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戒没做到是两重罪

合集下载

邪淫的定义

邪淫的定义

邪淫的定义邪淫是什么意思(一)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

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

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

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

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

若到三道,是得淫罪。

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

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

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

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

对优婆塞来说,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为邪淫。

有关邪淫在戒律上,有详细的规定。

本经在这里仅讲了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优婆夷可参照领会,同样适用。

若在“非时”[制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日期及时间],“非处”[指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处所及“三道”],“非女”[指除女性以外的,各种不同性征的人,畜之类],“处女”[未婚女],“他妇”[有夫之妇],“属自身”[在自身行淫]等情况下行淫的,均为邪淫。

邪淫罪,只有东,西,南三大洲有,北郁单越洲则无邪淫罪。

若对畜生{女},对已经坏烂的[女尸],对众多[女性],对狱中的[女犯],趁人之危,对逃亡的女性,对师长的妻子,对出家尼众等亲近,作非梵行的,名为邪淫。

已经出家的人,虽已无所系属,但对自己的亲属,王属等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在恶世时,乱世时,暴君出世时,怖畏时刻,若强令自己的妻妾剃发出家,当出家后,仍同她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若在“三道”[指:口道,小便道,及大便道]作非梵行的,得淫罪[有关“三道”,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得不同轻罪或重罪。

此处从略]。

在道路边,塔庙边,祠寺边,大众集会之处,若自身,若与他人在上述等地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古曲《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作者费唐臣)原文全文

古曲《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作者费唐臣)原文全文

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费唐臣[元代]第一折(王安石上,开)助役青苗法令行,坐看足食更强兵。

嗷嗷朝野多非己。

独仗君王自圣明。

下官姓王名安石,字介甫,金陵人氏。

自幼讲明儒术,涉猎子史,叨举进士。

蒙圣人抬举,官做到丞相之职。

小官既蒙知遇,知无不言。

言无不用。

近见西北二边用兵,财用匮乏。

我有一策,要行青苗助役于民间。

在朝诸官,多言不便,独翰林学士苏轼,十分与我不合。

昨日上疏,说我奸邪,蠹政害民。

我欲报复,况主上素重其才,难以轻去。

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诺吟咏。

我已着御史李定等,劾他赋诗讪谤,必致主上震怒,置之死地,亦何难哉。

计谋已定,且试看如何。

(驾上引一行人,云)勤政楼头夜末央,五更殿陛有轻霜。

欲教四海隆仁化,侧席从容纳谏章。

某宋帝是也。

自我祖公公太祖皇帝,陈桥推戴,奄有四海,传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以至朕躬。

幸喜天下治平,独西北二边未宁,几欲用兵,又恐财用匮乏,馈饷不继。

昨日宰相王安石,志欲富国强兵,意与朕合。

立青苗助役之法,十分有见。

但百官多喜因循,以为不便。

翰林学士苏轼,尤深诋毁。

朕欲加罪,怜惜其才。

近闻又生怨谤,妄斥朝廷,未知真伪。

左右,唤御史台官来,朕问取则。

(左右云)御史台官安在?圣上宣唤。

(扮李定上,云)某御史李定是也。

自出身以来,深蒙时相王荆公抬举,见任御史之职。

近因新法未行,翰林学士苏轼与荆公言论不合,令某劾其平日所为诗章有干政化者,具为一疏,劾其谤讪,本已写定了。

如今圣上又来宣唤,须索走一遭去。

(做到科)(拜跪云)陛下宣小臣何用?(驾云)近闻学士苏轼,托诗毁谤,言官何不论劾?(李云)臣已具本,正欲投进。

(递本科)(驾云)你说一遍朕听。

(李跪云)御史李定等言:今有翰林学士苏轼,章句腐儒,骤登清要。

志大言浮,离经畔道。

论新法而短毁时相,托吟咏而谤讪朝廷。

实有无君之罪,难逭欺上之诛。

且如《题古桧》云:"根到九泉无屈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陛下发钱本以业贫民,轼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居士犯戒怎么办

居士犯戒怎么办

居士犯戒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在家居士守持的“五戒”,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要真正做好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

因此,为慎重起见,在家居士在受戒时可以分受,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的,犯戒主要是指犯轻戒;而破戒则是犯重戒,比如杀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体。

