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生反骨”魏延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趣谈:三国趣闻 魏延差点被杀竟是因为脑后有反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趣闻魏延差点被杀竟是因为脑后有反骨!导语:看下文之前小编先来跟大家说说什么是反骨:反骨是指枕骨,上面突出处,称为"脑杓"。
下面耳后突起者,名"完骨"。
在古代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看下文之前小编先来跟大家说说什么是反骨:反骨是指枕骨,上面突出处,称为"脑杓"。
下面耳后突起者,名"完骨"。
在古代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异端、不忠不义之人。
因为“脑后有反骨”,魏延差点白白死在了诸葛亮的刀下,那现实中到底有没有人长着反骨呢?又该如何来看人的“脑后反骨”呢?话说《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因黄忠没有射杀关羽,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
正在这紧要时刻,帐外突然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并救下了老将黄忠。
此人便是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高高兴领着魏延归来时,诸葛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
刘备急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
以绝祸根。
”刘备说:“军师呀!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
望军师恕之。
”不能不说,刘备是从大局出发考虑的,孔明也不得不慎重,于是他指着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
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刚反过来的魏延当时肯定吓毛了,诸葛亮的招子太亮了,于是喏喏连声而退。
他算是保住了性命,却再没有被大用过。
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
《三国演义》埋这么大的伏笔都是为了证明诸葛亮神鬼莫测的本领。
当然也有不少人替魏延喊冤,这是另话不提。
那到底什么是“脑后有反骨”呢?《三国演义》当中也没有具体描写生活常识分享。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魏延为了蜀汉出生入死,东征西战,最终没有死在敌人手上,却是被同僚杨仪所斩,实在是有点憋屈。
这场内讧表明上是因为性格不合上演的火拼,但更多的是背后争权夺利的延伸,以及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所致。
由于两人先后死去,令本已缺乏人才的蜀汉,更显凋零。
魏延被杀还连累家族被诛,固然与他个人的行事风格有关,但作为他上级的诸葛亮,并没有针对他的性格特点量才而用,这在用人管理上也是值得商榷的,上司与下属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最终才酿成惨剧。
盲目冲动惹的祸魏延虽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读者对他的印象并不十分好。
这源自于被神化了的诸葛亮,对投奔刘备而来的魏延的评价:“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
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这是魏延刚出场就差点要见阎王爷的节奏,当时刘备被曹军追赶,走投无路之下携百姓奔到襄阳城,刘琮束手无策准备投降,蔡瑁、张允则命令军士乱箭射向城外的百姓。
这是魏延挥刀砍死守门的士兵,打开城门:“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蔡瑁、张允这等卖国之贼。
”刘备因怕双方动武伤害百姓而没有入城,尽管他的动机是好的,然而他却忽视了刘备和荆州群臣两方面的因素,刘备为了保全仁义之名,是不会乘人之危并接纳魏延。
而且蔡瑁、张允手握重兵,兵微将寡的魏延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杀死,更何况蔡瑁还是刘琮的母舅,如果杀了又让刘备如何面对?魏延的盲目冲动,在于没有理清当时复杂的形势,只知匡扶正义,妄图凭一己之力扭转大局,结果没有得到刘备的响应,还差点送掉性命,最终只能落荒而逃投奔长沙太守韩玄。
这番行为导致诸葛亮对其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因此后来魏延在长沙之战中,即使他救了黄忠、杀了韩玄并献城,可谓是劳苦功高,却依旧差点被诸葛亮所杀,并得到了以上一番恶劣评价。
修养不足的缺陷自从加入蜀汉集团后,魏延变得善于运用谋略并能出奇制胜,但自身修养没没有跟上他的能力,这让他的情商有所欠缺,在与同僚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在他最后众叛亲离时就有所体现。
历史趣谈:诸葛亮杀魏延真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杀魏延真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导语:相信在看三国演义的人中,很多人都记得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一面,即使是在死后也得安排好一些让蜀军全身而退。
又料定魏延有谋反之心,安排马岱
相信在看三国演义的人中,很多人都记得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一面,即使是在死后也得安排好一些让蜀军全身而退。
又料定魏延有谋反之心,安排马岱杀魏延。
但是历史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我们一起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和小编我的分析。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在刘备奠定蜀国的基础之时,魏延被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成为了一个封疆大吏,在汉中一呆就是十年,在诸葛亮北伐途中,多次请求诸葛亮让自己分兵两路北伐曹魏,但是诸葛亮一直不同意,于是心怀不满,并且与长史杨仪不和。
在诸葛亮死后俩人矛盾激化,在俩人相互争斗中魏延被杀。
