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生的苦与乐_叔本华与尼采美学人生观思想之比较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
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
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
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
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
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
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
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
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
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
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
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 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 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 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 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 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
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作者:石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了解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既让我们认识了人生的悲剧性,又让我们体悟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和生活的体认,也为我们选择生活时,提供了另一种参照。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183-01一、对悲剧人生的认识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意志是世界的本源,存在于人生活实践中,世界的本质由人的意志构成。
叔本华认为人依靠意志而生存,意志引发人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命冲动,所以“意志”又被称为“生命意志”。
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痛苦,痛苦源于欲望,“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1]欲望不息,痛苦亦不止。
“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
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1]人生少有的欢乐不过是欲望满足后的间隙,欢乐过后,更大的欲望和更大的痛苦会紧随其后。
所以他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
”[1]因此,人生就在欲望——满足——欲望这种无尽的循环中无尽挣扎。
在叔本华眼中,人生在世是痛苦而绝望的,生命就是一场盲目的流浪,“人好像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了什么要走。
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 上好了发条”。
[1]由此,人之于世界不过是一个无知的观光客,人之生活也不过是一场疲惫华丽的旅行,生命毫无意义和价值。
尼采,被认为是一个创造性和破坏性都十分强大的哲学家,他和叔本华不同,他认为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他在叔本华的意志是求生的本能欲望基础上,突出强调意志强劲有力的特征。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权力意志的概念,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我超越,意志的本质是自我支配,权力意志表明两者的本质,即自我支配,自我超越。
他在《悲剧的诞生》曾这样解释酒神冲动的意志:“我们应当认识到,存在的一切必须准备着异常痛苦的衰亡,我们被迫应当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中最伟大的悲观主义者之一。
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智慧。
一、人生的苦难与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这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无尽的渴望所导致的。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必然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叔本华主张通过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和无常性,以及对欲望的适度抑制,来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二、追求内心的安宁叔本华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他认为外部物质的追求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他提倡通过内省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安宁。
他认为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欲望的观察,可以认识到它们的虚幻和无常性,从而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三、艺术的力量与审美经验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生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逃离现实的痛苦和苦难。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经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纷扰,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因此,叔本华主张通过欣赏艺术来寻求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四、对于死亡的思考叔本华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死亡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是人生中最终的归宿。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和接受,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了死亡的存在,并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
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五、自我放逐和孤独的重要性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放逐和孤独来寻求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和外部世界中往往迷失了自我,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
因此,他主张通过独处和孤独来反思和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话时,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
