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_一个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t向世聪摘要: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兴趣。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不同理论渊源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本理论作了简要综述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1-092-07一、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1.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第一个阐述产业集聚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1890)。

他在5经济学原理6中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后人称之为马歇尔集聚。

这个概念不仅反映了企业和产业集聚的地理特征,也反映了/一业为主0的产业结构特点。

早期对产业集聚概念的界定,较为关注与产业相关的生产联系,而忽视了地理接近性。

熊彼特(1934)在早年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创新集群和增长非周期性要素也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由于熊彼特的/创新集群0概念是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对创新集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长波相联系。

这与后来学者所关注的地理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存在着一定差异。

当集聚演化到呈现出高度地理集中时,产业集聚概念便与地理特征结合到一起,于是地理接近性就成为界定集聚的基本特征之一。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

这个概念突破了产业区理论所热衷的投入产出系统概念。

但是,由于地理规模和内在社会经济机制的巨大差异,不同研究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表述这层含义,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一、金融集聚的含义和特征金融集聚通常指的是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某一地区或城市内集中发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

这种现象通常伴随着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的聚集,以及金融交易、信息流动和人才集聚的增强。

据统计,目前全球主要金融集聚地主要集中在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华尔街、金融城等区域性金融集聚地。

金融集聚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金融机构密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总部或分支机构在该地区的集中发展;二是金融业务活跃,包括金融交易、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等业务的集中进行;三是金融人才聚集,包括金融专业人才和相关服务人员的聚集,形成人才密集的金融从业环境。

二、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从理论上看,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金融集聚可以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据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地具有更加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金融集聚也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和不平衡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金融机构的过度竞争和风险传递可能导致金融泡沫和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 国外研究国外学者对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总结出一些重要结论。

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和格罗斯曼(Stiglitz, J. E., & Grossman, S. J.)在其研究中发现,金融集聚地具有更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更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英国学者迪伦(Dillen, J.)的研究发现,英国金融中心的发展对英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金融创新和投资启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集聚经济的识别与测度

集聚经济的识别与测度

印度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是印度著名的 软件外包城市,集聚了 大量IT和软件开发企业 ,如Infosys、Wipro等 。
日本东京
东京是日本的经济和文 化中心,集聚了大量的 金融机构、制造业和服 务业企业,如丰田、日 立、索尼等。
06
CATALOGUE
集聚经济的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不足与局限
集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以揭示产业集聚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3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以便决策 者了解产业集聚状况,制定相应政策。
集聚经济的模型构建
01
经济模型
02
模型参数
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构建反映产 业集聚现象的经济模型。常见的模型 包括新古典贸易模型、新经济地理模 型等。
企业集聚经济是指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的集聚,例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
集聚经济的影响
集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 以促进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集聚经济还可以带来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 变化,例如人口向城市或某些地区集中,以及 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集聚现象具有 重要影响。
技术因素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集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推动集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因素
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1.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机制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禀赋优势、技术溢出效应、 外部经济性、规模经济、政策制度因素等。自然禀赋优势包括地理位置、资源 条件等,是企业选址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技术溢出效应是指企业在同一区 域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文献综述
1、外部性的研究现状
外部性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在经济学中, 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污染、噪音等。在环 境学中,外部性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 多样性丧失等。在社会学中,外部性是指某一行为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的负面 影响,如欺诈、歧视等。ຫໍສະໝຸດ 5.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也在不 断变化。一方面,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不断深化,推动全球范围内的 产业集聚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绿色产业 集聚和发展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此外,如何提高产业集聚的创新能力 和应对不确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 质来推动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支持则是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制度安排引导企业 布局和产业集聚。
3.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集中性、产业关联性、创 新与学习氛围、社会网络结构等。地理集中性是指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分布, 这种地域上的集中有助于企业间信息交流与合作。产业关联性是指企业间存在 上下游或横向互补关系,形成产业链条式的集聚模式。创新与学习氛围是区域 内企业间通过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金融集聚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上聚集了多个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金融服务和支持体系。

金融集聚旨在促进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并且在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吸引人才和资金、促进经济多元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金融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金融集聚可以带来资金和人才的聚集。

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的集聚可以提升区域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该地区,促进投资和创业活动。

金融集聚也能够吸引金融人才和相关专业人员,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金融集聚可以促进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

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的密集聚集,有利于信息和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推动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

金融创新不仅能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金融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多样化。

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的集聚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满足不同行业和个体的需求。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减少经济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某一区域的风险,增加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金融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金融集聚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甚至可能出现金融泡沫和风险传染等问题。

这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采取有力的监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集聚可能导致资源和人才的集中,加剧区域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

金融集聚可能会吸引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涌入特定地区,而忽视其他地区的发展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金融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金融集聚可以促进资金和人才的聚集,推动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

金融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监管和调控。

只有在良好的监管和管理下,金融集聚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集聚的问题愈发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金融集聚指的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特定区域内的高度集中和密集程度,通常以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金融资产的规模和流动性、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金融创新能力等进行度量。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健康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理论框架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问题,在学术界涌现了多种理论解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金融集聚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金融集聚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金融集聚对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和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1.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金融集聚通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高意味着资金可以更快地流向高附加值和高增长的领域,从而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金融集聚还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了企业投资和创新活动,从而增强了经济的增长潜力。

2. 创新能力理论金融集聚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理论上认为,金融集聚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金融集聚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金融集聚可以聚集大量的金融人才和技术人才,提高了创新的潜力。

金融集聚还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创新活动。

3. 风险管理能力理论金融集聚对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同样备受关注。

一方面,金融集聚可以通过聚集大量的金融资源和各种金融工具,提高了经济主体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金融集聚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多样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因果关系问题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

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

es P勺一,表示i行业j地区t一1年的产业专业化程度,es P Z i j,t一,与es P六j卜l分别表示区域专业化程度与产业专业化程度的二次项,以考察专业化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是线性的。

com心.,一,表示i行业j地区t一1年的竞争指数·div,,了一,表示i行业j地区t一1年的多样化指数。

该模型表示i行业j地区t年的产出增长率,受到当期雇佣的劳动力增长率、当当期雇佣的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当期外生性的技术增长水平、上一期的区域专业化程度、上一期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及两者的二次项、上一期的竞争指数以及上一期的多样化指数影响。

