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看高考历史材料题的作答
高考试题:关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以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
径获取历史信 息 的能力 ; 过 对历 史事 实 的分 析 、 通 综合 、 比较 、 归纳 、 概括 等认 知 活动 , 培养 历史 思维
和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相 适 应 的 。 运 用 好 知 识 、 是 解 决好问题 的前 提就是存储 一定量 的知 识 , 用就 是 运 提取 、 理解和分析 存储的知识 , 而组 织好答案 , 从 这 其实就是 多种 能力 的综 合运用 。 二、过程与方法” “ “ 过程与方法” 是课程的三大 目标之一 ,学习历 “ 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 到不断积 累历史 知识 , 进而 不 断 加 深 对 历 史 和 现 实 的 理 解 过 程 ; 时 也 是 主 动 参 同 与、 学会 学习 的过 程 。掌握 历 史学 习 的基 本方 法 。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 观点 和方法 , 努力 做到论 从史出 、 史论结合 ; 注重探 究学 习 , 于从不 同 的角 善
度发现问题 , 积极探索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养成 独立 思 考的学习习惯 , 能对所学 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 比较 、
概 括 和 阐 释 ; 会 同他 人 , 学 尤其 是具 有 不 同见 解 的 人 合 作 学 习 和 交 流 。 ” 创设 材料型情景 , 加大材料类试题的 比重 , 旨在 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与学科能力 、 历史学 习、 研究 的 过程与方法 , 引导 考 生 把 握 历 史 学 习 的基 本 方 法 : 阅 读材料 、 分析 材 料 以及对 材料 的 思辨 、 括抽 象 能 概 力, 从文字史料 中准确获取 历史信 息 的能力 。历 史 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 学生善于发现 、 善于研究 、 善于从生 活 中提 取信 息。如 材料 选 择 题 的第 3 、 5
创新课 堂
历史学科命题原则与方法
历史学科命题的原则与方法——兼谈从命制一道题到命制一份卷历史教研组林德田一、命题的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到:“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就要求负有重要评价功能的历史试题必须遵循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点考查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的原则。
1.在考查内容上,强调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转变以前的死扣教材的观念,其次要重新认识史料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已经不是主要来源。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知识来源的多样性,考查的是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考核的内容也就不一定与教材的内容有直接联系,而是考查历史课程的知识。
这样,史料在历史评价考核中就不的得不承担起补充一部分历史课程知识的重要作用。
如,在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
2.在考查思路上,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要展示的就是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独特个性。
因此,在命题时就不妨给学生多一点感悟和思考的空间,尽可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
3.在考查目标上,突出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
尽管在历史学科的卷面上很难考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面对挫折的精神等等,但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是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的,无数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和历史事件的成败,都能够引发我们无尽的思索,从而使我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命制一个试题。
1.深入法。
深入法是通过提问考察主题的背景、条件、原因、目的,或特点、关键、作用、影响等命制试题的方法,适用于选择题和材料题。
从三维目标的视角例析史料运用及其能力的培养
素 。一般来说 , 人们对历史 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 中 获得 的, 历史结论与观点也都 是从史料 中得 出的。离开 史料结论 的空洞乏味 ,离 开观点讲 史料则缺 乏理论深 度 。因此 , 历史教学要做 到言之有据 , 就必须从 史料 出 发 。史料 教学 , 包括史料 的收集 、 甄别和运用 , 把史料作 为探究历史 的证 据 , 借此来认识 历史 的本来面貌 , 寻找 历史的规律 。充分利用史料 , 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与科学精神 , 培养 学生正确 的人 生观和价 值观 , 养学 培 生历史地 、 辩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 物本 质 的能力 , 培养学生阅读 、 理解史 料 , 并运用 有效信 息进 行论证 的能力等等 , 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近年来 由于 有 高考历史试题 的导向作用 , 史料教学 E益为历史教师所 t 关注。因此 , 如何充分利用好史料 , 三维 目标的视 角培 从 养学生的能力 , 应成 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所在 。 从知识 与能力 的层面上说 。 史料的甄别 、 从史料 中提取有效信息 、 史学理论 的运 用 、 正确 运用史 料解决 具体 问题等 。 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基点 1 . 史料的甄别 与考证能力 例 1杜维运载《 : 史学方 法论》 中说 :所谓原始 史料 , “ 为 目击 者的陈述 、 献以及事实 自身的遗存 , 文 数者 皆与 事件 同时。” 依据这一定义 , 于研究商朝 历史而 言 , 对 下 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 . 封神榜》 B武王伐纣的传说 . C甲骨 卜 . 辞 D周人有关商朝 的记载 . 史 料的来 源途径很多 , 但其科学性必须认真地考证 与甄别 。 史料效度 的高低 , 不仅影 响学生 的解题 , 更会影 响到学生历史感和历史观 的形成 , 即使是“ 二十 四史” 的 内容和历史名 家的观点 , 也不 免注入感情 因素 , 出现与 历史真相相悖的现象 。 不同的立场观点及不同的当事人 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 同的看法与记载 , 必须 对史料进行 科 学的分析与鉴别 , 考证其可靠 性 , 正确 看待原始 史料 与转手史料的不 同价值 , 原始史料 的产生必须 与历史 事 件同时 。 本题中A、 两个选项都是传说 , 于转手史料 , B 属 选项 D 是周人 的记载 , 往往 因某些需要而注入感情因素 , 只有 选项c 属于“ 文献及事实 自身 的遗存” 。帮助学生 正确认 识史料的信度 , 成为解答本题 的关键。
高中历史教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高中课程改革于2010年秋在我区全面展开。
对于这个出现的新事物,老师、学生、家长众说纷纭,社会评论褒贬不一。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新高考都迫使你思考新高考内涵到底是什么?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应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迎接新高考?本文就此略加论述。
一、问题与困惑1.备考复习的方式。
第一轮复习时,是按模块进行的,但在复习中老师感觉费力,学生掌握得不理想,不利于高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对学生历史成绩的迅速提高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必须进行调整,打破模块结构,按专题方式进行整合。
例如,将必修1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选修1的商鞅变法整合为一个板块;必修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与选修1梭伦改革整合为一个板块。
