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美国式教育实例
美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美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作者:温璐来源:《中华家教》2008年第03期有一天,我从底特律到华盛顿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轻姑娘。
她拿着行李下了车,旅客陆续走完了,因为我等着人来接,于是车站上就留下她与我。
我问她是否也等人来接,她摇摇头说不是,是她还不知自己该去哪里。
我接着问她从哪里来,她说她16岁了,刚读高中,爸爸妈妈生活困难,她还有三个弟弟也在念书。
她离开家外出找工作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当中国的一些孩子还在由父母叫他起床上学时,独立已经成了美国儿童最普遍的行为。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从孩子呱呱落地,他们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在美国,常看到这样的情境:不满一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着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
小孩子自得其乐地将奶水喝得满脸都是,父母还会在一旁笑着赞许孩子能干。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流行口号:“要花钱,自己赚!”因此,在乡村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简单的木工修理等工作;在城市,一些孩子也常常是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父母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劳动的价值,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
“独立”是美国儿童的一大特色。
美国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非常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孩子动手能力的强弱是他们智力优劣的一个重要体现。
因此,在发展孩子智商的过程中,美国父母常常把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一课。
一天,我的邻居安妮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噢,你想不到,凯特开始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涂胶水呢!”我跑过去一看,凯特的床单、枕套满是窟窿,他的头发也被胶水粘在了一起,整个床被狼狈不堪的凯特弄得乱七八糟。
而安妮还沉浸在孩子学会用剪刀的兴奋之中,丝毫没有要痛斥孩子的意思。
接着,她还耐心地告诉自己的宝贝女儿应该怎样去剪东西、涂胶水。
西方教育孩子独立精神的著名事例
西方教育孩子独立精神的著名事例示例文章篇一:《西方教育孩子独立精神的著名事例》我呀,特别想跟你们讲讲西方教育孩子独立精神的那些事儿。
这里面有好多超级有趣又特别让人佩服的事例呢。
就说美国吧。
在美国有个家庭,家里有个小男孩叫汤姆。
汤姆才七八岁的时候呀,他的爸爸妈妈就开始让他自己做很多事情啦。
有一次,学校要组织一个小型的野营活动,汤姆可兴奋了。
他回家就开始准备东西,可是他发现自己有好多东西都不知道怎么弄呢。
他跑去问爸爸:“爸爸,我的帐篷怎么搭呀?”爸爸没有直接动手帮他,而是笑着说:“汤姆呀,你先自己看看说明书,就像你玩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找线索,我相信你能行的。
”汤姆当时有点委屈,心里想:哼,爸爸怎么不帮我呢?不过他还是乖乖地去看说明书了。
他看了半天,终于有点头绪了。
就开始动手搭帐篷,一会儿这个杆子插错地方了,一会儿又把篷布弄反了。
他都快急哭了。
这时候妈妈走过来了,妈妈说:“汤姆,别着急呀,搭帐篷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要打稳。
你再看看那些小零件,它们都有自己的位置呢。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就又有了信心。
最后呀,他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帐篷搭好了。
他可高兴了,就像打了一场大胜仗一样。
你们看,美国的家长就是这样,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
再说说德国。
德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自己做很多家务事。
我听说有个小女孩叫莉莉。
莉莉的家庭可不一般呢,家里虽然很有钱,但是对莉莉的教育可严格了。
每天放学回家,莉莉都要帮忙做晚饭。
她一开始连切菜都不会,拿着刀小心翼翼的。
有一次差点切到自己的手,她就哭着说:“妈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做了。
”妈妈却说:“莉莉呀,做菜就像你在学校画画一样,一开始可能画得不好看,但是多练习就好了。
切菜也是这样,只要你小心一点,多切几次就熟练了。
”莉莉听了妈妈的话,就又鼓起了勇气。
后来呀,莉莉不仅学会了切菜,还学会了做很多复杂的菜呢。
而且呀,德国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还会被家长鼓励去外面打工赚钱。
美国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美国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摘要: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讲究标准化答案、唯一性答案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属于非常“短缺”的一种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美国CCSS 标准最看重的三大能力之一,因此,美国学校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循序渐进地加入这种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的本义并非是要去批判,而是对一个事物架构起一个比较全面的想法。
批判性思维不意味着反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
Critical Thinking ,从学会提问题开始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引导孩子们培养Critical Thinking 能力是从教孩子学会提问开始的。
这张图不少学校都在用:当别人告诉你一件事的时候,要问问自己:Who -这是谁在说?熟人?名人?权威人士?想想看,谁在说这句话,重要不重要?What -他们在说什么?这是一个事实(fact)还是一个想法(opinion)?他们说话有足够的根据么?他们是不是有所保留,有的话出于某种原因没说出来?Where -他们在哪里说的这些话?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发表不同意见么?When-他们什么时候说的?是在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Why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解释得充分么?他们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人?How-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说的时候看上去开心么?难过么?生气么?真心么?仅仅是口头表达的,还是写成了文字?一个人说话,不管他是谁,在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孩子心里会过这么多“坎儿”,可见这样的孩子不好哄,更别说“骗”了。
而作为大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对外界言论进行如此过滤和思考?老师在各种教学场景下,都会引导孩子提问题。
多数国外家长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这方面的思维。
一个学龄前孩子每年起码会问400个问题。
善于提问,绝对是件好事。
这张图里,也是一些引导孩子进行Critical Thinking、学会去提的问题:What's happening?鼓励孩子收集信息,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Why is it important?时时要提醒自己事情的意义和重要性What don't I see?问问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How do I know?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看方法对不对Who is saying it?想一想说话的人是居于什么立场,受过什么影响?(让孩子去考虑到这个层面,实属不易)What else, what if?除了这种说法(观点),还有其它看法和可能么?学会表达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除了提问题,Critical Thinking 还表现在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美国式教育实例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美国式教育实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
