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学物理“骨干教师”有效教学展示教学设计和课件
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
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包括: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运用。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小车、重物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运动员滑雪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能守恒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回顾动能、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3)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的概念2.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3. 机械能守恒定律表达式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
(2)简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3)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机械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于位置、形态或速度发生变化而具有的能量。
(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3)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加强引导。
初二物理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二物理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及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2. 能够正确运用物体受力及力的分解的理论知识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体受力和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2. 物体受力和力的分解的相关公式;3. 运用物体受力和力的分解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物理力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力学相关的实例,如力量的作用,运动的变化,等等。
引导学生思考力量对物体的影响。
2. 知识点讲解(30分钟)(1)物体受力的概念:将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力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分解: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3. 示例分析(30分钟)选择一些典型问题,通过有关公式和解题步骤的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实践活动(20分钟)设计一些力学实践活动,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力学现象,加深他们对物理力学的理解。
6. 总结与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练习题的解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估,观察学生对物体受力及力的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对物理力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示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小组讨论和延伸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实践活动和延伸问题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深度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老师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老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知道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的。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巩固知识: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基本性质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引言: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掌握基本的物理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平衡、机械能和机械功等内容。
2. 热学:包括热的传递、状态变化、热量和温度等内容。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等内容。
4. 声学:包括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对物体的作用等内容。
5. 电学:包括电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实验操作。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3.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阶段: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操作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4. 讨论解决问题阶段: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5. 知识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践所学的物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讨论和问题解答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和小组评价。
初中物理教师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2. 学会使用折射率表,计算光的折射角;3. 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2. 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折射定律;3. 学会使用折射率表,提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折射率表的应用。
教学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折射率表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用:PPT、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水、光具座等)、折射率表。
学生用: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提问:光在不同介质中如何传播?引入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演示:将玻璃棒插入水中,观察玻璃棒在水中的弯曲现象。
(2)解释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 折射定律:(1)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光在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数学表达: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4. 折射率表的应用:(1)讲解折射率表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折射率表计算光的折射角。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和折射率表,解决实际问题;(2)互相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和折射率表的重要性;(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和折射率表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掌握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单位。
3.通过实例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质、质量、体积、密度、力、功、能量等。
3.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学等。
物理学中的基本术语和单位1.物理学中常用的术语:质量、体积、密度、力、功、能量、速度、加速度等。
2.物理学中常用的单位:千克、米、秒、牛顿、焦耳等。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物理学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齿轮、传动和制动原理。
2.物理学在家电中的应用:电路、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等。
3.物理学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无线电、光纤和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单位。
3.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范:通过教师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一些术语的讲解,结合实际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实验探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协作学习: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讲解: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并讲解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单位。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品重量、用密度杯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等。
4.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和规律,并与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联系。
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与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关的任务,如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解释家电中的电路等。
6.复习与评价:通过复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术语,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并通过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科学的物理思维;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3. 发展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探究的兴趣;4. 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 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1.3 物理学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2. 第二章:运动的描写和运动原理2.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2.2 物体运动的图像和图表表示2.3 动力学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3. 第三章:物体的力学性质3.1 弹力和重力的概念和计算3.2 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和计算3.3 物体的平衡和平衡条件4. 第四章:液体的压强和浮力4.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4.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4.3 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浸没的条件5. 第五章:能量与能量转化5.1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5.2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5.3 功和功率的计算和应用6. 第六章: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6.1 杠杆的条件和应用6.2 滑轮和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6.3 斜面的力学分析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4. 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5.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剖析和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探究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2 进行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1.3 总结物理学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以及测量;重点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举重、拉弓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引出力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及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变化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6. 实验演示: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说明其作用效果。
