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上课直接用

合集下载

张衡传(上课版)

张衡传(上课版)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宋 欧阳修 宋祁) 欧阳修、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宋史 元 脱脱等 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辽史 元 脱脱等 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金史( 脱脱等 脱脱等) 金史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北齐书 唐 李百药 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徵等 隋书( 魏徵等 魏徵等) 隋书
14.南史 (唐·李延寿 南史 唐 李延寿 李延寿)
15.北书 (唐·李延寿 北书 唐 李延寿 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后晋·刘昫等
第一段翻译: 第一段翻译: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 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 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 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 京赋》 用来讽喻规劝。 京赋》,用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 ,(经过 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 经过) 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 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 (zhì )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 也不去应召。 (他)也不去应召。
第二三段翻译: 第二三段翻译: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 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 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 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 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 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 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 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 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 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 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 明白。 明白。 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张衡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 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 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张衡传》课堂实录

《张衡传》课堂实录

《张衡传》课堂实录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

我们即将要学习到的《张衡传》这篇课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张衡传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张衡传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张衡传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都知道,科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也能够兴国安邦,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科技的发展更是尤为重要。

从古至今,一直有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孜孜以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大科学家在地震学、天文学、历法学、算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就是张衡。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过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他的传记,我们要进一步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板书)师:苏轼曾说:“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们读名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这些伟人的过程中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张衡的资料。

今天的知人论世老师给大家提高点难度。

我们说张衡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假如张衡活在今天,我们肯定要把国家科技发明大奖授予他,请大家结合你对张衡的了解仿照感动中国2007给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颁奖词为张衡写一段颁奖词(50——80字) (课件) 仿照示例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张衡传》。

该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地震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在科学、文学方面的成就,感受其勤奋刻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学习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成就。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张衡的图片、地震仪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2. 黑板:板书重点内容。

3.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张衡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人物身份,进而引入课题《张衡传》。

2. 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成语,讲解特殊句式。

4.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成就。

5. 写作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知识点。

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张衡传生平事迹科学成就文学成就2. 写作手法: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成就。

请分析作者在《张衡传》中使用的写作手法。

2. 答案:张衡,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在科学方面,发明了地震仪,为我国古代地震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学方面,著有《东京赋》、《西京赋》等作品。

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勤奋刻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以此表现其人格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使其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成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6篇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6篇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精选6篇(一)教案《张衡传》是高二语文下册的文学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张衡创造天文仪器和科学理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2.了解张衡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的创新理论和仪器;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材:高二语文下册;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相关资料:张衡传记、科学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仪器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张衡的发明是科学的?有没有看过类似的仪器?2.讲解(15分钟):讲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包括家庭背景、成就和影响等。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张衡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做出了创新贡献。

3.展示(15分钟):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仪器的科学原理和使用方法。

4.讨论(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张衡的发明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5.实践(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动仪或浑天仪模型,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张衡发明的理解和掌握。

6.总结(10分钟):总结张衡的发明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张衡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或实践任务,以加深学生对张衡传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张衡和他的科学成就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张衡传》。

该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地震研究和地动仪发明方面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衡的创新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教学重点: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地震研究和地动仪发明方面的贡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引出张衡的地动仪发明。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张衡在地震研究和地动仪发明方面的贡献。

4. 例题讲解:讲解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5.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的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设计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张衡传》2. 主要内容:生平事迹地震研究地动仪发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张衡的生平事迹,并分析其创新精神。

2. 答案示例:张衡,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

他勤奋好学,精通天文、历算,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

在地震研究方面,他观察地震现象,提出“地动说”,并发明了地动仪,为我国古代地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地震研究和地动仪发明方面的贡献。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张衡传课件完整版课件

张衡传课件完整版课件

张衡传课件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张衡传》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张衡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以及他在地震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所选教材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四章第三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理解他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3. 激发学生对古代科学家精神的敬仰,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张衡的地震学研究及其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科学家精神,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张衡传课件、图片资料、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张衡地动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张衡的生平事迹,详细讲解他在地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地动仪的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地动仪的简易示意图,加深对地动仪原理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讨论张衡为什么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明出地动仪,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7. 拓展延伸:介绍现代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张衡传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地震学研究2. 地动仪原理3. 科学家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张衡地动仪的认识,以及科学家精神对你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古代科学家精神,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科学家精神”。

