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补充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补充保障)

第十三章补充保障13.1 复习笔记一、补充保障的基本理念1.补充保障的内涵界定补充保障是指在国家建立和法定意义上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对社会成员起有补充保障作用的各种保障措施的总称。

2.补充保障的基本特征(1)处于配角地位补充保障从属于基本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其保障的力度、广度、深度及其稳定性都不如基本保障,待遇标准和水平也不应超过基本保障。

(2)不具强制性我国基本保障尚未达到全覆盖,补充保障就不可能实行强制,只能引导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逐步推行补充保障。

(3)强调效率优先补充保障属用人单位行为且必须用人单位出资,因此,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是能否实行补充保障的首要条件。

这就决定了补充保障不具备互济功能,不能在用人单位个人之间调剂。

(4)形式内容多样因为补充保障是用人单位行为且国家法律又没有统一强制的规定,因此,补充保障的自由度就比较大,形式内容就比较灵活。

3.补充保障的具体功能(1)激励功能这是补充保障最显著的功能。

用人单位除在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交通工具、福利水平等项目给予员工优厚待遇外,补充保障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

(2)保障功能国家搞的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是保最基本的生活,而补充保障是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补充保障显示的是其进一步抗风险的作用,投过补充保障的人员就不会因此而降低基本生活水平。

(3)追加功能补充保障作为基本保障的主要“补充”源,它的首要功能显然是补充基本保障的不足,追加基本保障的待遇,提高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4)对等功能补充保障的资金模式是完全积累型,保障的程度完全是由缴费的多少决定的,它遵循的原则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

4.补充保障的必要条件(1)必须依法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基本前提。

(2)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经济条件。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住房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住房保障)

第十二章住房保障12.1 复习笔记一、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住房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据法律政策的规定,以公共财政为依托,综合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对公民特别是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保障公民基本居住水平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在住房领域内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2)住房保障制度的要素住房保障的含义由四要素构成:保障主体、保障对象、保障依据和保障措施。

①住房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a.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公众赋予了政府使用财政资金以及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权利,于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和主要功能之一;b.住房保障的成本巨大,土地稀缺,住房困难人口众多,项目周期性长。

只有政府有能力以公共财政作为保障基础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予以解决。

②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满足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的条件中至少应包含以下两层含义:a.当前的居住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b.在可预见的一定时间内,无力改变住房现状。

③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住房保障制度是一项法律支撑的正式制度,健全而完备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是住房保障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④住房保障制度是对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的种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的一系列住房政策措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现今的住房保障体系。

2.住房保障的基本特征(1)福利保障性住房保障的福利保障性体现在: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提供住房保障,及时有效地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以保障其基本住房权利。

(2)公平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适度性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度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适度性;保障标准的适度性。

(4)非营利性住房保障的非营利性体现在:住房保障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由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开支,将住房免费或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被保障对象。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发展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实施的对象是。

2.英国的旧《济贫法》颁布于年,又称;新《济贫法》颁布于年。

英国政府在二战后采纳了中的许多政策主张,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成为了第一个“福利国家”。

3.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是国颁布的。

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

5. 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年。

三、单项选择题1.最早使用社会保障social secureity 这个词是在(A)A 1935年B 1941年C 1834年D 1835年2.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 “投保资助”B “国家保险”C “福利国家”D “储蓄保险”3.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 庇古B 凯恩斯C 贝弗里奇D 罗宾逊夫人4.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B 《社会保障法》C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D 《社会保险暂行条例》5.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 旧《济贫法》B 新《济贫法》C 《公共健康法》D 《退休金法》6.最早由国家立法实行济贫事业的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 法国7. 社会保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是A 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障法典》B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C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D 1941年国际劳工组织《大西洋宪章》8.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是A 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B英国的《国民保险法》 C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D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四、多项选择题:1.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三大原则是A普遍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全面保障原则 D福利性原则2.德国在十九世纪颁布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险法律,标志着世界上开始有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些法律包括A国民保险法 B疾病社会保险法 C工伤事故保险法 D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有哪些?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国家全体社会成员2.1601 《伊丽莎白济贫法》 1834年《贝弗里奇报告》3.德疾病社会保险法4.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5.德美6.1917三、单项选择题1.(A)2.B3.C4.A5.B6. B7. C8.B四、多项选择题:1.ABC2.BCD3.ABCD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充实阶段调整阶段各阶段的标志:萌芽阶段(1601-1882年)——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发展阶段(1883-1944年)——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充实阶段(1945-1972年)——《贝弗里奇报告》1945年被工党采纳调整阶段(1973年至今)资本主义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英国1979年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救助制度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救助制度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9章社会救助制度理论与实践9.1 复习笔记一、贫困概述1.贫困的概念(1)贫困的定义综上所述,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解决经济方面的贫困问题。

