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
而在有的诗人笔下,通过情感的驱动,化物体的静态为动态,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
徐志摩的诗大多属于后者,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而具有流走的动感,进而使诗歌也具有动态之美。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构建动态美的画面,而这画面往往因在静中注入了动的血液,而使诗歌愈加清新、活泼、充满生气。
化静为动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重要手法。
《她是睡着了》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
少女的睡态,本是安谧、宁静的,但诗人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静态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轻盈的动态,使读者在少女如“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的睡态中,感觉到她在“朝阳里”将是如何像“水仙”那样鲜艳芳菲。
《山中》一诗,写静夜里诗人在院中思念山中的恋人。
在那月华如水的静夜里,诗人却想要“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
面对情人静谧的窗口,诗人不忍打扰熟睡的姑娘,只愿化为一片碧叶,掉在她窗前,“轻柔如同叹息”。
诗人在苦心经营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环境后,又将笔峰轻轻一转,抓住“一针碧叶”掉下发出“如同叹息”般的声响这一动态,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流动美。
在徐志摩笔下,“秋雨在一流清冷和秋水”里从“憔悴的秋柳”的“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见“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的情语(《私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的心在无言的交谈中同病相怜,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他的魂灵对话(《变与不变》)。
徐志摩还善于以静写动,即以客观环境极度的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
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 时势造就英雄,每个纷乱的历史时代总会产生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B. 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C. 第31个教师节的晚上,我们学校举行了庆祝会,在载歌载舞中,大家尽享天伦之乐D.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那些曾经指点江山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最近几届法国总统一上台首次参加欧盟峰会都会斗胆提出建议,但往往无功而返B. 一位大汉,挑着铺盖,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从人丛中挤了过去C. 毕业十年后才回到故乡,大家一致约定,我们这些高足明天去拜访当年的班主任D. 张玉华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大作,并在扉页写道:“李明辉敬存--张玉华惠赠”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组织变革,这次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扩大上合的代表性和国际地位,反映出上合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B.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民政部制定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使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初步形成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C. 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最新推出的 24 条便民措施,人们普遍认为,落实这些措施,可在诸多领域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服务质量D. 谁都会垂垂老矣,需要年轻人帮助,谁的家中也都有年迈老人,一个社会之所以充满希望,一定是因为法理情都发育成熟,人们守法讲理有人情味所形成的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名句名篇默写(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展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说“______”,这是不仁道的。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语文答案1.B(原文说的是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但未谈及影响的程度。
)2.A(本文没有采用引证法。
)3.D(A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上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西方法治学说、理念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国。
”言外之意,在改革开放前,西方法治学说、理念也有一些进入中国,只是量比较少,而不能说完全没有。
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这一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产生前后,也曾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
”这说明西方法治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中国的学者们”扩大了外延,原文说的是“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不仅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不少学者”不能扩大为“中国的学者们”;二是“意识到学习西方法治理论对国内学界的危害”表达有误,学习西方法治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
)4.B(扩大范围。
“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错误,原文是“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正在食品、彩妆等领域大展拳脚”。
)5.B(“都体现了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错误,无中生有。
)6.①态度要谨慎,文创项目要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真正体现文化,要做精做美。
②博物馆文创产品要有更开阔的眼界,拓宽文创产品的领域,打造自己的品牌。
③通过跨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挖掘博物馆IP的潜在价值。
④统一国内博物馆文创IP授权的价格,防止资源浪费和无形资产流失。
⑤出台相关的法规和产业政策,规范“博物馆+”与文创,指导其健康发展。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7.D(这篇小说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8.①热爱泥塑艺术。
从画匠对象牙刀的态度及精细的手艺即可看出。
②有担当精神。
在“没了生计”之时仍坚守泥塑艺术,并一心想着要把手艺传承下去。
2019学年安徽青阳县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安徽青阳县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阅读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
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
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
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葡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
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
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
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
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中国最早的书。
“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
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
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
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
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
兵指的是战争。
战争的主要武器——“箭”,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
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
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语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青梅竹马”等。
安徽省青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青阳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段考测试卷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就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
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
因此,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
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题目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故“诗”的创制指一切文艺创作,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
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
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
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
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
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
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
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
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
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B. 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 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D. 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B. 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C.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 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 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C.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D. 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选项“《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错误,这些作品中也有倒叙、插叙。
C选项“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错误,讲故事人不能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
D选项无中生有,“排斥倒叙”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选项,“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具体阐释了《左传》叙事艺术的形成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选项,“说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错误,由原文“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可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只能说明季节变化对人的心理有影响,且不是“所有人”。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
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
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了。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附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的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