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劳动规章制度中的风险?

合集下载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与风险防范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与风险防范
4、履行公示或告知程序。履行公示或告知程序方面,可用公司网站公布、电子邮件通知、公告栏张贴法、员工手册发放签收记录、规章制度培训签到记录、规章制度考试试卷、用工录用表确认等等
(二)注重实体合法化
由于我们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比较严重,用人单位在招工和用工方面处于强势地位。为了避免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定上走过场,虽然程序上达到要求,但实质上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出现,法律规定了规章制度违法的法律责任。即:违法违规的规章制度无效,劳动者不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有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规定“劳动者自愿不缴纳社会保”、“加班是对公司的一种奉献”、“双职工,一方解除劳动合同,另一方必须同时终止”、“禁止公司员工恋爱结婚,否则一方必须立刻离开公司”等等,这类规章制度由于和法律相抵触而无效。所以,企业要对已经存在的规章制度,按照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对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地梳理、修改。并根据不断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对规章制度进行及时修改、补充。
(三)注重内容的量化、程式化、系统化
这是用人单位最容易忽视而恰恰是最重要的地方,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提高劳动管理效率,而一个差的规章制度则形同虚设。规章制度中不能使用 “经常”、“严重”、“重大”等含糊、歧义的文字表述,应尽可能地量化具体的要求或者适用的情形。如经常是指多次,何种程度为严重,多大为重大等。
其次,民主程序对规章效力的影响应以劳动合同法实施时间为准,在2008年1月1日以前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内容合法且经过公示程序,即是缺少制定阶段的民主程序也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管理、处分劳动者的依据。而在2008年1月1日以后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
缺少制定阶段的民主程序,一般就认定无效,不能作为用人单位管理、处分劳动者的依据。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一、合理明确劳动合同条款劳动合同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重要法律文件,对于双方的权益都有着重要的约束力。

因此,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劳动合同条款,具体涵盖工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内容,并确保双方都能理解和遵守。

同时,企业要及时更新劳动合同,并提醒劳动者和企业的责任、义务。

二、建设健全员工管理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是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的重要文件。

企业需要制定并完善员工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员工的行为。

这包括工作纪律、考勤制度、违约行为处理等内容,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职业培训和管理企业要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管理,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

通过培训,使员工对自己的权益有所了解,也能够防范和应对潜在的法律风险。

四、及时了解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如劳动法关于劳动时间、休假、加班等规定;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和解约的规定等。

只有对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并加以执行,才能避免法律纠纷的发生。

五、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劳动保护是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也是避免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劳动保护,包括提供合理的劳动环境、防止职业病、健康体检等。

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六、合理规避劳动纠纷企业要及时预防和化解潜在的劳动纠纷。

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用人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定,确保招聘公平公正。

与员工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并严格遵守合同约定。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要依法及时支付应付工资和经济补偿,避免导致劳动纠纷的发生。

七、加强与劳动监察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企业要与劳动监察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了解最新的办法、政策和法律法规。

如果发现劳动用工中存在问题,应及时主动与监察部门进行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法律风险。

劳动法风险防范与应对

劳动法风险防范与应对

劳动法风险防范与应对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劳动法风险日益突显。

为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职场的公平和和谐,雇主和雇员都需要了解劳动法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下面将从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劳动保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劳动合同风险防范与应对劳动合同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约定的一份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合同条款:劳动合同必须明确规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

双方应当仔细审阅合同,并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避免合同虚假:有些企业可能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用虚假合同,如虚报工龄、提供虚假福利待遇等。

雇员面临此类情况时,可以要求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与同事交流,以确认合同的真实性。

3.合同变更的风险:劳动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合同条款。

如果需要合同变更,双方应当通过协商一致,并在合同中明确变更条款和程序。

二、工作时间风险防范与应对工作时间是劳动法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保护雇员的合法权益,雇主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遵守以下原则:1.合理加班:雇员在工作日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并确保员工的休息时间得到补足。

2.加班安全:加班时,雇主有责任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

如在夜间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3.休息制度:雇主应当制定合理的休息制度,确保员工享受法定的休假和休息时间。

如果加班过多导致员工无法正常休息,雇主应当与员工协商解决。

三、劳动保护风险防范与应对劳动保护是保障员工权益和确保工作安全的重要措施。

雇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和应对劳动保护风险:1.提供安全工作环境:雇主有责任确保员工的工作场所安全,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培训。

