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叶圣陶杯获奖作文

2019年叶圣陶获奖作文

梦,在星光斑驳里轻舞 (1)

莲实有心应不死 (3)

第二排的英雄(决赛特等奖) (4)

东走西顾,四月不过 (6)

面对一只鸟的遐想 (8)

拿什么回报你(决赛特等奖) (10)

棵枫树与无脚鸟 (12)

数学如树(决赛特等奖) (14)

网络如河 (16)

味蕾与乡愁 (17)

戏里戏外 (18)

寻常巷陌不寻常 (21)

也做一只企鹅 (23)

语文如雨(决赛特等奖) (24)

稻香渡 (26)

墨染流光 (28)

梦,在星光斑驳里轻舞

薛婷(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高二)

寻梦/握残缺的桨/向花朵半开处寻觅/身披半袭星光/在星光斑驳里轻舞……

红艳艳的草莓

蛋糕店的窗户里映着一大一小两个人。

这是上高中以来我们第三次见面,我和爸爸。我们都清楚,这是在向我的青春偷时间。因为再过不久,我就要离开这座小城了。

我替他擦了擦嘴角,他恍惚一下。“妈妈呢?她还好吧。”爸爸少有地提起她。

“嗯,很好。我们都好。”

“那就好。走,去买你爱吃的红艳艳的草莓。买完我送你回家。”

“好。”

提着六十八元一公斤的充满父爱的草莓,我进了家门。“妈妈,我回来了。”“回来就好,看看我给你买了什么?你最爱吃的草莓。”听到这儿我赶紧溜进了房间,把我手中提的草莓塞进抽屉。

“那太好了,我得多吃几个。”我笑着走出房间,坐在沙发上,看她在盆里左挑右捡选了个最大的,又细心地摘去草莓上的绿叶,递给我,看着我一口一口地咬着,妈妈笑了。她又在盆里扒拉翻找着,这回找了个小的,是颗半边儿发白的劣草莓,她把这颗草莓塞进自己的嘴里。我眼睛发酸,抢过盆来,挑来挑去,“妈,这颗大的红的给你吃。”

晚上,我梦到和爸妈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着红艳艳的草莓。其实我不奢望太多,只是希望能把草莓分成两半吧,一半给妈妈,让她学会以后把最大的草莓留给自己;一半给爸爸,让他买草莓时记得讨价还价。

笑盈盈的丁香

楼下的丁香树是我的老朋友了,我出生前它就在这儿,一到初夏,就开出一簇一簇的紫花。一串串笑盈盈的丁香里,藏着许多的梦。

这树是我和姐姐的许愿树,每一年,无论我们谁过生日,都在这儿许个愿。小时候我们俩在树下,天真地以为,丁香树里住着仙子,只要丁香花一开,仙子就能听得到我们许的愿,愿望就一定能实现。十几年,这树每年都开花,仙子从没失过约,那些吃好吃的、穿漂亮裙子的愿望我们都实现了。

还没等我们长大,姐姐就病了。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丁香树躺在地上,满地都是叶子和还没开全的花——树被砍了。

医院楼下的花店里,我没买到丁香花。老板说,丁香嘛,路边的野树野草里长的,没人买。

进了病房,是听得到呼吸的寂静。姐姐的头发掉得很厉害,光秃秃的脑袋上扎着针,手上的针眼在青紫的皮肤上连成一片。她却一点儿也不像个病人,眼神明朗,笑着做完一项又一项治疗,安慰我们说自己很快就会好的。

我告诉她花店老板的话,她笑着回我:“就是野树野草才活得好,活得绚丽。等我出了院,你可得爬树给我摘朵丁香花。”我说:“好。”

趁那棵倒了的丁香树被拉走前,我过去捡拾了几朵丁香。失去了滋养,它们有些憔悴,但还是那种绚丽的紫,还是一如既往的笑盈盈。我又许了个愿望:姐姐快点好起来,我们一起长大。我不担心丁香里的仙子没法再信守承诺,因为我知道,丁香永远绽放在我们的笑容里。

低头凑上鼻子,那簇笑盈盈的丁香里,还留有属于童年的味道。姐姐曾说,只要丁香和我们一起笑,所有的悲伤就都会跑掉。

亮闪闪的星光

窗外下着雨,淅淅沥沥,不知是谁肆意的大笔一挥,浓墨涂抹了星星。

窗内,文理分科表摊在桌上。灯光下,那个涂改痕迹格外显眼,我心满意足,准备进入梦乡。

高一的整个夏天,世界尤为喧嚣,从那一张文理分科表发下来开始。

“给大家两个星期时间考虑,选文选理关乎你们的未来,和家长好好商量商量,填表可要慎重。”老师郑重其事地开了个班会。

选文还是选理?

我极为纠结。搜罗出来的成绩单显示,我的理科成绩算是名列前茅,文科成绩则濒临在及格线附近,这些似乎早已为我指明了方向。但扪心自问,我是想选文科的。

新闻里的外交部发言人站在台上侃侃而谈,面对大批国内外记者毫不怯场,一字一句都代表着中国立场。——那可是我藏了很久的梦想。

但一想起天天给我重复“学好数理化,才会有未来”的妈妈,把我当作重点培养对象的化学老师,还有家里都选择理科的哥哥、姐姐……我的笔尖踌躇了很久。周围的同学,在分科表发下来的第一时间就都毫不犹豫地填了“理科”交了上去。是呀,还有和我共同战斗了这么久的伙伴……

“你理科成绩这么好,选文科要吃亏的!”

“文科考大学太难,可选的专业太少,你将来想做什么?”

“还想进外交部呢?小姑娘,少做点梦!”

几天里,周围的人都这么和我讲。

我妥协了,“理科”两个字在梦想和现实的交战声里印在了分科表上。交了表之后,我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反而觉得,有什么更重的东西压在了心头。

浑浑噩噩了几天,老师竟还了我的分科表。

“人生可只有这么一次,选择你喜欢的那条路走。”

“如果我选择错了呢?”

“选择了就无所谓对错,但如果连梦想的路都不曾踏上,那就真的错了。”

我笑了,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亮闪闪。

桌上乱七八糟的,堆着我政史地的书和册子。我腾了个角落,就在“文科”两个字落纸的那一刻,喧嚣声停止了。长舒一口气,抬头望向窗外,雨不知何时歇了脚,墨色的天幕里,闪耀着几颗明亮的星星。几十万光年以外的星芒,终于打败乌云,亮起了自己的光。

梦啊,藏在生活里,我还在路上。我明白,道阻且长。

(指导老师:万燕)【点评】

“我手写我心”,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寻梦”的三个片段。生活尽管不如意,但总有梦可寻,不管是“红艳艳的草莓”中的深厚父女情、母女情,“笑盈盈的丁香”中的浓浓姐妹情,还是“亮闪闪的星光”中的追梦情,皆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读来令人感动。以情动人,是本文最可贵的地方。本文荣获初赛一等奖。

莲实有心应不死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三蒋处宁

那是秋天,我出生的季节。回到老家,奶奶为我煮了长寿面,而爷爷捧出了一只青瓷花盆给我。通透的青绿沉淀了漫长光阴般沉稳庄重,每一丝绿在光下都不是各自张扬,而是和谐地融于瓷的生命。上面种了几支荷,荷花刚过花期,两色青绿就这样自在相守,连风也不曾惊扰了它们。

我捧回家,置于窗下。细长雪白的须根悄然生长,谁也不曾知觉,阳光好时偶然被我瞥见,光溶于水中,被瓷温柔地盛满,青色在光下竟如湖水有流动之意。荷叶亭亭立着,欣然舒展。我伸手抚过盆上的几个行字:“又到长空雁过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那时我还不懂瓷,我只觉得美。而瓷,是我生命中对美的最初印象。

爷爷是瓷匠,幼时我常在瓷窑玩耍,看他干活。拉胚时爷爷粗糙精瘦且青筋暴起的双手就如同游鱼般灵动迅捷,底盘快速转着,一手成环状抚平外壁,另一手攥成拳伸进内壁,一圈圈旋转中泥坯有了骨骼,有了细长的颈和小巧的口,像一个生命,在母腹里孕育出了雏形。我看着有趣,嚷着要爷爷让我试试,他便把我抱到座位下,无奈地看我从一本正经地拉坯变成捏泥人玩儿。

而烧窑的地方我向来避之不及,不大的孔洞里透出火光,远远站着已闷热难当。形状不一的瓷器被火镀上一层红色,热气扭曲了空气,我站在回忆里,分不清是真实还是虚幻,若是真实,怎样解释这样清冷的瓷,竟由这般高温淬炼而来?

