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化部(历史)教案 总第9 课时

合集下载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化部(历史)教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化部(历史)教
除军阀D.平均地权
9.(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4分。答出新中国成立的其他意义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2分)
【自主检测】见《凤凰台》课后检测与评估P79-80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3.“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这一人会誓词后来纳入“三民主义”思想中的D
A.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D.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4.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B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分。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2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育教学计划舞钢市第二高级中学杨锐一、教学目标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14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指导思想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三、教学重点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

“全”即讲解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目标要求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

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2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_2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

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北宋: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起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3.隋唐:(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012—201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

2012—201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单元验收试题(3)【新人教】命题范围:必修Ⅰ专题七至专题八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把他亲自组建的外交队伍比喻为“文装解放军”。

当时A.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外交官们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待遇C.外交部的职能是为解放军提供外交情报D.解放军在前线清剿敌对残余,外交部在后方发号施令2.中共领导人曾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

”“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存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为此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 B.“求同存异”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4.外文部最近公布的外文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右图)。

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

这次国际会议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5.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答案21、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2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分)(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2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2分)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专制达到顶峰,错过了主动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的时机。

(1分)(3)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4分)22、(1)新现象:当时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2分)因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地主富商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2分)(2)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较快;近代工人占总人口比例小。

(4分)(3)条件:新中国的建立;苏联的援助;“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3分)(4)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

(4分,言之有理即可)23、(1)理由:葡萄牙、西班牙最早支持开辟了新航路。

(2分)政治: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分)(2)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新型娱乐传媒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

(3分)(3)美国克林顿主张顺应全球化潮流,古巴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2分)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的扩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统一的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

2.秦统一的过程:秦王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确立皇帝称号,总揽天下大权。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1)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之下还有诸卿。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中央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行政长官称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在影响学习和考试的众多因素中,心态是第一位的。

在进入高三后的第一轮复习中,有一些心理因素影响了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主要是:影响第一轮复习的心理因素对第一轮复习不重视。

第一轮复习一般的做法是“滚课本”,即按照课本顺序,老师把每一课像上新课一样再上一遍。

有的同学认为课本在高一、二已经上了,老师是在“炒现饭”,因此上课时不认真听讲,静不下心来看书。

把历史复习简单理解为看书和背书。

把看书作为复习的唯一方式、把记忆作为复习的唯一目的;视做题为负担,即使做题也只做选择题。

迷信资料,“告别”课本。

把资料作为复习的主要依据,上课自习资料不离手,或热衷于做题,而把课本打入“冷宫”,视而不见。

舍不得花时间,寄望于第二个学期“打突击”。

认为历史是副科,甚至上历史课时也偷偷摸摸地学习其他科目,认为可以通过短期突击提高历史成绩。

高三历史优秀教案

高三历史优秀教案

高三历史优秀教案高三历史优秀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

本课属于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其主要内容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

由于学生已在前两节课:冷战中的对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对于战后世界的局势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不叫熟悉,接受较快,容易进入新的学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思考会比较深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难点。

2.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和同学一起分析有关实例、阅读教材,使同学明确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可以播放有关视频,有关新闻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安定奉献一份力量。

四.教学重点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

五.教学难点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六.教法设计历史情境教学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理论、初中生历史学科特点和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教师用书第9课时(新人教版)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教师用书第9课时(新人教版)

第9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①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④日内瓦会议;⑤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条件;②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

3.中美、中日关系:①乒乓外交;②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美建交;④田中角荣访华与中日建交;⑤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4.新时期的中国外交:①新时期中国的不结盟和对外开放政策;②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③中国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④中国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⑤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及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4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外交成就(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并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意义: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

(4)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取得重大成就。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1、基本状况剖析:2.教员及课程基本状况高一只要自己一名汗青教员,中学汗青一级教员,9年教龄,担负六个班的汗青教授教化义务兼任班主任,平均每班每周2节课,每周坐班2晚共6节晚自习。

课时相对每班不多,然则教员的全部课时量很多,所以重视提高教室效力,而不是额外添加教授教化时间。

3.教材剖析高一汗青主如果进修汗青(岳麓版)?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开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单位既有相对自力性,又有必然联系,再加上添加了现代世界政治史,师长教师和教员都相对生疏,更应当重点控制。