模型假设资本市场不存在任何套利机会,故而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利率增速保持一致,利率变化完全体现在时间的虚拟变量中。

3.2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AC MR)的工业行业年度库,涵盖2000年至200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省一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的129个制造业三位数行业的数据,包括分地区分行业内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本年应付工资总额等。

去除数据不完全的个别行业后筛选出129个三位数制造性行业近似代表长江三角洲的工业概况。

其中涵盖了12个工业板块:食品工业板块、纺织工业板块、皮革工业板块、森林工业板块、造纸工业板块、文教艺术用品工业板块、石油工业板块、化学工业板块、建筑材料工业板块、冶金工业板块、机械工业板块、电力工业板块。

图l/o r o0c y0%%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0年01年02年翻圈翔样本工业总产值03年04年05年戮!攀黔所有工业总产值06年07年08年09年—工业产值同比增长率。

聚集经济\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

聚集经济\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

聚集经济\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经验模型,检验了聚集经济、公共资源在科教领域的支出和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考虑了政府科教支出的内生性问题后,聚集经济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政府科教支出对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为正,且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并不明显;物质资本对东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要大于其对中西部城市的贡献。

标签:聚集经济;政府科教支出;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经济发展内生性1引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代表了居住在该区域内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是衡量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指标。

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均地区总产值不仅与人均资本存量及技术进步有关,而且还与人力资本有关,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政府科教投入显著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差异是决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聚集经济是否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争论的核心。

因此,本文运用中国城市的截面数据来检验聚集经济、公共资源在科教领域的支出和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经验模型及变量的统计描述本文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聚集经济、政府的科教支出及物质资本对人均地区总产值的影响上,建立的回归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及描述见表1:perGDPi=β0+β1·PopDensityi+β2·perCapitalStocki+β3·TecheduSpendingi+β4·P opDe nsityi·Midwesti+β5·perCapitalStocki·Midwesti+β6·TechEduSpendingi·Midwest i+β7·Midwesti+ui表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变量含义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描述被解释变量perGDP人均地区总产值38826.324416.56457163014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单位:元)解释变量PopDensity人口密度422.9157307.54085.112238.74衡量聚集经济(单位:人/平方公里)PerCapitalStock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75427.1679938.148906.806659848.5衡量物质资本(单位:元/人)TechEduSpending政府科教支出492056.9719806.5212447677368衡量人力资本投资(单位:元/人)Midwest虚拟变量————是否为中西部城市(是=1,否=0)3估计结果及分析由于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内生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此,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无法准确估计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小因随机解释变量的存在而产生的估计偏误,本文在考察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时,使用工具变量来解决这一内生性问题。

