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挣扎与精神困厄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概括(优秀10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概括(优秀10篇)四世同堂读书笔记概括篇1《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北京市一个普通胡同里的小人物为主要角色,描绘了日本侵略下北京人民的生活和抗战。
我读完这本书后,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民的苦难和坚韧,也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民生活。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都被细腻地刻画出来。
我看到了小羊圈里的人们如何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苦苦求生,看到了祁老人、瑞丰夫妇、钱默吟一家等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挣扎和坚持。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他们的精神却十分坚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和勇气。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钱默吟先生是一个典型的正面形象,他的坚韧、正直和爱国情怀让人敬佩。
而祁天佑先生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性格和命运让他无法适应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和社会关系是复杂的,每个人都需要在不同的环境和角色中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在文学价值上有着极高的成就。
老舍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地描绘出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北京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书中的语言简练而生动,情节曲折而真实,让我不禁感叹老舍先生的文学才华。
总之,《四世同堂》是一本让人感动、思考和学习的书籍。
它以小见大,展示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概括篇2昨天晚上,我从哥哥家的书架上找到了《四世同堂》这本书,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伟大,十分朴实的语言,却有一种非常好的代入感。
寥寥数笔之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北平里面的一个小村庄——小羊圈里,主要讲述了在小羊圈里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
莫扎特传音乐的天才与人生的挣扎
莫扎特传音乐的天才与人生的挣扎莫扎特是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闻名于世。
然而,莫扎特的才华与他人生中的种种挣扎共同构成了他辉煌而不平凡的音乐之路。
一、早年的音乐奇才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姐姐康斯坦丝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从小,莫扎特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天生具备了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他的音乐造诣的早熟程度令人称奇,他能够在一岁时弹奏钢琴,四岁时就能够创作小品曲。
这早熟的才华为他后来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艰辛的旅行岁月然而,莫扎特并非一帆风顺的获得成功。
他的音乐生涯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困境。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被迫四处奔波,四处寻找机会来展示他的才华并谋生。
他身世堪忧的家庭状况迫使他不得不一边奏鸣曲一边迁徙,以谋生计。
他在巴黎、维也纳、慕尼黑等地演奏,但很多时候都面临贫困和拒绝。
这些艰辛的旅行岁月锻炼了他的毅力和坚韧精神,并且在不断的经历中,他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语言。
三、财政问题的困扰莫扎特虽然天赋异禀,但由于管理财务的能力欠佳,他常常陷入了财政困扰之中。
他对音乐的执着与对物质生活的不重视导致了他一生中的多次经济危机。
虽然他创作出了大量精彩的作品,但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莫扎特始终难以摆脱贫困的困扰。
尽管他的音乐才华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但财务问题一直是他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四、与权威的抗争莫扎特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不时展现出对权威的挑战和对常规的打破。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新颖和创新的元素,往往超越了当时的音乐界限。
然而,这种对传统的冒犯往往受到保守派音乐评论家和一些权威人士的指责和质疑。
在他的某些作品中,莫扎特故意违反了传统的和声规则,来展现他独特的音乐观念。
虽然这种大胆的尝试收到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赞赏,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些仇视和反对。
五、早逝的影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莫扎特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忍耐,但最终,他却在35岁那年因病去世了。
石缝间的生命.
1.生字:
倔强 juéjiàng 采撷 xié 吮吸shǔn 扼 制 è 茁壮 zhuó 狭隘 ài 贫瘠 jí 潸然泪 下 shān 逊色 xùn 犀利 xī 期期艾艾 àiài
2.词语:
潸:形容流泪。如:潸潸。 撷:摘下,取下。如:采撷。 吮:吮吸,嘬。如:吮乳。 扼:1.用力掐住。如:扼杀。2.把守,控制。如:扼守。本文取 此义。 瘠:1.瘦。如:枯瘠。2.不肥沃。如:瘠田。本文取此义。 蔓:1.(màn) 细长不能直立的茎。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 2.(wàn) 细长不能直立的茎。如:豆蔓儿。本文取此义。义同 “蔓”(màn),用于口语。 厄:1.险要的地立。如:险厄。 2.灾难:如:受厄。本文取此义。 3.受困。如:海轮厄于风浪。 逊:1.让出(帝王的位子)。如:逊位。2.谦虚。如:谦逊。 3.差,比不上。如:逊色。本文取此义。 犀:1.哺乳动物,奇蹄目,形状略像牛。如:犀牛。2.(武器、 言语等)锋利,锐利。如:.犀利。本文取此义。 慑(shè):害怕,使害怕。如:慑服。
文章段落划分
第一段(1):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讴歌和赞美。 第二段(2—7):选取三种生命形式展示石缝 间生命的顽强。 第三段(8—10):承接上部分描写揭示石缝 间生命对人类的意义。 点题——咏物——言志思路 总——分——总结构。
问题探究
1.阅读全文,指出“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使作者潸然 泪下? 明确: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在恶劣的环境里, 顽强拼搏,茁壮生长,体现出它们倔强的性格和不可遏 制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2.一到二自然段中,作者赞美了无名野草“生命本能” 的尊贵。这里的本能指什么? 明确:自己生长根须;自己寻找石缝。 3.二到三自然段中,作者从蒲公英的生长中感悟到“生 命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这句话在文中具体 指什么?(根据这段文字概括) 明确:同是蒲公英,在田野里生长茁壮,根须被人们 挖去做野菜;而在石缝里显得坚韧苍老,没有光泽,为 登山人作可靠的抓手。
人类整体现代文明下的生存困境
人类整体现代文明下的生存困境——电影《老无所依》的主题深化与泛想【摘要】通过分析电影《老无所依》的主题,揭示现代文明下现代人所面对的生存困境。
通过影片中三类人的分析深化主题,揭示人的变异、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无从把握、面对新型社会的心理、精神的挣扎、人性的堕落、新兴人类的病态。
并对主题根源简单介绍。
整篇充溢着对未来忧虑,对人类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现代人生活的批判。
启迪人们的反省。
【关键词】困境异化病态挣扎【正文】随着理性的启蒙与社会的现代化,普天下的人们正享受着千古以来人类文明的最高峰。
然而,回顾这光景,就在这安逸之中,人们的烦恼依旧。
如果说过去的烦恼是生计的困厄所致,那么现在的痛苦则是由我们精神上的无聊引起。
自尼采宣称上帝被我们杀死,我们从此一无所凭,缺少任何恒久的精神支柱,剩下的只是无尽的空虚与空白。
意义顿时成为梦魇:愈是去追逐意义,愈是感到意义的流失。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肢解、新文化重建的转型,但是随着现在经济基础迅速变化,恐怕这样的转型不会轻易地结束吧?既便如此,难道我们在日益现代化甚至已经现代化的文明下所承受的这种心理、人性、精神的扭曲就是应该的吗?我们现代人对于这个世界最终能有怎样的把握?难道是像快速、无聊、压抑、扭曲等等这样的字眼吗?《老无所依》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所展示的也是这个时代病态所在的主题这部影片表面波澜不惊,底层却暗流涌动,其介于直白现实与电影想象力之间的残酷,给人以冷静与沉默的力量,这显然是科恩兄弟一贯的风格,而这对于突显主题,却有着意外的收获。
电影讲述了退伍军人莫斯,打猎时误入两贩毒团伙火拼的现场,取走了一箱200万美元的意外之财,随后,残忍变态杀手奇古尔对其展开追杀,老警官汤姆也紧随其后侦破救赎的故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斯这个人物起到了线索的重要的作用,从而把奇古尔和汤姆等新旧两代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现实社会的众生相,在适合暴力题材的前提下,在影片中被缩影成三类人。
红高粱家族[修改版]
第一篇: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读后感摘要:《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日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戴秀莲、余占鳌、刘罗汉等的爱情、友情以及亲情,以及主人公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们迸发的野性抗争精神奔放张扬的生命力以及血液里流淌的性命与民族之根,给人以持久的精神震撼与灵魂触动。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抗争兽性民族魂生命自由一、死亡与抗争:血泪铸就人生魂高密乡世世代代的贫穷战乱与生死仇恨,祖祖辈辈的屈辱压制与希冀梦想,在死亡与抗争两个繁重的主题下交织翻腾。
但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存在的一切务必准备着异常痛苦的衰亡,我们被迫正视生活的恐怖--但是终竟用不着吓瘫,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
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自身,觉得到他的不可遏制的生活欲望和生活快乐,在死亡所构筑的惨淡阴影里,涌动着永不枯竭的性命抗争的力气。
生活的苦难、战争的残酷与挣扎的奋起互相交融,血与肉的冲突中彰显着性命巨大的勃发的张力。
爱恨纠结、朴野热烈的高粱之乡,枪声炮响、呐喊咆哮,震颤了红高粱头顶的寥廓天空,铁胆柔情、人生悲欢,沸腾成性命的沧桑。
也正是在这个血泪与高粱红辉交相浸染的地方,一个个狂野蓬勃的性命,怀着高昂不羁的魂魄,如高粱般嗞嗞向上,傲视苍天。
他们对封建统辖秩序、传统礼教、外来压迫等都布满了亵渎的态度,亵渎的目的是颠覆、解构和重构。
历史历来都是在叛逆、抵抗和发明中困苦前行,但是,当抵抗意识从安闲到自为,并且夹带着生之艰辛与悲痛时,当性命的意志在毁灭和死亡的悬崖上挣扎时,这种抵抗便被赋予了逾越平凡的悲剧的力气。
高粱地上的一切存在的性命都务必随时准备迎接那异常苦痛的毁灭,但人们并没有被这种可怕的命运所折服,相反,一种不可遏制的性命冲动使人们敢于正视那即将来临的苦难与不幸,并以性命为赌注做出拼死的一搏。
他们的性命力气正是在无所畏惧的抵抗中完成彻底的释放、辉煌的展现。
二、兽性:文明进程中的一碗血性汤莫言所显示的人的兽性本质正是在社会性外衣的遮蔽下的人的动物性,即人是穿上衣服的野兽。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的深层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他的小说《还乡者》中,托马斯·哈代通过描写主人公塞巴斯蒂安·费尔南德斯回到故乡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体人物的压迫和精神的困境。
《还乡者》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乡村,这个时期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阶段。