费力拉来了窗子,一阵冷风涌进来,驱散了屋里暖和慵懒的昏沉。从回忆中醒来,又是冬天了,纷纷扬扬的雪被风吹斜,飘过窗前。爷爷去世也是在冬天,门前的樟树没有落叶,在行人头上织成宽厚深沉的荫蔽,仿佛永不消逝。吃年夜饭时爷爷试探着提出要教我做瓷,我以为是玩笑,没有搭理,爸爸也说:“小女孩子,这粗活怎么干得了。”爷爷便不再响了,哪里想到,几天后爷爷突然毫无预兆地摔倒在门前石阶上,爆竹声依旧在响,而门口对联却

贴上了白纸。

我低头看那盆花儿,叶子早已枯萎了,蜷缩成一团,只剩残梗挺立。我捧起它想换水,却没拿稳,瓷摔在地上,碎了。我跪在地上捡拾,锋利的棱划过掌心,纯净的青染上一抹淡淡的红,心里微微割疼。

最后一次送别时,爷爷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很久,直到车开出很远我回头他还保持着方才的姿势。我想他是想说什么,直到今日我才懂得,只是,再也没有机会了。爷爷已离去,瓷也成了碎片。对曾长久温暖过我的爱和生命懵懂时惊鸿般乍现的美,我都无力回报。

春来,山林酝酿着第一声蝉鸣,荷花在别的盆里也舒展开了叶子,细小的绒毛在阳光下历历可见。我在爷爷坟头上摆上几炷香,拜了几拜。奶奶在外头招待客人,我溜到里间,柜子很久没被拉开了,吱嘎一响。我挑拣了工具,是记忆里爷爷锔瓷用过的。

我把碎片带了回来,找出边缘吻合的拼在一起,摁紧了。竟如未破似的,只留一道细细的裂痕,用绳子扎牢了,沿裂痕做上几个记号。打孔,锔钉,整平,抛光,补漏,这么多年,每一个步骤,我竟都记得。

我抿下唇,静静发着呆。平整如新的瓷面,几道细纹如山路蜿蜒,小巧的锔钉是悠长山歌中忽而夹杂的牧童村笛,将我带回小时候,呆呆坐在爷爷旁边,看他锔瓷的岁月。

夏夜,余热尚未褪尽,而蝉鸣已经奏响。我在窗前写文,捕捉着偶尔随风而来的丝丝凉意。手边纯白的荷花齐齐来了,露出嫩黄新鲜的蕊,像粗心的我遗落在小时候的五行诗,在这个夏夜被捡拾起来,依旧保留着纯粹天真的美丽。目光织成一张柔软细腻的网,罩住了整个城市,唯独漏下了这盆花儿。瓷上裂纹如曲折流淌的河水,我想溯流而上,时间的上游爷爷定在敲着烟斗,冲我回首微笑。

其实不必愧疚,不必惋惜,爱与美不必逝去,也从来不求回报。记得,是我能做的最大的报答。只要我记得,它们就一直停留在记忆里,不曾离去。

仿佛当年,站在绵延不息的窑火外,热浪扑面而来。我看着随风摇曳的花瓣,知道它会年复一年地盛开,而我,会努力记住变换的季节里它的模样,这是我对它长久陪伴的所能做的唯一回报。

此刻我和城市一起被罩在了月色里,瓷盆另一面的几行字泛着温柔的光:

“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那是亘古不变的美丽。

(指导老师:王芹)【点评】

作者领会了命题题意,根据写作题材与构思的需要自己起了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了一份优秀的答卷。文章以饱含深情、生动流畅的语言,回忆了“我”与青瓷的不解之缘,爷爷对制瓷手艺的执着,进而表现自己对爷爷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手艺的痴迷和传承。本文荣获现场决赛特等奖。

第二排的英雄(决赛特等奖)

山东省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高二尤姝懿

我从来未感受过这样令人窒息的阳光。

第二,第二,又是第二!我蹲在地上,任凭七月的燥热侵袭我,眼泪一滴滴滚入脚底的灰色水泥,又顷刻蒸发殆尽,留不下一丝痕迹——正如我之于这个世界,我想。

“比赛输了吗?没事的。”母亲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晚上我们带弟弟出去玩,你自己做饭吧……”电话断得仓促,滴滴的电流声仿佛我的心跳,不断地提示我:呵,在家你也是

那个第二名,唯一作用是在奶茶第二杯半价时给弟弟凑个人头。

我站起身来,迎向那刺眼的阳光。我不甘,我废寝忘食精心准备的演讲输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妹;我不甘,我所有的汗水和心血似乎都被失败吞噬,得不到回报;我不甘……

盛夏恼人的鸣蝉,吸足树的汁液,一唱一和地嘲笑我。

应该找个避难所逃离这份难堪了。

于是我走进了剧院。剧院里演的是音乐剧《唐吉诃德》。人很少,这个年头人们似乎对音乐剧并不怎么感兴趣,我的座位在第二排,紧挨着一位穿黑色背心的女人。她很白净,肩背挺拔,气质出挑,只是长相略显寡淡,鼻梁边散有雀斑。像是《红楼梦》中的李纨。

我熟悉她。我是这里的常客,每逢郁闷之时,我总爱来这里。在这个球状的黑色空间里,我可以放肆地笑,大胆地哭,毕竟“艺术是疯子的文明”。我每次都会见到她,她总坐在那个地方,淡然地,挺拔地,像希腊浮雕里的女神。巨幕拉开,灯光亮起,舞台上,堂吉诃德与女主角正放声歌唱。他们光彩照人,神采飞扬,宛若上帝的宠儿。可我突然听到有人轻声跟着唱,一样悠扬,一样动人心魄——是那个女人!我望向她隐在暗中的脸庞,那如黑曜石般纯净的双眸。那里没有艳羡,只有沉浸于艺术的幸福和满足。“可这是新剧,她怎么会唱呢?”我喃喃自语,心中的疑惑不断地膨胀。

一曲剧终,看客纷纷离场,她却久久坐着,似在回味。我问她:“您怎么会唱?这可是首映。”她笑了笑,说:“我是B角。”

她竟是B角。

我被这句话钉在原地,久久不能动弹。“你会不会不甘心?明明你也很棒,却要坐在台下看他人闪耀。”我急切地问。似乎想在那静谧中找出一丝破绽。

“不会,”她笑了,“B角也是堂吉诃德,B角也是‘英雄’啊!”

观众席的灯蓦地亮了,我眯起眼,却意外地将她看得一清二楚,那鼻梁边的小细斑灿若星辰。一分自心脏而走的清透随着奔流的血液冲向我的四肢百骸,那积压的阴霾灰飞烟灭。我感到有什么东西在破土而出。

我懂了,懂了,无论第二还是B角,都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它不是血肉,更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何要为一个代号郁闷,我还是我,无论名次如何。

我参加比赛,是因为我这方面技艺超群,是因为我想见识更多技艺超群的人,我第一、第二,都不能改变我优秀的事实。比赛,从来不只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发现。而如今多少人,功利盈心,只以输赢论英雄,却忘了比赛的初衷和真谛。

因为热爱,所以出众,所以赛,所以发现自己,发现天外天,所以有目标可远行。我们要学会为比赛本身幸福,为热爱本身奋斗,为他人鼓掌。

第二名也优秀,第二排也是英雄。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只知逐胜,为了争夺第一服用兴奋剂葬送自己的未来;为了争夺第一而作弊,用谎言捏造光荣;为了争夺第一不计手段伤害对手,拿恶意换取成功……

我们不要被第一的魔咒所禁锢,而应发现自己,享受“第二”的优秀。第二名的意义在于追逐,在于自觉,觉察到更好然后从容前行。

我走出剧院,拿出手机:“妈,弟弟想吃什么零食吗?我给买。”“好,好,你买的,弟弟都喜欢!”母亲难掩欣喜的声音传来。我笑了,顺手给获奖的学妹朋友圈点了个赞。

阳光正好,我想起了那个B角,那坐在第二排的英雄。

你看,眼前皆灿烂。

(指导老师:李先梓)

