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实结局,有诗为证
爱红楼的人经常有这样的一个结论
袭人之我看爱红楼的人经常有这样的一个结论:晴为黛影,袭乃钗副。
我从红楼梦书中没有看到曹雪芹有这样的结论,脂批我看得不是很仔细,据我看到的是没有这样的结论的。
不管怎么样,我不愿用这样的观点去看袭人和晴雯两个人,她们就是有鲜明特色的两个人,为什么一定要把袭人看成是宝钗之影,把晴雯看成是黛玉之副呢?对她们二人来说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我眼中的袭人,我想分为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她的优点:温柔、贤惠、善良、细心;第二个层次是由于环境带给他的一点缺点:一心为主的愚忠和她的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
有诗为证: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为此我又细读了一遍《红楼梦》,重点研究了有关袭人的故事情节,具体概括如下:先来说我列出的第一个层次,袭人很温柔贤惠,这一点谁也否定不了。
她是宝玉贴身边的大丫头,怡红院的丫头总管,宝玉平时的一切起居事宜都由她一手服侍。
黛玉刚进贾府时,我看到一副很温馨的画面,宝玉刚从外面回来,正值冬季,外面飘着雪花,宝玉进来后,袭人睡在宝玉的被窝里,那是怕宝玉睡着凉,先给他焐暖;晚上睡觉时,把宝玉的玉摘下来,用手帕包了,塞在褥子底下,以免第二天戴的时候冰了脖子;大观园中,宝玉午睡时,亲自为宝玉驱虫,怕小虫惊扰了宝玉的睡眠;因为怕宝玉睡觉得时候踢了被子受了风,亲自给宝玉绣肚兜,绣得鲜活可爱,连宝钗看到都忍不住惊叹:好鲜亮的活计!在宝玉挨打时,她更是心痛得无以得加,悉心照顾,寸步不离;她对宝玉无微不至,呵护有加,宝玉也非常的喜欢她。
王夫人对她更是看重,因此也垫定了她在宝玉房中的地位和在荣府下人中的地位。
记得有一次,芳官的干娘夏婆子,因为莺儿折了些柳枝花儿来宝玉院中胡闹的时候,袭人也很看不过去,但是那个夏婆子呢,却偏偏不知好赖,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温柔的袭人不善言辞,因此让麝月出来说她,这个情节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我觉得袭人之所以能在荣国府这么吃得开,不是靠奉承别人讨好别人所取得的,她是靠自己的平时的行事,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 红楼梦里出现的灵异事件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红楼梦里出现的灵异事件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
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着。
1 红楼梦真实结局是怎样的红楼梦的结局是贾政私藏甄家罪产,而且宝玉
等人所作的林四娘诗有反清的意思,被皇帝发现了。
贾家十分惶恐,最终全
部都搬了出去,最后大观园正式关闭了。
因为娘家被抄家,贾母突发恶疾然后死亡了,当贾母死后,老色鬼贾赦想
要强取鸳鸯,鸳鸯不从割喉自尽。
贾赦交接平安州外官事发,荣府也被抄家了,贾政等人虽然没有治罪,但
是贾府已经大不复以前光景,贾政护送贾母灵柩回南。
惜春敏感的知道贾府
马上要败了,为了避免颠沛流离,她为了保护自己就找到机会离家出走,最
终削发为尼。
有很多人觉得这个结局太可怜也十分恐怖,实际上小编觉得可怜是真的很
可怜,不过书的前面都有伏笔,不算完全不能接受,只不过有种荒凉之感罢了。
1 红楼梦里的灵异事件一、天上的神仙政府
“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这是对警幻的描绘。
据警幻自述,“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
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这样看来,天上的世界虽说有琼楼玉宇、琪花瑶草,美艳女郎,但总给人一种洁净的空白的感觉。
近于“无为”,这是天上神仙系
统的唯一色彩。
玉皇没有出现在《红楼梦》中,但我们可以想象他直接统治。
红楼梦的真正大结局,都在这首诗里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都在这⾸诗⾥今天我们继续解读红楼梦诗词。
红楼梦⾥有很多诗词,与别的⼩说不同的是,红楼⾥的诗词是故事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诗词都暗含⼈物命运,甚⾄交代了整部书的主旨和红楼⼤结局。
很多⼈遗憾红楼未完,不知道众多⼈物结局如何,其实第⼀回⾥的⼀⾸诗,早已交代了红楼⼤结局,只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么忽略了,要么没有读懂,所以才有“恨红楼未完”的遗憾。
这⾸诗就是甄⼠隐在出家前对道⼠的《好了歌》的注解,令⼈欣慰的是,好了歌虽然没有脂批,但注解却写满了脂批,通过脂批提⽰,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真正的红楼⼤结局。
我们不妨⼀句⼀句来看,先看第⼀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这句话很好理解,说的是宁荣⼆府的今昔荣辱,这让我想起唐朝诗⼈刘禹锡《乌⾐巷》中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
我们现在看到的“陋室空堂”和“衰草枯杨”,正是贾府败落之后的景象,⽽“当年笏满床”“曾为歌舞场”则是贾府最繁华⿍盛的时期,前后⼀荣已枯,对⽐强烈,这种巨⼤的反差,更能引起⼈的思考。
“当年笏满床”引⽤的是唐⼈崔神庆满门荣耀的故事,史料记载:开元中,神庆⼦琳等皆⾄⼤官,群从数⼗⼈,趋奏省闼。
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榻置笏,重叠于其上。
