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理论思考
2024年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2024年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然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供给、农民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改善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2024年,我们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因此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2024年,我们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其次,要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保险、补贴、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帮助。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2024年,我们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加强了农村交通、水利和电力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首先,我们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进程,完善了农村交通通达性,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其次,我们加强了农村水利建设,修建了更多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村用水和灌溉条件。
同时,我们加强了农村电力建设,提高了农村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在2024年,我们坚持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首先,我们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济组织壮大起来。
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政策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扶贫开发与农村 低保工作 的交叉点 ,同时享受两种政策的对 象 主要是指一些暂时丧失 劳动能力无法生存 , 经过 阶段性转
变 可 以 恢 复 劳 动 能 力 或 有 一 定 劳 动 能 力 但 家 庭 生 活 极 度 贫
贫 困人 口 的统 计 调 查 机 构 。由统 计 部 门牵 头 , 立 由统 计 、 成 民
生活常年 困难的农村 居民。通俗地讲就是由于缺钱 、 缺粮 、 缺
劳力或鳏 、 、 、 寡 孤 残等原因而导致 生活长期 困难 , 温饱 尚未
解决 的农村特困户。这部分群体没有 自我发展能力 ,只能以
扰 贫笤 2 9 o. 07
F P N U I 的十七届三 中全会提出要 “ 现农村最低生 活保 障制 实 度和扶贫开发政 策有 效衔接” 。搞好扶贫开发 与农 村低保两 项制度有效衔接 对实现到 22 0 0年 “ 绝对贫 困现象基 本消除” 的奋斗 目标有着 重要意 义 ,是 当前扶 贫开发工 作 的重 要任 务。随着农 村最低生 活保 障制度 的建立 ,农村扶贫标准的提 高, 中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了 “ 开发与救助 ” 两轮驱动的新 阶段 。为 了做到“ 有效衔接 ”联系 当前扶贫工作 的实 际, , 提出
时调整。同样 , 对新 出现的贫 困户要及时进行认定 统计 。 二、 关于两者衔接 的机 制问题 扶贫开发 和建立农 村贫 困人 口最低 生活保 障制度都是 缓解农村贫 困的方式 ,但是两者在 目标 、工作对象 、工作手 段、 性质 、 实施 主体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不 同之处 。要促 进 两者的有效衔接 , 必须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衔接机 制。 ( ) 一 建立联 系会议制度。应加 强扶贫 、 民政 、 财政 、 统计 、 金融等部门的合作 ,成立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政策衔接的领 导小组 , 由扶贫 、 民政两部 门牵头 , 组织成员单位建立能够互 相信任 、 互相促进 的联系会议制度。 目的是通过联系会议共 同研究解 决扶 贫开发和农村 低保政 策衔接过 程 中出现的问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一、引言2023年,我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学习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三农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总结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展望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我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农村的经济落后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深入了解三农问题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虽然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农村经济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农村教育医疗水平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四、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在了解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我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表示肯定。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
政府还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
五、个人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思考了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品质。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思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以农村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村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使农村成为美丽宜居的生活场所和创业创新的热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经济联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协同推进。
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须之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农业基础和农村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须之举。
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乡村振兴发展格局,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农村产业扶贫工作思考与建议
农村产业扶贫工作思考与建议作者:高崇孝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7期高崇孝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
近年来,产业扶贫工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培育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取得一定的成效。
同时,产业扶贫仍存在不少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望引起高度重视。
一、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1、贫困人口、扶贫干部内生动力不足。
产业扶贫的阵地在农村,对象是农民。
农村常住人口较少,人口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能力不强,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
少数扶贫一线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缩手缩脚”,不敢“甩开胳膊”干产业、求创新、谋发展。
2、产业效益不高,缺乏完善的产业技术支持。
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链之间连接不紧密、不完善,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多数贫困户没有真正嵌入产业发展链条,贫困户与产业利益连接机制不牢固。
个别产业项目厂房、设备等前期基础设施建成后,因没有后续资金注入和缺乏专业人员经营管理等种种原因,造成没有正常投入生产就面临倒闭的危险。
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服务活动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发展最大瓶颈仍然是科技落后,缺乏技术支撑,缺乏科学驱动。
3、品牌意识不强,营销体系不健全。
多数农产品没有创建品牌,没有“叫得出”的独特自有品牌,更没有“叫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