正统史书中就是这样的,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相信我说的,别急,下面听我来慢慢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召开军事会议,说明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但是在当时蜀汉老一辈的大将死伤殆尽,作为蜀军中资历最老的将军魏延却没有被邀请参加这个军事会议,这肯定是诸葛亮特意安排的,诸葛亮料定死后魏延和杨仪会起冲突。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俩人冲突加剧,进入诸葛亮生前设下的圈套,结果让马岱将其杀死。
姑且不说,当时的魏延有没有造反一事。
魏延在当时的蜀汉是一个名将,但却没有谋略,和诸葛亮斗根本不是对手,这样不可多得一个将领,试想一下惜才如命的诸葛亮怎么可能舍得杀呢。
在刘备死前是镇远将军,但唉刘备死后被封为都亭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并担任凉州刺史,统率前锋部队。
后又因战功卓
生活常识分享。
反骨未必是天生—浅谈《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命运悲剧
反骨未必是天生—浅谈《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命运悲剧《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魏延也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被誉为“五虎上将”之一。
然而,他的命运并不顺遂,最终死于武侯祠。
魏延之所以被称为反骨,是因为他在战场上不仅勇猛无比,而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与众人碌碌无为,而宁愿选择孤注一掷的机会。
尤其是在关羽败亡之后,他坚决反对刘备拥立刘禅为皇帝,而主张让他自己接任,这一言论甚至引起了刘备的极度不满。
但事实证明,魏延的主张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刘禅的能力明显不如魏延。
而魏延的命运悲剧,也与他那种反骨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他在战场上执着勇猛,却缺乏周全考虑后果的能力,这使得他经常处于危险之中。
举个例子,他在攻打漠北时,率领大军攻城,却没有计算到敌人可能做出的反击,最终被敌人袭击,导致大败亏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全局来进行战争计划,而只看重一时的胜负,这也导致了他在某些战役中的失败。
其次,他的反骨性格也使得他经常和上司发生摩擦。
在三国时期,部下的忠诚和服从是非常重要的,而魏延却时常表现出对上级命令的不接受和不听从,如此反精神自然会引起上司的不满和不信任。
例如,当时在南中的战争中,蜀汉国师诸葛亮率领大军已经开始撤退,却因魏延执意进攻而多次遭受敌军反击,这等于是在诸葛亮的命令上搞了个逆子,所以他才将魏延驱逐,并要求关羽杀魏延。
最后,魏延的最大悲剧是因为他反抗了刘备的命令。
即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作为部下,进可攻退可守,听从上级命令是必须的,毕竟战争是一种全局的考虑。
而魏延却因为一己之私,不顾大局,面对刘备的反对依旧坚持己见,这种不服从领袖的行为,最终也导致了他的悲剧。
事实上,他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而不是违反上级命令,这也是一名优秀军人应该明白的。
反骨的人通常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拥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和勇气,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弱点。
历史趣谈魏延怎么死的 被马岱砍下脑袋 杨仪踩在脚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延怎么死的被马岱砍下脑袋杨仪踩在脚下
导语: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也死了。
魏延怎么死的呢?是被马岱斩下头颅献给杨仪。
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在政治上太幼稚。
...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也死了。
魏延怎么死的呢?是被马岱斩下头颅献给杨仪。
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在政治上太幼稚。
但是说魏延造反其实是不对的。
魏延怎么死的:被马岱斩下头颅
历史上是这么记载魏延怎么死的。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之死导致了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之死有三个原因
1、魏延性格得罪同僚
魏延是什么人?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战功赫赫;杨仪又是什么人?蜀汉名臣,才华过人,处理事务,斯须便了。
这样的两个人互相不服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三国魏延之死真相 诸葛亮设计诛杀魏延确有其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魏延之死真相诸葛亮设计诛杀魏延确有其事
导语:解读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都了解魏延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魏延因为勇武被诸葛亮重用,因为脑后长有反骨被诸葛亮设计诛杀,换句话说魏延就是
解读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都了解魏延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魏延因为勇武被诸葛亮重用,因为脑后长有反骨被诸葛亮设计诛杀,换句话说魏延就是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反派。
而事实上,魏延是死的最冤的人,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产生共鸣,这些学者一致认为魏延没有反叛之心,《三国演义》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但在魏延的死亡过程上,却是众说纷纭。
那么魏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死亡过程?他的死亡真是诸葛亮设计的吗?提到魏延不得不说他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划如果实施,能不能成功?
