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测试题及答案推荐文章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热度:高一语文一册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解析热度: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达》练习及答案热度:下期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带答案热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热度:语文复习不同平时的新授学习,因为复习内容都是学生前面学过的,可以通过测试题来巩固知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测试题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淡、慢、静、清、悲凉、润)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
(看、味、色、赏玩、尝)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
(感触、情趣、感觉)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况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6)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1单元+2 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歧.(zhī)韵譬.如(bì)嘶.(sī)叫耗.(hào)子开拓.(tà) 落蕊.(ruǐ)橄榄.(lǎn) 落寞.(mò) 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tún) 椭.(tuǒ)圆【答案】“歧”读qí,“譬”读pì,“拓”读tuò,“沌”读dùn。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③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答案】①赔—陪,②雕—凋,③浅—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导学号:08332009】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E.对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张老师总是苦心孤诣....地反复找他们谈心,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解析】C项,循序渐进:(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此处应用“周而复始”。
E项,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CE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故都的秋习题
《故都的秋》同步训练【预习感知】1. 注音。
混混沌沌()房檩()疏()落落蕊()细腻()一椽()破屋夹()袄平仄()歧()韵橄()榄潭柘()寺颓()废萧()索譬()如鲈()鱼廿()四桥普陀()山【答案】混混沌沌(dùn)房檩(lǐn)疏(shū)落落蕊(ruǐ)细腻(nì)一椽(chuán)破屋夹(jiá)袄平仄(zâ)歧(qí)韵橄(gǎn)榄潭柘(zhâ)寺颓(tuí)废萧(xiāo)索譬(pì)如鲈(lú)鱼廿(niàn)四桥普陀(tuó)山2. 填空。
(1)郁达夫(1896—1945),_________,浙江富阳人。
主要作品有《沉沦》《____________》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吟咏的话题。
悲秋者众多,赞秋者亦有之,但是在欣赏秋的清、静、悲凉方面,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__的《___________》应该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
【答案】(1). 现代作家(2). 《春风沉醉的晚上》(3). 郁达夫(4). 《故都的秋》【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 自主探究。
(1)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各有怎样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2)《故都的秋》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答案】1)①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
②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对比、衬托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衬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
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衬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回味隽永。
(完整版)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2. 2《 故都的秋 》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 (新人教必修 2)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歧.( (zh 1) 韵 J 一椽(yu 岔)嘶(s 1)叫 耗(hao )子 B. 潭柘 .(zh e) 寺 落蕊(ru i) 橄榄(l on ) 落寞(m b ) C. 普陀.(tu o) 山房檩(l 1) 陪衬.( ch e n )夹袄(O o ) D. 廿.( (ni m)四桥 着(zhu o) 衣混沌(d in )木椭(tu o )圆【解析】A 项"歧”读q 1 ;"椽”读chu^n 。
【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 “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 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解析】 D 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答案】 D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 风遗韵 。
B.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 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
C. 迎面一声招呼, 回头一个微笑, 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
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 的生活,浑.然.天.成. 而不觉了。
D •“木马” “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 着你的心理素质。
【解析】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
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也喻办事机械 死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同步练习第1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混.为一谈(hùn)混.沌状态(hùn)拓.本(zhè)B.著.着布衣(zhù) 描写细腻.(nì) 萧.索(xiāo)C.点缀.生活(zhuì) 折.耗很大(shé) 落蕊.(lěi)D.精神颓.废(tuí) 啼.笑皆非(tí) 恬.适(tián)解析:A项,“拓”应读tà;B项,“著”应读zhuó;C项,“蕊”应读ruǐ。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答案:D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对比比喻)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解析:A、C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基础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1荷塘月色1、【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
【答案】 D2、【解析】B项“飘渺”或写成“缥缈”;C项“哀”应为“唉”,“园”应为“源”;D 项的“行”应为“形”。
【答案】 A3、【解析】“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答案】 D4、【解析】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对象具体。
瞩目:注目。
强调集体或更多的人,用于重大事件、行为。
蓄意: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存心。
故意:有意识地(那样做)。
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用于不如意的事)。
如果:表示假设。
【答案】 C5、【解析】A项虽然有“像”看起来很像比喻词,但它只是表示猜度,不能构成比喻句。
【答案】 A6、【解析】省略号与“等”重复。
【答案】 D7、【解析】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
【答案】 B8、【解析】B.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移到“季羡林先生”之后;C.词语赘余,“防止”“避免”语意重复;D.语序不当,“往往”应该在“是”的前面。
【答案】 A9、【解析】出现在篇首,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 A10、【解析】第①句要注意“宏观构思”和“粗犷”搭配,“精巧布置”和“细腻”搭配。
第②句要注意“近水如镜”用“镜”来比喻“湖”很恰当,又与“一湖幽静”押韵;“近水如练”虽然和“远水如烟”押韵,但用“练”喻“湖”不当。
【答案】 A2故都的秋1、【解析】“夹”在此读“jiá”。
【答案】 C2、【解析】A项厮—嘶,B项搅—绞,D项训—驯。
【答案】 C3、【解析】A.两个顿号使用不当,应改为逗号,因为是三个分句之间的停顿。
B.“秋士”一词应用引号,因为此处需作引用。
C.三个分号使用错误,都应改为逗号,因为四个并列的分句内部没有使用逗号,所以没有必要在分句之间用分号。
【答案】 D4、【解析】“工夫”指“时间、时候”。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时检测(精品同步试题)
