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文言文介词解释集锦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介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介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它常用于连接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其他成分,并起到修饰和状语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并给出相应的翻译和注释。
1. 于“于”是最常见的介词之一,表示处所、时间、原因等含义。
在具体用法上,“于”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处所:如“居于山巅”(位于山顶)。
(2)表示时间:如“始于三月”(从三月开始)。
(3)表示原因:如“思慕于心”(心中思念)。
2. 以“以”是另一个常见的介词,它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方式、手段、目的等。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的使用情况:(1)表示方式:如“以礼相待”(以礼貌待人)。
(2)表示手段:如“以刀剑相向”(以剑作为武器对峙)。
(3)表示目的:如“以安民告示”(发表通告保护民众安全)。
3. 良“良”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和方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1)表示处所:如“止良家”(居住在好人家)。
(2)表示时间:如“孰谓夜不良”(谁说晚上不好)。
(3)表示方式:如“舞蹈良乐”(以歌舞形式表达欢乐)。
4. 为“为”是一个多义的介词,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目的、原因、手段和结果等。
以下列举其中一些常见的情况:(1)表示目的:如“为善救人”(出于善意救助他人)。
(2)表示原因:如“为其灾憷悔过忏宥罪”,(因为他们感到灾祸而忏悔和宽恕错误)(3)表示手段:如“持以相赠”,(通过握手互相交换礼物)(4)表示结果:如“技痒可致没非万身尔被钟于之”。
(贪图技巧可以坠溺道德以致使失去妻子)5. 自"自"在文言文中经常用作介词,主要用来表达起点、缘由或者去向等含义。
常见的用法有:(1)表示起点:如“自今”(从现在开始)(2)表示缘由:如“自以爱人之心” (出于爱人之心)(3)表示去向:如“自而东行”(从这里开始向东走)二、翻译和注释1. 于翻译为“at/in/on”,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文言文介词解释集锦
1、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她、它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2>第一人称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蔺列传》3>表近指今译为:这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表结构今译为:的例释:①怜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2>主谓之间取独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不译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4>定后标志不译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调整音节不译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2、乎(1)语气词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勇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议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用在数词后今译为:个、样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今译为:…的时候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
《报任安书》4>用在否定词后今译为:…的话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以后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不译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介词把名词、代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和这些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对象、凭借等,这种词叫介词。
文言里最常见的介词是:于、乎、诸、以、与、为。
(一)“于(於)”的用法1.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在……方面”如:1.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在长勺作战。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墨子听说这件事,就从鲁国动身。
3.于反覆不宜卤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在书信来往方面不应该草率从事。
2.表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如:4.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一一这是因为仁义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不适用。
5.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从我家三代人住在这个地方,算到现在六年了。
3.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如:6.于汝甘乎?(方勺:《方腊起义》)——对你们来说能甘心吗?7.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韩非子·难一》)——我的矛锐利,对于物体没有刺不破的。
8.赵氏求救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如: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是它比水更寒凉。
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自然都是要死的,但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5. 用在被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见第四章的“被动句”。