一、后事安排
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在病逝前,安排杨仪统领大军返回蜀境,命魏延、姜维断后,并说魏延如果不听从安排,则蜀军主力立即开拔。
果不如其然,魏延听闻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认为北伐事业不能因为诸葛亮一人而中断,他愿意率领军队继续作战,并强调说他不愿居于杨仪之下。
费祎把魏延的意思表述给杨仪,杨仪知道后,率领大军随即开拔。
按史书记载杨仪出身荆州襄阳,并且做事干脆利落,许多事情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对后事安排的心思是,不要求领军者有帅才,要求领军者能够把大军顺利带回蜀汉。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后事安排并没有设计陷害魏延,诸葛亮的想法是保护大军周全。
明显大军在魏延的手里,就不符合诸葛亮的宗旨;大军被杨仪带领,会让大军撤退时井然有序不致慌乱。
魏延当时态度是“诸葛亮死了我是老大,你们得听我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魏延冤死 魏延反骨是谣言 真实的他是这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延冤死魏延反骨是谣言真实的他是这样的
导语: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他也是继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之后,蜀国阵营内最具能力和武功的战将,而且是北伐曹魏的坚定分子,在其生前受到刘备的提拔和诸葛亮的重用。
可他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军中不久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杨仪派遣马岱追杀,并落了“夷三族”的悲惨结局。
魏延的死去,标志着蜀国内部再也没一流的军事将领与曹魏抗衡了,仅仅剩下一名姜维独木难支,最终蜀国也不得不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关于魏延,首先,所谓“反骨”的说法当然只能是小说家言,历史上毫无记载。
从科学角度分析,谁也不可能单独在脑后多长出一块“反骨”。
魏延所谓的“反叛”,其实是诸多原因造成的过激反应,反叛并无实际证据,他的最终悲惨的下场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在一起的而演化出来的历史悲剧。
先来看看魏延的出身。
据《魏延传》记载,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这表明,魏延以低级军兵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的,因为屡立军功,被刘备提升为中级军官。
汉中争夺战后,等到刘备在汉中称王的时候,魏延更是遭遇突击提拔,取代名将张飞督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蜀将魏延是被冤死的吗?魏延究竟为什么而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蜀将魏延是被冤死的吗?魏延究竟为什么而死
导语:关于《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在过去长期背负着一个判国的罪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提起魏延都是以一个反骨贼看待的。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专家提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在过去长期背负着一个判国的罪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提起魏延都是以一个反骨贼看待的。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即魏延并不是一个判国的人,其功劳之大可比威震华夏的武圣关云长,超过了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
对魏延的看法我赞同近年来提出的这个观念,即魏延是被屈死的,以下是一点浅见。
魏延在《三国演义》的几次出场
魏延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当刘备携百姓被曹操追赶走投无路欲进襄阳时,却被蔡瑁、张允乱箭射退,在这个时候“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当下魏延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并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我们知道魏延的武艺并不在五虎将之下,在三国里也是一员猛将中的极品,假如他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那么他为什么不像文聘等人一样,留下协助蔡瑁呢?或者干脆等着曹操大军来到之时直接投效曹操呢?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刘备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各路诸侯尚有好几处,在那样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区区一个刘备哪个就看出来将成为一个开国之君呢?谁也不敢下这个赌注,把自己的富贵前途这样押下去。
