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

合集下载

历史的记录:漫谈旧报纸

历史的记录:漫谈旧报纸
台 史 话
口 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李 烨

要 报纸是对历史的直接记录者, 其文献价值在 于它承载着记 时全 国各地派驻京的进奏官人数达 1 5 0人 , 负责搜集朝廷各种信息 录历史的使命 , 本文论述 了报纸的概念 , 报纸的文献价值 、 传给太守 , 属上都进奏 院统一领导 , 发报前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审

中国 报纸 源流
1 . 古代报纸——“ 官报独 占” 。我 国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唐代 , 名 读者深感兴趣 。 《 京报》 虽为北京 民间报馆经营, 但辐射范 围广泛 , 几 叫“ 邸报” 。 “ 邸报” 属于官报 , 是封建宫廷用以发布皇上谕 旨, 臣僚 的 乎流布全 国。其传播途径主要依靠驿站向四外传播 。 奏议等官方的文书与政’ 冶消息的报纸。 在古代文献中“ 邸报” 也被称 唐宋以来 , 尽管不 同时期对报的叫法各异 , 各报之间也确实有
尽管有时它对历史上本来 面貌的反映不尽客观 , 甚至曾出现过扭曲 员和士大夫想知道而无从了解 的信息 , 然而 , 小报虽然是一种 比封
及至颠倒黑白, 但它的主流 , 反映的仍然是历史的原貌。况且 , 那些 建官报更具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 , 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建统 主观脱离现实 的新闻 , 往往是在特定 的历史背景下 出现 的, 冈而又 治 阶级 服 务 的范 畴 , 是“ 邸报 ” 的一种 补 充 。 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历史的面貌 , 同样具有史学价值。报纸是新 闻 就有同一时期 的书籍无能 比拟 的特性 。

为邸钞 、 钞报 、 朝报 、 杂报、 状报或京报。唐玄宗开元年间的《 开元杂
些区别 , 但 内容大多为皇帝谕 旨、 政府法令 、 臣僚奏折和管理任免
报》 , 就是一种 “ 邸报” , 是我 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 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 等有关国家统治的信息 ,都相 当于封建王朝 的机关报或 内部通报 , 报纸 。《 开元杂报》 内容除刊刻皇帝起居注外, 还载有诏令 、 奏折 、 叙 宋代虽有小报 , 明清也有 民间经营的《 京报》 , 但其主要是 内容还是 任、 谒见 、 朝觐 、 赏罚等 。 宋朝的“ 邸报” 也是南百家奏官负责转发。 当 上谕 、 奏章 、 官僚任免那一套 , 与官方的“ 邸报 ” 大 同小异 。 所以, 对这 到了殿帅府太尉职事 。正所谓 : 不拘贵贱齐云社 , 一味模棱天下圆。 教孩子学学好 , 可他一个破落户 , 又没德行 , 要安置家 巾, 孩子们都 抬举高俅毡气力 , 全凭手脚会 当权。 得跟他学坏 பைடு நூலகம் 若不留他 , 又怕驳了柳世权 的面子。’ 因此暂且安置家

【中国古代报刊为什么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

【中国古代报刊为什么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

中国古代报刊为什么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报刊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先后诞生了邸报、小报和京报等类型。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报刊并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而是一步步走向了消亡、最后惨遭淘汰的地步。

关键词:报刊封建专制演变信息文化大众传播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报刊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先后诞生了邸报、小报和京报等类型。

然而,中国古代的报刊起源甚早,但发展缓慢,到了近代仍处在很低的发展水平。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报刊并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而是一步步走向了消亡、最后惨遭淘汰的地步。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悠久,内容的丰富,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开元杂报,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

唐代两份“敦煌进奏院状”,距今 1 2 0 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北宋末年出现的印刷报纸,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宋代小报可以说是民营报纸,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表达民意的内容。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由朝廷邸报派生出来的民营印刷发行的《京报》,《京报》与邸报比较是一大进步,它把千年以来只在官吏中内部发行的邸报“参考消息”,演变成了具有商品特征的大众传播工具,扩大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是明清时期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一大进步。

但是,正如近代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一样,近代报纸也没能在近代中国产生,我国的近代报纸是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而产生的。