美国人就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
在美国,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这个节目在让你捧腹的同时,也让你深思。
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
”全场观众哗然。
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
”全场一片笑声。
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当然肯定。
”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
”伴随着笑声,有很多男人举手。
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很多男人投你的票呀。
”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
”比尔做出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
”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
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
比尔故作严肃地说:“请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手。
”比尔这个招厉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
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很多。
比尔得意洋洋地说道:“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不过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
”沸腾的场面突然静了下来,人们要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
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
”很多人目瞪口呆。
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这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
要陪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相关钱的教育与孩子得高分,父母发奖金的做法不同,美国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
他们从小就把一些家务分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美国青少年的独立教育
美国青少年的独立教育这样的独立思维,对父母往往是最难的,什么事情父母直接代劳最容易。
作为父母,你敢不敢这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我向来认为,成功靠自己,成人看父母。
我们常说美国青少年如何如何独立,独立生活,独立思考。
其实这些都是父母教育出来的。
不是说美国人天生跟我们不一样。
观念改过来了,我相信我们一样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独当一面的孩子来。
不久前,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德蕾莎跟我在Skype上说到了她带孩子的一些观察。
德蕾莎是单身,从中国领养了一个小孩,自己住在中国。
其实单亲父母有时候往往能成为最好的父母,为什么呢?好多时候,父母双方不一条心,意见不一,方法不一,一个建构一个解构,一个搭台一个拆台,会在儿童的价值观形成上造成混淆,最后他们谁也不听,听同学的同伴的听偶像的。
单亲父母就没有这个问题,她说什么就是什么。
问题是德蕾莎老师有一保姆,保姆是中国人,就和她在带孩子问题上意见有些分歧。
我发现这分歧颇能反映两国文化思维的差异。
比如孩子在家,将玩具鞋子乱放,保姆就责骂。
德蕾莎问我怎么办,我说我不怕他们乱放,最后给收拾好就行了。
从德蕾莎的反馈上说,我比那保姆只进步了一点点。
德蕾莎的做法是让孩子乱玩,乱放,have fun,然后她让孩子自己来收拾。
她说她感到吃惊,这么小小的孩子,居然把鞋子一排排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从她这里学到的功课是,孩子该玩的时候让他们玩,该负责的时候让他们负责。
我们中国家长往往家里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这个不让动那个不让动,孩子无法玩得尽心。
事情搞糟了,家长来收拾,这样孩子过不好,也长不大。
德蕾莎是少数几个我敬佩的管理顾问之一(公司网站),她把带孩子的心得也放到管理上去了,她做领导力的培养时,认为好领导不会时时缺乏安全感,不会担心局面失控(比如孩子把家里弄乱),更关键是要讲明规矩,澄清责任,培育能力,多作鼓励。
作为一个家长,我相信这样的顾问才明白事理,能帮助一个企业解决根本问题。
美国大部分家庭,提倡孩子独立自主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美国家长是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美国家长是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美国家长是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位中国学者曾去美国访问,深切感受到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天,他的邻居过来兴奋地告诉他,她两岁的儿子卡瑞会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了。
这位学者过去一看,发现床单被剪了好几个洞,胶水也被抹得到处都是,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心疼,也没有因此责怪孩子,而是称赞孩子的敢于独立地尝试的勇气,然后再告诉孩子怎样合理地使用剪刀和胶水。
两岁的小卡瑞已经会自己洗澡了,母亲帮他把热水给兑好,把衣服脱掉,卡瑞自己爬到澡盆里,玩了一会儿,就自己往身上抹肥皂,问他用不用帮忙,他认真地摇了摇头,说“不用”。
抹完肥皂,又用毛巾擦,最后用水擦干净,爬出了澡盆,一个只有两岁的孩子竟然如此熟练而迅速地洗完澡,都是由于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因为虽然孩子现在还弱小,但是总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地在社会上闯荡、生活,所以独立性这种将来的立身之本需要从小培养。
美国父母对孩子关怀的也是无微不至的,这可以从他们为孩子设计的各种精巧的玩具中体现出来,但是他们决不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通常美国孩子大约一岁半就自己吃饭,一把专用的高背靠椅,一个大餐巾,孩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少了就说明孩子不饿,大人不用再管,更不用追着喂。
美国人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的观念和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看西方人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看西方人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來到加拿大,你會發現這裡的孩子普遍比中國孩子早熟。
我們有時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小孩比較嬌生慣養,我們有時也只能無奈地接受,外國人教育小孩獨立的方式比較有效,然而,在教育小孩的題目上,我們是應該遵循中國傳統上『愛』的教育,對小孩實行保護呢;仍是應該效仿西方人,從小培養小孩獨立呢?讓我們看看西方人如何教育孩子。
先來看個實例吧!2007年,英國一名十七歲少年駕駛一艘帆船,經由九個月航程後,順利返回英國的港口,完成環繞全球一周的豪舉,成為獨自航海環繞全球的最年青紀錄保持者。
據英國媒體報道,這名少年是來自赫特福德郡的佩勒姆(Mike Perham),那年他只有十七歲,他於2007年11月15日從英國的朴次茅斯港駕駛一艘帆船出發,經由漫長的航海旅程,他終於完成了豪舉,成功返回英國的港口,並且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寫下新的一頁。
佩勒姆獨自駕駛的帆船長五十尺,共航行了四點八萬公裡,期間和五十尺高的巨浪奮戰,幾乎翻船,可謂歷盡艱險。
佩勒姆固然只有17歲,但已經是很有經驗的航海興趣者。
他7歲開始航行,14歲時就曾經獨自駕船橫渡大西洋,創造紀錄。
不外,當時他的父親一直駕船尾隨。
這次佩勒姆則單人匹馬,只靠收錄了數千首歌的兩部iPod打發寂寞。
在環球旅程中,他一直透過電郵和父親聯系。
看到以上報導,各位爸爸媽媽有什麼想法主意呢?是不屑?是驚奇?仍是羡慕呢……也許,看完了以上十七歲青年的成長歷程以及他所創下的豪舉之後,各位父母都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小孩那些春秋段在做什麼了吧!由於中國的小孩可以說是從小在溫室內長大的花朵。
