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护理原则
护理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 的心脏疾病,护理应以抢救生命为 首要任务。
提供紧急医学治疗,包括静脉溶栓 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恢复冠状 动脉的血供。
护理原则
维持患者的心脏功能、呼吸功 能和血液循环的稳定,同时监 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医患沟通, 让患者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康 复过程。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急性期护理
患者在急性期通常需要卧床休息,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活动。
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计划, 包括适量的体力活动、饮食调 整和药物管理。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 者应对心理和情绪困扰以及生 活方式的改变。
康复期护理
定期进行随访,检测患者的心 脏功能、血脂、血压等指标, 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管理疼痛、氧合、液体平衡和 相关并发症,以促进患者的恢 复。
急性期护理
急性期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 、脉搏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 理任何变化。
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通过吸 氧或无创通气帮助患者维持良 好的氧合状态。
急性期护理
检测和评估患者的疼痛水平, 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药物。
监测液体输入和产出,确保患 者的液体平衡处于正常范围。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
心梗病人需要接受及时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康复。
一、护理措施:1.保持安静:心梗病人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安静的环境,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以减轻心脏负荷。
2.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心梗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以及体温等指标。
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如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不齐或过快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心电监护:心梗病人需要进行心电监护,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4.氧气供应:心梗病人可能出现缺氧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氧气供应,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改善心肌缺血的情况。
5.药物治疗: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心梗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以减轻心脏负荷,促进血液循环。
6.心理支持:心梗病人需要得到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保持积极的心态,促进康复。
二、观察要点:1.疼痛观察:心梗病人常常伴有剧烈的胸痛,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的放射范围。
并及时记录,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心律观察:心梗病人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心率、心律的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应处理。
3.血压观察:心梗病人的血压可能出现升高或下降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血压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补液等。
4.呼吸观察:心梗病人呼吸可能出现加快或不规则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规律,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5.体温观察:心梗病人可能出现发热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如给予退热药物或冷敷等。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心梗病人的心脏功能,减轻病情,促进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患病的危险因素,有无明显的诱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时有无伴随症状,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评估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了解心肌缺血程度、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发生。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措施
1.胸痛发作12小时内,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格限制探视,根据病情指导活动,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
2.发病后4-12小时宜流质饮食,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严密心电监测,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首次做好标记)等变化;警惕室颠或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除颤仪起搏器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有效供氧。
5.遵医嘱正确给予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注意药物剂量(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达到150~300mg),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6.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7. 行溶栓治疗时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常规护理。
8.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者按介人治疗相关护理常规护理。
9.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整和个体化康复运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及用药知识。
2.指导患者自我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心绞痛发作或程度加重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指导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技术以备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课件
指导患者做好出院前的准备工作,如整理个人物 品、了解出院后需要遵循的医嘱等。
提供交通协助
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交通协助,如安排车辆接送 ,以确保患者安全回家。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回家后合理安排休息 和活动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
坚持药物治疗
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坚持 药物治疗,按照医生的医嘱定 时定量服药。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
护理措施
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
0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与支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被理解和支持。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伴随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常伴随呼吸 困难、出汗、恶心、呕吐压、 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 疾病,以及是否曾患过心 肌梗死或心绞痛等病史。
体格检查与诊断
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 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以评估病
情严重程度。
皮肤黏膜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表现为皮肤 苍白、湿冷等表现。
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总结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心力衰竭,需密切观察 病情,及时处理。
总结词
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降低 并发症风险。
详细描述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可导致心力衰竭。护 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使用强 心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同时备好氧气、心电监护 等设备。
详细描述
AMI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心肌梗死护理常规【范本模板】
