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角度论文儿童同伴关系论文

合集下载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感就产生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加大,匮乏的心灵沟通使处于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

个体的生存依赖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与他人的亲密感和爱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缺失对个体生活质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孤独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儿童存在孤独感表明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的一个方面。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接纳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缓冲器,对其适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不仅需要获得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还需要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获得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需要朋友的支持、帮助和肯定,需要朋友的安抚和陪伴,这是普通的同伴关系所不能提供的。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其他同伴认同与接纳,能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关系,与同伴分享快乐、烦恼,自然会降低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而与好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儿童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提升儿童的孤独感水平。

而同伴经常会给儿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儿童可以在同伴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

儿童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健康的心理是儿童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

研究发现,孤独感的产生与孤单、封闭、不和谐以及突遭挫折的环境、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也证明,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

综上,本研究采用量表和问卷对小学生孤独感、同伴接纳进行调查,分析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希望对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帮助儿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孩子从小就需要社交,而孤独感是儿童成长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与同伴交往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建立自信,培养友谊,促进社交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成年人的孤独感有所不同。

儿童的孤独感往往是来自于与同伴互动不足,不是自愿选择的。

孩子们需要接近其他人,分享感受和经历。

孤独感会导致防御机制激活,使孩子们更加封闭和担心。

有一些孩子天生就喜欢孤独,他们喜欢一个人呆着,当然,这种孤独不是指没有父母和其他亲属产生的孤独。

我认为这种孤独只是一种性格倾向,而不是一种问题。

大部分孩子都希望与其他人有更多的联系,这是一个需要满足的基本需求。

儿童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与同伴建立联系。

这通常是由于社交技能的缺乏所导致的。

这些技能包括:主动与他人联系,开始对话,分享感受和了解他人情感。

如果孩子无法与同伴沟通,建立友谊,那么就会感觉孤独,这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与同伴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能力呢?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社交机会。

这可以通过参加俱乐部,活动,社交聚会等方式。

此外,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同龄人去家里玩,或者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建立支持系统。

其次,家长可以就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鼓励孩子多与别人交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表扬孩子在交往方面所做的努力。

最后,家长可以私下与儿童交流,了解他们的孤独感程度,以及是否表现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与同伴相处不好,家长可以与儿童一起尝试解决问题,比如找到一些新的兴趣,或者鼓励孩子加入一个新的俱乐部。

总之,促进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减轻孩子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且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通过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孤独的阴影,享受生活。

幼教-浅谈幼儿的同伴关系(1)

幼教-浅谈幼儿的同伴关系(1)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幼儿的同伴关系学生姓名卢维雪学号2014160104042专业学前教育班级 4指导老师2017年 3 月浅谈幼儿的同伴关系摘要:幼儿同伴交往在幼儿的社交圈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本领,它能给幼儿带来认同感,帮助幼儿增强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并且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属性。

但是,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不少的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不够重视,因此影响了幼儿的成长。

本文将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维度、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幼儿同伴交往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同伴、交往、合作、交流根据《纲要》的内容可知,幼儿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使幼儿在校园环境中体会到师生与同伴给予的关怀,从而获得一个温馨良好的成长环境。

也就是说,在幼儿的日常校园生活中,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技巧,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

学期儿童需要同伴的交往吗?需要,而且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缺一不可的,都说成功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此来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使幼儿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然,不一样的幼儿存在不同的差异,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表现,他们也各具不一样的社会交往关系,或是愉快、或是情绪化。

幼儿和幼儿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能够让幼儿心情愉快,更加活泼。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会与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愉快,伙伴们能够更放松无拘束的交谈。

不过,幼儿园的孩子们会常常发生矛盾,有些会因为喜欢的玩具,也有些是因为其他小朋友不听自己的话,不按照自己思路进行等等。

当然,小朋友们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认知水平还不够,幼儿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利弊兼顾的同时,作为他们的引导者,我们不能因为“爱”而让他们拒绝同伴关系,谋杀了他们该有的童年和纯真。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标题: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关键词:依恋、儿童、发展、社会、情绪、认知引言:依恋是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早期儿童发展研究中备受关注。