7歲的中國小孩是懵懂的,他們在父母的保護下開心快活、無懮無慮的糊口著,他們離不開父母,同時父母也捨不得讓他們受一點點的委屈:14歲的中國小孩是稚嫩的,他們在父母的鋪排下過著設定好的學校糊口,在他們心中也許除了考試,就在也沒有任何想法主意了:17歲的中國小孩是依靠的,他們還沒有成年,在父母的心目中永遠仍是小孩,他們也許有了自己的想法主意,可是他們的糊口仍是要依靠父母。
美国的幼儿教育
美国的幼儿教育近年来,幼儿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小开始。
在这方面,美国的幼儿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幼儿教育的特点、挑战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教育不同,美国的幼儿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美国,幼儿园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不仅因为它们被视为孩子们成长和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因为幼儿园提供了一个让孩子自由探索和发展的环境。
美国幼儿教育采用了“以玩为主”的教育方式,鼓励儿童通过玩乐探索世界。
孩子们可以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文字、数字、科学等知识,同时培养各种技能,例如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通过带领孩子参加团队活动和社区项目,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然而,美国的幼儿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幼儿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过高,过度关注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
再者,幼儿教师的培训和待遇问题也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美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大对教育资源不足地区的投入,致力于提高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
其次,推动家长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引导孩子,关注整体发展而非单一指标。
此外,美国加强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满意度,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置于重要位置。
除了政府的举措,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需要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营造一个积极鼓励孩子学习和创造的家庭氛围。
此外,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美国的幼儿教育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玩乐探索世界,以及培养情商和社交能力,美国幼儿教育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家长从饭桌上起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
美国家长从饭桌上起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中国人重视吃饭,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中国人重视吃饭。
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
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
一勺一勺喂;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
能看着孩子咂嘴吃得香,父母心里甜如蜜糖。
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
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
许多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
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
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
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地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上小学一年级,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或带饭到学校。
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
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菜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
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就要挨饿,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
美国人家长认为,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
孩子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
美国人教育孩子案例有哪些
美国人教育孩子案例有哪些想看看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家长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吗?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美国人教育孩子案例,希望可以帮到你!美国人教育孩子案例前几天,关于教育孩子,两口间的意见有分歧,进行了一些讨论,朋友Tmx给了一篇小文:其中是否有我们中国人可借鉴的优点呢!“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
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
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
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
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不吃饭就饿着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
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
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
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
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
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
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
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
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
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
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
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
”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
我心领神会,托比告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北美父母怎么培养独立的孩子
北美父母怎么培养独立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孩子成为独立和自食其力的人。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依靠父母喂养他们,清洗他们,带他们走动,所以他们离不开父母。
随着孩子的成长,尽管他们的生活变得特殊越来越独立,但他们仍需要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惜,指导和支持。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走向成年,他们在生活各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不再依靠父母。