故都的秋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混.为一谈(hùn)混.沌状态(hùn)拓.本(zhè)B.著.着布衣(zhù) 描写细腻.(nì) 萧.索(xiāo)C.点缀.生活(zhuì) 折.耗很大(shé) 落蕊.(lěi)D.精神颓.废(tuí) 啼.笑皆非(tí) 恬.适(tián)解析:A项,“拓”应读tà;B项,“著”应读zhuó;C项,“蕊”应读ruǐ。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答案:D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对比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解析:A、C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散文钞(chāo)一椽(yuán)嘶(sī)叫耗(hào)子B . 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 . 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D . 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 . 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 . 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 . 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 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A .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 .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 . 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4. 下列句子中加线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 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 . 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D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5. 作者写故都,却写到了“都市闲人”,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 他们朴实得像故都一样,他们的身上有一种“悲凉”的味道。
B . 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特点,更能体现作者的故都情思。
C . 他们更容易亲近,更能表现作者的“平民意识”。
D . 在言语中流露出作者对他们那种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2 故都的秋 含答案
2故都的秋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同步 故都的秋 含答案
练案3故都的秋(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A)A.椭.圆(tuǒ)细腻.(nì)眷.恋(juàn)喇.叭(lǎ)B.颓.废(tuí)厦.门(xià)平仄.(zhè)点缀.(zhuì)C.恬.静(tiǎn)穿着.(zhuó)廿.四(niàn)橄.榄(gǎn)D.倩.影(qiàn)靓.丽(liàng)隽.永(jùn)鲈.鱼(lú)【解析】B项,“仄”应读zè;C项,“恬”应读tián;D项,“隽”应读ju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D)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C)①在我看来,学校里教的文史课程内容和设置几十年不变,就和老阿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让我如入云端混混沌沌....。
②唐朝诗人王维被边塞的奇景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
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诗中也对这样的风光作过描写。
③《国色天香》节目播出后,霍尊在微博中写道:“首次接触国粹,从陌生到爱到不能..自已..,不能更棒的感觉。
”④短短十天的军训过去了,但我们忘不了教官不胜其烦....地重复单调的动作,更忘不了烈日下我们共同奋斗的身影。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Word版含答案.doc
2故都的秋秋天,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
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涵着几丝悲凉……走在北京秋天的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满目的黄叶迎风飘舞,其中,钓鱼台的银杏大道最为知名。
一叶知秋,北京城里的秋叶,可谓是秋天最美的“信使”。
1.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诉说的一个通道,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的是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独特体验。
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
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着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
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运用角度]“眷恋故乡”“情感体验”“深沉与奔放”等。
借得清秋一缕魂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
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尝一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
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
如黛玉言:花飞花谢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物质充裕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
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巩固训练-第一单元 触景生情 1.2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语言基础]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凋.谢(diāo)似.的(sì)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B.驯.鸽(xùn) 混.沌(hùn)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C.梧.桐(wú) 平仄.(zè)颓.废(tuō) 潭柘.寺(zhè)D.歧.韵(qí) 落蕊.(lěi)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解析: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
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答案: B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
“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解析: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
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
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1)(原卷版)+.doc
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嘈.杂/散文钞.折.本/折.冲樽俎秋蝉./细雨缠.绵B.开拓./潭柘.寺缘.由/一椽.破屋落.寞/息列索落.C.思念./廿.四桥歧.韵/器.宇轩昂颓.废/推.三阻四D.凋.谢/钓.鱼台混.沌/鱼目混.珠驯.鸽/循.规蹈矩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本名人传记中有很多内容纯属无中生有,真是令人不忍卒读....,据说这样的书居然还获过奖。
B.曾几何时....,美国的两颗核弹就使桀骜不驯的日本帝国屈服了,但这毕竟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C.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的学识人品永远激励着我们。
D.李老汉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住进去没几天就驾鹤西游了,这总算死得..其所..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全新的理念和响亮的口号,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为弱势群体多出实招,多办实事。
B.季羡林的晚年,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富于思考,写下了如《病榻杂记》这样的佳作,这正是其“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C.布雷加距离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目前处于反对派控制下的班加西市约170公里左右,是利比亚石油输出港之一,该城自交战以来数度易手。
D.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______________①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②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支撑不起来。
③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④如同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形”“神”兼备。
郁达夫《故都的秋》巩固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巩固练习题及答案分析郁达夫《故都的秋》巩固练习题及答案分析《故都的秋》巩固练习题仔细阅读《故都的秋》一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_________的程度。