凭着魏延的能耐,在曹操手下必定是张辽、夏侯渊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计杀魏延是一个悲剧
诸葛亮设计杀魏延是一个悲剧魏延死于诸葛亮生前设计被马岱斩杀应该是无疑的,不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描述。
争议主要在于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是魏延脑后有“反骨”。
诸葛亮怕自己死后魏延造反。
在诸葛亮眼里魏延属于那种不仁不义之人。
这在《三国演义》诸葛亮接受魏延投诚时就给其一个下马威。
怒斥魏延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假意命令绑出去杀了。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被汉高祖刘邦所倚重的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韩信都不能算作忠义之臣了。
为刘邦六出奇计几救刘邦于生死关头的陈平简直是满身“反骨”。
陈平先投靠魏王咎,后又委身项羽,在鸿门宴时结识了刘邦后辗转才投了刘邦。
就连刘备自己也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
曹操给刘备的待遇很好,最后刘备还是不辞而别。
但没人说他们不忠不义。
其实魏延早有投靠刘备之意,第一次当刘备被曹操打得走投无路,携众投奔襄阳时。
城中的魏延引人杀了守门士兵开城迎接。
只因刘备转道去了江陵而失去了投靠的机会。
魏延在襄阳从此无法栖身这才投了韩玄。
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黄忠为报关羽不杀之恩手下留情。
韩玄定黄忠“外通内联”之罪。
令刀斧手推出斩首,魏延杀了刀斧手救下黄忠,又杀了韩玄引百姓出城投了关羽。
从这两次“变节”上不仅看不到魏延不忠不义,反倒可以看出魏延是一个十足的义士。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对魏延却耿耿于怀,从一开始就对他防范有加呢?真正原因应该是魏延太过锋芒毕露,让诸葛亮和周围的人有如芒刺背的感觉,也就是诸葛亮对他没有“控制感”。
在蜀国上下,包括五虎将在内,文武双全到望其项背的没有第二人。
但魏延却不知藏拙,屡屡争强斗胜,树敌太多。
加上与杨仪结怨太深,致使杨仪怀恨在心,只要有机会就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也许是因为魏延能征善战,在建立蜀汉大业上立过汗马功劳。
再加之后来五虎将只剩下赵云一人,用人之际,诸葛亮心知肚明,用人长处就要容人短处,所以在刘备死后,魏延在诸葛亮手下职位和荣誉都达到了顶峰。
历史趣谈:还原一个真实的杨仪 斩杀魏延实为背主小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还原一个真实的杨仪斩杀魏延实为背主小人
导语:三国是一部解读人性丑恶的最好范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争权夺利争到最后不过一坡黄土罢了。
小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位三国里的十足小人,
三国是一部解读人性丑恶的最好范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争权夺利争到最后不过一坡黄土罢了。
小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位三国里的十足小人,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字文长,三国时蜀汉名将,巅峰时曾被刘备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后因在北伐战略方针与诸葛亮意见不一,认为自己无法发挥才能。
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失败被杀,并被夷灭三族。
很多人知道魏延是看《三国演义》,魏延第一次出场是在襄阳开城门迎接刘备。
第二次是其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后,因为得不到重用,率领军民斩杀韩玄,进而投降刘备。
这时,诸葛亮开口说了一句话,把魏延弄得懵逼了:“此人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
”
于是,大将魏延此后就被贴上了“反骨”的标签。
魏延脑后长“反骨”,当然是不存在的。
鲁迅曾经评价《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其对于魏延反骨之评价毫无根据。
事实上,率军与魏延争权,并派马岱斩杀魏延的杨仪才是日久必反的真小人!小编将从以下几点还原一个真实的杨仪!
一、叛傅投关
杨仪本是襄阳人士,起初他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下属,主管文书一类的工作。
后来干得不称心,招呼也不打就投奔了当时任襄阳太守的关羽。
关羽任命他为功曹,也就是记录人员工作绩效工作。
这是杨仪第一次背主的铁证。
生活常识分享。
【最新文档】虎啸龙吟魏延怎么死的揭秘word版本 (2页)
【最新文档】虎啸龙吟魏延怎么死的揭秘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虎啸龙吟魏延怎么死的揭秘魏延在历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战将,是刘备生前最为信任的其中一员大将之一,那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下面跟小编一起看看。
虎啸龙吟魏延死因蜀汉名将魏延在刘备和诸葛亮的手下,忠心耿耿。