依恋理论主张,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关系的质量可以预测儿童在社会、情绪和认知发展方面的表现。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研究,探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促进安全依恋的建议。

一、依恋对儿童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积极的社交行为和社交能力有关。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更愿意与他人互动,表现出友善、合作的行为。

他们能够与同伴建立稳固的友谊,更好地解决冲突,并具备较强的社交技巧。

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在社交中表现出缺乏信任和亲密关系的行为,可能更容易产生社交障碍。

二、依恋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有效策略,容易出现情绪困扰。

三、依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依恋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包括更好的问题解决和学习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信息,更好地注意力集中,有更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认知问题。

四、建立安全依恋的建议为了促进安全依恋的发展,关键是建立一个支持性、温暖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陪伴,建立稳定的父母儿童关系。

同时,父母应培养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教授适当表达和应对情感的技巧。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也是关键。

结论:依恋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涉及社会、情绪和认知方面。

安全依恋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不安全依恋可能导致各种负面结果。

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对象 被斌来自城市三所普通小学的四、五、六年
级,共9个班,505人。其中四年级159人,男82 人,女77人;五年级218人,男106人,女112人; 六年级128人,男66人,女62人。年龄最大13 岁,最小9岁。 2.2工具 2.2.1依恋量表。亲子依恋关系的测量,修订了
作者简介:于海琴(1973一),女,山东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博士 36
万方数据
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Kerns Security Scale”。,这是一份儿童白评量表,有 15个项目,分数越高,说明安全依恋水平越高。 父、母问卷各自独立,但问题内容相同,分别施测 后得到儿童对父、母各自的依恋安全性得分,简 称之“父子依恋得分”、“母子依恋得分”。该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口t=.84和d母= .81。对】5个项目作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值大 于1的2个因素,做方差极大旋转(Varimax),按因 素负荷值(.49一_80)较高的项目意义,分别命名 为信赖程度(8项)、亲近倾向维度(7项),其对总 方差的解释率为47.8%。 2.2.2友谊质量问卷。参考Bukowski的友谊质 量量表”1及邹泓的中学生友谊质量量表……,结合 小学生生活实际,自编了友谊质量问卷,五级记 分,共36个项目,得分越高,友谊质量越高。主成 分分析的结果,提取出5个因素:亲密(11项)、安 全(8项)、陪伴分享(6项)、肯定价值(6项)、冲突 (5项),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8.47%,结构效 度满意。将两个互选朋友的友谊质量一致性作为 效标,亲密、安全、陪伴分享、肯定价值、冲突五维 度的相关分别为:.83,.61,.78,.72,.84,显示 此问卷的实证效度尚可,基本适用于本研究。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构建论文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构建论文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构建论文许多人都认为童年应该是充满欢乐,作为老师和家长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然而,快乐的童年生活,不能缺少的是同伴,在与同伴交往中,幼儿获得的同伴经验,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所不能给予的。

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1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幼儿间的同伴关系是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让幼儿在集体中,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平等、独立、自愿结合、互助互惠横向的友好关系。

通过这种同伴交往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同伴经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对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随着情绪的稳定和依恋的转移,他们对同伴的需要越发明显,由于孩子们的性格、兴趣取向、现有能力、心理需求等差异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模式。

归纳一下大致分为四类:专一型、受欢迎型、攻击型、忽略型。

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会受到同伴的影响。

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在同伴间的人气很旺。

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

2 对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对策的思考2.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独享”,进入了幼儿园后,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和同伴交往中学习与人分享,不仅分享物品,还要分享心情,分享关爱。

许多家长也比较关注幼儿的分享意愿,比如,家长会给小朋友带来好吃的糖果和糕点请全班幼儿分享,幼儿在以小主人的角色分发糖果和糕点的过程中,体验着分享的乐趣: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快乐。

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依恋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儿童早期社会情绪和人格发展的主导途径。