马克斯·韦伯说:“印刷在中国古已有之。

但是印刷的文献,即仅为印刷而设计并且仅能通过印刷得到的文献,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见于西方。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3、《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与传教士报
刊活动向纵深发展
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 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 办,并任主编 。 ①发展经过: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 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 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 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 。 ②主要内容: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 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 。更名后,宗教内容 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 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 。
布告、露布、 烽燧 烽燧等
榜 珍本、善本
天变、急选报 竹筹、揭帖、 旗报、牌报 提塘小报、京 报、辕门抄
清前中
第二章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传入 和中国民族报业产生
第一节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 一、传教士报刊活动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及传教士早期报刊活动。 ①概说。 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 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 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报 就 是 传 教 士 的 基 本 宣 传 手 段 。
②《上海新报》
上海地区出现的第一张近代中文报纸。 1861年创刊,由出版《北华》的报馆创办。 初为周 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年7月2日改为日刊。同 年12月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失利,停刊。 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 《上》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其刊载的中外新 闻大多选自香港的报刊。创办之初,刊载太平军和清军 的战况,很受时人关注。 该报虽为商业报纸,但历任主编的却都是传教士。第 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 《上》在创刊后十来年里,使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 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

从“邸报”到“京报”——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溯源

从“邸报”到“京报”——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溯源

学术与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从“邸报”到“京报”——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溯源长江日报 贺方程摘要: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型,其新闻传播活动逐渐发展,作为新闻传播重要载体的文字报也在古代中国显露萌芽。

由于当代“报纸”的西化定义,对于古代中国“类报纸”的界定呈现多元化解释,以唐代起源说为学界主流。

自唐之后,报纸逐渐呈现话语权由地方向中央集中,传播范围由官僚向百姓扩散的趋势,这也成为贯穿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古代中国;新闻传播;邸报;京报古代中国作为世界文明中心和发源地,其语言、文字及文艺发展呈现早熟特征且发展迅速,而作为文明的重要交流形式——新闻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

从先秦之际的肇始,到秦汉之际的初成,再到唐宋之际的成熟,以至于明清之际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新闻传播活动和制度的成熟,传统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字报纸也逐渐成型,并且逐步发展成熟,成为古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形式和例证。

一、关于中国古代最早报纸——“邸报”起源的几种说法由于“报纸”是典型的“舶来化”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找寻与之对应的报纸相对困难,难免会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在对古代中国“类报纸”类新闻载体界定上产生歧义。

因此,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文字报的起源问题也呈现多元化的解释。

(1)周代起源说,中外学者皆有持此说者。

日本新闻史学家后藤武男认为“原始新闻纸(即报纸)的发行,中国比罗马还早,就是比着于西历纪元前60年,罗马发行的公报还早。

较此早900余年前的同时,已经有所谓的‘京报’这种新闻纸在刊行”。

这里可以看出,由于近代中日文译介的原因,后藤武男错误地把中国传统的“邸报”称为清代惯用的“京报”,同时他简单地将中国新闻纸与罗马时期的公报相比较,也值得商榷。

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观点曾经得到许多外国学者的支持,例如,日本学者杉村广太郎、美国学者白瑞华都持这种观点[1]。

在找寻支撑论点时,他们多是援引宋代王安石对孔子所编《春秋》的评价。

从三牌楼命案看《京报》的史料价值

从三牌楼命案看《京报》的史料价值

从三牌楼命案看《京报》的史料价值摘要] 在封建社会里言论禁锢,信息闭塞,《京报》是官绅民众获得政府讯息的重要渠道。

由于种种原因,现存《京报》数量不多,也未能获得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内蒙古图书馆藏有十六家报房印制的五千余册《京报》,笔者通过与同时期档案文献对比发现《京报》中留存大量史料。

仅以《京报》中三牌楼命案史料与同时期档案文献进行比对,证明其价值。

[关键词] 京报三牌楼[分类号] G256.1 [文献标识码] B1.三牌楼命案经过三牌楼命案为清光绪年间重大冤案之一,因牵涉多名朝廷要员而倍受社会关注。

光绪三年十二月初十在江宁三牌楼竹园附近发现一具身带多处刀伤的无名男尸,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命令时任总办营务处的洪汝奎彻查此案,洪汝奎命令时任缉捕委员候补参将的胡金传查案。

胡金传很快查访到一名人证方小庚,经其指认三名犯罪嫌疑人僧绍宗、曲学如、张克友。

三人供认因见财起意杀害贩猪商人薛春芳,最终僧绍宗、曲学如枭首示众,张克友割去右耳,刺字褫籍。

四年后,光绪七年闰七月初八,保甲局抓获一名窃贼李大㵯,其供述周五、沈鲍洪杀害其表弟朱彪一事,时间地点都与光绪三年三牌楼命案相符。

保甲局候补道员吴邦祺访获真凶周五、沈鲍洪等一干人员,因案情重大,颇有争议,朝廷派麟书、薛允升组成专案组到江宁覆讯,查明周五、沈鲍洪杀害朱彪真相。

最终周五斩立决,沈鲍洪绞立决,胡金传斩立决,洪汝奎、严堃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其余办理会审此案的官员交部议处,沈葆桢因早已病故,免除处分。