塞巴斯蒂安·费尔南德斯是个年轻有为的男子,他曾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生,但最终却返回了故乡。
他回到故土后,发现故乡的乡村生活已经被现代工业所改变,许多人已经迁走,农田也变成了工业场地。
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够找到一种慰藉和安宁,但他发现自己与这个新的社会无法相容。
小说中的塞巴斯蒂安·费尔南德斯并非只是一个受害者,他也表现出了坚强和顽强的一面。
尽管他回到故乡后,生活并不如意,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试图通过建立喜剧剧团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通过描写塞巴斯蒂安·费尔南德斯的努力,表达了哈代对于个体精神力量和抗争精神的肯定。
《还乡者》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
作者通过刻画塞巴斯蒂安·费尔南德斯的经历,暗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他回到故乡,发现乡村早已面目全非,与之前的乡土生活相去甚远。
这一现象使得他产生了一种无处安放的感觉,同时也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托马斯·哈代的《还乡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精神困境,反映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体的困厄。
这部小说探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肯定了个体的精神力量和抗争精神。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我们完整走过苏东坡一生待过的12个地点,走进苏东坡的人生十二站。
伴随着苏轼的人生旅途一路走来,经历了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苦难与挫折,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他置身官场,襟抱苍生,怎奈命运更迭,好梦难圆。
半世漂泊,一片冰心,怎敌世事沧桑,有志难酬。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但他的伟大人格和社会良心,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苏东坡是一个心中有光的人,他把人生的苟且活动成了诗和远方,苏东坡心中的光,不但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后人。
阅读的过程, 也是体验的过程,更是与诗人们面对面举杯小酌、谈心交心的过程,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苏东坡。
林语堂《苏东坡传》这样写道: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东坡印象(一)颀然子瞻烨瞳秀眉流传于民间的苏轼:民间流传的东坡画像与千人一面的佛陀像、罗汉像、圣贤像很有几分相似,大都身材魁梧、浓眉朗目、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部长髯飘洒胸前。
或许,在百姓的心目中,像苏轼这样潇洒快活、风趣诙谐、才气横溢而又人情味儿十足的文人,与佛陀、罗汉、菩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
再说,佛陀、罗汉、菩萨本来不就是有智慧、有道德的圣人吗?苏轼既然拥有智慧与仁爱,善于反省与超脱,更兼有情趣与才华,画成佛陀像、罗汉像又有什么不对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似乎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苏轼真实的精神气质、人格印象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曾邀请友人朱野云临摹过一幅苏轼画像。
从这幅画像的情态来看,的确与黄庭坚的描述非常接近,虽然我们还无法确证这幅画的原作就是李公麟的那幅画,但是仅仅从前面所罗列的苏轼相貌的种种特征而言,这幅画也的确是比较接近苏轼原貌了。
2023逆境成才的名人名言
2023逆境成才的名人名言2023逆境成才的名人名言11、逆境总是有的,生就是进击落人。
——冯定2、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
——培根29、处于顺境的时候,良心的谴责就睡着了;处于逆境的时候,良心的谴责就加剧了。
——卢梭3、并不是每一种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往往是福。
——夏普4、罗曼罗兰: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5、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6、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7、一切事情的关键是耐心,孵蛋才得小鸡,把蛋打破是得不到小鸡的。
——格拉索8、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就是祈祷。
——罗纳巴雷特9、忍耐是对一切困难的最好治疗。
——普拉图斯10、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
——奥斯卡·王尔德11、为人务须振作精神。
不可稍形颓丧。
人生处世必有不如意之时。
愈不得意,愈能振作,便不难人定胜天。
——张元济12、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13、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14、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15、请永远积极向上,每个男人都有他可爱的地方,但是不可爱的地方只有不积极面对生活。
16、莫向不幸屈服,应该更大胆、更积极地向不幸挑战。
——维吉尔17、不幸是一所好的学校。
——别林斯基18、你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拼斗,你就越变得急躁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越难摆脱痛苦。
卡罗琳19、有时候,在生活中最小的事情却是最难接受的。
但你可以选择坐在平地上而不是针尖上。
——佚名20、怜悯是一个人遭受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亚里士多德21、真正的爱不是暂时的感动;而是一生的回味。
22、贝多芬: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