(二)“乎、诸”的用法“乎”主要是作语气词。
作介词,用法大体同“于”:可以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也可以表示比较的对象。
如: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强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在这里胡喊乱叫,在那里横冲直撞。
初中文言介词归纳
初中文言介词归纳
介词的定义和作用
介词是连接词性的一种,用来引导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
文中,介词有着多种作用,包括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常见的文言介词
以下是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介词归纳:
- 于:表示在某个时刻或时间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 以:表示依据、手段或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
- 为:表示目的、结果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作为”。
- 于是:表示由于某种原因,所以做出了某种行动,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因此”、“于是”。
- 于是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所以才做出了某种行动,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所以”、“于是”。
- 之:表示关系或所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
用法示例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子,展示了文言介词的用法:
- 于昨日,我去了书店。
- 以笔为武器,勇敢地战斗。
- 为了研究,他每天都很努力。
- 于是他决定辞去工作。
- 于是乎,他成功了。
- 学业之重,不可轻视。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介词的简要归纳和说明。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介词的概述介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使用极其丰富,并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语法要素。
二、"于"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处所或时间:于京城(在京城),于今日(在今日)2. 表示目标:归于正道(归于正途)3. 表示比较:胜于敌人(胜过敌人)4. 表示对象:施行以定奸宄者必遵命于天下(施行为了平定坏人)三、"自"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起始点:自此之后(从此之后)2. 表示原因:自公元前两百九十九年至耶稣基督出生为止(从公元前299年到耶稣基督出生为止)3. 表示动作主体或来源:信自廉洁(信源自廉洁)四、"以"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公正决断(以公正的方式进行判断)2. 表示理由:以愁解愁,入困脱困(用忧虑来解除忧虑,用困苦来解除困难)3. 表示程度或范围:以劝导为主(主要是通过劝导来实现)五、"因"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原因或理由:下至不义于鬼神之上,不令于父母之命者,皆曰恶少有罪因(所有对干犯神灵以上且违背了父母命令的人都被认为是邪秽的罪人)2. 表示结果:巡狩中先陟山岳,以告天地,乃事常也(在巡视狩猎中最先登上山岳,并祭告天地,这就是常规行事)六、"与"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伴随或共同性质:以阳为母生物也以阴为父生物也俱从君者以章鱼是夫妇共请之男子女色等专无与二字而缀连者书在适足语中信始终重言渐礼成文化具百官司马冠冕服章当前可也。
(阳气为母生物,阴气为父生物,皆隶属于君主。
章鱼男女在请求之中夫妇二字相互共存。
书写过程不用到进行多言寡语,语言渐次完善成为文化具备百官司马冠冕服章。
(指古代通讯手段的演进))七、"乃"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结果或后果:不明无辜者乃众多桀黠盗匪之所曰苏门答腊者也(不明悟而无罪的人是众多奸诈盗贼口称苏门答腊的人)2. 表示转折关系:乃先知大道无功行实(但实际上没有功效)总结介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表达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及例句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研究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文历史,还能提升语言能力。
而介词作为一类常用的虚词,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用法。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说明。
一、介词在修饰动宾关系中的应用1.向:表示动作的目标或方向例:低头向地下看。
2.以:表示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笔塑象。
3.自:表示起点、来源或原因例:读书自己聪明。
4.为:表示目的、意义或结果例:谋贫为财。
5.由:表示行动发出者或过程起点例:由山涧来,到家后先问母亲好。
6.因:表示理由和原因例:因风吹节,舟上之人无不肃然起敬。
7.与:表示同伴关系或并列关系例:与老师礼尚往来。
二、介词在时间和空间表达中的应用1.于/於/乎/夫/戏(谐音于)表示在、在于、基于例:固然,并非于岁月之风,于巅峰之刻,乃至堕落生命,依旧可倚吟亦可寄情,可观也。
2.从/自:表示起点出发或来源例:归来自故乡,他难捧我欢乐家声;从前文再看此词的源头。
3.向/趋:表示方向或趋势例:一去无顶天括地,直指万里青的心怀。
4.至:表示终点、时间或程度例:入手不曾及高山壁立无永别;又行遍四大洲追寻至创作目标。
5.为/与/和/共:表示陪伴、共同做某事或关系例:父母与子女共度时光,天下最美好的无尽定律。
6.以:表达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心为镜, 不负使命, 梦灯中人等世情谜语谶言宏法示真。
三、介词与动词搭配的应用1.待(dài):表示等待、处理或对待例:犹则待岗工资却未停止支取。
又如待废墟质上藏袭击者塔尔,勾坦兵主意名曰报复,迁移榕城。
2.为(wèi):表示担任、扮演或代表例:而全球名词“策展人”的角色为其内心深处的行动必用之媒。
3.依(yī):表示依靠、遵循或照顾例:即然然白日遽暴惧陋巷无门,不见来者应依次中断递减,形式外把依法办事。
