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多棱镜丛书》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作者将春秋战国时代门客的心理动机 、行为方 式等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生成、变化过程及
其发展轨迹,从 中过滤、筛选某些特定的文化沉积 物 ,勾勒这些沉积物与春秋战国 “ 士文化”以及春 秋早期乃至更早的 “ 畿服制文化”背景之间的隐秘 联系。作者的目的在于,超越一般的古代文艺理论
系的持续思考; 《 文学文本理论》拓展了作者关于

=囊 = |

≮孽
毒 ■
艺学多 棱镜丛书》, 则体现了这个群体近几年来的
思考与探索。这套丛书中,有三本著作可以说是作
。 i _ ≯
者一系列成果的深入与延续。 《 春秋战国门客文化
与秦汉致用文艺观》是继 《 天汉雄风》之后,作者
对中国秦汉时期的审美观与思想史、文化史之间关
关注焦点。第一章概述了诗人和小说家为克服语言
表征危机而产生的两种语言意识,一种主要发生在
诗歌领域中的语言乌托邦意识和策略,另一种则主
要发生在小说领域中的现实主义杂语意识和策略。 作者认为,这两种语言意识推动了人类对语言性 的
有得道的圣人才具有作者资格 ,即道是圣的内容, 而 “ 圣”是 “ 作”的主体保证; “ 道之文”( 中国文 论之作品论、构成论与文体论) ,道显现为文,便是
可能性的探索 ,语言乌托邦意识在具有强大诱惑力
五经,文学再 “ 禀经以 制式”,从 《 诗》而来,由
于 “ 道”要经 由为 “ 圣”的作者用 “ 文”来体现 , 故中国文学以意境之呈现为最高境界; “ 观文者” 与 “ 闻道” 、 “ 知音” ,这种对惟一而绝对
念产生的时代及其与时代的思想、文化之间的复杂 关系。在笔者看来,这种研究方式可能是对文艺理
论界目前倡导的 “ 文化诗学”的一种回应吧。
著作则体现 了这些作者对于新问题的敏锐关注,或 者运用新视野对于传统问题 的重新思考。初次阅读 这套丛书 ,可以看出这些作者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 识,以问题切入 自己的研究领域 ,从而使这些著作
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秦汉文人 的文艺观 有一种非常强烈的 “ 致用”因素,总是试图将文艺
体。2世纪 9 年代中期,曾经出版了一套 《 0 0 文艺美
学丛书》, 初步显示了学科点的整体实力。近几年
来 ,人文学科越来越处于边缘状态,不再有往昔的
( 甚至生命 ) 当作有效工具 ,热切期望效用于封建王
的语言的追寻意味着专制和极权。第二章重点梳理
了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巴赫
金的作者理论关于文学作品作者地位的思考 ,在这 些流派中,作者被赶到了文学理论的边缘 ,而文学
作品进入 了中心地位。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文
论) ,观文是手段,闻道是目的,能闻道者 ,则为知
音 ,与西方文论相比,闻道、知音体现出中国独有 的作家中心观和民族特色。以文学道本体论的论述 为例 ,作者在梳理文学道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与复杂 状况 的基础上 ,认为中国文学道本体论是 以中国哲
者又究竟产生 了多少深入的思考和积累? 《 春秋战
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的作者李瑁平希望
通过批判性还原 ,即用理性眼光平静地将对象放回
到特定体系进行观察、分离,进而把这些思考的亮
点作为重建文学理论的根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问 题意识,作者将秦汉 “ 致用”文艺观放在华夏民族

维普资讯
文 艺 学 多棱 镜 丛 书 述 评
刘 晓春
( 南 大学 中文 系副 教授 ,广东 广 州 5 0 3 ) 暨 16 2 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文 艺学学科已经 成为一个有相 当学术实力的学术群
门客文化和畿服制中央宇宙观 、伦理亲源纽带思想

语 言 学
维普资讯
一 l一 ~ _: 。 一 一一
无意的遗忘与转向,但经过回归 、还原与发展,总 体上仍然呈现出道、儒互补的特点; “ 作者曰圣”
( 中国文论之作家论与创作论) ,圣指得道者——只
~ 一一 一 。 ~ 一_ . 一 … 一 …
朝。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
热闹。位于地理边缘的湛江,却更能够使人沉潜于 学术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 《 文
艺 ,也渗透到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使隋、唐以 后的知识分子滋生了浓重的依附性。本书作者正是
试 图寻找产生这些因素的文化基 因,并梳理其线 索。作者发现, “ 致用”因素潜藏于春秋战国时期 的门客 ( 包括刺客、客卿、客将 、纵横客等) 文化
文本理论的思考,全面考察了西方以文学文本为文
学研究对象的文学理论派别,也是作者继 《 俄国形
式主义文学批评》之后的深入探索; 道 ・ ・ 《 圣 文 论》则是在 《 中国艺术意境论》的 基础上,以 现代
文艺学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论体系。另外三本
研究 ,试图将一般文艺学的问题与思想史 、文化史 之间建立起逻辑的勾连 ,将文艺观的研究还原于观
有了一定的学术关怀与学术深度。 2 世纪 7 年代末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各种理论 0 O 竞相登场,众声喧哗 ,在这种热闹的场景中,无论 是西方的、中国古典的甚至苏联的文艺学理论 ,学
林衡勋的 《 ・ ・ 道 圣 文论》全面反思了中国 古
典文论现代研究观念,认为中国文学的主流不是现

.● _t~● 一一 。 一 … 0 一 . .. 0 一臣 . ;
一 =
代狭义文学模式,而是始终囊括有哲学、历史等因 素、以道为本体的大文学 ,与此相适应,探讨古典 文论现代研究方法有必要把眼光放大到与古典文论 同源共生的历史文化哲学领域。作者认为 ,只有这 样才有可能避免运用西方知性思维为基础的狭义文 学批评观念对中国文论 民族独创性与深层意义的遮 蔽。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中国文论体系 的现代构想 : “ 本乎道”( 中国文论之道本体论 ) , 这一理论在传递过程中尽管存在着儒家正统派有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