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夏与水半夏药理特点与配伍的研究
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相代替
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相代替
不少药店在配方时,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现象,这是错误的。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治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痰多咳喘、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及痈肿痰核等症。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戟叶犁头尖的干燥块茎。
其药材正名为犁头尖。
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区。
原为南方民间用药。
有散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乳痈、疔疮、瘰疬、疥癣及毒蛇咬伤。
在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半夏资源减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应不足,便从主产地开始以犁头尖(水半夏)代半夏药用。
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药材市场开放,水半夏商品便充斥市场,以其价格低廉之优势很快普及全国代半夏使用,并早已基本取代半夏。
水半夏(犁头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药用?从相关资料可得出结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实专家等主编的《中药鉴定学》第216页说明:“水半夏为同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在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使用。
本品与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48条明文规定:“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为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假药”。
在本条第2款说明:“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故水半夏(犁头尖)为半夏之伪品,不能代半夏药用。
截至目前,《中国药典》只收载有半夏,并没有收入水半夏一药。
因此,以水半夏(犁头尖)代替半夏药用,无论是经营者、医院、医生、药店、药厂,不仅违背了药品管理法,而且还砸了自己的招牌和饭碗,也坑害了消费者。
半夏临床药物配伍应用探讨
半夏临床药物配伍应用探讨半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的药材,也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对半夏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是提高半夏在临床上应用效果的一个重要步骤。
本文将从半夏在临床药物配伍方面的应用探讨,分析半夏在临床中应用的作用,以及半夏和其他药物的配伍效果。
一、半夏在临床上的作用半夏味微苦、微辣、性微寒,具有清热、降逆、化痰、止呕、解郁、温中、利水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消化道、呼吸道、神经系统等各种疾病。
1、治疗消化道疾病半夏可治疗胃肠胀气、呕吐、恶心、腹泻、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半夏主降逆、止呕,可用于治疗脾胃不和、胸膈逆气、痞满等病症。
同时,半夏还具有促进胃肠动力、增加消化液分泌、提高胆囊收缩功能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疾病等。
2、治疗呼吸道疾病半夏可用于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病症。
半夏可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节免疫系统等,对呼吸道感染、气道痉挛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半夏可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
半夏具有镇静、抗抑郁、改善睡眠等作用,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半夏和其他药物的配伍效果1、半夏与黄连半夏黄连汤是一种中药配方,由半夏、黄连、生姜、干姜、甘草组成。
半夏黄连汤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解郁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百日咳、支气管炎等疾病。
2、半夏与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中药配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等组成。
苓桂术甘汤具有补脾益气、通阳活血、化湿渗透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泄泻、气虚下陷等疾病。
3、半夏与乌梅半夏乌梅汤是一种中药配方,由半夏、乌梅、甘草、桂枝、干姜等组成。
半夏乌梅汤具有健胃化食、解暑降温、清热润肠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痢、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4、半夏与柴胡柴胡加半夏汤是一种中药配方,由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人参、大枣等组成。
柴胡加半夏汤具有清热解表、和解肝郁、升阳发汗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肝郁性失眠等疾病。
本草问对:半夏、水半夏
本草问对:半夏、水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的干燥块茎。
本草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言“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临床首见于《内经》半夏秫米汤,伯高释之:“半夏汤一剂,阴阳以通,其卧立至。
”阴阳之说只不过是巧言令色的幌子而已,不足为信。
不过,《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验之谈却有其理,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也是对古人这一经验之谈的诠释。
半夏主“心下坚”“胸胀”“肠鸣”具有止呕、抑制胃分泌功能、抗溃疡、抗腹泻、调节胃肠运动、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等消化系统的药理作用,故而可用于“胃不和则卧不安”,想必是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玄机所在了。
除此之外,半夏尚有主“下气”“喉咽肿痛”“咳逆”等镇咳、祛痰、平喘的呼吸系统药理作用,其制剂也有小青龙汤、半夏厚朴汤、二陈汤等等。
仲景用之也多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痰饮咳嗽病。
如是,半夏之用,以开宣滑降为要,以消化、呼吸内科之用最为广泛。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Blume 的干燥块茎。