关于时间集聚现象的研究综述

关于时间集聚现象的研究综述

国外经济理论综述关于时间集聚现象的研究综述原㊀磊㊀㊀所谓时间集聚就是指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密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从个人来看,人们在购买生活用品的时候,经常喜欢一次性购买未来一段时间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用品,而不是一次一件的零星购买.从企业来看,大部分的生产活动都发生在工作日的上午9点到12点,下午的1点到5点(H a l l,1989).从行业来看,大部分产品或服务都有其生命周期,当这种产品或者服务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会有大量的厂商进入,生产或销售这种产品和服务,而当进入衰退期以后,厂商们就会逐渐退出,行业也会随之消亡.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每年圣诞节期间都会成为商品销售的高峰期,其间大部分家庭都会疯狂采购,添置各种生活用品.在中国农村,自发产生和历史延续形成了一种 农村集市 制度,即每隔一段时间商贩和购买者都会在一个固定地点汇集,销售和购买各种商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赶集 .从国际范围来看,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明显地呈现强劲的十年或者衰退的十年,例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了 失去的十年 .时间集聚是由P A D i a m o n d于1982年提出.D i a m o n d在研究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时候,提出了 密集市场 的概念,并指出 密集市场 存在外部效应,能够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D i aGm o n d认为 密集市场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实体在空间上的集聚;二是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集聚.正式指出了存在经济行为在时间上密集的现象.空间集聚主要是从空间角度考虑企业等经济实体的区位选择问题;而时间集聚主要是从时间角度考察经济行为的动态分布问题.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样的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就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从时间的角度,动态的研究经济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空间集聚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区域经济学的蓬勃发展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对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集聚却研究较少.本文中,笔者将对国外不多的文献进行梳理,分为原理㊁应用两个角度对国外学者在时间集聚现象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并对时间集聚原理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几点展望.一㊁时间集聚现象的原理为什么经济行为会在时间上产生集聚现象?对于这个问题,许多经济学家㊁管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成本收益角度.一些学者从企业的成本收益角度研究了经济行为在时间上集聚的原因.D i aGm o n d(1982)认为同一时间的经济活动密集能够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在密集市场上,产量和销售量较高,库存周转频繁,会导致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的成本较低.与此相反,市场萧条增加了搜寻成本.消费者相对不集中,购买力弱,库存周转慢,除非出现极好的生产和销售机遇,否则生产和销售将无利可图.H a r r i g a n和V e n a b l e s(2004)认为时间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的 时间成本 .此处所提到的 时间成本 不仅仅指通常我们所提及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等,还包括时间产生的其他成本,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产品的折价以及其他类似原因产生的成本,例如产品的物理耗损和技术过时等;对于某些高科技产品来讲,物理耗损和技术过时等方面的时间成本是非常巨大的,例如计算机芯片等.二是不确定性产生的成本.生产环境不确定㊁总体需求和总体成本不确定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成本.对许多企业来讲,大量的人力㊁物力都耗费在降低不确定性,规避风险上了.M u r p h y㊁S h l e i f e r和V i s h n y(1989)认为,企业面临的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的经济行为对整体需求存在一种外部性.如果所有企业同时增加投资,实现投资行为的时间集聚,那么企业之间的交叉需求就会形成巨大的市场,从而使企业收益增加.2.信息角度.B i k h c h a n d a n i㊁D a v i d和W e l c h59«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3期(1992)等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了经济行为在时间上集聚的原因.他们认为,在许多经济环境中,由于后行动的经济主体可以观察到先行动经济主体的决策,因此后行动的经济主体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到的其他经济主体决策.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后行动的经济主体会因为观察到其他经济主体而忽略了个人私有信息,出现盲目跟随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羊群效应 .W e l c h(1992)分析了后行动经济主体仿效先行动者的行为动机,认为迅速仿效先行动者可以节约信息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仿效先行者,迅速行动也是后行动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大量后行动的经济主体迅速仿效先行动的经济主体,就会产生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集聚.3.委托代理角度.S c h a r f s t e i n和J e r e m y (1990)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在时间上集聚的原因.他们认为,经理人在决策时,为了避免意外的失败,往往忽略个人的私有信息,模仿其他基金经理行为.这是由基金经理业绩评价体系的相对性造成的,也促使了经济行为的时间集聚.4.个人时间安排角度.R o g e r s o n(1988)从个人时间安排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在时间上集聚的原因.R o g e r s o n指出,每个人在花费时间从事某项行为的时候,付出的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定时间成本,即做这件事所必须花费的最短时间,例如去超市买东西所花费在路上和结账上的时间;二是可变时间成本,即每多购买一件商品需要付出的时间.就耗费在购买商品上的时间来看,消费者一次性购买的东西越多越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圣诞节等节假日期间,由于有空余时间,并且许多商家进行打折活动,所以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产品,而为了节约时间,消费者倾向于大批量的购买各种日用品.在此基础上,R o g e r s o n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递增报酬的简单形式,指出从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看,每天紧张工作或者不必工作的时间分配是最佳的.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将一周的工作时间集中在五天是比较合适的.5.小结.笔者认为,应当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集聚效应.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互补性关系;二是竞争性关系.类似于价值链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生产配合活动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补性关系;类似于金融市场中,不同经济主体对同种股票的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竞争性关系.对于互补性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集聚,可以更多地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和 时间成本 ,同时在经济行为外部性的作用下增加企业之间的交叉需求,从而提高企业收益.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个人时间安排角度考虑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时间集聚问题.对于竞争性经济行为在时间上的集聚,可以更多地从信息角度和委托代理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为了节约信息成本和适应相对性的业绩评价体系,同种类型的经济主体倾向于在某些时间阶段做出类似的行为.二、时间集聚原理的应用目前,时间集聚原理已经在一些领域里得到了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产出的变化和价格的相对稳定.在宏观经济学中,时间集聚原理最引人注目的应用莫过于分析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变化.经济活动的繁荣和衰退明显呈现出时间集聚的重要特征.时间性集聚原理对此的解释就是:在某些 正冲击 的作用下,经济行为产生了在时间上的集聚,形成了一种 密集市场 .此时,购买㊁生产㊁分配和销售方面的效率提高,足以弥补技术和偏好的凹性,因此企业纷纷增加产出,形成了经济的繁荣期.在某些 负冲击 的作用,经济行为大量减少,市场萧条.此时,购买㊁生产㊁分配和销售方面的效率降低,技术和偏好的凹性发挥作用,企业纷纷减少产出或倒闭,形成经济的衰退期.但是无论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都是一种均衡的状态.从繁荣期进入衰退期,或者从衰退期进入繁荣期都可以体现为经济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转变,这可以通过D i a m o n d的周期均衡点曲线说明.在考虑到 密集市场外部效应 导致购买㊁生产㊁分配和销售等方面的效率变化的基础上,D i a m o n d (1982)提出了一种新型生产函数.在这种新型生产函数基础上,按照收入和闲暇的效用和最大化原则,推导出了生产要素市场新的供给和需求函数.此时,供给和需求函数形成两个交点,分别对应经济的繁荣期和衰退期,如图1所示.图1中,横轴代表劳动者愿意付出的,并且企业愿意购买的工作数量;纵轴代表劳动者愿意接受的,企业愿意付出的工资水平.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两个交点分别对应经济的繁荣期和衰退期.经济在繁荣期和衰退期之间不同的转化形成了经济周期的变动.虽然经济各部门的产出发生较大变化,但是从价格来看,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与传统经济学的69图1㊀周期均衡点曲线理论明显不符.时间集聚原理对此的解释是:消费者受益于 密集市场效应 ,虽然产品的价格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由于需要购买大件商品馈赠亲友,并且选择范围更广,购买成本更低,所以购买量大大增加.而厂商也受益于 密集市场效应 ,降低了自身的搜寻成本㊁时间成本㊁降低不确定性所需要的成本等,所以在价格保持稳定或者略微下降的条件下仍能提供大量的产出.2.工业化进程研究.R o s e n s t e i n-R o d a n (1943)提出 大推进理论 ( T h eB i g P u s h"),主要内容是:对单个产业的低水平投资由于无法打破原有均衡,因此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工业化.