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缌⿇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
崔神庆的故事,像极了昔⽇繁华如斯的贾府,王夫⼈曾说黛⽟之母贾敏未出嫁之前,是何等的娇⽣惯养,是何等的⾦尊⽟贵,那才象个千⾦⼩姐的体统。
如今这⼏个姊妹,不过⽐⼈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番话也写出了贾府的今⾮昔⽐。
曾经,宁国公、荣国公为“四王⼋公”中的⼆公,位列公侯,可以说是荣耀满门,昔⽇的贾府,必定是⽇⽇宴饮,夜夜笙歌,盛极⼀时,故为天下望族。
没想到赫赫扬扬百年之后,迎来的却是⼈去室空,⼤厦倾颓,昔⽇⾼楼转瞬间成为⼀⽚⽡砾,上⾯长满了野草。
孔尚任的《桃花扇》⾥说到了兴衰之事:俺曾见,⾦陵⽟树莺声晓,秦淮⽔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红楼梦结尾解读
红楼梦结尾解读
《红楼梦》的结尾历来是文学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因为它没有一个确定无疑的原著完整版本。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流传下来,而后续的部分由高鹗等人进行了续写,形成了我们现在通常所见的一百二十回本。
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中,结尾部分的大致情节如下:
1. 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而非他深爱的林黛玉,林黛玉因病重伤心过度,在宝玉不知情的情况下逝世。
2. 贾府因种种原因逐渐衰败,最终遭到朝廷抄家,家族成员命运多舛,王熙凤也在悲剧中死去。
3. 宝玉在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之后,顿悟人生无常,决定出家为僧,抛弃了世俗的一切,留下宝钗独守空房。
4. 最后一回中,贾政在外出做官途中梦见贾宝玉回来拜别,醒来发现是一场梦,小说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作为结尾,寓意着荣华富贵如梦幻泡影,一切终归虚无,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深刻而悲观的认识。
然而,根据红学专家的研究以及对早期手抄本残卷的分析,曹雪芹原构思的结局可能更为悲凉且深具批判性,但具体细节已不可考,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无论是哪种版本的结局,都强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末期世态炎凉、人性扭曲以及生命无常主题的表现。
红楼梦结尾诗词
红楼梦结尾诗词
红楼梦结尾诗词有许多,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1.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曹雪芹《自题》
2.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曹雪芹《好了歌注》
3.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
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曹雪芹《好了歌》
这些诗词反映了红楼梦中的主题和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同时,这些诗词也展现了曹雪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诗歌创作能力。
红楼梦
后世影响
世界影响
日本
《红楼梦》最早流传到海外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由浙江到达日本的一艘船上载有67种中国图书,其中 就有“《红楼梦》9部18套”。两个多世纪里,“日本红学”的学术文章和译作从数量上看一直都在国外红学中占有 领先地位。
朝鲜半岛
1800年前后,就有了中、朝文对照的全译抄本《红楼梦》,成为朝廷文官受命为王妃或宫女提供的消遣读物。由于 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朝鲜半岛的文人们还创作了风格类似的作品,如《玉楼梦》《九云记》等。
法国
1981年11月,《红楼梦》法文版由伽里玛出版社列入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丛书中出版,社会上顿时掀起一股“红楼 热”。尽管这套3400页、分上下两卷的法文《红楼梦》定价十分昂贵,但已经再版4次。
英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教授王际真英文节译本译文流畅、准确,导言部分被誉为英文翻译本之冠,受到西方读者 的好评,影响较大。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思的新译本最大特色是灵活,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深受英语读者的欢 迎,算是在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红楼梦》英译本。有专家把它与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中 英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红学家更认可87版 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红学家更认可87版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新《红楼梦》可谓饱受争议,从最开始的选秀,在如今的“青楼梦”,“不尊重原著”、“低俗”等字眼似乎始终围绕着新版《红楼梦》。网友更是调侃:“要改干脆全改了吧,让黛玉不死,同宝钗一起嫁给高中状元的贾宝玉,岂不皆大欢喜?”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结局变喜剧?贾宝玉高中科举,宝玉为宝钗留下一个孩子才遁入空门,皇上大赦贾府,令贾府又看到“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希望……上周末,新版《红楼梦》在四川地面频道播出了最后一集。从大结局来看,和1987年播出的旧版有很大不同,继续引发了网友和观众们的板砖。导演李少红说,对新版《红楼梦》有争议的人应该看完再说,没想到,所有剧情播出后,仍然板砖不断。