【点评】

作者从排名第二而受打击写起,在自卑和不甘中走进剧院却无意中邂逅B角。一番颇

具艺术性的对话,令小作者豁然开朗,懂得了“第二名也很优秀”“第二名的意义在于追逐”的道理。文章紧扣命题,虚构合理,描写与论述相辅相成,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较好地表现了主题。

东走西顾,四月不过

王子怡(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

1

七月流火,那是记忆的起点。

在四楼楼梯的转角,我的目光终是被那个视线边缘的黑洞吸去了。当季的球鞋,同款手表,高挑隽拔的身形,最重要的,一张极清秀魅人的脸。对,清秀而又魅人。“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从王尔德的角度看,我非常有幸成为这个领域卓有深度的学者,并多年以此为人生信条。所以一切不出所料,他成功吸引了我。

也许因我是个做事凌厉的人,又许这是青春期女生的特长,我很快掌握了他的基本个人资料,并知会了几个朋友。于是从那天起,我的大脑构建起了一条独属他的神经冲动。

林霑,好奇怪的名字,但比起我的来还算有些咀嚼的味道。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他,发现他的五官也并没有那么好看,起码不是我想的那样。不算大的细长的桃花眼,眼角和睫毛颜色很深,像画了眼线;很一般的鼻子,还有薄如秋叶的淡淡的唇,下颏很尖,但还好有一对浓密的眉毛,勉强撑住了排场。不过,还是让人看着很舒服呢。

生活中有些事情总是让人匪夷所思,比如当你开始留意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你到哪都能碰上他,原来他是这样频繁地在你的世界里活动着。我的双目因他从此谢绝了色彩的纷呈,千山万水都是黑白笔墨,独他做那恢弘卷轴上的一点丹青。行迹处,目光所及——人潮涌动中,在无个异的一团校服里一眼就捕捉到他,似乎成了我那短暂夏日里不与人说的小小乐趣。自得且心满意足。

遥远的第一个月。

2

他是识得我的。这很自然,毕竟是这砖墙里还算有头脸的人物,班级隔得也不远。当他加我好友的时候,我竟激不起什么涟漪,顶多是蜻蜓点水般的微小悸动,甚至有些不以为意,更多倒是像早已料到的自鸣得意。好吧,我确是个骄傲自恋的人,对这一点,我和王尔德一样坦然接受。我想,这能使我不沦为一个乏味的人。

当然,在通过他的好友申请之前,我特地去看了一场电影。

好巧不巧,他竟也是个自恋又自傲的人,言语中透露的那股桀骜和自恃,与他那副腼腆内敛的皮相大相径庭。不过,要是一个人吸引我,他无论选择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我来说都很可爱。

是缘分作祟啊,我们竟一道去杭州集训。物数竞赛的日子很难熬,日夜在导数积分的夹缝里苟延残喘,那毫无预兆的几次小测试,简直就是压弯我这个榆木脑袋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有他在你的不远处吸气吐气,有他时时点亮屏幕的聊天信息,似乎每天就有了一点希冀,一股不与人说的动力。丹青倾染,晕了一卷的山长水白。

“快来吃水果呀。”

“来了!”

“甜吗?”

“甜!”

“我在楼下吃麻辣烫,你来吗?”

“不了,我已经在床上了。”

“哈哈哈傻瓜,我就随口一说的。”

他的聊天框总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记录。放大他的对话消息,一字一顿地读过去,慢慢品味,然后再审阅自己发出的话,即使已无法撤回还是要反复细细地斟酌,最后再大体地欣赏一遍,一个人对着屏幕痴痴地笑。“他好可爱啊”,看完后告诉自己。

哦,还有他的语音,总是要把音量调到最合适的响度然后把手机紧紧地贴近耳朵,听了

一遍又一遍,边听边痴痴地笑,红晕在两颊上起舞。我能感受到自己皮肤的热度,一口一口灼蚀自我的卫城。他的声音很特别,比一般男孩子的都要尖细些,但又不锋利,角隅还是沉厚的,所以很温柔。音色很亮,不过是那种哑光的质感,鼻息间隐约有一段跳动的旋律,串起他吐出的每一个音符,使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平仄有声的,收尾时极不明显地略微上扬,清越地戛然一止,青春少年的草本味道便旋即流进我耳道里了。

那一个月的自我是消逝的。苍白时空里,只有他和繁复的解题。我的意识像是局外的视角,苍白境地是我的心界,游丝般的思绪不是为我而存在,因为在那结界里的自我没有依托。可你要知道我的思绪本是那界域的王,一切皆是自我的形骸,可如今只剩下他,仗着仲秋之月的乘胜之势,让我茫茫然而飘乎。

那时候室友总是拿我打趣,笑我思春,笑我魔怔,笑我如换了一个人。我是很乐意听到这些的,尽管这对我并不是一件好事。可那在我心中扎根十几载的萌动用它疯狂的长势告诉我,青春,到了它且歌且吟的年岁了。

一切都蠢蠢欲动。

3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当好感开始瓦解的时候,剩下的会不会是爱。

我是不大能抵住风言风语的,尤其是关于他的。“他好像和很多女生都纠缠不清。”“听说他对感情不怎么负责任啊”云云。我玩笑似地告诉他这些闲言碎语,他却不置可否。没有辩解,当然他没有义务和我解释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是。

青春很奇怪,我厌恶以疼痛之类鄙俗的字眼去形容它,于我而言,青春更像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欲望,一种渴求,一束渐趋渐远的攥不住的幽光。我对他的喜欢,他对于我的意义,也许只是青春时摆脱孤独的寻觅和迫切。那种人云亦云,脱单自豪的暗潮把青春层层推向禁果。我们都怕极了孤独,又想逃避无谓的热闹,那便没有什么能比年少情愫的跳动更能自我麻醉了罢。

我和林霑的感情很玄妙,我们通过网络相谈甚欢,可真实见面时却是不大说话的。我们都自傲,不愿走出主动的那一步而显得自己很在意;我们也都害怕,青春的冲动在喉咙里抓痒,悸动的渴欲无知又懦弱,它会怂恿你一股脑地冲到他面前,却又不敢出声交谈,畏手畏脚地蜷缩起来,藏在暗角。我们会经常面对面地相遇,起初是躲闪跳跃的目光和刻意地低头,之后是四目相视微微一笑,最后还是目光的躲闪,轻瞥一眼便扭过头去。是兜转的一圈,回到原点却还不及之前的我们,那份渴求和希冀被灼蚀殆尽了,踌躇是凶手,现实也是。

你就是这样的你,我就是这样的我。你也不过这样,顶着那层不再让我惊喜的皮囊,虽还是赏心悦目的,但我的神经再不能为此撕裂了。我甚至开始对你产生偏见,喜欢的却矢口否认,不喜欢的便放大,就算还是会被那一点点的喜欢打败,我也还是要骗我自己,好像你是达西。

自我觉醒了,她在苍白界介里横冲直撞,她想寻回自己的寄体,尽管她留恋为一个人流浪的日子,可是世俗告诉她,她要靠形骸活着。

“他真地很肤浅,也很虚荣,他的三观根本和我不在一个高度,他根本不值得我这样,我不喜欢了。”我对朋友说。朋友只是看着我,点点头,也不说话。她知道我又在骗自己了,这些话的保质期不会超过一晚。是啊,他庸俗势利,配不上我,可那又如何呢。哦,被看穿了,喜欢是那么明显,不喜欢又那么难。果然,爱恨参半是不存在的。

入秋了,第三个月。墨菲定律告诉我,那个夏天的林霑不会回来了。

4

江南的冬天是孤独的,人多的时候格外冷些。所以我喜欢在这个时节独处,孤独让我的思绪游离,回到那段燥热的日子,心里有个人在,总是会暖和点。

一切都随着这个没有雪的冬天渐渐变淡了,相识的萌动也好,不顾一切的沉沦也罢,都成了山洞里遥远缥缈的回音,不响,却掷地有声。林霑对于我仍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一段青春岁月所遗留下来的鲜活的纪念。从他那双魅人的桃花眼里,我还是能看到春夏的那个我,热情、冲动、渴求,还是能看到夏秋的那丝暧昧,稚嫩、懵懂、旺盛。这段路走过了,只是回味。盲目的躁动过去了,青春便习惯了孤独。

我曾是那样风情万种的旅人,路过人间,看尽风尘,万水千山都渴求我的垂怜。我孤傲自恃,傲慢自得,却终是屈身于年少路旁的一株草木,守候了一季。“你接着走吧,寻你真正的橡树,只是将来的路再荒芜,你都不会再孤独。我只是,你青春特邀的演员。”草木说。

“考得怎么样?”