要想实现工业化,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对各个产业进行综合投资,并且投资水平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只有形成一种 大推进 ,才能够促使经济由原来的低水平均衡过渡到高水平均衡.M u r p h y㊁S h l e i f e r和V i s h n y (1989)进一步从时间角度考虑了 大力推进理论 起作用的原因,认为 大推进理论 之所以能够起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形成了时间集聚.在 密集市场 外部性的作用下,新增加的投资可以形成一种乘数效应,促进了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种 一劳永逸"的时间集聚模型,指出如果所有的产业同时采用先进技术,那么所产生的收入足以弥补每个产业的固定成本,并进一步讨论了在非发达国家中,能够产生 大推进 的三种机制,以及这三种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3.企业产出效率改进研究.H a l l(1989)认为 密集市场效应 同样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并且设计出了 效用生产边界曲线 来说明具体的操作方法,如图2所示.在图2中,横轴代表劳动者由于获得了空闲时间所得到的效用,纵轴代表劳动者工作所创造的产出,很明显空闲时间和工作产出成反比关系,所以效用生产边界曲线向下倾斜.在效用生产边界曲线上,A点代表劳动者紧张劳动的状态,此图2㊀效用生产边界曲线时休闲得到的效用为X1,工作创造的产出为Y1;B 点代表劳动者不工作的状态,此时休闲得到的效用为X3,工作创造的产出为0;C点代表平均强度劳动状态,此时休闲得到的效用为X2,工作创造的产出为Y2;D点代表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休息,此时休闲得到的效用为X2,工作创造的产出为Y3.我们可以看到:Y3明显大于Y2,也就是说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休息比平均强度劳动状态产出要高.根据上面的模型,H a l l(1989)指出:企业将员工的休假时间和工作时间分开有利于增加生产效率.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员工休假时间和劳动时间,在固定的员工效用前提下实现产出最大化,或者在固定的产出条件下,实现员工效用最大化.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必须在企业递增报酬的区域内进行.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H a l l生产边界曲线与D i a m o n d周期均衡点曲线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H a l l生产边界曲线认为,生产要素市场上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有两个交点,它们分别对应繁荣期的均衡点和萧条期的均衡点;而H a l l认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只有一个交点,A㊁B两点的差别是由劳动要素投入量的不同而造成的.三、时间集聚的研究展望时间集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许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笔者认为,研究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为时间集聚理论的形成和应用做出贡献.1 探索时间集聚原理的微观基础.一种经济理论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并且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其坚实的微观基础.就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时间集聚仅仅是一种思想的火花,充其量也只算得上是一个发展很不成熟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79«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3期我们要想推动时间集聚的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重视其微观基础的探索.笔者认为,行为经济学理论最有可能为时间集聚提供微观基础.2 竞争性行为时间集聚最优规模的确定和实现. 真实经济周期 认为经济周期是外因的,是市场机制对外部冲击的一种正常反应,并且在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中,技术进步占2/3以上.因此,经济周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过程,国家没有必要也无法对此进行调节.笔者虽然总体上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决不认为政府在面临外部冲击引起的经济周期中能够无所作为,而是应当在时间集聚理论的基础上,以市场的手段对经济行为的集聚进行总量和结构性的调节.一般来讲,互补性经济行为的时间集聚是有益的,可以增加经济运行效率;但是竞争性经济行为的时间集聚未必一定是有益的.过多竞争性经济行为的时间集聚有可能引起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经济泡沫,造成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对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造成不利影响.政府应当运用市场的手段,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规制,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以促进经济创新,减少经济泡沫.时间集聚研究者应当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多大规模竞争性行为的时间集聚是最有效率的,以及分析政府应当如何运用市场的手段达到这种最优或者合理规模.3.分析时间集聚和空间集聚之间的关系.D i aGm o n d(1982)认为 密集市场 是由空间集聚和时间集聚两个层面构成,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目前区域经济学对集聚的研究却更多是集中于空间集聚.笔者认为时间集聚与空间集聚有着同等重要位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时间集聚比空间集聚更为重要:因为时间集聚是空间集聚的部分目的,空间集聚只有通过时间集聚才能很好地发生作用.而时间集聚有可能脱离空间集聚存在,例如跨国公司将产品分成许多部分,在世界各地同时生产,通过全球价值链的整合,实现互补性行为的时间集聚.时间集聚研究者应当进一步研究时间集聚和空间集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时间集聚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能否同空间集聚形成一种区域品牌,促使时间集聚形成一种 时间品牌 .4.分析如何提高模块化价值链的反应速度.H a e c k e l(1999)提出了 适应性企业 战略,指出了企业应当由 制造-销售 模式向 意识-反应 模式转变,强调企业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即时反应.由于适应性企业理论顺应了急剧变动的㊁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要求,所以得到了战略管理研究者的广泛响应.但是,近几年适应性企业理论的研究明显放慢了速度,甚至有停滞的倾向.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适应性企业理论仅仅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客户的反应速度.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迅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必须要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着手,分析如何提高整条价值链的反应速度.模块化是当前价值链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有着传统分工理论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解决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只要在价值链层面建立了模块化的制度安排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还应当对模块化价值链进行管理,正如需要对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价值链进行管理一样.对于模块化价值链来讲,提高反应速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价值链中各个模块之间的时间同步性;二是提高模块化价值链对最终顾客的反应速度.时间集聚研究者的任务就应当是将时间集聚原理和模块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如何将 密集市场效应 引入模块化价值链中,从时间安排的角度,提高价值链的运作效率,并且实现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动的迅速反应.参考文献:P.A.D i a m o n d(1982), A g g r e g a t ed e m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s e a r c he q u i l i b r i u m",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90:881-894.J.H a r r i g a n&A.J.V e n a b l e s(2004), T i m e l i n e n e s s,t r a d e a n d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N B E R W o r k i n g P a p e r,N o.10404.K.M.M u r p h y,A.S h l e i f e r&R.W.V i s h n y(1989),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b i gp u s h",J o u r n a lo f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97:1003-1026.S.B i k h c h a n d a n i&D.H.W e l c h(1992), At h e o r y o f f a d s, f a s h i o n,c u s t o m,a n d c u l t u r a l c h a n g e a s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 c a sGc a d e s",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100(5):992-1026.W e l c h(1992), S e q u e n t i a l s a l e s:l e a r n i n g,a n dc a s c a d e s", J o u r n a l o fF i n a n c e,47(2):695-732.D.S.S c h a r f s t e i n&C.S.J e r e m y(1990), H e r d b e h a v i o r a n d i n v e s tGm e n t",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80(3):456-479.R.R o g e r s o n(1988), I n d i v i s i b l e l a b o r,l o t t e r i e s a n d e q u i l i bGr i u m",J o u r n a l o fM o n e t a r y E c o n o m i c s,21(1):3-16.P.N.R o s e n s t e i n-R o d a n(1943), P r o b l e m s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o f E a s t e r na n dS o u t h-e a s t e r nE u r o p e",E c o n o m i cJ o u r n a l,53:202-211.R.E.H a l l(1989), T e m p o r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N B E R W o r kGi n g P a p e rN o.3143,O c t.S.H.H a e c k e l(1999),A d a p t i v e E n t e r p r i s e:C r e a t i n g a n d L e a d i n g S e n s e-a n d-R e s p o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B o s t o n: H a r v a r dB u s i n e s sS c h o o l P r e s s.周觉张俊,2005:«时间集聚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4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责任编辑:李仁贵)89。