结果发现,事功参半。
2.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很模糊,还不深入甚至不正确。
单凭几次短期的培训难以彻底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和习惯。
第二,新课程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师生双方面素质的难题,要求老师有很高的教学艺术。
引导得不好,不仅技能难以锻炼,过程与方法难以正确形成,甚至连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
3.考试与新课标理念如何紧密结合。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等,学生活跃,积极主动,但不能静下心扎实训练,训练成效不高,所以,新课程应与“应试教育”的长处有效结合。
如何把考试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体现考试目标的多元性,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4.如何把握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化。
由以往重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化,让教师感到难以把握,不知应怎么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不知如何做到关注全体又关注差异,如何让70多人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何在这样的大班中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课堂活起来,怎么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收放有度,至今仍困扰着教师。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方法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方法作者:江苏省灌…文章来源:中国历史课程网点击数:2825 更新时间:2007/10/17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方法教学理念指引,而新的教学理念也必须由新的教学评价观念来体现。
尽管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习评价方法的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是否树立与新课标理念相适应的试题的命题观念,就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题原则和方法课程改革确提到:“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新课标理念相适应的试题的命题原则,也就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
为达到完善课学科的试题命题应该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中明确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高中历史学科试题的重要命题原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求我们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在原来试卷命题的基础上,摈弃那种陈旧的、呆板的、生,指向学生,服务学生。
具体方法有:素养。
学生成长的一种引导和激励。
从这一理念出发,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来完成答题,把考试当作一次愉要尽量避免强硬的指令性的提示语,而注意运用具有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提示语,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的考查为例。
中,武松曾在景阳岗前的小酒馆喝了十八碗的酒、吃了数斤的牛肉,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务设施牛肉”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下子就使试题有了趣味性,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但文学作品是怎样反映历史现实的,从而培养了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考查历史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历的推动作用。
情感体验。
关怀,少一些生硬的说教,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考试氛围十分重要,从而使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特色等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用下面的题目他:②画画的不错,是北宋文人画的代表物④偶尔也喜欢写一写赋,如《前赤壁赋》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学们都熟悉的典型,用口语化的提示语,将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宋词的时代特色以及赋在我国历史上的高了试题的亲和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010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及分析
2.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
今年的试题,较全面的落实了课程目标,实现 了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考查。试题按照文综能力测 试的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精心进行设计。特别是 通过大量的材料处理,成功的实现了“过程与方法” 这一目标的考查。试题还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考查,如考查了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 的认识等,体现了史学的思想性和借鉴性。试题的 这些变化,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化。
• 14 .下 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 1953—1958 、 1959—1964 、 1970—1975 、 1979—1984 四个 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14.答案C
•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主要考查学生图文结合、 对阶段特征掌握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三年自然灾 害以及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的史实,结合图片答 案应选C,1958年的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而“浮夸风”等不良政治风气进一步加剧了经 济情况恶化,导致1959年和1960年出现了严重的困 难。1960年秋中共针对现实情况提出“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农业、轻工业 和重工业比例,引导国民经济重新走上正轨。因此, 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的经济走向是“V”型。
第 27 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在整个历史部分中份 量最重,最能体现试题的整体立意。该题以1492年哥伦 布航行到达美洲为主题,“一个历史事件四面八方立体 挖掘”,重点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 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三个问题“偶然与必 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 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 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该题的设计实现 了由原来的平面考查到现在立体考查的转变,实现了由 原来的知识综合到现在能力综合的转变,这是对传统题 型的创新和超越。
由高考试题走向谈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看, 考题 主 要考 查 考 生 对 于 历 史 问 题 的再 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能 再
5 关 注 新课 标 三 维 目标 的考 查 .
