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法律对策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控制对策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控制对策1.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一个物种从其自然分布区移动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在新环境中建立并扩大种群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没有天敌或自然限制,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全球范围内,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日益严重。
以下是当前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现状:1.1生态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可能破坏、改变或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
入侵物种可能与原生物种竞争食物、栖息地和资源,甚至逐渐取代原生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例如,进口植物可能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威胁到当地植物的多样性。
1.2经济影响: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一些入侵物种会给农业、渔业和林业等产业带来巨大损失。
它们可能对农作物、畜牧业和水产养殖厂等产生破坏性影响。
例如,特定海洋外来物种可能占据捕鱼场所,减少渔业收益。
1.3健康影响:一些入侵物种可能携带疾病或在它们到达的新环境中传播疾病。
例如,蚊子是一种常见的传播疟疾和登革热的媒介。
外来蚊子入侵可能导致当地人群遭受更多的传染病风险。
2.控制对策:为了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降低它们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对策:2.1预防控制:预防是减少外来物种入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包括加强边境检查和监测,以防止外来物种通过贸易和旅行进入新的地理区域。
2.2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保护生态系统免受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方法之一、这包括建立检疫措施,对进口生物进行筛查和审查,以及处理和处置疑似入侵物种。
2.3移除和剿灭:对于已经侵入的外来物种,及早发现和移除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这包括移除入侵物种及其栖息地,并通过人工捕捉或其他方式削减种群。
2.4生态修复:在外来物种被控制或消除后,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这包括恢复原生物种的种群和生境,以及采取措施预防再次入侵。
2.5国际合作: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各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跨国行动来共同解决入侵问题。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重点讨论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入侵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生物入侵的原因1. 国际贸易与人为引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海运业的快速发展为生物入侵提供了便利。
一些外来物种通过生物附着于船体、货物或者被人类意外引入海域,进而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繁衍生息。
2.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一些温带和亚热带物种开始向极地海域扩散,改变了生态系统内物种的组成和结构。
3. 自然传播:一些海洋生物通过自然传播,例如风、水流、海洋生物间的迁徙等方式,进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二、生物入侵的后果1. 物种多样性减少:入侵物种会与原生物种竞争生存资源,导致原生生物种的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
2. 生态系统功能紊乱:入侵物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损害生态平衡。
例如,某些外来植物入侵沿海湿地,导致湿地水位下降,影响鸟类栖息地。
3. 经济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三、生物入侵的控制措施1. 提高监测与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生物入侵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新的入侵物种,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生物入侵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生物入侵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针对公众、渔民、船舶运营商等群体的生物入侵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生物入侵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4. 采用物理控制手段:利用屏障网、人工拦截等物理方式,阻止入侵物种的传播和扩散,减缓生物入侵的速度。
5. 生物控制手段:通过引入天敌或疾病来限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繁殖能力,如引入控制某种有害水生物的天敌,以达到生物入侵的控制目的。
结语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对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将物种有意或无意的从一地带入另一地,导致了外来物种入侵。
在国际上,外来物种入侵被列为除栖息地外,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的第二大因素。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研究除了自然科学外,对人类有意或者无意引进外来物种行为的法律控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严重,但是相关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本文旨在从对外国和国际社会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立法及其管理体制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我国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探究关键词:外来物种国际立法现状法律对策一、外来物种入侵的产生及原因外来物种入侵又称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外来物种建立种群并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当外来物种即那些区别于本土生长的物种,因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由外地引入到本地,并快速生长繁衍,将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危及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随着国际贸易、旅游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在全球扩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近几年,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以及车、船、飞机速度的加快,促进了鲜活动植物产品贸易,增加了生物存活的可能性,提高了生物在国际间的传播机会。
外来物种入侵的速度和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发展。
因此,外来物种入侵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
1 对生态安全的危害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环境和数量,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
当外来物种入侵后,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与当地物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大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还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对策研究
国境 线为判 断外 来物 种入侵 的标 准 。其 主要特 征有 以下 几点 :
第 一, 立法 目的过于 单一 。 长期 以来 我 国并未对 外来物 种入
第一 , 入侵行 为 具有 隐匿性 。 外 来物种 在 最初进 入 一个新 的 侵有 正确 的认识 , 以及一些 相关 的法 律法规 的立法 目的均 是基于 生态环 境 时, 数 量较 少 , 不 占优势 , 很 难发现 它所 带来 的 隐患 , 因 生 产安全 、 人体 健康 及对 外贸 易的思 考 。 甚少涉 及到 关于保 护生 此 不会 受到 特殊 的关 注 。入侵 的过程 会 有 5到 2 0年的潜 伏期 ,
j 1 . 制 占轧金 2 0 1 4・1 ( 中)
◆理论 新探
防治外 来物种入 侵 的立法对策研究
刘文燕 荆 华
摘 要 随 着经 济全球 化进 程 的加快 , 外来物 种入 侵 问题 已成 为危 害 生物 多样 性 的 “ 杀 手锏' ’ , 逐渐 成为影 响 2 1 世 纪生 态 安全、 人 类健 康 、 可持 续发展 的主要 问题 。迄今 为止 , 我 国的相 关法律仅 涉及 到 外来物 种的控制 问题 , 并没 有从 生 态安 全 、
第二, 危 害后 果 的严 重性 。 维 持物 种 的平衡 是维 持生 物多样 物 的传入 、 传 出国境 , 保护 农 、 林、 牧、 渔 业生产 和人 体健 康 , 促进 性平 衡 的基础 , 而生 物的 多样性 是人 类 的一种 资源 , 是 不可 复制 对 外经 济贸 易 的发展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动物 防疫 法》 其立 法 目 的 。一旦 外 来物种入 侵 , 会对 生态系 统造 成严 重危 害 , 引发 生态 的保障 的动物 的防疫方 面 , 并加 强预 防控制 动物 疫病 的发 生 , 从 系统 失衡 , 甚至会 引起 某 物种 的灭项 之灾 , 对 人类 的生 存和 健康 而 保证 养殖业 主和 养殖 业 的健康稳 定发展 。 由此可 见 , 这些法 律 有 巨大威 胁 。
生物入侵及其生态影响与对策研究
生物入侵及其生态影响与对策研究生物入侵是指一种外来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进入并定居在非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它们通常是人为带入的。
生物入侵会给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此,我们需要对其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相关的对策控制入侵物种的传播。
一、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由多个生物群落、非生物因素、能量流和养分循环组成。
外来物种的引入会改变当地生态系统中已有的生物群落数量和分布,进而引起许多收入的生态后果。
1. 源竞争和食杂性的改变。
由于外来物种能够在新环境中繁殖和生存,它们与本地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增加。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也会随之下降。
例如大王花(一种来自南美洲的植物)成为植物们狂欢的主角,拥有一种毒素,可以进攻昆虫的蛋白酶,可对其他植物造成巨大的威胁。
2. 疾病威胁。
外来物种的到来也会带来新的病菌、虫害和寄生物种,这些影响生物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例如,仙人掌蝎油蛉等外来物种性繁殖能力极强,很容易导致个体数量快速增加,从而引发有害的病害、虫害和寄生物等。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被改变。
如果外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大量繁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草原地区的入侵植物带来了许多新的食物链网,对原有的食物链系统造成损害,同时也对植物群落的生长、养分循环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外来物种对农业的危害生物入侵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外来物种的蔓延和繁殖可能导致经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下降,农业生产受到重大损失。
此外,外来物种中的虫害和病菌很容易引发农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三、对策研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护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
1.监测和管理。
对潜在的外来物种进行监测,尽早发现有害入侵物质的进入,及时采取管控措施以防止其传播。
2. 生态措施。
避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外来入侵
避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外来入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这些外来物种不仅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还对渔业、海洋旅游等产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外来入侵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源头控制、行动规范和监测管理三个方面,介绍防止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外来入侵的方法和手段。