相对初中汗青而言,师长教师比拟适应纪年体的教材,当今的高中汗青教材,以模块化设置,越发需求师长教师控制汗青进修方法,培养汗青思维才华。

2、教授教化目标及义务:经过进修,了解人类汗青上主要政治制度,政治工作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准确看法汗青上的阶层,阶层关系和阶层让步,看法人类社会开展的基本规律;进修汇集汗青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停止初步的归结与剖析;学会从汗青的角度来看待分歧政治制度的发生,开展及其汗青影响,了解政治革新是社会汗青开展多种要素合营感化的结果,并能对其停止迷信的评价与说明;了解从平易近主到平易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苦的汗青过程,建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而让步的人生抱负。

3、针对性办法:1.精心设计教授教化,积极提高师长教师进修汗青的兴味。

精心备课,把每堂课当作优良课来准备,重视教授教化设计的寻找,添加汗青教授教化的兴趣性,活泼教室气氛。

2.仔细组织教授教化,尽力做到让师长教师主动去学,培养师长教师构成优胜的进修习惯。

3.充沛应用教室上有限的时间,尽力提高师长教师的进修效力4.留心教授教化方法的改良,让师长教师控制常识的同时,更能控制进修常识的方法。

让师长教师修改初中对汗青进修的不美观念,学会高中汗青的基本进修方法。

4、教授教化安插:针对师长教师需求一段时间适应,及?一前几模块常识比拟主要的的特色现在思考赐与前几模块相对较多的教授教化课时,最后几个模块恰当加快速度,做到有重有轻,公道安插。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一、基本事情分析:2.教师及课程基本事情高一惟独本人一位历史教师,中学历史一级教师,9年教龄,负责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兼任班主任,平均每班每周2节课,每周坐班2晚共6节晚自习。

课时相对每班别多,但是教师的整体课时量很多,因此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别是额外增加教学时刻。

3.教材分析高一历史要紧是学习历史(岳麓版)必修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进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

相对初中历史而言,学生比较习惯编年体的教材,当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化设置,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办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经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进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别同政治制度的产生,进展及其历史妨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进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具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一辈子理想。

三、针对性措施:1.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预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究,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2.细心组织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

3.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注意教学办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并且,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办法。

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办法。

四、教学安排:针对学生需要一段时刻习惯,及必修一前几模块知识比较重要的的特点如今思考赋予前几模块相对较多的教学课时,最后几个模块适当加快速度,做到有重有轻,合理安排。

2012-2013年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12-2013年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12-2013年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新学期又开始了,为使将来的工作能更顺利的开展,特制定此工作打算,请领导多多批判指导。

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紧密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妨碍,吸收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经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觉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办法和适应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特别别重视。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算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经历坚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么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咨询题、热点咨询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么样整合教材,怎么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么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办法才干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经历坚固,理解准确,运用灵便。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咨询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咨询题,要采取得力措施:(1)研究怎么样实施咨询题意识教学,即怎么样在复习教学中渗透咨询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咨询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咨询史和疑史,鼓舞学生寻觅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咨询题序列。

(2)研究怎么样提高学生理论认识能力,即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咨询题,使学生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办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咨询题。

(3)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办法降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即怎么样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办法技巧相结合;怎么样把能力的培养贯通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办法化、经常化,以期切实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一、基本事情分析:2.教师及课程基本事情高一惟独本人一位历史教师,中学历史一级教师,9年教龄,负责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兼任班主任,平均每班每周2节课,每周坐班2晚共6节晚自习。

课时相对每班别多,但是教师的整体课时量很多,因此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别是额外增加教学时刻。

3.教材分析高一历史要紧是学习历史(岳麓版)必修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进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

相对初中历史而言,学生比较习惯编年体的教材,当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化设置,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办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经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进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别同政治制度的产生,进展及其历史妨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进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具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一辈子理想。

三、针对性措施:1.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预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究,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2.细心组织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

3.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注意教学办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并且,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办法。