本文以北京市某寄宿制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为被试对象,使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等方式,提供了一个测量3~6岁幼儿对亲子依恋安全性的便捷、可靠的工具,从而有利于开展依恋研究,为依恋研究提供依据,探讨寄宿制幼儿园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标签:寄宿制;亲子依恋;同伴关系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内,关于幼儿依恋主要是普通幼儿园的依恋和同伴的实证研究,但是目前在我国,许多家庭无暇照顾孩子,很多孩子被送到寄宿制学校,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寄宿制幼儿在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中的发展情况。

所以本文出于如上考虑,提出了如下问题:(1)寄宿制幼儿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特点是怎样的呢?(2)寄宿制幼儿的亲子依恋与同伴关系又是什么呢?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项目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寄宿幼儿9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小班30人,中班30人,大班30人,回收有效数据为85人,有效回收率为94%。

同时向其父母及带班老师了解研究所涉及的部分信息。

2.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工PPA的修订版测量幼儿的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状况。

修订版将父母依恋分量表一分为二,发展成独立的母亲依恋及父亲依恋两个分量表,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分别有25题。

3.施测施测由该项目成员组织,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事先对项目成员进行培训,项目在7天内完成。

三、研究结果1.寄宿制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男女幼儿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上的得分小班和中班、大班年级学生有显著差异。

小班幼儿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大班幼儿。

中班和大班幼儿没有显著差异。

在维度上,小班幼儿的父亲信任和母亲沟通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大班幼儿。

小班幼儿的父亲疏离和母亲疏离的得分显著低于中班、大班幼儿。

2.寄宿制儿童同伴依恋的发展特征男女幼儿在同伴依恋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

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祖孙依恋、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祖孙依恋、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祖孙依恋、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祖孙依恋、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关系。

隔代抚养,即孙辈由祖父母辈抚养长大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隔代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祖孙依恋的形成和同伴接纳的状况。

本文还将探讨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以理解他们在这种特殊抚养方式下的心理需求和应对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隔代抚养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characteristics of grandparents and grandchildren attachment, and peer accepta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child rearing,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phenomenon of intergenerational upbringing, where grandchildren are raised by grandpar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mon in modern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upbringing on the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of ancestral attachment and peer acceptance. This article will als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intergenerational parenting of young childre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coping strategies under this special parenting method. Through this study, we hope to provide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intergenerational famili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children.本文首先将对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进行梳理,分析隔代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亲子依恋是指儿童对于父母的情感依赖和亲近程度。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以及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1. 分离焦虑发展到关注焦虑小学高年级儿童更容易独立生活和学习,对于离开家庭的分离焦虑有所缓解。

同时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安全等方面的关注焦虑更加强烈,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2. 干扰情况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干扰情况逐渐减少,也更加适应父母的离开和回归。

同时,他们更能够独立完成家务和学业任务,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3. 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丰富和多样化,他们更加注重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表达和关注。

二、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1. 亲子依恋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对同伴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稳定、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使其更有信心和勇气与同伴交往。

同时,一个密切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价值观念,更好地与同伴相处。

2. 同伴关系对亲子依恋的影响同伴关系也会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产生影响。

如过度依赖同伴和对同伴的高度认同,可能会减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亲子关系。

同时,好的同伴关系也可以使儿童更自信和独立,更愿意与父母分享生活经验并得到支持和关注。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对于其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长需要认真对待亲子关系的发展,并积极支持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幼儿依恋的发展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纽带的形成过程。

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幼儿依恋的定义、理论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幼儿依恋的发展。

首先,幼儿依恋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安全的情感关系。

依恋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不安全、陌生环境时,寻求安全的方式,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亲近和依赖。

幼儿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未定型期、定型期、目标导向期和互操作期。

未定型期出现在出生到2个月的宝宝身上,他们还不具有对人的依恋行为,对任何人都没有显著的偏好。

定型期约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幼儿开始发展出对特定照顾者的偏好,表现出寻求安慰和接近的行为。

目标导向期则是从6个月到2岁,孩子对照顾者产生了较大的情感依赖,照顾者的离开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的互操作期从2岁开始,幼儿能够与照顾者实施相对独立的玩耍或分离,在遇到危险时仍然会寻求照顾者的安全感。