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加强国际贸易和船舶管理,加强对进出口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检疫和监管。
在国际贸易中,应加强货物检验和消毒,防止有害生物通过货物传播。
船舶在进入和离开港口时,应进行船体清洗和处理,防止外来物种通过船底和舷侧进入海洋生态系统。
其次,建立健全的生物入侵名录和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引入的外来物种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因此,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加强货物检疫和船舶管理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行动规范行动规范是指在海洋活动中采取一系列的操作方法和措施,以减少外来物种的传播风险。
首先,海洋产业和旅游企业应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措施,对物种来源地和传播途径进行规范和管理。
例如,在渔业活动中,应加强对渔船、渔网和渔具的检疫和消毒,防止通过捕捞活动引入外来物种。
同时,加强渔业人员和海洋旅游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监管能力。
此外,对于公众和游客,应加强宣传教育,告知他们如何避免带入外来物种,如不随意扔掉垃圾、不私自运输活体动物等。
三、监测管理监测管理是指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长期、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记录外来物种的出现和扩散,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和交流监测数据和信息,共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及完善对策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及完善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览 (2)(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二)研究目的和任务 (3)(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四)文献综述 (5)二、外来入侵物种概述 (7)(一)定义与分类 (8)(二)入侵途径和方式 (9)(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危害 (10)(四)国内外典型案例介绍 (12)三、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法律法规现状 (13)(一)现行法律法规体系概述 (15)(二)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6)(三)技术标准与操作规程介绍 (16)(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17)四、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分析 (19)(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20)(二)监管机制不完善 (21)(三)执法力度不足 (23)(四)公众参与度不高 (24)(五)法律责任不明确 (25)五、国外入侵物种管理法律法规经验借鉴 (25)(一)国际通行做法和经验介绍 (27)(二)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策略分析 (28)(三)对我国完善法律法规的启示和建议 (30)六、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法律法规完善对策 (32)(一)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33)(二)加强监管机制的建立和执行 (34)(三)提高执法力度和公众参与度 (36)(四)明确法律责任和追究机制 (37)(五)加强科研支持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38)七、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40)一、内容概览引言:简要介绍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农业、林业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我国当前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法律法规现状分析:概述当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对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作用。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分析:分析当前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的成效与不足,包括监管力度、执法情况、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问题。
案例研究:选取国内外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案例,分析其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的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非本地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途径进入并定居在自然环境中,给原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危害的过程。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将详细描述生物入侵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1.生态系统破坏:外来种资源竞争力强,出现优势种,而本来生态系统中的领域分布和生态平衡等会受到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2.物种多样性减少:许多外来物种往往取代了本地物种,造成物种多样性减少,土地逐渐贫瘠化,草原、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性也会被削弱。
3.经济损失:外来种带来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农田、林区、草原等耕地、草地受到严重侵害,为农田、林区、草原等提供的经济服务质量下降,直接导致经济利益的损失。
4.卫生威胁:外来物种可能会攻击本地物种,对人类和动物构成威胁。
许多外来物种会带来疾病和病毒,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威胁。
二、防治措施1.减少人类中介:外来种的扩散与人类交通活动有密切关系,研究工作应以减少人类中介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船舶、车辆、机场及集散地的监管等手段,防止外来种的误入。
2.提高边境卫生检疫能力:海关应对进口物品进行检疫,并对携带动植物制品的旅客进行检查,关键就是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对观察收集到的潜在入侵生物指标早日做好防控工作。
3.加强生物监测和评估:对生物入侵的情况要及时的了解,了解入境物种是否具有入侵威胁或成为一种携带病害的传播媒介,因此,生物监测与评估是预防生物入侵的必要手段。
4.加强立法和执法:相关立法应重点加强外来生物管制;执法机构应加强协调,掌握进口商品、废弃品等携带生物物种的信息,及时开展排查工作,对被发现的入侵生物采取保护、清除等合理措施。
5.促进公众意识:要加强对生物入侵的宣传力度,加大公众对生物入侵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大众自觉防范能力,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生物入侵的危害非常大,防治措施也应该不断更新。
预防海洋生物入侵的关键措施
预防海洋生物入侵的关键措施海洋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途径进入新生境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现象。
这些入侵种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防止生物入侵,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了预防海洋生物入侵,各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限制外来物种的引进、规范船舶和渔业活动、强化海上监管以及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追究等方面。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海洋生物入侵的可能性。
二、加强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建立海洋生物入侵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扩散。
监测手段可以采用生物学样本收集和环境DNA检测等技术,通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的监测,及时识别潜在的入侵物种。
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海洋生物入侵的挑战。
三、加强船舶和港口管理船舶是海洋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强船舶管理是预防入侵物种传播的关键。
在港口设立船舶清洁站,要求船舶在进入和离开港口前进行彻底的清洁,减少外来物种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用船舶排放水处理设备和球ast水管理,减少船舶通过排放水和船底附着物传播入侵物种的风险。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预防海洋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了解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同时,开展技术创新,如生物防控技术、基因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扩散速度。
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是预防海洋生物入侵的重要环节。
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海洋生物入侵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宣传片等活动,普及相关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对待海洋生物入侵问题,共同加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海洋生物入侵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
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外来入侵物种,指的是那些从其他地区进入本地生态系统、繁殖并扩散的生物物种。
这些物种可能是植物、昆虫、鱼类等,它们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一、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外来入侵物种通常都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一旦进入生态系统,很容易繁殖和扩散。
这些物种往往会在新环境中大量繁殖,占领当地生态资源,导致原有物种失去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局部生态系统的崩溃。
例如,俗称“瘤脚蝎”的外来物种夜行蟹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它的大量繁殖不仅会威胁到当地的原生蟹类和鱼类,更会破坏海底底质,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变异疾病的传播外来入侵物种有可能传播病原体、病菌等疾病,会给当地动植物带来致命的病害、病毒等,甚至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例如,1999年,我国南方的一个蜜蜂养殖站,引进了蜜蜂种群。
后来,这些蜜蜂携带着的外来病原微生物进入当地,导致了大面积的蜜蜂死亡,这些病菌进一步传播至野生的蜜蜂,对当地的蜜蜂产业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影响。
3. 生态平衡的破坏外来入侵物种还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破坏生态土壤和环境,导致生态系统的垮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例如,美国墨西哥湾的一个小岛曾经是海鸟栖息繁殖的天堂。
但是在上世纪,这个岛屿被引入了一种名为“大蓝蟹”的外来物种,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下子爆发式增长,压迫了当地鱼类和海鸟,导致当地鸡鸣不再、燕舞不归,景象极为凄惨。
二、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对策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是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立法、宣传、教育、技术支持等方面积极推进。
1. 监测和防范对外来入侵物种实行重点监控和日常巡查等手段。
特别是那些高风险物种需要加强关注,督促各方进行风险防控和防范工作。
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监管问题及建议