3. 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讨论张衡为什么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明出地动仪”。

4. 作业设计中的“谈谈对张衡地动仪的认识,以及科学家精神对你的启示”。

一、理解古代科学家精神,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 讲解张衡在发明地动仪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如技术落后、资料匮乏等,强调他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研究的精神。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张衡传》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详细内容为课文第24课。

本文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伟大贡献,包括地动仪的发明和浑天仪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崇敬之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对张衡伟大贡献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张衡的生平事迹,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发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张衡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同时注意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伟大贡献。

(2)结合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张衡的知识,互相学习。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道关于张衡事迹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张衡传》2. 主要内容:生平事迹地动仪发明浑天仪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张衡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张衡的其他事迹,了解古代科学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完整版)张衡传课堂实录

(完整版)张衡传课堂实录

《张衡传》课堂实录兰州市五十七中刘小成师: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人:他是文学家,二京大赋,气势恢宏; 他是书画家,东汉六家,上有其名;他是数学家,圆周率说,千年第一;他是发明家,浑天地动,构造奇精;他是地理学家,地形图表,泽被后世;他更是天文学家,洞观天象,拨正视听.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

这个人是谁?生:张衡.师:是张衡,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范晔的《张衡传》,一起感受张衡的魅力。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三个目标:①解决课文中的文言现象,②了解张衡的成就与贡献,③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范晔(398~445年),字慰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宋书》上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

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后汉书》。

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

此书对考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

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部分,共一百二十卷。

师:张衡简介: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

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师: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用7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试题,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将不会的题弄懂,解决不了的举手问老师。

生:一词多意中的“因"不好理解,请老师介绍一下。

师:“因”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意思:(1)于是、就(2)趁机(3)通过(4)沿袭等。

师:这篇课文中,涉及到许多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请同学们找一下,有哪些,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知道的还有哪些?生:举、辟、召。

生:还有拜、迁、转。

生:“除”也表示授官,“黜”表示免官。

师,很好,表示官职变化的词很重要,同学们要多积累.师:刚才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文言词,现在我们做些练习,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具体章节为《张衡传》。

详细内容包括:张衡的生平事迹、科学贡献,尤其是地动仪的发明原理和影响;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及文学手法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理解其科学贡献,感受其探索精神。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发明原理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2.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及文学手法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上的科学家,引入张衡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和科学贡献。

3. 课文解读:a)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让学生做好笔记。

b) 详解地动仪的发明原理,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动仪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现代科技改进地动仪。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地动仪的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张衡传》2. 主要内容:a) 张衡生平事迹b) 地动仪发明原理c) 课文重点词汇、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张衡的生平事迹。

b) 请解释地动仪的原理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c) 请用现代科技改进地动仪,给出设计方案。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动仪的原理理解程度,以及课堂互动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张衡的其他科学成就,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动仪的发明原理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及文学手法的解读。

3. 实践情景引入中,如何用现代科技改进地动仪的讨论。

课文《张衡传》教案参考

课文《张衡传》教案参考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张衡传》教案参考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张衡传》的内容,把握张衡的人物形象和贡献。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运用。

3. 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张衡传》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张衡传》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鉴赏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课文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阅读课文《张衡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的人物形象和贡献。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第二节:课文分析与讨论1. 对课文《张衡传》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化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对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例如写一篇关于张衡的故事或者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课文《张衡传》文本及其注释版本。

2. 张衡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学生学习记录本。

5. 课后作业布置。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衡的历史背景及其在科技、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张衡传》,教师辅助解读难点词汇和句式。

3.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张衡的人物形象、生平事迹及其影响。

《张衡传》课件(上课用)

《张衡传》课件(上课用)