■ 孙 亚青
得肯定 , 也存在 着不足 : 但 对过程 与方法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的测量存在虚化现象 。而新课程强调的是三
维 目标 , 是 单 一 的 知 识 与 能 力 目标 。 近 几 年 材 料 不 型 试 题 比重 加 大 , 利 于 扭 转 这种 虚化 现 象 , 而 全 有 从 面 实 现 考 查 目标 , 试 题 由“ 识 立 意 ” “ 力 立 意 ” 使 知 、能 转 向“ 目标立意 ” 。通过采用新材料 , 设置新情境 , 可 以检 测 学 生 所 学 知 识 , 查 学 生 多种 能 力 。如 从 材 考 料 中提 取 有 效 信 息 的 能 力 ; 用 相关 信 息 进 行 分 析 、 运 综合 、 比较 、 证 问 题 的 能力 ; 服 思维 定 势 , 立 思 论 克 独 考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新思维 、 创 探究 问题 的能 力等 。三 维 目标 中 难 以测 量 的 过 程 与 方 法 、 感 态 情 度价值观 目标也可 以通过 引用新 材料 、 置新情 境 设 进行考查 。 二 、 时调整高三复 习备考策略 及 根 据 近 几 年 高 考 历 史 试 题 特 点 的 转 变 , 时 调 及 整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 有利于提高复习的效率 。 1转 变教 育观 念 , 革教 学 方 式 . 改 把“ 授过程” 成“ 习过程 ”教室 由“ 堂 ” 教 变 学 , 教 变 为“ 堂 ” 在 基 本 知 识 教 学 的基 础 上 , 强 能 力 学 。 加 的培 养 , 行启 发 式 教 学 , 导 研 究 性 学 习 和 讨 论 式 实 倡 教学 ,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 要让学生感受知识 的发 展 过 程 , 悟 科 学 方 法 , 养 科 学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领 培 力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做 到启发诱导 、 活思维 。 激 而 思 维 总 是 从 问 题 开 始 的 , 师 提 出 的 问 题 要 精 心 教 设计 , 紧紧围绕教学 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 ; 启发性 的核 心 是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 导 学 生 独 立 思 引 考 , 展思 维能 力 。 发
历史考试成绩分析
历史考试成绩分析历史考试成绩分析(一)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简答题等题型。
2、试卷的基本特点:本次考试命题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纵观全题,呈现以下特点:(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材料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选择题24题,对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把握不清;材料简答题33题,对材料中的二幅图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紫荆花和莲花想到港澳回归。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34题第一问,材料一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的是西藏和平解放,这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最关键信息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
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10、20、24、28错误率高、材料题31(5);33题(3);34题(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篇1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一)、指导思想纵观试题,普遍体现了能力素质观和新课标对考试三维目标的要求,从而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试题的结构、类型和容量适中,具有一定的效度和区分度。
难度适中。
没有哪个题目是所有学生都写不起的,也没有哪个大题目能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
全卷基本都是按照高考的要求,所以分科后的文科生有必要看高考模本的题目。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试题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阅卷和抽样结果来看,主要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科能力未形成、考试偏差较大、写作不规范、缺乏新课程意识五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2、审题偏差大这次考试因为考试失误丢分特别严重。
考试中抓不住关键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错误,不能按要求作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大部分学生的字迹不规范,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欠缺,不能有效组织回答,主要表现在知识点不清,没有层次,口语化,表达不严谨;不能使用历史学科的语言或术语答题,无效词多;关键词写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这次考试说明学生的历史观念有很大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基本的历史概念讲清楚,让学生把一些历史概念背熟。
并适时跟踪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包括新课教学、测试练习和点评,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要给学生更多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及时地纠正思维方法上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运用“新史观”深入挖掘教材,提高高考历史得分
张 伟 钢
( 山市 陆 家 中 学 , 苏 昆 山 昆 江 250) 13 0