2.防止职业病风险: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职业病风险,如工业粉尘、有害气体等,雇主应当采取措施,降低员工职业病的发生率,并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险和康复措施。

劳动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劳动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劳动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法律风险也十分突出。

雇主和员工都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如合同纠纷、雇佣歧视、工伤事故等。

为了保障双方的权益,减少法律风险,劳动关系需要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合同制度合同是劳动关系中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雇主和员工都应该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合同应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福利、解雇程序等具体条款。

此外,雇主还应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避免合同中的陷阱和不公平条款,以减少合同纠纷的发生。

二、遵守劳动法律法规雇主和员工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劳动法律法规。

雇主应关注更新的劳动法律法规,并根据法律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工资支付制度、工时管理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

同时,雇主要重视员工权益,不得违法雇佣歧视、不按时支付薪水、非法裁员等。

三、加强劳动保护雇主有义务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装备,以降低工伤事故的风险。

同时,雇主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劳动保护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妥善处理劳动纠纷不可避免地,劳动关系中可能发生纠纷。

在处理劳动纠纷时,雇主和员工要理性对待,遵循法律程序进行解决。

可以寻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取得公正的裁决。

此外,雇主还可以通过完善内部沟通机制、建立员工代表制度等方式,及时解决潜在问题,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

五、合理运用劳动法律工具劳动法律为雇主和员工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帮助双方维护自身权益。

雇主可以制定企业规章制度、雇佣协议等,明确双方权益,防范风险。

员工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如工会组织、法定合同等。

合理运用这些工具,能够减少法律风险,提升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六、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预防法律风险的重要举措。

雇主应倡导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劳动关系。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规避的几点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规避的几点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规避的几点措施1.建立健全用工制度:企业应制定和完善用工制度,明确用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明确福利待遇及工作时长等事项。

用工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

2.加强法律意识教育:企业应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教育,使员工了解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知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通过定期法律培训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员工对劳动用工风险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3.严格人事管理流程: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流程,包括招聘、录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

通过规范流程和程序,确保用工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杜绝人事风险的发生。

4.加强用工风险评估:企业在招聘和录用员工前,应进行用工风险评估,了解候选人的背景和资质,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者。

同时,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和身份背景核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5.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企业在招聘和录用员工时,应签订劳动合同,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备案。

合同应明确规定劳动双方的权益和义务,确保用工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同时,企业应确保合同的执行,避免违约行为引发的风险。

6.加强劳动保障措施:企业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员工购买相应的劳动保险,如工伤保险、社会保险等,确保员工在工作中的权益得到保障,降低用工风险。

7.建立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纠纷处理机制,设立专门的人事或法务部门,处理可能产生的劳动纠纷。

及时处理和解决员工的投诉和纠纷,避免纠纷扩大化和长期化。

8.加强与劳动监察机构的合作与沟通:企业应与当地劳动监察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与沟通,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以增加对劳动用工风险的应对能力。

与监察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与监察机构的联动,共同维护劳动用工的秩序和稳定。

总之,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应重视劳动用工风险的预防和规避,切实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用工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标。

劳动用工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

劳动用工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

劳动用工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
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包括雇佣法律风险、人员管理风险、劳动安全风险等。

在这些风险面前,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保障劳动用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首先,雇佣法律风险是一种常见的风险。

企业应该了解并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劳动法规,确保在招聘、雇佣和解雇过程中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企业还应该妥善处理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以避免潜在的法律纠纷和劳动纠纷的发生。

其次,人员管理风险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岗位职责、薪酬福利、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减少员工对企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此外,劳动安全风险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企业应该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劳动安全制度和措施,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这包括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设备和培训,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预防和遏制事故的发生。

在防范劳动用工管理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权力范围,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企业还可以购买相关的风险管理保险,以减轻潜在的经济风险和责任风险。

总之,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风险,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
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企业才能够提高用工效益,保障员工的权益,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劳动安全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劳动安全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劳动安全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概述
劳动安全是保护员工免受工作场所潜在危险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风险分析
1. 风险识别:通过检查工作场所,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例如危险物品的存放、电器设备的安全性等。