(2)已知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5N,另一个力为10N,且两个力的夹角为60度。
求物体的合力。
2. 答案:(1)实例:踢足球、拉弓、推门。
作用效果:足球运动、弓形变、门开启。
(2)合力:约为11.6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介绍牛顿三定律,引导学生探索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初中物理名师展示课教案
初中物理名师展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光的传播路线,引入折射现象。
(2)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彩虹、透镜等。
2.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折射定律。
(3)教师讲解: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 应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1)例题讲解:利用折射定律计算光线的折射角。
(2)学生练习: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如透镜焦距的计算。
4. 拓展延伸(1)讨论: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望远镜等。
(2)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折射现象应用作品。
5. 总结与评价(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2)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分享学习收获。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实验演示、分组讨论、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折射定律的情况。
3.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水、玻璃板、透镜等。
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3. 练习题:相关知识的练习题及实际应用题。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加强数学与物理的衔接。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加强课后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
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电》的第一节“电流的形成”。
主要内容为: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电流的计算以及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具体涉及教材第1页至第3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形成原因及电流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电流的方向,知道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电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电流的计算。
教学难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电阻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导线、开关、灯泡、电阻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灭。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灯泡会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2. 例题讲解(1)讲解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形成原因及电流的计算方法。
(2)讲解电流的方向,通过实验演示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规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电路的电流。
(2)让学生分析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4.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路的电流。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让学生归纳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概念、形成原因、计算方法。
2. 电流的方向、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规律。
3.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路的电流。
(2)分析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2. 答案:(1)电流的计算结果。
(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电流的国际单位制,掌握安培、毫安等单位的换算。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展示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展示教案一:光的传播和反射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2. 掌握光的反射规律;3. 通过实验观察,提高学生对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模拟实验材料:平面镜、光源、光屏等;3. 学生实验用具:直尺、白色纸片、铅笔、手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光的概念:请学生思考,什么是光?光有哪些特点?2. 通过图片展示光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光的传播。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使用ppt课件,结合图示和文字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光的速度等内容。
2. 讲解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使用示意图解释反射规律。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指导学生在实验桌上摆放实验用具:平面镜、光源、光屏等。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将平面镜竖直放置,调整光源和屏幕的位置,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结果: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方向变化,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探究(25分钟)1. 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将实验用具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设计实验,观察不同角度入射光线的反射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进一步巩固光的反射规律。
五、概念强化与拓展(20分钟)1. 提出问题:光线穿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现象与反射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折射和反射的实验结果及现象,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式与介质的关系。
六、总结与展望(15分钟)1. 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光的传播方式和反射规律。
2. 展望下节课内容,介绍光的折射和光的颜色特性。
教案二:力和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力的分类和单位;3. 知道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教学准备:1. 板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2. 实验用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等;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描述力的特征。
初中物理高级教师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 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
2. 折射定律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铅笔、白纸、角度计。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光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提问: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根铅笔、一杯水和一块玻璃棒,让学生将铅笔斜插入水中,观察铅笔的折射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总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 提问:为什么光会发生折射现象?4.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偏折。
三、学习折射定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折射现象,总结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是一个常数。
2. 讲解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n1sinθ1 = n2sinθ2。
3. 提问:折射定律的应用场景有哪些?4.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四、巩固知识,拓展应用(15分钟)1. 课堂练习:请用折射定律解释以下现象:筷子在水中看起来弯折、海市蜃楼、彩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
2. 强调折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写在日记中。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
第2页
【思绪点拨】 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相 关。在研究其中一个量时,必须控制其它量不变,这是控制 变量法利用。 【自主解答】 (1)乙、丙 (2)受力面积 (3)当受力面积一 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第3页
例2 依据图中提供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甲探究是浮力与 (2)乙探究是浮力与 (3)丙探究是浮力与
第18页
【思绪点拨】 (1)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2)初中物理试验进行屡次测量有些是为了求平均值,使测 得数据更准确;有些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自主解答】(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①
第19页
