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常见影像诊断设备原理简述及使用体会共79页文档
影像仪工作原理
影像仪工作原理
影像仪是一种利用光电转换原理进行图像捕捉和处理的设备。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光的输入、光电转换、电子信号处理和输出等几个步骤。
首先,光线从被观察对象上反射或透过后进入影像仪的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通常包括透镜、滤光器和光敏元件等组件。
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进行聚焦和调整,使得图像能够清晰地投射在光敏元件上。
滤光器则起到滤除特定波长光线的作用,以提高图像质量和色彩真实性。
接下来,光线到达光敏元件,如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
光敏元件是一种能够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器件。
当光线照射到光敏元件上时,光子激发了光敏元件内部的电荷,形成电荷包。
光照越强,电荷包越多,反之则越少。
然后,光敏元件将产生的电荷包通过电路传递到影像仪的电子信号处理部分。
电子信号处理部分对电荷进行放大、滤波和数字化等处理,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个过程一般涉及到模数转换器(ADC)、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电路。
最后,数字信号经过图像处理算法的处理,并通过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设备呈现给用户。
图像处理算法包括去噪、锐化、色彩平衡、对比度调整等,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总体而言,影像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电转换的过程,将光线
转化为电子信号,并通过处理和输出实现图像的采集和呈现。
这种原理使得影像仪在医学影像、安防监控、工业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范文
荧光信号可以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设备检测到, 从而显示血管的形态和功能。
血管造影的原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一 种通过注射荧光染料, 使血管在荧光显微镜下 显影的技术。
01
荧光染料可以标记血管 内的红细胞,使血管在 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红色。
等
视网膜静脉阻塞: 如视网膜中央静脉 阻塞、视网膜分支
静脉阻塞等
玻璃体病变:如玻 璃体浑浊、玻璃体
后脱离等
禁忌症
严重过敏反应: 对造影剂过敏者 禁用
严重心肺功能不 全:可能导致呼 吸困难、心律失 常等
严重肝肾功能不 全:可能导致造 影剂在体内蓄积, 加重病情
妊娠期:可能 导致胎儿畸形 或流产
哺乳期:可能导 致造影剂通过乳 汁进入婴儿体内, 影响婴儿健康
03
02
荧光染料通过血液循环 到达眼底血管,使血管 在荧光显微镜下清晰可 见。
04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 清晰地显示眼底血管的 形态、结构、血流速度 和血流方向等信息。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应用
诊断视网膜病变: 如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高血压视
网膜病变等
诊断黄斑病变: 如老年性黄斑变 性、黄斑水肿等
诊断视网膜血管 病变:如视网膜 静脉阻塞、视网
疗效果
07
视网膜肿瘤:评 估病变程度和治
疗效果
08
09
10
视网膜血管炎: 评估病变程度和
治疗效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 评估病变程度和
治疗效果
视网膜遗传性疾 病:评估病变程
度和治疗效果
设备更新和优化
设备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眼底荧光血管 造影设备不断更新,提高了成像质量和速度
眼部疾病影像学诊断
眼部疾病影像学诊断眼部疾病是指影响眼睛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眼球、眼附属器官以及相关结构的病变。
眼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是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影像学技术,如超声、X射线、CT扫描、MRI等,来获取和解读眼部疾病的图像信息,进而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通过利用超声波对眼部进行扫描,获取眼部结构的图像信息。
它可以用于检查眼部疾病中涉及到的各种组织和结构,包括眼球、眼外肌、晶状体、视网膜等。
超声检查对于诊断眼球内部疾病,如巩膜下出血、玻璃体出血、巩膜下肿瘤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射入X射线到眼部,然后接收经过眼部组织的射线来获取图像。
X射线可以用于检查眼眶骨骼、眼眶肿瘤、眼眶畸形等病变。
其中,眼眶骨骼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眶壁的异常情况,如骨折、骨破坏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对眼部进行多层次的断层扫描来获取图像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可以对眼部的各个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
CT扫描对于眼部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如眶内肿瘤、眶内脂肪瘤等。
4.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对于眼部疾病的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视神经病变、眼眶肿瘤等。
MRI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并可以观察到眼部组织的代谢和功能状态,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眼部疾病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能够通过获取和解读眼部影像来帮助医生对眼部疾病进行准确诊断。
超声、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技术在眼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眼科的诊疗水平。
眼底照相在眼底病的应用
谢谢!