2. 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评估每个风险的危害程度。

3. 风险控制: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风险,例如改进工作环境、提供培训等。

预防措施
1. 提供安全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安全操作规程,并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知识和技能。

2. 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根据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等。

3. 定期维护设备:确保所有设备都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按时进行维护和检修。

4. 建立安全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活动,并建立一个安全意识高的工作文化。

总结
劳动安全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是保障员工安全的重要工作。

通过认真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以上是劳动安全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劳动用工中常见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1.合理制定和履行劳动合同: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合理制定和履行劳动合同可以减少劳动合同纠纷的发生。

企业应确保劳动合同的内容合法、合理,并在签订合同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健全的劳动制度和规章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劳动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和权益保障等,以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同时,企业还应确保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遵循相关劳动法规的要求。

3.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企业应密切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变化,并及时调整和修改企业的用工政策和制度,确保企业的用工行为符合法规要求。

企业还应保证员工的基本权益,例如支付合理工资、提供合理的工作时间等。

4.建立健全的劳动保护制度: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劳动保护工作,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包括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设备,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等,以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5.高度重视员工满意度和参与度:员工满意度和参与度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决员工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6.定期开展法律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法律教育和培训,向员工普及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知识和要求,帮助员工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7.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等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劳动用工中的法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总之,企业劳动用工中的法律风险需要持续关注和有效预防。

企业应合理制定和履行劳动合同,建立健全的劳动制度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重视员工满意度和参与度,开展法律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少法律风险的发生,保护企业和员工的权益。

劳动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劳动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劳动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是个体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然而,劳动关系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如果不加以妥善的防范和处理,可能会给劳动者和雇主带来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多种劳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1. 劳动合同风险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雇主权益的重要文件。

然而,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执行中常常存在一些风险。

首先,个别雇主可能会利用劳动者对法律的不了解,将不合理的条款加入合同中,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其次,劳动合同的解除流程和赔偿标准也是一大争议点,一方面劳动者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赔偿,而另一方面雇主则希望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为了防范劳动合同风险,首先劳动者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并通过与雇主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磋商,确保合同中的所有条款能够充分保障自己的权益。

同时,劳动者还应当了解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对于不合理的合同条款能够及时提出异议。

而对于雇主来说,应当积极遵守劳动法律的规定,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并及时解决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避免涉及到法律纠纷。

2. 劳动保护风险劳动保护是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然而,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劳动保护风险较大。

例如,一些工作环境可能存在安全事故的隐患,一些岗位可能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从而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此外,一些雇主可能未能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设施和培训,或者未能提供足够的报酬和福利。

为了防范劳动保护风险,政府应加强对雇主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劳动保护规定的落实。

同时,雇主应积极提供必要的培训和保护设施,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另外,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也要自觉遵守劳动保护规定,注意自身安全,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检查。

3. 劳动争议风险劳动争议是劳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劳资矛盾和损失。

劳动争议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涉及工资、福利、劳动条件等方面。

例如,一些雇主可能未能按时支付工资或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或者在劳动条件方面违反相关规定。

劳动中的劳动法律风险防范

劳动中的劳动法律风险防范

劳动中的劳动法律风险防范劳动关系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它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为了保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劳动法律风险防范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了解劳动法律法规首先,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对于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劳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文件。

劳动者应该通过学习了解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自身权益和法律保护范围,了解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劳动者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

二、维护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合同签订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合理保障。

同时,对于合同中的模糊或不合法的条款要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异议,并尽量通过协商达成共识,避免引发劳动法律纠纷。

三、遵守劳动纪律劳动纪律是劳动关系中的基本规则,但仍有部分劳动者存在违纪行为,容易导致法律风险。

劳动者应该自觉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履行岗位职责。

同时,如果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或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保护自身权益。

四、维护劳动权益保护自身权益是劳动法律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

在劳动中,劳动者应当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

如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尤其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侵害,劳动者应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机构的帮助。

五、加强劳动法律知识学习加强劳动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劳动法律素养,对劳动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者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法律咨询等方式,了解劳动法律的最新动态和具体规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在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或协商时,劳动者的法律知识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六、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对于预防劳动法律风险至关重要。

劳动者应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加强工作合作,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环境。

规章制度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

规章制度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

规章制度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在现代社会中,规章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活动。

然而,规章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规章制度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控制策略。