水半夏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栽培,所以在古文献中并不见记载。
70、80年代半夏资源减少,商品供应不足时,水半夏乘虚而入有替代半夏使用的现象。
与半夏相比,水半夏的产量明显更高,价格也更加的便宜,所以水半夏充当半夏也时有发生。
不过,尽管半夏与水半夏同科,二者在性状与功效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毕竟为不同种属,并不能相互替代。
据胡世林等人研究报道,半夏与水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β-谷甾醇、氨基酸、油酸及无机元素的含量完全不同,水半夏的毒性为半夏的3.2倍。
水半夏尚不具备半夏的降逆止呕功效,其镇吐作用弱于半夏。
但水半夏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有报道讲水半夏含有镇咳祛痰作用的天门冬氨酸含量是半夏的三倍,治疗咳嗽痰多证、支气管炎疗效更为显著,也有报道讲水半夏的镇咳作用弱于半夏,孰是孰非有待考究。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半夏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因其具有镇静、化痰、抗惊厥、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被誉为“中药百科全书”中的瑰宝。
本文将详细介绍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配伍中的运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镇静作用:半夏中含有一种名为“掌叶半夏”的成分,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半夏的镇静效果与其所含的生物碱、酚类和酮类化合物有关。
抗惊厥作用:研究证实,半夏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所含的生物碱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有关。
保肝作用:半夏中的多种化合物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
这些化合物通过抗氧化、抗炎等途径发挥保肝效果。
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半夏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这些物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半夏、黄连、黄芩等。
该方剂在调理脾胃不和、改善胃肠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半夏南星茶:半夏南星茶是一种以半夏、天南星等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中药茶方。
该茶方在化痰止咳、平喘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常用于辅助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半夏治疗失眠案例:某患者因长期失眠而求医,医生开出一剂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方剂。
患者服用一周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这是因为半夏的镇静作用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
但需注意,半夏镇静作用较强,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
半夏治疗肝炎案例:某慢性肝炎患者长期肝区疼痛、乏力,医生在处方中加入半夏、柴胡等中药材。
患者服药一个月后,肝区疼痛减轻,肝功能检查也有所改善。
这得益于半夏的保肝作用。
然而,半夏并非对所有肝炎患者都适用,具体还需根据个人病情进行配伍用药。
半夏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临床价值。
其镇静、抗惊厥、保肝、抗氧化等作用为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临床配伍运用中,半夏常与其它药材联合使用,取得良好的疗效。
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与研究
中
47
别 与 研 究
杨培 树
(天津 市中医药研究 院附属 医院 ,天津 300120)
摘 要 半夏为 常用 中药 ,而该 品 目前 市场上常与水半夏混用误用 。本文通过参考 半夏 和水半夏相 关文献对 两者进 行 鉴别 ,两者在性状 、显微 、薄层色谱 图及效用 与药理方面均有 明显 区别 ,临床应注意区别使用 。
数棕色凹点状须根痕 ,下端钝圆 ,较光滑 。半夏炮制品 0.5 ml,作为供试 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 ,分别 吸
有 清 半夏 、姜 半 夏 和 法 半 夏 。清 半 夏 类 圆形 或 不 规 则 取 半夏 与水半 夏供 试 溶 液各 5 l,点 于 同一 硅胶 G薄
的 片状 ,断面 略 呈 角 质样 。姜 半 夏 片 块 状 或 不 规 则 颗 层 板上 ,以正 丁醇 一冰醋 酸 一水 (8:3:1)为 展 开 剂 ,
粒 状 成类 圆球 形 ,断面 浅 黄棕 色 ,常具 角 质 样光 泽 。法 展开,取出 ,晾干 ,喷以茚三酮试液 ,在 105℃ 加热至
关键词 半夏 ,水 半夏 ,鉴 别 中图分类号 :R9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6.5687(2013)04-0047-02
Discrimination and research On PineUia Ternate and Rhizoma Typhonii FlageUiformis
tures,thin — layer chromatography。effectiveness and pharmacodynamics. So,these two medicin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str ictly in clinic.
半瓶子先生说药—半夏伪品水半夏
半瓶子先生说药—半夏伪品水半夏
半夏价格飞涨的11年夏天,半瓶子先生到荷花池药材市场考察,偶见药材市场的一处水泥地上晾着些奇怪的药材,水半夏被剪去了尖。
后来遇见明白的朋友一问,原来水半夏剪去尖,再进滚筒滚圆,掺进“旱半夏”当中就是旱半夏。
当时旱半夏的价格已经飞涨到110元/公斤左右,水半夏的价格是50元/公斤左右。
一百公斤里掺进一两公斤,估计我们这些专业的也很难看出来。
整个的半夏,我们还能区分,如果是切片又炮制过的半夏饮片,肉眼就比较难分辨了。
旱半夏与水半夏都是半夏。
半夏的原植物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半夏;水半夏的原植物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鞭檐犁头尖。
旱半夏为“球”形,水半夏为“锥”形,形状很易区别。
旱半夏块茎成球形或扁球形,种茎的底部或侧部有占球径表面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疤痕”。
水半夏则因底部有一尖,形似犁头尖,所以水半夏又称“犁头尖”。
可是两者药效不同,水半夏可不能当半夏来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药学专家研究就表明:半夏与水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β—谷甾醇、氨基酸、油酸及无机元素的含量完全不同,水半夏的毒性为半夏的3.2倍,半夏的镇咳、镇吐作用均强于水半夏,水半夏无止呕作用。
因此,半夏与水半夏为两种不同的中药,不能相互替代。
水半夏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无止呕作用的水半夏如何让中医使用“小柴胡汤”的方剂?中医还拿什么治愈疾病?如何证明自己的特色?