例5(·湖北模拟)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原因相关 ,小明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做了一系列试验。以下是部分试验 步骤(试验过程中保持长木板水平且固定,试验用两块相同 木块)。
得到试验数据如表所表示,据此分析:
• 试验 • 次数
1
• 木块对 木板
• 压力/N
• 弹簧测 力计
• 示数/N
20
4.0
滑动摩 擦
力/N 4.0
第22页
(1)每个木块质量为 kg(g取10 N/kg)。
(2)比较1、2两次试验数据,能够发觉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 大小无关。 (3)比较1、3两次试验数据,能够初步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7页
②探究影响原因,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 素、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原因等。进行屡次试验目标是 为了研究每个原因对所研究物理量影响,所以我们一 般要用控制变量法思维去分析数据。处理普通思绪:
第28页
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详案物理
教案详案:物理课程引言物理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涉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能量和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详案将介绍一节物理课程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概念,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并鼓励他们对物理学的进一步探索。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掌握实验设计和实施的基本技能,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培养学生的积极合作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中的合作来解决问题。
4.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独立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能量和力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其应用。
2. 实验设计与实施: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实验结果分析的基本技能,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实验任务。
3. 学科扩展:鼓励学生通过课后独立学习来进一步探索物理学的其他分支,如光学、热力学和电磁学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的形式介绍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和应用。
2. 实验展示:教师将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示范,并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和步骤。
3. 学生实验:学生将分组完成一个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验任务,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并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实验成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对实验的观察和发现。
5. 学科扩展: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提供一些物理学的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将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按要求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估。
2. 学生表现:教师将观察和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装置和材料: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装置和材料。
优秀初中物理教师教案
优秀初中物理教师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中干扰因素的排除。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光具座、透明介质(如水、玻璃)、激光笔、量角器、白纸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彩虹、放大镜、池水看起来变浅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一台光具座,透明介质,激光笔,量角器,白纸。
2. 实验操作: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斜射入透明介质,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3. 数据记录:每组记录不同入射角度下的折射角,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比值。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折射规律,总结折射定律。
三、讲解折射定律(10分钟)1. 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为常数,称为折射率。
2. 应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强调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折射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掌握了折射定律。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入微,对光的折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讲解环节,通过对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白了折射定律的实际应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力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二物理力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初中物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3. 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力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2. 通过实例理解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3.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板书工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等;2. 教学用具:实验器材、木块、手指等;3. 教辅材料:教材、课件、习题等。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力的概念和体验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比如我们走路用到的力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手指推一下前面同学的肩膀,感受到了吗?这是力在起作用。
步骤二:力的概念和特征1. 板书“力”的定义,即力对物体所做的作用;2. 讲解力的单位和符号;3. 通过实例和小实验,让学生体会力的特征,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等。
步骤三:质量与重力1. 引导学生讨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明白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而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2. 板书重力公式,即F=mg,其中F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3. 给学生小组分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质量测量出自己的重力。
步骤四:速度和加速度1. 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定义,即单位时间内物体走过的路程;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即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3. 引导学生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4. 讲解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即a=(v2-v1)/t,其中a表示加速度,v1和v2表示不同时刻的速度,t表示时间。
步骤五:巩固和练习1. 出示物体运动的图像,让学生根据图像判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2. 给学生出示相关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物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课堂展示技巧教案
高中物理课堂展示技巧教案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实验展示技巧,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物理实验展示技巧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技巧、观察能力提高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处理
教学准备:准备好相关实验用具、教学PPT、实验操作步骤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话题,简要介绍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及展示技巧的必要性。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实验展示技巧讲解(15分钟)
1.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仪器使用方法等。
2.介绍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包括目测、测量仪器、记录数据等。
三、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
1.老师示范操作一个物理实验,讲解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2.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四、实验展示交流(15分钟)
1.学生展示自己操作的实验结果,与同学讨论交流。
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展示技巧,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巩固延伸(10分钟)
1.提出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练习实验操作技巧。
2.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实验技能。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物理实验展示技巧,加强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为今后的实验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质量、密度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科学道德。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力的作用、质量和密度的理解。
2. 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准备1.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2. 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3. 教学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10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预热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20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向学生详细解释力的作用、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应用。
随后,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供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3. 实验探究(40分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力、质量或密度有关的实验进行。