“不太好。”

“我也是。”

那张清秀的脸收紧下颚,微低着头向我扯住一点微笑,擦身便离开了。我看着他高挑隽

拔的背影,当季的球鞋,一如我们初见。沉重的学业让我们自我怀疑,也许有那么顷刻间都将其归咎于对方,但都是旋即否定的吧,我想。

终于,我跌跌撞撞,摸爬滚打地混过了这段青春。我争得头破血流,郁郁寡欢,迷失自我,不过是为了寻一个寂寞的依托,好躲避孤独。我终究是没有得到,但我也丝毫不觉得,得到会比现在快乐。这段缠绵的催生和湮灭,我享受的只是过程,满足野心带来快感的刺激神经的过程。我不想要结果,甚至会厌弃那样的结果。我需要的也许只是林霑这个助演,使我得以感受青春戏剧的光热。只是有点不好意思,自始至终都没有问过他愿不愿意。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四个月,刚好,再见。

(指导老师:林笑)【点评】

本文为初赛一等奖作品。这是难得的一篇以初恋为题材的校园小说,其最大特点是语言表达的出色。清纯、朦胧而炽烈的情感,像那自夏徂秋而入冬的季节一样,一切归于沉寂。但夏的蓬勃,秋的绚烂,终究存在过,是青春岁月永远抹不去的美丽而忧伤的底色。小作者是讲故事的好手,将激动人心翻江倒海的情感波澜用淡淡的笔调描绘而出,像奔腾的怒涛被治水高手巧妙引入分水渠一样静静流出,却含有无限韵致与滋味,让人回味无穷。语言老到,虽不刻意追求修辞,却让人感到一种自然的精致。引用汉乐府诗句和毛姆《面纱》中的语言恰到好处,既能揭示人物内心暗示情节发展,又显出小作者读书的功底深厚。

面对一只鸟的遐想

山东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二李童飞

春末夏初的一个黄昏,没有风。落日慷慨地把金灿灿的余晖洒在校园里,为高楼、为绿树、为小路,为校园里的花花草草,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金黄色。

我独自倚靠在教学楼三楼的栏杆上游目骋怀,那株距离教学楼有五六米远、末梢与三楼齐平的四季苍翠的松树又映入眼帘。忽然,一只鸟儿从远处飞来,当它接近了松树,逐渐地收起翅膀,双爪敏捷地抓住了松树尖儿上的枝叶——不,准确地说那应该叫松针。脑海里蹦出“松针”这个词,我的心立时仿佛被真正的针尖扎了一下。那似乎应该很柔弱的树的最顶端,能承受得住这鸟儿的分量吗?或者,这可爱的鸟,能牢稳地停留在那似乎应该是很柔弱的树尖上吗?树尖左右晃动了几下,在我担心它要被折断的时候,却又直立了起来;那只鸟也随着左右晃动了几下,在我担心它要跌落的时候,竟然轻巧地站立在了树尖上。呀,鸟和树巧妙配合演出的这一幕,就像是春晚中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令我惊心动魄之后,又叹为观止。只不过相比于人类演出的杂技,这是大自然中的奇迹。人类的各种艺术,比如杂技、舞蹈、音乐、绘画,不都是从模仿大自然的实践中起源的吗?

我见过很多的鸟,见过很多停在树上的鸟,但是,像这样停在树尖上的,还是头一次见。那是一只什么鸟?它有成年麻雀的两三倍大,整个体型就像是放大了两三倍的麻雀,外表却比麻雀漂亮得多。它的喙是粉红色的,呈弧形弯曲,大约与它的头部等长。它的头部覆盖着乌黑发亮的绒羽。它的眼睛因周围有一圈红色的绒毛,而显得异常明亮。它脖子的绒色羽是翠绿的,背部和腹部的绒羽是橘黄色的,翅膀上的羽毛是黄褐色与乳白色相间。尾巴是灰黑色的长羽。我没有见过这样的鸟,我叫不出它的名字。它在树尖停稳当了,正对着我鸣叫,那叫声就像是清泉在深山岩石上流动的声响,曲折婉转。我也从没有听到过这种鸟鸣。不,它不是在鸣,鸟有鸟语,它一定是在对着我说:“你是什么人?我见过很多人,见过很多站在高楼上的人,但是,像你这样依靠着栏杆对我惊讶的,还是头一次见。”有了这种幽默的

想法,我不禁笑了。或许它没有这样说,人连自己同类的心思都捉摸不透,鸟儿的心思,人又怎么能懂呢?关于这一点,有宋代黄庭坚《清平乐》词为证: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好一个“百啭无人能解”,说尽了多少说不尽的人生惆怅。

哦,黄鹂?莫非,你就是黄鹂?是的,你大概就是黄鹂。

我知道黄鹂的名字,是从书本里开始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耳畔蓦然又缭绕起清脆宏亮的童音,眼前蓦然又浮现出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少年手捧课本,齐声朗诵诗圣杜甫的《绝句》的场景。思绪悠悠,我不禁又想起了快乐、天真、烂漫的童年。

对鸟儿的兴趣,应该是从小学时的一篇课文——《鸟的天堂》开启。巴金先生在文中所描写的那棵“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的大榕树,仿佛一直生长在了我的心田里;所描述的那种“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的情景,仿佛一直铭刻在了记忆里。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很向往巴金先生所描写的那样的鸟的天堂,想见识见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鸟。

于是,上北方游京津,下江南游苏杭,徜徉在青山碧水、古镇园林之中,总是想着寻觅和关注各种鸟儿。尤其去年暑假在北京动物园呆了一天,专门游览了北京动物园里的鸟苑,算是大开了一次眼界。然而,那里毕竟是人专门圈养、驯化鸟的地方,并是鸟的天堂,客气一点说,那里是人化的自然,不客气一点说那就是禁锢鸟的监狱。真正的鸟儿,应该属于纯粹的自然,应该像我眼前的这只一样,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生活。其实我们的校园树木高大葱茏,在这个小城里也算是树木覆盖率比较高的地方,因此也是鸟的聚居之地。不过,大多还是麻雀、百灵、乌鸦之类常见的鸟。对于黄鹂鸟,我还是头一次见。

过去我所知道的很多的鸟儿,是鸣唱在书本里的。俗话说:“爱屋及乌。”因为热爱鸟儿,所以也热爱字里行间有“鸟”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觉得从中可以了解更多的鸟儿。我想,这种想法不唯我有,恐怕自古及今人皆有之。子不是曾经曰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圣人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于是,假期闲暇之余,沏一杯香茗,独坐书房之中,走进书海籍山中。打开《诗经》的第一页,汩汩奔流的河水、芳草萋萋的小洲映入眼帘,雎鸠鸟“关关”的叫声不绝于耳。于是,翻动《诗经》的书页,“肃肃鸨羽,集于苞栩。”“宛彼鸣鸠,翰飞戾天。”“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合上《诗经》,百鸟的喧啾余音绕耳,圆润动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中最打动我心者,是那“载好其音”的黄鸟,也就是黄鹂。

黄鹂,你从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意境里展开翅膀、绽放歌喉,飞越千山万水,飞越迷雾层云,飞进唐风宋韵里。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好一只黄鹂,你飞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诗佛王维的思绪里,化作幽雅清淡、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好一只黄鹂,你飞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诗圣杜甫的诗句里,化作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沉郁顿挫。

“桃李无言一再风,黄鹂惟见绿葱葱。”好一只黄鹂,你飞入“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

深处”的黄山谷的慧眼里,化作难容于世、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婉言咏唱。

“绿酒可人消永日,黄鹂多事管闲愁。”好一只黄鹂,你更飞入“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陆游的不老初心里,唱出了一代诗人心系天下、壮志难酬、壮心报国的情怀……

好一只黄鹂,你竟然引起我如此离奇的遐思……

好一只黄鹂,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到哪里去?