下面半瓶子先生给大家上几张自己拍的半夏和水半夏的图片。
半夏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
、才▲ 、 ■前言半夏(学名: Pinellia ternata ),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
其块茎入药 , 为常用中药材之一。
其性温 ,味辛, 有小毒,归脾、胃、肺经。
具 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和胃安神、宽中消痞、排脓消痈作用。
现代中药药 理研究表明 ,半夏具有镇咳、 催吐和镇吐、抗癌、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等作用。
半夏块茎含75%左右的淀粉,以及P 2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P 2和丫 2氨基丁 酸丄2麻黄碱,胆碱,胡芦巴碱,多种氨基酸及无机元素。
半夏的炮制品较多 《中国药典》 2000 版仅收载了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1 形态特征块茎圆球形,直径 1~2厘米,具须根。
叶2~5枚,有时 1枚 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 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 3~10 厘米,宽 1~3 厘米;侧裂8~10 对,细弱,细脉网状,密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 圆柱形,长 1.5~2 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 4~5 厘米, 宽 1.5 厘米,钝或锐尖。
肉穗花序:雌花序长 2 厘米,雄花序长 5~7 毫米, 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 6~10厘米,直立,有时“ S ”形 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
花期 5~7月,果 8月成 熟。
2 药理作用2.1 呼吸系统作用2.1.1 镇咳4个品种。
叶柄长 15~20 3~5 毫米 缘单叶,长 2~3厘米,宽 2~2.5 厘米;老株叶片 3 全裂,裂片绿色,背淡, 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 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 集,集合脉 2 圈。
花序柄长 25~30(~35)厘米,长于叶柄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0.6g/kg 的镇咳作用接近可待因1mg/kg。
半夏和水半夏的临床应用及鉴别分析
半夏和水半夏的临床应用及鉴别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7T15:32:29.97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作者:潘长东[导读]潘长东(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中心卫生院;重庆401338)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讨论半夏与水半夏的临床应用情况及鉴别区分方法。
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开出的388张半夏或者水半夏参与配伍的处方进行中药组方、配伍和用量分析,并讨论二者之间的鉴别方法。
结果:本次研究的388张处方中,252张使用中药半夏,136张使用水半夏,占比分别为64.95%、35.05%。
含半夏的处方中,选药不当、半夏超量使用以及涉及配伍禁忌的张数分别为6、4、1张,分别占2.38%、1.59%、0.40%;含水半夏的处方中,选药不当、水半夏超量使用的张数分别为6张和1张,分别占4.41%和0.74%。
结论:半夏和水半夏从宏观外在、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及药理特性等方面分析都具有显著差异,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要求方剂配药时应该做到仔细甄别、对症下药、规范使用,避免药物的用量及配伍不当等问题,这是对患者生命健康负责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半夏;水半夏;鉴别;药理特性;临床分析半夏作为我国传统天南星科药用植物,其临床药用潜力巨大。
根据《神农本草经》中的相关记载:中药半夏有降逆止呕、祛痰镇咳及生用消疖肿等明确用途,其效用也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中进一步得到总结[1]。
半夏经常被用作汤剂关键性配伍成分治疗疾病,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半夏产量跟不上临床用药的巨大需求,而水半夏与其效用相仿,导致部分方剂以水半夏替代半夏入药。
因此本研究探讨总结半夏、水半夏各自的药理特性及使用情况,为临床规范用药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开出的388张半夏或者水半夏参与配伍的处方进行具体数据分析。
1.2分析方法统计该388张处方在我院心血管科、儿科、呼吸科及消化科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各自配伍用药的特点。
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特征
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特征【摘要】半夏与水半夏是中草药中常见的两种药材,它们在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半夏一般生长在山坡阴湿处,其根部具有肥大的球茎状结构,而水半夏则主要生长在水边,其根茎细长,部分浸泡在水中。
在化学成分方面,半夏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半夏碱和半夏醇,而水半夏则含有更多的精油类成分。
药理作用上,半夏有化痰止咳、止吐等功效,而水半夏主要用于清热利湿。
通过深入了解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可以更好地区分半夏与水半夏,从而正确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半夏、水半夏、鉴别特征、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总结。
1. 引言1.1 介绍半夏与水半夏的背景半夏与水半夏是两种常见的中药材,它们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半夏,又名天南星,为百合科植物,主要生长在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区。