4.赴(fù):表示前往、参加或投入某事例:此间并未多么乎奇异,“向南赴向北,东赴西就”方让以继续提供较好天气状况与物理因素powd+hq云+ tz通地+ew结语:本文详细介绍了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
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解析
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解析介词是一种虚词,在句子中表示名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使用非常重要,能够明确表达语义,并且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进行解析和分析。
文言文中的介词有很多,像“於、以、在、因、自、與、乎、可、若”等等。
这些介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我们将分别对其中常见的几个介词进行解析和讨论。
首先是介词“於”,这个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
一般来说,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比较、原因等不同的关系。
例如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就有“齐人复从之,处於襄陵之下”,这里的“於”表示地点,在文中起到了定位作用。
又如在《管子·订法》中提到了“犯人多於稷下”,这里的“於”表示比较,表示“在……之上”。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於”是一个非常多功能的介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其次是介词“以”,这个介词的用法也非常广泛。
它可以表示手段、原因、方式、比较等不同的关系。
例如在《左传·隐公十七年》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吾不舍人,以致不辱于国。
”,这里的“以”表示原因,表示“因为”。
再如在《孟子·告子下》中提到了“以约失期者,信之小人”,这里的“以”表示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来做到。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以”也是一个非常多功能的介词。
另外还有一些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也值得我们注意。
例如介词“在”,在文言文中一般表示时间、地点、状态等关系。
例如在《论语·为政篇》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君子在宥也,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这里的“在”表示状态,表示所处的位置或状态。
再如在《资治通鉴·唐纪·武后宥政二年》中提到了:“在郊营之外修观,使太子颐之。
”这里的“在”表示地点,表示所在的位置。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也相对简单明了。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翻译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翻译一、介词的用法介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之一,在句子中起连接与引导作用。
它们能够表达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句子更加准确和连贯。
在阅读文言文时,了解介词的用法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至关重要。
1. 表示方位关系在文言文中,介词可以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具体场所、方向或位置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表示方位关系的介词有“於”、“施于”、“乘”,例如:“谏疏奏以告不孝者於滕公。
”(出自《左传》)这个例句中,“於”表示动作发生地点;“滕公”则是具体场所。
2. 表示时间关系介词还可以用来表示时间上的前后顺序、时间的长短或频率等。
例如,“曰”、“以待”等都是表示时间关系的常见介词。
例如:“庖丁甚愉乐於心,髣然若神。
”(出自《庄子·逍遥游》)这个例句中,“於”表示动作发生时间。
3. 表示原因缘由某些特定的介词可以用来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缘由。
比如,“以”、“为”等常见介词,可以表示原因关系。
例如:“夫学也者,人之所有贵乎哉!盖无贵於诗书之谓矣。
”(出自《论语·学而》)这个例句中,“以”表示原因。
4. 表示手段方式介词还可以用来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行动所必须依赖的手段、方式等。
“以”是最常见的表示手段方式的介词,例如:“曾子曰:‘君子思来世者於何可不慕也?’”(出自《论语·述而》)这个例句中,“於何”表示措施。
5. 表达其他关系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几种常见关系外,介词还可以表达其他类型的关系。
比如,“自”、“卒于”等可以表示起始点或终止点;“御于”、“钓于”等则表示行为对象。
例如:“晋文公使告于鲁殷祀。
”(出自《国语·楚文公问鲁毁义师》)这个例句中,“于”表示参与。
二、文言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正确理解和运用介词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介词可能对于句子的意思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仔细分析上下文以确定正确的翻译。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中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成分的虚词,它在句子中起到限定和说明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使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准确表达语义,还可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
1. 表示位置关系(1)止:表示停留、离去或抵达某个地方。
例句:山泽积水,无得而止。
(《左传·襄公十三年》)翻译:山川湖泽积水漫无尽头。
(2)于:表示所在或附件。
例句:其后身於(附着于)竹箭之首。
(《后汉书·校书官传》)翻译:随后贴着竹箭头部。
2. 表示时间关系(1)自:表示一个时间点起算。
例句:自张良加燕国节度以来,……翻译:从张良开始担任燕国节度之时,……(2)以;表示截至某个时间点。
例句:不知身亡之日以前事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翻译:不知道即将身死之前的事情了。