但这一结局因与前80回的思想内容大相径庭,近年的红学研究一直评判其破坏了原著的深刻主题,但李少红作了“忠实的拍摄”。
马瑞芳认为,在脂砚斋的批语中有对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描述,酸齑,就是酸菜渣子。他穷困到了抓那个渣子吃的地步;到了下雪的寒夜,没有办法御寒,不知哪儿捡的一个破毡子,就围在身上。
正如《红楼梦曲》的最后一支歌《飞鸟各投林》所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的《红楼梦》注定是人间悲剧。
红楼梦真的结局(下部)
上篇文章完成后,一位叫“小人书〞的网友提出新的证据,现将全文摘录如下:洛神和北静王的爱妾
宝玉祭金钏去了。
到哪儿祭去了?水仙庵,供洛神的地方。
就在这儿宝玉说了
那个什么“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
故借他一用。
〞洛神的故事贺兄已经说明白了。
接着茗烟说了段特别奇怪的话:“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
不知道的。
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
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 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
二爷
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假设芳魂有感,香魂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
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
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
〞
注意啊同志们,他这是说金钏姐姐呢么?“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
的一位姐姐妹妹〞是谁啊?姐姐就罢了,还有“妹妹〞的事?大户人家有小厮管丫环
叫“妹妹〞的么?还有:“知己之间〞啊?!宝玉跟谁知己啊?是跟金钏姐姐啊?
更奇怪的是宝玉回家撒的那个谎:“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
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
宝玉什么借口不能找,非找个死人当幌子?死的还是北静王的爱妾!那时候能随便咒人家 (别说王爷家了) 死人的么?而且,贾府从上到下的人对这个谎居然没反响!一个接下碴儿的都没有!都不说派人瞧瞧去!秦可卿死的时候北静王可是亲自来路祭的啊!贾家不会全是那不懂规矩的吧。
那么,原因就只剩下一个了:宝玉撒了个极易揭穿的谎,贾家却不能揭穿这个谎,因为,那不是谎,而是真的!。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分析
想要真正地了解《》和其中隐讳的内容,建议不要参照刘先生的演说,只把它当野史或外传来听,还比拟有娱乐性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到底写了什么结局,因版本的遗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当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众多红学权威之观点,不但演员阵容空前绝后,情节演绎的结果也应该比拟符合曹老的原著: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
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表达过了。
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
另外,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
首先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
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但是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三、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
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
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
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单独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
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
贾元春被晋升为大清皇后