金融集聚度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集聚度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集聚度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集聚度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但是从各种类型的金融集聚区形成发展的进程看,很难使用单一的理论对其形成的动因进行解释,金融集聚的形成通常是多种动因共同交织的产物,并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中的推动力不同,金融集聚的结果是形成金融中心。

现在有关金融集聚的文献主要是以产业集聚为基础,对金融集聚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集聚的定义、动因、集聚的测度、集聚效率、集聚效应以及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等方面。

一、金融集聚的内涵
有关金融集聚的概念最早是由kindleberger(1974)[1]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davis[1]发现,在部分大城市中,金融企业都倾向于集中在某一区域,他认为这种现象是金融产业的一种属性。

国内学者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2](2005)认为,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

黄解宇、杨再斌(2006)[3]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地研究了金融集聚问题。

认为金融集聚从动态过程角度来讲,是指金融服务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产生、发展,并成长为金融地域密集系统不断增加的过程。

从静态结果角度来讲,金融集聚则是指经过上述过程,达到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工具、产品、机构等在一定地域空间有机组合的现象和状态。

二、金融集聚的生成动因。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_一个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_一个文献综述
[ 4, 5] [ 13] [ 3] [ 2]
、O t t a v i a n o 和 B a l d w i n 等新经济
[ 4]
[ 57]
地理学家又进行了把原来的静态模型动态化的努力 , 试图把经济增长和空间集 聚放到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我们将围绕着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 梳理
[ 9] [ 8]

刘修岩
产业 集聚与经济增长 : 一个文献综述
( 二) 缺乏增长动态的空间经济学传统 1. 古典的空间经济学理论 空间经济分析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传统 。 早在 1826 年 , 德国经济学家 V o nT h u n e n 所创立 的农业区位论 , 就开创了空间分析的先河 , 其后 We b e r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和 C h r i s t a l l e r 提出的古 典区位理论更是为空间经济分析赢得了一席之地 。 这些古典空间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 现行进行了分析 , 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 例如 , T h u n e n 对集聚现象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分别作了解释 , 而且这种解释基本与新经济地理学对集聚现象的解释如出一辙 , 只不过后者以数学模型的形式罢了 。 We b e r 更是系统的分析了企业的选址决策 , 提出了一般区位理论 。 C h r i s t a l l e r 提出了一个包含层 级结构的中心城市理论 , 该理论认为权衡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后 , 生产者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城市 构架 , 为互相交错的六角形市场趋于提供产品 , 而层级型中心城市的出现则依赖于较大的城市能够支 撑更大的经济活动的假定 。 但是这些思想深刻的德国区位传统 , 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之外 。 二次大战以来 , 空间 经济学又至少进行了两次纳入主流的努力 , 但均以失败告终 。 一次是在 19 世纪 50 年代 , 由 I s a r d 所 领导的区域科学的兴起 ; 另一次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年代初曾风光一时的 “新城市经济学 ” 。 由于工具的缺乏 , 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没有办法将他们的思想模型化 。 另外 , 他们的理论还存在着一 个致命缺陷 : 在经济的均质空间竞争性均衡中无法出现城市 、 区域的专业化和贸易 , 所以 , 以前基于竞 争性均衡分析的区域经济学文献无法真正解释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 他们更没有关注地理因素在动 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2. 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 迪克斯特和斯蒂格利兹 1977 年 “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种类 ”一文的发表 , 使得收益递增和不完 全竞争能够方便的被模型化 , 这为空间分析进入主流经济学提供了可能 。 而 D S 模型 、 冰川成本 、 演 化博弈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是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简便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 20 世纪 [ 13] [ 3] [ 2] 90 年代 , K r u g m a n 、F u j i t a和 V e n a b l e s 等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 , 开创了主流空间经济分析的新 时代 。 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模型 ( 以下统称为 F K V 模型 ) 来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 对 于空间经济分析纳入主流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将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 , 研究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 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 、 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 , 并通过这 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 。 但是 , 这些经典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也存在着一些 缺陷 。 首先 , 为了追求模型的精美和简洁 , 忽略了许多不易模型化但非常重要的因素 , 这在很大程度 [ 13] 上限制了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 正如 M a r t i n 和 S u n l e y 所言 : “他 ( 克鲁格曼 ) 的理论的一个最为 重要的局限是 : 他近乎顽固的固守那些能被数学模型所处理的外部性 , 因而拒绝讨论技术和知识外部 性的空间影响 。 ”与此类似 , 他也没有考虑区域性的制度 、社会和文化结构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 或阻碍作用 。 其次 , 经典新经济地理学的一贯被人诟病的另一个方面是缺乏福利分析 。 F u j i t aa n d [ 14] T h i s s e 指出 , 这些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效应是增加空 间经济的效率 , 但是市场的扩张可能伴随着某些中心地区的发展 , 而这些中心地区之所以能获得这么 多的财富 ,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以相对处于边缘地区的落后为代价 。 所以 ,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于 不同地区所带了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 只有通过建构更宽泛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 , 才能 真正的分析空间集聚的福利效果 。 另外 , 经典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的一个更为致命的缺陷是 : 这些模型基本上都是静态的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_一个文献综述_胡晨光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_一个文献综述_胡晨光
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656 ( 2011 ) 06 —0093 —09
一、 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或者高速增长的经济圈通过区域内高度发达的城市群 、集群产业或者产业 区主体构成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集聚经济圈 [ 1 ] 。 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动力, 不仅对于认识中心 — 外围意义上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规律和发展区域经济理论, 具有积极意义; 而且对于认识城市 、 产业 区以及集群产业等其他类型产业集聚规律, 也有裨益 。 以往有关产业集聚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对产业集聚动力类型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本文认为产业集 外部动力与集聚机制三方面: 源动力是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力; 政府是产业集聚 聚动力应该包括源动力 、 的外部动力; 集聚机制是产业集聚的自驱动过程。研究拟在对产业集聚动力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揭 示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本文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源动力的论述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外部 动力的论述进行梳理,第四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机制的论述进行梳理,第五部分对以往研究的局限进 行理论反思, 给出未来研究方向 。
二、 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马歇尔用产业地方化的概念来描述产业集聚,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在于自然禀赋,或者宫廷的奖 其自然禀赋和宫廷的奖掖引起产业地方化观点后面隐藏的逻辑是影响供给的因素和对特定产业 掖 ,
[2]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 70873109 ,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及浙江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 70703030 )、 引进基金项目支持 。 文责自负 。
四、 产业集聚的集聚机制
以往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在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 而外部性又是产业集聚的结果, 逻辑上这是一种循 环论证① 。外部性被分为技术外部性与金钱外部性 [ 42 ] , 技术外部性指企业的产出依赖于企业之间其他企 业的要素投入与产出,金钱外部性指企业之间利润依赖于企业之间由于产业前后向关联而产生的成本 上的节约 。外部性除了本身源自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还通过给区域带来技术进步和成本节约促使区 域产生强烈的竞争力, 构成产业集聚的效应, 产生新的外部性; 因而作为产业集聚机制的外部性与作为 产业集聚效应的外部性就互为因果关系 。 马歇尔最早对外部性进行了论述, 他把引起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部经济, 另一 类是外部经济 [ 2 ] 。 在新产业区形成机制的研究方面, 新产业区区别于传统产业区理论的特性是在强调外 嵌入性 、 创新性 [ 43 ] [ 44 ] [ 45 ] [ 46 ] 之外, 特别强调生产的 部性以及强调作为外部性产生于表现机制的网络性 、 “弹性专精 ” 特性。与新产业区基本范畴的认识存在差异一样, 研究者对于新产业区形成机制的认知也 但一般可以认为: 新产业区是适应多样化的需求而形成, 产业在地理上集中 存在一定差异 [ 4 ] [ 45 ] [ 47 ] [ 48 ] [ 49 ] , 的动力是企业为了利用范围经济和创新环境, 专业化分工, 节省交易成本, 应对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 增强自身创新能力自驱动的结果 ,而产业区的形成反过来又促成了区域范围经济和创新环境 、 专业化分 然而, 新产业区的形成可能完全是政府和跨国公司外生性行为的 工与创新能力 。 Park & Markusen 强调, 产物 [ 50 ] 。 当集群内企业的数目达到关键多数时, 会出现自我强化的过程 [ 8 ] 。Porter 在这里强调了 Porter 认为, 认为大型的国内市场有利于企业 金钱外部性, Porter 还关注规模经济和技术外部性对产业集群的作用, 大量投资 、 提高技术 、 发展生产率, 而产业集群激烈的竞争则有利于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外部 经济 [ 8 ] 。 城市是经济多样性的发动机与新企业的天然孵化器, 城市商业的多样性无论从经济上 Jacobs 认为, 还是从社会角度对城市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城市多样化有效地集中了经济资源, 而城市的多样化集聚 城市之所以 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多样化 [ 33 ] 。 O’ Sullivan 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生产交换的前提, 存在是因为人不能自给自足, 而地区的比较优势 、 生产上的内部规模经济与生产 、 市场销售方面的集聚 经济则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34 ] 。 新经济地理学一致将产业集聚机制归之于集聚区域市场扩大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产生的以产业间 或产业内前后向联系为基本内容的金钱外部性 [ 21 ] [ 23 ] [ 24 ] , 或者技术外部性 [ 20 ] [ 51 ] 。新经济地理学也承认第 一自然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但认为地理因素可能只起催化作用, 一旦区域的集聚经济形成, 最初的区 位相对集聚经济产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而言就不重要了 [ 18 ] [ 52 ] 。Fujita & Mori 将新经济地理学中心 — 外围模型分为两代模型分析框架