Hale Waihona Puke 近 年 高考 历 史 试 题 越 来 越 多 地 渗 透 当前 流 行 的文 明 史 范 式 、 球史范式 、 代化( 全 现 近代 化 ) 范式 、 会 生 活 史 范式 等 史 社 新 史 学研 究 理 念 , :0 9 福 建 文 综 卷 第 2 题 (雪 莱 评 论 希 如 2o年 0 “ 腊 文 明” 、0 9 浙 江 文 综 卷 第 2 题 ( 历 史 文 献 电 子 化 ” ) )2 0 年 3 “ 题 等 考 查 学 生 运 用 文 明 史 范 式 来 看 待 古 代 文 明 和 现 代 文 明 问 题 ,0 9 广 东文 科 基 础 卷 第 2 题 ( 马克 思 评 论 鸦 片战 争 ” 、 20 年 2 “ ) 20 年江 苏 历 史 卷 第7 (蒋 廷 黻 近代 化 论 ” 、0 9 09 题 “ )20 年安 徽 文 综 卷第 3 题 ( 中 日两 国 统 治 集 团 对 近 代 化 的 态 度 和 近代 化 主 5 “ 要 差 异 ” 等 考 查 学 生 运 用 现 代 化 ( 代 化 ) 范 式 分 析 、 决 ) 近 史 解 历 史 问题 的 能 力 ,0 9 江 苏 历 史 卷 第 2 题 ( 反 全 球 化 运 20 年 0 “ 动 ” ;0 0 广 东 文 科 基 础 卷 第 3 题 ( )2 1年 8 考查 社会 群 体 )2 1年 ,00 海 南卷 2 题 ( 体 史 观 题 )2 1 年 江 苏 卷 第 9 5 整 ,00 题 ( 清 婚 俗 晚 题 )第 2 题 ( 查 茶 叶 对 社 会 生 活 的 影 响 )第 2 题 第 二 问 ( 、 l 考 、 2 考 查辛 亥 革 命 对 社 会 生 活 的影 响 )2 1年 上 海 卷 (5 考 查 人 ,0 0 3题 类 由分 散走 向整 体 ) 细 推 敲不 难 发 现 , 些 题 目要 求 学 生 运 仔 这 用 这 些史 学研 究 范 式 正 确 观 察 、 理解 、 析 、 断 、 理 和 评 价 分 判 推 历史现象。 文 明 史 观 在二 轮 复 习 中的 运 用 文 明史 观 是 一 种 更 为 宏 观 的 历 史 观 ,基 本 涵 盖 了 现 代 化 史 观 和全 球 化 史 观 。 从 横 向 看 : 类 文 明包 括 物 质 、 治 和 精 人 政 神 文 明 ; 照 地域 和宗 教 文 化 分 为若 干 系 统 : 注 不 同 类 型 文 按 关 明之 间 的对 话 与 联 系 , 注 和谐 世 界 和 和 谐 社 会 的建 设 。 纵 关 从 向看 : 以生 产 力 为 标 准 , 类 文 明 历 程 分 为 渔 猎 采 集 时 代 、 人 农 业文明时代 、 工业 文 明 时 代 : 代 化 史 观 : 农 业 文 明 向工 业 现 从 文 明纵 向 过 渡 的 过程 就 是 现 代 化 的过 程 。其 核 心 是 经 济 的工 业 化 和 政 治 民 主化 。 课 程 倡 导 情 感 、 度 、 值 观 三 维 目标 , 新 态 价 特 别 是 价 值 观 目标 , 试 题 中 主 要 表 现 为 历 史 启 示 和认 识 . 在 如 对 传 统 文化 的认 识 、 改革 与创 新 、 球 化 问题 的认 识 等 备 受 关 全 注 , 实 际 上 也是 命 题 的意 图所 在 。 这 以 人类 文 明史 观 为 主 题 : 集 文 明 、 耕 文 明 、 采 农 工业 文 明 、 信 息 文 明 。 部分 知 识 既 能 与 中 国古 代 生 产 力 发 展 的历 史 . 这 以 及 世界 近现 代 的 第 一 、 、 次 工 业 革命 对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的 贡 二 三 献 相联 系 , 能与 同时 期 政 治 文 明历 程 中 的宗 法 分 封 制 、 制 又 专 主 义 中 央集 权 、 代 西 方 的 民主 政 治 与 世 界 格 局 的变 化 有 关 , 近 还 与文 化 发 展 历 程 中 中 国 古代 的儒 家思 想 、 西方 的人 文精 神 有关 , 同一 时 期 的 社会 改革 有 关 。 与 这样 整 体 构 建 . 段 贯 通 , 分 达 到知 识 的 有 机 融合 。 以人类 政 治 文 明为 例 , 谈 如 何 整 合 教 材 资 源 : 以将 教 谈 可 材 必 修 一 中 的 中 国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单 元 和 近 代 中 国 民主 革 命 单 元 联 系 起来 ,这 刚好 是 一 个 由人 治 到 法 治 、专 制 到 民主 的 过 程 。 此 基础 上 再 进 一 步 联 系 资产 阶级 代 议 制 单 元 指 出 . 国 在 中 近 代 民 主政 治 是 向谁 学 习 的 ? 可 以 结 合 中华 民国 临 时 约 法 中 的 三权 分 立 , 责任 内 阁制 ,一 切 权 力 属 于人 民 ” 思 想 指 出 近 “ 的 代 民 主是 西 化 的 产 物 , 不 同文 明问 碰 撞 交 流 的产 物 . 借鉴 是 是 的 结 晶 。 师 借 此 发 力 接着 问学 生 西 方 近 代 的 主 权在 民思 想 . 教 议会 制 度 等 形 式 是从 哪里 学来 的 ,学 生很 快 就 能 联想 到雅 典 的 民 主政 治 这 一 块 , 样 就 可 以乘 势 复 习雅 典 民 主 的 特 点 、 这 对 后 世 的影 响 得 出结 论 : 典 是 人 类 政 治 文 明 的摇 篮 。 可 以将 雅 也 同属 于 古 代 的 中 央集 权 的政 治 制 度 ( 国模 式 ) 中 和雅 典 的 民 主 政治 ( 西方 模 式 ) 类 比 , 谈 二 者 不 同 的 原 因是 什 么 。 0 5 作 谈 2 o 版 的新 教 材是 从 雅 典 的地 理 环 境 说 起 的 ,这 很 容 易 让 学 生 误 解 为 是 由 地理 环 境 决 定 的 , 时 教 师 一定 要 结 合必 修 三 “ 者 学 这 智 派 兴 起 ”这 一 内容 详 细 告 诉 学 生 雅 典 高 度 发 达 的 民主 政 治 是
基于高考分省命题背景的高考历史试题“地方特色”的诠释——以2009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为例
多 出现 与 全 国卷 不 一 样 的 历 史 题 型 … … 其 中 ,持 第
一
种 观 点 的 居 多 。 笔 者 以 为 , 这 些 观 点 都 有 一 定 的
合 理 性 , 但 对 历 史 试 题 “ 方 特 色 ” 的 认 识 存 在 着 地
局 限 与偏 差 。 什 么是 高 考 历 史 试 题 “ 方特 色 ”,并 无 现 成 的 地 答 案 。 笔 者认 为 它应 该 是 在 试 卷 的 结 构 形式 、难 度 和
为 高校 选 拔 具 有 可 持 续 发展 潜 质 的优 秀 学 生 。
对 新 课 程 的理 念 以及 对 “ 方 特 色 ”理 解 的 差 异 有 地
关 。 在 与 许 多 基 层 教 师 以及 部 分 命 题 研 究 专 家 的 交
流 中 ,笔 者 发 现 目前 对 “ 方 特 色 ” 的理 解 大 致 有 地
资源 优 势 , 自然 在 各地 高考 试 卷 历 史 试题 中打 上 鲜 明
个 性 和 区 域 特 点 的烙 印 。从 文 综 试 卷样 式 看 , 全 国和
各 省 区 ( 括 直 辖 市 ,以 下 简称 各 省 区) 的 文科 考 查 包
涵 与鲜 明特 征 。 笔 者 认 为 ,对 高考 历 史 试 题 “ 方特 地
色 ” 的 认识 ,应 从 以 下 几 个 方面 着 眼 :
一
、 试 Biblioteka 分 为文 综 卷( 3种 ) 历 史 单 科 卷 ( 1 、 4种 ) 和 其
“ 方特 色 ” 应 该服 从 于 “ 家 意 志” 地 国 ,
讲究教学策略 提高高考历史复习效率
讲究教学策略提高高考历史复习效率一、2012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1.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史学功能。
试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以三维目标立意,凸显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三维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追美,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对中学历史教学减负增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2.重视过程方法,突出能力考查。
如从第14、第21题的文献,第22题的漫画,第17、第19题的报刊等材料中解读与获取信息,运用知识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5题考查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并须详加考辨的史学方法;又如第38、第39题考查了概述、评价、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意义等基本能力。