黄斑部其他疾病
黄斑裂孔
黄斑前膜
周边部常见眼底病变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视网膜动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视网膜炎症
葡萄膜炎
脉络膜视网膜肿瘤
Page 34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
• 特征性眼底改变 – 黄斑“樱桃红斑” – 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
– 视网膜动脉明显变细,呈串珠样 – 视盘色变淡,边界模糊
部位:黄斑区1~3DD的盘状浆液 性视网膜浅脱离区
复发及慢性病程表现:RPE广泛色 素变动,或大小不等的RPE萎缩区
Page 2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 病因:慢性光损伤、遗传、代谢等 • 年龄:50岁以上 • 双眼进行性视力损害
– FFA 动脉充盈迟缓,动脉细或串珠状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
FFA 病变局限于分支供血区 动脉充盈时间延长 阻塞的血管荧 光缺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分支静脉阻塞 颞上分支静脉54.9% 阻塞处静脉后位压迫征100% 特征:火焰状出血伴棉绒斑
Page 37
中央静脉阻塞
分型:缺血型、非缺血型
VX-10α
散瞳:50° 30° 免50° 30°
※ICG:50°
免散瞳:45° 27°
315万像素 (内置数码照相机)
50°:φ5.5mm 45°:φ4.5mm 30°:φ4.0mm
可选中继透镜组,约1000万像素 数码照相机
散瞳模式:φ5.5mm (SP: φ4.0mm) 免散瞳模式: φ4.0mm
眼科影像技术知识点总结
眼科影像技术知识点总结一、眼科影像技术的类型眼科影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视力检查、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眼前节超声、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眼底相机、眼球超声、眼电图等。
1. 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基础检查方法,主要通过测试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来评估其视力健康状况。
常见的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检查和矫正视力检查,通过使用视力表进行测试,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视力情况,为后续检查和诊断提供基础数据。
2.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是通过眼底相机对患者眼睛的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进行成像,以评估眼部疾病的病变情况。
眼底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眼部疾病的类型、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角膜地形图角膜地形图是通过角膜地形图仪对患者的角膜形态进行成像,以评估其角膜的曲率、散光、高阶像差等参数。
角膜地形图可用于评估角膜屈光状态、筛查角膜疾病、术前评估角膜手术适应症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4. 眼前节超声眼前节超声是通过超声仪对患者的眼前节结构进行成像,以评估患者的眼球结构和眼内病变情况。
眼前节超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鉴别眼部疾病,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虹膜睫状体炎等,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5.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眼科成像技术,通过OCT仪对患者的眼前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OCT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评估患者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眼前节结构,为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6. 视网膜眼底相机视网膜眼底相机是一种用于眼底成像的专用相机,通过对患者的视网膜进行成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状况、黄斑变性情况等。
视网膜眼底相机可用于诊断和监测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7. 眼球超声眼球超声是通过超声仪对患者的眼球结构进行成像,以评估患者眼球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
眼底相机可行性报告
眼底相机可行性报告1. 引言眼底相机是一种用于检查眼底情况的医疗设备,其原理是通过摄像机和特殊的镜头来观察眼底血管和视网膜等结构。
本报告旨在评估眼底相机的可行性,包括其技术特点、应用范围、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
2. 技术特点眼底相机采用高分辨率的摄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捕捉眼底血管网络和视网膜表面的细微结构。
其特点包括:-高清晰度:能够捕捉到微小血管的细节,有助于医生进行精准诊断。
-非侵入性:检查过程舒适,无需接触眼球,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快速性:检查时间短,可提高诊断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3. 应用范围眼底相机在眼科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监测:通过检查眼底血管变化,及时发现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黄斑变性的诊断:能够清晰地观察黄斑区域,帮助医生评估黄斑变性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青光眼的筛查和监测:通过检查视神经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评估青光眼患者的视神经损伤情况,指导治疗进程。
