确知的。 (需限定每个站发送帧的最大值)。 因检测冲突需要填充信息位(不允许小于46字节)。
局域的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或简称LLC)是局域中数据链路层的上层部分,IEEE 802.2中定义 了逻辑链路控制协议。用户的数据链路服务通过LLC子层为络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在LLC子层下面是MAC子层。
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属于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下的一个子层。局域中广泛采用的两种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分别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TD-SCDMA 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物理层—测量TD-SCDMA System Radio Interface Physical Layer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hysical Layer —Measurement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发布YD目次目次 (I)前言 .......................................................................................................................................................... I II 1范围. (1)2参考资料 (1)3缩略语 (1)4UE/UTRAN 测量的控制 (2)4.1一般测量概念 (2)4.2小区选择/重选择测量 (3)4.3切换测量 (3)4.4DCA测量 (3)4.5提前时间测量 (3)5UTRA TDD测量能力 (3)5.1UE 测量能力 (3)5.1.1P-CCPCH RSCP (4)5.1.2CPICH RSCP (4)5.1.3时隙ISCP (5)5.1.4UTRA 载波RSSI (5)5.1.5GSM 载波RSSI (5)5.1.6SIR (5)5.1.7CPICH Ec/No (5)5.1.8传输信道BLER (6)5.1.9UE 发射功率 (6)5.1.10SFN-SFN 观察时间差异 (6)5.1.11SFN-CFN 观察时间差异 (7)5.1.12对GSM 小区的观察时间差异 (7)5.1.13UE用于UE 定位的小区帧的GPS时间 (7)5.1.14提前时间(T ADV) (8)5.1.15UE GPS code phase (8)5.2UTRAN 测量能力 (8)5.2.1RSCP (8)5.2.2时隙ISCP (8)5.2.3总接收宽带功率 (8)5.2.4SIR (8)5.2.5传输信道BER (9)5.2.6发射载波功率 (9)5.2.7发射码功率 (9)5.2.8RX 时间偏差 (9)5.2.9UTRAN 用于UE 定位的小区帧的GPS时间 (9)5.2.10SFN-SFN 观察时间差异 (9)5.2.11小区同步突发时间 (10)5.2.12小区同步突发SIR (10)5.2.13接收的SYNC-UL时间偏差 (10)5.2.14到达角(AOA) (10)5.2.15.UpPTS干扰 (10)附录 A (提供信息的): 从TD-SCDMA监听GSM:计算结果 (11)A.1无效 (11)A.2使用1个上行和1个下行时隙的低数据速率业务(TD-SCDMA) (11)A.2.1使用多于1个上行和/或1个下行TDD时隙的高数据率业务(TD-SCDMA) (12)前言本规范主要依据3GPP R4的有关建议而制订的。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TD-SCDMA无线接口的内容,主要是物理层规范的测量部分。
基于3GPP制定的Release 4(2003年3月)技术规范。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可1 范围本文档包含TD-SCDMA的UE 和网络测量的描述和定义,以便支持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的运作。
2 参考资料下列文档通过本文的索引组成当前文档的预备知识:∙参考资料可以是明确指定的(指明出版日期,编辑号,版本号等等)或者是不明确指定的。
∙对于明确指定的参考资料,其后的修订版并不适用。
∙对于不明确指定的参考资料,适用的是最后的修订版本。
如果是对3GPP 文档的索引(包括GSM 文档),不明确指定的索引隐含参考同一次发布的该文档的最后版本,本文档的索引即是此种类型。
[1] 3GPP TS 25.211: "Physical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 physical channels(FDD)".[2] 3GPP TS 25.212: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FDD)".[3] 3GPP TS 25.213: "Spreading and modulation (FDD)".[4] 3GPP TS 25.214: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DD)".[5] 3GPP TS 25.215: "Physical layer measurements (FDD)".[6] 3GPP TS 25.221: "Physical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 physical channels(TDD)".[7] 3GPP TS 25.222: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TDD)".[8] 3GPP TS 25.223: "Spreading and modulation (TDD)".[9] 3GPP TS 25.224: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TDD)".[10] 3GPP TS 25.301: "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rchitecture".[11] 3GPP TS 25.302: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12] 3GPP TS 25.303: "UE functions and interlayer procedures in connected mode".[13] 3GPP TS 25.304: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14] 3GPP TS 25.331: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15] 3GPP TR 25.922: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16] 3GPP TR 25.923: "Report on Location Services (LCS)".[17] 3G TS 25.102: “UTRA (UE) TDD;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18] 3G TS 25.105: “UTRA (BS) TDD;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19] 3G TS 25.123: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 Resources Management (TDD)"3 缩略语为本文档考虑,引入了下列缩略语:BCH 广播信道Broadcast ChannelBCCH 广播控制信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 (GSM)BER 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LER 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CFN 连接帧号Connection Frame NumberCPICH 公共导频信道Common Pilot Channel (FDD)CRC 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DCA 动态信道分配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DCH 专用信道Dedicated ChannelDPCH 专用物理信道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Ec/No 每码片接收能量除以频段内的功率谱Received energy per chip divided by the power density in the bandFACH 前向接入信道Forward Access ChannelFCCH 频率校正信道Frequency Correction Channel (GSM)FDD 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P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ISCP 干扰信号码功率Interference Signal Code PowerP-CCPCH 基本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rimary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PCH 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PLMN 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RACH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DSCH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USC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RACH 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SCP 接收信号的码功率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RSSI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S-CCPCH 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econdary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SCH 同步信道Synchronisation ChannelSCTD 空间码发射分集Space Code Transmit DiversitySF 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SFN 系统帧号System Frame NumberSIR 信干比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TDD 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MA 时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rCH 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TTI 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UE 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MTS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SCH 上行共享信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TRA UMTS陆地无线接入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UTRAN 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4 UE/UTRAN 测量的控制在本章中简要描述了高层一般测量控制的概念,以方便理解高层如何初始化和控制L1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