水半夏,又名泥半夏,为石松科植物,多生长在湖泊、沼泽、水边等潮湿环境中。
两者在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鉴别。
半夏通常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肥厚,叶片心尖状卵形,花呈伞状花序,果实为蒴果,种子黑色。
而水半夏则为水生草本植物,根茎肥厚具节,叶片片状,花小呈穗状花序,果实为小囊果,种子褐色。
在生长环境上,半夏喜欢生长在山坡林缘、田边、草地等干燥环境,而水半夏则常见于湖泊、河流、水田等潮湿环境中。
药用部位上,半夏主要采用根茎,水半夏则主要采用根。
化学成分方面,半夏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和生物碱等成分,而水半夏主要含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类黄酮等成分。
在药理作用上,半夏具有祛痰、止咳、解郁、化痰等功效,而水半夏则具有清热、止咳平喘、利尿等作用。
通过对半夏与水半夏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进行鉴别,确保药材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半夏的研究进展
半夏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半夏,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及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使得半夏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综述半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半夏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将从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半夏的深入研究,有望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半夏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半夏,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半夏含有多种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多糖类、皂苷类、挥发油等。
其中,生物碱类成分是半夏的主要药效成分,如半夏碱、次半夏碱等。
半夏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半夏独特的药理作用基础。
半夏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镇咳祛痰、止吐抗晕、抗炎抗氧化等。
在镇咳祛痰方面,半夏能够通过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加分泌物的排出,从而有效缓解咳嗽和痰多症状。
在止吐抗晕方面,半夏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恶心和呕吐的反射,对于晕车、晕船等晕眩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半夏还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近年来,随着对半夏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还发现半夏具有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等新的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半夏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对于某些癌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半夏还能够调节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等,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半夏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对半夏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半夏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半夏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半夏与水半夏的区别
北药学杂志, 2 0 0 0 , 1 5 ( 6 ) : 2 6 0
8 蒋文跃 ,、 石 菖蒲对大
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中医杂志 , 2 O O 2, 4 3 ( 3 ) : 2 1 5
逆, 天麻平 息虚风而除 眩 , 两 药相配 , 既祛 痰 又息风 , 临床 治疗脾 虚生 痰 , 肝风 内动所 致 的眩晕 , 头痛 , 兼 见胸 膈痞
半夏含生物碱 、 半 夏蛋 白( 由丙氨 酸、 精 氨酸 、 天冬 氨
酸、 胱氨酸 、 甘氨酸、 组氨酸等氨基酸组成 ) 、 p 一谷 甾醇 、 胆 碱、 草酸钙 , 此外 尚含 有多种氨基酸 、 淀粉 和葡萄糖 苷等多 种成分。文献报道水半夏 中含有氨基酸和无机元素 , 还分 离鉴定出 1 , 3 - 苯基 十三烷酸等脂 肪酸 和十六 烷等烃 类化 合物乜 ] 。孙红祥b 采用 常规聚丙 烯酰 铵凝胶 电泳技术 对 天南星 、 半夏 、 掌叶半 夏及水半 夏等进 行了 蛋 白质 电泳分 析, 结果不 同种之 间有 明显差异 。 3 药理研究 中药半 夏 的药理 作用 , 主 要具 有镇 咳、 抗溃疡、 抗早
的缺乏 , 开始代替半夏经销 全 国各地 , 水半 夏亦 为天南 星 科植物 , 个子货较易鉴别 , 饮片外观不宜鉴别 , 二者需做 理
化及显微 鉴别。
2 化 学 成 分
之是矣 m ] 。治疗 脾 胃不 和 , 气机 痞塞 , 升 降失 司 , 寒 热错 杂之痞证 , 多用半夏配黄芩 、 黄连 、 干姜 , 寒热并用 , 辛 开苦 降, 以奏和 胃降逆 、 宣 通阴 阳之功 , 代 表方 是半夏 泻心汤 。 治疗梅核气常采用半夏配厚朴顺气化痰 , 降逆散 结。治疗 风痰眩晕 , < 脾 胃论> 日: “ 足太阴痰厥头痛 , 非半夏不能 疗 , 眼黑头旋 , 虚风 内作 , 非天麻不 能除 。 ” 半 夏燥 湿化痰 而降
半夏的化学成分、炮制、配伍及代表方剂研究进展
半夏的化学成分、炮制、配伍及代表方剂研究进展梁晓亚 王 磊重庆市云阳县中医院,重庆 云阳 404508【摘 要】 半夏主要含有酸类、鸟苷、尿苷、黄酮、生物碱等化学成分,不同产地的半夏提取物含量存在差异,炮制可使半夏的某些功效增强,其炮制品主要有法半夏、清半夏和姜半夏等,随着半夏炮制工艺的改进,其不仅降低了半夏的毒性也显著提高了半夏有效成分的溶出。