就象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再要将它修补起来就很困难,若只是沾染了污点,清洗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所以,犯了轻戒可以通过忏悔来弥补过失,一旦犯了重戒,戒体就失去了。

忏悔是弥补犯戒的方法,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五戒大意(摘抄版)

五戒大意(摘抄版)

五戒大意(摘抄版)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第一条是不杀生。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第二条是不偷盗。

“既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

”凡是我们得到的东西,自己好好想想,我应不应该得到,这就是“义”。

不是给我们的,我们绝对不能取。

譬如说是给你办公用的,不是给你私人写信用的。

可见得盗戒非常的细微。

以公济私,往往做了不知道。

克人益己,刻薄别人,厚待自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这都是盗。

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全是偷盗,如设义学,误人子弟,这是大盗贼。

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犯了盗戒。

凡见急难。

漠不速救。

缓慢浮游。

或致误事。

但取塞责了事。

糜费他人钱财。

於自心中。

不关紧要。

如斯之类。

皆名偷盗。

第三条是不邪淫。

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

因为三皈五戒是为在家二众所受的,因此对於夫妇并不禁止。

夫妇之外的是邪淫,决定禁止,这个罪非常之重。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

】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六祖开悟的时候也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

真正修行人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修。

我这个念头是正是邪,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确又容易的修学方法,念头一起,立刻把它转变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好,这个功德是无比的殊胜。

只要念头起来,第二念就转成阿弥陀佛,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真正精进之人。

所以烦恼习气重的,一定要讲求对治的方法。

譬如我们杀生的习气重,我们一定要修慈悲心,要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我们要有智慧面面顾到。

第四条是不妄语。

【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

】不妄语里面实在是包括了十善业道里面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

陈独秀的国民党四字经让蒋介石暴跳如雷

陈独秀的国民党四字经让蒋介石暴跳如雷

陈独秀的国民党四字经让蒋介石暴跳如雷2010-11-01 09:57:0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闻热线:1932年10月15日,上海岳州路永兴里11号,处于半隐居状态且卧病在床的陈独秀被警方捕获,是叛徒谢少珊供出了他的住址。

早在1927年7月,这位书生意气十足的总书记即因屡犯“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被自己的同志炒了鱿鱼,两年后,又由于托派问题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

现在身陷国民党的囹圄,以“危害民国”的重罪遭起诉,尴尬人遇尴尬事,真算得上是当年中国政坛的头号荒诞剧。

第二天,《世界日报》找准这个新闻噱头,刊登了一幅漫画:主人公是饱尝皮肉之苦的陈独秀——共产党一拳将他击伤,国民党又冲上去追加两拳,把他揍得像滴溜溜的陀螺一样天旋地转。

被鲁迅嘲为“焦大”陈独秀落入罗网,生死莫测,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当世不少头面人物,他们纷纷声援,设法营救。

酷爱和平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拍了份越洋电报给蒋介石,称赞陈独秀是东方的文曲星,人才难得,请勿以政见歧异而加害。

大哲学家罗素、杜威也陈词灼热,以惜才之心恳请国民党当局审慎从事,优容知识界精英。

至于国民党高层,一些资深元老更是为陈奔走呼吁。

《申报》以头版头条刊出蔡元培、宋庆龄、柳亚子、杨杏佛、林语堂、潘光旦、朱少屏等人合署的《快邮代电》。

傅斯年发表《陈独秀案》一文,作出持平之论:“政府以其担负执法及维持社会秩序之责任,决无随便放人之理,同时国民党决无在今日一切反动势力大膨胀中杀这个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之理!”蒋梦麟、刘复、周作人、陶履恭、钱玄同、沈兼士等12人致电张静江、陈果夫,为陈独秀说情。

胡适、翁文灏、罗文干、柏烈武等人致电蒋介石,为陈缓颊。

另有若干人尝试寻求法律解决的途径,竭力保陈性命。

当然,陈独秀蹲大狱之后,外界也有一些异样的声音,最典型的是鲁迅以何干之的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面发表杂文《言论自由的界限》,嘲骂新月社诸君子是《红楼梦》中的焦大。

五逆十恶罪都是什么?

五逆十恶罪都是什么?