东讨西杀,多次担任先锋的要职。
进川不久既被委任为汉中太守。
可见刘备是十分信任魏延的。
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征战一生的晚年,被自己的战友谋杀了。
诸葛亮用人失智不信任魏延魏延的军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对刘备的忠诚和蜀汉大业的挚着也是有目共睹的。
魏延为了刘备拼杀一生,到了晚年为什么自己甚至连累儿子都被谋杀了呢?提起这一点和诸葛亮的人才观分不开,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在三国时期都是杰出的。
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化身。
但是从《三国演义》的字里行间,仍不难看出,诸葛亮在用人上比曹操、孙权和刘备都略逊一筹。
三国之战,是人才大战。
关羽、张飞死后,蜀中人才匮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窘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失街亭,斩马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魏延在祁山之战的初期,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作战计划,他建议诸葛亮放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一贯战法。
采用绕出子午谷,出斜谷,两面奇袭长安的计划。
客观的说这是一个有创意的计划。
如果采用了这个计划,也许三国的格局就会改变,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诸葛亮拒绝了,他为什么会拒绝这个计划呢?首先魏延的军事计划和诸葛亮固有的军事思想有冲突。
他不愿意冒险,他不相信魏延,他抑制魏延,就可以给自己培养的接班人更多的机会。
魏延的千古奇冤
魏延的千古奇冤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最终落得个“谋反”之名,不仅自己被杀,而且被“夷三族”。
那么,我们就说说他“谋反”的原因。
很显然,长期受诸葛亮的压制,多么忠心的人都要反。
魏延初杀韩玄投汉时,诸葛亮竟然说他脑后有反骨,欲当场杀之。
多亏刘备力阻,魏延才得以保全性命。
魏延有勇有谋,而且很多谋略都在诸葛亮之上。
初出祁山,魏延曾经献计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此计虽然冒险,但非常可行,胜算也很大。
结果没有被诸葛亮采纳。
一出祁山无功而返,与此有直接关系。
就连魏军统帅司马懿都说,如果蜀汉出兵子午谷,则魏国危矣。
后来,魏延又多次献计,其中不乏有见地之策。
而诸葛亮一概拒绝采纳,并且认定魏延心怀不满,久后必反,势必除之。
其实,错根本不在魏延。
魏延的悲剧是诸葛亮一手酿成、或者说是一手策划的。
其一,诸葛亮嫉贤妒能。
看看他培养出的人才吧:蒋琬、费祎、杨仪、姜维、马谡……。
这些人加起来,其谋略不及魏延之半。
结果,蜀汉仅存42年即灭。
我想,魏延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肯定是看到魏延气度不凡、胸怀韬略,才想对其下毒手的,诸葛亮不是会看相吗,这点他肯定看出来了。
诸葛亮的嫉贤妒能并不是光表现在魏延身上。
对待关羽,也能明显看出来。
其实,让关羽镇守荆州,是一个不错的决定,关羽有勇有谋,自能胜任。
关键是,荆州这么重要的地方,只让关羽孤军把守,是不对的。
虽然有刘封和孟达在上庸,距离关羽较近,但聪明过人的诸葛亮不会不知道关羽和刘封的关系不和吧?因此,关羽的死不能说和诸葛亮没有关系。
很显然,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蜀汉的顶梁柱,难免会遭到诸葛亮嫉妒。
虽然不能说诸葛亮成心要让关羽死,起码关羽的死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
其二,诸葛亮集团主义严重。
费祎、蒋琬、杨仪等人,其实真是看不出有什么大才,连支撑局面都难,而诸葛亮一味重用他们。
这一点在《出师表》里有所反映。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人对诸葛亮唯唯诺诺、言听计从。
包括坏了大事、失了街亭的马谡和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姜维。
魏延真的脑后有反骨,是真的造反还是有原因的
魏延真的脑后有反骨?是真的要造反还是有原因的首先,魏延从刘备时代一直到孔明逝世,全数参与孔明北伐战役。
五虎最后一位死的将军,这个资历就不用多说了吧。
而镇远大将军的职位更不必多说,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总司令。
此外,在刘备死后,诸葛时期,魏延被封侯,做过丞相司马,凉州刺史,甚至前军师,最后更是诸葛时期的征西大将军,进封为南郑侯。
这里补充一点,谣传诸葛亮说魏延生有反骨,建议刘备不可重用这种说法还请诸位不要相信了。
各种史料中毫无关于此类记载。
更何况纵观魏延辉煌一生,都乃拜诸葛所赐。
《三国志》记载: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其实,相信不用我多说,很多人都知道,魏延的死是自己咎由自取,史书记载,魏延生性倨傲且有极大的性格缺陷,朝中同僚都不愿意和他交往。
丞相诸葛孔明病重逝世,但秘不发丧,杨仪选择退军,魏延拒绝,发出豪言“丞相虽死,可还有我魏文长在,怎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
前面这句没什么问题,可问题偏偏就出自后面那句。
我魏延是何人,怎么可能受他杨仪摆布,为他断后?这二人都是资格老,且生前备受孔明倚重的不同领域的人才,谁都清楚,当时的大军进退之选唯有他二人有资格指挥。