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农民的收益低,产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产品要变成商品,营销是关键一环,目前没有在营销上通盘考虑,缺乏一些有效的营销方式和平台。
4、自主绩效考核少,产业扶贫实效体现不凸显。
主要精力花在了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自主的绩效考核较少,产业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对产业项目的实时跟进不及时、不紧密。
5、产业扶贫模式不多,贫困户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
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党支部引领、专业化服务等产业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中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政策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
本文将从总体概述、政策理论、政策实践、效果评估等十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
一、总体概述乡村振兴政策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根植于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旨在推动农村变革、发展农业现代化。
二、政策理论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理论。
农村优先发展理论强调农村发展的基本地位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则指出了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短板和转变的方向。
城乡一体化理论则强调了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三、政策实践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政府着重解决了土地问题、农技推广、农民收入增长等关键问题。
在土地问题上,政府加大了土地承包政策的改革力度,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在农技推广方面,政府增加了农技专家培训力度,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四、效果评估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首先,在农村经济方面,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其次,在农村社会建设方面,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加强。
最后,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五、挑战与困难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吸引人才回乡发展仍面临一定困难。
其次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一些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较慢,与他地差距较大。
六、政策应对为了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通过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有志于发展农村的人才回乡投资和创业。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低 收入线作 为新的扶贫标 准 ,并 提高 到
人均 19 元 。从支付生存成本 向支付发 6 1 展 成本转变 ,是 向弱势 群体进行社会 财 富再分 配 的需要 。在新 的扶 贫标 准下 , 扶 贫开 发工作 出现 了许 多新 的变化 。
一
首要任 务 已 由 2 0 年 的 《 要 》提 出 01 纲
2 2 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 困现象”的战略任务 。 0 9 ,国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人均 19 00 20 年 16 元 ,并对农村低收人 人 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这些标 志着扶贫开发 已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
如何适应新 阶段新要求 ,顺应贫困人 口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 待 , 在新 的起点上推进扶贫开
四是农 村扶贫政 策的新变化 。实施 新 的扶贫标 准后 ,扶 贫开发将进 入开发
扶 贫 与 低 保 救 助 “ 轮 驱 动 ” 的 新 时 两
期 。低 保 是 消 除绝 对 贫 困现 象 “ 底 兜
的 “ 尽快解决 少数贫 困人 口温饱 问题 ” ,
调 整为 “ 快稳定解决扶 贫对象温饱并 尽
实 现脱 贫致 富 ” ;同时 ‘ 明确 了扶 贫开 , 发 工作 的重点 ,是 “ 提高农村贫 困人 口 自我 发 展 能 力 ”。 二 、新 阶段 扶 贫 开 发 面 临 的新 挑
战
准 ,为 人 均 年 纯 收 入 低 于 8 5元 。 此 6 后 ,这 两 个 标 准 根 据 国 家 经 济 增 长 情 况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5 .%、 06 全国平均水平 的4 .%;比全省 2 个重点县平均水平低 9 6 1 16元 ( 0 居第 1 位 ) 8 、比全 国 5 2 9 个重点 县平 均水 平低 27 。 8 元 修水县作 为全省扶 贫开发主战场之一 的位 置更加凸显 。 2 农 民增收 困难 , 、 发展差距拉 大。 在 产业建设方面存在 的差距 , 是当前修水县
关于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基于安徽省2013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践
关于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基于安徽省2013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践作者:陈睿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陈睿(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基础学科部,安徽合肥 230011)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立法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有益借鉴:一是国外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和规范落后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二是国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地方法规形式进行农村扶贫开发立法的实践尝试.农村扶贫开发立法工作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包括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市、区)和连片特困地区;二是合理确定扶贫标准;三是对确定的扶贫对象和扶贫标准规范实施动态管理.农村扶贫开发立法工作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部门的责任:一是扶贫开发部门的责任;二是扶贫实施部门的责任,包括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扶贫责任,以及违反扶贫规定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三是扶贫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关键词:农村扶贫;扶贫立法;扶贫对象;扶贫标准;扶贫责任中图分类号:D922.1;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6-0128-0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入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最大程度地缓解了贫困现象,减少了贫困人口.到2000年底,我国成功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占比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0.7%下降到2.8%,基本实现了上一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1]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当前,中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阶段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虽然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显著,但是,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些家庭的生产生活仍然较为困难.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扶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粗放式扶贫工作机制中一些不适应、不准确、不和谐的深层次矛盾也日渐显现,扶贫压力越来越大,扶贫攻坚任务继续繁重.