首先,规章制度的风险之一是僵化和过度繁琐。

有些规章制度过于刻板,不考虑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导致执行时产生困难和不适应。

另外,过度繁琐的规章制度也会使人们感到压力和疲惫,降低工作效率。

为了防范和控制这一风险,我们应该注重规章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个体需求,避免过度细化和繁琐。

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调整机制,及时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其次,规章制度的风险还包括执行不到位和缺乏有效监督。

即使制定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也会产生一系列风险。

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对规章制度不够重视,敷衍了事或者故意规避。

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也容易导致规章制度的执行出现偏差。

为了防范和控制这一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规章制度意识和遵守度。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得到有效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此外,规章制度的风险还涉及到规章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

有些规章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者不公正的因素,导致一些人受到不公平待遇。

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对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不良行为。

为了防范和控制这一风险,我们应该建立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权益,避免偏见和不公正。

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让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有渠道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后,规章制度的风险还包括规章制度的滥用和扭曲。

有些人可能会利用规章制度来达到个人目的,滥用职权或者歪曲规章制度的原意。

这种情况下,规章制度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工具,损害了公平和正义。

规章制度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规章制度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规章制度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在现代社会中,规章制度的存在对于组织、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章制度能够帮助管理者有效地控制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

本文将从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探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一、风险防范风险防范是规章制度的首要任务之一。

通过规章制度,可以明确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措施以加以防范。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风险防范措施。

1.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帮助组织建立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有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

规章制度应该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以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和风险防控的顺利进行。

2.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并能够主动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各种风险的认知水平,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

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4. 投入适当的资源风险防范需要投入适当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

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确保风险防范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应对策略即使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有时仍然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和风险事件。

此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

1.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常见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是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

应急预案可以帮助组织在突发情况下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减少损失和风险蔓延的可能性。

2. 加强危机公关当组织面临危机时,加强危机公关是一种重要的应对策略。

通过及时、准确地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传递信息,组织可以更好地控制危机的发展,并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负面影响。

劳动规章制度防范用工风险

劳动规章制度防范用工风险

劳动规章制度防范用工风险一、制定劳动规章制度1.明确用工政策企业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时,首先要明确用工政策。

用工政策应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员工福利保障等因素,确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和权益保障。

例如,制定有关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政策,明确员工的权责,避免发生用工规则不明确、不合理而引发的用工风险。

2.制定规范性文件在明确用工政策的基础上,企业应制定规范性文件,如《员工手册》、《劳动合同》等,对员工的基本权益和义务作出规范。

员工手册应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人事政策、行为规范、工作流程等内容,明确员工在企业的身份与地位,规范员工的行为。

劳动合同应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工作内容、薪酬待遇、违约责任等条款,规范用工关系,减少用工纠纷。

3.制订劳动纪律劳动纪律是企业用工管理的基础,对于维护企业的正常秩序和员工的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劳动纪律,明确各项规则和制度,要求员工遵守。

劳动纪律应包括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内容,对员工的行为作出规范,提高用工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二、执行劳动规章制度1.宣传教育一份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得到员工的认知和遵守,就无法发挥其预防用工风险的作用。

因此,企业在执行劳动规章制度时,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员工充分了解和认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员工培训、发布通知、组织讲座等形式,向员工宣传企业的用工政策和规章制度,引导员工自觉遵守。

2.监督督导企业要确保劳动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督导机制。

管理层应始终保持对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用工风险的发生。

可以通过设立巡查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建立投诉处理机制等方式,加强对劳动规章制度的监督,保障用工管理的顺利进行。

3.及时修订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劳动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企业应定期对现行的劳动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修订,使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政策法规保持一致。

规章制度使用中的风险识别与预防方法

规章制度使用中的风险识别与预防方法

规章制度使用中的风险识别与预防方法在现代社会,规章制度在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和准则。

然而,规章制度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加以识别和预防,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规章制度使用中的风险,并提出一些预防方法。

首先,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一些规章制度可能过于复杂或繁琐,导致执行难度增加,甚至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

此外,规章制度的制定可能存在缺乏参与和沟通的问题,导致员工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接受度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组织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简明扼要、易于执行的规章制度,并在制定过程中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

其次,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

一些员工可能存在对规章制度的忽视或故意违反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组织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同时,组织还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和遵守意识。