(2)贫困的分类①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却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②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在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低于社会认定的某种水平的状况。

2.贫困的测量(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①洛伦兹曲线是国际上用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曲线图。

洛伦兹曲线图示法的优点是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反映出收入分配差别的基本格局,但这种图解不可能用一个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收入差距的总体水平。

②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的测度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用以测定洛伦兹曲线背离完全平均状况的程度,表明不平等的比率。

(2)贫困线贫困线,也称作最低生活标准线,一般用一个或若干个与贫困程度相关又可以观察或观测的指标来表示的对贫困程度的确定。

最主要的贫困线标准有两种:①相对贫困线。

它根据总体的收入和消费的分配状况进行确定。

②绝对贫困线。

基于一个家庭或者个体生存需要的最低水平标准而确定的贫困线,通常是根据最基本食物需要的费用进行确定的。

(3)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又称绝对贫困指数,它是贫困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它的基本特点是不考虑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收入变异及收入的分布,重在测定人口比率。

(4)贫困缺口率贫困缺口率,又称相对贫困指数,是每个贫困人口的纯收入与贫困线差距的总和与达到贫困线收入的总和的比率。

(5)森贫困指数森指数把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率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以综合反映贫困状态,它的一般形式是:其中:A(n,q,π)是一个标准化参数,由总人口n、贫困人口q和贫困线π确定。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农村社会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农村社会保障)

第十四章农村社会保障14.1 复习笔记一、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理念1.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理念(1)农村社会保障指国家、社会为农村居民所提供社会性援助措施的总称。

(2)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基本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等补充性保障。

(3)农村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农村、农民、农业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为农村居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本着改善民生、注重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重视政府责任,加强财政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

2.农村社会保障遵循的重要原则(1)城乡统筹原则从国外实践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滞后于城镇,但是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又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之后的必然之举。

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一定要遵循城乡统筹的原则,力求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2)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分配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逻辑定式,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在确定社会保障水平时,一定要对农村区域经济状况及社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并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的渐进动态机制。

(3)广覆盖、低标准、多层次原则社会公平目标要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然而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能力综合来看,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广覆盖,则必须对现有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调整,通过稳定城镇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在低标准下达到均衡,才能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4)多元化筹集资金原则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不高、政府的财政能力也极为有限,要依靠农村地方经济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建立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难度较大。

在我国农村,要遵循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则。

3.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框架体系(1)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一、社会保障定义、体系结构、功能1、社会保障定义:(social security)指以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特点: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次统一2、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原则: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总之,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特殊层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各自特点:(1)社会保险(中间层次,核心部分)定义:指以国家责任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但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一定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特点:强制性————符合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互济性------------定期缴纳保险费,有人遭遇风险损失时,互助共济储备性————按规定缴费,储备待用补偿性————限于收入损失时才可得到补偿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呢?答:老年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最低层次)定义: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救助目标:满足保障对象最低生活需要社会救助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②有劳动能力、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造成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一时生活苦难的人③有收入,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个人或家庭社会救助经济来源: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团体个人捐赠。

(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定义: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对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doc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doc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第1章绪论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界定的差异?答:(1)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

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不统一,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的客观反映。

(2)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差异存在于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

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视角,因此要想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理论界定,就像要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在长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3)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擅变?答: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2)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目标逐渐融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的理念。

(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这个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答: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福利)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福利)

第十章社会福利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1.社会福利的含义及特征(1)社会福利的内涵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其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服务保障,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年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③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实质应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2)社会福利的特征①实施对象的普遍性社会福利不是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保障的专门对象,而是以社会的全体成员为覆盖对象,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国民在依法享受社会福利时所拥有的权利是平等的。

②保障目标的发展性由于增进社会成员生活福利的具体目标与保障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福利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③保障方式的多重性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经济收入保障,而且需要各种社会服务。

因此社会福利不仅要注重资金保障,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各种形式的福利性服务保障,并通过动员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使自助--互助式的社会福利服务成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④实施主体的社会化由于人们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管理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服务的提供主体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就要求社会福利的实施主体的社会化。