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使它醒后更兴奋。
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月考作文例文《高处与低处》《不一样的生命姿态》优秀文精粹
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月考作文例文《高处与低处》《不一样的生命姿态》优秀文精粹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高处有高处的风景,低处有低处的景观。
人生和社会亦有高处与低处。
高处与低处并不矛盾,还可能相互转换……请围绕“高处与低处”,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1号文高与低(47分)《巴比伦塔》中的矿工不断攀登想要达到天堂的地窖,但最终发现世界如同一个印花滚筒,宇宙的极限和坚实的大地看似分列两极,但实则紧紧相依。
我们人生中的“高”与“低”也是如此,它们并非二元对立的概念,人生的高峰和低谷也紧紧相依。
如何打破那层间隔他们的薄膜,则要看自己的本事。
何谓人生的“高处”,其应当是人生价值被实现,达到生命灿烂极点的时刻。
而人生的“低处”则是困于物质条件和生存状态的恶劣,前途未有光明的时刻。
这样的高处和低处,并非物质上连续不断的积累,而是精神上层级的跃进。
正是在那“困于心,衡于虑”的时刻,你才能有机会打破自我的壁垒,通向自我理解和生命价值实现的高处,去承担“天降大任”的职责。
著名的“北大屠夫”曾困于人生的低谷,困于精神的挣扎和生存的需求。
在经过了十几年笔与刀的挣扎后,他最终回归肉案。
就在此时,他终于挣脱了阴霾,因为他明晓了将他“困在低处”的北大精神并非他的束缚,而是教会了他拿笔秉笔直书,握刀一斤一寸,而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
低处的挣扎实际上是对于高处和低处之间薄膜的冲击,未有低处,何谈高处?低处让你明晓自己的灵魂,磨练自己的心志,并以其为剑,来到高处。
梁思成夫妇困于战火,文若洁先生陷于文革。
而就在那样挣扎的低处,我们看到了如“不可移栽的植物”一般的文人风骨和那磅礴的野草精神,最终才有那拨云见日的古建筑之光和那无数本翻译巨著,他们的灵魂才会闪耀着光芒来到高处。
人生价值的高处也许也会将我们引到物质条件和生存状态的低处。
但正如孔子所言,若是处在贫贱的境地,是因为行仁道而至,那便泰然处之。
形容在虎狼之下生存下来的句子
在虎狼之下生存下来,意味着经历了生死考验,经历了艰难险阻,才得以保全生命。
这样的生存经历往往让人心有余悸,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以下是一些形容在虎狼之下生存下来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感受那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和生命的坚韧。
1. 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关,才明白生命的可贵与珍稀。
2. 在绝境中艰难求存,才体会到绝望与希望的对比。
3. 身处虎狼之中,孤注一掷,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胜过一切。
4. 生活中的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只有挺过去才是真正的生存。
5. 在恶劣环境中的求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6. 虽然身处绝境,仍然要坚持生存下去,因为生命值得拥有。
7. 在生死边缘挣扎,才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和宝贵。
8. 虎口余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9. 经历过种种生死考验,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10. 身处虎狼之下的坚韧生存,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志和毅力。
11. 逆境中求存,才知道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12. 在生死线上挣扎求存,让我对生命更加珍惜和感恩。
13. 经历了种种磨砺和考验,才懂得生命的坚强和顽强。
14. 身处绝境,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15. 在虎狼之下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勇气和毅力的体现。
以上这些句子,形容了在虎狼之下生存下来的人们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和挑战,也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逆境,都希望我们能够像这些句子所表达的那样,坚持生存下去,珍惜生命,勇敢面对一切。
因为生命,值得拥有。
很多时候,当人们面对特殊的环境和困难时,无论是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的折磨,抑或是人性的丑恶,都可能让人们处于虎狼之下,生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经历生死考验,艰难地挣扎求存。
这样的经历会让人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也给予人们更深刻的生命启示。
16. 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是在虎狼之下生存下来的力量源泉。
17. 在逆境中挣扎,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做最后的挣扎的成语
做最后的挣扎的成语
1. 背水一战:就像在战场上没有退路了,只能拼死一搏。
比如说,你看那运动员在最后冲刺阶段,不就是背水一战嘛,拼命向前冲!
2. 困兽犹斗:就好像被困住的野兽,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呀。
好比那个在困境中的人,明明很难了,但还是困兽犹斗,不放弃啊!
3. 垂死挣扎:这简直就是临死前还要折腾一下。
你想想,那病重的人在最后时刻,不也常常垂死挣扎吗?
4. 孤注一掷:就像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这一次上了。
就像那创业的人,到了关键时刻,常常会孤注一掷啊!
5. 破釜沉舟:跟把锅都砸了,船都沉了一样,没有退路地去拼。
就像那个为了梦想辞去工作的人,这不是破釜沉舟吗?
6. 决一死战:这不就是要拼个你死我活嘛。
就好像两个对手到了最后关头,非要决一死战不可!
7. 最后一搏:就如同到了最后时刻再努力一把。
你瞧,考试前拼命复习的同学,不就是在做最后一搏嘛!
8. 背城借一:就像是背靠城墙做最后的战斗。
好比那支球队在绝境中,不就是背城借一争取胜利吗?
9. 死中求活:这简直就是在死亡边缘寻求活下去的机会呀。
想想那些遭遇灾难的人,很多不都是在死中求活嘛!
10. 作困兽斗:就跟那被困住的野兽一样在挣扎。
你看那陷入困境的人,不就是在作困兽斗嘛,努力挣脱困境呢!
