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范文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2)体验对方程解的估算,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3)渗透对应思想.重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难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2.例、习题的意图本节课重点是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中对所列方程解的估算,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以及由于估算遇到了困难,产生寻求方程解法的需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1是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根据(1)题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及方程解的概念逐一代入方程来寻求方程的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什么是方程的解,也为例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做好铺垫. 对第(2)、(3)题再采用(1)题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已不容易,这又为后边学习解方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储备.例2是根据方程的解的意义,使学生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一点应切实使学生掌握.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难点是方程解的意义和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例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估算方程解的过程中,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抓住关键字“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分别计算方程的左右两边,若其值相等,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二、新课引入复习: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练习:当,,时,求式子的值.答案:,, .通过练习2强调求式子的值的一般步骤,其中易错易混的地方,如代入的值是负数,应加上括号,数与数相乘时应恢复乘号,运算关系不能混淆等.三、例题讲解例1 教材P69 中例1分析:三个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分别是:(1)计算机已使用的时间+继续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2)2(长+宽)=周长.(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问题: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所列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未知数的值,你能估算方程中的的值吗?分析:方程中等号左边有未知数,估算的值代入方程应使等号左边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2450,这样的值才适合方程. 由于表示月份,是正整数,不妨让,,……分别代入方程算一算.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每一个的允许值都使代数式有一个确定的数值,为方便起见,可以列一个表格:1 2 3 4 5 6 7 … 1850 2000 2150 2300 2450 2600 2750 … 从表中发现:当时,的值是,也就是,当时,方程中等号的左边: . 等号的右边:2450. 由此得到方程的左边=右边,就说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为5. 所以,方程的解就是 .教材P71中的小云朵,可以多选几个情况来说明,以加强对方程解得意义的理解.从表中你还能发现哪个方程的解?(引导学生得出)如方程的解是;方程的解是等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概念.方程解的意义: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教材P71的思考:你能估算方程和方程的解吗?通过估算这两个方程的解,你有什么想法?由于这两个方程估算其解有一定的困难,数不整齐,或方程比较复杂,出现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得出: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十分必要.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呢?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二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设未知数和列方程;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重难点重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难点: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和根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式与方程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突破重难点,循序渐进:针对重难点,设计梯度性的问题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方程求解的方法和技巧。
4.拓展思维,提升能力:通过变式练习和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方程概念和求解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1.导入新课: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视频引入,如“小明的年龄问题”,让学生从算式的角度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回顾算式的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算式与方程的关系。
3.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4.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未知数。
5.强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讨论求解方程的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并强调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
3.实践应用:
(1)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知识拓展:
(1)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复杂情境,如含括号、分数等,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2)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五篇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一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2、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什么是方程的解。

1、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的方法2、结合从实际问题中得出的方程,学会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问题1: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2: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 地名时间王家庄10:00 青山13:00 秀水15:00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算术方法:(124+1)25=5(吨)方程方法:可设大象重为`吨,则124=25`-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解释说明。

问题1的算术解法:(50+70)2=60(千米/时) 605-70=230(千米) 问题1用算术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二、寻找关系,列出方程1、对于问题1,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千米,则:路程时间速度王家庄-青山王家庄-秀水根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根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1、王家庄-青山(`50)千米,王家庄-秀水(`+70)千米。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回顾算式的定义和运算法则,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包括加减乘除;(2)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变,理解方程的概念,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板书演示和实践运算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方程解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思考问题、讨论解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3)通过深入分析实例问题,培养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部分:算式回顾(20分钟)1.算式的定义和运算法则;2.算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3.算式的练习。

第二部分:从算式到方程(40分钟)1.方程的定义和分类;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3.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方法。

第三部分:实例讲解与练习(50分钟)1.实例问题分析与解法讲解;2.练习与答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问题分析和解法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按照能力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式学习,互相讨论和交流,并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