贾元春被晋升为大清皇后《红楼梦》的主题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千红”“万艳”不独包括大观园里的众多女儿,还包括了作为大清皇后的贾元春。
有人立马提出质疑:有谁说过贾元春是大清皇后?答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其大作中写得明白白、清清楚楚。
证据一:舒坤《批本随园诗话》有记:“乾隆五十五、六年间,见有抄本《红楼梦》一书。
或指明珠家,或云傅恒家。
书中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则指忠勇公家为近似。
”上述这则材料,“书中内有皇后,外有王妃”,说得斩钉截铁,毫不含糊。
我们知道“外有王妃”,指的是探春。
探春在红楼梦全书结束前,当嫁到海外某岛国,“杏元和番”,当了王妃。
对此,红学界已公认。
那么,“内有皇后”,指的是谁呢?理所当然,指的是元春。
应该说,这里面没有悬念。
我们看元春生日在大年初一,探春怎么说?——“大年初一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
怨不得她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
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
”有趣的是探春的生日在三月初三。
这就很清楚了,元春、探春,正是“内有皇后,外有王妃”的不二人选。
或有人会说,舒坤所见抄本《红楼梦》,不一定是曹雪芹所著(指八十回后),因为曹雪芹生前,并没有写完《红楼梦》。
此话有理。
但问题在于两点:一是元春当皇后,符合书中伏笔。
换言之,符合曹雪芹固有构思;一是乾隆五十五、六年间,红楼梦并未大红大紫,如果有人续书能写出“内有皇后,外有王妃”的故事情节来,则这续书人必与曹雪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要么是曹雪芹亲属,要么是曹雪芹密友。
须知,曹雪芹生前虽然没有完成《红楼梦》全部,但至少已完成《红楼梦》百分之八十以上。
何况,曹雪芹身后,还留下不少有关《红楼梦》的片言只语,甚至是残篇断章,这些,足够使续书人在续书时,有章可循。
所以说,舒坤所见抄本《红楼梦》,不管是出于曹雪芹之手,还是出于续书人之手,它的故事情节,应视为曹雪芹固有构思,至少,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我们看重“内有皇后,外有王妃”这断语,理由也正在于此。
八大山归案红楼 曹雪芹终显真身
八大山归案红楼曹雪芹终显真身【假目】曹雪芹归真于八大山人【缩略稿】红楼大观园脱胎于南昌青云谱“福尔摩斯”探红楼【本文据约四十年前先祖父遗存笔记经重核并结合新资料整理而成】作者覃拓概要曹雪芹是勿庸怀疑的《红楼梦》的唯一作者,这是《红楼梦》本身所决定的。
《红楼梦》始行之初,他的署名本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著作权就如同写进了宪法。
他的绝对存在,取决于《红楼梦》的绝对存在。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他的存在是否合理,系整个“红学”瓶颈所在。
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恰是这个“所以然”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红学界。
或按福尔摩斯侦探术,曹雪芹必另有身份存史可查,《红楼梦》一书恰是一个完好的涉案现场,一个黑匣子,如何深层次准确全面甄别现场特征,并结合外围排查,从而破解作者密码,最大可能还原曹雪芹三维图形,然后锁定、围绕被证对象查证复核,才是科学方法所在。
曹雪芹的真实身份终归只有一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有真的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现结合原生基因甄别、“DNA”比对等科学手段,确认,八大山人就是曹雪芹曾经的存在。
关键词红楼现场特征;深层次内涵;影印本;完稿年代;三维复原;锁定对象;款印与笔迹;共同原生基因;“DNA”比对;证据系统;返祖归宗;南昌青云圃;提纲前言第一章《红楼梦》【涉案现场】主要特征1、《红楼梦》具体创作年代2、红楼现场特征【暂略、存目】第二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必然特征【暂略、存目】、第三章被证对象之八大山人与曹雪芹的共同特征【暂略、存目】第四章对簿【铁证如山,三百年前,中国两大文化宗师今魂归一体】第五章大观园与青云谱及其它第六章八大山人之“曹雪芹”由来附曹雪芹之“八大山人”等名号由来【暂略、存目】第七章八大山人与《红楼梦》中人第八章其它有关曹雪芹的线索与八大山人的内在联系1、八大山人与敦氏兄弟等清代有关曹雪芹线索的内在联系2、八大山人与《书史纪原》的内在联系3、八大山人与《种芹人曹霑画册》的内在联系4、八大山人与《楝亭集》的内在联系结语前言曹雪芹是《红楼梦》一书的唯一作者,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红楼梦结局
红楼梦结局
红楼梦结局
红楼梦人物结局:
黛玉在宝玉成婚之夜泪尽而亡;
宝钗后来独自拉扯孩子,孩子长大后前程似锦;
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元春在宫中抑郁而终;
迎春被丈夫折磨而死;
探春远嫁;
惜春年少出家;
湘云年轻守寡;
妙玉被强盗抢走;
王熙凤凄惨死去;
香菱被夏金桂折磨至死;
李纨在贾兰功成名就后心力交瘁而死;
巧姐被刘姥姥带到乡下避难后说亲给了乡下地主的儿子; 秦可卿在被别人发现与贾珍的关系后在羞惭中病死;
尤二姐吞金自逝;
尤三姐自杀;
晴雯被王夫人赶回家后,在家中也病死;
金儿投井;
袭人嫁给了蒋玉菡--即宝玉好友,成为蒋家少奶奶.;
紫鹃后来终身服侍惜春;
鸳鸯随贾母而上吊自尽;
平儿救了巧姐后,贾万分感激,预备迎平儿为正房;
司棋自杀;
宝琴嫁与梅翰林之子;
邢烟嫁与科。
红楼梦的结局是什么?
红楼梦的结局是什么?