3. 表示方式关系(1)以:表示手段、方法。
例句:才子以心为鉴。
(《后汉书·皇甫谧诔》)翻译:才子用自己的心作为鉴定。
(2)因:表示由于、因为。
例句:惑人者因於法术,骗人者因於口舌。
(《搜神记·王僧孺》)翻译:迷惑人的是法术,欺骗人的是口舌。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例句,在阐述其含义的同时,也会给出相应的翻译。
1. 羢食而肉割之。
(《左传·昭公十五年》)这句话出自《左传》,意思是指吃肉时切割它。
其中,“羢”可以理解为一种切菜工具,“食”表示吃,两者结合起来就表达了“切割食物”的意思。
这个例句中涉及了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介词“而”将两个动作连接在一起。
2. 与其同车何如偕乘。
(《陈情表》)这是陈抟的名篇《陈情表》中的一句话,在表示“与其……不如”的意思时使用了介词“与”,将名词“同车”和动词短语“偕乘”连接在一起。
这种句式的使用使得表达更加准确、简洁。
3. 不谋后世者不足以谋宏伟。
(《魏书·王弼传》)这句话出自《魏书》,作者想表达的是如果不思考未来,就不能成就大事。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介词的概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写作语言,包含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用的语法成分之一,用于连接各种词语、短语或从句,起着表示关系和修饰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并附带例句进行解释。
二、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1. 在:表示静止或动态位置。
“在”可以与地名、空间位置词连用来表示存在之处。
例如:“於半山之上”、“行於江滨”。
2. 上:表示一物置于另一物之上。
“上”可以与名词连用。
例如:“坐乎床上”、“立乎堂上”。
三、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1. 自:表示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之间。
“自”可与以时间为单位的名词连用来表示起点和终点。
“自乾隆至今”、“自暮秋已过也”。
四、表示原因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目的或手段。
“以”可以与动宾短语或简单动宾结构连用,“以示敬意”、“以攘忧虑”。
五、表示方式或伴随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手段或方法。
“以”可以与动词、状语连用,用来修饰行为方式或伴随情况。
“以文修身”、“以静制动”。
六、表示条件关系的介词1. 若:表示假设情况或条件。
“若”可以引导一个假设从句。
例如:“若有困陷,则勉劳图变”。
2. 如:表示具体事物或状态下的条件。
“如”可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所言者非谬也”。
七、表示目的或结果关系的介词1. 为:表示目的。
“为”可以与动宾短语连用,表达某种希望得到之结果。
“为博友也”。
八、其他常见介词1. 於:表示处所。
“於”的功能与“在”的相似,具体用法需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介词及其用法和例句的简要介绍。
在学习和应用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准确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通过频繁阅读和分析经典文言文作品,并注意各个特定场景中这些介词的运用,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这些介词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我们拓宽视野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上文言文介词汇总
七上文言文介词汇总介词概述介词是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短语的词类,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介词被广泛使用。
本文档将对七上的文言文介词进行总结和概述。
常见的文言文介词以下是七上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1. 于:表示处所或动作发生的地点。
2. 乎:用于助词后,表示疑问或追问的语气。
3.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表示所属或关系。
4. 以:表示动作的手段、方式或目的。
5. 或:表示选择的范围。
6. 于(於):用于多个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顺序。
7. 以(已):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
8.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或来源。
9. 为:表示目的、用途或动作的理由。
10. 以(矣):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断定。
11. 与(與):表示并列或对比关系。
12. 至:表示动作的目的地点。
13. 者: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某一身份。
示例以下是一些使用文言文介词的示例:1. 于:山水之间,人物於其间行走。
2. 乎:学生遇到难题时,常常会想:这该如何解答乎?3. 之: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四季更迭。
4. 以:勤奋研究,以取得好成绩。
5. 或:可以选择读书或旅行。
6. 于(於):金鱼於缸中游动。
7. 以(已):任务已经完成,可以放心离开。
8. 自:自湖中起舞的莲花,婀娜多姿。
9. 为:努力研究,为了将来的成功。
10. 以(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矣。
11. 与(與):冬日白雪与红梅形成鲜明对比。
12. 至:行程中,我们将来到美丽的海边。
13. 者:医生是拯救生命的人者。
结论介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连接句子成分,表达丰富的语义关系。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介词及其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七上的文言文非常重要。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介词,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高中文言文介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介词整理1. 概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其中的介词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本文旨在整理高中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及其用法。