02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尼采文艺美学观点核心内容
01
永恒轮回观念
尼采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且这
些瞬间和选择会不断重复,形成永恒的轮回。这种观念为他的文艺美学
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02
上帝已死与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意味着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已经失效。他主
张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这反映在他的文艺美学观点中,即对传统
03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尼采艺术创作观念特点
强调艺术的自主性
尼采认为艺术应该独立于道德和 宗教,不受其约束,艺术家应该
追求自我表达和创作自由。
推崇悲剧艺术
尼采高度重视悲剧艺术,认为悲 剧能够揭示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激发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主张永恒轮回
尼采的永恒轮回观念对艺术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艺术家 的作品应该追求独特性和不可替 代性,以体现生命的独特价值。
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 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等。
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悲 观主义"、"同情伦理学"等重要 观点,对后世哲学、心理学、美
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两者在哲学史上地位与影响
尼采和叔本华都是19世纪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 点比较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尼采与叔本华简介 •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 审美观念差异分析 • 悲剧理论对比研究 • 影响力与传播途径探讨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都是19世纪欧洲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叔本华和尼采如何看待艺术与人生的,并分析他们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
叔本华和尼采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类摆脱意志束缚的途径,而尼采则强调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人的生命状态。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
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是人类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式。
与此相反,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他指出,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叔本华认为,艺术提供了一种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可以让人暂时忘记自身的烦恼,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状态。
而尼采则认为,艺术可以赋予人们一种新的生命体验,他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他看来,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探讨了艺术与人生之间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尼采则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将艺术视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启示,重新审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提醒我们,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途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中,而忽略内心的精神需求。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开拓思维和想象力,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们认为艺术对人的生命具有深刻影响。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作者:王小乐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2期摘要: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关键词:审美取向;美学;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00-02一、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关系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来源是柏拉图、康德和印度宗教哲学,受其影响形成了叔本华的一种生存意志主义。
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
这种欲望冲动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叔本华将之叫作生存意志。
作为一种哲学,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对后来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反理性主义。
从这种生存意志出发,本来应该得出意志主宰一切的行动主义,但叔本华却反常理而行,得出人生是苦难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
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
关于世界的本质,尼采也认为是意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但它并不像叔本华讲的那样是求生存、温饱的生命意志,而是强力意志。
尼采认为,叔本华的理论在逻辑上是不彻底的,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就应当是永恒的,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不断产生,正表明了自然界本身生命力的强大。
尼采的本体论已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而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人生的肯定生命意志的精神。
强力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尺度,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价值,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生活进行了透彻的反思。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作者:于清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叔本华是反对“人是纯理性”的第一人。
他认为,现象界是表象,物自体是意志。
这里的意志就是生命意志,表象是包含意志的。