此外,规章制度的更新和调整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些规章制度可能因为时代变迁或组织发展需要而需要进行调整,但如果调整不当,可能会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组织应该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整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

同时,组织还应该及时向员工介绍新的规章制度,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员工能够适应新的规章制度。

最后,规章制度的执行结果需要及时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一些规章制度可能在实际执行中出现问题,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为了识别和预防这些风险,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此外,组织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和调研,了解员工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满意度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优化规章制度的使用效果。

总之,规章制度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我们能够识别和预防这些风险,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

企业劳动风险防控措施

企业劳动风险防控措施

企业劳动风险防控措施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劳动风险,包括工伤、职业病、事故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劳动风险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安全培训和设备维护等方面,探讨企业劳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劳动风险防控的首要措施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应遵守招聘的程序和法规,并对员工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

这有助于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其次,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并确保员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权责。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员工的绩效和工作状况。

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企业可以有效地控制劳动风险,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二、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企业劳动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

首先,企业应对新员工进行全面的入职培训,包括安全操作规程、急救知识和应急预案等。

这有助于让员工了解相关风险,并掌握避免事故的方法。

此外,企业应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例如,对于高风险岗位的员工,可以安排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风险。

三、设备维护设备维护也是企业劳动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生产设备和工作场所进行检查和维修。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操作和维护。

此外,企业还应预防设备老化和故障,及时更换老化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和保养。

四、安全意识教育企业劳动风险防控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向员工宣传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培养员工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时,企业还可以开展员工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员工对安全的关注度和责任感。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安全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勇于举报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潜在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劳动风险防控是保障员工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举措。

浅谈企业劳动风险预防控制

浅谈企业劳动风险预防控制

浅谈企业劳动风险预防控制企业劳动风险预防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因工作受到损害的风险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劳动风险,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成为了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从企业角度浅谈劳动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企业应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对于每个生产经营环节可能存在的危险,企业都应该进行认真的风险评估。

通过对生产现场、设备设施、作业流程等方面的全面检查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程度和可能带来的损害,进行风险等级的评定。

只有充分了解了风险情况,企业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企业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劳动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对于劳动风险的预防至关重要。

企业应该加强对劳动者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其了解生产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程序等,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危险防范能力。

企业还应该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预防劳动风险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和风险情况,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项安全管理职责和权限,制定相关的安全作业规定和程序,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履行和执行。

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

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劳动风险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要高度重视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劳动意外事故。

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工作场所环境的管理。

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整洁、安全对于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企业要加强对工作场所环境的管理,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清洁、整理,消除卫生死角和安全隐患,确保工作场所环境的安全、卫生。

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事故是不可预测的,但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是企业预防劳动风险的关键一环。

劳动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防范

劳动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防范

劳动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防范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与风险防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复杂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预防工作中的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劳动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防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权益保障1. 遵循劳动法律法规在劳动过程中,雇主和员工都应遵守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

雇主应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员工则应遵守工作纪律,不得违反劳动法律法规。

只有通过遵守法律规定,双方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平衡。

2. 建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员工之间权益保障的重要依据。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劳动合同也应规定一些附加条款,如加班费、社会保险等,进一步增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3. 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在劳动过程中,雇主和员工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纠纷和矛盾。

为了保障双方的权益,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非常重要。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处理员工的投诉和纠纷,并与工会等组织密切合作,共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风险防范1. 安全生产管理在劳动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体系,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同时,雇主应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备和防护用具,劳动者也要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预防事故的发生。

2. 健康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是保障其权益的重要方面。

雇主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治,并为员工购买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确保员工遇到意外事故或患病时能够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和补偿。

3. 预防性措施除了重视安全和健康问题外,劳动者还应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减少工作中的风险。

例如,劳动者可以通过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提升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劳动者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接受违法违规的工作要求,严格管理个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推荐: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 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

推荐: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 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

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小编希望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可能有人会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求职者与单位的地位根本不平等。

此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前,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内容。

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劳动者在工作中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呢?小编将在下文中为大家做详细解答。

一、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在劳动者知情权中,特别要关注“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在劳动争议中,40%左右案件是因为用人单位以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合同的。