关于红楼梦结局的说法,众说纷纭。
多数以高鹗的叙书结束为准。
在那个结局里,凤姐设法让宝玉误娶宝钗。
黛玉悲伤而亡,贾家被抄,不久便复苏,宝玉中举后落发。
很多红学研究会专家认为,曹雪芹构思的红楼梦结束不是这样的。
贾家被抄的结果是注定的。
关于宝玉的婚姻,林黛玉在宝玉结婚前已经离世,所以宝玉娶薛宝钗时并不勉强。
还有人说,宝钗也是早卒,宝玉最后娶了流落中的湘云。
关于其他人,凤姐被休冰丝,探春远嫁和亲。
巧姐被买到娼僚,被刘姥姥救下。
妙玉流落风尘。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因为父母早亡,外祖母看其可怜,便收留贾府抚养。
尽管她是一个孤儿,但她生性孤僻,单纯率真。
和贾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从来不会劝宝玉走官宦仕途。
她鄙薄权贵,当宝玉当北静王赠与的宝珠送与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着相同的志向和报复,真诚相爱,无奈被贾母等人扼杀,林黛玉最终泪尽而逝。
张爱玲评价红楼梦的4种结局
这⼀版本也较为接近实际情况,也应和了早期宝⽟所说的两次“做和尚去”⼀次是为黛⽟说⼀次是为袭⼈说。
宝⽟夫妇住在蒋⽟菡家,袭⼈尴尬是绝对的,为了不让袭⼈尴尬,也是为了与黛⽟之间感情的排他性选择出家。
不同的版本之中张爱玲的主要结论是:早期《红楼梦》本来没有打算写到抄家、破败,⽽是回顾烈⽕烹油的⼤家⽣活,和温馨细腻的闺阁情趣,⾃传成分很重,⼈物也相对较少,能和曹雪芹的经历相吻合。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许多⼈物⾛上了符合逻辑的发展道路,⽽这个逻辑,再创作也脱不开⼤家族整体衰亡的事实,甚⾄于曹⾃⾝的思想是⽐较接近于“败落乃是⾃作⾃受”的意思,之前越轰轰烈烈,也就伏笔了之后忽然的败落。
红楼梦中结尾的诗词
红楼梦中结尾的诗词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曹雪芹通过一组精妙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爱情和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结尾的诗词不仅是《红楼梦》整个故事的收束,更是对整个小说主题的深刻诠释。
本文将围绕任务主题展开探讨,分析这组诗词在小说结尾的意义和价值。
2. 红楼梦结尾的诗词及背景小说的结尾处,作者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所抄的一组诗词,以及作者自己所写的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红楼梦故事的悲剧性结局的思考。
这些诗词包括: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后庭花开,疑是吴宫。
”3.“遥遥千里寄相思,沧海自量天高地厚。
”4.“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背景:这组诗词发生在《红楼梦》结尾的部分,贾宝玉面临与黛玉永别的痛苦情感。
黛玉生命垂危,贾宝玉感到无法承受这份痛苦,抄下了这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黛玉及红楼梦故事的思念和沉痛。
3. 诗句的深层含义3.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表达了贾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深情厚意。
“但愿人长久”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长寿、健康、幸福的祝福,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能够长久幸福的期望。
“千里共婵娟”形容了黛玉和明月都散发出独特的美丽,相互照映,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赞美和深情。
3.2 “后庭花开,疑是吴宫”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象,表现了贾宝玉内心对黛玉的迷恋。
“后庭花开”形容了黛玉的美丽,让人产生享受皇宫美景的错觉。
这句诗也可理解为贾宝玉对黛玉所抱有的梦幻般的幻想和对黛玉与众不同的独特兴趣。
3.3 “遥遥千里寄相思,沧海自量天高地厚”这句诗描绘了贾宝玉内心对黛玉的思念之情。
“遥遥千里寄相思”表达了贾宝玉远离黛玉,但思念之情不断;“沧海自量天高地厚”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爱意之深,无论经历怎样的变故和磨难,贾宝玉的爱将永不变更。
3.4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句诗道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和现实世界的冷酷无情。
红楼梦结尾诗词
红楼梦结尾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结尾诗词也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美好。
在小说结尾处,曹雪芹以一首诗来作为结尾,表达了对人生和红楼故事的深情和思考。
这首诗也成为了《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诗句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曹雪芹在《红楼梦》结尾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自在飞花梦远游,何曾无梦到醉时留。
百花尽欲弄春色,任逐春风一半凋。
这首诗表达了曹雪芹对红楼故事的留恋和感慨,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切思考。
在这首诗中,自在飞花,梦远游,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生如梦境般的虚幻和流转。