研究半夏的主要配伍有:半夏配附子、川乌、草乌、当归、陈皮、人参和干姜、生姜等药物,不同的配伍功效发挥各异,这为半夏的相反配伍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临床研究半夏的主要代表方剂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化疗后呕吐、郁证等治疗方面,其中半夏泻心汤为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为郁证治疗的代表方剂,小半夏汤可用于化疗后呕吐的治疗。
【关键词】 半夏;炮制;配伍【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3-0068-06ResearchProgressonActiveComponents,Processing,CompatibilityandRepresentativeFormulasofPinelliaternataLIANGXiaoya WANGLeiChongqingYunyangCounty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unyang404508,ChinaAbstract:Pinelliamainlycontainschemicalcomponentssuchasacids,guanosine,uridine,flavonoids,alkaloids,etc.Thecon tentofPinelliaextractsindifferentplacesisdifferent.ProcessingcanenhancesomeoftheeffectsofPinellia,anditsprocessedprod uctsmainlyincludelegalPinellia,clearanceBanxiaandPinelliainginger.WiththeimprovementofPinelliaprocessingtechnology,itnotonlyreducesthetoxicityofPinellia,butalsosignificantlyimprovestheeffectivecomponentsofPinelliaDissolution.Atpresent,themaincompatibilityofPinelliaternateis:PinelliaternatewithAconite,Chuanwu,Caowu,Chinsesangelica,Driedtangerinepeel,GinsengandDriedginger,Gingerandotherdrugs.Differentcompatibilityeffectsplaydifferentroles,whichprovidesreferenceforthecontrarycompatibilityandclinicalapplicationofPinellia.ThemainrepresentativeprescriptionsofPinelliainclinicalresearchmainlyfocusonthetreatmentofdigestivesystem,endocrinesystem,cardiovascularsystem,vomitingafterchemotherapy,depressionsyndrome.etc,amongwhichPinelliaXiexinDecoctionistherepresentativeprescriptionforthetreatmentofdigestivesystemdiseases,BanxiaBaizhuTianmaDecoction,GualouXiebaiBanxiaDecoctionistherepresentativeprescriptionforthetreatmentofcardiovasculardisea ses,PinelliaHoupoDecoctionistherepresentativeprescriptionforthetreatmentofdepressionsyndrome,XiaoBanxiaDecoctionistherepresentativeprescriptionforthetreatmentofvomitingafterchemotherapy.Keywords:PinelliaTernate;Processing;Compatibilit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地下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及安徽等地,以四川产者质量最好[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书云“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与水半夏的合理应用
-164-甘肃医药 2018 年 37 卷第 2 期 Gansu Medical Journal ,2018,Vo1.37,8〇.2半夏与水半夏的合理应用李喜香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水半夏与半夏在基源、性状、显微、药性、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药品的流通、加工炮制、处方调配环节及中医临床处方应用时均应将二者分别对待,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关键词】半夏;水半夏;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25(2018)2-0164-02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水(《本。
时:《 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
守田,会。
水玉,。
,有。
主 ,,,头眩,,,[1]。
《 :“或生野中。
二月始生,。
<在有。
生 中者,半夏,。
者者,重之。
用,状殊异。
,以为半夏也。
半夏,。
”《 药条辨》[2]半夏条载:半夏,,表1半夏与水半夏比较项目半夏水半夏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 ine llia te m a ta(T h u n b.)B re it.的干燥块茎⑷天南星科植物鞭檐舉头尖 Typhonium flagelliform e (L o d d.) Blum e 燥块茎[5]性状鉴别呈,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较。
质坚实,断面,富粉性。
微,辣、麻舌而刺喉[4]呈圆锥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5〜1.5cm,高0.8〜3cm。
表面 类白色至棕黄色,略有皱纹,残留的外皮为黄色至棕黄色,并 有多数隐约可见细小根痕,上端,有凸起痕芽痕,呈黄棕色至棕色。
有端略。
质实,断面白色,粉性。