案发时尸源不明,线索不足,胡金传是如何迅速破案,冤案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据供述,胡金传因尸身下体受伤,认为是因奸杀人,先是抓获曹春高及妻周氏、僧人弥善,疑因奸杀人,刑讯未果。

弥善供出僧人绍宗行为不端,胡金传遂将注意力转移到绍宗身上。

胡金传先期查访僧绍宗,见其与张克友、曲学如一处吸烟,且曲学如身上有血迹,因而怀疑三人为凶手,但是没有证据怕三人不肯认罪,于是威逼利诱方小庚作证人。

京报之版面分析

京报之版面分析

特点: (1)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稿件框起来,独立
成块,给人一种简洁规整的美感。 (2)采用数量居多,尺寸较小的图片围成一 圈,文章居中的版式设计。 (3)以图衬底,文字与标题置于图片之上, 突出新闻的显著性,产生版面聚焦感。 (4)对核心稿件若干照片的纵向剪裁和横向 排列,在版面上产生一种对列式的关系。
民国时期的《京报》特点:
(1)主打“三多”——新闻多,评论多,副
刊和附刊多,消息灵通,内容丰富。 (2)涉及的内容范围广 。在京报的附刊上, 有戏单、剧评、小说、游戏等内容。 (3)记者笔锋犀利,坚持公平真确。
《新京报》
创办时间:2003年11月11日 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 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 大型城市日报。 《新京报》以“负责报道一 切”为办报理念,以娴熟创 新的专题策划见长,以独立 的立场和客观的报道为基本 准则,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 可读性,追求言论的稳健性 和建设性。具备鲜明的城市 特色,强烈的时代意识,浓 郁的北京风味。
《新京报》版面欣赏

如图,是《新京报》报道的十 七大闭幕的版面。 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新京 报”以及标题采用了大红色, 同时,将副题做出了突出化的 处理,改变我们常用的副题字 体字号和给提示性的红点,并 进行了分类。还因图片中的人 物面向左边,因此将图片具右, 人物面朝版心。使得版面协调、 大气而稳重。

《新京报》的版面设计:
《新京报》是目性日报。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离不开它的版面设计。 设计理念: 倡导简约风格,摒弃繁复的设计方案, 告别浓墨重彩,尽力减少版面上一切的阅读 障碍。以简约细腻的版式设计理念,造就清 新大气、优雅时尚的版面形象。
《新京报》的版面设计
汪康年时期:

试论明清时期的_京报_

试论明清时期的_京报_

【摘要】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

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

《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京报邸报古代报纸一、《京报》创始时期的探究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记载:“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联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

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

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但是,根据俞正燮《葵巳存稿》的记载:“……前于王氏见明时不全《京报》。

有《京报》记载,天启四年傅櫆参内阁中书汪文言,即休宁县犯赃遣戌之库吏汪守泰。

六月。

审确,杖革为民,检《熹宗本纪》不载至。

”另有,在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也提到了“京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报录人见了,道:好了‘好了,新贵人来了’。

正要拥着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孙琳园给预约的电视机构,各电视机构按照各自的需求对信号进行再加工(演播室包装、加片头、片花、配解说等)后呈现给观众。

北京奥运会上,BOB印制了一本涉及各方面细节的近400页的信号制作手册,每个制作团队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差错。

比如每一组慢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使用有奥运标识的切换动画,每一组慢动作的第一个画面必须是超级慢动作镜头;镜头处于运动状态时不得叠加字幕图像系统,一条单条字幕的叠加时间一般不少于3秒钟。

通常的体育赛事公共信号制作可能没有奥运会那样要求严格,但同样会有一定的国家或国际制作标准,制作团队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不能任意为之,要时刻认识到制作的信号并不是仅仅提供给所在的地区甚至所在的国家。

浅论报纸与文化的关系

浅论报纸与文化的关系

浅论报纸与文化的关系作者:赵宁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从报纸是物态的文化、报纸具有意识形态的烙印、报纸是文化的传递者三个方面简要论述报纸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物态文化报纸探讨报纸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进行概念上的界定。

何为文化?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简单来说就是剔除了广义文化中的物质财富的部分。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将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一、报纸是一种物态的文化文化从内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几个层次。

其中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涵盖了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