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中发〔2011〕10号),这是新的十年深化推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明确提出了“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创新思路(第47条),对于扎实推进新阶段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至此,业内人士期盼已久的“扶贫立法”,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12月25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同志进一步透露,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法》已被列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本届政府立法工作计划.[3]下面,本文结合我省2013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际,侧重从农村扶贫立法的概念、农村扶贫对象与标准的确定、农村扶贫相关部门责任的明确三个方面谈谈想法.1 农村扶贫立法的概念扶贫立法,是指通过制定法律并不断完善的方式来反贫困的行为.这种做法,国外早已有之.例如,英国的《工业分布法》,美国的《地区再开发法》,德国的《联邦改善区域结构共同任务法》,日本的《北海道开发法》、印度的《国家农村雇佣保证法案》等等[4].各国的扶贫立法,无一例外地在缩小地区差距、发展落后地区经济、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国有中国的具体国情,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但是,各国借用法律手段去推动落后地区开发,运用法律方式来规范落后地区开发的经验,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广义上的扶贫是个大概念.在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少数民族保护法》等法律中的部分条文已经涉及到了扶贫开发的内容.[4]但是,从狭义的专项扶贫来说,我国迄今为止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只在广西、湖北、黑龙江、重庆、广东、陕西、甘肃、内蒙古、贵州等部分省、区、市,通过地方法规形式进行了农村扶贫开发立法的实践尝试与探索.[4]目前,我国农村扶贫立法的条件已然成熟.具体来讲,国家2011年颁布施行的新版《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为农村扶贫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开发经验,为农村扶贫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农村扶贫立法提供了广泛的工作基础;社会各界对以法治贫的热切呼唤,为农村扶贫立法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基础;各地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农村扶贫立法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基础.加快我国农村扶贫立法,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因此,这项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2 农村扶贫立法中对象与标准的确定从立法范畴看,农村扶贫立法工作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就是如何把农村扶贫对象和扶贫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精准地确定下来,并对其规范实施动态管理.2.1 扶贫对象根据2013年安徽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践,现阶段,农村扶贫对象主要包括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含市和区,下同)和连片特困地区.2.1.1 贫困户农村贫困户是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规定的扶贫标准、家庭主要成员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现行农村贫困户的识别程序为:第一,确定标准与范围.按照2013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国家统一扶贫标准计算,在全省70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进行贫困人口识别.第二,确定建档立卡规模.按照国家规定,我省2013年贫困户建档识别规模为484万贫困人口(根据同期贫困监测抽样统计数据上浮10%).第三,确定识别方法.采取规模控制方法,从省到行政村逐级分解贫困人口识别规模.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按照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法,整户识别.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第四,进行逐户调查登记.由相关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并将家庭情况、贫困原因、帮扶人员、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等填写在《扶贫手册》上.2.1.2 贫困村农村贫困村是指贫困户较多、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的行政村.现行农村贫困村的识别程序为:第一,确定标准.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识别.“一高”,即贫困发生率高于所在县贫困发生率;“一低”,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所在县平均水平;“一无”,即村集体无(或较少)固定性集体经济收入.第二,确定规模.按照国家规定,我省2013年贫困村建档识别规模为3000个村以内.第三,确定识别方法.采取规模控制方法,逐级将贫困村识别规模分解到乡镇.贫困村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第四,进行调查登记.将行政村基本情况、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情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状况、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填写在《贫困村登记表》上.从实施新的精准化扶贫战略,到全面开展2013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国家正在逐步改变以往传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粗放模式,更加突出扶贫对象确定的科学化,注重贫困识别结果的有效使用等.这中间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在扶贫立法时总结和参考.2.1.3 贫困县和大别山片区县贫困县是指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现行规定,我省现有国家重点县19个、省重点县11个.大别山片区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域,集革命老区、粮食主产区和沿淮易涝区于一体,是新一轮国家扶贫攻坚的主要区域之一.根据国家《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我省现有12个县纳入该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这些年,通过干部群众的层层努力,很多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甩掉了“贫穷帽子”.但在现实中,仍然有极个别地方政府热衷于争“帽子”,究其原因,主要是争到了贫困县就等于争到了大量的项目和资金,争到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制度上的缺陷和利益上的驱使,致使部分地方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现象.笔者认为,要把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农村扶贫立法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完善重点县退出机制,同时建立起约束机制,对贫困县要有支持也有约束.要明确贫困县的定位,将各项扶贫措施真正落实到位.要运用法律的惩戒作用对那些多年不思脱贫的地方领导追究责任.只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才能真正起到规范决策者和执行者行为的作用.2.2 扶贫标准目前,国际上有关确定扶贫标准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营养法.参照每人每天所需摄入的卡路里支出为基准折算得出;二是人口比例法.按一定比例(贫困线)划定贫困人口;三是人均日消费支出法.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把当前人均日消费支出1.25美元作为基准贫困线.四是平均水平收入比例法.各国采用的扶贫标准不尽相同.[5]国际通行的方法,是以人均日消费支出来确定扶贫线.但是这种方法基准较难衡量,我国目前还很难采用.那么,我国农村的扶贫标准应该如何确定呢?笔者认为,我国一方面要立足国情,科学合理确定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标准.另一方面,还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对扶贫标准进行动态调整.扶贫标准过低,会造成难以覆盖所有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过高,不仅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也会产生“养懒汉”的社会问题.为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的形势要求,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这个新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老标准提高了92%,在把更多的低收入人群纳入扶贫范围、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瞬间激增到8249万人,同比大幅增加.