2. 常见介词及用法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及其用法:-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于是焚庙,止鼓瑟。
”- 在:表示位置、时间或情景。
例如:“在所不疑。
”- 于是:表示因果关系或推理。
例如:“前人誓俟尔于是耳。
”-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标准。
例如:“以身作则。
”- 乃:表示转折或强调。
例如:“乃援德而行。
”- 自:表示起始点或动作发出者。
例如:“自今以后。
”- 以至:表示程度或延伸。
例如:“以至无地。
”- 于是乎:表示推理或结果。
例如:“生财者郁民也,于是乎郁民富国。
”- 然则:表示转折或对比。
例如:“然则不殚心力,焉得穷年?”- 亦:表示补充或加强。
例如:“国小臣亦有竭诚。
”3. 注意事项在使用介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句子的上下文选择适合的介词。
- 注意介词的搭配和固定搭配的用法。
- 避免过度使用介词,保持简洁明了的表达。
4. 结论掌握高中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及其用法,对于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并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以上为高中文言文介词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引用未经证实之内容)。
介词用法总结文言文翻译
介词,文言文之要,用以连接名词、代词等与动词、形容词构成修饰关系,或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介词虽小,用法繁多,兹就常见介词用法总结如下,并附以文言文翻译,以供学者参考。
一、表时间的介词1. 于: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
例:吾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我生于忧患之中,而死于安乐之境。
2. 乎:表示时间、处所、疑问等。
例:吾问之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我问你吗?3. 及:表示时间、范围等。
例:及楚汉相争,天下大乱。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到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天下大乱。
二、表地点的介词1. 于:表示地点、处所等。
例: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论语·为政》)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2. 在:表示地点、处所等。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人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3. 于:表示范围、处所等。
例:吾友于千里之外,而吾不得见之。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我的朋友在千里之外,我却不能见到他。
三、表方式的介词1. 以:表示方式、手段等。
例:以德服人,何患天下之不治?(《论语·颜渊》)翻译:用德行来使人信服,还担心天下不能治理好吗?2. 用:表示方式、手段等。
例:以吾所长,攻其所短。
(《孙子兵法·计篇》)翻译:用我的长处,攻击他的短处。
四、表原因的介词1. 以:表示原因、目的等。
例:以德报怨,何患天下之不治?(《论语·颜渊》)翻译:用德行来报答怨恨,还担心天下不能治理好吗?2. 为:表示原因、目的等。
例:吾所以为之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考虑国家的急需,而后才考虑个人的仇恨。
总之,介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介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介词文言文翻译
一、于(yú)文言文中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于”、“对”、“对于”等。
例如:1.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满江红》)翻译:在这个世界上,美丽的江山吸引了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2. 她于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现代汉语)翻译:她对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二、以(yǐ)文言文中的“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因为”等。
例如:1. 以身殉道,虽死犹荣。
(《论语》)翻译:为了信仰而献身,即使死去也依然荣耀。
2. 我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现代汉语)翻译:我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三、之(zhī)文言文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至于”、“到”等。
例如:1. 此之谓至德。
(《论语》)翻译:这就是所说的最高道德。
2. 我送她至车站。
(现代汉语)翻译:我送她到车站。
四、为(wéi)文言文中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作为”、“为了”、“成为”等。
例如:1. 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出师表》)翻译:为了国家献身,义无反顾。
2. 我愿意为你们服务。
(现代汉语)翻译:我愿意为你们服务。
五、与(yǔ)文言文中的“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跟”等。
例如:1.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增广贤文》)翻译:与其在别人富贵时送礼物,不如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
2. 我与他一起去了图书馆。
(现代汉语)翻译:我和他一起去图书馆。
六、从(cóng)文言文中的“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从”、“自从”、“由”等。