2024年 第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7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监管问题及建议张悦,许道艳,廖国祥,李诗菲(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 116023)收稿日期:2023-05-20;修订日期:2023-12-11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 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研究 (201816);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22年度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鬼针草扩散风险及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保护区监测与评价研究通信作者:许道艳,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自然保护地监管摘要: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生物(植物㊁动物和微生物)以自然或人为方式对本地生态系统㊁人类健康㊁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的现象㊂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严重破坏,而且会对一个产业㊁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㊂文章就部分入侵面积和危害较大的海洋外来生物(包括互花米草㊁沙筛贝㊁尼罗罗非鱼㊁米氏凯伦藻㊁桃拉病毒)的入侵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㊂关键词: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监管中图分类号:X 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1-0037-08T h e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o nP r o b l e m s a n dS u g ge s t i o n s o fM a r i n eA l i e nB i o l o gi c a l I n v a s i o n i nC h i n a Z H A N G Y u e ,X U D a o y a n ,L I A O G u o x i a n g,L I S h i f e i (N a t i o n a l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Ce n t e r ,D a l i a n1160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 r ef e r s t o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t h a t n o n -n a t i v e o rg a n i s m s (pl a n t s ,a n i m a l s a n d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c a u s eh a r mt o t h e l o c a l e c o s y s t e m ,h u m a nh e a l t ha n ds p e c i e sd i -v e r s i t y b y n a t u r a l o rm a n -m a d em e a n s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n o t o n l y c a u s e s e r i o u sd a m a ge t o t h e l o c a l e c o s y s t e ma n d s p e c i e s ,b u t a l s o h a s a s e r i o u s i m p a c t o n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of a n i n d u s t r y a n d a r eg i o n .I n thi s p a p e r ,t h e i n v a s i v e a r e a s a n d i n v a s i v e s t a t u so f s o m e m a r i n e e x o t i c o r g a n i s m s (i n c l u d i n g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S a r a s i m i ,N i l e t i l a p i a ,K a r e n e l l a m i k a e i ,T a o l a v i r u s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a n d t h em a i n p r o b l e m s a n d s u g ge s t i o n s o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m a r i n e a l i e n i n v a s i o nw e r e p u tf o r w a r d .K e yw o r d s :T h e s e a ,A l i e n s p e c i e s i n v a s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o n 0 引言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生物(植物㊁动物和微生物)以自然或人为方式对本地生态系统㊁人类健康㊁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的现象[1]㊂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严重破坏,而且3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会对一个产业㊁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2]㊂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㊁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我国是海洋大国,地跨5个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日益加剧,海洋外来生物入侵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㊂过去的二三十年,我国饱受外来入侵生物的侵害,生态环境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已发现的外来生物超过660种㊂我国的海洋外来生物也呈现入侵物种增多㊁入侵频率加快㊁蔓延范围扩大㊁生态损害和经济损失加重的态势㊂林更铭等[3]研究记录的我国141种海洋外来生物中演变为生物入侵的有23种,包括鱼类2种㊁软体动物3种㊁甲壳动物4种㊁浮游植物6种㊁滩涂植物1种㊁微生物1种㊁病毒6种㊂据新闻报道,有5类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来势凶猛,包括潮滩植物(如互花米草)㊁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沙筛贝)㊁海洋脊椎动物(如尼罗罗非鱼)㊁海洋微藻类(如米氏凯伦藻)㊁海洋病原性微生物(如桃拉病毒)[4]㊂本文就部分入侵面积和危害较大的海洋外来生物(包括互花米草㊁沙筛贝㊁尼罗罗非鱼㊁米氏凯伦藻㊁桃拉病毒)的入侵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㊂1入侵现状1.1互花米草互花米草为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温度适应范围广,分布维度跨度大,生态幅宽[5],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6]㊂2003年,互花米草被列入16种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 U C N)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㊂互花米草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增殖两种途径,其最为重要的入侵机制之一是其极高的有性繁殖系数和快速的无性增殖㊂互花米草的种子产量高㊁活性强,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休眠机制,低温休眠,温度回升迅速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一旦定居,会形成大量的种群斑块,并不断扩大成大面积连片种群,加之互花米草的种子在高㊁中潮带适应较长时间的水体漂浮,随潮水作用能够远距离传播,从而实现了大面积有效扩散和快速入侵[7]㊂互花米草通过种间竞争,威胁本土原生植物如盐地碱蓬㊁芦苇㊁海三棱藨草和红树林,致使大型底栖动物和鸟类栖息地面积萎缩㊁质量下降,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降低,形成 绿色沙漠 ,与此同时,还会导致潮间带水文连通受阻㊁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降低,形成 生物堤坝 ㊂我国是互花米草入侵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8],截至2022年,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分布面积约为6.8万h m2,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的盐沼湿地或泥质潮滩上,涉及广西㊁广东㊁福建㊁浙江㊁上海㊁江苏㊁山东㊁天津㊁河北9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入侵最为严重的为江苏和浙江,入侵面积分别约为2万h m2[9]和1.8万h m2[10],互花米草除治已迫在眉睫㊂目前,互花米草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方法㊁化学方法㊁生物治理和综合治理㊂物理治理是指通过人工或机械手段来清除互花米草,如刈割㊁翻耕等;化学治理是指通过喷洒药剂来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如喷洒除草剂㊁杀菌剂等;生物治理是指通过生物替代或引入天敌来控制清除互花米草,如种植红树林进行生物替代,引入互花米草螟㊁互花米草蚜等控制互花米草;综合治理是指通过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应用来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如刈割+围堰水淹+生物替代㊁刈割+翻耕+碎根+除草剂等㊂不同地域的互花米草有效防治方法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刈割+翻耕+碎根+除草剂+生物替代和挖掘+碾埋+除草剂+生物替代这两种方法是相对比较通用㊁简单易行㊁成本较低㊁环保高效㊁治理效果显著的防治方法[11]㊂2022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㊁自然资源部㊁生态环境部㊁水利部㊁农业农村部发布‘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 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清除率达到90%以上㊂沿海各地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均制订了本区域的互花米草防治行动方案,如‘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浙江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 2025年)“‘莆田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实施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39方案“‘福鼎市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管控方案“‘灌云县互花米草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 2025)等㊂此外,上海市还针对海洋自然保护地制订了互花米草治理方案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试点工程方案设计“㊂针对互花米草治理存在技术零散㊁防控成本高㊁再次入侵及潜在污染风险大等技术问题,2023年1月,国家林草局启动 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 揭榜挂帅项目,意在揭示不同气候带互花米草扩散蔓延机理,攻克乡土植物替代㊁互花米草治理与动物栖息地营建耦合技术,筛选高效㊁安全的除草剂1~2种,构建集互花米草除治-乡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蓝碳增汇为一体的互花米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㊂在互花米草的治理过程中,各地积极建立健全防治制度体系,加大互花米草监管力度,确保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㊂如福鼎市建立实时监测㊁长效监管机制㊁加强巡护管护㊁联防联控,阻断种子传播途径,清除除治盲区,确保 斩草除根 ,同时根据潮间带基质特点,科学合理确定互花米草清除后的滩涂修复与利用方式,确保 生态效益㊁社会效益㊁经济效益 全面持续提升[12]㊂天津市开展互花米草现状调查,制定治理路线图,逐一明确治理的具体图斑㊁范围㊁面积㊁治理模式和完成时限及相关责任人,建立跨部门协商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任务措施落细落地并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13]㊂浙江省舟山市加大互花米草生态监管力度,岱山县人大代表向县人民检察院反映,称当地某滩涂出现大片外来生物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㊂岱山县检察院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查情况反映属实,随即召开听证会,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对辖区内的互花米草进行排查整治[14]㊂1.2沙筛贝沙筛贝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饰贝科,又名萨氏仿贻贝㊁黑条纹贻贝㊂沙筛贝原产于中美洲热带海域,也是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对盐度和溶解氧也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性,生长速度快㊁性成熟早㊁繁殖力极强,能在封闭㊁半封闭海域㊁入海口大量繁殖[15]㊂沙筛贝较快的生长速度,会加速海水氧耗,有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群落衰退或死亡,从而造成该处海域严重的有机污染,同时,较强的繁殖力会掠夺食物和空间资源,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迅速形成单一的沙筛贝群落,严重降低该海域的生物多样性[16]㊂沙筛贝最早在我国台湾的牡蛎田中发现,1982年在我国香港 安家落户 ,1990年福建漳州马銮湾水产养殖基地出现了沙筛贝,并在1995年前后迅速扩散,目前沙筛贝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包括:福建㊁广东㊁广西㊁海南㊁香港和台湾等[17]㊂沙筛贝所到之处,几乎覆盖了所有一切能附着的表面(如,网箱㊁浮球㊁柱桩㊁缆绳等),并以足丝缠连成团,密度极高,每平方米约生长3万个,所在区域的土著种或养殖生物存活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全部死亡,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也对当地的贝类养殖业造成巨大打击㊂关于沙筛贝的治理,我国尚无有效方法,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清除,并对可能携带沙筛贝的工具进行严格检查,防治沙筛贝被传入当地生态系统或养殖区域,从而阻止沙筛贝种群进一步扩散㊂沙筛贝的入侵机制㊁防控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缺乏治理和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㊁管理办法㊂1.3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属于脊索动物门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是原产于非洲的热带性鱼类,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㊂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快㊁性成熟早㊁繁殖能力强,对温度㊁低氧环境和盐度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淡水㊁咸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长[18]㊂尼罗罗非鱼入侵我国的主要途径是作为水产养殖良种而有意引种,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尼罗罗非鱼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其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尼罗罗非鱼迅速挤占生态位,在自然水域中形成优势种群,由于尼罗罗非鱼在低氧环境下仍可大量繁殖,造成其入侵水域氧含量下降,水体营养负荷,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从而使本地鱼种减少或消失,严重破坏了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㊂我国的尼罗罗非鱼养殖规模较大,据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渔业科学数据分中心2017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除西藏和青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均有养殖尼罗罗4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非鱼[19],然而各地的尼罗罗非鱼养殖条件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而造成尼罗罗非鱼逃逸现象屡屡发生,现有调查表明尼罗罗非鱼已入侵我国广东㊁广西㊁海南等地区的许多自然水系㊂我国关于尼罗罗非鱼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捞,或放养肉食性水产动物进行控制[20],另外还要加强尼罗罗非鱼养殖管理,包括加强养殖环境监管㊁规范养殖设备和养殖方法㊁制定防逃逸和隔离措施等;此外,对于小水域内的尼罗罗非鱼入侵事件,我国采用特异性药剂 灭非灵 进行清除[21]㊂目前,尚缺乏尼罗罗非鱼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规定和实施方案,但部分外来水生动物入侵严重的地区开展了对入侵水生动物的全面摸底工作㊂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渔政指挥中心制定了‘广西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面上调查实施方案“,对包括尼罗罗非鱼㊁清道夫等18种入侵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㊁分布范围㊁发生面积㊁危害程度等进行摸底调查,并构建外来入侵水生动物信息数据库,研判外来水生动物入侵扩散趋势[22]㊂1.4米氏凯伦藻米氏凯伦藻属于原生动物界,双鞭毛虫门,甲藻纲,裸甲藻目,裸甲藻科,凯伦藻属,首次发现是在1935年的日本,通过船舶压载水传入我国,该藻已逐渐由我国南部海域迅速向北扩散㊂米氏凯伦藻是我国近海常见的一种有害甲藻,生存能力很强,其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在营养盐等各种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能够大规模地增长,生长密度较高,常形成大规模的有害藻华(H A B s),在不适合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休眠胞囊,环境适宜后暴发㊂米氏凯伦藻与其他浮游植物间会产生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生长,其本身产生的藻毒素(如,溶血毒素㊁细胞毒素等),会严重影响该海域浮游生物㊁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存[23]㊂米氏凯伦藻不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以及人类健康甚至威胁生命㊂2003年至今,我国近岸海域共计发生100余次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24]㊂2017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34种,其中米氏凯伦藻作为第一优势种引发赤潮的次数达12次,影响面积达1247k m2,‘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米氏凯伦藻是暴发赤潮的第一优势藻种,全面危害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2018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8种,其中,米氏凯伦藻为有毒赤潮的主要优势种,引发有毒赤潮7次,累计影响面积214k m2[25]㊂2019年5月,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由于赤潮暴发导致大量鱼类死亡,监测数据显示,该海域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米氏凯伦藻㊂关于米氏凯伦藻的防治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有研究表明经济微藻亚心形扁藻对米氏凯伦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受抑制程度随环境中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加强[26]㊂也有学者研究出用假交替单胞菌来防控米氏凯伦藻引发赤潮的方法㊂目前,尚缺乏米氏凯伦藻的防控措施和相关管理办法㊂1.5桃拉病毒桃拉病毒是一种直径为31~32n m的非包覆二十面体颗粒,是单链正链R N A,属于小R N A病毒粒子家族,能够感染许多对虾种类,如中国对虾㊁凡纳滨对虾㊁南美白对虾等[27]㊂对虾感染该病毒后,可造成皮下㊁造血和淋巴等组织器官损伤,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给对虾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㊂该病毒可通过感染的冻虾或冻虾产品贸易在不同地区传播,通过运输感染的仔虾迅速从一个虾场传播到另一个虾场,也可通过池水污染㊁昆虫或鸟类传播[28]㊂桃拉病毒最初是在凡纳滨对虾中被发现的,1988年凡纳滨对虾作为养殖虾品种引进我国后,桃拉病毒随之在国内传播,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桃拉病毒入侵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害,自2000年以来,该病毒已在广东㊁广西㊁海南㊁江苏等沿海海水养殖对虾中大面积暴发㊂如2020年,海南多地虾暴发 红体病 ,就是感染桃拉病毒导致的,养殖户损失惨重,个别养殖户损失100余万元[29]㊂目前,关于桃拉病毒的防治方法主要以提前防控为主,包括不引进携带病毒的虾苗㊁做好养殖池塘的水体消毒㊁养殖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等[30]㊂尚缺乏桃拉病毒防控相关管理办法㊂2存在的主要问题2.1缺乏专门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法现阶段,我国仍缺乏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专门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41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仅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部分条款中,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工作发挥作用有限㊂此外,缺乏专门法也会直接影响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如在实际防控工作中,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部门间协同工作不顺,防控过程出现管理空白区等㊂2.2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监管无法得到有效落实2022年8月实施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㊁自然资源(海洋)㊁生态环境㊁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信息共享 ,目前,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制定信息共享管理办法㊂这对于各部门协同管理和防控,理清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获取外来入侵物种详细信息,开展有效的监测㊁调查及监管工作,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工作都带来了一定阻碍,同时在社会层面上,也会影响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知,不能有效参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和监管工作㊂2.3缺少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我国现已发布4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计71个外来入侵生物,其中涉及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仅有2种(互花米草和尼罗罗非鱼),目前已演变为生物入侵的23种海洋外来生物中,已有部分物种对海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如沙筛贝㊁米氏凯伦藻等㊂目前,尚未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在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专项工作,常常会忽略对海洋外来生物的调查监测,增加了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㊂2.4海洋外来生物科研工作㊁标准化制定及常态化监测工作薄弱由于缺乏研究海洋外来生物的科研专项投入,缺少常态化的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㊁调查㊁评估工作,导致目前无法掌握现有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危害程度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制约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政策的制定㊂此外,还缺少海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相关技术标准㊂目前,仅对外来入侵植物㊁外来入侵昆虫制定了监测和防治技术标准,尚缺乏对动物界㊁原生生物界㊁原核生物界㊁病毒界海洋外来生物的监测㊁调查㊁监管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管理工作㊂3对策建议3.1尽快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专门法应积极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专门法,明确立法目的㊁防控对象㊁范围㊁管理机制,从而健全外来生物入侵管理体系㊂3.2构建外来生物入侵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动外来生物入侵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推动协同管理㊁信息共享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倡导出台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提高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的法律效力㊂3.3加大科研力度,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增加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研究的科研专项投入,掌握现有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入侵风险,开展入侵风险评估,研究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动态名录,将入侵物种名录与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有效衔接,一旦发现危害性较高的海洋外来生物,立即将其纳入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并定期进行信息更新㊂3.4完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常态化监测工作开展海洋外生物入侵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从海洋外来生物识别㊁防控技术㊁监督管理㊁清除治理等方面,积极构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技术标准体系㊂同时,将技术标准在沿海各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并积极推进各地方职能部门开展海洋外来生物监测常态化工作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余潇枫.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共治[J].人民论坛,2022(15):22-25.42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Y U X i a o f e n g.A l i e n p e s t i n v a s i o na n db i o s e c u r i t y c o-g o v e r n a n c e[J].P e o p l e'sT r i b u n e,2022(15):22-25.[2]陈凤新,蒙彦良,杜杰,等.中国外来生物入侵与社会经济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植物检疫,2021,35(4):8-14.C H E NF e n g x i n,M E N G Y a n l i a n g,D UJ i e,e t a l.M u l t i p l e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 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 i nC h i n a[J].P l a n tQ u a r a n t i n e,2021,35(4):8-14.