孩子幼年这种走向独立,和父母分别的过程,为孩子走向成年期做好了预备。
假如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没有培育孩子的独立性,那么孩子往往会过多与依靠父母,成为依靠型的孩子。
依靠型孩子和独立型孩子有些什么特征?依靠型孩子依靠型孩子的特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有些父母宠爱把握孩子,常常培育孩子对自己的依靠心理。
他们有意无意地依据自己的欲求,使用把握和胁迫的方法让孩子依据父母的意愿行事以确保自己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导者。
依靠型的孩子有以下一些特征:需要有外部动因才能完成任务。
孩子的幸福感来自于外在的确定。
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行动没有很强的责任心。
没有良好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
无法成为良好的决策者。
由于孩子的想法经常受到父母的左右,而他们的父母通常不愿征求孩子的看法,自以为只有自己才能为孩子作出最好的选择。
独立型的孩子独立型孩子和依靠型孩子有一些本质的不同。
独立型孩子,他们有自己能够照看自己的信念和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父母常常赐予孩子自由,只为孩子的生活目标供应指导性的建议,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和积累重要的生活阅历和技能。
独立型的孩子有以下一些特征:具有内在动力,由于他们有自信,能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满足感。
具有自由选择探究事物的机会和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父母对孩子接受适当而有节制的外在嘉奖手段。
父母征求孩子的看法和建议,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合作而不是父母把握型的关系。
良好的决策者。
由于他们在父母的支持和引导下自由选择有为自己的做准备的力气。
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自立
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小孩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小孩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动身点的。
父母从小孩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小孩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
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
譬如,十六七岁的小姐,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如此做,一方面能够锤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因此一个语言地区的小姐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
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方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
把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
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日本,在小孩专门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苦恼”,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小孩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小孩,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
要问什么缘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刻,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
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专门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管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外国教育孩子的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萨默是美国一名普通家庭的孩子,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她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深知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这个家庭中,萨默的成长环境充满了自由、尊重和关爱。
本文将从萨默的教育经历出发,探讨美国教育孩子的典型案例。
二、教育理念1. 尊重孩子的个性萨默的父母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因此,他们尊重萨默的个性,鼓励她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萨默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未强迫她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而是让她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2.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
萨默的父母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的独立性。
例如,萨默从小就需要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等家务活。
此外,萨默的父母还鼓励她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夏令营等,让她在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
3. 强调合作与分享萨默的父母深知,合作与分享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素质。
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萨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家庭聚餐时,萨默需要学会与兄弟姐妹分享食物;在学校,她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项目。
4. 注重实践与体验萨默的父母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他们鼓励萨默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艺术表演等。
在这些活动中,萨默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教育实践1. 家庭教育萨默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他们注重与萨默的沟通交流,关心她的身心健康。
在萨默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关注她的兴趣爱好,并给予她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2. 学校教育萨默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私立学校。
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萨默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相契合。
在学校,萨默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
3. 社会实践活动萨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夏令营等。
在这些活动中,她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
北美女孩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到北美接受教育。
本文以一位名叫小美的北美女孩为例,探讨其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我国家长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描述小美,12岁,来自我国一个普通家庭。
在小学阶段,小美成绩优异,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