一个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一个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加重。

过度的集聚或者集聚结构不合理,会造成该区域资源短缺、资源错配、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从文献梳理的角度关注制造业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内在关联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猛,主要通过投资、进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这种模式达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

后来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产业集聚。

而集聚的形成一般是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技术溢出等优势,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自主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拉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动力疲弱、生态“雾霾”环境、自然资源超出人们承受能力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如环境污染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2013年以来,“雾霾”这个词语占据了人们的视野,不仅成为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也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重要推动器,但同时也是造成污染的根源。

二、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内在联系nagesha(2007)认为,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在于集聚醋精经济增长及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这种负效应。

对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学者也是非常关注,最著名的是copeland&taylor(1994)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严格的环境政策会导致国内企业成本增加,从理性人角度出发设定企业都已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些企业将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投资决策,会使得企业将产业转移到环境标准减低的国家。

学术界从环境角度研究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入手,dua(1997)认为在贸易自由的情况下,各国为了吸引fdi会降低自己的环境标准以提高该国的经济增长,但结果会出现“向底线赛跑”的现象。

集聚与分散_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

集聚与分散_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
3
54
经 济 学 ( 季 刊)
第7卷
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其中 , Krugman ( 1991a ) 等经济学家发展出的 新经济地理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Krugman ( 1991a ) 较早地将 Dixit and Stiglitz ( 1977 ) 的垄断竞争模型 应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 , 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 。其模型的核 心集聚力量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性偏好 、地区之间运输成本以及厂商内部 规模经济同时构成的金融外部性 (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 其模型基本的集 聚原理为 : 集聚在一个区域的厂商越多 , 当地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多 , 在消费 者多样性偏好和正的运输成本假设之下 , 这意味着该地区工业品价格指数更 低 , 这样有更多的工人被吸引到这个区域 ; 工人数量的增加 , 形成了对差异 产品的更大需求 , 吸引了更多的厂商搬迁到该地区 , 这样最终会形成经济活 动的非均衡分布 、出现经济活动的中心 — 边缘格局 。在 Krugman 之后 , M. Fujita , A . Venables , G. Ot taviano , D. Puga 等对新经济地理学基本模型做 了进一步的拓展 , 并出现了一批针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实证研究 [ Davis and Weinstein ( 1996 , 1999) , Hanso n ( 1997 , 1998 ) 等 ] 。 虽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现象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 但 由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仅关注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 , 而把各地区 ( 城市 ) 自 身视为一个个的点 , 忽视各地区 ( 城市 ) 内部的空间结构 、通勤成本以及土 地市场 , 实际上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经济的集聚程度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 城市内部的通勤成本 、高房价 、环境污染等一般被视为导致集聚不经济的因 素 , 显然 ,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完全忽视此类因素不尽合理 。 与此同时 , 新经济地 理学 模型 所反 映的集 聚机 制仅 仅是 金融 外部 性 , 忽视了其他类型的外部规模经济 , 特别是厂商之间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而实际上 , 自马歇尔以来 , 知识外溢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一直为集聚经济 的相关研究所重视 , 显然 ,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此的忽视与经济现实并不 吻合 。 正是由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面临上述非常关键的两类缺陷 , 因此 , 将城 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其他类型的集聚机制整合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框架便显得 尤为必要 。 对于第一类整合 ,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 Help man ( 1995 ) 较早地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引入住宅消费 , 但并没有对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进行全面考虑 。Brackman et al1 ( 1996 ) 将不同企业之间的拥挤效应 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当中 , 虽然没有考察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 但通过引 入拥挤效应将经济中的分散力量纳入模型框架之中 , 修正了标准的新经济地 理学模型 。Tabuchi ( 1998) 将 Krugman 的模型和 Alo so n 的土地租金模型进 行了较为全面的整合 , 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框架中引入了城市内部的通勤成 本和住宅消费 , 将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视为经济的集聚力量 , 而将城市内部 通勤成本和住宅消费视为分散力量 , 模型结论显示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会低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概念、特点及其关系、理论证明、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概念金融集聚是指金融机构在同一地区内或同一市场上聚集形成的现象。

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

金融集聚多发生在金融中心城市或金融自由区域内,金融中心城市是指国家或地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金融自由区域是指金融业采取自由化政策、无须获得行政管理审批、相对自由营运的地区。

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增加的过程,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经济体系持续、稳定地发展的状态。

二、特点及其关系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金融集聚会带来以下特点:1. 资金供给充足。

金融机构聚集在同一地区内,容易形成规模化操作,同时能够采取具有风险防范的分散化投资策略,为本地经济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2. 金融市场容易形成。

金融机构密集聚集在同一地区内,便于形成金融市场,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衍生品等,供投资者选择。

这不断推进了本地经济转型、发展更具活力的产业。

3. 资本效率较高。

金融集聚对经济的资本配置与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将资本资源集中起来,为经济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广泛的资金来源。

在金融集聚的地区内,都会有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经济活动、更高的就业和投资回报率,这些因素都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理论证明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但是,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发现,金融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本累积效应。

金融集聚促进了资本积累,这种积累产生了更高直接和间接效益,进而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2. 技术创新效应。

金融集聚为实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资本,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了其生产效率,增加了公司的价值和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科学・2006年第6期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一个研究综述3陈良文 杨开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摘 要:导致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活动不同的集聚机制出发可以构建不同的集聚经济模型。

本文根据不同模型建模的方法及其反映的集聚机制的区别,将现有集聚经济模型划分为六类,即:将外部规模经济视为“黑匣子”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知识外溢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中间投入品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消费过程中不完全信息的集聚经济模型。

文章介绍各类模型的研究进展和模型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对经济集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集聚经济 知识外溢 劳动力池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一、前 言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

实际上,早在亚当・斯密((1776)那里,产业的空间集聚行为便得到关注:“许多类型的产业,即使是最初级的那种,也必须布局在一个大的城市当中。

比如说一名搬运工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工作并获得工资收入的。

”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空间集聚机制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劳动力池效应”。

对空间集聚现象的系统研究始于马歇尔(1890),马歇尔认为经济活动的集聚从根本上而言是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具体而言这种外部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方化的劳动力市场或劳动力池效应,二是专业化的投入产品,三是基于人力资本积累和面对面交流的累积所引发的知识外溢。

在马歇尔的基础上,Ohlin(1933)进一步对外部经济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由Hoover(1936)进行了标准化的分类,他将马歇尔外部经济分为两类:一是地方化经济,即生产相似产品的相邻厂商相互之间所带来的收益;二是城市化经济,即不同产业部门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

但长期以来,受微观经济学工具、数值模拟、经济集聚现象与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互不相容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区域城镇化管理的系统研究”(项目资助号:70433002)。

作者感谢张庆华博士对本文的有益建议,感谢审稿人的修改建议,文责作者自负。

701等因素的限制,①对经济集聚现象的解释一直没有很好的模型化。

1970年代以来,随着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算机模拟技术、运筹学等的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学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解释经济集聚现象的理论模型。

由于导致经济空间集聚的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理论模型从不同的机制着手进行解释,但最终的结论都是即使是在均质空间下,经济自身的力量也会导致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本文根据不同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背后的经济集聚机制的不同,将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与区域经济学领域关于空间集聚现象的理论模型进行分类综述,同时涉及少量的相关实证研究,以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②具体而言,根据建模的方法及其背后的经济集聚机制的不同,可以将现有模型分为以下六类:一是将经济集聚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视为“黑匣子”,将知识外溢、地方化劳动力市场、中间投入品效应等各类不同的集聚效应统统纳入此“黑匣子”当中,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二是从知识外溢效应出发建立集聚经济模型;三是基于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的集聚经济模型;四是从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与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出发建立集聚经济模型;五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模型;六是基于消费过程中不完全信息的集聚模型。

③二、将外部规模经济视为“黑匣子”的集聚经济模型建立集聚经济模型较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将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直接引入经济模型当中,而不去区分外部规模经济这一概念之下不同的作用机制。