[3]林更铭,杨清良.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及其快速检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L I N G e n g m i n g,Y A N G Q i n g l i a n g.E x o t i cm a r i n e o r g a n i s m s a n d t h e i r r a p i dd e t e c t i o n i nC h i n a[M].B e i j i n g:S c i e n c eP r e s s,2018. [4]中国海洋报.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令人忧5类入侵者来势凶猛[E B/O L].(2009-05-22).h t t p s://n e w s.i f e n g.c o m/c/7f YMQ P O Z i d p.2009-05-22.C h i n aO c e a nN e w s.T h e i n v a s i o n o f f o r e i g nm a r i n e l i f e i nC h i n a i sw o r r y i n g,a n d t h e f i v e t y p e s o f i n v a d e r s a r e f i e r c e[E B/O L].(2009-05-22).h t t p s://n e w s.i f e n g.c o m/c/7f YMQ P O Z i d p.2009-05-22.[5] L IN a n,L IL o n g w e i,Z HA N G Y i n l o n g e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o f t h e i n v a s i o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1985t o2015i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C h i n a[J].B M CE c o l,2020,20:7.[6]邵银龙,陈珊,杨东,等.中国大陆互花米草分布特征及其主要防控措施[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40(3):97-105.S H A O Y i n l o n g,C H E NS h a n,Y A N GD o n g,e t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a i n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o f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i nm a-i n l a n dC h i n a[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2023,40(3):97-105.[7]肖德荣.长江河口盐沼湿地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扩散方式与机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X I A OD e r o n g.S t u d y o n s p r e a d i n g p a t t e r n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 a n i n v a s i v e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o n t h e s a l t m a r s h e s i n t h eY a n g z eE s t u a r y[D].S h a n g h a i: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2010.[8]耿国彪.互花米草防治一场不得不打的植物入侵之战[E B/O L].(2023-02-20).h t t p s://r o l l.s o h u.c o m/a/643599605_121106994.2023-02-20.G E N G G u o b i a o.S p a r t i n a c o n t r o l,a p l a n t i n v a s i o n t h a t h a s t o b e f o u g h t[E B/O L].(2023-02-20).h t t p s://r o l l.s o h u.c o m/a/643599605_121106994.2023-02-20.[9]新华日报.互花米草专项治理行动拉开序幕[E B/O L].(2023-04-19).h t t p://w w w.j i a n g s u.g o v.c n/a r t/2023/4/19/a r t_84322_10867600.h t m l.2023-04-19.X i n h u aD a i l y.S p e c i a l c o n t r o l a c t i o n o f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k i c k e d o f f[E B/O L].(2023-04-19).h t t p://w w w.j i a n g s u.g o v.c n/a r t/2023/ 4/19/a r t_84322_10867600.h t m l.2023-04-19.[10]邹宸.浙江宣布三年除治 互花米草 ,被列入全球最危险百种外来入侵物种[E B/O L].(2023-04-19).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64493471002261069&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3-04-29.Z O U C h e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h a sa n n o u n c e dat h r e e-y e a re r a d i c a t i o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w h i c hh a sb e e nl i s t e da so n eo f t h e w o r l d's100m o s t d a n g e r o u s i n v a s i v e a l i e n s p e c i e s[E B/O L].(2023-04-19).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 1764493471002261069&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3-04-29.[11]谢宝华,王安东,赵亚杰,等.刈割加淹水对互花米草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8,37(2):417-423.X I EB a o h u a,WA N GA n d o n g,Z H A OY a j i e,e t a l.E f f e c t s o fm o w i n g p l u sw a t e r l o g g i n g o n g e r m i n a t i o n a n d s e e d l i n g g r o w t h 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8,37(2):417-423.[12]福建省林业局.福建宁德出台首份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管控方案[E B/O L].(2022-12-10).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3095/20221213/152746525646574.h t m l.2022-12-10.F u j i a nF o r e s t r y B u r e a u.F u j i a nN i n g d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f i r s t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m a n a g e m e n t p r o j e c t c o n t r o l p l a n[E B/O L].(2022-12-10).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3095/20221213/152746525646574.h t m l.2022-12-10.[13]中国绿色时报.天津发布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E B/O L].(2023-04-12).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102/20230412/090224743660539.h t m l.2023-04-12.C h i n aG r e e nT i m e s.T i a n j i n r e l e a s e d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l a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c o n t r o l[E B/O L].(2023-04-12).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102/20230412/090224743660539.h t m l.2023-04-12.[14]法治日报.岱山检察除治互花米草守护生态安全[E B/O L].(2023-04-23).h t t p://w w w.l e g a l d a i l y.c o m.c n/j u d i c i a l/c o n t e n t/2023-04/23/c o n t e n t_8847280.h t m l.2023-04-23.L e g a l d a i l y.D a i s h a n i n s p e c t a n d c o n t r o l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g u a r d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E B/O L].(2023-04-23).h t t p://w w w.l e-g a l d a i l y.c o m.c n/j u d i c i a l/c o n t e n t/2023-04/23/c o n t e n t_8847280.h t m l.2023-04-23.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43 [15]马鸿梅,秦传新,王兴强,等.应用M a x e n t建立沙筛贝潜在生境模型[J].生态学杂志,2020,31(4):1357-1364.MA H o n g m e i,Q I NC h u a n x i n,WA N G X i n g q i a n g,e t a l.E s t a b l i s h i n gp o t e n t i a l h a b i t a t so f M y t i l o p s i s s a l l e i w i t h m a x e n t n i c h em o d e l [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2020,31(4):1357-1364.[16]宋积文,董艳红,李海涛,等.中国近海入侵贝类及其影响[J].生物安全学报,2015,24(3):177-183.S O N GJ i w e n,D O N G Y a n h o n g,L IH a i t a o,e t a l.I n v a s i v e s h e l l f i s h a n d t h e i r i m p a c t s o nC h i n e s e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J].J o u r n a l o f B i o s a f e-t y,2015,24(3):177-183.[17]书璟璜.严重的海底生物入侵,每平方米生长3万个,想吃掉它却无从下口[E B/O L].(2020-12-16).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686214068713061335&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0-12-16.S HUJ i n g h u a n g.T h e r e's a s e r i o u s s u b m a r i n e i n v a s i o n,30,000p e r s q u a r em e t e r,t r y i n g t o e a t i t,b u t t h e r e's n ow a y t o e a t i t[E B/O L].(2020-12-16).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686214068713061335&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0-12-16.[18]张浩然.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D].贵阳:贵州大学,2019.Z HA N G H a o r a n.G e n e t i c v a r i a t i o n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O r e a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 p o p u l a t i o n i n t h e u p p e r r e a c h e s o f X i j i a n g R i v e r i nP e a r l R i v e r s y s t e m[D].G u i y a n g: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2019.[19]徐旭丹,刘强,黄伟,等.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以尼罗罗非鱼为例[J].生物安全学报,2022,31(3):278-288.X U X u d a n,L I U Q i a n g,HU A N G W e i,e ta l.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a n dc o n t r o lo f t h ee x o t i c f a r m e df i s h,t h eN i l e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J o u r n a l o f B i o s a f e t y,2022,31(3):278-288.[20]马美琪.尼罗罗非鱼,淡水领域的 新恶棍 [E B/O L].(2022-12-21).h t t p s://m.g m w.c n/b a i j i a/2022-12/21/36248621.h t m l.2022-12-21.MA M e i q i.N i l eT i l a p i a:f r e s hw a t e r's n e wv i l l a i n[D B/O L].(2022-12-21).h t t p s://m.g m w.c n/b a i j i a/2022-12/21/36248621.h t m l.2022-12-21.