总之,试题渗透着从整体上分析认识历史现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史学基本方法和历史的、辩证的、逻辑的学科思维能力。
3.关注历史通感,尝试设问创新。
试题引领考生塑造历史通感的意识,形成古今中外历史的融会贯通。
如第39题旨在考查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大事的能力,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历史变化及其各种可能性,让考生在思考作答中习得、养成一种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学史悟性。
第39题还要求考生“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来回答问题,在设问方面进行了新尝试。
4.材料新颖多样,关注学术动态。
试题选用了如李贽《藏书》、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43年欧洲地图的漫画等原始文献,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屈勒味林的《英国史》等著作中的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背景等情境材料,让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知识活化,融会贯通,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性。
5.基于学术新视野重新理解历史事件。
如第39题从亚洲建立了最早共和制大国和用不流血手段也能改变政体等角度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这表明中学历史教学既要从教材编者视角去理解文本,还要关注史学界研究新动态,学会运用研究新成果来解读教材,理解历史。
二、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学科知识基础不扎实。
从三维目标看新课程的高考命题
从三维目标看新课程的高考命题沈素英江苏实施新课程已有两年,将于2008年开始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科高考又是怎样的呢?理想状态下的历史科新高考,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广东上海等已经开始新课程高考的地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命题受到全国的瞩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1.表现出知识考查的基础性。
尽量在重要的知识点或线上找题眼,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上海和广东等地的历史新高考,“平和”是其主要特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考查的都是历史主干知识或主干知识的应用,注重现实立意,强调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运用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考查考生的时序思维能力,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和诠释历史的能力,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发现和认识历史,考查考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
这很好地改变了过去考试强调的依纲靠本,强调所有的知识点都要在教材当中去寻找。
有效遏止了过去命题专家为了难倒学生,为了考倒学生曾经给学生设计陷阱的现象,那时候很多陷阱甚至在教材很偏僻的角落,在一些注释或是不引人注目的一些地方。
2.“过程与方法”方面,“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高考具体体现在创设材料性情景,加大材料类试题的比重上,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与学科能力、历史学习、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考生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以及对材料的思辨、概括抽象能力,从文字史料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采用多种材料形式,除了情景介绍、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外,还使用了许多原始材料,如艺术作品、名言名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言、照片邮票、漫画插图等等。
关于针对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关于学科专业发展中的专业技能问题。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呢?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1.(教学与评价)设计课程和实施课程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收集、选择和处理历史课程资源;收集、选择和处理与本学科相关信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和调动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策划,设计教学情景和过程;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认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动学习;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输、储存和转换;有效管理课堂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发展性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即交给学生学习策略);设计并有效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等等。
2.(教育与管理)设计和实施“育德”与“育心”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指导班干部工作;开展班科联系活动和家校联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对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子女教育辅导;开展心理辅导和有效心理训练活动;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自身(思想、语言、行为等)。
3.(学习与研究)开展教育科研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素养;设计教育科研方案;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独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成果总结报告;能独立设计问卷并就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其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经验文章;能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经验文章或理论研究文章;能独立承担公开课教学,或在一定范围内做学术报告;能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类竞赛活动并获得奖励等等。