报纸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自然也包含在物态文化之中。

当然,并不是任何物质都可以称之为物态文化。

评判某一物质是否属于物态文化范畴的标准是该物质是否凝聚、体现、寄托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

从这一标准来看,报纸无疑是符合的。

报纸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需求。

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报纸也呈现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以《京报》为例,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京报》读者甚广,光绪年间曾流行一首竹枝词,反映普通人订阅《京报》的情形:“唯恐人疑不识丁,日来送报壮门庭;月间只费钱三百,时倩亲朋念我听。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早在明清时期,报纸就已融入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而“时倩亲朋念我听”更是直观地表现了清光绪年间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这种超个体性质的“生活方式”是融入了语言与心理结构,因为拥有共同语言与共同民族心理的社会较易形成其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即文化,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本身就得益于传播,尤其是像报纸这样的大众传播。

北京报业的奠基石――《京报》-2019年精选文档

北京报业的奠基石――《京报》-2019年精选文档

北京报业的奠基石――《京报》说起报刊发展史,人们往往想到上海。

其实上海只是新闻报纸的发祥地,真正的历史传统报纸,却源于北京,《京报》就是老北京报业的奠基石。

《京报》源于“邸报”《京报》诞生于清代,由“邸报”、“邸钞”演化而来。

“邸报”最迟在唐代就有了这名词。

“邸”是汉代以后历朝地方政府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其派驻官员为“奏事官”,负责将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章、官员的变迁等方面消息报告给地方。

而其通报的信件就叫“邸报”,因系手抄,故也称“邸钞”、“邸报”,实际就是没有报头的官方“公报”。

最早发现的“邸报”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进奏院状”,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盗买出境,现存英国“不列颠图书馆”。

《京报》称谓始于明末清初,因“邸报”不断被民间传抄流到外省,外地读者首称其为京报。

明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邸报”没有报头,故只能算报纸的前身。

《京报》有明确报头,但因同“邸报”一样没有采访和评论,也没有刊号,新闻界将其定性为现代报纸的雏形。

官办的《京报》清代既有官办“邸报”,又有民办“京报”。

官办“邸报”沿袭明制,由内阁主管(雍正以后由军机处主管),各省在京城设“提塘官”负责抄写“邸报”向本省传送。

对涉及本省的谕旨、各部批复的文书,以“提塘”之名传送,涉及本省地的内容,以“京报”之名传送。

所谓“提塘”和“提塘官”,《历代职官表》卷十二载:“国朝定制,各省设在京提塘官,隶于兵部……凡疏章邮递至者,提塘官恭送通政司,通政史、副史参议校阅,封送内阁。

五日后,以随疏赉到之牒,应致各部院者,授提塘官分投;若有赐于其省之大吏,亦提塘官受而赉至之。

谕旨及奏疏下阅者,许提塘官誊录事日,传示四方,谓之邸钞。

”清代报房发钞程序,《大清会典事例》有明确记载:“每日亲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奏折、有提本……下阁后,谕旨及奏折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提本则发于六科,由六科传钞”。

乾隆年间又规定:“所有在京各衙门钞报,总由公报房发钞”,“各省发递阁钞事件,例应责令提塘办理,以杜讹传私钞泄露之弊。

知识补充:记者及其历史沿革

知识补充:记者及其历史沿革


梁思宁(1916-)梁启超的四女,生于上海
早年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因日军轰炸学校 而失学。1940年投奔新四军,她参加革命工 作数十年,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


梁思礼(1924-)梁启超的五子,也是梁启 超最小的孩子,生于北京。 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56年调入国防部 第五研究院任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他为祖 国从无到有的导弹控制系统事业贡献自己的 才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梁思达(1912-)梁启超的四子,生于日本 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参 与科学院经济所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一 书。

梁思懿(1914-1988)梁启超的三女,主要 从事社会活动。 先后在山东医学院、山东省妇联工作,后调 到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她 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 国际红十字会议。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3.宋代“小报” 初编发者——驻京邸吏——副业


“书肆之家”——“镂版鬻卖”
内探、省探、衙探—— “专以探报此等 事为生”——接近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我国宋朝时,有一种小报。这种小报不 同于唐朝开始发的“邸报”,这种小报专门 刊登由探子们刺探的官场情报,时人把这些 情报称之为新闻。 赵升在其著的《朝野类要》中说,其有所 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忠私小报,率有 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4.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发展
阶段
代表人物: 范长江、邓拓、穆青、子冈、金风、范敬宜等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 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 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 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与韬奋新闻奖合并 为“长江韬奋奖”

南京大学01-06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01-06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真题