何曾无梦到醉时留,表明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百花尽欲弄春色,任逐春风一半凋,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这首结尾诗不仅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也表达了曹雪芹对红楼故事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情感,却让人深深感慨其中的沧桑和离别之情。
这样的结尾诗不仅给了小说一个完美的收尾,也让读者在离别之际有所感悟,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曹雪芹的这首结尾诗,成为了《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诗句之一,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所包含的深意和思考,让人不仅感叹于曹雪芹的才华,也让人思考人生和命运的无常。
在阅读完整个《红楼梦》之后,这首结尾诗更是让人感慨于故事的扑朔迷离,同时也让人在离别之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而这首结尾诗也为整个《红楼梦》增添了一丝禅意,让人在繁华中感受到了寂寞,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无常。
这就是《红楼梦》给我们带来的魅力,让我们在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白命运的无常。
第二篇示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这部小说的结尾,作者曹雪芹通过一首诗词,为整个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这首诗词描述了红楼梦故事的起承转合,并展现了主人公林黛玉的命运轮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的结尾一首诗词中,作者描绘了林黛玉在人世间的短暂生命轨迹。
红楼梦结局人物命运
红楼梦结局人物命运《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
大家是否了解《红楼梦》各个人物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里,林黛玉是病死的。
而且,是听着贾宝玉婚礼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欢庆之声、心痛与疾病交加而气绝身亡的。
在死前,她还悲愤的焚烧了与贾宝玉“传情”的诗帕,以示绝情。
应该说,这个结局还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
首先,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边是宝玉热闹的婚礼,一边是与宝玉真心相爱的黛玉的垂死而无人问津。
其次,是宝玉得知和自己结婚的不是黛玉时的“癫狂”。
第三,高鹗忠实的继承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对林黛玉身体状况的定位,因此,给出了一个病死的结局,也还算合情合理。
第四,我们说过,关于宝黛爱情是有很多“暗喻性的陪衬”的,比如通过宝玉对晴雯的感情揭示了许多其实是宝玉对黛玉的感情的东西。
在这个方面,其实,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宝玉与秦钟的同性恋感情,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陪衬宝黛的爱情的。
宝玉和秦钟的感情,其实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一是两者都是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时相识相知;二是秦钟与黛玉气质相近,可以说是“男儿中的黛玉”;三是秦钟与黛玉的体质相近,都是属于“先天不足”。
正因为如此,秦钟很早就病死了。
当然,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暗示就是:晴雯也是病死的。
显然,高鹗是理解到了这一层面的。
因此,他就据此给黛玉设计了一个病死潇湘馆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高鹗为林黛玉设计的结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忠实的体现原作的原意。
但是,林黛玉真的是病死的吗?我刚才说了,高鹗的设计忠实体现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并没有说他的这个“忠实”就是“确实”。
其实,我想说的是,林黛玉的确一直是“多病的身”,再加上她和宝玉爱情的这块“心病”,身体肯定是不会好的。
但并不因此而就能够确定她是病死的。
在我看来,洋洋大观的红学研究确实取得了丰硕而不可否定的成果。
但是,红学研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所说的: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真实结局,有诗为证清人明义的诗集《绿烟琐窗集》中,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是现存最早的题红诗,历来为红学家们所重视。
明义姓富察氏,字我斋,满洲镶黄旗人,生卒年不详,据吴恩裕考证大概生于乾隆五年左右。
他是傅恒之兄傅清的儿子,傅恒一家在乾隆时出将入相,烜赫一时,而明义本人则终身担任上驷院侍卫一职。
红学家们对明义及其诗集作过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明义的生平以及与曹雪芹的关系上,很少有人将明义的诗与《红楼梦》的文本内容比照,从研究《红楼梦》一书的成书过程的角度来作详细的考释。