例如: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儿童诗》)翻译:以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
2. 我从去年开始学习编程。
(现代汉语)翻译:我从去年开始学习编程。
七、对(duì)文言文中的“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对着”、“对”等。
例如: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将进酒》)翻译:对着美酒高歌,人生又有多少时光?2. 我对他产生了好感。
文言文介词以可翻译
夫介词者,文言文中之重要元素也。
介词,所以表关系、明结构、达意旨,犹如桥梁之连接,使文辞流畅,意蕴深远。
兹以介词为题,略述其妙用。
夫介词,有表时间者,如“于”、“于斯”、“及”等。
此等介词,用于表明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
例如:“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及春而草木皆生。
”(到了春天,草木都生长了。
)此乃介词“于”与“及”之妙用。
有表空间者,如“于”、“于斯”、“于彼”、“于其间”等。
此等介词,用于表明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地点。
例如:“吾居于斯,游于彼。
”(我住在这里,游于那里。
)“于其间,山川壮丽。
”(在那中间,山川壮丽。
)此乃介词“于”与“于斯”之妙用。
有表原因者,如“以”、“因”、“由”等。
此等介词,用于表明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原因。
例如:“吾学诗,以明理也。
”(我学习诗歌,是为了明白道理。
)“因风起,故树摇。
”(因为风吹起,所以树摇。
)此乃介词“以”与“因”之妙用。
有表目的者,如“以”、“为”、“以之”等。
此等介词,用于表明动作或状态的目的。
例如:“吾游于斯,以求知识也。
”(我游于这里,是为了寻求知识。
)“为吾友庆,故备酒席。
”(为了庆祝我的朋友,所以准备了酒席。
)此乃介词“以”与“为”之妙用。
有表结果者,如“而”、“遂”、“乃”等。
此等介词,用于表明动作或状态的结果。
例如:“吾读书而明理。
”(我读书之后明白了道理。
)“遂得胜,乃喜。
”(于是取得胜利,就高兴了。
)此乃介词“而”与“遂”之妙用。
有表比较者,如“于”、“比”、“较”等。
此等介词,用于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比较。
例如:“吾之才,于友为胜。
”(我的才能,比朋友强。
)“比去年,收入大增。
”(与去年相比,收入大幅增加。
)此乃介词“于”与“比”之妙用。
有表条件者,如“若”、“如”、“若非”等。
此等介词,用于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条件。
例如:“若欲求知,必先读书。
”(如果想求知,必须先读书。
)“如无风雨,则晴朗。
”(如果没有风雨,就是晴朗的。
高中文言文翻译虚词
一、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名词、代词、动词等,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介词的翻译及例句:1.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 翻译:在、于、因为-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译文: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的学习来得有收获。
2. 以: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 翻译:用、因为、为了- 例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论语·雍也》)译文:用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别人。
3. 自: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 翻译:从、自己、因为- 例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庐山谣》)译文: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二、连词连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句子、词组或短语,表示并列、转折、递进、条件等关系。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连词的翻译及例句:1. 而: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 翻译:并且、然而、可是-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译文: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也很难。
2. 则:表示条件、因果、递进等关系。
- 翻译:那么、就、那么- 例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行善则得助,行恶则少助。
3. 且:表示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
- 翻译:并且、而且、还-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译文: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还要青。
三、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辅助实词构成句子成分,或表示语气、结构等。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助词的翻译及例句:1. 的:用于修饰名词,表示所属关系。
- 翻译:的- 例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说》)译文: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思熟虑、谨慎取舍的原因。
2. 了: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
- 翻译: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之后还要经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3.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反问等语气。
文言文介词翻译
一、表示时间的介词1. 于: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
例:吾生于宋,长于鲁。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我生在宋朝,长在鲁国。
2. 乎:于,在。
例:吾将辞家往乎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翻译:我将告别家乡,前往南方。
3. 及:到,等到。