可杨仪铁了心率大军后退,全然不顾前军魏延。
其实到了此时,我认为二人心里都清楚的知晓,失去了诸葛亮的威慑制约,二人由来已久的相互仇视,再加上新仇旧怨,必然只能存其一。
最终二人上书刘禅并相互诋毁对方企图谋反,刘禅听信左右建议选择相信杨仪,魏延自知自己在刘禅那里斗不过杨仪,狗急跳墙,派遣大军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派王平抵御魏延。
然而就在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贵为五虎上将之一的魏延其先锋部队竟被王平一声大骂骂散了。
老实说,魏延的军事才华是有目共睹的,镇守汉中近十年,曹魏何曾陷了他魏延所镇守的汉中一寸土地?如果魏延一直韬光养晦暗含谋反之心,那么他多年的努力呢?成果呢?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谋反之举?若真是如此,大军岂能被区区王平骂散?。
蜀汉第一大冤案“叛将”魏延惨遭三代灭门
文 陆弃 图 @叶小梦是大吃货Wei YanAnd the Injustice Fell upon HimH istory人文史记魏延,是继“五虎将”之后勇谋双全的蜀汉大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一登场,就被诸葛亮定为“头生反骨”“日后必反”。
而他最后的结局,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识人之能”:魏延背负“谋反”罪名被斩于马下,全家三代也尽被诛灭。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真有谋反之心吗?曾为诸葛亮左膀右臂的他因何被质疑?他那悲惨的人生结局究竟是什么导致的?现在,请跟随历史的步伐,回到两千年前的风云时代……功名显赫的蜀汉大将,一生驰骋沙场,立下诸多汗马功劳,却背负“谋反”的罪名而凄惨殒命——这就是名将魏延和蜀汉第一大冤案。
蜀汉第一大冤案“叛将”魏延惨遭三代灭门演义中的“反骨之相”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人,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中国盘古之乡”。
魏延头生反骨,是罗贯中在演义中所写,史无记载。
书中,诸葛亮说魏延头生反骨,但这“反骨”表现的,却是魏延对刘备的忠诚,具体表现在魏延所做的两件事上:第一,刘备与曹操大战,被追得妻死子失,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意欲到襄阳一避。
但襄阳守将文聘拒不开门,他早就与刘琮投降了曹操。
而此时正在襄阳的魏延久慕刘备仁德大名,因此私开城门,并与文聘大战,打算放刘备进城。
功高莫过救驾,刘备此时并未称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骑兵追得四散而逃,魏延在刘备最落魄时慧眼识主,这份真诚应该是相当值得赞赏的。
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当时刘备并未进城,与魏延失之交臂。
魏延无奈,转而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
赤壁之战后,刘备派关羽进攻长沙,韩玄派部将黄忠迎战。
二人本是敌手,却英雄相见,惺惺相惜。
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忍乘人之危杀之;黄忠有百步穿杨的箭术,却为报恩放弃射杀关羽。
对于韩玄来说,黄忠有通敌之嫌,于是被判斩立决。
此时,魏延正在长沙,听说刘备大军前来,想到此乃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机会,便斩了韩玄,救了黄忠,献城投降。
三国魏延下场为何如此之惨 因诸葛亮多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魏延下场为何如此之惨因诸葛亮多疑导语: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
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
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
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为魏延正名,平反昭雪。
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深得刘备依赖和重用的良臣。
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领部属随刘备入蜀,想为光复汉室建立一番功绩,因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
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全军为之震惊。
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魏延镇守汉中,足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一次,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现在委卿以重任,卿如何担当?他慨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之力而来,让我为大王拒之;若曹操有偏将十万之众来袭,让我为大王吞之!的确,他“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不辜所托。