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小美在学业上遇到了瓶颈,成绩逐渐下滑。
与此同时,小美的家庭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将她送至北美留学。
来到北美后,小美面临着诸多挑战:1. 语言障碍:小美英语基础较好,但在北美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口语表达仍存在困难,难以与同学顺畅交流。
2. 文化差异:北美教育体系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小美在适应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课堂参与度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3.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小美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如作息时间混乱、生活习惯不良。
4. 情绪管理问题:小美在留学过程中,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学业和生活。
三、案例分析1. 语言障碍:小美在北美生活期间,语言表达能力受限,导致她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影响了学习效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小美的父母为她报名参加了英语口语培训班,并鼓励她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同学交流,提高英语水平。
2. 文化差异:北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我国教育则更注重知识传授。
小美在适应过程中,父母鼓励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拓宽视野。
3.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针对小美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足,父母为她制定了详细的生活计划,并督促她按时完成。
同时,父母还鼓励小美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她的兴趣爱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情绪管理问题:为帮助小美调整情绪,父母为她聘请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美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挫折,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入园入托】美国缺钱家庭让孩子个性独立
【入园入托】美国缺钱家庭让孩子个性独立引言:国人十分清楚,要保证未来世纪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这首先应从家教做起。
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从中国独生子女比例日增的特定国情来说,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必须大力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真正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
这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家教观念。
首先在育儿观上走出家庭小圈子,即从考虑吾儿(女)将来如何出人头地,到考虑一定把吾儿(女)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社会人)乃至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
这要求从幼小时的家庭教育开始,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劳动意识、自立意识、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合作意识及关心他人的精神,等等。
而所有这些品质的形成,要求孩子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娇惯”、“保护”、“放任”的教子方法。
从前面的比较中,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家教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美国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不是一天能培养起来的,这跟美国父母的放手有很大关系。
天气已经很冷了,孩子们还穿着短裤,跟在大人后面跑,能走路的孩子大人很少抱,摔倒了父母只是在一边看着孩子站起来。
经常看到老美带着几个月甚至刚出满月的孩子旅行,有的把孩子放在篮子里提着满世界转悠。
几岁的孩子则自己拉着小旅行箱,父母绝不会来帮忙。
遇上美国传统的鬼节,真使我们对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叹为观止。
大一些的孩子多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小动物、小天使的样子,嘴着小尾巴、挥动着小翅膀、加着南瓜灯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也有的装扮成骷髅的样子,但无论如何都彻底摆脱没法调皮的“小鬼”的模样。
至于那些大一些的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则装扮成千奇百怪的厉鬼,大鬼、小鬼、老鬼、少鬼、男鬼、女鬼、东方的鬼、西方的鬼、温柔的鬼、暴戾的鬼……有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厉鬼都被装扮出来,那些比较有特点的“鬼”则很高兴地摆出各种造型来跟大家合影。
2022年 拓展阅读国外教育孩子自立精神的事例
国外教育孩子自立精神的事例自谋生路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一些零花钱。
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
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父母如果溺爱孩子,是最糟糕的事。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
孩子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全家人外出旅行,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
〞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现象非常普遍。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
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责任心和自立能力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
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
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
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
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
这样,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怪物〞。
在这方面,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堪称楷模。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
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美式安全教育:独立而安全【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美式安全教育:独立而安全
美国父母不溺爱儿女,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认为孩子越能独立处理问题就越安全。
认识社会
认识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单位。
父母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有意
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这样日常的培养,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应付外界环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惊慌失措。
另外,家长还会教孩子一些在马路上行走的常识。
认识药品及了解用药常识
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