它当然是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也正是因为它来自于大自然,所以才引起我如此的遐思。面对自然中的鸟儿,我们人类多少会感到自己些许的幼稚。人类在征服自然又被自然报复之后,一直幻想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鸟儿比人更懂得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懂得怎样诗意地栖居。黄鹂鸣翠柳,鸳鸯睡沙暖,鹧鸪出深山,鸟儿就惬意地生活在天地间。鸟儿有翅膀,能自由自在的在青天绿地、碧水白云间自由地飞翔。“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鸟儿能毫不谦虚地这样想,人能吗?人们都说诗人泰戈尔是借鸟儿来写人、以鸟儿来自喻的,我却一直在想,这或许是诗人代为鸟立言罢了。鸟儿一直在原生态地生活,它们似乎比人更懂得生活的本意。人类社会有“房奴”,鸟类社会有“巢奴”吗?鸟儿从大自然中取材,自由地把巢儿安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不攀不比,不惧风雨……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向操场旁边的桦树林望去,在桦树的枝杈间,正有一个一个的鸟巢,沐浴着夕阳,正有一只一只的飞鸟叽叽喳喳地欢唱。而我眼前的黄鹂鸟,踩着树梢上下晃动了几下,像极了跳水运动员起跳前在跳板上上下跃动的样子。然而,这可爱的黄鹂并没有往下跳,而是展开双翅,向着远方飞去,飞去,逐渐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里……

(指导老师:李敏)【点评】

这篇散文由栖于树尖的一只小鸟写起,写了自己心中和鸟儿的“对话”,写了自己在诗歌遇到的黄鹂鸟儿,写了对小鸟“生活状态”的想象,构思巧妙,语言准确、细腻,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思考。本文获一等奖。

拿什么回报你(决赛特等奖)

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丁洁

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被拥着进入试场。回眸,身材矮小的母亲站在路牙上,吃力地踮着脚尖冲我微笑:“别紧张,你永远是妈妈的骄傲。”温热的泪水倏然滑落——母亲,我该拿什么回报你?

家里的阁楼上搁置着一块深绿色的半截石膏,依稀分辨得出是一条裤子的形状,一条左腿从腰延伸至脚底,右腿只齐半截膝盖。十五年前,它禁锢着我的童年。

二十二个月时,我被查出左腿髋关节错位,需要进行手术矫正,否则瘫痪在床是我的最终宿命。面对高昂的手术费用,面对重男轻女的奶奶的情绪,面对亲友们善意的规劝,面对我的病症可以满足让家里再添一个健全孩子的政策,你并未放弃我,而是带我去了上海医学中心,求诊于医术最高明的医师。婆婆曾告诉我,奶奶主张把我送进社会福利院,那时的你不知哪来的勇气,在大街上公然顶撞她:“孩子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就要担负起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我常常腆着脸皮说,当年的母亲之所以迸发出“泰山石敢当”的气魄,是因为我的脆弱引发了你内心深处的爱怜,勾起母爱的强大力量。其实我又何尝不知,当年生性好动的我总给你惹下各种各样的麻烦。第一次术后,由于我从床上爬下来导致钢针移动,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为此,你直到现在仍为自己的疏忽而自责不已。在家与上海之间,寒来暑往,春去夏至,父亲在军营里守卫着大家,你独自一人支撑起这个小家,抱着我,手术、拆线、取针、复查……你为了我放弃了深造学业,辞了职在家看护年幼的我,灿若白雪的银丝早早爬上你的鬓边。

在你的照料下,我终于能像正常人一般行走,只是骨骼的磨损早已使我永远失去了跑跳的能力。班里的同学们嘲笑我行动迟缓,而我只敢悄悄地伏在座位上,看着同龄的孩子们奔跑跳跃。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奔跑的渴望使我的脾气异常暴躁,把内心的苦闷一股脑儿地加在你的头上:“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你为什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你默默地揽住我,两滴冰凉的泪砸痛我的前额:“别瞎说,别瞎想,要好好儿地活,好好儿地活!”

史铁生在怀念母亲的文章中写道:“咱们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不知怎地,我总是在无数个月华如练的夜,想起你温暖的、带着淡淡油烟味的怀抱。

婆婆曾私下对我说,你很羡慕史铁生的母亲,因为她养育了一个好儿子。纵然英年早逝,但她的一腔心血并未付之东流,她那懂得感恩的孩子写这样一篇文章来凭吊她,想毕九泉之下,也可含笑了。你之所以藏着那条绿色石膏这么多年,心里总想着有一天,你那不懂事的女儿能写出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那么你这些年的放弃与付出也总算没有白费。

而你从未对我提起这些,和天底下的母亲一样,你很少对孩子提什么要求。当我出门玩耍,你总叮嘱我注意安全;当我考试失利,你常安慰我尽力就好。或许,我那些所谓的小有成就根本不值一提,但我忘不掉九岁那年拿到电子琴十级证书后你的微笑,忘不掉收到希望之星英语大赛邀请函时你的欣喜,忘不掉中考进入区前十名时你的不知所措,更忘不掉刚刚迈进考场时你脸上的热切期盼……

你热切地希望着我能以自身的努力弥补肢体上的不足,又害怕给我带来过重的压力,使本就乏味的生活丧失快乐与温暖。

母亲,你的女儿总是不懂事,不像别的孩子那般勤奋学习,总想着对你说:“妈,新评出的四部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替我买好不好?”

母亲,你的女儿常常是自私的,常在你想与我讨论一部文集时,用“你懂什么”的借口搪塞,忘却了你在为了我放弃了工作前,也有着一个文学梦与诗意栖居的心。

母亲,我的学习总是那么忙,那么不愿考虑你的感受。我似乎的确从未陪你逛过一次商场,替你扔过一次垃圾。而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你看着上大专的表姐化着花里胡哨的妆,同姨母一同在街上做着我认为“浪费光阴”的闲事时,眼里有一闪而过的羡慕。

母亲,我竟不知,该拿什么回报你。我的生命与健康,是你所给予;我的温和与善良,是你所教授;我儿时的作文,也大多由你所启发。你给了我全部的光阴与爱,丰腴了岁月,潮湿了流年,而你对我的要求,只是平平安安地生活。

难以想象,若十五年前,没有你的坚持,现在的我是否正躺在社会福利院雪白的床单上,静望着天空的云卷云舒,幻想着外面精彩的世界。

是你给了我一条自由行走的左腿,让我拥有了独自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的能力。母亲,我该拿什么回报你?

在我写过的文章里,有看守校门的老爷爷,有买早点的孀居阿姨,却唯独未曾为你写下只字片语,你年复一年的无私关爱,让我快乐而安适,总以为理所当然。

母亲,你不懂事的女儿在考场上一字一句地写下对你的感念,道一声迟到了十八年的感恩,是否也算尽了一份微不足道的报答?

当铃声响起后再见你时,母亲,我会努力长大。

(指导老师:周永华)【点评】

母亲放弃自己深造学业的机会,对患病女儿不抛弃、不放弃,终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女儿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拿什么回报你?”学习史铁生,有了这篇朴实真挚的文字,已经足够了。文章前后呼应,突出了主题。本文荣获特等奖。

棵枫树与无脚鸟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一汪雨润

(一)

“他们甚至还没有我高。”

我拖着长音,手指着那三棵树苗,脚站在泥地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正在挖土的父亲。父亲正专注于手里的活,听到我的声音后,慢了半拍才回答道:

“是枫树苗,抽条很快的。”

说完,他停下手里的活,望了望我们家的阳台,一手扶着腰,一手按着铁锹,再看向我:

“囡囡,你猜这树什么时候能长到我们家的阳台?”