我认为明义当时见到并据以题诗的《红楼梦》,既不是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也不是八十回本《石头记》,而是一个比现存八十回本《石头记》更早,情节上也有很多不同的本子。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我注意到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中有多首诗和今本《红楼梦》以及《石头记》所对应的情节不符合,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
所以对明义的这二十首绝句所咏内容本身进行细致的考释,可以约略得见《红楼梦》一书的早期原貌,对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很有意义。
为方便论述,先将明义的二十首诗并序转录于下,再对每一首诗所咏内容逐一分析:题红楼梦. (清)富察明义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 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 其所谓大观园者, 即今随园故址, 惜其书未传, 世鲜知者, 余见其钞本焉。
一、佳园结构类天成, 快绿怡红别样名, 长槛曲栏随处有, 春风秋月总关情。
二、怡红院里斗娇娥, 娣娣姨姨笑语和, 天气不寒还不暖, 曈昽日影入帘多。
三、潇湘别院晚沉沉, 闻道多情复病心, 悄向花阴寻侍女, 问他曾否泪沾襟。
四、追随小蝶过墙来, 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 扇纨遗却在苍苔。
五、侍儿枉自费疑猜, 泪未全收笑又开, 三尺玉罗为手帕, 无端掷去复抛来。
六、晚归薄醉帽颜攲, 错认猧儿唤玉狸, 忽向内房闻语笑, 强来灯下一回嬉。
七、红楼春梦好模糊, 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 题诗赢得静工夫。
八、帘栊悄悄控金钩, 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 笑教开镜与梳头。
九、红罗绣缬束纤腰, 一夜春眠魂梦娇, 晓起自惊还自笑, 被他偷换绿云绡。
十、入户愁惊座上人, 悄来阶下慢逡巡, 分明窗纸两珰影, 笑语纷絮听不真。
十一、可奈金残玉正愁, 泪痕无尽笑何由, 忽然妙想传奇语, 博得多情一转眸。
十二、小叶荷羹玉手将, 诒他无味要他尝, 碗边误落唇红印, 便觉新添异样香。
十三、拔取金钗当酒筹, 大家今夜极绸缪, 醉倚公子怀中睡, 明日相看笑不休。
十四、病容愈觉胜桃花, 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 慰言今日较差些。
十五、威仪棣棣若山河, 还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 笑时偏少默时多。
十六、生小金闺性自娇, 可堪磨折几多宵, 芙蓉吹断秋风狠, 新诔空成何处招。
十七、锦衣公子茁兰芽, 红粉佳人未破瓜, 少小不妨同室榻, 梦魂多个帐儿纱。
十八、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 起卿沉痼续红丝。
十九、莫问金姻与玉缘, 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 总使能言亦枉然。
二十、馔玉炊金未几春, 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 惭愧当年石季伦。
先看诗题及诗前小序。
明义的这一组诗的题目是《题红楼梦》,小序中又有“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的话,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明义当时所见的本子,名叫《红楼梦》,而不是《石头记》,但显然又不是现在通行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因为据红学家的考证,明义这一组诗作于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四十年间①,也就是说,当时明义见到的不可能是百二十回本《红楼梦》。
2.对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考释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在“凡例”中也有“《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的话。
可知,在乾隆甲戌年(1754年)之前有一段时期,书名并不叫《石头记》,而是叫做《红楼梦》②。
庚辰本二十一回也有一段回前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义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
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这一批语是批在名为《石头记》的本子上的,诗中也提到“脂砚先生”,说明题诗的时间是在脂砚斋将书名改为《石头记》之后,但仍然说“有客题《红楼梦》”,而不说“有客题《石头记》”,可见在脂砚斋将书名改为《石头记》之前,有相当长的时间使用的是《红楼梦》这个书名,以至于改名后曹雪芹周围的人仍习惯性地称它的原名《红楼梦》。
所以,明义所见到的《红楼梦》,应当是1754年之前的一个本子。
当然,明义本人读到这个本子很可能在1754年之后,因为他见到的只是“抄本”。
下面再看这二十首诗:第一首为总括大观园之意,如果一定要有情节或章回上的对应的话,我认为应当是第十七、十八“试才题对额,归省庆元宵”两回。
第二首,此首写第七十回之事。
本回中有一大段宝玉和晴雯、麝月、芳官等玩笑的情节描写,又写了李纨的丫头碧月的感受。
诗中“天气不寒还不暖”、“曈昽日影”点明时间是春天、早晨,与本回正合。
第三首,此首似写第五十七回事。
本回有这样的情节:“这日宝玉因见湘云渐愈,然后去看黛玉。
正值黛玉才歇午觉,宝玉不敢惊动,因紫鹃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针黹,便来问他:‘昨日夜里咳嗽可好了?’紫鹃道:‘好些了。