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办法。

四、教学安排:针对学生需要一段时刻习惯,及必修一前几模块知识比较重要的的特点如今思考赋予前几模块相对较多的教学课时,最后几个模块适当加快速度,做到有重有轻,合理安排。

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

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

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1.高三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先秦商业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1.商业繁荣的原因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XX》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

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

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教师出示白居易《XX》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中历史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中历史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
创新教学方法,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各年级大力倡导、引导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深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滞后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围绕课堂抓常规, 并推陈出新,力争体现教研组的学科教学和校本课程的特色。
3、抓好集体备课。发扬组内同志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高各年级的整体水平。
4、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加强对年轻老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的指导,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中历史学科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年历史组将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调动全组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创建高效课堂
(1)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大“学案导学”、“分层次教学”的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先学后教,模块达标”的原则,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倡精品意识,细化过程,以高效的课堂铸就教学的高质量。
5、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提升学科能力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工作
(一)狠抓教学质量,坚持不懈、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常规
1、强化集体备课
遵循 “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

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

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

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高三历史课程教案都有哪些?人们通常出于某些实践或理论目的研究历史,但也可能出于简单的求知欲而对历史进行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历史课程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012级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案9

2012级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案9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课标要求: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情感价值观:根据法兰西共和历程等基12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难点: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原因。

四、检测反馈 ★1.观察右图《拿破仑一世的加冕仪式》,它反映了A.恢复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法兰西共和制度的确立非常艰难C.拿破仑是值得称赞的英雄D.罗马教会控制着法国知识点2 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2.标志着法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的事件是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B.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3.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不包括A.有权任命内阁B.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D.否决众议院通过的决议4.按照1875年法国宪法,当时的总统是通过哪一种方式产生的?A.由选民选举产生B.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C.由议会提名,国王任命D.由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5.1875年以后,法国代议制的国家元首是A.国王B.皇帝C.总理D.总统6.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深远意义在于A.杜绝了封建复辟B.推翻了帝制C.开始确立了民主政治D.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点3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作用7.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是在 A.1871年 B.1873年 C.1875年 D.1878年8.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规定,对两国总统的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是A.都掌握国家的行政权B.都是国家元首C.有权任命政府官员D.都由议会选举产生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皇帝具有的权力是①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②召集和解散议会③任命帝国宰相④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相比,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是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对君主负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1.“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专题教案

2012 届高考历史必修 1 专题教学设计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1.地理环境:(1)古希腊以大海为依靠,航海和国外贸易条件优厚。

(2)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切割在相互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1)形成:公元前 8~前 6 世纪渐渐形成。

(2)特色: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性质:拥有共同血缘和地区的公民集体。

凡父亲母亲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必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资格。

(4)影响: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加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益。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立1.梭伦改革——确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社会矛盾尖利。

(2)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初。

(3)内容:①依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益越大。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益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成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当选。

④成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取销债奴制等。

(4)意义:摇动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益,为雅典民主政治确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定雅典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 6 世纪末。

(2)内容:①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成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番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持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益等。

(3)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定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1.时间:公元前 5 世纪,在伯利克里担当首席将军期间。

2.表现:(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能够担当几乎全部官职。

他们也都能够参加公民大会,约定城邦重要事务。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督查机关。

(4)向担当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下班资。

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先人总结的学习方法,在今日仍然实用。

边听讲或边看书的同时,在课本上面写、边做记号,能够促使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复习效率,并为此后的持续复习创建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答案】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2.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B
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B.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教学方法:分类归总、课堂识记、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二次
备课
考点一、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有问必答】1、三民主义提出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含义和评价。
2、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标志和内容及其意义。
3、三民主义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
【考点诊断】1.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D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6.“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画川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教案
课题:4/1三民主义主备人:顾爱萍
备课时间:2012.11.13上课时间:审核人:备课组
上课班级:高三()课时: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
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5.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C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4分。答出新中国成立的其他意义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2分)
【自主检测】见恢复中华B.节制资本C.打倒列强,除军阀D.平均地权
9.(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3.“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这一人会誓词后来纳入“三民主义”思想中的D
A.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D.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4.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B
7.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D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8.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最基本的相同点是C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分。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