五逆所谓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若犯其中之一,即堕无间地狱。

又: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

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

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

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

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

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

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

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

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十恶“十恶”,又称“十恶业”。

在佛学里,“十恶业”是招致各种“苦报”、“恶报”的十种最根本的恶业,简称“十恶”。

“十恶”中,身恶有三种。

一是杀人夺命,二是不与而取,包括盗窃、抢窃,三是邪淫,指于家室之外发生两性关系,这三种都是行为,故称为“身恶”。

“口恶”有四种,一是妄言,包括狂妄语、虚浮语、欺骗语等;二是两舌,即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造谣中伤等;三是恶口,指恶言恶语、粗暴语、出口伤人之语等;四是绮语,指脏话、杂秽语、粗话等。

由于这四种都是出自口的语言行为,故称为“口恶”。

“意恶”有三种,一是贪欲,指贪财、贪色、贪名、贪图享受等各种贪欲;二是嗔恚(读音:hui),指的是憎恶、愠怒、仇恨和记恨等;三是邪见,指不信佛法,不信因果,并宣扬之。

所谓“八邪”、指的是,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

以上十恶八邪,是凡夫常犯的恶业;其中每一样发出来都可种下恶因,也都必将招致苦报。

对人对己、对社会对众生,都是有害无利的。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B.“何以御之”,宾语前置句,与“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文言句式相同。
C.“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不同。
D.“于是但鸣鼓戒众”与“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两句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破五戒的过患

破五戒的过患

五戒的破、犯因缘参考《佛学基本知识》、《走向解脱(在家篇)》、《戒律学纲要》,集其要略而述。

一、基本知识1、五戒是杀生戒、不与取(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前四为性戒、根本戒,后一为遮戒。

2、破戒与犯戒的区别:破戒是严重违犯根本戒,毁坏、失去戒体,并无法通过忏悔来恢复;犯戒是违犯根本戒或遮戒,损伤戒体,但可以通过忏悔来恢复。

犯戒不一定破戒,破戒必定犯戒。

遮戒有犯无破。

3、对四根本戒来说,若同时具足特定的对境、想、发心、方便(手段)、究竟(完成)这五个犯缘,则获根本罪;若五个犯缘不全,或者其中某个犯缘不完全相应,则获支分罪。

发心指故意,是希望自己将要采取的行为造成某种后果,而不仅仅是认识到该行为可能造成某种后果。

若发心一项完全不相应,如痴心狂乱(故意选择的结果除外,如故意饮酒,目的就是使自己神志不清而乱来)、遭人以利害更大之事要挟等,无犯。

五戒有“开缘”,其实是由于不具备具足犯和支分犯的条件,而非存在可以通融、犯之无妨的例外,这点很重要。

4、未受五戒者和已破五戒戒体者,无所谓破犯五戒。

二、杀生戒的破犯因缘犯戒的成立:对境:众生。

想:认为或怀疑对方是众生,包括误认非众生为众生(如将稻草人当作真人)、误认此类众生为彼类众生(如将人当作猴子)的情况。

发心:杀心,想要对方死亡,伤害对方身体的发心属其支分。

若从方便到究竟之间,此心相续不断,则是圆满的发心;若其间生起遮止、后悔的心,则是不圆满的发心,下同。

方便:自己行动或指使他人,包括攻击、下毒、设计、劝诱、提供条件(如武器)等。

究竟:对方因此死亡。

若在对方死亡前,自己先死亡,则不成究竟。

破戒的成立:1、对方是人。

2、认为对方是人。

3、有杀心。

4、兴方便。

5、对方因此死亡。

三、不与取(偷盗)戒的破犯因缘犯戒的成立:对境:财物,被他人所持有(如衣服、珠宝等有价之物)或守护(如舍利、儿童等不可计价之物),且此人对其财物有执着心。

若此人对其财物无权有执,如票价应是5元,对方强索10元,拒之无犯;若此人对其财物有权无执,取之者支分犯;若取他人财物时,彼人因尚未意识到自己拥有被取财物而无执,取之者支分犯,当彼人意识到时,若产生执着,取之者具足犯。

童蒙止观(小止观)

童蒙止观(小止观)

童蒙止观(小止观).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目录(一)小止观序(二)修习上观坐禅法要(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卷上1、具缘第一2、诃欲第二3、弃盖第三4、调和第四5、方便行第五6、正修行第六卷下7、善根发第七 8、觉知魔事第八 9、治病第九 10、证果第十(一)小止观序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