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福利管理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专门的社会工作团体或专门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机构、公认的职业准则和保障准则、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

⑥运作的非营利性这是社会福利的原则性要求。

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在享受社会福利待遇时,有免费和收费两种。

社会保障学笔记_(1)

社会保障学笔记_(1)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1.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第三节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定义、内容、功能、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阶段二、社会保障管理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监督管理、我国现状与方向一、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制度定义(我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①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②实施以法律法规为支点《社会保险法》③最终目的: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④目标: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要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五条)(1)社会保险①保障对象:劳动者②特点: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补偿性③项目: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残障、死亡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①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遭受意外在一时无法维持生活者;有收入来源但水平或仅相当于法定最低标准者②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紧急救济、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3)社会福利①含义:公共福利、专项福利、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②内容: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劳动者福利③形式:货币形式、服务形式、实务形式(4)社会优抚(5)社会互助具有我国特色,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社会团体和成员自愿参与的扶危济困活动3、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4条)①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②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③维持社会稳定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4、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新《济贫法》(1834)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2)建立时期德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883年颁布《工人疾病保险规定》;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老年和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3)形成制度时期(20c30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其特点:①联邦政府全国统一,老年保险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③联邦资助州政府,老人儿童福利、公用卫生措施(4)全面发展(20世纪中叶)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①“贝弗里奇报告”的特点: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详解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详解

社会保障概论1选择题:(1)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成员有生存权,社会需要公平权。

(2)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

原因是: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社会成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劳动者群体。

(3)最早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的是:美国罗斯福总统新政时期(4)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5)英国是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

(6)美国《社会保障法》是社会保障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社会政策史上的里程碑。

(7)我国1986年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2010年10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起实行。

(8)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9)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10)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项目可以分为两大类:A社会保障待遇支出B社会保障运行费用.(11)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失业保险保障的对象是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12)自由职业者应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费,不需要缴纳失业保险费。

(13)工伤保险是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中覆盖面最为广泛的。

2多选题(1)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2)社会保险内容: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3)养老社会保险:职工养老,农村养老,公务员养老保险。

(4)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慈善事业时代-----济贫制度时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成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5)俾斯麦政府颁布“社会保险三法”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9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6)中国当代社会保险两项主体(A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B 国家机关事业机关的社会保障)三项补充(C农村社队的集体保障D社会救济E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7)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8)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货币支付,实物支付,服务支付(9)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特殊人群:下岗职工,农民合同制工人。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涵
- 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 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特点与功能
-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
- 社会保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思维要点:
- 理解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逻辑思路
- 分析各种保障项目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重难点:
-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分配重难点
- 不同保障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易错点
补充点:
- 实际案例中社会保障的作用与问题
- 最新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总结与思考:
- 思考如何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分析自身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责任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劳动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劳动保障)

第八章劳动保障8.1 复习笔记一、劳动保障的基本理念1.失业保险的基本理论(1)就业与失业①就业的概念a.广义的就业是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结合的状态,它是通过劳动过程中人和物的结合形成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b.狭义的就业是指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或合法的经济社会活动以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活动。

c.判断一个人在一定时点所处状态是否就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从事劳动的人必须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

第二,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法律允许、社会承认的劳动。

第三,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有报酬或收入的劳动(义务劳动不属于劳动范畴)。

d.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凡在规定年龄内有下列情况者,均属于就业者:第一,在规定期间,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

第二,有固定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

第三,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属成员,其劳动时间超过正规工作时间l/3以上者。

②失业的概念a.失业一般是指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b.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失业标准,一个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没有工作,即不在有报酬的职业或自营职业中。

第二,能够工作(到岗),即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且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工作(到岗)。

第三,愿意工作,即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

c.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在城镇l6岁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下列各项条件者:第一,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活动,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第二,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第三,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③失业的类型a.按照就业意愿,可将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b.按照失业的程度,可以将失业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c.按照失业的表现形式,可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d.按照失业的不同原因,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等待性失业等。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第五章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5.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论1.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1)保障人权①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的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权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人权,不仅是生存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

③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几乎涉及与生存权相关的所有领域,无论是对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险,还是对生活困难者的社会救济,无论是普惠全体公民的社会福利,还是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抚恤,都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为基本目的。

(2)追求正义①社会保障法是为了修补和矫正传统民法所追求的形式正义的缺陷而产生的。

它规定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②社会保障法又强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相关规则,使资源与财富进行一种转移。