其次,幼儿依恋的发展与多种理论密切相关。

约翰·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依恋理论之一、依恋理论认为,在幼儿早期关系的建立中,照顾者的反应对幼儿的依赖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当照顾者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幼儿会形成积极的依恋关系;相反,如果照顾者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对后来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依恋理论,碧波思提出的情绪整合理论也对幼儿依恋的发展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情绪整合理论强调了幼儿与照顾者情感交流和情绪调控的重要性。

通过与照顾者在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幼儿依恋的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照顾者的反应和关注是影响幼儿依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照顾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给予关怀和爱的回应时,幼儿更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幼儿和谐的同伴关系建立研究论文

幼儿和谐的同伴关系建立研究论文

幼儿和谐的同伴关系建立研究全文如下: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具备高度责任心、协作精神,并在实践中努力实行的人,才能立足社会。

当幼儿入园以后,他的生活圈子由小范围的家人转向老师和同伴,其特殊的“小太阳中心”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和冲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一、让幼儿学会关心有这样一句名言:对人而言,关心和爱就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

学会关心是儿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不少研究发现,培养儿童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利他行为的水平,降低其不良行为的出现,从而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

1.让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与爱。

首先,我们和家长取得联系,努力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

幼儿面对幼儿园这一新环境会害怕、退缩,老师便经常抱抱孩子、亲亲孩子、牵一牵孩子的小手、摸一摸孩子的头,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使幼儿感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在家庭中,要求父母对孩子说话要温柔体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浓浓的爱。

其次,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人之间注意使用爱的语言,如“你辛苦了,先歇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等等、这种互相关爱与体贴,使孩子的爱心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2.引导幼儿去关心周围的物和人对幼儿来说,身边的玩具、小动物、小树、小花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生活中最亲近、最自然的伙伴。

我们引导孩子用友善的态度对待这些伙伴,和它们做朋友。

如布娃娃掉在地上时,可以这么说:“哟,布娃娃都摔疼了,快抱起来摸摸它、”“小猫是你的好朋友,和它一起做游戏吧、”等等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我们开展大带小活动,请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如有孩子在入园时哭闹,引导其他幼儿去安慰、关心,送玩具给他并和他一起玩、要求孩子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玩具、分发碗勺等,做老师和父母的小帮手。

中班幼儿依恋类型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中班幼儿依恋类型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中班幼儿依恋类型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儿的依恋类型与同伴交往能力有
着密切关系。

对于中班幼儿而言,他们处于依恋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理解和促进他们的依恋类型和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中班幼儿中大多数是安全依恋类型,他们通常能很好
地与同伴建立起积极和谐的关系。

而较少数的中班幼儿是不安全依恋
类型,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较多的敌对、孤僻和内向的行为。


些幼儿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可能存在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不良互动,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影响了他们与同伴的交往。

另外,研究还发现,母亲对幼儿的慈爱程度和教养方式,也与幼
儿的依恋类型和同伴交往能力有关。

母亲慈爱程度越高、教养方式越
温和、理解力越强,其子女的安全依恋和积极交往能力就越强。

因此,中班幼儿的教育者和家长应注意培养幼儿的安全依恋类型,以及促进幼儿之间的积极和谐交往。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提
供安全支持和情感投入、鼓励合作与分享、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设立
合理规则和制度等方式,帮助幼儿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培养积极的
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

幼儿园教育随笔《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

幼儿园教育随笔《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

幼儿园教育随笔《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
孩子们进入大班也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在孩子们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非常明显。

启发我这一思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经历:
在日常的组织活动中,我发现总有一部分的孩子经常喜欢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玩,比如:上课时,坐在一起;排队时在一起等等。