五、课堂延伸1.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小学数学奥数竞赛、中考智力类题目等。

2.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解法后,可以进行更高级别的数学学科的学习,如高中数学等。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方程的学习是初中数学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知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也是今后学习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使学生学会利用方程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十分重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一【教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法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二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出课本P78的问题,可用多媒体演示题目描述的行驶情境.1.理解题意: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从这句话中可知客车、卡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有什么关系?2.能否列算式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路程,要求能够解释列出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3.提出问题,如果用字母x表示A、B两地的路程,根据题意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二、学习新知1.引导学生把题中的数量用表格形式反映题意: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x 60 客车 x 702.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探讨、列出方程,并说出列得方程的依据.3.讨论列出方程表示的意义,并对比算术方法,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4.反思:这个问题中除了A、B两地的路程是一个未知量,还有没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如果还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能否用字母(或未知数y)表示这个未知量,列出与前面不同的方程呢?学生分组讨论.5.将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表格列出: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60 y 客车 70 y-16.探讨:①列出关于y的方程;②解释这个方程表示的实际意义(或列出这个方程的依据);③如何求题目问题:A、B之间的路程.7.总结以上列出两个含不同未知数x、y的方程的方法:①以路程为未知数,则根据两车行驶时间的关系列方程.②以行驶时间为未知数,则从两车行驶路程的关系列方程.8.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阅读课本P79.9.举一反三:分别列算式和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1)某数与它的的和是8,求这个数;(2)班上有女生32人,比男生多,求男生人数;(3)公园购回一批风景树,其中桂花树占总数的,樟树比桂花树的棵数多,杉树比前两种树木的棵数和还多12棵,求这批树木总共多少棵?三、初步应用1.例1:课本P79例1.例2(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1)x与18的和等于54;(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2.练习(补充)(1)列式表示: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①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②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四、课时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第2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二、自主尝试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2.交流: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4.讨论: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5.建立概念(1)概念的建立: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①23-x=-7; ②2a-b=3;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2.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对等式进行变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体包括: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教师可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如数轴、代数表达式等,引导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方程的学习。
2.利用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解决但解决不了的问题?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本案例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实际背景的算式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方程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1.教师布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2.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
2.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或课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开始接触代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和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对于代数知识,尤其是方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理解方程,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含义。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请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人教版七年数学上册第三章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人教版七年数学上册第三章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如何求解方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从算式到方程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方程概念的引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未知数问题,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未知数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对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操作还不是很熟练,这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以关注,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氛围浓厚。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偏离主题的现象,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等式的性质:探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时,等式仍然成立。
4.习题练习:完成教材第三章3.1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方程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通过“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3.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同学们,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说过儿歌吧?那么这一首儿歌你一定说过(屏幕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说儿歌”(屏幕出示)。

要求是:以这样的速度说(师说一段),不能说错或停顿,如果停顿或者说错了就立即停止。

规则是:每一大组各派一名代表,看谁说得又快又好;第一大组,谁来?其他同学可听仔细了。

(进行比赛)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你能不能想个方法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呢(屏幕出示)?(根据学生回答,说出“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屏幕出示)这样,我们用字母x代替了具体的数,就用一句话代表了所有情况,使问题变得方便、简捷。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同学们都挺喜欢吃巧克力吧!假如你妈妈从县城买了42颗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你准备怎么处理呢?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对吧?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一人一半,你分得多少呢?我们也不能忘了孝敬长辈,假如分给奶奶的是分给你的2倍,那么你分了多少颗?如果还要分给爷爷,且分给奶奶的不变,还是你的2倍,分给爷爷的比分给你的1.5倍少3个。

此时你又分得多少颗?(让学生自己回答出两种解法——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2、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两位同学一人用了列算式的方法,一人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屏幕出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方程。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节课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方程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意义。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种类及基本形式,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2.引导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够运用等式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知
1.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概念、种类及基本形式。如: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方程,并解释方程的含义。
3.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 通过列方程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由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从而体会数学的方程模型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相等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 ,客车比卡车早1 h 经过B 地,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1)如果客车比卡车多行60km ,那么走了几小时呢?客车每小时比卡车每小时多行多少km ?2小时呢?(2)当客车到达B 地时客车比卡车多走多少km ?走了多少时间呢?(3)你能用算术的方法算出AB 之间的路程了吗?通过3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熟练的算术解法求出答案。

在学生为难之际教给他们种新方法。

引导他们思维的转变。

(2)如果将AB 之间的路程用x 表示 客车行完AB 全程所用时间: 卡车行完AB 全程所用时间: 两车所用的时间关系:客车比卡车早1h比较用算式方法和列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式只能用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用方程解题时,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有了方程以后,人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就方便了。