“我们家在三楼呢。”

“你看着吧,会有那么一天的。”

父亲回答道,那言语里分明带着笑意。

那时还小,对于父亲的话,我将信将疑。可是,也因为父亲的话,我从此心中便有了一种隐隐的期待。

(二)

光阴似箭,一晃就是一年。来年的初春,枫树枝条上的每个芽苞上都灌满了浆。待阳春三月,便欣然绽开一簇又一簇的嫩芽,宛若一丛又一丛粉绿的花,那些花儿填满了枫枝间的空隙,枝丫间塞满了生命的味道。那味道萦绕着枫树,从它深埋在泥地里的根开始弥漫,一直飘到我家的阳台。

我站在阳台长方形的长板凳上,探出头俯视着它们,它们也看见了我,倾着身子,微微

点头向我示意。风里夹杂着它们窸窣的密语。年年如此,它们似乎有着永远讲不完的话。

岁月轮回,光阴流转,不经意间,已过十年。三棵枫树离我家的窗口仍有一小段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每年的秋天,它们都会执着地写满一整树火红的“信笺”,每天都会让不同方向的秋风把火红的情谊努力塞进我家的阳台里。我将收到的“信笺”一张一张拾起,坐在小时候踩过的长板凳上栖息,然后仔细辨读手心每一片红叶脉络的痕迹——它们每年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惊喜。

从今年的初春起,我还没等到粉绿的花填满枝桠的空隙,却早早听到了雏鸟的鸣啼。那是生命的双重奏,鸟语交织在春日的歌里。坐落在枝头混合着泥土与新叶气息的鸟巢,蜗居着几只毛茸茸的好奇——它们离地面是如此之远,像无法落地的无脚鸟;它们离阳台是如此之近,好像羽翼丰满时挥动几下翅膀,便能扑进我的怀里。

我站在阳台的瓷砖地上,胳膊枕着窗台,饶有兴趣的看着它们,它们也会看向我,很短暂,那几双乌黑的豆眼总在滴溜溜的转向别处又转回来。

春风拂过,叶芽的窸窣像是模糊不清的呓语,温柔极了,只念给小小的鸟儿听。

(三)

但是,我还是没等到枫树长到我家阳台的那一天。

修水泥地的消息是从哪儿传来的,我并不清楚。只记得邻居大妈在楼梯口拦住母亲和我,喋喋不休的冲着我们说,现在小轿车多起来啦,后面那块泥地肯定要被铺成水泥地的,也不知道你家里那时种枫树干嘛,不值钱就算了,白长这么大个,到头来还不是要被砍……

我只当邻居在诓我,皱了皱眉头,牵着母亲的手径直跑出门口,就像一只急着展翅高飞的小鸟。

邻居的话很快得到了验证。

是呀,树在抽条,我也在变化。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忙。小时候在家中蹦哒身影的日子,早已糅碎沉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虽然寄信的树年年都在,可收信的人却迟迟不归。

又是一个秋日,待我时隔多天回到家里,奔向熟悉的阳台——“信箱”里空空如也,只有寂寥的秋风空着手,略带歉意在阳台转着圈,有几缕还悄悄过来帮我理平了因奔跑而散乱的发丝。

我待在原地愣了几秒。

我没能鼓起勇气从窗口向下看,我怕那个高度令我眩晕。我深吸一口气狂奔下楼,跑进楼后的泥地里——映入眼帘的是三个紧挨在一起的树桩,露着新鲜的疤痕,周围散落着一大摞还没来得及寄出去的火红的“信笺”。

“我来亲自取了,可能有些晚。”我轻轻的抚摸着有些干枯的枫叶。

叶子还是这么好看,只是红得有些刺眼。我把它们放在树桩上,仿佛这样伤口就会结痂,树有一天会再发芽。

那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那鸟巢里的一只无脚鸟,我激动地挥舞着翅膀,却发现自己起飞之后却再也无法落地,我只能不断得向远处飞……我一生只能落地一次,那将会是我生命完结的一刻。

(四)

迷蒙中,窗外一声清脆的鸟鸣惊醒了我。

我想:我终究不是无脚鸟,我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终有一天我会找到我的栖息地。我努力地长大也不是为了一无所有,每个人所付出的泪水和汗水,都会有所回报。我现在所领悟的,也是枫叶给我的启示吧。

只是不知道那鸟巢里的鸟儿有没有提早飞走,它们也都不是无脚鸟,愿那些小鸟儿终有所依。

(指导老师:韩潇)【点评】

本文以树和鸟为喻,展现自己和故乡的关系:故乡是树,我是树上的鸟儿;树被砍了,我将何处栖身?文章的立意是比较深刻的,表达也十分细腻,用了很多诗意的叙述和描绘,缺点是线索不够清晰,有的描述看上去离主题稍远。

数学如树(决赛特等奖)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三杨笑颜

当那场突如其来的声势变得浩大而鼎沸之时,我还在晕头转向地抠数学题,神态迷茫得仿佛做了革命人的阿Q。

窗外是小区里的花园,从我家阳台刚好看见全景。此时那棵厚重而阴沉的橡树已被连根拔起,被拖上墓穴一样的卡车。橡树原来所在的位置只留下三折些许枝条的大坑,周围的红叶石楠歪倒一地。这让我想起很多年之前的情形。那时它墨绿的色调很像雷雨前压抑的云层,隐埋着沉默与严厉的目光——妈妈一般都是用这样肃杀如秋风的目光盯着走神的我——厌倦了她平平仄仄讲数学题的腔调,我把眼睛瞟向了花园里最为显眼的橡树,结果发现它古板的形象和单调的数学一样讨厌。他们都像鲁迅所说的“红纸里包着的烂肉”。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妈妈一定郁闷过为什么她有一个不爱数学的女儿。她时不时地给我补充点数学压轴题,表情充满鼓励与期待。而我便是老气横秋凄凄惨惨的祥林嫂,数学狰狞

的面孔活像那只吃了阿毛的狼。

我一直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数学是来学的吗?明明就是来折磨人的!上街买菜可能会用到文学——“姐姐你皮肤真好,所谓‘美者颜如玉’当是如此……诶,芹菜便宜一点儿好吗?”但绝不会用到——“大妈,我刚才算了一下你卖菜价格的获利差……”就算能用得到,大妈也一定很心累。而且就算费尽心机地算出来了,菜也估计卖得差不多了。

我笃定不会爱上数学。数学有什么好的,不如文学。云破月来花弄影,影子延伸出江南女子细细的眉眼和才子脚下洋溢着桨声灯影里的河面,沉入河水便是沉寂的文明与落定的长诗碎片,折射出遗忘之乡的模糊侧颜——这才是我要的第三种绝色。

眼看着卡车浩浩荡荡地绝尘而去,我心里感到莫名的畅快。我把笔一扔,颇有气壮山河之态。这时我听到鲁迅趴在我耳边低声道:“让他们怨恨罢——我一个都不宽恕。”

半个小时后,妈妈如期来检查我的作业。我躺在床上闷声道:“这题不会,太难了……”妈妈很轻松的识破了我的谎言,我视死如归地低头准备接受痛斥,而她叹了一口气,拿着两张在我看来“窗户纸也不配”的纸,脚步沉沉,进了卧室。

我的心随着不大的关门声突然一沉,之前的调侃心情消失地无影无踪。我知道,我伤了她的心了。

愧疚感袭来如同《百年孤独》的那场庞大的风暴。我站在阳台,看见花园里空虚无比的洞。妈妈如果训斥我,我可能还觉得好受一些,但是她没有……想必他一定很久之前就看出我对数学的不耐烦吧。一直以来,她在我身上注入了很大的期望,可是我……

树上沉浸在在即世界的男爵突然摔落下来。我想象这下面将会发生什么,越发惶恐不安。我又瞥了瞥花园中央的巨大空洞,觉得心——也被生活锋利二冰冷的齿轮,狠狠磨掉了一块。一大块。

可是,这能怪我吗?我一直找不到学习数学对于我,对于生活的意义。它像孔乙己排在柜台上的铜板,给不了孔乙己温情和安慰。我心里又是一阵委屈。

徘徊间,书房的门被敲了两下,我从阳台退回书房,跑去开门。妈妈递给我那两张试卷,如今它们已被写满了字。她扶着我的肩,注视着我。我被迫与她对视。没有想象中的谴责、愤怒、伤心,只是平静。她的瞳孔是浅棕色的,和我的一模一样。她只是注视着我。海。棕色的海埋葬所有的暗流,孕育出不问明天的希望来。

我再一看试卷,写满了题目分析、解题步骤、知识点链接。红笔,黑笔,蓝笔。我心里一酸,脑海里又浮现出那棵大而阴郁的橡树。没有橡树,花园衰老了许多。没有数学,我知道我的未来会很坎坷,在时代的天空下,走着,低着头,一直走到那漆黑的洞里。

可我还是找不到数学的意义。

这时妈妈轻声说:“我知道你不爱数学,也知道你不得不学数学……但是你知道吗?数学,在生活中是有影子的。”

我瞪大眼睛,奇异地盯着她。

“数学,教你逻辑与理性。这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妈妈转向书架,“江南,江南你知道吧?他大学是学逻辑的。我相信他宏大而细节的叙事风格与他的理性知识是分不开的。”

妈妈居然读江南的书?我一直以为她是个相当古板的人啊!