6、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7、蓝朵一词是__________的意思。
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_________。
8、落蕊的蕊字读音是()。
9、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人教版语文高一-故都的秋名师单元测试
内在精神特征是:
2.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韵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
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3.最后一段中,写每一片叶子似乎在为红衣女孩的“青春的步履伴奏”,这样写有什么用
意?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故都的秋》同步测试2
一、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课后训练:2 故都的秋 Word版含解析.docx
课时练(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饱尝.(cháng)赏.玩(shǎng)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 落蕊.(ruǐ)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C.譬.如(bì) 幽.远(yōu)萧索.(suò) 潭柘.寺(zhè)D.平仄.(sè) 情趣.(qù)点缀.(zhuì) 一椽.破屋(chuán)解析:A项,“落”应读“luò”;C项,“譬”应读“pì”,“索”应读“suǒ”;D项,“仄”应读“zè”。
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在回忆祖父的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辞时一度因情绪而中断。
(2)费德勒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地夸奖起太太和自己的团队表现。
(3)这位失独母亲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她的儿子。
A.不能自已情不自禁不由自主B.不由自主不能自已情不自禁C.情不自禁不由自主不能自已D.情不自禁不能自已不由自主解析:“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从语境看,第(1)句因横线前有“情绪”不能用“情不自禁”,否则重复。
第(3)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俄罗斯政府对恐怖袭击始终采取“零容忍”的强力政策,即便IS及其他恐怖组织对俄本土发动报复式恐怖袭击,也很难颠覆俄罗斯将IS主体力量隔绝在叙利亚的决心。
B.作为半岛的最大邻国,中方不会坐视半岛稳定受到根本破坏,不会坐视中方的安全利益受到无端损害。
我们强烈敦促各方理性克制,不要再激化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凋.谢(diāo)似.的(sì)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 B.驯.鸽(xùn) 混.沌(hùn)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 C.梧.桐(wú) 平仄.(zè)颓.废(tuō) 潭柘.寺(zhè) D.歧.韵(qí) 落蕊.(lěi)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
“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趣幽怨萧瑟衰落B.情致幽然萧索衰弱C.情趣幽远萧索衰弱D.情趣幽远萧条衰落4.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5.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②秋尽江南草未凋③玉人何处教吹箫④青山隐隐水迢迢A.④①②③B.①③④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①③6.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7.第一段作者主要写怎样的感受?8.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9.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10.“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灯下草虫鸣潘纤云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
“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
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
西风起,月冷霜寒,虫呜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
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
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
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
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
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
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
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
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
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
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
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
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
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
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
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
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
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
”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
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1.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1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3.简要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1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三、语言表达15.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语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柳影下的钓鱼台,西山的虫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
16.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参考答案1.B【详解】试题分析: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
A 项,“似的”,“似”应读shì。
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Side2.D【解析】试题分析: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
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
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点睛: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3.C【解析】试题分析: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
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此题考核近义词语辨析,注意语境和词语的细微差别。
4.C【解析】试题分析:C项,“文不加点”形容构思写作速度快,而且不需修改。
“点”,修改涂抹,该项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B项的“成语”指现成的说法,是对的。
5.D【解析】试题分析: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两项可以排除。
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
6.A【详解】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最确切”,A项描写的最细致。
7.表达了对北国之秋向往喜爱的感情。
8.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起到领起全文的作用。
9.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10.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解析】7.试题分析:注意开始的语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表达的是喜爱之情。
8.试题分析:注意概括“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然后结合语段的位置概括作用。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统领全文的作用。
9.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江南之秋”的特征,再分析和“北国之秋”的关系,进而明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