有一次,有两个孩子上课时经常坐在一起聊天,不仅学不到知识,还影响到了别人。

后来,每次我们都会把她们分开坐,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才慢慢的改善了。

另外,也有两个男孩子也经常粘在一起玩,而且上课的时候也会说个不停,而且偶尔还会发生矛盾,甚至殃及到其他的伙伴。

可是,当老师要求他俩分开坐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

“为什么要分开坐,我就是要和“某某”一起坐,我不要,我不要……”。

另外,是在一次区域回顾的时候,当千千讲完自己在区域里面所做的事情去把计划表放回抽屉的时候,蓉蓉突然间走过去找千千说“千千刚刚你为什么没有讲到我呢?”千千默默无语!当时,老师走过来拉住蓉蓉的手说:“蓉蓉,你不是计划小组的成员,为什么跑出来了呢?”她说:“刚刚进区的时候明明是我和千千一起玩的,为什么她在回顾的时候没有讲到我呢?(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就说“没有关系,可能是时间不够吧,可是她心里还是有你的”。

过了一会儿,虽然蓉蓉的心情平伏了下来,但我还一直的在思考着“大班孩子,怎么也有一股如此强烈的同伴依恋关系呢?”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人类是社交动物,与人交往与相处,是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到老年结束的一项基本能力与任务。

这种能力一部分来源于遗传基因,但更多地来自于环境影响、家庭条件以及儿童个体特点等齐全的因素。

因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与同年龄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

当然与此相反,若出现困难或失败,可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1.孤独感的现象和类型孤独感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孩子们经常面临人际交往与相处方面的紧张情况,以及很多儿童由于父母离异或相对独立而更容易感到孤独,其存在是很常见的。

此外,它的类型也有不同之处。

根据现有研究材料,重要的孤独感类型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临时性孤独感,可能是某时段朋友较忙,又或者新环境下孩子不熟悉等自然的或短期的孤独感。

第二种是情绪性孤独感,这是一种情绪感受,常常伴随着好朋友关系的紧张或破裂。

第三种是社会性孤独感,这是儿童感到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或排斥所导致的孤独感。

第四种是存在性孤独感,这是一种儿童认为自己无法满足需求或之间没有接触一类的孤独感受。

2.同伴关系的贡献和影响与孤独感相对应的是,具有积极同伴关系的儿童受益良多。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可以改善儿童与同龄人的人际关系,并增加他们在集体中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自尊心。

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能力如合作、沟通、共情等都与同伴关系有关。

此外,与同伴交往可以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并且有助于他们塑造更积极、健康的自我价值评估,从而出现更多积极情绪。

同伴关系也可以促进学习,鼓励分享、讨论、合作等积极行为,进而为儿童学业的成功创造良好的环境。

3.影响孤独感的因素永远存在让儿童有孤独感的原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孤独感是由可调节的因素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来减少和消除孤独感。

人际恐惧是导致儿童孤独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父母与学校所对待的态度、家庭背景、家长沟通频率、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孩子是否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引言: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包括合作、游戏和交谈等。

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学业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探讨同伴互动的类型、发展过程以及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1.1 亲密伙伴关系亲密伙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密切的、情感上的牢固联系。

这种关系通常伴随着彼此的信任、支持和共享经历。

研究表明,亲密伙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有益。

亲密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以及同伴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

1.2 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儿童之间的集体形式的互动。

同伴群体通常包括三个以上的伙伴,他们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如游戏、体育竞技或学习。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协作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同伴群体中,儿童学会尊重他人、分享资源、解决冲突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后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1.3 老师和同伴关系除了与同龄人的互动外,儿童还与教师之间建立了特殊的互动关系。

教师在儿童的同伴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引导和促进儿童之间的互动,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过程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儿童个体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和形式会发生很大变化。

2.1 幼儿期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产生对同伴的兴趣,并表现出社会互动的行为。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通常以平行互动为主,即儿童在一起玩耍,但并不一定相互合作。

2.2 小学阶段小学阶段,同伴关系逐渐由平行互动向合作模式转变。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倾向于与具有相似兴趣和爱好的同伴结成小团体,共同参与各种活动。

同伴关系的维持越来越重要,儿童开始关注自己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引言: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对儿童的情感、智力、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成果、发现以及相关理论,并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同伴关系的定义和特征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互动关系。

首先,同伴关系的发展建立在儿童之间的相互选择基础上,它不同于家庭关系、亲属关系等强制性的关系。

其次,同伴关系是成对或组(团)合的关系,儿童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来满足彼此的需要。

