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挣扎与精神困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挣扎与精神困厄

在岁末年初回望2016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张忌的《出家》(载《收获》长篇专号2016年春夏卷)无论如何都不容轻易忽略。盘点这一

自然年度内的长篇小说创作,《出家》肯定进入不到最重要的那个行列,但它却以自身非同寻常的思想艺术个性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单就书写对象来看,张忌的选择就已经与众不同。所谓“出家”者,自然就是离开家庭去当和尚或者做道士。说到和尚道士一类人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最热络的时代大约是在明清时期。无论是三言二拍,还是《金瓶梅》《红楼梦》,其中随处可见和尚道士的影踪。其中的若干篇什中,这些和尚道士甚至干脆就掠得头阵,成为作品中的主角。究其因,恐怕与释道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入人心紧密相关。谈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脉流,一贯以儒释道并称。意谓这三种思想以三足鼎立的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但请注意,

或许与长期的日积月累有关,在古代中国,所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的层次,而是已经深深地渗透浸入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君不见,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草民百姓,虽然并不能够逐条逐句地背诵所谓儒释道的理念条文,但其日常的言行举止与所作所为中,却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唯其因为释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所谓的生活常态,所以,和尚道士形象在明清小说中的出现,就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状况。然而,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性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社会进入它的现代阶段之后,这种情形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或许因为所谓的现代性对于儒释道,尤其是其中的释道持强烈的排斥态度。进入现代中国之后,较之于此前的明清时期,释道思想的式微依然是一种不争的客观事实。伴随着释道思想的逐渐式微,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就是,曾经作为日常生活之一部分的和尚道士形象,也慢慢地退出了文学世界。翻检一下中国现代小说,不要说塑造成功的和尚道士形象了,就连他们的存在痕

迹,也几乎都完全销声匿迹了。到了1949年之后的当代中国阶段,或许与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排斥有关,更是没有了释道思想以及这些和尚道士们生存的些许空间。庙宇的坍塌与和尚道士的风流云散,是“文革”结束前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社会存在景观之一。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也就是和尚道士形象的彻底遁形。即使在一些作品中偶有幸存,也绝对逃不了反面角色的被天然派定。曲波《林海雪原》中的那位定河道人,就是这一方面一个突出的例证。长此以往,给人造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只要是和尚道士,就不会是什么好东西。这种情形的改变,要一直等到“文革”结束之后。“文革”结束后,中国出现了五四之后的又一波思想文化大潮。但与五四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波新的思想文化大潮,一方面固然表现为西方各种思想潮流的大规模引入,另一方面却也表现为传统文化于不动声色之间的悄然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悄然复兴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全国各地曾经颓极一时的道观与寺庙,开始得到了积极的修复与重建。道观与寺庙的修复与重建,一方面表征着曾经被强力打压的释道思想

全面复苏,另一方面却也标志着和尚道士作为一种现实生存群体的再度生成。套用杜甫的一个名句来说,大约就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社会生活的这种变迁相对应,在文学作品中,曾经长时间销声匿迹的和尚道士形象,也逐渐地显现出了悄然回归的某种迹象。这一方面,最不容忽略的一部作品,自然就是汪曾祺那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受戒》。虽然故事的背景放到了1949年之前,但一个小和尚和一位小姑娘之间的情爱故事,竟然能够早在1980年就发表在刚刚改刊的《北京文学》上,其实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也因此,尽管《受戒》很早就已经发表问世,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却一直到很多年之后方才得到文学界的理解与确认,也就是合乎情理的一件事情。因为说实在话,在当时,能够同步认识到《受戒》价值的文学中人,事实上还是少之又少的。

然而,尽管说“文革”结束后也曾经出现过如同汪曾祺《受戒》这样描写表现和尚生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小说作品,但或许与不管如何强调释道思想的重要,和尚道士的生活都永远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

有关,也或者,与国人内心深处依然对和尚道士的生活难免会心怀偏见有关,除了汪曾祺的《受戒》之外,在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作品中,也仍然还是难觅和尚道士身影的。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也不过只有范小青的长篇小说《香火》、阿来的长篇小说《空山》与中篇小说《蘑菇圈》、赵德发的《双手合十》等不多的几部。但即使是这数量不多的几部作品,细细地琢磨起来也可以说是各有其旨趣。赵德发为了完成这部全面表现当下时代佛教徒生活的长篇小说,真正可谓做足了田野调查的功夫。一个小说家,为了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依然要以一种深入生活的方式去进行田野调查,虽然不能说赵德发的小说不全面,但从他的基本艺术思维方式来看,其实仍然属于报告文学式的。而这很显然也就意味着他对于佛教徒(也即和尚)生活的表现,更多还是外在的反映生活的那一种。相比较而言,范小青倒是对于和尚的生活有着较为深入的内在体验与发现,但很遗憾作家《香火》的写作本意并不在深究表现和尚的生存状态本身,而在于借和尚的生活透视表现历史生活本身的荒诞与吊诡。相对来说,真正对于和尚生活有着

内在感受与领悟的反倒是阿来,但阿来这两部作品的主旨却并不在和尚生活的表现上。其中的和尚虽然格外活灵活现,但却终归不过是边角料的过场人物。也因此,能够在书写对象与艺术旨趣两方面承接汪曾祺之传统的,截至目前,恐怕也就只有张忌的这一部《出家》了。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一方面固然因为二者均以和尚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另一方面更在于他们对和尚生活的表现都跃升到了生命存在的本体层面上。

或许与篇幅的较为内敛不够巨大有关,张忌《出家》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从艺术结构上看,小说共由两条结构线索交叉编织而成。这两条结构线索的枢纽人物都是男主人公方泉(或者广净)。换而言之,方泉和广净,作为同一个人物形象两个不同的名字,分别指向日常世俗生活和出家人的男主人公。首先,先让我们来看方泉这一条日常世俗生活的结构线索。张忌关于方泉日常世俗生活的描写,不仅能够让我们联想到余华的名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而

且也能够让我们联想到文坛曾经一度盛行的所谓底层叙事小说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