③社会保障法按照社会公平的理念,对社会弱势群体、对生活陷入困境或遭遇社会风险的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结果平等的实现。

④社会保障法是最直接体现正义价值的法律规范,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实质正义是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初衷和根本归宿,是社会保障法基本的价值取向。

(3)社会安全①对个人而言,安全是其生存的基础,对社会而言,安全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是全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②社会保障法是实现公民生存权、保障公民生活安全的法律规范。

③社会保障法正是通过对个人生活安全的保障,逐步实现其维护整个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统治秩序乃至社会整体安全的目标。

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是“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毫无疑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全也是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

2.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层次。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慈善事业)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慈善事业)

第十五章慈善事业15.1 复习笔记一、慈善事业的基本理念1.慈善事业的实质与内涵(1)慈善慈善是个人或群体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

(2)慈善事业①慈善事业的一般概念a.慈善事业是一种救济行为,施惠者与受惠者是慈善事业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慈善事业来说,具有普遍意义;b.慈善事业作为一项有着实质内容的道德事业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是一种混合型社会分配方式;c.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三次分配”,这种基于民间自愿捐赠的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贡献,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还可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②慈善事业的定义、特征与运作环节a.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b.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社会捐助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团体为组织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发展基础,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c.慈善事业的运作包括接受捐献、资金管理和实施救助三大环节第一,接受捐献环节。

慈善组织要开展慈善宣传,弘扬慈善美德,有组织地进行募捐,动员有帮助他人能力的社会成员向慈善组织捐献。

第二,资金管理环节。

慈善组织的任务是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并使之用于捐献者指定的救助项目。

第三,实施救助环节。

慈善组织必须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做好社会调查工作,对救助对象及所需服务进行摸底,然后做好与有关各方面的联系工作,保证将救助资金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③救助型慈善事业与公益型慈善事业a.救助型慈善事业从福利制度的层次来看,救助型慈善事业对应的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20世纪是福利充分发展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因承担大量的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而成为福利国家,福利开始特指国家提供的服务和救助。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第七章健康保障7.1 复习笔记一、健康保障的基本理念1.健康保障的基本内涵(1)健康、疾病与疾病风险①关于健康定义a.从医学角度。

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即健康是没有疾病,生理机能失调是疾病。

b.从社会文化角度。

“健康即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c.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观察。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代表,其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d.健康是人体器官发育良好和各项机能正常,简单讲是没有疾病。

②疾病与疾病风险a.疾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和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威胁,产生肌体、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和作用。

b.疾病风险是指人们因患病而遭受痛苦、不幸和损失的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是人类面临的诸多风险中危害严重、涉及面广、纷繁复杂、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权利的一种特殊风险。

疾病风险有别于其他风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疾病风险危害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财产物等;第二,疾病风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避免性;第三,疾病风险产生具有复杂性,不仅会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发生产生疾病,而且往往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生活等因素产生疾病;第四,疾病风险与其他风险具有紧密关联性,疾病风险不仅影响到患者个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患者家庭、地区和社会;第五,疾病风险不具有完全的经济补偿性。

其他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来减轻和消除损失,但疾病风险则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难以实行定额经济补偿,因他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是难以衡量和测算的。

(2)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的含义①医疗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因患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疾病时,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给予经济补偿与帮助,保障国民得到医疗服务的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_习题(含答案要点)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_习题(含答案要点)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一、单项选择题.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其他社会组织.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小康生活需要.基本生活需要.富裕生活需要.现代化生活需要.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全体社会成员.部分社会成员.全体劳动者 .部分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社会立法.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思想教育.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一种.二种.三种.四种.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单位缴费 .个人缴费 .财政补贴 .社会捐赠.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 .社会优抚.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二种.三种.四种.五种.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储蓄保障型 .福利国家型 .传统保障型 .国家保障型.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本人当月工资 .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本单位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参考答案:,,,,,,,,,,,,,二、多项选择题.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实现共同富裕 .维护稳定社会 .保持社会公平 . 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法定性 .互助性 .盈利性 . 特殊性.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方式保值和增殖?. 存银行 . 买国债 . 证券投资 . 期货投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哪些保险项目?. 养老保险 . 失业保险 .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企业补充保险.财产保险.现代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有哪几种?.现收现付制 .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社会统筹制.按社会保障的给付原则分类,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一般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一律定额型.所得比例型.就业关联型.二阶层型.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职工个人必须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有哪些?.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 工伤保险.下列社会保险保障项目中,哪些保险项目依法必须建立个人帐户?.基本养老保险 . 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 . 工伤保险.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受保人不需缴费 .社会保险待遇较高.保险待遇与劳动贡献挂钩 .社会保险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在我国,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哪几类?.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失业保险参考答案:,,,,,,,,,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