“它以理性的思维,为你打开另一扇观察世界的门。有的人,用数学得到了财富,而有些人,用数学的理性成为了自己。分情况讨论也好,代元转化也好……”妈妈停住了,拍了拍我的肩,“不爱数学,但要以平常心去接受。”她知道我讨厌听大道理。

接受?我突然想起一段话:只有接受,平凡的生活才会不平凡。我曾以为我和妈妈之间的纽带就是数学,然而,并非如此;我曾偏执地认为,数学就是用来摧残人的,而以后议论文用到的理性思维、多角度告诉我:并非如此。如今我还会在做错数学题时暗叫一声:可恶!然而心中已无烦躁。我拿起红笔,认认真真订正。

有人告诉我,我做题的模样像极了妈妈。果真如此,是吗?我笑了笑。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那次事件后,我们都学会了相互理解,不再寻找沉淀在眼底那隐晦的目光。

花园里,橡树原来的位置上,栽上了一棵挺拔高大的银杏树。金黄的叶片在深秋的阳光下深思。

我常去树下拣拾那金黄的叶片做书签总感觉那纹理中有远处腾空而起的风声饱含着数学密码。

指导老师:朱艳飞【点评】

本文描述了不爱数学的“我”找不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而作为数学老师的妈妈不断鼓励并启发,使“我”慢慢接受。作者的聪明之处,在于借助花园里的橡树被挖走,又栽植一棵银杏树的真实经历为依托,生动形象地描写“我”对学习数学态度的前后变化。作者引用鲁迅的语言,使语句诙谐幽默,表现了一个高中生在繁重学业的烦恼中挣扎后选择接受的心理变化,真实可感。最后一段点题,耐人寻味。

网络如河

章佳妮(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

一条河决堤了。

狂涌的洪水裹挟了纷杂的泥沙淹没了人们的情感,泛滥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网络就是这样的一条河,深不可测。

我看到人们撞上暗礁,鼻青脸肿、四仰八叉,可没有人愿意爬起来;我亦看到人们遇上漩涡,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可人们仍继续随波逐流。

我感叹这河、感叹这河中的人。

我看到传统美食前驻足的年轻人愈来愈少。他们更多地关注网络上的人气排行榜,选择“网红之最”。奇形异状的食物穿上色素香精制成的艳俗的长袍,诱惑着一个个年轻人追逐的双眼,让他们的胃袋里装上同精神食粮一样匮乏的营养。他们的鼻子多久没嗅过巷子深处热气蒸腾的面条香了?他们的味蕾多久没有因为细腻温和的鲜花饼而绽放了?网络排行榜的潮流没有冲走他们的食欲和食物,却冲尽了他们的食“品”。

“摔碗酒”火了。前去酒肆买酒的人在网络上瞥见,便躁动着纷至沓来。油光满面表情浮夸的男子故作潇洒地饮完了酒,甚至做作地把碗朝地一掷,竟引来群众有意无心的高声喝彩,嗓门奇大的女人在一旁一边录着视频,一边用着几乎是吆喝的分贝解说着全程。视频一发送至网络上,立刻引来众人纷纷“点赞”。冗杂的小视频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刺激点,消磨着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与耐性。而且“点赞”之后,人们留下的浅浅印象,立马又被接下来的汹涌的河流无情地冲走。

若人们追随美食排行榜,尚抱着一种尝鲜猎奇的态度,对那么拙劣的仿古行为,竟引发众人点赞,这就不是无所谓的了。

那故作姿态而掷碗的男子,你的心中可当真升起一股豪气?我只记得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一碗酒饮罢凛然赴刑场;我只记得单枪匹马的杨子荣,酾酒告别战友踏上威虎山;而点赞的人们,你们心中可有半点的感触?还是你们本如酒一样浓烈的感情与情怀,被这网络的波流冲淡了呢。

加缪曾说:“过于统一的论调背后往往是谎言。”人们在网络时代,跟随着流行风向,追随着明星产品,评论点赞同样的话语——如此统一,人们想隐藏什么谎言?我想,这个谎言虚无漂渺,人们想隐藏的,是自己的心在网络中浸泡发皱、空虚贫乏的惨痛真相。

在那没有网络的日子里,明有奇巧人王叔远以径寸之木,刻苏东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于核舟上,文人魏学洢赞叹巧匠,而非简单点赞评论“真像啊”;普鲁斯特会得空尝到一块被茶水泡过的小玛德莱娜,感受到在舌尖奏响的生活与生命的美妙律动,并不是立刻发朋友圈求关注……没有网络的日子里,人们的感知会格外敏锐与深刻。

可我仍然知道,在每个城市,依然会有深夜的饭馆与酒吧,人们依然会在这些地方收获独特的触动,会因偶尔尝到家乡之味鼻头发酸,会因一首沧桑的歌曲有感而泣……而在每个乡村,孩子们依旧在庭院中望月亮、数星星,老人们会依旧手摇蒲扇悠闲品茶。

人们身处网络,可以在它的纷繁中迷失,亦可以在清醒之余对其进行有效利用。错在网络吗?当然不是。错的是我们——所有未能清醒审视自已就纵身跳入河中的盲从者。网络的堤,是我们自己推倒的。

我们应当在手机屏幕这方寸之地依旧可以抒真情,以我手写我心,在交往中提升着感情;我们应当有思辩的能力,在河流中撷取富有正能量网络的内容,而不要被过往烟云的娱乐遮蔽了双眼,让宝贵的时光流逝。排行榜排不出文化的重量,小视频录不出生活的渴望,点赞点不出人情的芬芳。

而今的网络,是一条浊流的河,我们要秉持着清澈的心,让浊流不再污染海洋,而是淘掉河中的淤泥,分流成小溪,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指导教师:苏爱红)

【点评】

作者根据命题选择了把网络比喻成河,这一组合便找到了写作的一个最好的切入口,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自然形成文章布局谋篇的思路。文章以“一条河决堤了”,巧妙地引出了“网络就是一条河”的线索,尽管列举网络生活事例的论述不够贴切,“如河”的现象表达得不够充分,但主题鲜明,真实可感,耐人寻味。本文被评为现场决赛特等奖。

味蕾与乡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邵薪哿

离开家乡青岛,已经四年有余。

而无论脚步走多远,在脑海中始终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那片土地。

五月春游,我站在八达岭长城上,酷热难耐。此时疯狂想念,家乡的那一碗凉粉。

青岛的凉粉,不同于陕西用绿豆或淀粉作为原料的凉皮,而是用石花菜熬成的。夏天赶海的时候,在滩边的礁石上采回这种海菜,放在院子里晒干。那时还住在平房里,没有冰箱,只有等到冬天的时候熬制,才能保存得久一些。年节的前几天,在磨盘上碾碎掺杂在石花菜根上的沙粒和蛤蜊皮,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风箱大柴,一灶旺火,熬两三个小时,用纱布沥出汤汁,放在雪地中,冻上就成了凉粉。

三十的年夜饭,取一块凉粉分成小条,胡萝卜切丝,加一点海米,最不济也是虾皮,最能提鲜。酱油代替食盐,倒上醋,再点几滴香油,若是喜欢可以加点蒜泥。凉粉滑中带韧,配料清凉爽口,是在那个年代最容易吃到的一道美味,往往来不及细细品尝一番就吞下了肚,让人欲罢不能。

两间厢房,门帘后的食品柜上永远摆着钙奶饼干,灶上蒸腾着煮海蛎子的热气,蒜泥拌在凉粉里,零零碎碎的片段,拼凑起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后来,记忆扩展开来,带有淡淡海盐气息的风,潮汐浪花,礁石海鸥,在不知不觉中夹杂进每日的柴米油盐中,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浑然不觉。直至北上之后,我的味蕾像夏天疯长的草一样,不时的摇曳、搅动,甚至一想起家乡的味道就口舌生津。

当然,冲不淡的,还有骨子里对海鲜的热爱,那是鲜甜的家乡的记忆。以至每次妈妈来看我,都要带一箱子的蛎虾和扇贝。似乎它们上桌,便等于我回家了。秒回故乡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味蕾触及记忆中熟悉的味道啊。

每到夏日,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时分,栈桥北面的海鲜大排档总会熙熙攘攘。白色的塑料桌椅,辣炒的蛤蜊,肥嫩的蛏子、鱿鱼,炸几条刚捕上岸的小黄花鱼,偶尔带几个拌海蜇之类的凉菜……青岛小哥和大嫚儿向来直爽,吹一瓶二厂产的啤酒,就忘却了一天的疲劳,在美食间高谈阔论,一旁的老板笑着招呼客人,忙前忙后。还有街上,拎着塑料袋散啤的人,家里必然已经准备好了下酒的小菜。这一幕幕,记了很多年。