而尼采不一样,他的意志是一种权力意志,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强力意志。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虽同承一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尼采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从三个方面去论述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产生,以及其和尼采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尼采生命意志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24-02叔本华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悲剧的,因此人的一生注定就是个悲剧,这是叔本华的推论。
但如果人生的悲剧性不可避免,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快乐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是幸福的呢?人生意义到底是怎样的呢?另一个唯意志主义者尼采为我们做出了深刻剖析。
尼采对于叔本华的部分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一些思想是极其不认同的。
他赞同其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认为人生终究还是悲剧。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诞生背景叔本华出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和母亲在当地都颇有名气,后因父亲自杀继承了父亲的遗产。
因此,叔本华的一生过得也算富裕,其死后,所有财产被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资料显示叔本华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古代语言。
因为种种原因当初他不得不选择子承父业去经商,也因此他在父亲死后才可以进入大学去学习。
1809年他在格丁根大学学习期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1]。
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歌德虽对叔本华的才华非常赞赏,但也忧愁于他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摘要:西方理性哲学发展到巅峰的时,出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和尼采是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非理性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艺术都深深植根于他们自身的哲学思想之中。
尼采的哲学思想深受叔本华影响,同时从希腊繁荣的艺术中得到某种启示,在继承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做了创造性的改造,因而尼采和叔本华悲剧艺术既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意志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艺术一、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与其悲剧艺术在叔本华生活的时代,理性在道德领域走向了危机的边缘,各种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
被西方人信奉的理性主义的传统遭到质疑。
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降矛盾的局面,人们越来越对理性主义产生了怀疑,人们对未来产生悲观迷茫的情绪。
哲学的研究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哲学家研究的重点从外在人的自然转向了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叔本华的悲剧艺术,是从他的意志哲学思想生发而来的。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影响很深,他对康德将世界区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表示高度赞扬,但是他又不同意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认为人们可以明确地认识这个“物自体”,而这个“物自体”在叔本华看来就是意志。
为此,叔本华提出了两个命题:一个是“世界是我的表象”[1];一个是“世界是我的意志”[2]。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意思是说,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在与人这个主体相关联,被人们所认识时,才有意义,是作为表象而存在。
“世界是我的意志”,是说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依赖人这个主体而存在,因而是表象世界,其背后作为本质而存在的是意志世界。
作为世界的本质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
欲望、冲动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相继的另一种欲望却产生了。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极具悲观主义的哲学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对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人生痛苦解脱观,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就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展开浅论。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
他认为,意志是维持生命并驱使人们不断追求生存和繁衍的原动力,这种意志却不可遏制地导致了人们的痛苦。
人们不断地追求欲望,而欲望的满足却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叔本华认为,这种无休止的欲望追求只会让人们更加痛苦和不满,而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意志的超越。
在叔本华看来,要真正解脱自己,就需要放弃对欲望和世俗欢乐的追求,而是去追求超越欲望和世俗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远离欲望和痛苦,超越生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这种超脱是通过思考和自省来实现的,只有按照智慧的方式来生活,才能摆脱痛苦的困扰。
叔本华还提出了“痛苦的审美观”。
他认为,艺术是人们超越痛苦的一种方式,因为艺术能够让人们跳出日常生活,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从而使人们忘记生活中的苦难。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抚慰,能够让人们在痛苦中找到慰藉和解脱。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宗教也扮演了一种解脱痛苦的重要角色。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生死的信仰体系,能够让人们在面对痛苦和绝望时找到精神的支持和安慰。