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
(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

其主要观点有:
①开创了以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瑞典福利模式,成为独特的“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家”。

②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的两个主要内容。

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

③主张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制所得税和转移性支付,建造社会福利基础设施,使社会各阶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2)自由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这一学派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基础,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和市场经济,推行三者结合的制度。

4.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原来占统治地位、以市场经济论为主要内容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顿时衰落,凯恩斯主义主要并不是研究社会保障问题,而是提出了反危机理论。

②凯恩斯认为,社会保障是克服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直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

③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如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资本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的作用,社会总需求总是小于社会总供应,宏观经济达不到均衡,导致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

(2)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①有效需求管理政策
a.主张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以此来提高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b.主张政府承担公共事业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并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福利开支救济、对私人企业进行订货和贷款等;
c.主张实施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办法是逆经济波动风向而采取扩张与紧缩政策。

②凯恩斯把货币政策放在了次要地位
a.有效需求不足必然表现为流通中没有足够量的货币去购买,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刺激投资的办法之一,其手段是由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
b.通货膨胀对于缓解经济危机和减少失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它既可以扩大社会的支付能力,又可以降低利率,这样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刺激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另一方面,它可以降低工人实际工资,增加资本家的利润。

③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
a.力主消费支出。

凯恩斯认为高消费可以和高投资并存,节俭虽然符合道德规范却对社会不利;鼓励政府消费,认为政府的一切支出都是生产性的;
b.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凯恩斯主张国家改变税收体系,用累进税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

(3)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思想
a.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家干预和提高消费倾向与实现充分就业是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
b.凯恩斯理论体系中提出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从生产角度出发的,属于一种有限的再分配,其目的是维持再生产的继续;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有限的,仅以能够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连续性为尺度,并非真正关注社会保障本身,是一种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

5.贝弗里奇报告
(1)贝弗里奇报告主要思想是保护由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人员。

它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保障计划必须以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为基础:
①对l5岁以下儿童或者接受全日制教育的16岁以下儿童,给予支付儿童津贴;
②提供给全社会成员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恢复劳动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保健和康复服务;
③维持雇佣,并避免大量失业。

(2)社会保障计划必须包括的三个方面:
①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②对特殊情况实行社会救济;③特别的任意保险。

(3)实施社会保险时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
①实行均一的最低生活支付额;
②实行均一的保险费支出额;
③实行行政责任和管理的统一;
④给予充分(适当)的支付额;
⑤实施综合性计划;
⑥对受保人进行分类。

(4)福利国家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福利国家”,是国家应该消除国民的五大“毒瘤”,即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教育)和陋隘(住房和环境)。

②作为解决贫困对策的社会保障是一种缴费型的社会保险方式;
③国家应该积极、努力实现完全雇佣;
④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国家应该承担起系统而综合地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责任;
⑤国家的介入应该停留在适当的最低标准上,更高保障水平应该由个人努力和民间活动来承担;
⑥以社会互助精神和社会良心为基础,活跃自发性民间活动。

(5)贝弗里奇还区分了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他的主张应该是自由主义的集合主义,与市场经济中的自由企业一样,在社会服务领域也应该鼓励民间自由企业的活动。

6.新剑桥学派
(1)主要观点
①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不合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顽疾;
②他们否定新古典学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把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收入均等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③他们认为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解决。

④主张国家必须采取分配政策,使国民收入再分配趋向合理和公平,使个人收入趋向均等化。

(2)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政策
①实行高额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向高收入阶层多征税,其税金用于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救济和补贴,从而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状况,减少甚至消除贫困家庭。

②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只给寡妇和孤儿留下适当的财产,其税金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③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人员等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以便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不均等状况。

(3)新剑桥学派的核心思想即实现社会分配的均等化与社会保障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其分配均等化主张大大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尤其对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7.“第三条道路”思想
(1)“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
①政治
抛弃阶级,以新联盟为基础,反对权威主义与仇外,接受有关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寻找一种跨越阶级的、能得到支持的基础。

反对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依赖于集体的资源;主张社会公正,认为一个好政府对于自由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基本的保证。

②经济
第三条道路主张一种“新的混合经济”,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管制与消除管制、经济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