2001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理论与业务一:名词解释:(16分)1、绝对性修改2、电视纪录片3、意见领袖4、热媒介二、简答题(24分)1、简述通迅写作的规律。

2、简述你对“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认识。

3、简说你对当前娱乐新闻的看法。

4、扼要述评“报刊的四种理论”。

三、论述题:(30分)1、试述江泽民总书记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贡献。

2、试谈新闻的法律保护与法律限制。

3、试论文化全球化与我国新闻传播的策略。

四、操作题:(30分)1、以“西部大开发”为总的选材范围,择一主题,写作一篇千字以内的新闻评论,评论标题自拟。

2、将下列材料改写为一篇消息(约600字左右),并制作复合式标题。

(文章略)中外新闻事业史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美联社2、约翰弥尔顿3、特写辛迪加4、癸丑报灾5、未晚谈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要说明黄色新闻与煸情主义新闻的区别。

2、简述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3、述《万国公报》业务的变化过程。

4、简述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

三、论述(每题20分,任选2题,共40分)1、请对当今世界大媒介集团兼并、收购现象作一分析。

2、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价值。

3、试论中国历史上以新记《大公报》为代表的民营报纸的经验对当代新闻实践的启示。

文史知识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30分)1、莱布尼茨对二进制算术的研究,曾从中国古代的《》中得到重大启示。

2、五帝的组成有多种说法。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唐尧、虞舜。

3、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或“”。

4、赋比兴中的“赋”是指。

5、《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6、“春秋三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

7、世以《》为通史的开山,《》为断代的初祖。

8、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是《》。

9、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易》、《春秋》。

我国宋明清报纸的演变

我国宋明清报纸的演变
除了翻印京报外,地方报房还刊行了一种报纸,受到当地官绅们的注意,这种报纸叫做“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它们和当地发行的京报相配合,以个体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地方人士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一个大致情况,内容非常多,为了使大家有个清晰的印象,我们在最后对我国古代报纸的状况作一个小结。
京报的发行范围不像官方的邸报,只局限于官府的官员中,而是发自社会各界、甚至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在晚清时期,京报的发行量曾达到1万份左右,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我们知道,邸报的发行是靠提塘从京城、到省城、再到县乡这样一级一级来完成的,而京报则是由各报房雇用的送报人直接送给订户的,在北京的订户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就可以收到前一天的报纸,外地订户最快的两天就可以收到,而边远的省份也能订阅到京报,只不过收到的要慢一些,需要1个月的时间。
(1)邸报
邸报,只是从宋朝开始的,对封建官报的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宋朝的报纸和唐朝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名称,邸报是其中一种。
宋朝建立之初,对唐朝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我们知道,唐朝的进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镇首领建立的,他们各自为政,各进奏院的官员们只负责摘录各自的长官所需要的信息。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质变。宋朝在这些分散的进奏院之上建立了一个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其中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进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明朝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加了社会新闻,比如说,有这样一则史料:
弘治末,随州应山县女子生髭,长三寸余,见于邸报。
与抄发邸报的地方——提塘报房相比,明代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民间报房的产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邸报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非常有限,是许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小报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但是由于小报是私自发行,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的控制。于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明朝开始,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样,从事抄报和送报工作,就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这一现象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比如说,明末有一个叫祁佳彪的御史,在他的日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中国新闻事业史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论文

清代《官报》:从未离开“官”字——清代《官报》与报房研究之拙见中国最早的传统报纸叫《京报》,明末清初时就已经出现,系由历史的“邸报”、“邸钞”演化而来。

“邸”是汉代以后地方政府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负责将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章、官员的变迁等方面消息报告给地方。

其通报的信件称为“邸报”,因系手抄,故也叫“邸钞”、“抄报”,实际就是没有报头的官方公报。

现存最早的份“邸报”是1907年前后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的“进奏院状”。

方汉奇教授曾对此作过专门考证和论述。

在我国,自出现《京报》之日起,就因其的发行目的、发行机构、报纸内容、受众以及报房的发行方式,决定了其“官方性质”。

《京报》作为清代的传播形式,深受封建君主制度的影响。

在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下,《京报》的发展一直处在近代报纸的雏形阶段。

明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邸报”只有称谓,没有报头,没有采访,没有评论,没有刊号,故只能算现代报纸的前身。