:微,辣,麻舌刺[5]显微鉴别[純木栓细胞10余列;维管束纵横散布,外軔型或内軔型,周木型少见,导管直4〜4〇Q m,数成群排;淀粉多,复组成有2〜6分;针晶束整齐较长,几乎无散乱;螺纹导管直10〜24v#木栓细胞约6列;维管束纵横散布,周木型,导管排列稀疏,直径 10!52!a,亦有外軔型维管束;淀粉粒较多,复组成有2!5分粒;针晶束几乎全部整齐乱放;多为小型梯纹环或螺纹导 管,直径10~38!m薄层色谱[10]用甲醇回流提取制备半夏供试品溶液,以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氨酸对,色试验,半夏与对品色应显色用甲醇回流提取制备水半夏供试品溶液,以精氨酸、丙氨酸、缬 氨酸、亮氨酸为对,色谱法试,水半夏在与对品色应,未见与精氨酸对照品相应点化学成分含氨基酸及蛋白质、生物碱类、挥发油类、、尿黑酸、等。
半夏半夏鉴别特征(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特征)
半夏半夏鉴别特征(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特征)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特征【关键词】半夏与水半夏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苏颂谓“二月生苗一茎,顶有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
……以圆郁软者为佳。
”吴其浚谓:“所在皆有,有长叶、圆叶两种,同生一处夏亦开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翘如蝎尾。
” [1]再参考《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附图,可以认为古今用药是一致的,其叶形变化为不同年龄的植株。
同时亦有类似的植物混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均有分布,药源较为丰富,但半夏临床用量较大,由于野生资源的减少,商品货源日趋紧张,常以水半夏代半夏入药。
水半夏古文献中未见记载,广西民间曾有入药习惯。
60年代以后开始栽培,产量逐年增加,随着正品半夏的缺乏,开始经销全国各地。
经药理研究证明,水半夏有与半夏相似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止呕作用不明显,因此水半夏不宜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也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Typhonuim.flagelliforme(Lodd.)Blume的干燥块茎。
半夏性温,味辛有毒。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水半夏性温,味辛,有毒。
燥湿,化痰,止咳。
其实还有以天南星(山珠半夏),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白附子),小芋儿,滴水珠等混作半夏使用,但它们的功效与半夏有明显差别,所以,不法商家常以与半夏功效类似的水半夏混作半夏。
1 两者性状鉴别特征半夏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
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
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
姜汁制过的半夏断面半透明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2]。
水半夏块茎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cm,高0.3~3cm。
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或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
半夏与水半夏的用药分析
龙源期刊网
半夏与水半夏的用药分析
作者:谭万床吴利周开吴声振杨延斌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04期
【摘要】目的了解半夏及水半夏在临床上的混淆使用情况,推动临床合理用药,促进规范中药饮片处方,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方法对半夏及水半夏的异同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抽查我院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7473张使用半夏或水半夏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计算结果。
结果半夏与水半夏是两种不同的中草药,两者虽同科,但不同属,虽有相似的燥湿化痰之功,但有各自的功效和应用;6064张半夏处方中选药不当占2.82%,配伍禁忌占0.51%,超量使用占1.96%;1409张水半夏处方中选药不当占3.48%,超量使用占。
结论半夏与水半夏虽有相似之处,但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应区分并正确使用它们,以免影响疗效,减少医疗事故。
【关键词】半夏;水半夏;合理用药;中药处方。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临床配伍应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临床配伍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半夏的药理作用及临床配伍应用。
方法:对半夏的药理功效和半夏的配伍应用进行分析。
结论:半夏辛温,有毒。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
半夏对各种原因的呕吐,都可以随证配伍应用,特别是对痰饮或胃寒之呕逆更为适宜。
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合理用药,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
【关键词】半夏;药理特点;配伍应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075-0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含左旋麻黄碱及胆碱,挥发油、β-氨基丁酸、α-氨基丁酸、3,4-二羟基苯甲醛、尿黑酸、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等[1]。
半夏主归肺、脾、胃经。
具有化痰燥湿,消肿止痛,降逆止呕,散结消痞等功效。
临床应该广泛,主要用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中药的应用中,与其它药物配伍不同,也发挥不同的效果,现对半夏的临床配伍进行分析。