但叔本华同时也批判了宗教对于痛苦的否认和逃避,他认为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现实的接受和坦然面对。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是一种极具悲观主义色彩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而解脱则是通过超越欲望和意志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对于叔本华的这一观点,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过于极端,他忽略了人生中美好的一面,而且对于解脱的方式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叔本华的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发,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正来源。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岳崇国【摘要】叔本华和尼采同为19世纪著名的意志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同是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但他们在摆脱痛苦的途径上却不同,叔本华采取的是否定生命,而尼采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样就出现了生存意志和强力意志、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异.【期刊名称】《创新》【年(卷),期】2010(004)001【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生存意志;强力意志;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作者】岳崇国【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杭州,31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41;B516.47叔本华和尼采,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们都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但意志的本质是什么,两人的看法不尽一致,并由此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从本体论和人生观两个方面分析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差异,并力求从社会背景、理论根据和生活经历这三个方面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世界本体论上从两分法到一元论的转变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者,虽然我们能从他们的学说中找到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他们在世界观的问题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即在对世界本体论理解上由两分法转化为一元论。
1.叔本华关于意志和现象关系的看法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界一直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自在之物),叔本华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一思想,他受康德的影响最为明显(明确地把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
意志主义的思想先驱康德认为,人们借助于感性形式(时间、空间)和知性形式(原因、结果、必然、偶然等)所能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认识构成现象的物自体却不是人的认识所能做到的,只有意志才能把握。
他们在得出“现象从属于本体,认识从属于意志”的结论之后,自然而然地把意志放在了优于纯粹理性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不论是经过何种方式(感性或理性方式)得来的东西,都是意志的产物,是“为意志生长出来的”。
[1]从这一点出发,叔本华确认我们要探究事物的本质,重在知道事物“将要如何”、“努力要如何”,至于现在怎么样及它们为什么这样存在都不重要。
2021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范文3
2021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范文 摘要: 尼采与叔本华美学理念与西方形而上思辨美学大相径庭。
二人把美学放置于哲学背景中,将人在“意志”驱动下展示出本真存在,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从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二者不同。
关键词: 美学;哲学; 审美; 意志; 文化传播能把美的思辨更好展现在大众眼前。
关于美的阐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本质,意志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欲求冲动,显着特征就是生存,这就是唯意志论。
叔氏认为,摆脱欲望掌控的根本办法只有摆脱意志。
摆脱意志,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即走向死亡。
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意志消亡,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无瓦之基,世界就是“虚无”。
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
尼采承继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尼采认为叔本华理论在逻辑上不十分明晰: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本质,就应当是永恒,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随之产生,正表明自然界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尼采提出本体论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注入创造、奋斗的积极意志。
坚定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价值标准,用它来衡量人类一切精神文化价值,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与现代生活透彻反思。
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意志坚定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自己目的而创造的。
任何提出的理论,无论是否经得起论证,只要能满足意志坚定需求,那就是真善美。
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实现“价值的转换或重建”。
这种思想同叔本华的结论本质上相同,但尼采从主观上,想要赋予该结论一种更加乐观与科学的色彩。
1、艺术是人生的救赎 文艺美学是尼采与叔本华思考哲学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自然而然成为二者美学思辨的重要层面。
对待人生,叔本华观点之一:人生即苦。
人如何才能摆脱苦,除涅磐这一彻底解脱,暂时的解脱办法依赖于艺术,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
艺术活动对理念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规律外的纯粹“直观”,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避免为意志奴役之苦。
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探析
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探析尼采的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把美学和人生联系起来,试图用美学解决人生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就是一部阐述美学人生观的著作。
据他说,该书的任务就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1]。
那么,尼采是如何认识人生的?是怎样用美学解决人生问题的?应如何评价他的美学人生观?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和评析。
这对理解和把握尼采哲学的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无疑是有益的。
一、人生之“痛苦”与“无意义”尼采的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