2015年高三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2015级历史高考备考方略一、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走向分析近三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表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由此命题专家进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远离教材,是命题改革的重要趋势。
高考历史复习,一是明确复习目标,构建通史体系,更新史学观念,注重史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二是优化复习内容,突出复习重点,更新课本知识,侧重解读阐释,强调论从史出;三是创新复习方法,材料导学,真题引领,专项训练,讲评矫正。
下面对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做一简要分析。
1.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特色。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2.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
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之相伴随的是试卷难度骤然增大,单纯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
从主观题来看,传统的问答题已经彻底淡出,材料分析题成为唯一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
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3.突出热点问题,增强学科的时代感。
近年来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
高考历史对热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二是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凸显开放特色。
近三年的历史新课标高考都延续了开放式探究的特点。
要求考生予以独立思考和评论,通过知识的调动、能力的运用去判断、阐释、论证、探讨历史问题。
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看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
( ) 材 观 向课 程 观 转 变 一教
试题 与 课 本 的关 系 是 高 考 命 题 无 法 回 避 的 问题 。 “ 教 题 中 表 现 为 , 供 了不 同 于教 材 的 历 史 认 识 , 选 择题 第 1 、 脱 提 如 6 材 ” 题 既 是 高 考 能 力 考查 的 内 在 要 求 。 是 课 程 改 革 带 来 的 1 、8题 , 现 了政 治 民 主 化 的视 角 。 时 , 试 题 情 境 的 编 制 命 也 7l 体 同 在 必 然 反 映 。综 观 今 年 的试 题 . 题 者 在 教 材 观 上 实 现 了转 变 . 上 , 根 有 据 , 虚 妄 杜 撰 ,历 史 味 ” 浓 , 命 有 不 “ 很 如第 3 、9题 在所 73
考 试 与 评 价
彬; Z 表乳; j 花
2 0 年第 6期 o8
从新课程三维 目标看 2 0 0 8年 高考历史试题
方 仙 莱
( 州市教 育教 学研 究 院 ,浙江温 州 3 5 0 ) 温 2 0 0
摘 要 :0 8年 高考 全 国文 综 卷 I历 史 试题 较好 地 体 现 并 有 效 检 测 了新 课 程 的 三 维 目标 , 考 查 内容 上 , 20 在 强调 的 是 历 史课 程 知 识 而不 是 历 史教 材 知 识 , 考 查 思路 上 , 求 与 新 课 程 的教 学 思路 对接 , 在 力 强调 对历 史 学 习能 力 、 方 法 和过 程 的 考 查 , 考 查 目标 上 , 出历 史教 学 的 思想 教 育 功 能 , 养 中 学 生正 确 的 历 史 价 值 观 , 整 体 设 计 上 , 在 突 培 在 追 求 学科 内和 跨 学 科 的 综 合 , 出 对 学 生的 综 合 能 力 和 综 合 文 化 素 质 的 考 查 , 既 是 选 拔 考 试 对 课 程 目标 在 考 突 这 试 中的 确认 , 也是 “ 学 指挥 棒 ” 中学教 学的 引导 。 教 对 关键词 : 高考 评 价 改革 : 新课 程 三 维 目标 作 者 简 介 : 仙 来 (9 8 ) 男 , 江 温 州人 , 州市教 育教 学研 究 院教 研 员 , 方 16 一 , 浙 温 中学 高 级教 师 , 究 方 向 : 中 历 史 研 高
对202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
对202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今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公布后,反响没有去年的那么强烈。
看过试卷后,总体上觉得比较平实,以基础题为主,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区分度比较明显。
下面笔者对比202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简略地分析一下2021年江苏卷以及相关的启示。
1试卷的题量与难度“好险,我差点来不及做。
"这是许多考生走出考场后,对历史考试的第一反映。
题量大,是继去年开始增加一题非选择题后的延续。
平时,我们的模拟练习都以20题选择题和5题非选择题为标准的,高考时在难度并不低的情况下,增加一题非选择题,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甚至有部分学生来不及答题。
纵观整张试卷,难度较2021年的试卷有所下降。
去年的试卷公布后,有人用“史上最难高考卷”来形容,很多一线老师认为2021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与教师和教学实际差距太远,有高三一年复习“白忙活”的感觉。
今年的试卷公布后,反映比较平稳。
试卷的难度还是存在的,许多题目依然是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命题形式,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准确解读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等能力,但大多数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没有怪、偏的题目,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区分度。
2试卷的结构有这样两组数据统计:由上表可见,2021年的试卷结构明显失衡,特别偏向经济史,忽略了思想史。
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相加,经济史达57分之多,几乎占了整张试卷的一半。
而思想史只有12分。
与之相比,2021年的试卷结构比较合理,政治史共36分,经济史42分,思想史22分。
而且每个模块,主观题与客观题都有分布。
选做部分仍为4题,每本选修教材对应1题,每题10分。