1.药理特点及作用半夏块茎含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半夏具有化痰燥湿功效,消痞散结、降逆止呕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在镇静催眠、抗肿瘤治疗中可用于失眠、肿瘤、胸脘痞闷、呕吐反胃等证半夏可消痞散结、降逆止呕;水半夏则可用于抗过敏、抗炎、镇静、镇痛、平喘治疗。
生半夏的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半夏还有轻度的利尿作用。
半夏中分离出来的半夏蛋白具有抗早孕的作用。
《本经逢原》:半夏为足少阳本药,兼入足阳明太阴,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胃冷呕吐方药之最要。
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小柴胡汤用之。
虽为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辛者散也。
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
辛入肺而散气。
辛以散结气,辛以发音声。
足以表明,古医药学对半夏的功效的高度概括与应用。
2.临床配伍2.1 半夏与麦冬、生姜、黄连、竹茹或藿香、丁香配伍治疗呕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主要用药,对各种原因的呕吐都可随证配伍用之,特别适用于痰饮或胃寒的呕逆。
半夏与水半夏的药理特点及配伍应用
半夏与水半夏的药理特点及配伍应用
金阿响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目的:了解半夏和水半夏的特点和药理,促进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
方法:比较半夏与水半夏的性状、药理和功效,总结半夏的配伍应用。
结果:临床实践中半夏与水半夏存在混用误用,超剂量和配伍禁忌现象比较突出。
结论:半夏与水半夏同科不同属,性状、功效、药理虽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明显差异,要注意区分应用。
【总页数】2页(P64-64,65)
【作者】金阿响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乐清 3256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5
【相关文献】
1.鲜品水半夏和水半夏药材中氨基酸成分分析
2.半夏和水半夏的药理特点及配伍应用
3.半夏与易混淆物水半夏的性状鉴别特点及不同方法的鉴别价值研究
4.半夏和水半夏的配伍应用及其鉴别分析
5.水半夏与半夏部分药理作用的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夏与姜半夏、旱半夏、水半夏、生半夏、制半夏、法半夏、京半夏、土半夏的区别及特点
半夏与姜半夏、旱半夏、水半夏、生半夏、制半夏、法半夏、京半夏、土半夏的区别及特点众所周知,半夏的炮制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炮制出来的产品药性都不同,比如旱半夏、姜半夏、制半夏等等,名称非常相似,很多人都分不清楚其区别在哪里,下面专业人士给大家一一介绍其中的不同处吧!半夏与姜半夏区别及特点姜半夏为常见中药材,是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半夏是带有毒性的一味中药材,性味辛温,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
姜半夏的β-谷甾醇和琥珀酸的薄层层析结果呈阳性,鸟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04mg/g。
功能为降逆止呕。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半夏与旱半夏的区别及特点半夏与旱半夏并无区别。
旱半夏别名半夏、老鸹眼、水玉、地文,、三步跳、麻玉果等,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高15-30厘米,地下块茎呈球形,是入药的主要部分,野生分布于我国除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地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于海拔2300米以下山地、丘陵的草坡、荒滩、沟谷、溪边,常见再杂草丛生阴湿环境。
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半夏与水半夏的区别及特点半夏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咳喘等,生用外治痈肿,用量3g~9g。
药材性状: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cm~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
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
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水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止痛、行瘀、消肿、解毒之功,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等,用量0.3g~0.6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 ,中医上 常以半夏泻心汤 、小半夏汤进行相应症状 治疗。根据 已中 医临床实验结果 ,半夏能够对 机体的呕吐中枢起 到一定 的抑 制作用 , 因此在患者因误 服硫酸铜、去水吗啡及洋地黄等时 , 可制成加入姜 汁 或明矾的半夏炮 制品 , 或单纯加热半夏制成炮制品 ,喂患者服用 , 功 效显著 。另外相关文献指 出,半夏 中生 物碱 成分可能是其镇吐作用
的来源。
覆花 的降气止 噫功效 , 互为所用 ,以消除患者胸闷气短 、咳逆倚 息的 症 状;另外 , 半夏燥烈辛温 ,当与陈皮 ( 辛 温而苦 ) 合用时 , 化痰作 用 更加显 著 , 这一点在 《 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中有记载 。与半夏性味 相 同的 , 生姜 同样具有止呕 、化痰的作用 ,两者合 用不仅 能够温中化 饮, 而且 可以起 到和胃降逆的作 用 ,《 金 匮要 略》中有所体 现。另外 ,
【 摘 要 】半夏与水半夏为不 同植物 ,由于半夏价格在近几年 呈现上 升趋势 ,很 多药材公 司便为 了盈利 而以水半夏 替代 。然而 ,尽管这 两 种植 物功效具有共性 ,但在实际临床应 用药效 方面仍存在 不同,错误使 用会致使患者病情发 生延误 、影响 治疗效果。对半夏和水半夏 的能 否做 到 清晰鉴 别关键 在于是否能制定一套可行性好 、准确 率高的方法。本文针对半夏与水半夏的 药理特 点及 配伍展 开总结与探 讨 ,以期为行业提供
健康导报. 医学版
2 0 1 5年
第 3期
2 O卷
.