[6]国家正在实施的新一轮扶贫对象识别工作中,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作为全国新的统一扶贫标准,就是按照2010年2300元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2.3 扶贫对象和扶贫标准的动态管理笔者认为,农村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标准的调整,应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办法.要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对每个贫困户、贫困村建档立卡,逐人逐户分析致贫原因,逐户逐村制定帮扶方案,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扶贫对象稳定脱贫的目标.要改进贫困县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主的考核办法,代之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主的考核.要按照动态化管理的要求,研究建立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建立扶贫标准调整评估体系.在当前农村扶贫开发任务重、资金供需矛盾大的情况下,如何让扶贫对象的识别更精细准确、扶贫标准的确定更科学合理,如何规范对扶贫对象和扶贫标准的动态化管理等,是下一步农村扶贫立法者必须深入研究、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3 农村扶贫立法需要明确的相关部门责任3.1 扶贫开发部门农村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实行的政府主导、扶贫主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容易产生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涉及扶贫、财政、发改、农业、水利、交通、民政等多个部门,扶贫资金来源众多,管理办法各不相同,普遍存在各行其是的问题.政府各级虽然都设立了扶贫开发办公室,但主要工作是上下协调、开展调研、提出问题、提供建议等.这样的工作职能定位,是很难承担起农村扶贫执法主体责任的.新阶段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向贫困人群发放补助,而是要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如保护发展权利、创造发展机会、规划发展期待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强有力的部门来统筹协调,专项管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将长期存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必将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进一步整合现有扶贫资源,降低扶贫运行成本,成立一个新的、统一的、强有力的扶贫开发专门机构十分必要.我们必须通过扶贫立法等方式,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理顺现行农村扶贫开发体制关系,切实解决多头管理问题,明确扶贫办执法主体地位,归并各单位扶贫相关责任.3.2 扶贫实施部门带领农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农村扶贫立法除了要明确规定贫困者的各项权利以外,更要明确规定扶贫主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即包括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在内的国家主体应该承担的职责义务以及政府在社会救助资金筹集、向贫困者提供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是扶贫开发工作重要的决策者,其决策的正确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扶贫开发工作的成败.政策上“差之毫厘”,实践中“谬以千里”.农村扶贫立法必须明确规定扶贫主体违反有关规定后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农村扶贫开发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村扶贫立法也应明确其他扶贫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推动社会互助扶贫.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经过扶贫已经脱贫的地区,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和人才支援.要明确国内发达地区的扶贫义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通过帮扶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要通过立法等方式,对积极参与扶贫帮困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在国外,巴西政府就曾制定过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在国家限定的贫困地区进行投资的,可以免除50%的所得税,但免缴的税款必须用于该地区的再投资,这样让参与扶贫的投资者既能扶贫又能为自己创造效益,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扶贫,达到扶贫与被扶贫共赢的目的.[7]3.3 扶贫监管部门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依法规范农村扶贫开发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把扶贫开发真正纳入法治轨道,才能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水平.这方面,各级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承担着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能.仅以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为例.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提高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专项安排的资金,是一条“高压线”,必须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禁截留和挪作他用.管好用好国家涉农扶贫资金,关系到国家政策的权威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上,政出多门等情况时有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不时发生,主要表现在涉农扶贫资金管理系统不完善、扶贫项目背离扶贫宗旨、扶贫项目未能效益最大化、扶贫贴息贷款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资金监督手段难以到位等.按照规定,各级扶贫办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只有执行落实义务,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执法权.其他部门有的也只负责资金的拨付,并不负责资金使用的监管.这样就容易导致资源集中难,配套资金到位难,扶贫资金落实难,甚至被挪作他用等一系列问题.扶贫资金领域,正在成为少数公职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一个易发、高发区.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扶贫立法等方式,赋予各级扶贫工作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同时,明确各级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相关的监督权,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各种检查,开展项目验收、后续审计等,实现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才能真正管好、用好各类扶贫专项资金,达到扶真贫、真扶贫和扶贫工作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4 结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已经把我国农村扶贫立法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决心和政治意愿,也反映了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的期待和愿望.要使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社会经济、自然生态、人际和谐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从目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变为既靠行政手段更靠法律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又好又快科学发展.[8]参考文献:〔1〕杜晓,杨卉.消除贫困期待法律早出援手[N].法制日报,2011-12-08(4).〔2〕于文静,何宗渝.范小建:中国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新阶段[EB/OL].(2011-11-16)[2014-03-25]./fortune/2011-11/16/c111172538.htm.新华网.〔3〕习锋宇.农村扶贫开发法已列入常委会立法规划[N/OL].法制日报,2013-12-26(1).〔4〕王思铁.关于扶贫立法的几个问题[EB/OL].