清代官办“邸报”具体工作由内阁主管,雍正以后由军机处主管,内阁负责具体业务,各省在京城设“提塘官”,负责抄写“邸报”向本省传送。

对涉及到本省的谕旨、各部批复的文书,也以“提塘”之名传送,对“邸报”中涉及到本省地的内容,则以“京报”之名传送。

所谓“提塘”和“提塘官”,据《历代职官表》卷十二《按语》介绍:“国朝定制,各省设在京提塘官,隶于兵部,以本省武进士及补候选守备为之,由督抚遴选送部充补,三年而代。

凡疏章邮递至者,提塘官恭送通政司,通政史、副史参议校阅,封送内阁。

五日后,以随疏赉到之牒,应致各部院者,授提塘官分投;若有赐于其省之大吏,亦提塘官受而赉至之。

谕旨及奏疏下阅者,许提塘官誊录事日,传示四方,谓之邸钞。

盖即如唐宋之进奏院,而法制详慎,其奉职倍为谨凛矣”,对当时发钞程序,《大清会典事例》有明确记载:“每日亲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奏折、有提本……下阁后,谕旨及奏折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提本则发于六科,由六科传钞”。

京报 名词解释

京报 名词解释

京报名词解释
从前人们都说“上京”、“下京”,闻名京城,京剧等等,都跟“京报”脱不了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京报”这个名词。

一、定义
“京报”,即京城报纸,是指明清时期的北京地区所发行的报纸。

二、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由于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因此京报所传达的信息也备受关注。

三、种类
1.政论报:以发表政治言论为主要内容,政治意义较为浓厚。

2.文艺报:以介绍文艺活动、文艺评论等内容为主要特征。

3.商业报:以反映商业情况、经济动态、商业广告等为主要内容。

四、代表作品
1.《京报续编》:由明朝嘉靖年间的京报《大明一日报》改版而来,是中国最早的续刊日报。

2.《京华日报》:清朝末期的一份综合性日报,曾刊发过《义和团日报》等革命宣传刊物,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刊物之一。

3.《新京报》:1949年由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新民报》更名而来,是中国新闻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报纸之一。

五、影响
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代表之一,在营造国家舆论、传递社会信息、倡导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京报也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历史也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京报作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代表,有着普遍的历史、文
化、学术价值。

今天,虽然京报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的历史和由此而来的文化现象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百年前的都市日记——图赏清末白话报

一百年前的都市日记——图赏清末白话报

一百年前的都市日记——图赏清末白话报作者:李润波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8期文、图:李润波北京在明末清初就有了带报头的报纸,名为《邸报》、《京报》,木版活字印刷。

因为报面使用的语言都是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平民百姓无法看懂。

晚清洋务运动之后,维新派臣僚痛感于国民的愚昧,呼吁开启民智。

清廷对此并无实策,倒是在民间自然涌现了很多开启民智的举措。

主要举措有三:办学堂、设报馆、行演说。

其中报馆和演说的兴盛对开启民智的作用为最明显,这两种举措互为作用,报馆为演说提供素材,演说为报纸增扩销路,阅报社则为演说报纸提供场所。

中国的白话报首创于北京,分为白话文字报和白话图画报两种。

北京最早的几份白话报北京第一个创办白话报的是彭翼仲。

彭翼仲出身名门望族,祖籍江苏常州,1864 年生于北京,祖父彭蕴章曾是咸丰年间领班大臣,父辈家道中落,他本人也一直仕途不顺,只做到八品小官。

彭翼仲在青年时期先后遭遇甲午战争、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重大历史事件,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种种暴行,遂在堂弟彭谷孙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白话报纸。

最先创办的是《启蒙画报》,之后他又相继创办了《京话日报》和《中华报》。

《启蒙画报》(图1)创办于1902 年,方形册装。

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用深入浅出的笔法,循循善诱的语句,传播科学文化及日常生活方面知识。

彭翼仲自己撰写文稿,延请画师刘炳堂为之配图。

彭翼仲是爱国报人,报纸内容处处体现爱国思想。

《京话日报》(图2)创刊于1904 年,以成人为读者对象。

《京话日报》从创刊起就在演说栏里说明:“在京寄卖的这几种,如上海的《中外日报》、《新闻报》、《申报》、《时报》,天津《大公报》、《日日新闻报》和本京的《顺天时报》,统统算起来,也到不了十种。

并且各种报的销数,均平扯算,也过不了两千张。

论北京城的人,至少也有一百万。

一百人里有一人看,也应该销一万张。

为什么连两千张也销不了呢?这个缘故却也容易明白。

从宋代到清代的小报加以评论

从宋代到清代的小报加以评论

从宋代到清代的小报加以评论宋代“小报”与明清《京报》创始背景、社会环境比较(一)宋代“小报”创始探究1、“小报”的起源。

宋代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大量发行的官报,还出现私人发行的民间报纸——“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据清人徐松编辑的《宋会要辑稿》所收北宋奏章“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的记载,所说进奏官在官报之外,另外抄录的“单状”就是所谓“小报”。