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但是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
在他看来,“人生是多灾难的,而且常常是无意义的”[2],这使人生陷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人生就是可怖的“苦海”。
他认为,人生痛苦源于对“生存的恐怖和害怕”,或者说,是大自然的原始暴力与人的生存欲望之间的尖锐对立。
人都“渴望活下去”,哪怕是作为一个奴隶活下去,但是人的生存又是令人畏惧的。
“对于泰坦诸神自然暴力的极大疑惧,冷酷凌驾于一切知识的命数,折磨着人类伟大朋友普罗米修斯的兀鹰,智慧的俄狄浦斯的可怕命运,驱使俄瑞斯忒斯弑母的阿特柔斯家族的历史灾难”等等,使人深深陷于生存的恐怖之中。
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他援引希腊一古老神话,说佛律癸亚国王弥达斯捕获了精灵西勒诺斯,国王问道:“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西勒诺斯起初闭口不答,后在国王的强逼下冷笑道:“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
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3]。
他认为,这是希腊民间智慧对于生命本质的看法,它揭示了痛苦和苦难为人生所固有。
尼采还进一步把人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人的“个体化”。
他认为,万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整体,只有作为整体的自然或生命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个人则是整体的“肢解”、“分裂”,是现象。
李银河:尼采、叔本华比心灵鸡汤强多了
李银河:尼采、叔本华比心灵鸡汤强多了展开全文“《人间采蜜记》是李银河的首部自传,也是她剥离性学学者、王小波遗孀的身份,作为一位作家讲述自己的人生和经历。
作为一名时常处在舆论漩涡中心的学者,李银河通过这部自传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全面的自己。
她在文中坦言,自己这一生从未觉得才能受到过真正的挑战,直到2012年开始尝试写小说。
她认为现在写作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以前写学术文章,目的是将知识介绍给大家,并不涉及心灵。
而现在,觉得自己要像王小波一样,试着创造出一些美的东西给大家看。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0月24日,李银河老师受新阅会和果麦文化邀请,携新作来沪与读者见面,并接受了晨报记者的访问。
记者|星期日周刊:王娜星期日:你在自传的序言中提到卡内蒂的《获救之舌》,你是什么时候读到这本书的?它什么地方打动你了?李银河:在我五十岁时,就有人劝我写自传,但我一直认为自己并未参与什么大事件,不值得写。
直到我六十三岁,看了19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的《获救之舌》,才改变了想法,“原来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可以写的”,我并不是说他写的好在哪,而在于我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卡内蒂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写了很多童年的回忆,片段,他好像给我写自传发了一个通行证。
星期日:阅读你这本自传,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是在把自己当成一个个案进行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你越来越释放,直到进入一个自由状态。
你能否告诉我们,这本自传的写作过程中,你最大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有没有碰到不忍触碰、或者没法触碰的内容?李银河:我的幸福感就是来自那种随心所欲的自说自话。
蒙田不是说“自由的写作,自说自话”嘛,这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而我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完全的自说自话,我的印象里,在整个的写作中,没有遇到什么不能触碰的内容。
星期日:你在传记中提到对自己的虐恋倾向曾经深感羞耻,现在还觉得羞耻吗?如果不再觉得羞耻,这个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李银河:我小时候肯定是对自己的虐恋倾向觉得很羞耻的,有点像卢梭在《忏悔录》里头讲的,他8岁时候女教师鞭打他,他当时有了性的感觉,有了喜欢的感觉,他肯定也是感到羞耻的,我觉得我小时候的感觉和这个差不多。
从痛苦到超越_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
从痛苦到超越——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李 婕[摘 要]本文从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试图对他们如何剖析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并通过分析指出:叔本华是达观主义者,而尼采则是本质上的悲观主义者。
[关键词]痛苦人生 生命意志 解脱与超越 达观 悲观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开山鼻祖以及唯意志主义的奠基者,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思想带给人们深远的影响。
正是他们拉开了正视人生、关注人和人的意志的哲学研究的序幕,开始从全新的视角去挖掘人内心的东西,是继往开来的。
本文试图对他们如何思考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进而抛砖引玉,得到一点启示。
一、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一)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态度是从意志主义出发来说明的。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终极现实、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即为生命意志,它是人的本能冲动、渴望和欲求,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繁衍。
个人接受这种盲目又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了欲求。
欲求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
无限的生命意志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人生的痛苦就这样产生。
人生固然痛苦,但是它不是罪恶,它是意志的必然。
因为肉体是意志的载体,痛苦是人存在的内容,没有痛苦,无以显示人之为人的实存。
叔本华描述到:“意志是琴弦,对意志的阻扰和妨碍是弦的振动,知识是音板,而痛苦则是声音。
”[1]应该允许意志左冲右突,让人生充满痛苦,就如好钢是在沸腾的火炉里打炼出来的。
总之,人的本质便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产生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切生命在本质上是痛苦的。
而痛苦也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是“解毒剂”。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悟人生。
(二)痛苦再认识尼采的人生观起点深受着叔本华痛苦观的影响,他曾高度赞扬叔本华哲学像一面镜子,使他透过“虚幻”的现象,看到了人生的真实世界。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摘要: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古希腊悲剧精神,但他们的艺术观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艺术在其哲学中的地位、艺术对意志所起的作用、艺术观的思想指归、艺术追求的“超人”境界作一简单的分析比较,以达到阐释其人生态度所依之渊源。