我觉得在很多时候,做最后的挣扎是很有必要的,它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名著导读《围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围城》阅读练习及答案【作家介绍】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书香世家。
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3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
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
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
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
1998年12 月19日,逝世于北京。
【作品介绍】《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动笔于1 9 4 4年,完稿于1 9 4 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全书共九章。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
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消失的小屋 两色风景原文
消失的小屋两色风景原文消失的小屋两色风景原文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特莱尔·七哥说,当你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连同这个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钱不值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活到这会儿才活出点滋味来,你才能天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洒脱地走个来回。
七哥说,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
春日里的萌芽就是为了秋天里的飘落。
殊路却同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七哥说,号称清廉的人们大多为了自己的名声活着,虽未害人却也未为社会及人类作出什么贡献。
而遭人贬斥的靠不义之财发富的人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修座医院抑或学校,让众多的人尽享其好处。
这两种人你能说谁更好一些谁更坏一些么?七哥只要一进家门,就像一条发了疯的狗毫无节制地乱叫乱嚷,仿佛是对他小时候从来没有说话的权利而进行的残酷报复。
父亲和母亲听不得七哥这一套,总是叫着"牙酸"然后跑到门外。
京广铁路几乎是从屋檐边擦过。
火车平均七分钟一趟,轰隆隆驶来时,夹带着呼啸而过的风和震耳欲聋的噪音。
在这里,父亲和母亲能听到七哥的每一个音节都被庞大的车轮碾得粉碎。
依照父亲往日的脾气,七哥第一次这么干时,父亲就会拿出刀割下他的舌头。
而现在父亲不敢了。
七哥现在是个人物。
父亲得忍住自己全部的骄傲去适应这个人物。
七哥已经很高很胖了。
他脸上时常地泛出红油油的光。
肚子恰如其分地挺出来一点点。
很难想象支撑他这一身肉的仍然是他早先的那一副骨架,我怀疑他二十岁那次动手术没有割去盲肠而是换了骨头。
否则就不好解释打那以后他越长越胖这个事实了。
七哥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便仪表堂堂地像个港商。
后来又戴了副无框眼镜便酷似教授抑或什么专家。
七哥走在大街上常有些姑娘忍不住含情脉脉地凝视他。
七哥在外面说话毫无疯狗气。
文质彬彬地卖弄他那些据说是哲人也得几十年修炼才能悟出的思想。
七哥住过晴川饭店。
起先父亲不信。
父亲每天到江边溜达都能看到那高白高白的房子,父亲在汉口活了偌些年从来还没见过这么高的房子,便咬定只有毛主席或者是周总理这个级别的人才能住。
《野草》手抄报六年级内容
《野草》手抄报六年级内容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持续月余的高温和干旱,使得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燥热难安。
河畔的垂柳蔫了,苗圃的花儿萎了,就连广场上人工种养的草,尽管不时有人喷水,仍显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
当我被暑气所逼,下楼来散散心时,围墙边那株扎根瓦砾、头顶烈日的野草,便定格在我的眼中。
没有谁会给它浇水,更没有谁会给它施肥,那漫天飞舞的花蝴蝶,都不愿在它身旁做哪怕短暂的停歇。
它没有条件生长娇嫩的叶片,可那细瘦的薄叶,片片精神抖擞,那细小的叶脉告诉你,它生存该是多么的艰难。
它那部分裸露在地面的根须,因生存环境的贫瘠,显得坚韧而苍老,但却似柔韧而又坚强的钢筋,向下、向下,一点一点地收集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它仿佛在无声地向你诉说,生机是这样地不可扼制,生命竟是这样的顽强和珍贵。
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
无比困厄的环境,无以想象的艰难,无与伦比的勇气,给在红尘俗世中挣扎、跌落、失意的人们以启迪、暗示和鼓舞,生命就是拼搏,就是战胜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
我在想,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株野草,一定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家可归的种子吹送而来,当它面对的不再是黑黝黝的泥土,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墙角旮旯里,它珍爱每一束阳光,珍爱每一滴雨露,甚至珍爱每一缕无微不至却又无处不在的清风。
当它迎风霜、顶烈日、遭雨雪,而终于挺身而出焕发生命时,又使周遭的环境有了灵气,让那些生长在广袤田野的同宗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当严冬来临,它就蛰伏地下,悄悄地积蓄力量,等到来年第一缕春风来临,它又会“春风吹又生”,最早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
而一旦将它移植到肥沃的土地上,一定会比那些习惯于和风丽日、未经受艰辛考验的同类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生命过程最大限度的展示,这是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理想境界苦苦追求的辉煌展现。
黑焰第七章一路向北读后感
黑焰第七章一路向北读后感
标题:《一路向北——读黑焰第七章有感》
在阅读《黑焰》这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中,第七章“一路向北”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这一章节不仅描绘出了一幅辽阔苍茫的北方画卷,更通过主角坚韧不屈的精神旅程,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心灵触动。
《黑焰》是一部以生命、自由与坚韧为主题的小说,第七章“一路向北”的剧情将这种主题推向了高潮。
主人公在严酷环境中选择北上,这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迁徙,更是对困境的挑战和对希望的追寻。
这一路上,他面临恶劣天气、生存压力、内心的挣扎等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前行,犹如一匹无畏的狼,穿越荒原,向着未知的北方挺进。
这一章节生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性坚韧品质的赞美。
主人公的每一次挣扎与抉择,都如同在生活的烈火中锤炼自我,他的坚毅与执着,使人深深感受到生命力的强大和顽强。
同时,“一路向北”的意象也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和理想的生活态度,寓意深远。