[21]马光明,顾党恩,牟希东,等. 灭非灵 对外来鱼类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J].生物学杂志.2014,33(9):2442-2447.MA G u a n g m i n g,G U D a n g e n,MO U X i d o n g,e t a l.P o i s o ne f f e c t o f M i e f e i l i n g o n t h e a l i e nN i l e 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4,33(9):2442-2447.[22]澎湃新闻.广西隆安遭外来水生动物严重入侵:全县各水域都有罗非鱼和清道夫[E B/O L].(2022-11-21).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50066687240660195&w f r=s p ide r&f o r=p c.2022-11-21.T h e p a p e r.c n.L o n g'a n,G u a n g x i Z h u a n g AR,h a s b e e n s e r i o u s l y i n v a d e d b y f o r e i g n a q u a t i c a n i m a l s:t i l a p i a a n d s c a v e n g e r s a r e f o u n d i na l lw a t e r s o f t h e c o u n t y[E B/O L].(2022-11-21).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50066687240660195&w f r=s p ide r&f o r=p c.2022-11-21.[23]斯丹.米氏凯伦藻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入侵风险评估[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7.S ID a n.S t u d y o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a n d i n t r u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o f K a r e n i am i k i m o t o[D].S h a n g h a i:S h a n g h a i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2017.[24]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青岛市生物多样性系列科普,海上的 红色幽灵 :米氏凯伦藻[E B/O L].(2022-09-01).h t t p s://m p.w e i x i n.q q.c o m/s?__b i z=M z A x N j E2O D M2N w==&m i d=2647631506&i d x=2&s n=5a a f698d8b754b b e10d381e d f7c5120c&c h k s m= 83c3e252b4b46b4492a e7a f c4d03d67b7608210885a080d4b3e9b e4697d7c6300f11b351888b&s c e n e=27.2022-09-01.Q i n g d a o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B u r e a uL a i x i B r a n c h.Q i n g d a ob i o d i v e r s i t y s e r i e s s c i e n c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t h e r e d g h o s t o f t h e s e a-K a r e n e l l am i i[E B/O L].(2022-09-01).h t t p s://m p.w e i x i n.q q.c o m/s?__b i z=M z A x N j E2O D M2N w==&m i d=2647631506&i d x= 2&s n=5a a f698d8b754b b e10d381e d f7c5120c&c h k s m=83c3e252b4b46b4492a e7a f c4d03d67b7608210885a080d4b3e9b e4697d7c6300f11b 351888b&s c e n e=27.2022-09-01.[25]李鲁宁,兰儒.船舶压载水引入外来生物对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及案例分析[J].中国水运,2021(6):137-139.L I L u n i n g,L A NR u.T h e i m p a c t o f i n t r o d u c i n g a l i e n o r g a n i s m s i n t o s h i p b a l l a s tw a t e r o n o f f s h o r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a f e t y a n d c a s ea n a l y s i s[J].C h i n a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2021(6):137-139.[26]马龙,潘克厚.三种海洋经济微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6):794-798.MAL o n g,P A N K e h o u.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f t h r e em i c r o a l g a e o n t h e g r o w t ho f K a r e n i am i k i n o t o i[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2010,29(6):794-798.[27]李伟哲,贾阳阳,刘露.桃拉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8):119-122.L IW e i z h e,J I A Y a n g y a n g,L I U L u.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 a n a l y s i s o f T a u r a s y n d r o m e v i r u sG e n o m e[J].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e n c e s,2019,47(8):119-122.。
浅议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浅议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胡隐昌;宋红梅;牟希东;罗建仁【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繁多,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政策,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确保国家及国际生物安全.然而,我国现有的针对外来物种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明显滞后.本文综述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及相关立法,指出外来物种入侵可在不同生态系之间发生,揭示了行政区划与生态系差异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存在“自然与经济的错位”、国内管理方面存在“生态系统与行政区域的错位”的“双错位现象”,分析了我国外来物种的管理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探求我国在国际背景下的外来物种管理对策,提出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法》及相关法律的国家体系、建立跨部门协作科学研究体系以及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增强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实施以防为主的管理策略.【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年(卷),期】2012(021)004【总页数】6页(P256-261)【关键词】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对策【作者】胡隐昌;宋红梅;牟希东;罗建仁【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正文语种】中文外来物种入侵(alien species invasive)是指外来种由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另一个生态环境,并在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建群和扩散而逐渐占领新栖息地的一种生态现象。
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问题
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问题[摘要]:生物安全是事关国家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国门生物安全的重大问题,它影响着我国生物多样性、物种进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发展、人口流动加速等,外来物种传播的机率倍增,值得警惕和注意。
近两年,我国先后通过实施了《生物安全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等,以应对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侵害,但是我国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结合外国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先进立法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措施;立法经验;法律制度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生物安全,倡导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作为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国家经济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故而引起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概述(一)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外来物种是相对于本地物种而言的,是指那些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者繁殖体[1]。
外来物种入侵又称生物入侵,根据世界保护联盟的定义,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外来物种建立种群并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2]。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首先,入侵行为的潜伏性和动态性。
一物种刚进入新的生态环境时,与本地物种相比,在数量上总是占少数,最终该物种要在数量上占多数成为入侵物种是需要一个动态的过程和相当长的时间的,许多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般具有5到20年的潜伏期。
所以外来物种并不是从入侵开始时就会显现出其破坏性的,有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
其次,危害后果的严重性。
虽然物种入侵的几率总的来说很小,一物种成为入侵物种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左右,但极少量的物种入侵所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的。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评估报告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评估报告1. 引言随着全球海洋交通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外来海洋物种入侵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是指由人类引入的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环境并且对新环境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这些物种可以通过船只的船底、贝壳、船舶水体和货物等多种途径进入新环境,并可能带来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本评估报告将对外来海洋物种入侵进行评估,探讨其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物种入侵的生态威胁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生物多样性丧失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对当地物种的生存和繁殖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这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平衡。
2.2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物种入侵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某些外来藻类入侵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2.3 原生物种面临竞争压力外来物种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它们与本地物种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导致原生物种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甚至被取代。
3. 物种入侵的经济威胁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对经济系统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渔业资源减少某些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它们会竞争和捕食渔业中的经济鱼类,导致渔业资源减少,造成渔业经济的衰退。
3.2 海洋农业受损一些外来物种入侵可能破坏海洋农业系统,如对贝类养殖产生影响,导致产量下降,经济受损。
3.3 基础设施和航运受阻外来物种入侵还可能对港口和航运基础设施产生破坏性影响,特别是那些黏附在船底和海洋工程设施上的物种。
这会导致船只的航行困难、设施修复成本增加等问题。