2、创始时期的社会环境。

宋代“小报”是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产物。

首先,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都表现得孱弱无力。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社会各阶层人士为维护既得利益都需了解形势发展、政治动向与边防实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此时“小报”的编写者们抓住时机,突破官报的传播范围,开始私下经营“小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宋代经济教育方面发展强劲,国民素质大为提高,这为“小报”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社会环境。

再次,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刻书印刷的黄金时代,技术的保障使得“小报”大批复制成为可能。

同时宋朝“士”阶层空前壮大,成为“小报”最中坚的读者群。

(二)明清《京报》创始探究1、《京报》的起源。

明朝中叶,政府允许自设报房,传抄部分“邸报”,即产生《京报》。

关于《京报》的起源,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提到:“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

”中国古代报纸没有统一、固定的报头,所谓“进奏院状”、“邸报”、“朝报”、“小报”等都是概称,从《京报》起,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类型报纸的专称。

“《京报》因在北京出版,故名‘京报’。

”②《京报》兴起于明代中叶,停刊于1912年民国成立时。

2、《京报》创始时期的社会环境。

“小报”屡禁不止盛行于民间,使得政府难以控制,而朝廷也希望有人拿官报售卖,助于宣传。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就产生了合法民报——《京报》。

清代民间报房《京报》初探

清代民间报房《京报》初探

5海外文摘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它们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六朝。

”[1]关于京报的诞生和起源,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明代,亦有说是起源于清代,这里取“清代起源说”。

清代,一部分原供职“提塘”的人从官方剥离,辑小报而售,还有一部分同“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2],其中提到的《京报》正是由民间报房所发行的。

长白山人在《北京报纸小史》中也有记载:当年东华门外,设有白本报房一所,但因代价昂贵,中下级宫吏及商民等无力订阅,于是黄皮报房应时而出。

经营黄皮报房者,均为山东人,所谓京报房是也。

”[3]可见早期发行《京报》的都是山东人,并且定价也考虑到了中下级官吏、商人以及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

1 发行主体据黄卓明先生考,认为早在明代末年已有《京报》,当时的发行人多是一些可以接触到官方信息的“传抄人”。

这些发行主体的突出特点是: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且与官方保持一致。

至清代中叶以后,民间报房渐成气候,成了《京报》的发行主体。

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的李润波在谈到《京报》时说:“北京城在嘉道年间有报房1-3家,咸同年间发展到6家,光绪年间达15家之多,以聚兴、聚恒、聚升报房影响最大。

[4]这些报坊之间有明确的行业公规,发行费也有详细的规定。

“报房的规矩,每天价若干,每月价若干,当然有确定的数目, 但看报的人花钱则不一样, 看路之远近定价。

”[5]《京报》的发行主体以“盈利”为主,并且已经有了根据市场定价的一套规则。

清朝数代皇帝都采取思想和文化控制的极端手段,另外,这些发行主体们始终是朝廷方针大政的“传达者”,不敢越雷池一步,见于王先谦《东华录》中记载的雍正朝的“《京报》案”正是统治者思想专制的一个体现,也因此,《京报》的发行主体中规中矩,内容毫不“不出格”,从而受到了统治者的允许,得以长期发行。

2《京报》内容和编排《京报》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清代政治、经济、生活的各方面,是清代的“百科全书”,但是《京报》没有专门的采编人员进行采写,这与现代新闻传播较为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
作者:孙琳园
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10期
【摘要】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

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

《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京报邸报古代报纸
一、《京报》创始时期的探究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记载:“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联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

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

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但是,根据俞正燮《葵巳存稿》的记载:“……前于王氏见明时不全《京报》。

有《京报》记载,天启四年傅櫆参内阁中书汪文言,即休宁县犯赃遣戌之库吏汪守泰。

六月。

审确,杖革为民,检《熹宗本纪》不载至。


另有,在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也提到了“京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报录人见了,道:好了‘好了,新贵人来了’。

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

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京报连载黄甲《京报》。

王洪祥在《中国新闻史》中有一节专门讲“明清时期的邸报和《京报》,他认为明有《京报》,只是由于内容同邸报一致,人们往往把它混称为“邸报”。

引用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以上文字记载说明了不仅在清代已有了《京报》,上溯明代也已经存在《京报》。