4. 优势与局限性4.1 优势-提高诊断准确性:高清晰度的图像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眼部疾病的情况。
-提高工作效率:快速的检查过程可以节约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提高诊断效率。
-便利患者就诊:非侵入性的检查过程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提升了就诊体验。
4.2 局限性-成本较高:眼底相机的设备和维护成本较高,对医疗机构的投资较大。
-依赖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技术门槛较高。
-部分患者不适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患者,如眼部手术后或有角膜疾病者,眼底相机可能不适用。
5. 结论综合考虑眼底相机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优势和局限性,可以得出眼底相机在眼科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然而,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需克服一些挑战,包括降低设备成本、加强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经验的积累,眼底相机将会在眼科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认识眼底照相机
认识眼底照相机王英丽1赵国平2摘要:眼底照相机属于医疗器械。
在传统诊断方式中,医生通过肉眼和主观判断很难对眼底病变做出准确客观的分析,因此,在临床中采用包括眼底照相机在内的先进仪器和计算机辅助系统,逐渐成为行业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重点阐述了眼底照相机的结构、光学原理以及使用中常见的故障维修和保养方法。
关键词:眼底照相机;结构原理;维修保养眼底照相机是利用人眼的暗光顺应原理,运用自身的光学成像性能采集眼底的高分辨率图像,无需散瞳剂即可在短时间内准确获取清晰的眼底微循环影像。
与其他眼底检查设备相比,眼底照相机能够看到更多眼底组织结构的细节,极大地缩短了诊断周期,同时减轻了散瞳剂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具体而言,眼底照相机作为眼科疾病检查和筛查的专用设备,主要用于眼底视网膜成像,也可用于眼表及周边的区域成像,可对患有黄斑水肿、眼底出血、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进行眼部筛查。
1 眼底照相机的结构眼底照相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主机、运动平台、颌托架、成像镜头、手轮、电源开关、下颌托、下颌托调节旋钮、固视灯等组成,其具体作用如下:图1 眼底照相机主机:用于眼底视网膜图像的采集及分析处理;运动平台:用于放置主机及主机位置的调整;颌托架:用于稳定被检查者头部;成像镜头:用于眼底视网膜的成像;手轮:用于调节主机的相对位置;电源开关:用于控制主机供电开关;下颌托:用于防止并稳定患者下颌;下颌托调节旋钮:用于调节下颌托的高度;固视灯:用于固定被检查者眼位。
眼底照相机作为一种可以便捷获取眼底图像的设备,已在临床应用多年。
眼底照相机除了可以用来观察视盘、视盘弧、视神经乳头、黄斑部以及常见眼底病变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眼底照相机也有其适应范围和禁忌。
适应人群:眼底照相机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如果在自然暗室条件下,患者瞳孔直径小于4mm时,应先使用散瞳剂散瞳后再使用眼底照相机)。
眼底照相机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眼底照相机的临床应用和意义眼底照相机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在眼镜透镜的帮助下拍摄照片,以检查眼底,它是通过一个小孔口,在短暂的时间内闪光灯照射下获得视网膜的图像。
这种图片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眼部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眼底照相机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视网膜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眼底照相机是治疗和研究视网膜疾病的必备工具之一。
视网膜是眼睛的后部,包括神经和血管组织。
视网膜疾病包括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观察眼底图像和对比拍摄图片来诊断和治疗。
眼底照相机可用于诊断和监测多种眼底疾病。
黄斑变性是一种影响视力的疾病,它可能是由视网膜中的血管造成的。
通过使用眼底照相机,医生可以观察视网膜的血管和神经组织,以确定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方案。
眼底照相机可以用于检测血管的异常。
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水平可以影响视网膜中的小血管。
通过使用眼底照相机,医生可以检测到这些血管的异常,并开展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植入药丸或给予激光治疗等。
二、眼底病的筛查眼底照相机的重要应用之一是进行眼底病筛查。
眼底病是指任何影响眼底结构和功能的疾病。
眼底病常常没有早期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眼底病会导致失明和严重的视力损失。
眼底照相机对于视力保健和疾病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病筛查,医生可以在早期发现并治疗眼底疾病,从而预防失明。
通过观察视网膜中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可以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等眼底病,因此可以提前进行治疗。