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列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例(1) 用一根长24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师生共同分析: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h 70x h 60x 16070x x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相等关系:边长×4=周长.)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相等关系:边长×4=周长.列方程: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 ,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解:设x 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 h相等关系:已用时间+再用时间=检修时间.列方程: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 ,那么女生数为0.52x ,男生数为(1-0.52)x .相等关系: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列方程:0.52x- (1-0.52)x=80依据例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观察上述方程的特点,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练习: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 ;(2) ;(3) ;(4) ; (5) ;(6) .(7)三、巩固提高练习:根据下列问题,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 m ,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 000 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9 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 cm ,高是5 cm ,面积是40 cm2,求上底.(4)用买10 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 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 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再探新知使得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从算式到方程教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算式到方程教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普遍应用在各个领域的学科,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我们将问题抽象出来,才能够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和解决。

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关键,就是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算式和方程,教授从算式到方程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从算式到方程1. 算式的概念及其作用算式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是由数字、运算符号和括号组成的数学表达式。

算式可以表达数值间的关系和数学运算的结果。

在数学教学的初中阶段,算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会学到四则运算、分数、百分数等知识。

算式在解决际问题时也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甲比乙多5元,现甲乙两人共有21元,甲有几元?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来,可得算式 x - (x-5)=21,进而解得x=13。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具体问题解决中,我们需要将实际问题映射到数学范畴,即将其转化为一个有解的算式。

2. 方程的概念及其作用方程是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 2x+3=7,其中 x 就是未知数。

方程中的未知数是需要我们求解的变量,方程的解就是未知数的取值,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值。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如果我们知道了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写出化学方程,进而计算各种化学量。

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好方程,而方程的建立又依赖于我们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算式和方程,并且能够用算式和方程进行求解。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算式和方程。

2.1 算式教学内容包括加减乘除、分数和百分数等方面。

教师可采用自然拓展法,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图形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算式。

进一步,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逐渐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算式。

从算式到方程教研活动(3篇)

从算式到方程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抽象思维的学科,从算式到方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数量关系到关系式的转变。

为了提高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过渡,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使教师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三、活动内容1. 算式与方程的关系(1)算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算式是数学表达式的基本形式,用于表示数量关系。

方程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表示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算式是方程的基础,方程是算式的升华。

(2)算式到方程的过渡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过渡,具体策略如下:a. 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受未知数的存在。

b.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让学生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c. 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 方程的教学方法(1)概念教学教师在讲解方程的概念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思维转变,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

(2)解题教学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

(3)应用教学教师在应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案例分析(1)案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小明有10个苹果,给了小红5个,还剩几个?分析: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

设小明原来有x个苹果,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x - 5 = 10。

解方程得到x = 15,即小明原来有15个苹果。

(2)案例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小明和小红一共有15元,如果小明买2元一支的铅笔,小红买3元一支的铅笔,他们各买几支?分析:这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

设小明买了x支铅笔,小红买了y支铅笔,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组:2x + 3y = 15x + y = 15解方程组得到x = 6,y = 9,即小明买了6支铅笔,小红买了9支铅笔。

熟悉题型,提高方程解题技能——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熟悉题型,提高方程解题技能——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熟悉题型,提高方程解题技能——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设计。

方程是带有变量的等式,例如x+2=5。

解决这个方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值,使得方程等式成立。

这看起来很困难,但实际上有一些技巧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解决方程。

教师应该将方程分类教学,为学生遇到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框架。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容易的,因为这是我们最容易理解和解决的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口算或笔算的方式来确定未知数的值,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例如:五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等于七个苹果,可以转化为 5+2=x,x=7。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这样做,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含义,并逐步引导他们去探索更复杂的方程类型。

一旦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方法,他们可以转向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更难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将方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摆渡船问题、交通问题等。

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解决它们。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方程解决技巧,还能了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师应该将方程分类教学,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探索更复杂的方程类型,同时将方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含义并掌握方程解决技巧。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数学方程解决技能。

拓展应用场景,深入理解方程——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拓展应用场景,深入理解方程——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拓展应用场景,深入理解方程——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在初中阶段,数学是学生不能回避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必须面对的知识点之一。