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

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

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

今《六妙门》是。

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大师为俗兄陈鍼出。

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

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

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

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

大苏妙悟,悟止观也。

三昧所修,修止观也。

纵辩而说,说止观也。

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

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

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

奈何叔世寡薄,驰走声利。

或胶固于名相,或混淆于暗证,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书命工镂板,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况有修、有证者?则其利尚可量耶。

予因对校,乃为序云。

时绍圣二年仲秋朔,余杭郡释元照序卷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

二十九种情况不能出家——十三重难

二十九种情况不能出家——十三重难

今天不讲故事,我们说说佛。

有一个问题是戒嗔被问了很多次的,那就是如何出家,在佛教里有二十九种情况不能出家。

分别叫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
任何符合这两种情况的人,都不适合或不许出家,不过也有所区别,那就是十三重难,是不能出家,而十六轻遮改过后可以出家。

今天先说说十三重难
一、坏内外道:怀着破坏佛教的目的来的外教;
二、破他梵行:与守净戒人行淫者;
三、贼心入道:偷听说戒者;
四、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
五、黄门:性机能不正常的人;
六、畜生变为人形者;
七、非人变为人形者;
八、犯边罪:曾经受戒,但是又犯大戒者;
九、弑父;
十、弑母;
十一、弑阿罗汉;
十二、破和合僧;很挺长故事典故,大概意思就是破坏比丘修行。

十三、出佛身血。

典故是提婆达多用石头扔佛,结果砸伤了佛的脚趾。

虽然说十三重难只要符合一条就不能出家,但是还是有一些人成功的破格出家了,比如第六条说畜生变为人的是不能出家的,但是猪八戒属于这种情况,他出家了;而第七条中说非人变为人形者不能出家,也就是说妖精是不能出家的,孙悟空是猴子,也不符合要求,最后也破格出家了。

怕破戒不敢受持五戒,只受其中几条,是否如法?

怕破戒不敢受持五戒,只受其中几条,是否如法?

怕破戒不敢受持五戒,只受其中几条,是否如法?问题:阿弥陀佛!本人学佛多年,已经皈依,但是怕破戒就一直不敢受五戒,在家里也能坚持五戒里的几个戒,但不知是否如法?明月法师:关于受持五戒,很多人因为害怕受戒后会犯戒而不敢去受戒。

其实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根本。

五戒并不是束缚,而是保护自己,保障别人根本原则。

为什么我们说五戒是保护自己保障别人的根本原则呢?我们不妨去看看监狱里的犯人,哪一个不是犯了五戒,杀人、偷盗、强奸、诈骗等等,这就是五戒的杀盗淫妄。

因为犯戒侵犯了别人从而自己也失去了自由。

所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有戒律,这些都是对自己对大众最根本的保障。

我们怕约束而不敢受戒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心态,难道你不知道杀人要偿命你就可以草菅人命吗?同样你说你不受戒,你就可以侵犯别人吗?你没有受戒你去作恶就能逃出因果吗?很显然是不会,我们网络语不都经常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啊;,可以看出受戒不是约束而是一种保护。

再者五戒是有轻罪、中罪和重罪之分的。

重罪都是侵犯国家法律的,例如杀人、放火、强奸、拐卖等等,都是大奸大恶之人才会做的,我们一般人都不会去犯的。

而轻罪、中罪都是可以忏悔的,犹如衣服脏了要用水洗,我们犯了小的罪过也需要忏悔,受了戒也就有了忏悔法,不;;受戒,不忏悔就犹如衣服脏了而不去洗;;。

关于五戒的戒相轻重之罪,大家也可以看我所讲的《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有的人说五戒里面有的我可以受持,但是有的我不能受持,可不可以只受持其中几条呢?这个佛陀很慈悲,在《优婆塞戒经》卷三:「尔时,智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如来正觉说优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

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名优婆塞。

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

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

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

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宋长干寺沙门释法显集出说法章大德尼僧听。

冬时一月过少一夜。

余有一夜三月在。

老死至近。

佛法欲灭。

第二教戒章诸大德。

为得道故。

一心勤精进。

所以者何。

诸佛一心勤精进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况余善道法。

第三会坐章未受具足者已出。

僧今和合。

先作何事(一人答布萨说波罗提木叉)诸大德。

不来诸比丘尼。

说欲及清净。

第四供养章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我今欲说戒僧当一心听乃至小罪中心应大怖畏有罪一心悔后更莫复犯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佛口说教诫善者能信受是人马调顺能破烦恼军若不受教敕亦不爱乐戒是人马不调没在烦恼军若人守护戒如牦牛爱尾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日夜常精进求实智慧故是人佛法中能得清净命第五和众章大德尼僧听。