Mills (1967)和Henderson (1974)较早的将外部规模经济引入城市经济学领域,作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向心力来考虑,构成了城市集聚经济研究的重要基础,为大量的后续研究所借鉴,如Chip man (1970),Ab 2del -Rahman (1990a ),Michael etc (1996),Black 和Henderson (1999),Chun -Chung Au 和Henderso n (2005)等的研究。

将外部规模经济直接纳入模型框架之中,其主要策略是在生产函数中增加外部规模经济的因素。

④而根据不同模型的需要,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可以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局限于某一个产业内(地方化经济),也可以反映到所有产业之间(城市化经济)。

(一)地方化经济效应的模型设定Henderson (1974)的研究,通过特殊的生产函数设定,将地方化经济效应纳入模型框架之中,作为城市重要的集聚力量考虑。

地方化集聚经济效应通过以下生产函数予以体现:X 1-p 11=L α11K β11N δ11(1)α1+β1+δ1=1,0≤ρ1≤1801①②③④参见Starrett (1978)的空间不可能定理(Spatial Impossibility Theorem ),该定理证明了考虑了运输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中,均质区域假设条件下不存在地区间的贸易和专业化,也就不存在经济的集聚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对集聚经济现象的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也在集聚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得到大量应用,当然,这些并不属本文综述的范围。

除了此处总结的六类模型之外,Duranton and Puga (2004)的研究认为,不同企业之间分担风险也是导致经济集聚的重要力量,并且构建了基于风险共担的经济集聚模型;此外Stiglitz (1977)和Wilson (1987)等认为地方公共物品(Local Public G oods )的共享也是导致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力量,并构建了基于此的集聚经济模型。

但从总体上而言,这两类模型的研究数量不多,故本文不再分别综述。

除了在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规模经济因素,也可以在成本函数上引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如Abdel -Rahman and Fuji 2ta (1993)。

其中,L1,K1和N1分别表示场地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

ρ1是衡量外部规模经济的指标,0≤ρ1≤1意味着(α1+β1+δ1)/(1-ρ1)≥1,即存在正的外部规模经济,显然,从模型的假设可以看出,外部规模经济仅限于X1产业内部,即仅考虑地方化经济效应。

在模型当中,这一正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导致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力量。

除正的外部规模经济之外,模型还设定了经济中存在外部规模不经济效应,城市在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效应的作用下,最终会形成均衡的城市规模。

(二)城市化经济效应的模型设定除了考虑地方化经济效应之外,在模型之中还可以将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效应同时加以考虑,如A bdel-R ahm an(1990)通过设定不同产业的生产函数将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效应同时纳入模型框架。

A bdel-R ahm an(1990)模型中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和地方化经济效应通过生产函数予以体现:一个区域有两个同质的产业,其生产函数分别为x1=f(H1,H2)h1,w it h f1,f2≥0和x2 =g(H2)h2,w it h g1≥0,其中x1,x2分别为产业1和产业2中代表性企业的产出,h1,h2分别表示产业1和产业2代表性企业的劳动投入,H1和H2分别为产业1和产业2的总劳动投入。

显然,产业1和产业2的生产函数表明,产业1具有城市化经济效应,产业1和产业2对产业1的产出都均有正向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而产业2仅具有地方化经济效应,仅产业2自身对本产业的产出具有正向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三)Michael等的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集聚模型为了进一步说明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如何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我们以Michael, Perrot&Thisse(1996)提出的简单模型框架为例,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如何使得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可能。

考虑一个由两个区域r=A,B组成的经济体,经济生产一种产品且产品运输是免费的,两种生产要素分别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其中非熟练工人在两地区之间不可流动,熟练工人根据两个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情况进行区位选择。

在区域r,生产函数为: Y r=e(H r)F(H r,L r)(2)其中,Hr和L r分别代表区域r的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数量,两地区熟练工人总量H= H A+H B,L r标准化为1。

E(Hr)是外部性函数,区域r熟练工人数量越多,外部性作用越大,是模型中集聚力量的体现。

由于区域内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且不存在运输成本,因此产品价格可以标准化为1。

因此,可以给出熟练工人的工资决定方程:w H r=E(H r)f′(H r)(3)假定住在区域r的工人j(j=H,L)的效用给定为:⑤U j r=u(w j r)(4)熟练工人的迁移行为是由地区间效用差异驱动的,即:d H A/dt=u(w H A)-u(w H B)=U[E(H A)f′(H A)]-u[E(H-H A)f′(H-H A)](5)分别给出外部性函数、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的显性形式:E(H r)=exp(εH r)r=A,B(6)(7)F(H r,L r)=Hαr L1-αr⑤在此模型的原始版本中,考虑了消费外部性的因素,为简便考虑,我们此处略去关于消费外部性的分析。

901u(w H r)=log(w H r)(8)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动态分析可以发现,当满足:H≥2(1-α)时,即相对于生产过程中非熟练工人所占份额而言生产的外部性足够的强时,经济存在三种均衡。

其中,对称均衡(即熟练工人在两个区域平均分布)是不稳定的,两个非对称均衡是稳定的,即大部分熟练工人要么集中于区域A要么集中与区域B。

从此简单的模型可以看出,两个均质区域在外部规模经济作用下会形成非对称的空间格局。

(四)对该类模型的简要评述将外部规模经济视为“黑匣子”,主要的优点在于模型非常简捷,省去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以2.3部分的模型为例,通过非常简单的假设即可推导出均质空间下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征。

此外,由于这类模型较为简单,因此应用的范围也很广,既可以用来解释经济集聚现象,也可以应用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体系、地区差异等的研究中。

由于上述两类优势,在很多最新的研究中,仍然直接将外部规模经济视为基本的经济集聚机制。

尽管如此,该类模型只是将外部规模经济视为“黑匣子”而并没有打开这一“黑匣子”,对外部规模经济背后的知识外溢、劳动力池效应等集聚机制都没有作进一步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缺乏微观基础。

针对此类模型的缺陷,有很多研究者分别从知识外溢、劳动力池效应、中间投入品等各类集聚机制出发研究经济集聚现象,从而逐步打开外部规模经济这一“黑匣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