文学
• 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 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 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 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 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 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风貌、自然风光和民间 风俗。此外还著有《归田赋》、《思玄 赋》、《四愁诗》等30余篇。
艺术
• 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著名的六大画家之 首,善画神兽。(东汉六大画家:张衡、 赵歧、刘褒、蔡鱼、刘旦、杨鲁 。)
地震学
•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 (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 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天文学
•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 创造了“浑天仪”,是 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 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 文仪器,著有《浑天仪 图注》和《灵宪》等书, 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 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 所照”的科学论断,第 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 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 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 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
第一段翻译:
•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 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 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 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 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 绪。(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 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 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 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 阳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 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彭城太 妃卒,晔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左 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成 一家之作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 列传八十篇。与鲁国孔熙先谋逆,密谋拥护 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汉 书》,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 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 较高文学价值。

高二语文必修教材:张衡传课堂实录

高二语文必修教材:张衡传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都知道,科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也能够兴国安邦,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科技的发展更是尤为重要。

从古至今,一直有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孜孜以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大科学家在地震学、天文学、历法学、算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就是张衡。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过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他的传记,我们要进一步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板书)师:苏轼曾说:“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们读名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这些伟人的过程中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张衡的资料。

今天的知人论世老师给大家提高点难度。

我们说张衡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假如张衡活在今天,我们肯定要把国家科技发明大奖授予他,请大家结合你对张衡的了解仿照感动中国2007给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颁奖词为张衡写一段颁奖词(50——80字) (课件) 仿照示例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有感情的朗读钱学森的颁奖词。

师:于天河同学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颁奖的盛典,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张衡致颁奖辞。

生: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在于我们称赞的语言,而在于他的事业心,对科学研究的锲而不舍;楷模之所以成为楷模,并不在于我们美丽的词章,而在于他的责任心,对文学工作的无限追求;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高度的评价,而在于他的爱国心,对祖国事业的执着、奉献。

高二语文教案《张衡传》

高二语文教案《张衡传》
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张衡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案《张衡传》 篇1
验之以事8合契若神9振动龙头的发生的方位用事情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10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从已有的记录的内容来看这样的事曾经师学者咸怪其无征11后数日驿12至果地震于陇有学问的人都它没有验证过了几天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到了西13于是皆服其妙
高二语文教案《张衡传》
高二语文教案《张衡传》(精选7篇)

张衡传讲课稿

张衡传讲课稿

《张衡传》讲课稿1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21世纪什么最贵?这个答案可谓人所共知,人才呀!是不是?在中国古代的东汉时期,有一位高颜值,高学历,高智商的超级学霸,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文学数学,无所不精,他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并驾齐驱。

有人还专门为他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天才、全才、奇才,才高八斗”,下联是“人品、文品、官品,品正行端”,大家试着写一下横批——“品才双馨”!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传记人物:张衡。

(板书:张衡传)本文的题材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总的来说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张衡传》属于评传。

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价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注意: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板书:评传:主要事件、品格特点)同学们看一下,课文当中记叙了张衡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啊?发明候风地动仪。

2既然传记文学追求的是对人物的一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所以我们应该能从一个人的传记中获取他的基本信息,下面给大家10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填写这份《张衡基本信息表》。

好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填一下:姓名:张衡,字平子。

衡的意思就是平衡,古代人名字中的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籍贯:南阳西鄂,张衡是现在的河南南阳人。