另外,从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占据比例来看,整体上没有变化。
整张试卷,2009与2021年的中国史分值都是68分,世界史分值都是52分。
但中国近现代史的分布变化较大。
2021年,中国近代史15分,中国现代史21分,而2021年的中国近代史27分,中国现代史的分值只有6分,比例略有失衡。
从“三维目标”看高考历史材料题的作答
从“三维目标”看高考历史材料题的作答作者:随丽丽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5年第02期“三维目标”是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常常强调“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却较少关注“三维目标”在高考中的实现情况。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高考历史科的阅卷工作,负责批改第39题的(3)、(4)小题。
这两道小题共12分,但考生平均得分仅为3.6分左右,令人深思。
下面,笔者就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对考生失分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为论述方便,特将第39题摘录于下:39.(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一、“知识与能力”的不足“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探究型选择题的解题技法
题目要求的选项。
[示例一] (2010· 安徽高考)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 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意在
考查学生获取地图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该
解析: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征。前半部分指出了红军反
“围剿”失败以及长征初期失败的疑惑;后半部分表 现了红军长征焕发的活力。长征期间挽救了党、挽救 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是遵义会议。 答案:D
3.2009年9月20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气氛,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排的大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
商店开门”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胜利的表现。A项反映对英
国政府迫害学生的愤慨;B项反映对不参加罢市者的
讽刺;C项反映商人罢市的要求;D项反映了五四运 动的胜利表现,拒绝和约签字,惩办卖国贼。 答案:D
2.(2010· 淮北模拟 )一首诗中写道:“迷雾遮天难敞亮,宇 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 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 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处应该填写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C.抗战胜利 B.国共合作 D.遵义会议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突 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此类型题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引入材 料(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根据材料创设探究情景, 设置备选项;二是在备选项中引入材料情景,要求同学
解答此类试题,要特别善于从材料或情景中提取有
效信息。解题一般分两步进行。 步骤一:阅读探究情景,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 情景所蕴涵的有效信息,明确探究主题。 步骤二: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维目标”看高考历史材料题的作答
作者:随丽丽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5年第02期
“三维目标”是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常常强调“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却较少关注“三维目标”在高考中的实现情况。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高考历史科的阅卷工作,负责批改第39题的(3)、(4)小题。
这两道小题共12分,但考生平均得分仅为3.6分左右,令人深思。
下面,笔者就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对考生失分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为论述方便,特将第39题摘录于下:
39.(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
一、“知识与能力”的不足
“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卷,笔者发现部分考生在对以下两类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明显不足。
1.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主要是指重大历史事实,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
例如,对于第(3)小题,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的时间和英国废除奴隶制的时间分别为1807年和1833年,据此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发生于该时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商品输出”等知识点。
然而,许多考生因对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把握不准,将“第一次工业革命”误答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而遗憾失分。
2.概念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是指历史学科中的一些抽象性的学科概念、原理和理论,它们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混淆。
例如,对于第(3)小题,部分考生混淆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内涵,将“第一次工业革命”误答成“工业化”。
“工业革命”指的是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的科技革命,而“工业化”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回答“工业化”显然是不准确的。