总的来说,《黑焰》第七章“一路向北”,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揭示,引发了我对生活本质、人生价值以及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的深度思考。
它提醒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厄,只要心存信念,勇敢向前,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这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积极汲取的力量源泉,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一路向北,去实现自我价值,去追逐那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初二话题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题记下颚隐隐露出一点黑白相交的弧线,紫蓝相间的羽翅微微颤动,伴着幽怨的叫声,你不时地扑楞着翅膀在笼子里横冲直撞。
初来乍到的你所显现出来的灵动早已深深吸引了我,给我惊喜,让我震撼。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喜欢这里,这里有我为你准备的水和食物,还有一个塑料做的环,那是你憩息和嬉戏的地方。
你的生命像是初开的花,却又瞬间被装进花盆。
那种微妙的感觉,让你心中堵得难受,可惜那时我并未明白,我更不会知道与外面的世界只隔一步之遥却始终不能跨越的感觉。
你扑打着翅膀,左冲右撞,试图冲破笼子。
我有些戏谑地看着你。
你终于抵不过铁笼的束缚,蜷缩着羽翅不再挣扎。
蓦然地,我发现你又张开了翅膀,你又一次一次地试着突破笼子……我看着你,眼里已没有了不屑。
这无法突破的囚笼就像一个诱惑,诱惑着你前行,但又是那样不现实。
你不时地扇动着翅膀,凌乱的羽翅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却一次次被铁丝挡回。
你的生命似乎不属于这里,在展翅欲飞的同时,你的眼睛一刻都没有离开过阳台外展露一角的蓝天。
你的生命,是属于蓝天的吗?我看到你眼中闪过的一丝向往与不羁。
是啊,这里太小了,小得装不住你旺盛而不愿受拘束的生命。
就这样一直静默着。
许久,我起身,想打开笼门,但我的手凝滞了。
我看见你紫蓝色的身子一闪,转眼就来到了笼门,你又开始了冲撞。
我终于打开笼门,你振翅而去。
“我的生命,属于蓝天……”我仿佛听到了你的声音,那声音是那样清晰,贯穿我的耳膜,直抵我的心扉。
这是你的心声吗?你是那样渴望自由,渴望生命的自由,渴望生命能够在那一刻绽放。
而那一刻,就是你突破囚笼的时刻,就是你在蓝天下展翅翱翔的时刻。
我终于明白了你的心。
“去吧。
”我轻声祝愿着你。
在艰难的境地中,为了生命的自由,你选择了坚毅,选择了执著,选择了永不言弃,你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生命之花不屈地绽放着……这一幕的一幕,将定格在我永恒的记忆里。
活着读后感——命运多舛中的生命之光
活着读后感——命运多舛中的生命之光《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本名著,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福贵在命运的多舛中坚持活下去的勇气和生命的坚韧所感动。
本书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了福贵一生中的悲欢离合,令人既心痛又感到无比温暖。
本文将从福贵的命运多舛、生命之光和勇气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和阐述。
首先,福贵在命运的多舛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
从福贵年轻时家道中落开始,他的生活就始终困顿在贫穷与艰辛之中。
家族的破产、妻子和孩子的离世、家庭的分崩离析,一切的不如意看似接踵而至,让人感到令人窒息。
福贵的一生堪称是一系列的灾难和挫折,每一次都注定了他将承受更多的痛苦。
然而,面对这些命运的不公,福贵坚持着自己活着的意义,奋力与命运抗争。
他没有放弃,没有消沉,而是不断地努力生活,为了自己和家人,他变卖财产、吃草根儿,只为了让自己能够继续活下去。
福贵的命运虽然凄惨,但他却始终未曾忘记,活着本身便是一种意义,人的尊严不应该被任何困境所侵蚀。
其次,福贵的生命之光和勇气在整个故事中闪烁着,使人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无穷的力量。
虽然福贵的人生充满了困厄和苦难,但他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并且在逆境中不断挣扎,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权利。
尽管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财富,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向往和寻找希望的力量。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希望和勇气是我们战胜困境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抹生命之光。
福贵的坚韧和勇敢鼓舞了我,使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保持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最后,通过阅读《活着》,我对生活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可预测,我们从来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为了一时的困境而放弃希望,更不应该轻言放弃活着的勇气。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亲情的重要和珍贵。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传统小说中,困厄是构建故事情节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指主人公在故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困境和困扰。
困厄既是小说情节的推动力,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变化的重要方法。
在传统小说中,困厄通常有三种类型:物质困厄、精神困厄和道德困厄。
一、物质困厄物质困厄是指主人公在生活中遭遇的物质上的困扰和挫折。
这种困厄往往涉及到人物的生活状况、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和困难。
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遭遇为例,他是贾府的少爷,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却在采茶的过程中遇到了官府的税收抽查,不得不交出卡纸面额的银子,对他和贾府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开支。
物质困厄的设定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加入了紧张和冲突。
这种困厄也可以展现人物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揭示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古代小说中经常描写主人公在贫困时期的坚持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现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精神困厄精神困厄是指主人公在内心深处遭遇的挣扎和煎熬。
这种困厄往往由于人物个性、处境和价值观的冲突而产生。
以《水浒传》中的林冲为例,他是一个心直口快、不拘小节的人,但是在梁山泊这个集体中,他对领袖的一些决策和行动持有不同意见。
他内心的困扰体现在他是否要忍受他人的不公和不合理,或者选择与他人产生冲突,甚至要背离他自己的价值观来适应集体。