在镇守汉中的6年里,连曹魏一流名将张颌、曹真也不敢正视汉中一眼。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拜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孔明临死前为何要弄死魏延呢 他究竟有没有做错事情呢
诸葛孔明临死前为何要弄死魏延呢他究竟有没有做错事情呢本文导读: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便已料到魏延会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马岱准备杀他,在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后,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头,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神奇特点再次显现。
然而在正史并未如此,诸葛亮临终遗言让姜维、杨仪等人在自己去世后便带兵撤回,让魏延断后,并明确表示:“(魏延)或不从,君自便发。
”也就是说,魏延如果不听的话,你们就自己带着军队往回撤,不用管魏延了。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
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
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
张郃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
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
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
诸葛亮临终前内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仅因为北伐大业未成,他的心里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蜀军内部的情况,他心里十分不安。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军内部杨仪、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杨仪是丞相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魏延兼任着丞相军司马,相当于武职的长史,一文一武,是诸葛亮以下蜀军的核心人物,但他们二人素怨极深。
诸葛亮在的时候,二人的矛盾还不会破裂,诸葛亮不在了,这个矛盾就有可能瞬间爆发,对诸葛亮来说,为避免日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须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确支持哪一个。
杨仪和魏延各有优劣,他们对蜀汉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于性格,还有就是争权,对此诸葛亮应该很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生反骨”魏延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话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命为前锋。
有天夜里做梦,梦
见自己头上长角,不明何意,便找来占梦人赵直为自己解梦。
赵直考
虑到魏延性格不好,怕惹魏延不悦,不敢直言,便说:“麒麟有角而
不用,这是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
”然而在从魏延那里退出后却对旁
人说:“角这个字,是以刀下用的架势;头上用刀,这是大凶之兆啊。
”
这年秋天,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且病情加重,临终前秘密
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身殁之后退军节度,然而
却不知因何原因,这么重要的军事密会,唯独没有叫魏延参与会议。
对于魏延,诸葛亮的遗令是让魏延为撤军断后,姜维次之。
如果魏延
不愿听命,大军只管按照遗命开拔撤退。
对于诸葛亮临终的遗令,我一直琢磨不明白。
首先:诸葛亮的临
终会议,这么重要的军事会议为什么唯独没叫魏延参加?如果是担心
魏延存在不同意见或者想让杨仪主持撤军事宜怕魏延不服,那在会议
上当面给魏延下达命令,难道魏延还能当面抗命吗?
其次:明知道魏延和杨仪不和,为什么还是要让杨仪来主持撤军呢?既然已经把姜维作为自己的亲传弟子,何不将此大任交给姜维呢?如果担心魏延或者其他文武不服,那么对于死对头杨仪,魏延不是更
会不服吗?
最后:对于撤军的安排,为什么说魏延如果不愿听命,大军只管
自顾开拔撤退,那么诸葛亮这是要将魏延至于何地呢?
由此三点疑问,我不由得不怀疑,要么是诸葛亮临终前已经思虑
不周,要么是诸葛亮担心魏延性格太孤傲,会对自己指定的继任者蒋
琬不服,从而产生危害蜀国的变故,从而故意留下这样的遗命来挑战
魏延的内心。
魏延如果服从,便也会服从继任者蒋琬,如果不服便会
失去军心,被孤立起来,不能再造成多大的变故或者危害。
诸葛亮死后,蜀国大军秘不发丧,杨仪不敢亲自前往面见魏延,
于是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的意图。
费祎到了魏延大营将诸葛亮的遗令做了转达,魏延听后非常不以
为然,回答道:“丞相虽然亡故,但还有我呢。
府亲官属便可护送丞
相遗体回成都进行丧葬,我自当率领诸军进攻敌人,怎么能因一个人
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他杨仪摆布,做为他断后的人呢?”