心肌梗死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护理评估】1、病史:1)本次发病特点与目前病情:评估病人此次发病有无明显诱因,胸痛发作的特征,疼痛剧烈程度、是否进行性加重,是否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的表现。
2)患病及治疗经过3)心理—社会状况2、身体评估 1)一般状态: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尤其注意有无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大汗或神志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晕厥等表现。
2)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及程度。
3)心脏听诊:注意心率、心律、心音的变化,有无奔马律、心脏杂音及肺部啰音。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否有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动态性变化,对下壁心肌梗死者应加做右胸导联,判断有无右心室梗死 2)血液检查:定时抽血检查血清心肌物标记以了解心肌坏死程度和病情进展.【主要护理问题】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3、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主要护理措施】一、止痛:一般先给予硝酸甘油含服,随即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疼痛不能缓解者可给予镇痛剂,吗啡为首选止痛药物.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禁用吗啡。
吗啡用量为3~5mg,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派替定止痛效果较吗啡弱,剂量25 ~~50mg,肌肉注射。
①在使用止痛药物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止痛药的反应情况.②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的发生。
二、吸氧:吸氧越早越好,方法有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
通常在发病早期用鼻导管给氧24—48小时,流量3-5L/min.严重低氧血症者经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根据动脉PaO2变化调节流量。
对于伴有COPD患者,应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急性心梗护理常规
康复护理实施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 练,如行走、穿衣、进食等。
心功能训练
进行心功能训练,如运动疗法、心脏康复操 等,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危险因素控制
控制患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增强康复信心。
01
让家属了解在患者发病时应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工作。
家庭护理要点
02
指导家属如何正确照顾急性心梗患者,包括饮食、休息、心理
支持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家庭急救措施
03
教会家属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初步处理,如拨打急救电话、
心肺复苏等。
社区教育
社区宣传
通过社区宣传栏、健康讲座等形 式,普及急性心梗的防治知识,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心电图ST段无明显抬高,提示冠状动脉未完全闭塞。
02
急性心梗的护理评估
评估内容
01
02
03
04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以评估患者心梗
风险。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呼吸 困难、心悸等症状,以及症状
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体征检查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 血压、呼吸等,以及心肺听诊
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社区服务
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为急性心梗患 者提供便捷的医疗咨询、康复指导 等服务。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急性心梗的 防治工作,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 境。
THANKS
感谢观看
定期评估和调整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方法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方法:
1.心电监护:确诊或高度疑是急性心梗应立即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药品准备充分、齐全,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
观察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24h内是及时发现异常心律、心率、血压、心电图的关键。
如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多源性早搏,连续出现两个以上早搏,室性早搏出现在前一搏动的T波上,显著的心动过缓是危险信号我们`搜集整理,应立即采取措施。
监测血压q1h,若收缩压低于90mmHg以下,说明心脏排血量不足。
2.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活血化瘀,速度控制在20~30滴/min,24h输液总量在1500ml内,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诱发心绞痛和心衰等。
3.吸氧:有利于提高动脉血氧含量,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急性期可给予持续48h高流量(3~5L/min)氧气吸入,减轻心肌缺血损伤。
4.止痛: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有明显疼痛和放射痛。
若疼痛不缓解,可引起发射性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区的缺血缺氧,须尽快用镇痛剂解除,如吗啡或度冷丁皮下或肌肉注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1.病人监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密切监控病情至关重要。
24小时的心电监测是必须的,以及每4小时一次的生命体征的测量,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2.休息和活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病人需要卧床休息。
随着病情的改善,医生会逐渐允许病人适度活动,但仍需避免过量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处方,给予病人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确保按时给药,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疼痛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严重胸痛。
给予病人合适的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或吗啡,以减轻疼痛并提供舒适感。
5.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护士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交流,鼓励病人表达情感,并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病人恢复信心。
6.饮食:为了减少心脏负担,病人需要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
注意让病人保持体重,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7.氧气治疗:给予病人适量的氧气治疗,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以提高心肌缺血区的氧输送。
8.定期复查: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脂水平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度的运动、呼吸训练、心理康复等,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10.家庭教育:对于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病因、病情、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总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按时给药,提供舒适和疼痛控制,给予心理支持,并提供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以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同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工作,可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和担忧,促进病人的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5、如有出血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并立即配合医生给予积极处理。
胸闷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2、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注意调整滴速。
3、给予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并发症
心力衰竭
1、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情况
3、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一、概述
是指冠状动脉Biblioteka 全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二、观察及护理要点
项目
内容
护理要点
观察要点
疼痛
1、加强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神志及全身情况。
2、急性期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组织耗氧量,减慢心率、减轻心脏负荷。
2、观察有无心衰症状