4. 物种入侵的社会威胁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对社会系统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疾病传播一些在外来物种入侵过程中携带的病原体可能对当地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威胁,导致疾病的传播。
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物种的跨境迁徙呈现出日益频繁的趋势。
其中,一些外来物种也跨越了海洋、山川等自然屏障,进入到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中。
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仅会危害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对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和对策,确保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通过人类引进的非本地的物种进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这些物种可能是故意引进的,也可能是意外引进的,它们在新环境中生长、繁殖,有些物种甚至能够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在原生态系统中逐渐占领优势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然而,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态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外来物种数量在持续增加,其中有些物种已成为严重的入侵物种。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知外来物种约1.7万种,其中入侵物种占比达到了33%。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对当地的野生动物和植物造成威胁,打乱原本的生态平衡。
例如,数种外来物种已经成为我国湿地中的入侵物种,它们对当地的植物和水生动物造成了威胁。
2.土地退化: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可能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或退化。
例如,大量进口的外来树种中,一些具有强大适应性的树种会优先生长,而其根系会破坏当地土壤的结构,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和土壤退化等问题。
3.损害经济利益:入侵物种还可能威胁农业生产、渔业业务和林业经济,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具有极大的危害。
4.传播疾病:有些外来物种还有可能向人类传播疾病。
例如,警惕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新冠病毒的首次传播就可能是一种外来野生动物向人类的跨物种传播。
三、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对策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防止它们造成进一步危害。
外来物种红火蚁入侵生物学与防控研究进展
外来物种红火蚁入侵生物学与防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外来物种红火蚁的入侵生物学及其防控研究的最新进展。
红火蚁,作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外来物种,其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入侵已经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生态影响以及防控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解决红火蚁入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
我们将概述红火蚁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物种的生物学本质。
我们将探讨红火蚁的入侵机制,包括其扩散途径、适应性进化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等,从而揭示其成功入侵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红火蚁入侵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红火蚁的入侵往往会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或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它们还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红火蚁的叮咬还会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我们将总结当前红火蚁防控研究的进展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防控红火蚁的入侵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红火蚁等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红火蚁入侵生物学与防控研究的视角,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外来物种,原产于南美洲,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红火蚁工蚁体长约3-6毫米,呈红褐色至黑色,体型较小,但行动敏捷。
头部呈矩形,复眼大而突出,触角呈膝状弯曲。
胸部和腹部连接处狭窄,腹部背板具黑色条纹。
生物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入侵是指由非本地物种引入的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对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种入侵现象不仅在陆地上普遍存在,而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也相当严重。
本文将讨论生物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后果。
一.生物入侵的原因1. 船舶交通和人类活动:船只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如国际贸易、旅游等)成为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径。
当船只在一个地区停靠或通过时,其底部附着的生物可以被释放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此外,人类活动也可通过引入生物入侵物种的方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均衡。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促使某些物种寻找新的栖息地。
例如,暖化的海洋温度可能使得某些外来物种能够在原本不适宜的区域中生存和繁殖,从而引发生物入侵事件。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1.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入侵物种通常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可能会取代当地物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这种减少不仅对其他生物造成压力,还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生物入侵可以引入新的物种,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入侵者可能引入捕食者,导致食物链的改变,甚至引发生态链的崩溃。
3. 生态功能的丧失:入侵物种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它们可能破坏珊瑚礁、海草床或其他重要的生境,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4. 经济影响:海洋生物入侵对当地经济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入侵物种可能破坏渔业资源,导致渔业损失和海洋生态旅游的减少,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不稳定。
三.应对生物入侵的措施1. 监测和预防措施:建立和加强生物入侵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加强入侵物种的预防措施,如严格的船舶清洗和球ast水的处理。
2. 早期识别和快速响应:当发现入侵物种时,及时展开对其进行实施控制和根除的行动,以避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扩散和影响进一步加剧。
3. 移除和根除措施:对于已经入侵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移除和根除,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原有状态。
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调查报告标题:“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多方面效应,包括对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损害。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多样性。
引言: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没有在特定地区发源、而被人类引入至该地区并繁殖的物种。
随着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和贸易的增加,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了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种类和研究现状,并选择多个实地考察点进行调查,以获得更直观的数据和实际案例。
影响:1.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往往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会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2.生态功能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使其失去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3.经济和社会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对农业、渔业、林业等经济部门造成严重损失,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问题。
应对策略:1.监测和预警: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尽早发现并控制入侵物种的蔓延。
2.建立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入侵物种防控措施,规范相关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分享信息和经验。
4.生态恢复和保护:加强受侵危害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其抗入侵能力。
5.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大众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预防和控制的能力。
结论: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的损害性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外来物种入侵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外来物种入侵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黄莉【摘要】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损害.文章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由来、入侵的现状与危害以及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概述,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3(030)010【总页数】3页(P86-88)【关键词】外来物种;海洋生态环境;对策建议【作者】黄莉【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我国近岸生态系统受损,服务功能退化,主要原因有陆源污染物长期大量排放、过度捕捞和不当开发。
随着海洋运输业的繁荣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物种入侵已经与上述问题构成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第四大问题。
如不采取措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会在更大范围构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威胁。
本文仅对我国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由来、现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做如下分析。
1.1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由来外来物种,指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及潜在扩散范围外的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该物种所有可能存活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已经对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造成明显损害和不利影响的外来物种则称之为外来入侵物种[1]。
当入侵物种成功变为生物学优势,造成本土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缺损,组分改变时,我们就称这种过程为外来物种入侵。
海洋外来物种成功入侵,主要源于人为因素。
入侵途径大致有3种:① 人们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有意引入生存能力强、产量高或具备抗单种灾害能力的生物物种,用养殖、放流、培育域外生物物种;② 通过往来世界各大洋的海运船舶压载水携带的外来物种;③ 随出入境人员携带生物种类。