三、眼科手术的规划和后续效果的评估眼底照相机还可用于做眼科手术的规划和后续效果的评估。
在白内障手术中,医生通过使用眼底照相机来确定球后房。
这可以帮助医生设计穿刺点和手术程序,降低手术并发症。
在手术后,医生还可以使用眼底照相机来评估手术效果并进行监测。
四、眼底疾病的科学研究眼底照相机还可以用于眼底疾病的科学研究。
通过对大量的眼底图像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眼底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开展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眼底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
眼底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眼底病变是指发生在视网膜、脉络膜和玻璃体等部位的各种疾病,包括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和视网膜脱离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视力减退、眼底出血以及视觉异常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眼底病变,影像学技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1. 眼底摄影(Fundus Photography)眼底摄影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通过专业相机对患者的眼底进行拍摄,并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眼底信息,帮助医生发现异常情况。
根据需要,医生还可以选择使用荧光素眼底摄影来观察血管网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 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OCT 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先进技术,它能够提供非常详细且高分辨率的眼部结构图像。
通过使用激光来扫描眼部组织,OCT 可以产生二维或三维图像,显示出视网膜、视神经头和黄斑等结构的细节。
医生可以利用这些图像来诊断眼底病变,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超声检查(Ultrasound)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测方法,通过声波来观察眼腔内部结构。
它通常用于检测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问题,尤其对于那些不便于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患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二、常见眼底病变的诊断与治疗1. 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是一种老年性视网膜退化疾病,会导致中心视力减退。
通过影像学诊断,医生可以观察到黄斑区域发生的损伤和异常积液等情况。
目前治疗黄斑变性主要采用药物注射和激光治疗两种方式。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注射可以抑制血管新生,减少黄斑变性的进展。
而激光治疗则可以帮助关闭漏斗状黄斑裂孔或者减少异常血管的渗漏。
2. 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血管阻塞是指由于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造成视网膜供血受限。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阻塞部位的缺血情况和梗死区域。
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常采用激光光凝治疗以及抗VEGF药物注射。
眼科眼底血管造影技术
实际操作案例分享பைடு நூலகம்
7.1 病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视力下降来我院就诊。通过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我们观察到视网膜上的血管 出现了一些异常,如血管变细、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诊断患者为糖尿 病视网膜病变,并为其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
7.2 病例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另一位患者突然出现视力丧失的症状。经过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我们发现其视网膜中央动脉 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我们迅速采取治疗措施,恢复了患者的部分视力
眼科眼底血 管造影技术
医师:xxx 日期:20XX-XX-XX
-
1 引言 3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 5 注意事项与操作要点 7 实际操作案例分享 9 总结与展望
2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概述 4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的操作流程 6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8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引言
引言
-
THANKS
眼底血管造影中,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产生过敏反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 需要事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在检查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准备急救药 品和设备等。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9.2 图像解读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眼底血管结构复杂,图像解读难度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辅助图像解读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1.2 发展历程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 步,该技术逐渐成为眼科诊断的重要手段