今十五日布萨说波罗提木叉。

若僧时到僧忍听。

僧一心作布萨说波罗提木叉。

如是白。

第六净众章诸大德。

今共作布萨说波罗提木叉。

僧一心善听。

有罪者发露。

无罪者默然。

默然故。

当知诸大德清净。

如一一比丘尼问答。

是比丘尼众中三唱亦如是。

若有比丘尼。

如是比丘尼众中第三唱。

忆有罪不发露。

得故妄语罪。

诸大德。

故妄语罪。

佛说遮道法。

比丘尼于此中欲求清净。

忆有罪应发露。

发露则安隐。

不发露罪益深。

诸大德。

已说波罗提木叉序。

今问诸大德。

是中清净不。

第二第三亦如是问。

是中清净不。

诸大德。

是中清净。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

是八波罗夷法。

半月半月波罗提木叉中说。

若比丘尼。

同入比丘尼学法。

不舍戒戒羸不出。

行淫法乃至共畜生。

是比丘尼犯波罗夷。

不应共住。

若比丘尼。

若聚落若空地。

不与取。

名盗物。

如不与物取故。

若王若王等。

若捉若杀。

若缚若摈。

若输金罪。

若言。

汝小儿汝贼汝痴。

如是相。

不与物取。

是比丘尼犯波罗夷。

不应共住。

若比丘尼。

第17课学习笔记

第17课学习笔记

第17课学习笔记1、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2、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对三宝有信心。

第二、对众生起悲心。

第三、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

法本P313第二段3、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4、不一定。

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戒牒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法本P313第二段5、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6、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法本P314第三段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键差别在哪里?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

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

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法本P314第四段8、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9、不一定。

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在大乘学处中,断除了损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后,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首位,利益众生是最关键的问题。

法本P315第二段10、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11、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对众生和自己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

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重罪

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重罪

『初發心菩薩的八根本重罪』白話翻譯法正智发表于 2008-1-11 12:37:00復次善男子。

初發心菩薩趣向大乘。

有八根本罪犯波羅夷。

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

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

亦失大乘境界之樂。

久在生死離善知識。

何等為八。

初發心菩薩修習大乘佛法,有八種根本性的錯誤會使以前所修積的所有善根付之一炬,導致墮落到三惡道,遠離人天等善道因緣,也會喪失大乘的境界,生死輪迴,遠離明師。

是那八種呢?謂彼菩薩宿業因緣生五濁世。

有餘善根近善知識。

歸趣甚深大乘之法。

發無上心智慧微淺。

是初發心菩薩。

又從他聞甚深空法讀誦受持。

復於少智愚癡人前讀誦解說。

餘人聞已驚疑怖畏。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生退沒樂聲聞乘。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一根本重罪。

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

墮於惡趣離安隱處。

失人天樂及以大乘境界之樂。

壞菩提心。

是故菩薩。

宜應先知眾生善根及了彼心。

隨其所堪次第說法。

如入大海漸漸至深。

善男子。

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隨其所應以種種形現生其土。

而為說法令生慚愧。

於所犯罪發露懺悔。

不墮惡趣增進善根。

長養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

初發心菩薩由於宿世的因緣轉生在五濁惡世,並有善根使其親近明師,志向大乘甚深妙法。

雖發菩提心,但是智慧淺薄,就是初發心菩薩。

其人聽聞甚深空法,讀誦受持,並且於智慧淺薄之人前讀誦解說。

聽到的人驚異恐懼,對菩提道起了退卻之心,轉而以聲聞乘為志向。

這是初發心菩薩的第一根本重罪。

從前所修積的一切善根都化為烏有,墮落到三惡道,遠離人天善道。

失去大乘境界之歡樂,破壞菩提心。

所以應該先知道眾生善根及其心意。

隨其所能承受的次第說法。

就像潛入大海一樣,要逐漸深入。

(這一條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也曾講到,不分對像談論大乘甚深佛法,聽與說者俱獲大罪。