据评估,一艘载重10万吨的货船携带的压载水达5万~6万t,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大约有100亿t,每天全球在压载水中携带的生物有7 000多种;每过9个星期,一种新的海洋生物入侵者就会被释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51期2012年第05期Serial No .151
No .05,2012一、外来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 )的定义,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在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物体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相互构成的动态复合体。
生态系统是经过成千上百万年的长期演化而形成的。
其中生存的动物和植物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正是这些关系使得这个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稳定的和能够自我维持的体系。
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态系统的建立、稳定及演化的机制是分不开的。
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后,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依靠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也可能其恰好适合在当地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下生存繁衍,并且在新的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此时,这个外来物种就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生态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二、海洋外来物种入侵
(一)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定义
海洋外来入侵物种,是指某种在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内原先没有,通过自然或人为活动从其它海域的生态系统引入。
当外来海洋物种进入一个新的海域,并能存活、繁殖和形成野外种群,其种群进一步扩散,对该海域即会产生生态或经
济影响。
一旦外来海洋生物在当地海域内繁殖,并对当地海洋生态或经济造成破坏,该物种就构成了海洋外来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可能是海洋植物或动物,也可能是海洋病毒或细菌。
(二)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海洋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生态影响、经济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1.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外来物种入侵己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据统计,
“全球经济损失则高达数千亿美元。
”而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3个国家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多亿、1300多亿和800多亿美元。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也达1001.1643亿元。
2.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许多入侵生物本身就是人类的病原或病原的传播媒介,一旦入侵成功,将会造成大范围的流行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共造成100多万人受感染,约1万人死亡,其原因很可能就是外来船只将受到污染的压舱水排放到秘鲁海港所致。
3.造成严重生态破坏
外来海洋生物不仅会与土著生物争夺生活空间,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还可能与本土生物杂交,造成遗传污染。
此外,其入侵也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灾害加剧。
我国沿岸海域近些年来赤潮灾害不断加剧,外来赤潮生物的危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收稿日期:2011-12-05
作者简介:刘沫茹(1973-),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经济法理论、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金融法研究;王琦(1980-),男,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法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法律对策研究
刘沫茹,王
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150001)
摘要: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同时也是最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定居、扩散和蔓延的区域。
我国在防范外来生物入侵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使得我国海域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日趋增多,带来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对外来水生物种的管理仅有原则性规定,不足以形成有力防范屏障,因此需要从政策法规、管理、科技等方面对外来海洋生物入侵加以控制,同时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从而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平衡。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海洋生态系统;法律对策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05-0201-02
201——
三、海洋外来物种管理的问题
(一)民众缺乏足够的认识
目前,民众和管理机构对海洋外来物种产生的生态和经济后果缺乏认识,很多生产和管理部门还只重视和宣传外来物种引进方面的直接经济价值,而不能认识到其长期和潜在的危害,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很多人认为外来品种的生长性状比本地品种好,倾向于从国外和外地引种,加大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二)科学评估制度有待建立
在外来物种引进的管理中,没有制定和执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
在引进后疏于管理,导致外来物种从栽培地、驯养地逃逸到自然环境中而演化为具有入侵性的物种,造成环境灾害。
(三)缺乏完善和配套的法规
我国涉及水生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主要有《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卫生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这些法规只有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原则性规定,尚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未对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使得外来物种的管理过程中操作性不强,法律依据不足。
(四)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于水生生物入侵涉及渔业、农业、环保、科技、海关诸多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开展信息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但目前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造成有限的管理资源极大浪费。
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执法手段也有待完善。
四、法律对策
(一)完善水生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虽然很多法律涉及水生外来物种管理,如《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卫生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但这些法规缺乏一种有机的衔接与整合。
大多只有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原则性规定,尚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未对关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
制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因此,建议分析现有的法律体系,在不改变现有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有机的整合有关规定,并形成针对性强的法规,如《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条例》、《海洋与淡水物种管理办法》等。
其次,细化和制订法规,完善水生外来的配套规章和技术规范,使之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二)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
我国海域辽阔,内陆湖泊种类众多,水生生态类型和生物种类具有很高的丰富度,很多物种和生态系统是我国所独有的。
例如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很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极易产生外来物种入侵的灾难。
一种新物种引进后极可能挤占原有物种的生态位,成为新的单一的优势群落。
因此,应当加强预防控制,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
必须对拟引进的外来物种进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只有经过评估认为对生态系统和景观不会造成危害的外来种,才能批准引进。
(三)明确相关国内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分工合作
由于外来物种的管理涉及多部门,但是我国管理现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
应成立一个包括农业、渔业、林业、海关、检疫、财政以及环保等多个主管部门在内的跨部门协调管理委员会就很有必要,尤其要真正建立一个综合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分工合作的机制,全面管理协调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对外来物种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中央监管与地方管理相结合,首先明确由各部门分工承担相应的职责,各司其责。
采取政府监管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四)开展国际社会合作,控制入侵物种
作为联合国成员,加强国际合作和履行国际义务是我们的责任,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个有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条约的缔约国,应严格执行国际条约的要求。
要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做到信息共享,及时预防。
同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分享国际成果。
参加有关的“全球入侵物种计划”等全球性活动,交流和共享有关外来物种的信息,有利于我国的有害物种管理。
通过国际合作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成立有关的生物入侵信息中心,建立生物入侵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学磊.外来物种入侵与我国风险分析制度之检讨[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577-580.
[2]赵淑江,朱爱意,张晓举.我国的海洋外来物种及其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58-66.
[3]梁玉波.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及其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0,9(4):458-465.
[4]丁建清.中国外来种入侵机制及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07-128.
[5]张润志.生物入侵与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J].科学,2002,54(6):11-14.
[6]陈赛.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防范原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72.
[7]李爱年.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思考[C]//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4.
[8]张润志.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与立法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6:413-415.
[9]徐海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12(6):626-638.
[10]徐承远.生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7,9(4):430-438.
[责任编辑杜娟] 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