说完后,魏延转而劝费祎一起留下来,一起共同继续伐魏,并让
费祎和自己联名做手书,昭告蜀军众将。
魏延为什么有这么大胆子敢违背诸葛亮的遗命?我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撤军其实并没那么无法接受,只是由杨仪来主持,让自己
为杨仪断后,魏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其二,当时蜀国有传言
认为,诸葛亮死后唯一能继任主持北伐大局的非魏延莫属。
因此,很
可能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心中就默认自己就里所应当的是全军代理统
领了。
哪知道结果却是一向不和的杨仪。
这两件事与魏延的期望反差
太大,这么大的心理落差对魏延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费祎一看魏延这个意思,知道不妙,便谎称说:“我应该回去为
你劝解杨长史,长史是文吏,甚少管知军事,他必不会违命。
”于是
出门驰马而去。
费祎走后不久,魏延就醒过梦来,后悔放费祎走了,
然而已经追不上了。
于是魏延派探子侦察杨仪等人的动静,探子回来报告说,杨仪等
人都在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收拾行装,各个营垒都在按顺序撤离。
杨仪
和费祎完全罔顾自己的意见就这么开始撤军,这不是明摆着弃自己于
不顾吗?因此魏延大怒,由于费祎没敢当面和魏延直说这也是诸葛亮
的遗令,因而魏延把这笔帐便算在了杨仪和费祎的头上。
魏延当即率自己统领的军队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而且
所走过的地方都把栈道烧得断绝。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在成都同时收到两
人的表章,便寻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
结果
董允和蒋琬二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魏延抢先占据了南谷口,在盛怒之下竟然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
仪不敢上前,命令王平前去抵御魏延。
王平怒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说:“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
魏延军知道不该进攻自己人,魏延的军令有误,于是都不再听魏
延的命令,作鸟兽散了,只剩下魏延和自己的儿子等十几个人。
无奈
之下,魏延只好逃往汉中。
杨仪见状不肯罢休,派马岱前往,追上了
魏延并且斩了他,将他的头颅献给了杨仪(至于马岱是如何斩杀的魏延,史料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有可能是《三国演义》描述的突然袭击,也有可能是倚仗所带的追兵多于魏延剩下的十几个人,但是无论如何
这都不是诸葛亮的遗计)。
杨仪见到魏延的人头,一把扔到地上,一
边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一边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此后,魏延被诬陷谋反,并被屠了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三国志》记载:“魏延不是向北降魏而是向南行军,本意不是
谋反,只是要除掉杨仪等人而已。
”
可见,杨仪是沾了遵了诸葛亮的遗命的光,成为了诸葛亮撤军遗
命的执行者和代言人,魏延则就是吃了这个公然违命的亏,要除掉宿
敌杨仪,又没想到好的办法,反而是盛怒之下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措施,与自己人对阵,这才使得自己因为理亏而兵败被杀。
可怜魏延一代蜀国名将因为性格问题导致的个人恩怨,造成如此
糟糕的结局,而且还被《三国演义》黑成脑后有反骨的反叛,成为了
三国时期被黑得最惨的人物。
最后我再顺带交代一下杨仪的结局,这货害死了魏延,回到成都后自以为立下了大功,以功臣自居,而且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是诸葛亮的继任者,哪知道诸葛亮生前因为他和魏延闹得势同水火,从而看出他的性格存在重大缺陷,因此临终前留下遗嘱,将继任者制定为官位仅次于杨仪然而却稳重练达的蒋琬。
蒋琬接任后,杨仪大为不满,满腹牢骚,费祎前去劝诫他,他竟然说:“早知如此,当初丞相病逝,就应该带兵投靠魏国。
”费祎大惊,回去如实向上奏报。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杨仪到了流放地心中不满,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
杨仪在得知郡吏前来捉拿他后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这便是杨仪的最终下场!
最后对于魏延之死,我忍不住要再多说两句。
魏延的孤傲自大的性格是他自寻死路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他和杨仪的矛盾的主因。
而另外还有两个主管重要的外因也是魏延之死的另外两个主因就是:诸葛亮的遗令和杨仪想要借机除掉魏延。
诸葛亮临终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唯独没有叫魏延参加以及遗令让魏延为大军撤退来断后,这两点决定如果不是诸葛亮故意这么安排的话,那实在是匪夷所思。
按说魏延在诸葛亮治下这么多年了,魏延是什么脾气性格诸葛亮不可谓不了解,所以自然会料到魏延会不服从遗令。
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然让杨仪来负责主持撤军,而且说如果魏延不听遗令,大军只管撤军,不必管魏延。
这样的遗令不能不让人想到诸葛亮是在故意激怒
魏延,由此来孤立甚至除掉魏延,原因很可能是魏延的军事冒险主义
会对蜀汉的未来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至于杨仪,受了遗命,一朝权在手,不但没有主动化解和魏延的
矛盾,反而趁机派马岱将失势的魏延追杀,足见两人的矛盾已经到了
你死我活的境地。
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将蒋琬指定为继承人而不是
杨仪的原因。
而杨仪的下场很可能也是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的,因此,对于魏
延和杨仪的下场和结局,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是诸葛亮预判自己死后,蜀汉无人能制约这两个人而留下的遗计。
虽然会使蜀汉损失两个重要
人才,但是却也避免了蜀汉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尽管诸葛亮知道,
这两人的没落是本来就人才凋敝的蜀汉的重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
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