在这些争议中,单位的规章制度就成为官司的胜败的关键。

如果单位能证明规章制度合法建立,而你是“知道或应当知道”这些规章制度的,你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二、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少单位可能会塞给你一本《员工手册》之类的东西,并叫你签收。

如果你糊里糊涂签下自己的姓名,则意味自己已经了解、并同意单位事先单方面的规定。

今后与单位发生纠纷,单位的规章制度就可能是你失败的“克星”。

因此当合同中有涉及单位规章制度的约定,你应当坚持先看这些规章制度,能接受的,才能签字。

另外,你还必须仔细看看,劳动合同中的约定与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否一致,如果相互矛盾,则应当要求修改,让它们一致。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规章制度如果符合法律的规定,发生纠纷时可以作为认定劳动者行为的标准。

上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以及“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如何规避制订规章制度的风险

如何规避制订规章制度的风险

[知识讲解]企业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的最高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并在本单位实施的书面的劳动规范。

随着《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的正式实施,该法的第四条将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和修改权授予单位和员工平等协商。

面临这一变化,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努力完善其规章制度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这是企业岗位管理、工作流程规范的实施基础,也是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基本保证,更是企业平稳、流畅、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的风险是当下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程序的缺失导致所制定的制度没有法律效力某公司在规章制度中规定,“连续旷工7天,视为自动离职。

”令狐因山区老家的爷爷病逝所请的事假已经用完,由于山区没有信号,其不能及时电话续请假期.其办完丧事回到单位,却得知自己因连续旷工7天以上被除名了。

令狐感到十分的委屈,因为公司的这项制度从来没有公布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后认为,该公司的此项规定没有公布过。

因此不具有效力,对令狐的除名不合法。

因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所以,此规定实际上确定了规章制度有效的三个标准,即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合法、公示。

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只有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且不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相冲突,才可以在劳动仲裁和司法审判中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因此,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既是用人单位的权利,也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行为规范化,不合理的违法的规章制度则会大面积侵犯职工权益,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企业。

规章制度赋予职工在特定的职位上以权利和义务,职工可以预测自己的行为对企业产生的后果,从而产生激励。

可以说,《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最大影响,就是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劳动合同法》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但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及调查,发现企业在劳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给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一、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规章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不重视规章制度建设,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当遇到问题想处理职工时,没有依据。

2.规章制度的制定随意性太强,违成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

有的用人单位没有相应的制度,而一旦遇到问题时,临时制定一个所谓的规章制度,而制定的这个规章制度也不是按法定的程序,可能就是几个公司领导坐在那开个会,这个制度就出台了’即所谓的“即兴的规章制度”。

有个公司甚至是一晚上一个人力资源部经理拟定了一个职工处罚制度,第二天就拿来处理职工。

还有一个单位的经理,由于公司员工出了问题没有处理依据,让HR一晚上要制定出一本员工手册来,说如果当晚制定不出来的话,这位HR必须走人。

可见,规章制度制定的随意性之强。

《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有着严格的要求,但实际上这些企业把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全看成是企业自身的行为,领导一句话就可能成为制度了,这样的制度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当然这样的规章制度肯定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不能作为处理职工的依据。

3.规章制度内容违法。

企业的规章制度内容违法是现实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有的企业片面地理解用工自主权,认为制定规章制度完全是企业用工自主权的体现,是可以领导说了算的,想怎么制定就怎么制定。

如有的单位规定:员工入职一年后方可享受婚丧假。

还有一个单位员工手册上写明:“正式员工在公司服务三年以上者,女员工享受三个月产假……在公司服务未满三年的员工,若生育者,须自动离职。

”这些明显与法相悖的规章制度很显然不能作为处理职工的依据。

4.规章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

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太笼统、太原则,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什么是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国家不可能做出统一的界定,只能由各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

而许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也是一句话:“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但对于什么是“严重违反”,制度里并没有界定。

再如“经常迟到早退”,视为严重违纪。

但什么叫“经常迟到早退”?没有频率规定。

还有的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结合企业的实际而制定,而是或照抄法律法规条文、或完全照搬别的企业的规章制度,实际效果是一方面有制度等于没制度,脱离实际没法用,另一方面又造成管理资源等浪费。

5.规章制度不具有合理性。

《劳动合同法》在对规章制度提出合法性要求的同时,实际上也对规章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要求。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这表明,规章制度不仅要合法,还要合理、适当。