3、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尿比重,控制输液速度。
4、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及时抢救
基础护理
1、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2、防止便秘,如出现便秘可应用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避免屏气和用力过度。
3、保持口腔黏膜皮肤清洁
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2、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饮食
3、给予持续吸氧,每分钟2-4升,胸痛发作时可适当调高氧流量。给高流量吸氧
4、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
5、监测患者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有无放射
6、定时、定量抽取血标本,进行血清心肌酶的检查
有出血的风险
1、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3、随时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有无出血,或痰中带血丝,或出现血尿
主管护师考试考点: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主管护师考试考点: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
1.疼痛时绝对卧床休息,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小量多餐;防止便秘。
2.吸氧:鼻导管间断或持续吸氧,重者可以面罩给氧增加心肌氧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3.止痛治疗的护理: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静滴,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
4.溶栓治疗的护理:不足6小时的病人给予溶栓治疗。
5.便秘的护理
6.心律失常的护理。
溶栓疗效观察:
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②心电图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
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变或消失;
④cTnI或cTnT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小时内,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
②和④最重要。
也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7.活动安排
急性期12小时绝对卧床休息;
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鼓励在床上行肢体动;
若无低血压,第3天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m。
运动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正常反应,运动时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加大运动量,进入高一阶段的训练。
若运动时心率增加超过20次/分,收缩压降低超过15mmHg,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下降>0.1mV或上升>0.2mV,则应退回到前一运动水平,若仍不能纠正,应停止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标准作业程序疾病护理常规
5.2评估
5.2.1初始评估
5.2.1.1症状与主诉:入院方式,胸痛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及有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等伴随症状。
5.2.1.2监护与查体: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5.3.4心理护理:简单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案,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医护人员工作有序,给患者以信赖感;保持环境安静,合理安排探视。
5.4健康教育:
除参见“心绞痛”健康指导外还应注意:
5.5.1饮食指导:饮食原则是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5.5.2康复指导
5.5,2.1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病情未稳定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肢体被动运动,视病人情况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禁食、洗漱、擦浴、穿脱衣物等,进行肢体主动活动锻炼,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可逐渐过渡到床边坐位休息,直至床边活动等。
5.5.2.2持续时间:初始是6T0分钟/次,各含1分钟左右的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随着患者对运动的适应和心功能的改善,可逐渐延长到30-60分钟。
5.5.2.3运动频率:有氧运动每周3-5天,最好每天运动。体力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诱发心绞痛和心力衰竭。
5.5.3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按医嘱给药,意识到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定期电话随访。
6.4护理人员要掌握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做到有的放矢;
6.5护理人员应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依据病情和病人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
7.相关文件:
7.1《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7.2《浙江省内科护理常规》浙江省护理中心
7.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5(43):380-389.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 重病情。
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 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问题。
06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与保健
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均衡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以降低心血 管疾病的风险。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 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体质。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减轻对心血管系 统的损害。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如血 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 测,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心 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管理情绪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学会 调节情绪,有利于心血管系 统的稳定。
家庭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护理过程,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实际帮 助,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以真诚、耐心和关心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建立信任和 合作的护患关系。
有效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应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以了解 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关注患者隐私
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保护患者的个人隐 私,让患者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 护理
康复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包括心功能、运动耐量、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患者对康复的认识和期 望。
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社会和医疗系统的支持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1.执行心血管疾病一般常规护理。
2.休息与活动(1)发痛24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可坐床边椅,有严重并发症者需延长卧床时间。
根据病情调整活动量,逐步提高活动耐力。
(2)病房保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协助患者获得充足、高质量的睡眠.3.饮食护理(1)给予高维生素、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
最初两天宜进半流质,病情好转后改为普食. (2)少食多餐,忌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
4.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测,以防病情恶化。
(2)心绞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遵医嘱及时给予硝酸甘油、消心痛含服。
剧烈疼痛时给予强效止痛剂,并给予氧气吸入。
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
5.药物治疗及护理(1)止痛药物的护理注意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镇痛药的效果。
同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给予硝酸脂类药物者随时监测血压。