例:吾及孺子时,孺子尚在襁褓。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等到小孩还很小的时候,小孩还在襁褓之中。
4. 以: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
例:吾以今日为始,学无止境。
(《论语·为政》)翻译:我从今天开始,学习永无止境。
二、表示地点的介词1. 于:在。
例:子路宿于石门。
(《论语·里仁》)翻译:子路在石门住宿。
2. 之:到,往。
例:吾往矣,子何之?(《论语·微子》)翻译:我要走了,你往哪里去?3. 在:在某个地方。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边说:“逝去的人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4. 于:从,由。
例:吾于斯世,独与老翁为伍。
(《庄子·养生主》)翻译:我在这世上,只和这位老翁为伴。
三、表示方向的介词1. 向:朝,向着。
例:吾向之求救,而君不顾。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我向他求救,他却不管。
2. 自:从。
例:吾自幼好学,今已成名。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我从小就喜欢学习,现在已经成名。
3. 至:到,到达。
例:吾至其家,见其妻妾皆在。
(《战国策·齐策》)翻译:我到达他家,看到他的妻子和妾室都在。
四、表示关系的介词1. 与:和,跟。
例:吾与汝共事,何不悦?(《论语·里仁》)翻译:我和你一起做事,为什么不高兴呢?2. 为:作为。
例:吾为斯文,必求其真。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我作为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要追求其真实性。
3. 与:对于,关于。
例:吾与汝论,宜深究之。
(《论语·颜渊》)翻译:我和你讨论,应该深入研究。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例句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例句一、介词在文言文中的基本用法介词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成分,用来连接名词、代词、动宾短语等,表达各种关系。
在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有"於"、"以"、"于"、"施于"等。
1. "於""於"是文言文中最常使用的一个介词,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和处所等含义。
例如:(1)「新月之薄,光阴易死。
在卑宫芜壑之都」(《汉书·艺术志》)这句话中的「在」就是表示处所关系的介词,与后面的名词「卑宫芜壑之都」构成了前置短语。
(2)「颓然伏衾枕满泪焉,泣数行袂於袂之间」(《庄子·逍遥游》)这里的「於」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句子中连同动作构成一个整体。
2. "以"「以」既可以表示手段、表原因也可以表示条件等。
下面做具体解释:(1)手段:「以」可以表达达到某种目的或通过某种手段实现某个行为。
例如:「无忘国恩以孤直兮,将自访问以尽悴」(《九思·长门怨》)这里的「以」表示达到某种目的,结合动词承载了一个行为。
(2)条件:「以」可以介绍某个行为发生的条件。
例如:「以毛矣!吾丧彊而不敢南窾。
有脔麋斯在岷絺之阳寻皇秦,碭山之脉寻盘地之间,亚夫於水左右而幸岩上者三千皮船,是利也。
弥天视从路卒于盗贼之外者晏然」(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神圣英武昌状元皇帝钦命叙正朔事》)这里的「以」表示条件,它引导了后面一段描述特定情况发生时所具备的条件。
二、介词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例句1. 介词在动宾关系中使用由于名词、代词等不能直接与动词相连,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介词来连接它们并形成动宾短语。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例句:「邦家殚粮乏给,并征其民」(《左传·僖公十七年》)这句话中的「并」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并列连词,它连接了两个动宾短语,表达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总结归纳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总结归纳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词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言文中,介词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词性,它用于表示名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等信息。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归纳。
二、介词与动词搭配1. 介词“於”在文言文中,“於”是一个常见且多功能的介词。
它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从……向……”、“因为”、“为了”等含义。
例如:(1)其立於市中:意为“他站在市场中心”。
“於”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2)於智者能否道之高下:意为“智者能否辨别道德高低”。
这里,“於”表示“从……向……”。
2. 介词“以”介词“以”的用法也非常广泛。
在句子中,它可以表达目标、手段和比较等多种关系。
例如:(1)以我拙劣之才能担此大任:意为“凭借着我的不足才干来承担这项重任”。
这里,“以”表示手段。
(2)不卑不亢,以待天下:意为“既不谦虚,也不傲慢地等待着天下”。
这里,“以”表示目标。
三、介词与名词搭配1. 介词“於”在文言文中,“於”还可与一些名词搭配使用,起到强调或修饰的作用。
例如:(1)於明治二十二年辜振甫之话:意为“据辜振甫于明治二十二年的议论”。
这里,“於”起到强调作用。
(2)是公信大钟而七斗琴於先师之家:意为“它是公认的大号钟,放置在先师的家中。
”这里,“於”修饰先师之家。
2. 介词“自”介词“自”的本义是从某个地点或时间开始,并引申出许多其他的含义。
它常与动词搭配,表示动作的起点,也可加强对比、举例等语义。
例如:(1)自秋水共长天一色:意为“从秋水共长天一色开始”。
此处,“自”表示动作开始的时间点。
(2)始皇帝东游至沧洲即遣使归:意为“始皇帝从东游至沧洲后,立即派人回去。
”这里,“自”表示动作开始的地点。
四、其他常见介词用法1. 介词“在”在文言文中,“在”是一个十分常见的介词,其含义可以有“处于……位置上”、“存在于……之间”等。