眼底血管造影技 术的应用
第一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概述
2.1 诊断眼底疾病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 性视网膜病变等。通过对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及进展情况
眼底照像造影原理及应用培训
静脉期(中期):
主干静脉接近完全充盈,此时静脉荧光强于动脉。
晚期:
静脉主干全部充满荧光,动脉内染料开始排空。在 中静脉期至晚静脉期内,眼底荧光最为强烈,此时,也 最易表现静脉回流有无迟缓,是否有异常荧光聚积。此 后,进入眼内的荧光素浓度随着再循环而减弱。
晚期
约在静脉注入荧光素10分钟后,视网 膜血管内的荧光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只能看 到微弱的脉络膜背景荧光和巩膜,视神经乳 头边缘的一些残留荧光;而组织中异常渗漏 的荧光染色却更加明显,如瘢痕组织及玻璃 疣的染色;色素上皮脱离及囊样黄斑水肿等 引起的染料积存在此期较以前增强,并可持 续1~2小时或更久。
正常眼底
视网膜静脉
视乳头 黄斑 视网膜动脉
视网膜呈橘红色,反光较强,视乳头边界清晰,黄斑区 较周围视网膜色暗,中央凹陷处可见亮反光,黄斑反光晕轮 (随年龄增加可能消失)清晰可见。
视乳头与黄斑
视乳头 黄斑
黄斑拱环
部分正常人可呈现豹纹状眼底,视乳头周围可 见色素弧,巩膜弧及脉络膜弧,如高度近视等。
•2步:往前移动仪器, 光圈逐渐变大
•3步:出现两个对位亮 点
4步:前后移动仪 器, 使对位亮点清晰,迅 速拍摄图像
彩色照相效果说明:
第一幅为清淅的图像; 第二幅为对位指示点偏离出眼底图像时所拍摄的图像; 第三幅图是焦距没有调节; 第四幅图为对位指示点发散再加左右位置偏离所造成。
拍摄眼底图片时先根据前一张图片的情况,再作调整即可拍出好的图片。
APS-BER彩色眼底照相造影系列
特点: • 1、含APS-AER系列所
有功能和特点。 • 2、闪光造影和录像
造影相结合(世界少 有技术) • 3、多点内固视可选 (国内独有) • 4、自动对焦和自动 曝光(世界领先技术) • 5、自动移动平台 (行业前沿技术)
视网膜成像原理
视网膜成像原理1. 简介:视网膜成像是一种用于获取视网膜图像的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眼部疾病。
本文将介绍视网膜成像的原理及其应用。
2. 光学:视网膜成像利用光学原理,通过向眼睛投射光线并接收反射的光线来获取视网膜图像。
光线透过瞳孔进入眼睛,并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图像。
3. 分辨率:视网膜成像设备具有高分辨率,可以捕捉到视网膜上微小结构的细节。
这样的分辨率对于诊断和监测眼部疾病非常重要。
4. 聚焦:视网膜成像设备通常使用近红外光,因为这种光能透过眼部组织,并在视网膜上进行聚焦。
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视网膜的血管和其他组织结构。
5. 扫描方式:视网膜成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扫描:广角扫描和接触式扫描。
广角扫描可以获得视网膜的整体图像,而接触式扫描则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6. 结果展示:通过视网膜成像,医生可以观察到视网膜上的血管、神经纤维层和其他重要结构。
这些图像可以用于检测眼部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7. 病理分析:基于视网膜成像的结果,医生可以进行病理分析,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进展。
这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并监测疾病的反应和恢复过程。
8. 临床应用:视网膜成像广泛应用于临床眼科领域,包括眼底检查、黄斑变性的监测、青光眼的筛查等。
它已成为眼科医生的重要工具,并对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9. 动态观察: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实时观察视网膜的变化。
这对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非常有帮助。
10. 结论:视网膜成像是一种重要的眼科诊断工具,通过光学原理获取高分辨率的视网膜图像。
它在眼部疾病的检测、监测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眼科B超原理及使用方法
医学诊断超声频率
颅脑 胸腹 小器官 眼 眼前节 1-2MHz 3.5-5MHz 7-10MHz 标准10MHz 40-100MHz
眼部不同组织及填充物的声速
组织器官 声速(m/s)
房水玻璃体 晶体 软组织 硅油 PMMA 空气
1532 1641 1550 986 532 343
三 B超成像原理
B超性能的评价
• 1 图象质量
• • • • 灵敏度 信噪比 分辨率 层次
眼科B超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一 基础知识
频率: 每秒钟振动次数(f) 单位:赫兹(Hz) • 周期:完成一次振动所需的时间为
周期T,T=1/f
• 波长:一个周期内波所传播的距离 为波长λ,λ=c/f
次声 频率<20Hz 声(可听声) 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人耳可听见 超声 频率>20000Hz 常人耳不能听见
• 成像示意图
B超诊断仪原理框图
•
探头驱动 计算机
B超探头
放大器
数字扫描变换 DSC
显示器
A超探头
视频输出
B超的一些基本参数
• • • • • 灰阶 分辨力 增益 探查深度 扫描角度
B超图像
B超探查的基本知识
• 成像方向的判定 探头上的标记决定扫描的平面 • 探头上的标记始终对应屏幕扇形的一侧 (通常对应扇形的上侧) • 尽量避开晶体 • 增益合适 • 尽量将要观察的区域置于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