(2)溶栓药物的护理准确、迅速地配置并输注溶栓药物,观察用药后有无寒额、发热、皮疹等过反应。
低血压,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内脏出血等副作用,一旦出血应紧急处理。
使用溶栓药物后,应定时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询问胸痛有无缓解。
(3)康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及心电图的变化,备急救药品、除频仪、起搏器,注意维持血药浓度;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4)抗休克药物的护理严密监测血压、神志、尿量、肢体温湿度等的变化,保持静脉通畅。
(5)抗凝药物的护理给药剂量、途径、时间准确,观察全身有无出血、过敏反应。
如抗凝剂治疗者应注意皮肤黏膜在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并且实时监测思者的查血结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症处理(1)入院后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3~4L/min),以后根据病情改为低流量吸氧(1~2/min),病情平稳后停止吸氧。
(2)保持大便通畅,入院后常规给予缓泻剂,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嘱患者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发生意外。
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护理常规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病症,可以造成心肌组织的死亡。
心肌梗死是急危重症,需要及时的护理干预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是心肌梗死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
1.监测与评估:患者心电图监测和评估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心电图监测可以提供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对于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护士要及时通知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
此外,还需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2.辅助呼吸:对于出现心肌梗死的患者,在疼痛的同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护士需要帮助患者调整合适的姿势以减轻呼吸困难。
同时也要重视呼吸道的通畅与氧气的输送,帮助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的正常范围。
3.疼痛管理: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胸痛,所以疼痛的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护士可以通过给予止痛药如吗啡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对疼痛的反应,观察疼痛是否缓解或加重。
4.寻求心理支持: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会伴随有情绪波动,如恐惧、焦虑、抑郁等。
护士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关怀来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同时也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5.生活方式指导: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保护心脏健康。
护士可以向患者提供相关的生活方式指导,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等。
同时也要教育患者如何正确地使用药物,包括镇痛药、抗凝血剂等。
6.康复与出院规划:除了以上的护理常规,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需要护士在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视。
例如,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定期检查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超声心动图等,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定期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正确使用监护仪等设备,确保患者的安全。
总之,心肌梗死护理常规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可使用通便药物。
疼痛护理:疼痛评估、药物及非药物干预措施
疼痛评估
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 、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 ,及时评估疼痛变化。
药物干预
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 良反应。
非药物干预
可采用心理支持、呼吸训 练、放松疗法等非药物干 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疼 痛。
感谢观看
心理护理
心理支持
关心体贴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和 支持,减轻患者恐惧、焦虑情绪
。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
战胜疾病的信心。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沟通,获 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减轻心理负 担。同时,医护人员也应与患者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强患者
对治疗的依从性。
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胸痛,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
诊断
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特征性改变,心肌酶学检查显示心肌酶升高,以及冠状动 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02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评估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心肌梗死类型
评估患者的心肌梗死类型,如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 型心肌梗死,以判断病情严重性
与医生的合作
及时报告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症状或体征 ,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执行医嘱
准确、及时地执行医生的医嘱,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药物治疗和 护理措施。
协同治疗
与医生、营养师、康复师等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THANKS
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如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以及每种治 疗方案的适用情况和可能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诱发患者心绞痛的因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时有无大汗或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监测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形态、节律等变化,了解心肌缺血程度、有无心律失常。
3.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面色、心律、心衰、尿量等变化.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等。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
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7天,严格限制探视,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
2.患者胸痛发作时禁食,2天内进食流质饮食,之后改为软食。
少量多餐,给予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产气少、适量纤维素的清淡饮食。
3.持续心电监测3~7天或至生命体征平稳。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每1小时1次并记录,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4.遵医嘱予氧气吸人。
最初2~3天内,问断或持续氧气吸入,鼻导管吸氧流量为4~6L/min,面罩吸氧流量为6~8L/min。
5.控制疼痛,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mg。
6.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塞肛。
7.溶栓治疗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8.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者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护理。
9.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调整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避免便秘;控制情绪过度激动和精神高度紧张;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避免寒冷刺激;避免长时间洗澡或淋浴等。
2.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指导患者自我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程度加重、含服硝酸
干油无效时应立即护送就医。
4.嘱咐无并发症的患者,心肌梗死6~8周后无胸痛等不适,可恢复性生活,并注意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