(2012-07-22)[2014-03-26]./s/blog__ 599a3d490101743j.html.〔5〕张辉.“扶贫立法”三大难题[J].《瞭望》新闻周刊,2011(19):8-9.〔6〕陈琛.我国提高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EB/OL].(2011-11-29)[2014-03-11]./a/20111129/001158.htm.〔7〕李钦白,彭祖权.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EB/OL].(2012-03-25)[2014-04-01]./article/view447058110261.html.律师文萃.〔8〕黄旋,王晶晶.莫雁诗: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EB/OL].(2012-03-05)[2014-02-10]./staticpages/20120305/qqwwwr4f54ca5c-1513927.shtml.千千网.。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扶贫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分析农村扶贫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农村扶贫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村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仍有较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面临着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
农村扶贫任务艰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值低、效益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
2.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设施,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农村人力资源短缺。
农村地区的人才素质较低,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限制了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和创新。
4. 农村幼儿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
许多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造成了农村人口的教育和健康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
有必要针对农村扶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1. 多元化发展农业产业。
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精准扶贫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和智能化设备等,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 人才支持政策。
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的人才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素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4. 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体系。
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建立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提高。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考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考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通过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协调。
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综合收益。
同时,发展粮食、畜牧、林业、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拓宽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比如实施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农村水、气、土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控制农业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改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安全水平;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
三、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首先,应该通过普及教育、职业培训、科技创新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年老、残疾和特殊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共享乡村发展的成果。
其次,应该通过维权保障、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
四、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通过保护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内容、推广文化产品等措施,发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拓宽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体验,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民的就业和增加收入。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的认识和思考
乡村振兴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村的优势和潜力。
首先,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可以开发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其次,农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等。
此外,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
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此外,乡村振兴还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目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农村的优势和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
和生态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乡村地区却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匮乏、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也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当前新时代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的重大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而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将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二、分析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乡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村经济结构落后,现代化水平低,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农村面临着“留守老人、老弱妇孺”等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乡村社会发展面临挑战。
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和建议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核心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农业强镇、乡村美丽、人居宜居的现代乡村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工作。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而深远的改革,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学逻辑,并提出深刻的实现路径。
首先,我们要建立较好的理论框架,如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理论、农村公共管理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科学的内涵,有助于指导乡村振兴的详细构想、思路和实施策略。