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逐渐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认识医院,以便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学会配合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
认识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
父母不会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接触工具,他们的做法是帮助孩子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美国孩子的独立和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美国孩子的独立和自信是怎样炼成的?(一)美国小男子汉的责任在美国,孩子成人都要举行隆重的Party。
那年,我的朋友杰夫瑞13岁,是他的成年人生日,家里为他举办了一个十分隆重的生日Party。
成年了,就是大人了,就是男子汉了。
怀着男子汉的喜悦,他很兴奋,很自豪.在切大蛋糕之前,他的父亲神情十分严肃的讲了作为男子汉的很多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小小男子汉也承担起合父母一起,配合父母位家庭服务的工作:必须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等……“现在,你作为男子汉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找到一份兼职工作,作为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步。
”听到这话后,杰夫瑞当场十分惊讶,但没有办法,既然是男子汉就要像男子汉,于是,他把认识叔叔伯伯一个个想了一遍,终于,他想到了一个离家不远的开餐馆离的叔叔,马上冲出去,跑到那个餐馆,告诉那叔叔:“我已经是男子汉了,要作一份工作,我想替叔叔工作。
”于是,那位叔叔同意他周末来餐馆洗碗,并且发工资。
杰夫瑞兴高采烈地回到家,自豪地向全体人员宣告:我是男子汉!我已经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从此以后,他懂得劳动光荣,自己挣钱买东西,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到现在,他是一位乐观开朗,成功的地产商。
他告诉我,后来他知道,父亲和那位叔叔早就勾结起来,所以他才那么容易就找到了洗碗的工作。
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
所以,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比如说生日、毕业典礼。
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在这些日子里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的聚会,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这些聚会。
比如说,毕业典礼。
家长不仅要去学校观礼,每个家庭还要在学校的毕业典礼后,组织Party来庆贺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
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
美国怎样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美国怎样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
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
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
2、让孩子接受锻炼。
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
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发。
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
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说:为了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3、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
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
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
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
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有经验的教育辅导员曾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他访问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得出这样的结论。
美国的教育总体上更注重于培养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真实认识,从小孩子就独立自主了,不会生活在各种荫蔽之下。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爱乐活丽人养生专家素质教育。
锻炼孩子自己抱奶瓶喝奶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文章来源:/post/b89296ea18238fe90f1f5d54?from=wenku/?from=wenk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美国式教育实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
美国人就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
在美国,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这个节目在让你捧腹的同时,也让你深思。
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
”全场观众哗然。
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
”全场一片笑声。
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当然肯定。
”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
”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
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
”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
”比尔做出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
”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
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
比尔故作严肃地说:“请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手。
”比尔这一招厉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
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许多。
比尔得意洋洋地说道:“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
”沸腾的场面突然静了下来,人们要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
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
”许多人目瞪口呆。
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这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
要陪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有关钱的教育
与孩子得高分,父母发奖金的做法不同,美国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
他们从小就把一些家务分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当然,家务干不好,也要扣钱。
比如,阿莱西欧博士的小儿子科迪,刚满6岁,他承担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的工作。
每周的“工钱”是一美元。
他家大大小小十几个房间,十几个废纸篓,要一个一个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这一美元也赚得不容易。
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兮地问他:“你一共有多少钱?”