因此,在初中数学方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建立“从算式到方程”的思维方式,启发他们把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和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不仅让学生掌握常见方程的解法,更要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思想,帮助他们实现数学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并在各方面取得成功。

一、理论知识篇1、方程的定义数学方程是一个数学符号和字母的组合,表示一个或多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2x+3=5$,它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为$x=1$。

此外,方程还按包含未知数的数量和次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次方程:形如$ax+b=c$ 的方程,其中$a,b,c$均为已知数,且$a\neq 0$。

二次方程:形如$ax^2+bx+c=0$ 的方程,其中$a,b,c$均为已知数,且$a\neq 0$。

高次方程:形如$a_nx^n+a_{n-1}x^{n-1}+......+a_2x^2+a_1x^1+a_0=0$ 的方程,其中$n$为整数,$a_0,a_1,a_2,...,a_n$都是已知数,$a_n\neq 0$。

2、方程解法在初中数学方程解法的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包括:1)加减消元法:通过对方程两边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量,将其转化为另一个未知量的方程,然后再通过代入或等价法来求解。

2)乘除消元法:通过对方程两边乘除,使得方程中的一个系数变为1,实现方程的简化,再应用加减消元法、配方法或解关系等方法得到解。

3)配方法:配方法是通过将某些系数乘以一个常数使得其变为完全平方数,利用二次差式的求解法和配方法的逆运算,直接得到方程的解。

二、实际应用篇1、计算商店折扣在日常生活中,商店打折活动时,商品的价格变动是很常见的。

综述常见种类方程的解法——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综述常见种类方程的解法——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综述常见种类方程的解法——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前言方程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与数学的其它分支如代数、几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学好方程也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因为高中数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离不开方程。

因此,在初中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各类方程的解法,一般采用以“演示、引导、演练、提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机械记忆公式、解法。

二、知识点分析本章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式两边加减,等式两边乘除,移项法。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图像法。

3.分式方程的解法:通分、分离。

4.绝对值方程的解法:分类讨论。

5.一般高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三、教案设计1.题目:求方程x+3=9的解。

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小学阶段学过加减运算法则,由此引出等式两边加减法的解法。

(2)将方程x+3=9化为x=9-3,用加减法的解法求解。

(3)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进行练习。

(4)提高教学,将方程x-2=5化为x=5+2,要求学生用减法的解法来求解。

2.题目:求方程x^2=4的解。

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通过引入一个新概念——“未知数的平方”,带入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方”的概念和特性。