只是它常被人们当成邸报而已。

二、《京报》的内容载登
《京报》是以翻印邸报内容为主的。

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宫门钞”,“谕旨”和“奏折”。

另外,《京报》还刊登少量的关于灾祸、怪异等社会新闻。

1、“宫门钞”,实际上就是由朝廷内部传出、张贴于宫门外的新闻,主要包括朝廷的动态,官员升降等简短的政治公报。

2、上谕部分主要是照发皇帝的谕旨,任免、褒奖、赏赐等等。

3、章奏部分是臣僚们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

4、除过以上内容,《京报》还刊登社会上发生的的一些怪异、灾害等事件。

一般为奇异事件或者是当时人们还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如牛产麟,地震等。

三、《京报》的特点概述
1、《京报》拥有自己专门的报房
《京报》是由民间私人经营的,有自己专门的报房。

这种报房不带任何官方性质。

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专业的新闻机构。

报房出现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以设在地方的报房最多,当时较为著名的有聚兴报房、聚恒报房、聚升报房、合成报房等十余家。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统称京报,这些出京报的报房也被称为京报房。

古代京报房已经逐渐具备今天报社机构的一些职能特性。

采编新闻、印刷出版报纸、销售报纸这三大职能在当时已为京报房必做之事。

虽然《京报》多在翻印邸报,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由于邸报发抄下来的信息内容中奏折较多,《京报》往往要进行信息的简单筛选,对内容进行取舍,所以各家报房刊印的《京报》在内容上也就有了区别。

《京报》的印刷工作亦由报房去做,包括它的印刷技术的应用、版面的简单设计都由报房中人进行,最后一步的推销工作也由报房进行。

2、《京报》是印刷出版的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有泥版的印刷过程:“阁抄既出,有长于刻字者,不必书写,随可刻于一种石膏类之泥板上。

此板质柔易受刀,俗称‘豆腐干儿板’,以火微烙之,则立竖。

用煤屑和水印之,故墨色甚黯淡。


另据熟悉北京掌故者谈:也曾用过胶泥制的活体字排印,“用胶泥作为字模,烧为砖质,按字典分部存放,用时现凑,用完拆散扔各归原处存之。


胶泥活字之后有木活字印刷,并且《京报》长期用这种木活字印刷出版报纸。

直到光绪末年改为铅字印刷。

3、《京报》是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报纸
《京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报纸,它的发售分为零售和订阅。

它的发行地区主要在京城,并以官场中人为主要读者对象。

报房有专人每日送报到订户手中。

《京报》出版的宫门钞这部分的时间性是相当强的,《京报》每天傍晚出版,而宫门钞都是当天上午朝廷内发生的事件,所以它的新闻性比起其它部分要强得多,售价也就较高了。

京城中的送报人一般为山东人,他们背着两头有兜的报囊,囊上钉有在白布上写有黑字的“京报”字样。

离北京远的地方和省份,则需要数日到一月的时间才可送达。

4、《京报》被地方翻印
当时落后的印刷技术决定了《京报》不可能大量出版以满足需要。

于是一些地方开始翻印《京报》。

另外,一些远的地方只能订阅远道送来的报纸,价格又很贵,所以为了降低报价,吸引订户,一些地方就在本地翻印《京报》,然后进行销售。

南方的苏州曾经就是一个翻印的中心。

天津的良乡县也曾是《京报》的一个翻印中心,它翻印的《京报》被称为“良乡报”。

在同治十年(1972年),《申报》的某一版面分配中,就有多篇为转载《京报》的内容,其所占比例达四分之一之多,可见《京报》的影响和权威是不可估量的。

5、为封建王朝服务
民办经营的报纸,它的内容以翻印邸报为主,所以内容上也沿袭了官方的邸报。

以朝廷政令、谕旨、奏折等为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决定了它已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多在为朝廷做宣传,它实质已成为为封建政治宣传服务的工具。

《京报》虽为民间报纸,朝廷却认可它,没有对之进行查封,使它能够在如此保守封闭的封建社会中生存下来。

四、总结
《京报》是民间经营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一种报纸。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末年,而《京报》也出现于明末,两者的同时期性在一定程度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京报》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也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它有了固定的名称,有了专门的采写制作的报房机构,有了简单的印刷技术,它开始有了以
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刊特性,它以民间经营方式为封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服务。

《京报》没有完全脱离古代报纸的形态,但是它超出了原始报纸的界限,成为中国古代报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报纸形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报纸时期特殊的形式。

研究《京报》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邸报和近代报纸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②王凤超,《中国的报刊》,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大出版社,1995年
④王洪祥,《中国新闻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⑤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