在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帮助他们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 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教学扩展与评价1. 教学扩展为了拓宽学生的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操作和实验设计,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技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 物质和物理量-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2. 力与力的效果- 力的概念和性质- 力的分类及特点-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效果3. 运动与速度- 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的描述及运动的参照系-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运动图象的表示与分析4.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速度的变化规律-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减速运动和匀变速运动5. 重力与万有引力- 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重力的计算-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 常见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6. 力的作用效果与功- 力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7. 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的概念和计算- 功和能量的关系-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功率和效率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2. 力与力的效果;3. 运动与速度;4.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5. 重力与万有引力;6. 力的作用效果与功;7. 能量与能量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图像分析的方式引入新知识;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培养其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4. 结合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促使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物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2. 考察学生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3. 考察学生对运动和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考察学生对重力和能量转化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5.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时序安排:1. 第一课时: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2. 第二课时:力与力的效果3. 第三课时:运动与速度4. 第四课时: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5. 第五课时:重力与万有引力6. 第六课时:力的作用效果与功7. 第七课时:能量与能量转化七、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八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小车匀速运动的概念和特征;b) 掌握用物理实验测量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和位移;c) 了解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设计并进行物理实验,测量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和位移;b) 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c) 能够分析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得出小车匀速运动的特点。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b)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思想的能力;c)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小车匀速运动的概念和特点,能够用实验测量小车的速度和位移。
教学难点:通过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分析小车匀速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直尺、计时器、纸张、铅笔等。
2. 教学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小车匀速运动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匀速运动的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匀速运动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2. 实验操作(25分钟)a) 分组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小车和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测量小车的速度和位移。
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直尺和计时器进行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b) 实验进行: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完成测量小车的速度和位移。
c) 数据整理: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归纳,并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方法。
3. 实验讨论(20分钟)a)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包括测得的速度和位移数据。
b) 教师指导: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车匀速运动的特点,例如速度是否恒定、位移是否在等时间间隔内相等等。
c) 图表绘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并分析图表的特点。
4. 知识总结(10分钟)a) 小结匀速运动的特点: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匀速运动的特点,并给出匀速运动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题: 平面镜成像
学科:初二物理
执教:陶涛
单位:芜湖市第三中学
时间:2010-10-28
一、【教学设计综述】
1.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选自上海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
这节课是光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中考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
在这节教学内容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将要从实验探究中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相关规律,将首次正式建立“虚像”这个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为光学下一个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教学可以安排以探究实验形式展开,不过,这个实验对于刚刚接触物理,探究能力较弱的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自主探究较难完成,因为学生对于像位置的确定、虚像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以及物和像对称关系的探究都很难把握。
因此,教师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规律发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养成在实验中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勇于修正自己错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知识,但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探究能力较弱,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适当营造相关物理情景,来启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才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4.所用的教学资源及环境
教具:PPt课件、电子交互白板
实验器材:梳妆镜、玻璃板、塑料夹2只、两支相同的蜡烛、写字垫板、光屏
学具:课本
实验器材:玻璃板、塑料大夹子2只、写字垫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或打火机)、直尺、三角板、光屏
5.教学策略
根据对教材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学生探究实验形式展开,通过适当地运用图片、视频、flash模拟动画以及电子交互白板的使用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突破难点、介绍相关的实际运用,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有效地完成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规律发现的轨迹与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使“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6.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设疑点题: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是什么呢?
让学生从直观图
片出发,在实像
和虚像的比较中
c、观察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d、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希望各位老师不吝指正!谢谢!
学 案
一、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即寻找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本身有何关系)
1.学会提出问题并猜想
学生思考:要研究像与物体本身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即研究哪些具体的问题?
加油站:以前学过“小孔成像”实验,所成的像是实像,而物体有时候所成的像是虚像。
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看到的像称为虚像。
你想出判别实像与虚像的方法是: 。
2.设计实验:
(1)根据问题提示进行思考,利用器材,尝试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思路。
思考问题:
如何利用两只大夹子固定玻璃板,成直立的平面镜?
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用来点燃,另一支可以用来做什么?
如何操作,来研究蜡烛和像的大小关系?
如何记录两支蜡烛的位置,并正确测量蜡烛和像各自到平面镜的距离? 如何操作来判别蜡烛像的虚实?
如何研究蜡烛与像关于平面镜的是否对称?
(2)和老师一起制定出实验方案
3.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你有困难,可以请求同学或老师帮助)
4. 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探究结果
介绍你的探究结果,并说出得到该结果的具体理由: 结论: ,具体实验依据是: ; 结论: ,具体实验依据是: ; 结论: ,具体实验依据是: ; 结论: ,具体实验依据是: ;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思考:物体为什么能被我们眼睛看见?
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面镜? 平面镜的使用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吗?
练一练:你能利用几块平面镜,帮助卡通画中的甲看到乙吗?
课外拓展:弯曲的镜子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址/czwl/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