講說佛法要看對像如何,他的目的志向何在,想人天法,我們就隨順開導其人天中最殊勝的方法。

想求聲聞辟支佛乘,就幫助其成就聲聞乘,志向大乘,就為其解說大乘經典。

然後等其善根成熟再逐漸深入,萬不可一刀切,以一種方便法門為手段。

得戒三要素称法名听懂开示

得戒三要素称法名听懂开示

得戒三要素称法名听懂开示
摘要:
1.得戒三要素的概念
2.得戒三要素的内容
3.如何达到得戒三要素
4.得戒三要素的意义
正文:
得戒三要素,又称为戒体三要素,是佛教中对于受持戒律的基本要求。

这三个要素分别是:称法名、听懂开示、得戒。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三个要素。

首先,称法名,指的是在受持戒律时,需要明确自己所受持的戒律名称。

例如,受持五戒时,需要明确自己所受持的是五戒,而不是其他戒律。

明确戒律名称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守持戒律。

其次,听懂开示,是指在受持戒律前,需要对戒律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这包括了解戒律的来源、意义、戒律的条文及具体要求等。

这样,我们在守持戒律时,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得戒,是指在明了戒律内容并自愿受持戒律后,才能真正得到戒体。

得戒是受持戒律的关键,只有真正得到戒体,才能在日常修行中更好地守持戒律,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得戒三要素是佛教中受持戒律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戒经白话文

中戒经白话文

中戒经白话文轩辕黄帝叩头行礼,问赤松子说:“朕见到众多百姓禀受的生命何等的不均匀!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有的命长,有的命短,有的突遭枷锁牢狱之灾,有的久病缠身,有的没有病却突然死亡,有的长寿且有福气,如此的不均等,请先生为朕辨明是何原因。

”赤松子说:“众人孤孤单单,各人顶着一颗天上的星宿,星宿有大有小,分别主宰人的身体,决定其长短盛衰,贫富死生。

做善事的人,善气包裹着他,福禄恩惠跟随着他,众多邪恶离开他,神灵卫护他,人们都尊敬他,他就远离了祸害。

做恶习事的人,凶气笼罩着他,灾祸跟随着他,祥和吉庆避开他,恶星高照着他,人们都厌恶他,衰败忧患之事一齐集中到他身上。

人每天用心行事,做了邪恶的事,暗中触犯了天地禁忌,受到罪谪谴责的错事积累起来,不止一件。

朝夕做恶事的人,人的司命之神回奏天上星辰,就会夺去他的寿数,天上的阳气离开他身边,地上的阴气附著他身上,所以说他已衰老了。

”黄帝又问说:“人一生的寿命应当是多少岁?”赤松子回答说:“人从落地出生,上天赐给的寿命是四万三千八百天,总共为一百二十岁,一年由一个岁星掌管,所以人禀受的寿命都应为一百二十岁,因为犯了天地的禁忌,被夺算纪,才会(提前)命终。

”黄帝又问:“有的胎死母腹,有的孩子几岁就死,他们什么也没做过,犯了什么禁忌呢?”赤松子回答说:“这是祖宗的罪过,殃及子孙。

自古以来的英哲贤人,在《佩经》中留下了教化,都劝告人作善事,使人了解诸多恶行,这样才能万古流芳,子孙有福。

人生在天地之中,禀承阴阳二气。

皇天虽至高至尊,其作用却表现在地下;后地虽低插,其作用的表现却在天上;天不说话,而四季照样运行;地不说话,而万物照样生长。

人在其中,随心所欲,凡人的动静呼吸,天地皆知,所以说天有四知。

人不说回报天地之恩,而说话埋怨天地。

天生众民,用天地代表父母,用日月代表眼睛,用星辰代表人体九窍,风吹动火力为暖气,寿命终结时,全都归还大地。

天上的三台、北辰、司录差使太一神君持符在头上,察到谁有罪,就夺他的算纪:如果夺算一年,头上的星辰就无光,这个人将会坎坷多事;如果夺算十年,星辰渐渐变得破缺,这个人将会遭灾衰败得疾病;如果夺算二十年,星陨落光消失,这个人病重垂危,或遭弄狱之灾;如果夺算三十年,星游移流散,这个人就会死去;如果时运离去,算纪终了,没活到自然的寿数,就会殃及后代子孙,子孙承传的祸害没完没了,就会遭灭门之灾。