同伴关系的特点还包括互惠性、情感性、动态性和异质性。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同伴关系可以分为亲友类同伴关系、普通伙伴关系和游戏伙伴关系等。

亲友类同伴关系是指基于亲密关系的同伴关系,比如兄弟姐妹关系以及亲密友谊等。

普通伙伴关系是指同龄儿童之间的非亲密关系,如班级同学、街坊邻居等。

而游戏伙伴关系则是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

不同类型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影响1. 情感发展:同伴关系提供了儿童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促使儿童培养友谊、亲密关系和情感应对能力,从而有助于儿童正常情感发展。

2. 社交技能:通过同伴关系,儿童学习并发展了多种社交技能,如交流技巧、分享合作、解决冲突等,这对他们的社交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

3. 认知能力:同伴互动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刺激,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4. 行为习惯:同伴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和互动规则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和道德观念。

5. 心理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给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情感安全感,减少他们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同伴关系研究方法和重要发现研究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自陈法、问卷法、网络分析法等。

幼儿依赖心理论文

幼儿依赖心理论文

对依赖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娇正导读:XX在幼儿园里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异常,他做事非常磨蹭。

在集体活动准备上、在吃饭、穿衣上。

XX总是最慢的一个。

其它孩子总是抱怨他,不喜欢和他一组,可他自己感到很无奈,但就是改变不了这种磨蹭的行为。

经老师多次教育、催促,他虽口头上答应,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刚说完,又去做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去了,做事独立性不强,总是依赖别人。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XX。

XX是个男孩,2007年12月出生,现在幼儿园读中班。

XX思维活跃,聪明可爱。

但XX在活动中总是比别人慢,这已经妨碍他的学习和活动。

记得刚上小小班的时候XX不是那种样,那时候虽然小,但做事情很积极,但XX现在在幼儿园里的行为表现出异常,他做事非常磨蹭。

在集体活动准备上、在吃饭、穿衣上,喝水,XX总是最慢的一个。

其它孩子总是抱怨他,不喜欢和他一组,和他一组总肯定得不到冠军组,不管小朋友怎么不乐意和他一组,他还是慢吞吞,不着急的样子。

老师多次教育、催促,他虽口头上答应,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刚说完一会就忘记了。

像XX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到这是一个具有过分依赖性异常心理的幼儿,必须经过辅导帮助他早日纠正。

依赖性行为是指小儿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婴儿出生后与妈妈(或看护人)亲密接触,依赖妈妈无微不至的精心抚养,才发展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

这是每个小儿必须经历的正常发展程序。

但是,有些小儿过分依赖父母。

如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可还总喜欢让妈妈抱着。

站立时,则紧紧依偎母亲身旁,妈妈一离开,就哭闹不休,特“缠人”、“粘人”。

也不愿和小朋友玩耍。

小儿年龄稍大一些,则表现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遇事总想依赖他人。

如生活上依赖父母的安排,学习上依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如所依赖的人不在,则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从XX这个个案来看,其依赖性心理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儿童毕竟弱小,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依赖过程,这和过份依赖是两回事。

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论文

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论文

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论文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对其发展的影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常年与父母分离生活的儿童。

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伴交往作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本论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现状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因此,同伴交往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交流和沟通能力:由于长期缺乏人际交往的机会,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 社交障碍:留守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内向、自卑等社交障碍,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3. 人际关系不稳定:由于同伴关系的不稳定,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交友困难和朋友流失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

二、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支持:同伴关系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

2. 认知发展: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互动,留守儿童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其认知发展。

3. 社会技能培养:同伴交往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练习社交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对策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学校关注: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设置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提供交友机会和培训。

2. 家庭支持:家长应给予留守儿童充分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3. 指导与辅导: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应提供必要的指导与辅导,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社交障碍,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成效评估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对其发展的实际效果,可以采取以下评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角度论文儿童同伴关系论文
摘要: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办公室,一方面,积极为不安全依恋的学生提供改变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不安全依恋的学生有一定的敏感度,尽早进行鉴别和有针对性的干预,并对他们的表现和改变持宽容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