精神困厄的设定可以引发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心理变化,使故事更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冲突。
这种困厄也给读者带来共鸣和启示,让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对待困境的态度。
三、道德困厄道德困厄是指主人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困难和抉择。
这种困厄与人物的道德准则、人性和社会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有关。
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旅程为例,他的道德困厄体现在他要修炼成正果为众生造福,但同时也要面对诱惑和各种挑战,如美女的诱惑、妖魔的迷惑以及要保护师父不被困厄的折磨。
道德困厄的设定可以展现人物道德的坚持和挣扎,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剥削和诱惑。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
传统小说三要素中,“困厄”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要素,通常指主人翁遭遇到的难关或危机,而且这些难关或危机常常依靠主人翁的努力才能克服。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困厄”的例子。
1.经济困难
很多小说都涉及到主人翁面临经济困难的情景。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童话》就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小姑娘,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清洁阁楼的工作,虽然非常辛苦却依然坚持着完成工作,最终因为坚持不懈得到了赏识和帮助,最终脱离了贫困。
这种经济困难常常是小说中主人翁所面临的第一个难关,能够克服这个难关也常常是主人翁逐渐成长的开始。
2.心理难关
心理困难是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困厄”类型,很多小说都有主人翁受到心理难关的情况。
例如,刘心武的《楚辞》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中,有个名叫屈原的主人翁,他因为思归心切而被流放,最终在泰山上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种心理困难常常是因为人生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导致人们情绪波动,放不下心中的恐惧和不安。
3.道德困境
道德困境是指主人翁遭遇一些道德上的抉择,不得不面对道德上的折磨。
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杀飞熊的故事,曹操在这个故事中发现自己的马受到了飞熊的袭击,而飞熊又逃走了,如果自己不杀了马就不能肯定自己的威严,如果杀了飞熊就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这种道德困境常常需要面对抉择,而且不同的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这种情况往往考验着主人翁的深思熟虑和判断力。
以上我们从经济、心理和道德三个方面分别举了例子,说明了传统小说中的“困厄”要素,这些困难都需要主人翁通过努力去克服,往往也是主人翁逐渐成长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挣扎与精神困厄在岁末年初回望2016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张忌的《出家》(载《收获》长篇专号2016年春夏卷)无论如何都不容轻易忽略。
盘点这一自然年度内的长篇小说创作,《出家》肯定进入不到最重要的那个行列,但它却以自身非同寻常的思想艺术个性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单就书写对象来看,张忌的选择就已经与众不同。
所谓“出家”者,自然就是离开家庭去当和尚或者做道士。
说到和尚道士一类人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最热络的时代大约是在明清时期。
无论是三言二拍,还是《金瓶梅》《红楼梦》,其中随处可见和尚道士的影踪。
其中的若干篇什中,这些和尚道士甚至干脆就掠得头阵,成为作品中的主角。
究其因,恐怕与释道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入人心紧密相关。
谈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脉流,一贯以儒释道并称。
意谓这三种思想以三足鼎立的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
但请注意,或许与长期的日积月累有关,在古代中国,所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的层次,而是已经深深地渗透浸入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君不见,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草民百姓,虽然并不能够逐条逐句地背诵所谓儒释道的理念条文,但其日常的言行举止与所作所为中,却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唯其因为释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所谓的生活常态,所以,和尚道士形象在明清小说中的出现,就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状况。
然而,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性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社会进入它的现代阶段之后,这种情形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或许因为所谓的现代性对于儒释道,尤其是其中的释道持强烈的排斥态度。
进入现代中国之后,较之于此前的明清时期,释道思想的式微依然是一种不争的客观事实。
伴随着释道思想的逐渐式微,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就是,曾经作为日常生活之一部分的和尚道士形象,也慢慢地退出了文学世界。
翻检一下中国现代小说,不要说塑造成功的和尚道士形象了,就连他们的存在痕迹,也几乎都完全销声匿迹了。
到了1949年之后的当代中国阶段,或许与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排斥有关,更是没有了释道思想以及这些和尚道士们生存的些许空间。
庙宇的坍塌与和尚道士的风流云散,是“文革”结束前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社会存在景观之一。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也就是和尚道士形象的彻底遁形。
即使在一些作品中偶有幸存,也绝对逃不了反面角色的被天然派定。
曲波《林海雪原》中的那位定河道人,就是这一方面一个突出的例证。
长此以往,给人造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只要是和尚道士,就不会是什么好东西。
这种情形的改变,要一直等到“文革”结束之后。
“文革”结束后,中国出现了五四之后的又一波思想文化大潮。
但与五四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波新的思想文化大潮,一方面固然表现为西方各种思想潮流的大规模引入,另一方面却也表现为传统文化于不动声色之间的悄然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的悄然复兴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全国各地曾经颓极一时的道观与寺庙,开始得到了积极的修复与重建。