水浒传1--60回复习作业

水浒传1--60回复习作业

1-15回补全回目。

1、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2、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3、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4、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二、根据回目,概括章节内容。

1、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2、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文段一:(一)洪教头"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

柴进叫道:"。

且住。

"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

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

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

"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

林冲想道:"柴欠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

"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拢草寻蛇势。

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

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

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

众人一齐大笑。

洪教头那里挣侧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

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1、上文选自《水浒传》第九回,原文回目是:柴进门招天下客,。

2、这段文字在人物的性格化方面颇为精彩,请就选文中描写的人物就动作和语言举例并分析。

答:写,用“”的语言(动作)表现了。

文段二:(二)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起一天大雪来。

…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再说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得叫苦。

......那两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救常没众生』。

不是慢慢的救,急救!急是立刻就救,而且是彻底圆满的救护,这
就难得。

我们从三恶道,佛拉一把,把我们还拉到人天,这很幸运不落三恶道,这对我们是
很大的救护。

彻不彻底?不彻底。

为什么不彻底?还得轮回。

佛这个法门一下把我们拉到西
方极乐世界,把我们交给阿弥陀佛,永远不退转,永远不堕落,永远不再搞轮回,一生当中
圆满成就佛道。

所以这个救是彻底救,这个救叫究竟救,急救。

"常没众生"就是指我们。

没是什么?是堕落在三恶道。

我们的心充满了贪瞋痴慢,身语
意天天都在造罪业,如果遇不到这个法门,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死了以后到哪去?决定堕三
恶道。

为什么?人天两道的标准是五戒十善,我们想想做到了没有?五戒十善确实做不到。

受了五戒、菩萨戒,那叫名字受戒,做到没有?没做到。

没有做到又要加重一个罪,加了破戒。

你没有去受戒,做不到你只有一重罪,受了戒做不到是两重罪。

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去受戒,我听了都是有点害怕,为什么?怕自己的罪不够重,还要加一重罪,这确实是如此。


以这个受戒不是面子问题,不是好看,这个东西它会起点作用。

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道这个事实,我们确实遇不到这个法门真的会堕落,细心去想一想确确实实会堕落。

还有一点自己也能够勘验的出来。

晚上睡觉会作梦,想想看我每天晚上作梦,是做的恶
梦还是做的美梦?如果常常做恶梦,这就与三恶道相应;你天天梦到圣人、梦到佛菩萨,那
可以说是你人天两道有分,你不会堕三途。

你看我们孔老夫子,读《论语》,孔老夫子作梦
都梦见周公,世间大圣人!可见他的心都在圣贤,尊重圣贤、敬仰圣贤,连作梦都常常梦到。

我们念佛的人常常梦见佛菩萨,这是好梦,这是相应的。

还要是梦些很乱的、很不好的境界,这就证明我们的功夫不得力,也证明了将来这一口气不来的时候,三恶道的机会很多,非常
可怕!所以大家要认真的修学。

怎么个修法?就是平常什么事情都放下,都不要去想。

像孔老夫子一样,孔老夫子想周公,我们想阿弥陀佛。

我们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每天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知道。

何况这经上我们已经念了不少句,同样的句子意思多次发现,那就是说这个句子非常非常重要。

佛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十法界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自己的心想变现出来的。


们心里面想佛就变现佛的法界,我们想菩萨就变菩萨法界,我们想贪瞋痴就变三恶道的法界。

这个事情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阎罗王主宰的,与诸佛菩萨也不相干,怎么变现出来的?
自作自受,这不能怪别人,一定要晓得这真实的道理。

这常没众生,佛在此地给我们说了四个字『妄爱迷心』。

这个"心"是贯穿上面三个字,
分开来讲是妄心、爱心、迷心,你只要有这三个心,三恶道决定去了。

这三个心有一个就去了,不要说三个都有。

我们现在不但三个都有,而且还很多,不少!这就是常没的原因,这
就是『漂流六道』的原理。

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你有这三个心,你有妄心、你有
爱心、你有迷心。

这个爱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七情五欲统统是爱。

喜欢,你爱他;不喜欢,你爱远离他,所以还是爱。

所以这用一个字来代表,这很重的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