我以为自己年纪小,便不会懂得思念,不会触及乡愁,其实只要一离开家乡,这种感觉就会紧紧跟随着你,就算大部分时间觉察不到,也会在某个时刻冒出来,催下你的眼泪,亦或是在你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告诉你,别怕,身后有一条通往家乡的安心归路,就算走得再远,也可以抽身而回,抚平一身伤痛。

深夜听赵照和齐豫唱的《乡愁》,当埙的三声音阶响起之后,我忽然发现无论如今自己身在何方,终究是属于故乡的,血脉中流淌的,是这一方水土倔强的记忆。

回首,月渐盈。

指导老师:王宇飞【点评】

本文情真笔细,不落俗套。作者从游子的记忆说起,以细腻的笔触记述故乡美食,在熟悉的味道中品味故乡,使乡情乡思有了实实在在的寄托,让读者在充满地域特色的美食中感受到作者的“莼鲈之思”。任何感情的表达都要借助具体的物象,文学的趣味有一大半来自那些看起来新鲜的事物,所表达的却是你我共有的常情。本文荣获初赛一等奖。

戏里戏外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高一崔嘉琪

一、缘起

[公元前235年,韩公子韩非拜离老师荀况,返回韩都新郑;同年,其同门师弟李斯南下秦都咸阳,拜廷尉,为近臣。

而今天这个故事,就从他们踏上各自命运之时,开始说起……]

“让我当导演和你一起排练这个剧本?老班(班主任老师的昵称)让你在元旦排这个话剧?这是你自己写的剧本?”我的好闺蜜阿岳翻着我手里的稿纸瞪大了眼睛,接连发出了灵魂三问。

我沉重地点点头。

“行倒是行,可还剩一个星期,而我们演员、音乐、服装什么都没有!”

“对啊,所以我们要找两个最熟悉这段历史和人物的主演啊。”我拍拍她的肩膀。

她把目光一寸寸移到我身上,幽幽道:“你不会要亲自上阵吧?”

“猜对一半,你演韩非,我演李斯。”我截住话头,“接受现实,加油背台词噢!”

导演反串男一,编剧反串男二,这个史上最惨剧组的桂冠已经落在我们头上。

二、入秦

[赢政(拍案而起):好一个《孤愤》,好一个《五蠹》,孤若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卿,此人似与你是旧交?

李斯:是,此人名韩非,是韩国公子。

赢政:哦?看着文章字字怅恨,想是韩王看不清他的才华。传令下去,让军队包围韩国,孤要看到这个韩非……]

“我?演秦始皇?”班长抓了抓头发,像是想象了一下自己在台上的样子,打了个寒颤,然后匆忙摆手,“不行不行……”

“你看你每次站在讲台上安排工作时,那指点江山的风范,啧啧,一定是想真的体验一下皇帝的感觉吧。再说了,这可是老班布置的任务,你做为班长,应该首当其冲……啊,不对,是身先士卒。”

我现在的样子,说好听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难听了就是不择手段威逼利诱。好在班长小子还算配合,拿起剧本就开始朗诵。

没错,就是朗诵。

“啊!诸位都是,孤的亲信之人!”

有天雷滚滚而过,我倒在桌子上半天没缓过气来,阿岳倒是扶了扶前额,认认真真讲起了剧本。“这个地方是秦始皇在向众人征求意见,你的语气不能这么激动,语调应该……”

三、阴云

[韩非:(向前一步,行礼)非以为,应该缓韩伐赵。

赢政:嗯?为何?

韩非:您若是攻打韩国,必会威胁到楚的利益,他们未尝不会出兵。若北部匈奴此时闻风而起,秦腹背受敌怕是难以应对。

赢政:(面色阴沉)孤知道了,韩先生,先下去休息吧……]

第一次彩排,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惨不忍睹。很多台词写在纸上恰到好处,真正表演的时侯,却只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剧本要大改,可是时间却只剩下三天了。

虽然刚开始确实是在被逼无奈下立了军令状,可毕竟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与时间,我怎么甘心它这么惨淡的扑街。

不是想被人记住,被人称赞,只是想证明给自己看,我也是可以做好一件大事的。

可这终究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台词要重背,剧情要重新理解,时间又如此紧张,大家……真的能同意吗?纠结了很久,我还是选择同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

一片沉默。

果然不行吗?委屈与无助满上心头,又冲进鼻腔和眼眶。

“既然要干,我们就干好一点嘛。自己写剧本,咱们班这元旦联欢可是头一份,当然得精益求精。抓紧时间,肯定能赶上的。”班长表了态,率先打破了沉默。

“呃,其实我也觉得原台词念起来挺尴尬的。”“大体结构不改的话,改台词应该也不至于太难背。”大家纷纷跟着表示同意。

剧情反转得措不及防。我来不及收回的眼泪,因为一个同刚才截然不同的原因而落下。

四、花落

[韩非:韩国不济,可终是我的国家,我不能(咳嗽)不能眼睁睁看它覆灭,死(咳嗽)于我亦是解脱。

李斯:所以……你是故意的。

韩非:以术知奸,以刑止刑,最了解我的(咳嗽)还是你。小师弟,若有来世,你非人臣,我非(咳嗽)公子,只做一世知己(合目)。

李斯:韩兄……]

韩非之死是这部戏的高潮,而韩非在这场戏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世界的留恋和对自己选择的不悔也需要在矛盾中交汇。为了这个,我们一有时间就会在一起讨论剧情,阿岳私下也查了不少资料,纵然这样,我们心中依旧没底。

好在人生总有奇迹。

正式表演那天,我们按照剧情相对而坐,她念着台词,却始终低着头,不看我,也不看观众。我心中正急,却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喘息,撕心裂肺的咳声便随之传来,昭示着毒发的痛苦。她抬头看我,又像是透过我追忆什么,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和着《棠花谢》悲凉的旋律,预言着无可逆转的命运。我也被她的情绪所带动,表达着戏里李斯的悲戚。

台下有人偷偷抹着眼角……

五、守候

并肩的时光总难长久却难忘昔日坚定眼眸

稚子微翘首牵往事上心头

直到霜雪悄悄爬上眉头

山中花开又是一年不知故人归否

回忆氤氲雨下不休我轻阖双眸……

阿朱的歌声哀婉却深情,像是命运的无奈中,总有些真情和温柔——明明是曲终人散的结局,我们还是选择了这样一首带着暖意的《守候》做为“片尾曲”。待歌声落下,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才大梦初醒,才从遥远的战国回到了现实。

无法自持的情感凝聚在眼眶里,刚才的一幕幕重现于脑海:班长不再是一口朗诵腔,戴着帝王冠冕倒还真有那么几份不怒自威的气势;杰哥演技爆发,就差把奸诈狡猾写在脸上;就连临时被抓来跑龙套的小太监,吊着嗓子也有一股迷之萌感……效果好的超乎之前一切预料。

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春华秋实,终有所获。

意识恍惚间,我们鞠躬下台,听见主持人说了结束词,大家开始收拾东西,而我飘乎乎地被老师叫进了办公室。

一进门,就看见老班冲我眨眨眼睛,狡黠的笑了笑。

“怎么样,说说感言?”

我当然有千言万语,可回忆起这些日子,一下却不知从何说起。

从没有什么下笔如有神的作者,有的是星月交辉的夜,一个人对着稿纸的冥思苦想;从没有什么浑然天成的演技,有的是不断体悟,不断的磨练;从没有什么默契超群的集体,有的是争吵与欢笑的互相磨合与迁就。

艰难困苦,然后玉汝于成。

我压下心中奔涌的情绪,只是抬头玩笑道:“大概是觉得这事我都办到了,以后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扒在门上偷看的同学们理所当然的被发现,只能尴尬地拿着几瓶可乐一拥而上。瓶盖被拧开,小气泡在杯子里不安分地迸发炸烈,像年轻的我们跃动的心。

“为我们的圆满成功,干杯!”

谢谢你们,守护着我的梦想,给我前进的动力与勇气,陪我付出泪水与汗水,一起收获成功与欢笑。

新年的钟声回荡在纷飞的雪花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