(2)介绍一元二次方程。

即x^2+bx+c=0,其中b和c均为常数。

特别地,当b=0时,方程变为x^2=c。

(3)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即用某种方法把方程左边的式子变成某个平方式。

从而用归纳的思想,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配方法。

(4)让学生通过题目自己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的手算能力。

(5)对于x^2=a的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公式法求解的方法。

(6)对于一些公式不方便使用的情况,教师可采用图像法,即通过画出方程的图像,寻找与x轴交点的方式来求方程的解。

3.题目:求方程2/x+3/2=4的解。

《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案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1 从算式到方程2.1.1 一元一次方程(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会用未知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关系.(3)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方程的意义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2.例、习题的意图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三个:知识点1 通过实例体会方程是研究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方程的学习是初中数学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知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也是今后学习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使学生学会利用方程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十分重要.例1中的两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解法,算术方法和列方程(代数法)方法解决问题,其思维方向是不同的,感受两种解题中,列方程更便于思考,尤其是问题2体现的更加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引进未知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这是数学的一个进步.教材P69的思考,利用不同的相等关系还可以有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不必让学生在思考相等关系上耽误很长时间.采用填空方法列式,继而列方程是在引导学生得到结论,重点应放在从算式到方程这是一个进步,而不是放在如何列方程上.知识点2 方程的意义.例2(补充题)由实际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后,为使学生对方程概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补充这个例题.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并说出为什么?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言必有据的良好学习习惯.知识点3 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借助例2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在具体题目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例3(补充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求某些未知数的值.3.认知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之一是方程的概念,应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分清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建立起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但方程一定是等式的正确认识.教学难点之二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紧紧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认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二、新课引入填空:1、 小明的体重是11公斤,爸爸的体重是小明体重的7倍少1,爸爸的体重是 76 公斤,如果小明的体重是x 公斤,那么爸爸的体重是(71)x - 公斤.2、 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是x 千米,汽车行驶需2小时,则汽车的速度可以表示为2x 千米/时. 三、例题讲解例1 问题1 (补充题) 小明爸爸的体重是76公斤,他比小明体重的7倍少1公斤,你知道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公斤吗?不限解法,说出你的思考.用算术解法:()761711+÷= (公斤).用方程解法(即代数法):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此题的相等关系是:爸爸的体重=小明体重的7倍-1.解:设小明体重为x 公斤,根据题意,得 7176x -=,解得11x =.答:小明的体重是11公斤.让学生比较两种解法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哪种解法更便于思考?算术法属于逆向思维,列方程(代数法)属于顺向思维,未知数作为已知数直接参与列式,方程解法从思维方式上直接,更便于思考,所以说方程解法优于算术解法(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说算术解法更好,这里不能强加给学生这个结论,随即引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2:教材P68章前图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搜集表中的信息:王家庄到青山需3小时,青山到秀水需2小时,王家庄到秀水需5小时;搜集图中的信息:青山距翠湖50千米,翠湖距秀水70千米,青山距秀水120千米.用算术法解,可由汽车从青山到秀水用2个小时及两地相距50+70=120千米,得到汽车的时速为5070602+=(千米),进而得出王家庄距离秀水共(3+2)×60=300(千米),最终求出王家庄距翠湖300-70=230(千米),列综合算式为:(50+70)÷2×(3+2)-70=230(千米),还有其它列式方法请学生课下完成,在这不必耽误更多时间,重点放在下面的用方程方法上.用方程(代数法)解,用教材P68填空部分,引导学生列方程. 注意利用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直接设未知数,利用汽车匀速行驶,各段路程的车速是相等的这个关系列方程,得507035x x -+=.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求出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x ,从而得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 教材P69思考栏目,带领学生完成. 也可以利用:“路程比等于时间比”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得50350702x -=+.若间接设未知数,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 千米,则根据题意,得()32703x +- 50x =+.也可以利用:“路程比等于时间比”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得350702x =+. 注意:各种列方程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要带领学生得出,以便控制课堂时间,重点应放在对方程解法的感受上.问题2中对两种解法(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比较其思维方式的优劣,得出用方程解决问题更直接,更便于思考.归纳为:注意收集题目中所提供的表格、图形信息,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本章我们将学习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意义: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一般用x ),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的等式叫做方程.注意:等式是含有等号的式子. (这里的等式指只含一个等号的式子)方程满足两个条件2⎧⎨⎩(1)是等式(含有等号的式子);()等号的左边或右边含有未知数.例2(补充题)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方程,为什么?(1)53a b -; (2)437+=;(3)5323x x -=+; (4)102x y -=; (5)61x -<-; (6)2534y -=; (7)()2423a a -=-; (8)2154m m -=; (9)135x x-=. 分析:解这个题目可根据方程的意义来判断.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否则就不是方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言必有据的良好学习习惯.答案:(1)不是等式,所以也不是方程,因为53a b -只有运算关系没有相等关系.(2)是等式,但不是方程,因为虽然是等式但不含有未知数.(3)是等式,也是方程.(4)是等式,也是方程.(5)不是等式,所以也不是方程.(6)是等式,也是方程.(7)是等式,也是方程.(8)是等式,也是方程.(9)是等式,也是方程.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指明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2.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注意:一元一次方程首先是方程,其次一元指一个未知数,这里不考虑同一个未知数出现了几次,且未知数的最高指数是1次.再来看前面例1(一题多用),我们从方程中选出一元一次方程是第(3)、(6)、(7);方程(4)含有两个未知数x 和y ;方程(8)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是1;方程(7)中的()24-,底数不是未知数,其次数与未知数的次数无关;方程(9)未知数在分母,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今后我们再研究它是什么方程.回顾前面例1中的问题1和问题2,所列的方程是什么方程?例3※(补充题)已知关于x 的方程()212m x mx -+=是一元一次方程,求m 的值. 分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只有()210m x -=,即10m -=,得1m =. 解:略.四、随堂练习1、(补充题)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 .530m -<B . 538+=C . 83x -D . 269a b += (2 ) 在方程3xy =,350y -=,2176a a a -+=-,230m m -=, 374x=,0x =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个.A . 2B . 3C . 4D . 52.(补充题)七年级一班全体学生去旅游,租车每人交20元,还差19元;每人交21元,又多18元,设该班有x 名学生,可用式子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表示租车的费用,并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1)D ; (2)B .2. 2019x +;2118x -;20192118x x +=-2.五、课后练习1.(补充题)指出下列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方程的左边是什么,方程的右边是什么?并且判断它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1)321x =-; (2)27x y +=;(3)2515x x +-=; (4)222x y y =+; (5)3x π-=; (6)23547m m +=-; (7)11123a a +--=. 2. (补充题)方程 ()()22230a x a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 等于( ).A .2-B . 2C . 2±D . 03. (补充题)若关于x 的方程()1350n m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n 的取值是( ).A . 3,1m n ==-B . 3,0m n ≠=C . 0,0m n ≠=D . 3,1m n ≠=-4.(补充题)甲厂有某种原料120吨,乙厂有同样原料96吨,现在每天甲厂用原料15吨,乙厂用原料9吨,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x 天后两厂剩下的原料相等.5. 教材P75习题2.1 5、6、7.答案:1. 略. 2. A 3. B 4. 设x 天后两厂剩下原料相等,则有12015969x x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范文3。