但现实中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过于严苛,甚至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达到了不通人情不近情理的地步。

如有的单位规定:职工上厕所每天不能超过三次,每次不能超过3分钟,否则罚款50元。

旷工一天,罚款2000元。

这些严苛的规定,不仅是不合理的问题,而且连其合法性也需要质疑。

笔者在一个公司看到的规章制度汇编中,几乎每条都有罚款的处理,我称其为叫“罚款细则”而不是规章制度。

6.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相冲突。

实践中,一些企业通过单方面制定规章制度,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设定,以增加劳动者的义务。

而一旦冲突了,选择适用权在劳动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解决了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与劳动规章制度法律优先权问题。

由此可见,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规章制度,即使规章制度由职代会通过,如果与劳动合同冲突或者不一致,除非劳动者认可,否则无效。

7.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不适合。

有的用人单位一个部门就制定出台了适用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以本部门的名义发布,这样的规章制度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定规章制度的主体条件的,因此,不能作为约束职工、处理职工的依据。

二、防范劳动规章制度风险的措施1.树立依章管理的理念,完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好的经理人拿制度说话”,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法”,它既是劳动者的行为规则,也是用人单位的管理规则,要依“法”办事,首先就要有“法”可依。

这就要求单位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要拿单位领导人的话当作单位的规章制度,那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那么,健全的劳动规章制度应该包括哪些制度呢?一般认为,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劳动用工制度,包括职工招用、培训教育、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二是职工劳动纪律制度,包括劳动纪律、职工守则、保密制度、奖励和惩罚制度等内容。

2.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

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即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制定,不能违反现行法律法规。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合法”应当作广义理解,指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还要依据该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

不仅要符合劳动法,还要符合国家其它方面的法律、法规,如计划生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如有的单位规定,合同期内不许结婚、不许生育等,这都是违法的。

3.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必须合法。

有关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机构,应当是用人单位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级层次、对用人单位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全体职工有权实行全面统一管理的机构。

企业内部的车间、班组、工会、党组织等虽然可以参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或者直接负责拟定规章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不能直接制定规章制度,必须经过用人单位审批并以用人单位名义发布,否则,该规章制度就无效。

4.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经过民主程序。

这里的“民主程序”应当理解为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采取一定的形式以吸收和体现了职工方的意志、得到了职工方的认同。

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必定是以民主管理为基础,强调全员管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企业规章制度制定也是如此。

更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关键在于执行,所以,劳动规章制度只有在吸收和体现职工一方的意志,或者得到职工的认同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很好地实施。

那么,怎样实现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程序呢?一般要经过二步:第一步,先民主。

制定劳动规章制度职工参与。

凡是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应该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没有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在职代会闭幕期间的,应该征得超过半数职工所推举的职工代表同意,或者交给过半数的职工群众讨论,并听取意见。

这个交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我们可以称之为发扬民主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民主程序”。

第二步,后集中。

规章制度的草案交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后,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肯定会提出很多意见和方案,而且这些方案、意见与企业的意见很可能差别很大。

那么,企业的规章制度最后如何确定呢?《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企业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这也意味着,发扬民主后,规章制度最后的拍板决定权不在企业,而是由企业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通过平等的协商程序予以决定。

这个程序也可称之为发扬民主的集中过程,也可称之为“集中程序”。

5.规章制度必须公示或告知给劳动者。

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以后,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后以正式文件公布,向劳动者公示。

公示原则是现代法律法规生效的一个要件,作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更应对其适用的人公示。

未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被管理者无法遵守,管理者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4款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9条也明确规定了规章制度向劳动者公示才能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

公示、告知程序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单位规章制度以全体劳动者为约束对象,就应当为全体劳动者所了解,当然必须以合法有效的方式公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示后要注意通过意见箱、接待日、座谈会、举报电话等形式,了解劳动者的反映,以便不断修订劳动规章制度。

6.必须及时修订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订立规章制度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相应的规章也必须进行修改。

另外,规章制度制定本身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管理,因此,当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旦发生变化时,也必须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

在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改。

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如同规章制度制定一样,需要经过相应程序才能达到修订的目的。

总之,主体合法、内容合法、民主程序、合法有效的公示程序是用人单位防范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的基本措施。

(原标题: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tgnf7dve 渭南招聘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