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强烈地渴求进步与文明,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哲学派别纷繁芜杂,哲学上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其间,德国诞生了两个奇特的怪人――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对素以思辨理性主义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提出了与理性主义相抗衡的意志主义,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
一百多年来,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风靡漫延,以致于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回响。
因此,认真地研究这种思潮的发源地尼采和叔本华思想,当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拟从艺术观入手,对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试作一分析研究,以就教于人家。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欧洲传统的悲剧精神。
叔本华和尼采同有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同为卓越的艺术哲学家,但他们是用不同的艺术心灵与哲学悲剧精神进行的对话,其不同的艺术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这正如叔本华自己所说:“可是我们首先就发现哲学是一个长有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一种不同的语言。
”一、两种艺术观在意志哲学中的地位差异叔本华是开创西方生命意志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哲学宗旨是要探索人生和整个世界的底蕴。
他发问:世界除了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按照其解释,这个“谜底”就是意志。
可意志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意志活动和身体活动不是因果性的韧带联结起来的两个客观地认识到的不同的情况,不在因和果的关系中,却是二而一,是同一事物。
”这样,自然感性生命就成了世界的本体。
由于这种意志根本上是流变不测的,它超出了根据律的支配,它反映事物时就不免有某种主客体分离的因素,所以理性思辨不可能从终极的意义上承受反映意志的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人生的苦与乐叔本华与尼采美学人生观思想之比较张 旭 李春娟(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始人,他们把哲学与人生、美学与人生的关系放到哲学美学研究的中心,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本文试图对叔本华、尼采在用美学思考解决人生问题方面的同与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用美学思考研究人的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美学人生观;悲观主义;悲剧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2)-06-0071-04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始人,为现代哲学与美学的创立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他们的思想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本文拟对他们在如何用美学思考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出比较和探析。
一、关注人生:否定苦难的人生与肯定苦难的人生叔本华、尼采关心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人生问题,把哲学、美学与人生联系起来,是他们思想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从本质上说都是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他们把人类意志这一主观的东西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以意志作为世界的根本和存在根据。
叔本华的意志乃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即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繁衍的欲望,而欲求的那种高度激烈性本身就已直接是痛苦的永久根源。
而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 缺少满足就是痛苦,缺少新的愿望就是空洞的向往、沉闷、无聊。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似地来回摆动着。
叔本华以一种绝对悲观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苦难的虚无的现实的人生。
尼采的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在谈到这种影响时说: 你想知道叔本华对我的帮助吗?我只有这样回答你:他让我有勇气和自由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
!#也就是说,尼采同样关注人生,重视人生问题。
尼采把世界、自然、人类的本质也归结为一种生命意志,一种神秘的、本原性的意志,一种生生不息地运行并演化出整个世界的意志。
在尼采思想的中后期,这种生命意志本体论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 强力意志!本体论。
尼采也大体上赞同叔本华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尼采曾借一古希腊神话表达人生的恐怖意识:有一次,米达斯王抓住了酒神的伴护西莱奴斯,逼他回答什么对人是最好的东西。
西莱奴斯木然呆立,一声不吭,最后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最好的东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活下去,归于无;次好的东西就是快点死。
人生在世,生活中充满痛苦,最终还难免一死。
这人生和世界本身的确毫无价值和意义。
与叔本华不同的是:面对充满痛苦的人生,尼采思考的重点,是强调如何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如何给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意义。
尼采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出发,但他改造收稿日期:2002-08-24作者简介:张 旭(1965-),女,安徽省怀远县人,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春娟(1976-),女,安徽省淮北市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01级研究生.2002年11月第26卷第6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vember 2002Vol.26No.6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尼采的生命意志力求在万象变幻中,做永远创造、永远生气勃勃、永远热爱现象之变化的始母!∃;他认为应在现象背后,寻找生命的永恒乐趣。
对于个体来说,人生无疑是痛苦的,但就人类整体而言,就是在个体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才体现了生命的丰盈与永恒。
尼采倡导酒神精神,把它看作是生命的一种防卫本能!,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贵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因此,尼采极力强调和倡导的酒神精神就是一种包含着最高痛苦!的对人生的最高肯定状态!。
&酒神精神的实质就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
尼采喊出: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进行尖锐彻底的批判。