道观与寺庙的修复与重建,一方面表征着曾经被强力打压的释道思想全面复苏,另一方面却也标志着和尚道士作为一种现实生存群体的再度生成。
套用杜甫的一个名句来说,大约就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与社会生活的这种变迁相对应,在文学作品中,曾经长时间销声匿迹的和尚道士形象,也逐渐地显现出了悄然回归的某种迹象。
这一方面,最不容忽略的一部作品,自然就是汪曾祺那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受戒》。
虽然故事的背景放到了1949年之前,但一个小和尚和一位小姑娘之间的情爱故事,竟然能够早在1980年就发表在刚刚改刊的《北京文学》上,其实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也因此,尽管《受戒》很早就已经发表问世,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却一直到很多年之后方才得到文学界的理解与确认,也就是合乎情理的一件事情。
因为说实在话,在当时,能够同步认识到《受戒》价值的文学中人,事实上还是少之又少的。
然而,尽管说“文革”结束后也曾经出现过如同汪曾祺《受戒》这样描写表现和尚生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小说作品,但或许与不管如何强调释道思想的重要,和尚道士的生活都永远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有关,也或者,与国人内心深处依然对和尚道士的生活难免会心怀偏见有关,除了汪曾祺的《受戒》之外,在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作品中,也仍然还是难觅和尚道士身影的。
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也不过只有范小青的长篇小说《香火》、阿来的长篇小说《空山》与中篇小说《蘑菇圈》、赵德发的《双手合十》等不多的几部。
但即使是这数量不多的几部作品,细细地琢磨起来也可以说是各有其旨趣。
赵德发为了完成这部全面表现当下时代佛教徒生活的长篇小说,真正可谓做足了田野调查的功夫。
一个小说家,为了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依然要以一种深入生活的方式去进行田野调查,虽然不能说赵德发的小说不全面,但从他的基本艺术思维方式来看,其实仍然属于报告文学式的。
而这很显然也就意味着他对于佛教徒(也即和尚)生活的表现,更多还是外在的反映生活的那一种。
相比较而言,范小青倒是对于和尚的生活有着较为深入的内在体验与发现,但很遗憾作家《香火》的写作本意并不在深究表现和尚的生存状态本身,而在于借和尚的生活透视表现历史生活本身的荒诞与吊诡。
相对来说,真正对于和尚生活有着内在感受与领悟的反倒是阿来,但阿来这两部作品的主旨却并不在和尚生活的表现上。
其中的和尚虽然格外活灵活现,但却终归不过是边角料的过场人物。
也因此,能够在书写对象与艺术旨趣两方面承接汪曾祺之传统的,截至目前,恐怕也就只有张忌的这一部《出家》了。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一方面固然因为二者均以和尚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另一方面更在于他们对和尚生活的表现都跃升到了生命存在的本体层面上。
或许与篇幅的较为内敛不够巨大有关,张忌《出家》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并不复杂。
从艺术结构上看,小说共由两条结构线索交叉编织而成。
这两条结构线索的枢纽人物都是男主人公方泉(或者广净)。
换而言之,方泉和广净,作为同一个人物形象两个不同的名字,分别指向日常世俗生活和出家人的男主人公。
首先,先让我们来看方泉这一条日常世俗生活的结构线索。
张忌关于方泉日常世俗生活的描写,不仅能够让我们联想到余华的名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而且也能够让我们联想到文坛曾经一度盛行的所谓底层叙事小说潮流,虽然说张忌的小说绝非这些作品的简单翻版。
它们之间唯一的共同之處,恐怕就是对带有鲜明绝望色彩的生命苦难的真切谛视与表现。
结婚时的方泉,曾经对生活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我不想让秀珍出去工作。
结婚时,我跟她保证过,一辈子都不让她去上班。
我负责到外边去挣钱,她就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
”这种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正是出身于乡村普通家庭的方泉,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一种基本理解。
他结婚时之所以要对秀珍做这种保证,就说明当时的他,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
然而,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只有在真正地结婚成家之后,方泉方才真正明白了生活对于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方泉与秀珍结婚后,不仅很快就有了第一个女儿大囡,而且秀珍的肚子里也已经怀有第二个孩子。
这个时候,原本曾经做过油漆工的方泉,已经在家里闲了一年时间。
闲在家里,自然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因此,“我需要钱”。
为了钱,方泉给秀珍那个开奶牛场的表姐做了送奶工。
送奶工的时间要求特别严格,每天凌晨四点前,就得赶到公司取奶,到七点半,一定要将所负责区域里的牛奶全部送完。
但即使如此辛苦,方泉每个月也只能够到手一千七百元工资:“眼下,全家上下,就靠我每月的一千七百元工资,刨去开支,就剩不下什么了。
我想我还得再找个赚钱的门道才行,否则等我儿子从秀珍肚子里爬出来,就真的喝西北风了。
”怎么办呢?方泉通过主动送牛奶给发行站马站长喝的办法,巴结马站长,又得到了一个送报纸的活。
虽然说连同送牛奶、送酸奶以及送生煎包在内,加起来每个月要多付出三百元钱,但除掉这些开支,方泉每个月毕竟又多了一千六百元的收入。
本来以为第二胎会生个儿子,没想到还是一个女儿。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恰恰也就在这个时候,表姐的奶牛场遭遇困境,方泉的工资被减掉一半。
但这个时候,也已经到了大囡需要上学的时候了。
因为是农民工的孩子,没有城市户口,大囡要想如愿以偿地在城里上学,就需要额外缴纳八千元的赞助费。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不仅秀珍想方设法进入超市做了一名收银员,而且方泉也从先前的好友阿良手里接了一辆拉客的三轮车,夫妻俩拼尽全力地合力赚钱,以维持这个三口之家的日常生计。
“五千,五千三,五千三百二十五,六千零七十五。
”这哪里只是阿拉伯数字的简单排列,这看似简单的数字排列后面所凝结的,全都是方泉夫妻俩为了自己的家庭所付出的全部艰辛与汗水。
面对着这样的生活,方泉陷入了深深的不解与困惑之中:“躺在床上,我看着天花板,忽然觉得事情有些怪异,总好像是哪里出了差错。
就在不久前,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
我还跟秀珍说,我说我们现在都快赶上城里的双职工了。
可那话似乎还没散去,突然这日子又变得窘迫了。
照理说,我也没有偷懒啊,我每天都在努力干活儿,事实上,我也的确是赚到了比以前更多的钱。
可是,钱呢?现在除了我长裤口袋里的几枚硬币以外,我还有什么呢?这一切就因为大囡的那笔赞助费吗?似乎是,似乎也不是,我也想不明白。
”是啊,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的一种尖锐诘问,既是属于方泉的,更是属于作家张忌的。
事实上,当一个人一直勤勤恳恳地努力付出,努力工作,但却依然无法维持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的时候,问题恐怕就与他所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实社会紧密相关了。
肯定首先是这个现实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才会使它的社会成员无法凭借诚实的劳动过上正常的生活。
就此而言,通过对于方泉一家人生存苦难的展示与描写,张忌《出家》一种批判性思想意向的具备,就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