一、概念的界定
依恋:一般意义上的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

依恋形式:即个体以何种形式为载体来建立与他人的依恋关系。

依恋对象:指的是与个体建立依恋关系的对象。

依恋类型:主要包括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质量:指的是依恋关系的亲密性、稳定性和促进性。

儿童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依恋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
(一)依恋形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
母爱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养育为中心,这为儿童同伴关系的建立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在母子互动中,母亲通过喂养、爱抚等方式传达母爱,儿童则以微笑、哭泣、反抗等形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母子依
恋的这些表现形式在儿童间的交往中得到体现,如同伴间的安慰、拥抱等。

在父子依恋中,游戏是其依恋关系建立的主要载体,父爱在游戏过程中得以表达,对子女的认识能力、智力、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而这又对儿童的同伴接纳、社会知觉等产生影响。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以群体生活为背景的同学交往,使得儿童在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交往经验有机会作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

同学间通过互诉学习压力和情感烦恼,其同伴关系也得到发展而趋向成熟,形成友谊。

(二)依恋对象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
儿童在亲子依恋中,首先从父母那里习得性别刻板印象认识,如女孩和母亲玩布娃娃,男孩跟父亲玩格斗游戏等,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在同伴选择和同伴交往中得以明显的体现;其次从父母那里习得性别具备的气质认识,如女孩学习母亲的温柔,男孩学习父亲的阳刚;再次,在父子依恋中,男孩明显比女孩受到的影响大一些,男孩与朋友关系的发展强烈地受到父亲的影响;最后,幼儿期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儿童的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溺爱型母亲和教育意识太强的母亲,其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都不强。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性别对学生有影响。

针对目前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问题,研究者也越来越关心其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和人际交往有何影响。

(三)依恋类型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
同伴关系与儿童所知觉到的亲子依恋安全性有关。

父母是儿童情
感投注的重要对象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安全的亲子依恋为儿童其他依恋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大量研究表明,高安全亲子依恋的儿童,在同伴依恋安全性的表现上也是最好的。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环境适应能力也优于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相反,非安全依恋模式更易导致儿童心理障碍的产生,如孤独症患儿的亲子依恋类型就以不安全型依恋为主。

(四)依恋质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
按照依恋理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恋的质量。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亲密关系或友谊中的功能主要取决于母子关系的质量,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如受欢迎程度等)以及对家庭以外世界的探索方式(如社会退缩)主要取决于父子依恋的质量。

已经建立友谊的青少年,其亲子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仍影响着与同伴的交往。

总之,父母在个体发展的家庭外社会关系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影响力,若与父母有良好的依恋关系,个体则更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三、促进儿童同伴关系健康发展的相应建议
(一)父母注意与孩子交往的方式,在互动中有意识培养其沟通协商能力、合作分享行为等。

(二)父母关注不同性别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倾注情感温暖,建立安全亲子依恋关系,为孩子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打好基础。

(三)父母应知道维持良好稳定的亲子关系、避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断的重要性,孩子不论何时遇到困难,都应尽力并随时提供开放的沟通和持续充分的情感支持。

(四)夫妻稳定婚姻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双方共同抚养孩子,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提高亲子依恋质量。

(五)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发现影响人际和谐、造成人际冲突的因素,并及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与同伴形成良好的依恋模式。

(六)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办公室,一方面,积极为不安全依恋的学生提供改变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不安全依恋的学生有一定的敏感度,尽早进行鉴别和有针对性的干预,并对他们的表现和改变持宽容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

(七)家校联合,真诚沟通,通力合作,共同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儿童间的交往也应互相体谅和宽容,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6~284.
[2]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2.
[3]杨菁.论依恋模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8~150.
[4]钟鑫琪,崔其亮,邹小兵.孤独症2-6岁儿童依恋状况及影响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1436~1438.
[5]李越.父母教养方式、依恋风格对青少年早期行为的预测作用
[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6]刘亚金.小班幼儿亲子依恋类型对其入园适应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7]尹霞云.儿童与父亲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湖南:中南大学,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