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声告诉我:“43美元。
”连藏哪儿也告诉了我。
我问阿莱西欧博士:“为什么不让他存到银行里?”她说:“我们也为科迪开了户头,主要是一些大钱,为他将来读储备的。
这些小钱就由他收藏,如存到银行里,孩子没有数字概念,不知怎么回事。
自己拿着,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见,摸得着,时不时摸出来数一数,干起活来干劲大……”
阿莱西欧博士有4个孩子,每个孩子出生时,她都拿出1000美元,为他们分别立了户头,然后,在孩子还不懂事时,帮着他们保管各种各样“属于他们自己”的钱,即孩子从亲戚朋友处所得的礼金,孩子的工作所得,奖励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给孩子的固定投资,等等。
当钱存到够买一股或两股股票时,他们就为孩子购买股票。
他们的4个孩子从刚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证券股票公司拥
有了一个自己独立的户头,为自己购买教育基金股票,这类股票享有免税优惠。
日积月累,当孩子年满18岁时,就可支付昂贵的学费。
如今,阿莱西欧博士的两个大孩子,一个13岁,一个11岁。
他们对自己的银行户头、证券户头都了解得很清楚。
有兴趣时,会对证券公司每月寄来的股票报告从头到尾研究一遍。
当然,说起股票的涨落也很有兴趣。
理财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
美国学校也重视“钱”的教育,认为这是把孩子从“象牙塔”上“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
我儿子的学校里还举办过几次相关的模拟社会活动。
一次是同学们自由组合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同学、老师间做生意,看谁能赚更多的钱。
另一次活动是学校让几个班的孩子组成一个“工贸”性质的公司。
孩子们各有自己的角色,有当工人的,有当设计人员的,有当管理人员的。
公司内部用假钱流通,把个人的工作角色同报酬联系起来。
儿子是个设计师,属于动脑一族,才干了没几天,他就发现公司“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动手的,不如动脑的;动脑的,不如动嘴的(领导)
还有一次,是举办真正的“拍卖会”,学生以自己的成绩换算成拍卖的资金,拍卖物都是孩子联系各个赞助公司得来的。
儿子同一个同学“斗智斗勇”,最后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电子游戏卡。
美国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很注意让孩子们学习社会上的“生存竞争”的技巧,以让孩子看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一面。
这样,有关“钱”的教育也就随之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即把“赚钱”的行为演义得更贴近生活了。
玩具和“性教育”“性”本为不是洪水猛兽;没有“性教育”,“性”才成为洪水猛兽。
在“性”教育上,美国的学校常常有些惊人的举动,令我这个教育研究者叹为观止。
玲玲是我朋友的独生女,在美国上中学。
有一天,玲玲从学校抱回一头发金黄,眼睛碧蓝、货真价实的“洋娃娃”。
而且,假娃娃拥有真娃娃的整套装备:从睡篮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应俱全。
一开始,朋友觉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么学校还让学生玩娃娃?没过几个小时,我的朋友就发现:这个娃娃可真不是个“好玩”的玩意儿。
它的体内装有电脑程序,每过几个小时,娃娃就会放声大哭,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饿了,二是要换尿布了。
要娃娃“停止哭闹”,必须马上行动,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饿,就要把奶瓶放进嘴里;如果是尿布“脏”了,就得换上“干净”的尿布。
如果当“妈妈”的想偷点懒,娃娃就会哭个不停。
即使是半夜,娃娃也还是按照预订的设置三番五次地“哭闹”。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个“娃娃”闹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
第二天,她上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把“娃娃”还给老师,大有“金盆洗手”,从此“退出江湖”的架势。
玲玲大有体会地说:“自己有个婴儿一点都不好玩,才当一天‘妈妈’都累死人,不要说天天这样折腾,还怎么读书……”
这就是美国中学给初中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很像我们所说的家政教育,那内容就是:怎么照顾婴儿。
开设这种课的初衷很明确:一为传授科学知识,二让青少年体验喂养孩子的艰辛。
美国学校对“性”的问题没有采取“回避+糊弄”的办法,而是给学生一个积级的“早孕实习”,看来,让孩子体验“早孕”的“恐怖”,才是这门课的“醉翁之意”。
它向女孩们发出一个警告:怀孕,当妈妈,可不像童年时“办家家”的游戏那么好玩。
被又哭又闹的娃娃吓坏了的“玲玲”们,到了需要面对“要不要怀孩子”的现实问题时,一定会因有过这种“亲身体验”而三思再三
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