其次,我们要明确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加快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开展乡村生态保护等。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面完善我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首先,要加强乡村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实施战略任务,把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其次,要提升政策科学性和完善性,建立完善的乡村振兴体系,加强政策的持续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三,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第四,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第五,要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农村金融投入,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第六,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大县、镇和村级管理力度,加强乡村治理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监督制度,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有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把乡村振兴这项战略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社会。
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分析
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分析扶贫开发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思想,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协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发展当地经济。
这一思想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定义,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手段,以及扶贫开发策略的实际效果。
首先,贫困地区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社会贫困、资源匮乏的区域,常见于中国西部、南部和北部。
贫困人口则是指生活条件低下,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人。
这些人最易受疾病、营养不良等危害,同时缺乏教育和培训机会,致使他们难以脱离贫困。
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扶贫开发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通过加强资源配置,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与改善生活条件。
这些手段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政策扶持、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
通过政策扶持,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投入资金兴建公路、电厂、水库等,以提高当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这些措施可带动当地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方面,扶贫开发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广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等环保产业;发挥旅游业的地方优势,提高当地的文化和旅游知名度,在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中获得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能源的开发。
在当地能源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开发可持续能源资源,如水、风、光等,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扶贫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该策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根据2018年统计数据,中国扶贫开发效果明显,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人,脱贫率达到99.1%。
这表明,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得到政府、企业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总之,扶贫开发是政府全力以赴深入实施全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促进全国和地方经济的重要措施。
在未来,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倡导绿色经济、环保发展,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前进,从而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决胜阶段,而精准扶贫便是其其中的核心措施之一。
在农村精准扶贫方面,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解决当下的贫困问题,更应该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经济稳步增长,让贫苦人民能够长期摆脱贫困。
因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
一、发展新型农业一直以来,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们需要注重发展新型农业,推广科技绿色种植、高效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
除了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创新金融机制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是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
然而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十分有限。
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实现针对性的金融扶贫。
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扶贫基层组织等手段,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村居民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
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尤其要发展多元化经济、跨界经营等新型产业,扩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五、加强环保措施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污染环境会对人的生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农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农村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协同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努力。
只有在推进新型农业、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措施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摆脱长期的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
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已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政策导向、实施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
一、政策导向农村扶贫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则是指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全面进步和繁荣发展。
为了实施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工作,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比如,“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明确了扶贫对象和工作重点,强调注重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
二、实施现状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但是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当地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扶贫工作的理解还不到位,只注重表面的扶贫效果,没有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的内在潜力。