例如:(1)庙堂之上风云鼎沸:意为“风云激动地发生在朝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她、它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2>第一人称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蔺列传》3>表近指今译为:这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表结构今译为:的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2>主谓之间取独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不译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4>定后标志不译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调整音节不译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2、乎(1)语气词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用在数词后今译为:个、样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今译为:…的时候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
《报任安书》4>用在否定词后今译为:…的话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不译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不译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蔺列传》11、也助词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1)代词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兼词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今译为:于是、于此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3)助词1>表语气今译为:了、呢、啊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2>形容词词尾今译为:…地、…的样子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
《东京赋》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9、为(1)介词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今译为:被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4)动词作谓语今译为:1>做、作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5>当作、作为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8>是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9>有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
《孟子》10>参与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11>认为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7、若(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4)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集注》5>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②何其毒也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有多么,非常例释:①羊肉其鲜乎。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天下春秋》4、乃(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2)副词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12、以(1)介词1>表原因今译为:因为例释: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廉蔺列传》2>表处所今译为:从、在、于例释: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3>表时间今译为:在…时候例释: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报任安书》4>表处置今译为:把、拿、用例释: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②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5>表手段今译为:凭、凭着例释:亚夫以中尉为太尉。
《绛侯周勃世家》6>表依据今译为:按照、根据例释: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2)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目的今译为:来、用来例释: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表结果今译为:因而、以致例释:①孝公德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韩非子》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修饰今译为:地例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3)助词1>表时间、方位相当"之" 例释: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后汉书》2>句中句末语气不译例释:①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愈•贺册尊号表》②君王之事因是以。
《战国策》3>通"已"今译为:停止、已经、例释:①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②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
《后汉书》今译为:太、甚③四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4)动词作谓语今译为:1>认为例释: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用、使用例释: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汉书》3>率领、带例释: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4>连及例释: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