i ; 中 西 医
关于半夏与水半夏药理特点 与配伍 的研 究
任 坤 瑾
( 浙 江衢 化 医院 中药房 浙江 衢 州 3 2 4 0 0 4)
【 中图分类号 】 l q . 2 8 2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 6 3 2 — 5 2 8 1( 2 0 1 5 ) 3 - 2 2 4 — 0 1
应的小 鼠进行实验能够看 出, 水半夏提取物能够降低 毛细血管的通 透 性 ,显著抑制过敏下的小 鼠反应迟缓 ,及皮肤过敏症 。 第二 ,具有止咳、平 喘的作用 。对 因氨水引发的具有咳嗽症状的 小 鼠分别喂食水半夏的水 、醇、脂提取物 ,均能够显著降低其咳嗽次 数 ;另外 ,能够使豚 因喷雾所致的哮喘潜伏期增长 。 第三 , 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实验证 明 , 水半夏的提取 物能够对淋 巴细胞 的生长起到一定 的抑制作用 。 因此 ,半夏的降逆 止呕及镇 吐作用 较为显 著 , 这一点是水半夏所 不 能替代 的。水半夏的功效主要体现在镇静 、止咳平 喘、抗过敏等方 面 。另外 ,两者的化学成分不相同。水半夏 的毒性 高于半夏 , 约为其 3倍 ,因此 当在某些情况下临床代用时 ,要注意酌情减少对水半夏 的 使 用量 。通常情况下 ,临床实践不建议将两者混 用 。这就要求药剂 人 员在工作中要 正确区分两种药 材与制 剂 , 分 门别类 的安放 于不 同药 斗 中以防混用 , 在审查处方时应严格按照处方指示抓药 。另外 ,医师 进行处方 制定 时 , 要 注意区分两种药材 ,规范处方开据过程 。
最早 出现于 《 神农本草经 》 , 药 用历史悠久 ;水半夏 于上个世纪 6 o 年代 被培育种植 ,仅分布在广 西等地“ 。尽管两种药材 形貌 、形状十 分类 似, 但是仍存在本质的差别 , 在临床医学 中的药用价值差异较大。
因此 ,正确 区分十分必要 。 半夏于水半夏的药理特 点 半夏类 圆形 , 粉色 , 味辛辣 、 气微 ,在 2 6圆形 , 类 白色,刺喉 、 刺鼻 , 味辛辣 , 在2 6 9 n m紫外 光波段吸收最强。半夏 中含有的药用成分较水半夏多 , 这主要是 因为 其 中起主要药物作 用的氨基 酸、醇及无机成分高于水半夏 ;同时 , 水
半 夏的毒 性高于半 夏。 《 神农本草经 》、 《 吴普本草 》等药物古籍与
一
定借 鉴 。
【 关键 词】半夏 ;水 半夏 ;药理特 . 点;配伍特点
半夏与水半夏 同属天南星科 , 为植物的干燥块 茎, 分别为半夏属、 独角莲属 。半夏在我 国多省有分布 ,如 山东 、河南 、四川及贵州等 , 面在必要 的时候还要结合患者病情缓急 、 气候条件及个人体质来酌情 调节 。例如 ,幼儿 脏腑娇 嫩 , 虽然气血 旺盛 , 但 由于 出现饥饱不匀 的 情况较多 ,因此用药慎用补剂 ;老年人 患病 多由正虚邪实所致 ,因酌 情对虚证提供补剂 ,并注意养护正气 。在长期 实践 中 ,中医中按照各 药材 的性能进行合理配伍 。 人 们注意到 , 多 中药材集 中在一起并非简 单堆砌 ,而会 通过复杂药理变化强 化药效 。半 夏与水半 夏 以炮制 为 主要 的加工方法 , 临床配伍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能够与二者配伍 的 药材较多 ,因此如下就酌情简述 。 根据 《 活幼心书 》及 《 圣 济总录 》 记载 , 半夏与天南星 配伍具有 良 好 的燥 湿化痰 的功效 , 利胸膈 、平喘粗 。半夏的止呕作用显著 ,当 与旋覆花 配伍 时 , 不仅发挥了半夏的消痰散结作用 ,而且还 能结合 旋
相结合 ; 《 袖珍方 》指 出,半夏与黄芩配伍能够将和 胃止呕 、清肺热 结合 ,达到脾肺同治的功效 等 。半夏与水半夏与很多药材严禁配伍 , 如草乌 、川乌及 附子 等。另外 , 乌头能够刺激迷走神经 的作用 ,而半 夏类烟碱 ,因此 与乌头类药材 不能配伍 。水半夏与 贝母 、苍术 、黄芩 及茯苓 、陈皮等进行配伍时 ,能够提升止咳平喘 、消炎化痰的作用 ,
半夏与天竺黄配伍能够祛风定惊 , 治疗胸 闷胀气 ;与贝母 相配伍可以 用于临床发热 、 受寒症状 , 这 主要是将 半夏的化痰与贝母 的甘凉性昧
第二 , 具有抗溃疡 的作用 。有报道指出 , 清半夏 9 5 % 浓 度的乙醇 提取液对于降低 胃液酸度 ,修复 胃黏膜、降低 胃 蛋 白酶效果 较好 。 2 . 水半夏 的药理特点 第一 ,具有抗过敏 、炎症 的作用 。通过对因组织胺引发的过敏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