他批判的依据也是基于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本能的肯定。
他认为基督教视生命本能为罪恶,结果是造成了普遍的罪恶感和自然本性的压抑,上帝这个概念是作为与生命相对立的概念而发明的!,∋因而是生命的最大敌人!。
(依据同样的逻辑和理由,尼采批评科学和知识,因为在人生问题上,科学是冷静枯燥的,缺乏爱,也不懂得任何不满和渴望的深情!),因而,不可能给人生提供意义和目标。
尼采美学对美丑的界定也是同人的本质、特别是人的生命力的强弱联系在一起的。
他认为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 审美判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
!∗一切美的艺术!都是生命的自我肯定、自我颂扬!。
总之,尼采倡导酒神精神、批判基督教、批判科学、批判传统美学,其共同的逻辑或者说贯穿的主线,都是肯定人生,肯定顽强的生命意志。
二、解救人生:审美与艺术人生充满痛苦,如何解救苦难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似乎找到了共同的答案:艺术和审美。
但依据不同的哲学基础,他们又奏出了风格迥异的曲调。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因而只有否定意志、摆脱意志,才能摆脱痛苦。
叔本华认为审美是纯粹的观审,是在直观中浸没,是在客体中自失,是一切个体性的忘怀,!+也就是说,在审美的状态中,审美主体超脱于物外,撤消了一切意志、人格和欲求,人们忘了他的个体,忘了他的意志,不再执着于一己的欲求。
这时,幸与不幸都消逝了,主体内心充满着喜悦的美感,从而将日常生活的痛苦忘怀于九霄云外。
在叔本华看来,艺术是观审状态的强化和完善。
艺术通过各种方式暗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即痛苦,从而带来心灵的净化,和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因此,叔本华提出,艺术是人摆脱痛苦的手段之一。
这是艺术的特有功能,也是艺术的唯一功能。
关于悲剧,叔本华就认为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即人生受意志的驱使,陷于永恒痛苦之中。
所以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 让人悟出放弃生存意志的道理。
在叔本华看来,因为艺术能让人摆脱意志的束缚,能悟出放弃生存意志的道理,而成为解救人生的工具,但艺术的这种功能是有限的、暂时的。
审美虽然有很理想的一面,但对于主体来说,一般都是偶然、暂时才能达到的。
艺术的审美直觉同哲学沉思、道德同情一样,对于苦难的人生只是暂时的解脱。
为了达到永久的解脱,就要走另一条禁欲、涅、绝食以至自觉死亡,彻底否定生命意志的路。
把审美或艺术活动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提到首位是尼采美学的根本特色。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这是因为艺术源于人的两种至深本能,这就是尼采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日神精神、酒神精神。
在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分别象征着宇宙、自然、人类的两种原始的本能,一种是迫使人驱向幻觉!的本能,一种是迫使人驱向放纵!的本能,这两种本能表现在自然的生理现象上就是梦!和醉!,而在审美和艺术领域则表现为迫使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艺术力量或艺术冲动,它们是产生一切艺术的原动力。
日神精神体现为梦境,日神是预言之神!,它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与痛苦的难以把握的日常现实相对立!,这样人生才成为可能并值得一过!;酒神体现为醉。
酒神艺术要使我们相信生存的永恒乐趣。
这是一种真正的形而上的快感!,这种快感是在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
尼采把悲剧看作艺术的最高样式,关于悲剧的功能,他不同意叔本华的灭绝意志!说,也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净化!说和黑格尔的永恒正义胜利说!。
他要为悲剧寻找形而上的慰籍!的功能。
他以希腊民族为例,提出悲剧具有激发、净化、释放全民族生机的伟大力量!。
!因而,尼采承认人生充满痛苦,但悲剧艺术并不导致否定生命和人生,而是在纯粹美学领域、在生命本体世界意义上对人生的美化!。
因而,尼采高度肯定悲剧乃至全部艺术解救人生、肯定生命的功能。
尼采除了从形而上的高度看待艺术的本质及其使命之外,还从生物学本能角度进行阐发。
一切艺术都有健身作用,可以增添力量,燃起欲火(即力量感),激起对醉的全部微妙的回忆!。
∀因而,艺术是对人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肯定。
艺术能够拯救人生、赋予人生形而上的意义,虽然艺术不是真理,是幻想,甚至是欺骗,但没有艺术,人就难以生活。
面对冷酷痛苦的世界和人生,人可以通过审美和艺术活动,把人生艺术化,赋予人生以审美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尼采实质上是主张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三、评析与启示第一、叔本华关注人生,渲染人生的痛苦,执着于人的价值,审美地摆脱生存意志,否定人的天性,否定现实的快乐,对世界和人生作出了完全负面的解释,是一种典型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尼采直面人生、直面痛苦,主张以意志反抗生活的痛苦,审美地将人生演绎得精彩、热烈。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指出:叔本华悲剧观点的最后归宿是听天由命,而狄俄尼索斯给我们的启示却与此完全不同,他的训诲,如我所知,乃是:什么都行,就是不能作个失败主义者!。
#因而,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是一种不同于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悲剧主义,或可称为积极的悲观主义。
叔本华与尼采之间的这种同与异有其个性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更有整个社会历史的原因。
叔本华除他惊人的才慧外,个性上也有某些特别的地方,诸如孤独、缄默、凝思之类。
叔本华终生无母、无妻、无子、无家!,而学术道路的坎坷更如顺水行舟的风力,助长着他的偏激和愤世嫉俗。
叔本华著作刚问世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一八四八年,欧洲对理想及努力的觉醒,使人们转而赞赏这叙述一八一五年之失望的哲学,科学对神学的攻击,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及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 ∃,这种种的事实,最后使叔本华出了名。
因而,叔本华悲观主义美学人生观又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
尼采出身于贵族世家,自幼接受贵族式教育,且引以为自豪。
尼采哲学产生于1870年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代表了尼采所谓的大地新主人! 德国垄断大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因而,他的理论强调强力意志,肯定生存欲望,强调种族优劣和等级差别,谋求强力意志的充分发展,也是有它的思想土壤的。
叔本华、尼采对人生的美学思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圆满答案,但却提出了问题,对后来的学者们产生了影响。
二者相比,尼采美学人生观中包含着更多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
尼采把艺术同人生联系起来,强调艺术应给人以肯定生命、激发活力的美好享受,驱散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迷雾,倡导一个积极有为的、乐观向上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这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尼采思想中的这种积极、合理因素也是有限的。
实质上,他的思想同叔本华一样,也是令人沮丧的。
第二、叔本华、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思想都属于非理性主义。
叔本华强调审美的观审状态能够暂时摆脱人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