由于扶贫政策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依然缓慢。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较差,限制了青少年的发展;一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就业需求。
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
三、问题分析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之所以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实施措施的不到位和执行力度的不够。
首先,部分地区在扶贫工作中出现了以往的“包袱思维”,只是简单给予一些资金支持,而没有真正解决贫困根源。
其次,一些地方未能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当地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传统农业,无法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此外,还存在一些政策执行的不足之处。
例如,一些扶贫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够灵活,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再者,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在扶贫工作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盲目追求数据和指标,而忽略了贫困地区的独特需求。
未来农业 未来乡村
《未来农业未来乡村》反思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策。
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
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
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
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
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
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
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2023乡村振兴心得感悟与认知(7篇)
2023乡村振兴心得感悟与认知(7篇)2023乡村振兴心得感悟与认知(篇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
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
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
“人才兴,事业方兴”。
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
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
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
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 、 贫困人 口生产生活状 况得 到了极大改 善 , 农 村扶贫 工作成绩显著 。但 由于历史 、 环境 、 经济 、 社会 等诸多 因素 ,
中国农村 贫困现象仍然存在并呈现 出新 的特 点 , 农村 扶贫 开发 工作 面l f 台 i 新 的挑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 国家
2 0 1 3年 5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Ma y .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9 0 No . 5
总第 1 9 0期 第 5期
未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理论思考
⑥ 方 文 , 朱 园, 杨 云
( 云南农业 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2 0 1 )
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政府历来 高度重视农村贫 困问题 ,
制定 了政策措施扶持农 村贫困地区和贫 困人 口, 农村贫 困
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 得再漂亮 , 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 的 。” l 党和政 府 开始大规模开展扶贫解困工作 , 特 别是着力 消除三分之
【 摘 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 口占多数的发展 中大 国。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政 府历 来高度重视农业 、 农村、 农
民问题 , 制 定政 策措施扶持农村贫 困地 区和 贫困人 口。农村扶 贫开发事业成就显著 , 但伴 随经 济社会 发展进步 , 中国农村扶 贫开发仍然面临各种考验 。 构建完善的扶 贫开发体 系, 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 提 高农 村贫 困人 口
综合素质是 未来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 工作 的必 由之路 。
【 关键词】农村扶 贫 ; 历 史回顾 ; 理论思考
【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7 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3 0 3 6 ( 2 0 1 3 ) 0 5 — 0 1 9 0 — 0 3
代最高技 术的基础上 , 能 消 除 城 乡对 立 , 提 高农村 的文化
、
中 国农 村 扶 贫 开 发 的历 史 回望
新 中国成立后 , 中国共产 党和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 于农
村发展生产 , 努力 消除农 村贫困 。上世纪 5 O年代 , 毛泽东 就确立农业 、 农 民 的基 础地位 , 指出: “ 我 国有五亿多农 业
以上 的农 村人 口的贫困 , 扶 贫效 果十分 显著 , 农 村贫 困 地区 、 贫 困人 口的生存 生活状况 得到 了很好 的改善 。通过 坚苦卓越 的探索和实践 , 到8 0年代 中期 , 党和国家针对 当
富强 、 民族振 兴 、 人 民幸 福” 的 中国梦 的伟大进程 中 , 农村 扶贫开发必然肩负更加 重要 的使命 。回顾历史 , 展望未来 , 从理论上探讨未来 中国农 村扶 贫开发 , 对于实践 中进一步 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义深远 。
圆 ,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师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三农 问题 ; 杨云教授
为通讯作者。
・
1 90・
针, 将单纯 的扶贫 与开发相结 合 , 注重提 高贫 困地 区和贫
困人 口的 自我发展 能力。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 目标和具 体任务 的 “ 8 7扶 贫攻坚 计划 ” , 确立 了到从 1 9 9 4 年起到 2 0 0 0年 , 用 7年 的时间基本解决 8 0 0 0万农村贫 困
水平 , 甚 至消除穷 乡僻壤 那种落后 、 愚昧 、 粗野 、 疾 病丛 生
的状态 。” p 嘶 世纪 , 以江泽 民为领导核 心的 中国共产 党人 更加强调 “ 农业 、 农村 和农 民问题 , 关 系着 改革开放 和社会
有益的探索 , 并领 导付诸实践 。“ 从中 国的实际 出发 , 我们
首 先 解 决 农 村 问题 。 中 国 百分 之 八 十 的 人 口住 在 农 村 , 中
主义现代化事业 的大局 ,关 系着党 的执政地位 的巩固 , 关
系着 国家 的长 治 久 安 。” 阿 这 一 时 期 制 定 了开 发 性 扶 贫 的 方
【 作者 简介 】 方
文( 1 9 6 9 一 ) , 男, 贵州纳雍人 , 云南农业 大学新农 村发展研究 院教师 , 研究方 向 : 新农村 发展理 论 ; 朱
一
时 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一次 比较 明确 地制定 了全 国农
村扶贫开发计 划 , 这一计划 的制定和 实施 标志着 中国特色 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走上 了正轨 。 进入 2 1 世纪 ,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政府从新 的战略高 度, 把农业 、 农村 、 农民问题 和消除其贫困问题始 终放在党 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来谋划 。早在 1 9世纪 , 马克思 、 恩格斯 就根据农业发展 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 强调农 业在经济 发展 中的基础地位 和作用 , 把农 民问题作为无产 阶级革命 和社 会主义建设 的重大 问题 ,提 出消 除城 乡差别工 农差别 , 促 进城 乡融合是 未来 社会 发展 的重 要任务 , 强调无 产阶级夺 取 政权后要 “ 把农 业和工业结 合起来 , 促 使城 乡对立 逐步 消灭 。”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 : “ 我们必须让农 民看到 , 在现
人 口, 农 民的情况如何 , 对于我 国经济 的发 展和政权 的巩 固, 关系极大。” Ⅲ 在毛泽东关 于农业 、 农 民思想指导下 , 采 取 了救济方式 , 解决农村贫 困问题 , 取得 了一定 的成效 , 但 由于缺乏成熟 的理论指 导和适合 中国国情的扶 贫政策措 施, 扶 贫效果不甚 理想 , 中国特色扶贫 开发道路 只是在探 索之中。 党 的十一 届三 中全会后 ,邓小 平在 总结 历史经 验教 训, 突 出了农 村问题 的重要性 , 对 社会主义农 村建设 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