1 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二)提出问题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么?不妨试一下。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由时间表可以得出关于路程的数量,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小时,王家庄到秀水小时,汽车匀速行驶,各路段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1)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出x,从而得到结果。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例2 环行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五、课堂小结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六、作业布置习题3。

1 第1,2两题3。

1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四、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例1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师生共同分析:1。

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2。

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 500,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

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

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

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3x+9=5x—(5—4),解这个方程: 2x=10,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课堂练习:1。

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

24元,已知铅笔每支0。

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2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五、课堂小结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

列一元一次方程方法和步骤是什么?3。

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六、作业布置1。

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

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2。

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

1。

3从算是到方程——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像4x=24,x+1=3这样简单方程的解,但是仅仅依靠观察来解决比较复杂的方程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么样解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像m+n=n+m,x+2x=3x,3x+!=5y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

由教科书中天平的图形,由它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我们可发现,如果在平衡的天平两边都加(或减)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

由此,我们得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a=b,那么a±c=b±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 a=b,(c≠0),那么 =通过例题来对等式的性质进行巩固。

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 x—5=4分析: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因此两边要减7,另外两个方程如何转化为x=a的形式。

解:(1)两边减7,得x+7—7=26—7于是x=19(2)两边同时除以—5,得=于是x=—4(3)两边加5,得—化简,得两边同乘—3,得x=—27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带如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让学生检验上题是否正确。

(四)课堂练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x—5=2;(2)0。

3x=45;(3)2— x=3;(4)5x+4=0教师引导学生做,做好师生互动。

四、课后总结1。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法和步骤是什么?3。

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习题3。

1,3,4,5题一元一次方程——系统习题课(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主要为习题处理,由浅入深,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主要由学生完成,老师引导。

习题3。

1中,1。

2。

3都是基础知识题,让学生到黑板上做几道有代表意义的题,然后老师对错的给与纠正,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题的正确把握。

主要针对学生比较难懂的应用题来讲解;习题5,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奖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多少人?分析: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由已知条件得:X×200+(22—X)×50=1400本题要让学生理解这种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的思想,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那么二等奖的人数就是22—X。

习题6,种一批树苗,如果每人种10棵,则剩6棵树苗未种,如果每人种12棵,则缺少6棵苗,有多少人种数?分析:两种方法种树苗,等式就是总树苗相等,设有X人种树,那么:10X+6=12X—6所以找到等式就是列出方程的重要一步。

习题7,一辆汽车已经行驶了12000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几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20800千米?分析:由已经行驶了12000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最后达到20800千米,我们设X个月后达到目标,列出等式12000+800X=20800总之,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对拓广探索中的题目老师要细心讲解,因为学生对这些题的理解有困难。

四、课堂总结通过大量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五、作业布置习题3。

1第7、8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