学历:太学。

课文当中讲到张衡“因入京师,观太学”,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帝初年,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高官 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 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第三段内容小结:“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徙。”正因他不想握权柄以抬高地位,居高官以谋私利,不 把学问当做沽名之具、钓利之饵、登官之梯,才能有时间和 精力在科学上做出这样伟大的成绩。
注意: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 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 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了解作者
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作者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 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在 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 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宋书 》上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 文章。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 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他根据前 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 编成《后汉书》。全书包括十纪、十 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此书对考 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 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 部分,共一百二十卷。
——指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 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 “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 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 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 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迁和徙的区别: 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 迁”表示降职。“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 • • • • 机巧:指器械方面制造的巧妙。 致思:用心思。雅闻:常听说。雅,平素、平常。 阴阳:指日月运行。 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公车特征(之):公车特地征召(他)。公车,汉 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 再迁:两次升迁。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 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 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官府特地召请(张衡) 任命他为郎中,后两次升迁做太史令。
阅读课文,检查预习
•句 读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 怪其无征。 3.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阅读课文,检查预习
• 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 永元中 阳嘉元年 安帝 永和初 顺帝 永和四年
学习第一段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 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南 朝 范 晔
后 汉 书 张 衡 传
·
·
课文学习目标
①总结学习过的历史传记文章的分类与特点。
②了解作者的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张衡在
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③运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文言现象。
④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上起黄 帝,下迄汉武帝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 《汉书》 东汉,班固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如《苏武传》。 《后汉书》 南朝宋人,范晔 ,纪传体,断代史, 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如《张衡传》。 《三国志》 西晋,陈寿,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
1、举孝廉不行
课 堂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 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2、连辟公府不就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3、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4、累召不应 ——召见,召聘

测 3
5、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指官职调动 6、再迁为太史令
(顺帝)阳嘉元年,( 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 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 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 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 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 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都柱:粗大的铜柱。都,大。 傍:通“旁”,周围,旁边。 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关,枢 纽、关键。发,拨动。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 道,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 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 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 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 得没有一点缝隙。
历史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 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 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 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 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 色彩。
传记的种类: 自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张衡传》属于评传。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 又评价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 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 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乘便进入京城洛阳,在 太学学习,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
• [儒学六经] • 即《诗》、《书》、《礼》、《易》、《乐 》、《春秋》的学说。
• 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 乐:乐经;春秋:泛指历史书籍,也有人认 为是《春秋》
• • • • • • • • 南阳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下文“观太学”的“观”也是“游”的意思。 三辅: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京师:指洛阳。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了解传主
张衡(78——139)东汉著名 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 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 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 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 树。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 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 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 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 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 动仪。文学作品《二京赋》, 《四愁诗》
第二自然段小结 本段主要介绍了张
Hale Waihona Puke 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 科学发明 和 理论著作 两部分。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 • • • • 再转复为太史令: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第一次由太 史令转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转任太史令。 不慕当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当世,指权臣大官。 徙:迁升,提拔。 去:离开。还:官复原职。
第一段内容小结:
这一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记述了张衡的学业、品德 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 衡的姓名、籍贯。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 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说明他注重后天的社会实践、学习。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 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 才能“通五经,贯六艺”。 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 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 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 行”“不就”“ 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7、再转复为太史令
——指官职调动、转任
8、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研讨第二部分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
• • • • 以精铜铸成:以,用,介词。 员径:即圆径。员,通“圆”。 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介宾后置/状语后置。以,介词,用。
记里鼓车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 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 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 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 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指南车
人民至今还在怀念着他,一九五五年全国发行 过纪念邮票。一九五六年南阳重修他的坟墓和读书 台,郭沫若曾在他的纪念碑上题道:“如此全面发 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学识渊博 求学经历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治学的态度:严谨、谦虚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为人的品行:质朴、超逸、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研讨第二部分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 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 《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 乃:于是,就。 • 研核:研究考验。 • 妙尽璇机之正: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 璇机,玉饰的测天仪器。也写作“ 璇玑”。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 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 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 述十分详尽明白。
张衡故居与张衡墓庐
走进课文文本探究
台北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地动仪
请听范读, 注意字音与句读
阅读课文,检查预习
•字音
属( zhǔ)文 逾侈( chǐ ) 璇(xuán )机 中有都( dū )柱 蟾蜍(chán chú) 乞骸( hái )骨 连辟 ( bì ) 邓骘( zhì) 算罔论( wǎng ) 傍(páng)行八道 帷幄( wéi wò )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 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 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 典所记,未之有也。
寻其方面:方面,方向。 乃:于是,就。 验之以事:用事实来检验。 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 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这件事。宾语前置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