’宝玉笑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
’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笃乱投医’了。
’”但又似是而非,与诗不甚符合。
如诗中写“晚沉沉”,而文中写“才歇中觉”;诗中写“悄向花阴”,文中则是“紫鹃正在回廊上”。
这个情况,我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明义所见的本子上原本有“傍晚”、“花阴”等情节,后来才删改成今本的样子;另一种可能是,此诗所咏内容在明义所见的本子上原为另一个情节,与今本第五十七回不相干,在今本中已完全删去。
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说明此诗所咏内容与今本不同。
第四首,这一首写第二十七回“宝钗戏蝶”一段,然而诗与文也有明显的不同。
文中只写“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并没有“小蝶过墙”的情节,也没有“扇纨遗却在苍苔”的情节。
值得注意的是,今本由宝钗戏蝶引出的是滴翠亭小红密语一段情节,然而,从本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上来看,本回应该是宝钗和黛玉两人的主角戏,两人各占半回。
后半回没有问题,黛玉是主角,但前半回主角却成了小红,宝钗戏蝶一段成了引出小红一段故事的前奏、序曲,这不是很奇怪的吗?结合明义的诗,我推测,原来本回并没有小红的故事,前半回确属宝钗的正传,有宝钗扑蝶的详细描写,其中包括“小蝶过墙”、“扇纨遗却在苍苔”等情节。
在后来的修改中,为了加入并突出滴翠亭小红密语的一段故事,才对宝钗戏蝶一段大加删改,形成今本所见的样子。
关于小红这个人物,我认为在明义所见的本子上,不仅在宝钗扑蝶这一回中原本没有小红的故事,甚至在整部书中都还没有小红这一人物,这一点在后文还要提到。
第五首,这一首写三十四回宝玉送帕、黛玉题帕。
第六首,这一首写第三十一回,宝玉与晴雯口角冲突后言归于好的情节,但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奇怪。
在今本三十一回,宝玉醉酒晚归,错认晴雯为袭人,后紧接着是“晴雯撕扇”这一大段非常精彩的文字,可以说这一段文字在整部《红楼梦》中乃至全部的中国古典文学中,都是非常耀眼的一段文字描写。
但这段文字在明义的这首诗中却没有丝毫反映,诗中写宝玉认错人后,直接就回到房内去了,这不是很奇怪的吗?我推测,明义所见的《红楼梦》本子中,还没有“晴雯撕扇”这一情节。
原来的情节我推测大概是这样:宝玉醉酒晚归,在院中将袭人错认为晴雯(今本是相反,将晴雯错认为袭人),后听到晴雯的声音从房内传来,遂进房内,晴雯正和麝月秋纹等玩笑,忽见宝玉进来,想起早上的口角,便止了笑,不理宝玉,宝玉低声下气凑过来一起玩笑,最后终于将晴雯哄得高兴起来,将早上的矛盾化解。
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忽向内房闻语笑, 强来灯下一回嬉”。
后来,可能曹雪芹考虑这样的情节太一般化,没有特色,也不精彩,便又构思出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情节,遂将人物和场景做了调换,将晴雯和袭人的位置对调,把晴雯放在院内榻上,将认错人一节也改写成错认晴雯为袭人,删掉了在房内玩笑一节,而代之以院内撕扇一节,这样一改,不仅更生动,也更符合晴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七首,此首对应的情节应当是第十七回:“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
’贾政摇头不语。
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
贾政又命他作题,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
”在这里,宝玉见了一座牌坊,很熟悉,却又不记得在哪里见过,我们读者却都明白,这是指的第五回宝玉梦中之事。
宝玉对自己的风流春梦只存模糊的记忆,在题对额、对联(题诗)的过程中勾起一丝一缕,这正合诗中之意。
周汝昌认为这一首是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后,初进园时作“四时即景诗”事,当误。
第八首,这首诗与今本所对应的情节相比较也很奇怪。
今本《红楼梦》第二十回有宝玉为麝月篦头的情节,但明义诗中明明是“留得小红独坐在”。
对于这一矛盾之处,周汝昌认为“小红”一词仍指麝月,与书中的林红玉无涉(《红楼梦新证》)。
而张爱玲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有了个小红,又是个突出的人物,明义诗中却用‘小红’这个典故,称麝月为‘小红’…那太不可思议了。
(《三详〈红楼梦〉》)”刚开始,我也以张爱玲所论为是,以周汝昌为非,认为明义所见的本子上原是宝玉为小红梳头或篦头,后才改成麝月。
但经过进一步思索,我改变了看法,因为《红楼梦》中关于为麝月篦头的情节,除了第二十回外,还有两处有线索可寻:一是第二十三回宝玉作的《四时即景诗》,其中第二首有“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一句,另一处是第七十八回的《芙蓉女儿诔》,其中有一句“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
这两处中,“麝月开宫镜”也好,“开麝月之奁”也好,显然是指第二十回为麝月篦头时的情形。
这两处除提到麝月外,也都提到檀云,但今本檀云已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人物,已没有她的单独故事,这说明在《红楼梦》创作的早期,曾经有很多檀云的故事(檀云品香、檀云折齿),但在后来的修改中都被删掉了。
这也可以说明,与“檀云品香”、“檀云折齿”几乎同时的麝月篦头的情节,也必定在早期的版本中出现了。
至于在明义所见的本子上是否还有檀云的这些故事,还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至少应该有宝玉为麝月篦头这一段。