再如,对于第(4)小题,只有少数考生答出“欧洲中心论”。
通俗地讲,“欧洲中心论”,即“欧洲优越论”,是指站在欧洲的立场上看世界,认为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
但有些考生因没有透彻理解这一概念的核心本质,从而导致知识迁移失败。
二、“过程与方法”的欠缺
“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要求我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阅卷,笔者发现部分考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存在欠缺。
1.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弱。
许多考生不能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字词,提取有效信息。
例如,对于第(3)小题,部分考生无法提取出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的时间“1807年”和英国废除奴隶制的时间“1833年”这两个有效信息,因而未能联想到同一时期的工业革命。
很多考生误将“奴隶贸易”当成关键信息,从而大谈特谈奴隶贸易的发展史,痛斥奴隶贸易的惨无人道,殊不知这与解题关联不大。
再如,对于第(4)小题,多数考生未能领会材料中“…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的深层意思,从而归纳不出“欧洲中心论”。
2.落笔作答的能力较差。
考生平时在历史课堂上表现活跃、善于思考、乐于回答,但真正到落笔作答的时候却可能出现许多问题。
(1)答案的关键信息点不突出。
高考阅卷的标准非常严格,阅卷教师都是紧扣关键信息点给分。
因此,能否得分不在于答案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写出得分点,如第(3)小题答案的关键信息点为“工业革命”和“商品输出”。
即便是对于属于开放型题目的第(4)小题,作答时也要紧扣关键信息点。
例如,答出“欧洲中心论(或该观点)具有片面性”得2分,答出“欧洲对世界的影响”得2分,答出“亚非拉等地区被掠夺”得2分,答出“世界各地区的文明交流”(或“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得2分。
这些关键信息点就是得分点,如果答不出这些得分点,回答得再多也拿不到分数。
(2)回答评述性题目的思路不明确。
第(4)小题要求考生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这类评述性题目虽具有开放性,但也有基本的答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要评价观点,概括时要精练,点透本质,评价时要客观;第二步,阐释对观点的理解,阐释时要多角度,史论结合;第三步,升华小结。
笔者阅卷时发现,许多考生作答时没有严格遵循这三步,出现了诸多问题。
其一,概括不出“欧洲中心论”这一观点,更不能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价。
其二,阐释时做不到史论结合。
许多考生想到了回答亚非拉等地区的作用,但他们仅对此泛泛而谈,并没有借助史实阐释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经济所起的具体作用。
其三,阐释时角度单一。
考生普遍能够想到欧洲对世界的影响,但很少有考生能想到亚非拉等地区的作用和欧洲对亚非拉等地区的掠夺。
其四,大多数考生忽视最后的升华小结,难以达到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进行审视的高度。
(3)答题的表述和书写不规范。
对于第(4)小题,部分考生虽然能够理解材料中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也对该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价,但却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
例如,有的考生回答“前面是正确的,后面是错误的”;有的回答“一部分正确,一部分错误”。
书写不规范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分。
例如,有的考生将第(3)小题答案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写成“一工”或“1工”,将第(4)小题答案中的“片面”写成“偏面”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偏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涉及学生在认识历史及解答相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情绪、情感倾向和基本的价值标准。
这里,笔者主要想谈谈考生所应具备的作答态度——严谨和平常心,这一态度在卷面上就能得到直接的反映。
考生在作答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书写过于潦草。
我们并不要求所有考生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但至少要书写工整,以方便阅卷教师识别。
在阅卷过程中,我发现部分考生的字非常潦草,常常需要阅卷教师仔细辨认。
(2)放弃作答或乱涂乱画。
第(4)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虽然得高分很难,但不得分也非易事,除非是没有作答。
然而,恰恰就有部分考生一个字都不写。
另外,我还发现个别考生在试卷上乱涂乱画,有的随手涂鸦,有的写上“谢谢老师”、“祝福老师”的话语。
(3)粗心导致笔误。
作为考生,既要严肃认真地对待高考,也不能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笔误即是其中之一。
例如,对于第(3)小题,部分考生将“市场扩大”写成“市扩大”,将“扩大市场”写成“扩大市”,将“工业革命”写成“工业革”,这些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高考不仅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还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它是检验“三维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方式。
历史材料题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也是最令考生感到头痛的试题。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事实性知识,还要将概念性知识通俗化、形象化,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不仅要锻炼分析、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要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严格训练作答能力,规范历史学科专业术语的运用;既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高考,又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避免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有效地迁移到高考历史材料题的作答上,做到书写规范、用语准确、条理清晰、角度全面、重点突出,从而最终取得高考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